江中中,喻孟强,张明铭[1](2020)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策略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4例TCCF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策略及预后,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18~79岁,平均46.3岁。均有明确的头面部创伤史,时间3d~10年。结果 24例患者行栓塞治疗25次,其中单独使用可脱球囊经动脉治疗4例,1例在治疗后1d出现球囊移位,在闭塞试验代偿良好的情况下,继而闭塞病变侧颈内动脉;球囊保护下弹簧圈加Onyx胶经动脉栓塞治疗15例,弹簧圈加Onyx胶经静脉栓塞治疗2例,使用覆膜支架治疗2例,直接接受病变侧颈内动脉闭塞治疗1例。术后颅内杂音均消失,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44.8个月,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视力下降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6例复视患者中2例永久性外展受限;2例眼睑下垂好转,其中1例新发外展受限,1年后好转;5例头晕好转。结论血管内介入是TCCF主要及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介入技术发展及材料的更新,TCCF患者应得到个体化血管内治疗。
孙荣辉,赵曰圆,秦杰,黄河,潘力,杨铭,宋健,徐国政,姚国杰,马廉亭[2](2020)在《坚持“三个首选”与“治疗原则”在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坚持"三个首选"(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经颈内动脉入路、首选可脱球囊为栓塞材料)和"治疗原则"(闭塞瘘口、保留颈内动脉通畅、改善颅内循环、消除眼部症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1例TCCF的临床资料。通过动脉入路40例,联合动静脉通路1例;采用可脱球囊33例,应用覆膜支架10例,使用两种或以上材料8例;辅助弹簧圈填充残余瘘6例,辅助使用Onyx胶闭塞残余瘘2例;球囊闭塞试验证实后闭塞颈内动脉与瘘口5例。结果所有病人均治愈,无死亡,未因治疗增加残疾;一次介入治愈29例,二次介入治愈10例,三次介入治愈2例;瘘口完全闭塞36例,瘘口残留少量血流5例,经辅助间断性压迫颈动脉后治愈。结论本文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首选"与"治疗原则"在TCCF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
杨振兴,孙阳阳,苏芳琴,黄德俊,李宗正[3](2020)在《外伤性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54例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rrow A型TCCF患者。使用可解脱球囊或Onyx-18联合弹簧圈经动脉入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复发定义为即刻完全栓塞的病灶,再次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发现原来的瘘口再次显影。临床痊愈定义为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均消失、眼球各方向活动无障碍及视力下降恢复。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影像学复发和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例Barrow A型TCCF患者。患者年龄(42.5±10.6)岁(范围28~70岁);男性36例(66.7%)。临床表现:眼部症状(突眼、结膜充血等)40例(74.1%),颅内血管杂音35例(64.8%),视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6例(66.7%),头痛32例(59.3%),外展神经麻痹15例(28.3%),鼻衄4例(9.1%)。眼上静脉引流47例(87.0%),岩上、下窦引流19例(35.2%),皮质静脉引流9例(16.7%)。Onyx-18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51.9%),可解脱球囊治疗26例(48.1%)。47例(87.0%)术后即刻完全栓塞,其中4例球囊栓塞失败后改用Onyx-18联合弹簧圈均达到完全栓塞;7例(13.0%)达到次全栓塞。47例(87.0%)痊愈,4例症状较入院时好转,但视力未完全恢复(其中3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2例出现轻度偏瘫,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时有5例(9.3%)复发,采用Onyx-18联合弹簧圈达到完全栓塞。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次全栓塞是影响术后影像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63,95%可信区间1.74~159.33;P=0.015),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影响术后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08,95%可信区间1.61~226.58;P=0.020)。结论 Onyx-18联合弹簧圈或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安全有效。次全栓塞与影像学复发相关,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临床痊愈的独立影响因素。
王铭义,刘永晟,李克,刘勇建,张国栋,安祥博,吴邯,王峰[4](2020)在《以突眼为表现的眼部血管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影像学检查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8例首诊于我院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18例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结果所有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等。头颅或眼部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显示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18例(20眼)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14眼),结果 10例(12眼)瘘口完全闭塞,发生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3眼)、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3眼),瘘口均完全闭塞,无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全部手术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12±3.4)个月,无复发病例,颈动脉覆膜支架内未发生狭窄及闭塞。结论对于以突眼及其他相关症状就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能,血管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手术治疗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是安全有效的。
姚银旦[5](2020)在《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Non-acute Atherosclero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Occlusion,NAILAO)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连续性纳入32例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以安全为首要原则的血管内晚通治疗。主要疗效结局为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或3级);主要安全结局为术后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次要疗效结局为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结果:32例患者的影像记录闭塞至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25.5天(四分位间距:10.5-36.5)。17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总体再通成功率为53.1%(17/32)。