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冬泳对老年男性骨代谢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冬泳运动对男性老年人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硕[1](2021)在《抗阻运动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严重影响绝经后女性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OP的金标准骨密度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骨密度,但干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选取与OP关联的基因组合(panel)分析与骨密度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甲基化位点,构建骨密度抗阻运动干预个体效果的预测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SNPs和甲基化在抗阻运动改善骨密度中的潜在功能。为绝经后女性选择个性化、精准化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1:本研究共招募441名绝经后女性(年龄:62±5岁,BMI:25.2±3.3kg/m2)。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GE-Lunar Prodigy)测试。采集静脉血2ml,全血DNA提取采用中量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 Te Ke)。质谱Massarray技术对90个候选基因位点进行SNP分型。利用阳性关联SNPs位点进行遗传易感分数(GPS)的计算。GTEx数据库分析阳性位点在人体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Massarray质谱DNA甲基化技术检测与骨密度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研究2:65名绝经后女性自愿参与抗阻运动干预(年龄:65±5岁,BMI:24.8±2.9kg/m2)。抗阻运动方案为每周2次,每次60分钟(热身5-10分钟,训练40-45分钟,收整5-10分钟),训练周期16周。基因组合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同研究1。PLINK和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研究1:1)初始值时,6个SNPs位点(OPG rs3102735、rs3134069;RANK rs884205;DKK1 rs11001553;RSPO3 rs13209747;ESR1 rs2228480)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2个SNPs位点(ESR1 rs1801132;SOST rs851054)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2)初始值时,GPS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均p<0.01),GPS每增加一个“有利”等位基因,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0.011g/cm2和0.024g/cm2。GPS可以解释4.7%和2.2%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个体间差异(R2=0.047,0.022,均p<0.01)。3)e QTL结果显示rs851054的次等位基因(T)与SOST在动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4)初始值时,DNA甲基化水平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均不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5)仅有GPS模型可解释0.5%和0.3%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仅有MS模型可解释2.4%和4.6%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联合GPS和MS模型可解释4.1%和7.7%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研究2:1)16周干预后,6个SNPs位点(OPG rs1023968、rs2073618;DKK1rs1896367;SFRP4 rs1052981;RSPO3 rs13209747;MEF2C rs34316)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8个SNPs位点(ESR1 rs1062577、rs3798577、rs3798758;OPG rs2073617;SOST rs865429;Wnt5B rs2010851、rs3803164;SFRP4 rs1802074)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2)16周干预后,GPS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均p<0.01)。GPS每增加一个“有利”等位基因,△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0.8%和0.786%。GPS可以解释36.5%和21.8%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R2=0.365,0.218,均p<0.01)。3)与GPS<6(n=31)组相比,GPS≥6(n=34)组16周干预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有显着提高(-1.37%vs.0.88%,-3.56%vs.0.05%,均p<0.05)。4)e QTL结果显示rs1896367的次等位基因(T)与DKK1在肾上腺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rs34316的次等位基因(C)与MEF2C在骨骼-肌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rs1802074的次等位基因(T)与SFRP4在动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5)运动干预前后ESR1和SOST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存在显着差异(91.03±2.01%vs.90.07±2.51%;81.95±3.85%vs.83.29±2.91%,均p<0.05)。6)16周干预后,△DKK1甲基化(%)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均p<0.05),△DKK1甲基化(%)每增加一个百分比,△股骨颈骨密度(%)增加0.025%。△DKK1甲基化(%)可以解释6.1%△股骨颈骨密度(%)的个体差异(R2=0.061,p<0.05)。7)仅有GPS模型可解释3.4%和6.9%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仅有MS模型可解释2.5%和4.8%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联合GPS和MS模型可解释4.8%和7.4%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研究结论:研究1:GPS可预测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绝经后女性的GPS越高,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越高。研究2:1)GPS对运动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变化值的增加具有显着预测价值,GPS≥6的受试者可通过抗阻运动方式来提高骨密度,表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的改善效果可能与基因型相关。2)DKK1基因甲基化可作为预测股骨颈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的表观遗传标记。