总体患者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6.3%(2/32),成功再通组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为5.9%(1/17),与再通失败组6.7%(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在成功再通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70.5%,12/17)较术前(23.5%,4/17)显着增加(P=0.015);而在再通失败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66.7%,10/15)较术前(66.7%,10/15)无变化(P=1.00)。成功再通组术后90天时的改良Rankin评分较基线下降值中位数为1.0(四分位间距:1.0-2.0),而再通失败组为0.0(四分位间距:0.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血管内晚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围手术期安全性在可接受范围内,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成功再通可能能够有效地改善此类患者的残障程度。第二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连续性纳入78例症状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T)、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及复合手术。主要终点:1)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3级);2)术后30天内任何卒中或者死亡,和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1)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2)术后1年内致残性卒中;3)术后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结果:共有58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其中ET再通11例(19.0%,11/58),CEA再通8例(13.8%,8/58),复合手术再通39例(67.2%,39/58)。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总体再通成功率为74.4%(58/78),较单纯ET或CEA的再通成功率(24.4%,19/78)显着增高(P<0.001)。两组的临床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24.0月(四分位距,12.8-42.0),所有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两组总体的1年内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1.5%(9/78),成功再通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15.0%,3/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在术后30天内,两组总体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9.0%(7/78),成功再通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成功再通组的1年内致残性卒中发生率为1.7%(1/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术后90天时,成功再通组的功能独立比例为77.6%(45/58),而再通失败组为80.0%(17/2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成功再通组术后第31天至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生率为1.7%(1/58),较再通失败组(20.0%,4/20)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09,95%置信区间:0.01-0.73,P=0.014)。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症状性CICAO患者,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初始单纯ET或CEA相比较,多模式再通治疗可以显着提高再通成功率。然而,该治疗存在较高的围手术期卒中风险,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尚不能明确多模式再通治疗能否降低症状性CICAO患者术后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第三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有78例连续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接受了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本研究纳入了其中45例获得成功再通且有术后影像随访的CICAO患者。根据影像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闭塞组和非再闭塞组。通过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数据来评估再闭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患者的临床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0.0月(四分位间距,12.0-41.5),影像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2.0月(四分位间距,6.8-18.0)。在随访期内,有11例患者发生了(24.4%,11/45)颈内动脉再闭塞,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闭塞。手术至影像诊断颈内动脉再闭塞的中位数时间为7.0月(四分位间距,6.0-11.0)。另外,有7例(15.6%,7/45)患者发生了无症状性颈内动脉再狭窄,其中5例患者接受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时再闭塞的累积发生概率为28.1%(95%置信区间:9.9%-4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风险比:9.766,95%置信区间:1.907-50.011,P=0.009)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风险比:4.843,95%置信区间:1.358-17.275,P=0.015)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魏建筑,白卫星,许斌,贺迎坤,康晓雨,谭玉林[6](2020)在《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策略》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区收治的23例CC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接型CCF 9例,经动脉途径栓塞6例;经静脉途径栓塞3例。间接型CCF14例,经动脉途径栓塞2例;经静脉途径栓塞12例,其中经眼静脉切开途径1例,经岩下窦途径9例,经面静脉途径2例。影像学评价:治愈22例(95.65%),好转1例(4.35%),有效率100%。临床评价:治愈18例(78.26%),好转5例(21.74%),有效率100%。结论 CCF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手术策略良好预后的关键。
尚文煊[7](2020)在《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生活健康的疾病之一。颈内动脉闭塞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但对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术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复合手术先行CEA去除斑块和血栓,开通颅外闭塞段后,再直视下置入动脉鞘,使得导丝更加容易控制通过闭塞段进入血管真腔,其综合了两种术式的各自优势,可以使靶血管的开通率得到提升。鉴于此,本研究探究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初步探讨闭塞部位对手术开通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行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闭塞远端的部位将其分为组,A组(20例)颈内动脉闭塞近端起始于颈段,闭塞远端于海绵窦段及以下;B组(17例)颈内动脉闭塞近端起始于颈段,闭塞远端于床突段及以上。记录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mRS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靶血管通畅情况,记录其通畅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7例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均接受复合手术,30例成功开通闭塞段血管(81.1%)。其中A组患者的开通率为19/20(95.0%);B组患者的开通率为11/17(64.7%)。A组患者的开通率高于B组患者(95.0%VS 64.7%),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成功开通患者中有4例出现相关并发症,A组:1例出现颈部切口血肿,切口愈合良好;B组:1例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未开通患者中1例出现颈部切口感染。两组开通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3.30例开通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11±1.4个月)。A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2例,均为TIA症状发作,未出现卒中、出血等症状;B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1例,为不稳定心绞痛发作。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12个月随访开通患者的靶血管通畅率为27/30(90.0%),其中A组患者1例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再闭塞,通畅率18/19(94.7%);B组患者2例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再闭塞,通畅率为9/11(81.8%)。两组患者中期靶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4.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时,利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再通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1.57±0.56分)较术前(2.20±0.92分)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有显着改善,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38,P<0.01)结论:1.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开通率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灌注,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新思路。2.对于慢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远端至海绵窦段及以下者复合手术开通率较闭塞远端位于床突段及以上者高,但两者中期通畅率无差异。
尹晓亮[8](2019)在《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目的 汇总已发表关于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文章,系统性评价对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获取关于NAICAO行血管内治疗的文献,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本次研究的报道,提取关于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随访的累积死亡率、再发卒中发生率等指标。对各效应量合并前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或meta回归,对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单臂研究的各个效应量进行合并,对有两组比较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上述汇总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校正,判别所合并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结果 单臂研究汇总结果显示,总体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6%,95%CI(0.66,0.8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3%,95%CI(3.8,10.3)。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累积再发卒中发生率和累积死亡率分别为3.6%比13.3%和13%比31%,校正后的RR值分别为 0.57,95%CI(0.343,0.945)和 0.95,95%CI(0.32,1.08)。结论 对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在技术上安全可行且成功率较高。获得再通者较未获得再通者相比再发卒中的风险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的也存在降低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目的 评价血管内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的技术成功率、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量化模型对再通成功率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经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和手术资料,通过随访获取患者预后和生存信息。按手术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通过设定的主要和次要结局事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导致出现结局事件的风险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法对比二组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比例;通过Nomogram图预测手术再通的成功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9位患者,62例次手术,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5.81%,围术期并发症6.45%,平均随访时间为36.53±3.92个月。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患者主要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52%和23.08%,导致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颈动脉闭塞和糖尿病。二组患者在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上有显着性差异,RR=0.16,95%CI(0.03,0.84)。本研究提出的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成功的血管再通能显着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相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AS治疗,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并未额外增加围手术期卒中风险。本预测模型可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特点进行量化以准确数据预测再通成功概率。第三部分目的 为掌握全面的脑血运重建技术,采用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建立适于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显微血管吻合综合训练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成年SD大鼠,全身麻醉后开腹,显露并充分游离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测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长度及各节段管径。选择无分支动脉发出且较长节段的腹主动脉主干行端-端血管吻合术,一侧髂总动脉和骶正中动脉进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及侧-侧吻合术。术中采用“挤牛奶技术”检查各吻合口的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12只SD大鼠成功的进行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解剖分离,每只大鼠可供完成4次血管吻合练习。在左肾动脉下方直至右侧髂腰动脉之间的腹主动脉主干长度(15.6±2.50)mm,管径(1.6±0.26)mm,行端-端吻合;骶正中动脉平均管径(0.80±0.08)mm,做鱼嘴状切开后,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左侧髂总动脉长(9.0±1.52)mm,管径(1.0±0.16)mm,在其发出处切断,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后其远段并行排列有(5.1±0.36)mm的长度可行侧-侧吻合。结论 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模型可较为全面地用于模拟神经外科常用血管旁路移植术式,适于有一定显微外科技术基础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系统的血管吻合训练。
马敏旺,张文静[9](2019)在《首诊于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诊于我院眼科的2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特征及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检查。结果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表现眼红、眼球运动障碍、搏动性眼球突出等, B超显示眼上静脉不同程度扩张, 部分可见搏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眼上静脉扩张动脉化并可探及搏动性动脉频谱。眼眶CT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MRI检查在T1WI和T2WI均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 且均呈低信号。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因其临床眼部特征明显而首诊于眼科, 需要引起眼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各种影像学检查各有其特点, 互相结合多可作出正确诊断。
任登鹏,涂悦,薛德友,张赛[10](2018)在《Scepter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Scepter球囊保护下应用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4例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1~65岁[(42.6±6.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分。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右侧13例,左侧11例。伴发颅内杂音23例,搏动性突眼伴球结膜充血水肿22例,眼球运动障碍19例,视力减退9例。术中通过微导管造影明确TCCF瘘口的位置及回流特点。将保护球囊置于颈内动脉瘘口处,再沿微导管在海绵窦内近瘘口处填入少量弹簧圈后分次推注Onyx胶,直至瘘口闭塞。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视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改善情况,术后复查数学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颈内动脉通畅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2周,24例TCCF患者原有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水肿症状均消失,19例眼球活动障碍患者中2例改善不明显,9例视力障碍患者中2例改善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Onyx胶与保护球囊粘连,将球囊连同导引导管送至颈外动脉后撤出球囊,术后患者无并发症。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未见复发,无手术相关并发症,DSA示瘘口均完全闭塞,且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Scepter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TCCF可闭塞瘘口,消除眼部症状,维持颈内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2 影像学资料 |
| 3 介入手术 |
| 结 果 |
|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TCCF首选经颈内动脉途径治疗 |
| 3.2 TCCF栓塞材料优劣比较 |
| 3.3 我院治疗TCCF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总结 |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二、检查方法 |
| (一)眼部检查 |
| (二)影像学检查 |
| (三)介入手术治疗 |
| 1. 手术方法 |
| 2. 围手术期管理及随访 |
| 结果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结论 |
| 综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诊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附录 |
| 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资料: |
| 2.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二、结果 |
| 1.治疗结果比较: |
| 2.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 |
| 3.一例A型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影像。 |
| 4.一例C型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影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诊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科研情况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荟萃分析 |
| 1. 引言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系统评价技术路线 |
| 2.2 检索策略 |
| 2.3 检索途径 |
| 2.4 文献筛选 |
| 2.5 入选标准 |
| 2.6 排除标准 |
| 2.7 纳入Meta分析研究的质量评价 |
| 2.8 数据提取 |
| 2.9 统计分析 |
| 2.9.1 效应量的选择及合并 |
| 2.9.2 异质性检验 |
| 2.9.3 对存在明显异质性的研究进行处理 |
| 2.9.4 敏感性分析 |
| 2.9.5 发表偏倚 |
| 2.9.6 统计及作图 |
| 3. 结果 |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 3.2 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和质量评价 |
| 3.3 手术再通成功率 |
| 3.4 累积全因死亡率 |
| 3.5 累积再发缺血性卒中发生率 |
| 3.6 含对照组研究的meta分析 |
| 3.7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再闭塞率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队列研究 |
| 1. 引言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流程图 |
| 2.2 研究对象 |
| 2.2.1 入选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3 临床资料及数据获取 |
| 2.4 治疗经过 |
| 2.4.1 术前准备 |
| 2.4.2 手术操作过程 |
| 2.4.3 基于DSA的颈动脉闭塞影像学特点及分型 |
|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
| 2.6 随访 |
| 2.6.1 门诊随访 |
| 2.6.2 电话随访 |
| 2.7 结局事件 |
| 2.7.1 主要结局事件 |
| 2.7.2 次要结局事件 |
| 2.8 统计分析及作图 |
| 2.8.1 计量资料 |
| 2.8.2 计数资料 |
| 2.8.3 多因素分析 |
| 3. 结果 |
| 3.1 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基线情况 |
| 3.2 手术结果 |
| 3.3 结局事件 |
| 3.3.1 主要结局事件 |
| 3.3.2 次要结局事件 |
| 3.3.3 全部结局事件 |
| 3.4 主要结局事件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 3.5 颈内动脉颈段(C1段)闭塞再通成功率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 3.5.1 多因素分析及建模 |
| 3.5.2 预测模型的量化评分 |
| 3.5.3 对预测模型进行校正 |
| 3.5.4 预测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 3.5.5 内部验证 |
| 3.6 颈内动脉C1段闭塞成功再通后应用不同血管重建方式的对比分析 |
| 3.7 典型病例 |
| 3.7.1 病例1:单纯球囊管腔重建 |
| 3.7.2 病例2:颈动脉分叉部单支架管腔重建 |
| 3.7.3 病例3:颈动脉闭塞全颈段管腔重建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脑血运重建手术训练模型的建立 |
| 1. 引言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手术器械 |
| 2.3 手术方法 |
| 3. 结果 |
| 3.1 端-端吻合 |
| 3.2 端-侧吻合 |
| 3.3 侧-侧吻合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