王天元[2](2021)在《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中表明,毒品会对药物依赖者的身体产生损害,长期吸食毒品会使药物依赖者产生不同程度的骨量流失,因此本研究以太极拳类运动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以及中高强度间歇运动为干预手段,探讨两种运动形式对强戒所中毒品依赖人员的骨密度以及身体体质的影响情况,通过比较两种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以及体质状况改善的优劣性,找到更适合强戒所使用的运动方法,为强戒人员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120名符合标准的男性强戒人员作为干预对象,采用随机设计分组法将120名干预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太极拳组进行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进行大强度、多项目的间歇训练。两组均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干预,每周训练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训练60分钟,训练共持续12个月。在实验前、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体质以及骨密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俯卧撑、骨密度。测试结果通过SPSS22.0进行分析,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与太极拳组的基线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组别的交互比较采用2(太极拳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5(基线、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等级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研究结果:(1)对两组对象进行基线骨密度测试的结果发现,太极拳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70%,骨质疏松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18.3%;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61%,骨质疏松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22%,两组人员骨密度的基线情况充分反映出戒毒所中强戒人员骨量流失的严重性。(2)12个月的太极拳运动使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较基线时出现了显着提高,T值的均值由基线时的-1.98提升到了-1.12,F(4,180)=0.551,P<0.001;12个月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也使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显着提高,T值均值由基线时的-1.92增长到-0.91,F(4,168)=0.421,P<0.001,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提升幅度略高于太极拳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长期的中高强度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可提高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减少骨量流失。(3)1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使太极拳组的强戒人员在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俯卧撑以及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等方面出现了显着提升,效果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接近,太极拳组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较中高强度组提升更为明显。结论:(1)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显着提升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两种运动效果接近,但是太极拳相较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更加安全,更适合作为强戒所恢复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的运动处方。(2)长期的太极拳训练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提升强戒人员的心肺功能以及反应能力,两种运动效果接近。(3)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平衡能力,太极拳的效果优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4)长期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上肢力量,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效果优于太极拳。

段嵌嵌[3](2021)在《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有效把握国内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演进脉络与前沿动态的发展趋势,为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体医融合提供现实路径,本文运用可视化软件科学知识图谱,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29年间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文献总体呈直线增长趋势。(2)医学类期刊是身体活动促进老年人健康研究领域的主要输出形式,体育学类期刊是重要输出形式。(3)各学科研究相互交融、渗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高校是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主要阵地。(4)各机构共线网络密度较低,节点相对分散,各节点之间的联系较少,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交流。(5)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薄弱,有局部小规模的合作,但是合作强度不大,核心作者合作不够紧密,此领域研究学者较多,但研究较分散。(6)学者从单一运动项目的研究向多元项目的拓展;从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逐渐过度到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研究的方向更加注重以人文本;研究更加的趋于科学化、系统化。(7)学者对身体活动干预老年人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领域研究较深入,对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领域的研究还不太广泛。(8)我国的研究主题从最先的关注锻炼方式、运动系统、身体健康开始,到进行性别区分,再到心理健康以及目前对大病的预防、康复治疗、神经中枢系统的功能以及老年体育的组织与运营。(9)现阶段体育和医学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扩大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方向的同时,研究也呈纵向深入趋势。

孙嘉明[4](2021)在《冬泳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前期调查》文中指出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其发病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寒冷刺激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omes,ACS)事件诱发的重要诱因,体育运动作为对疾病有益的锻炼方式,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冬泳运动作为寒冷刺激与运动相结合的一项运动方式,其与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数十年来仍未有定论,为了对冬泳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我们建立了冬泳人群数据库,通过对入选数据库的冬泳人群的相关临床资料与无冬泳运动人群资料进行基线临床数据对比以及通过对冬泳人群的随访,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差异,试图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可能的研究思路及方向,并为今后的长期观察研究提供基础横断面临床资料。方法研究纳入规律冬泳(≥3次/周,≥1年)的冬泳爱好者160人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健康查体者(排除冠心病,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无冬泳运动史)80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平静心率、血压;检测受试者代谢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尿酸(Uric acid,U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液学参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tent,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水平,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及颈动脉斑块数量。针对观察组受试者持续随访1年,于首次测试一年后调查本组受试者1年冬泳情况,依据是否保持冬泳行为分为保持亚组(n=102)与未保持亚组(n=58),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两亚组间及保持亚组随访前后代谢相关指标、血液学参数、双侧c IMT与颈动脉斑块数量。对收集到的资料及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1.观察组的收缩压、心率、腰臀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1)。2.观察组和对照组在HDL-C、FBG、UA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HDL-C较对照组高(P<0.05),FBG、UA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2组在TC、TG、LDL-C、CRP水平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1-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RBC、Hb、HCT、MCHC、PLT明显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WBC、MC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 IMT值较对照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数量较对照组少,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4)。3.对观察组持续随访1年,依据是否保持冬泳行为分为保持亚组(n=102)与未保持亚组(n=58),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心率、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1)。保持亚组和未保持亚组在HDL-C、FBG指标水平对比上存在统计差异,保持亚组HDL-C较未保持亚组明显高(P<0.05);保持亚组FBG水平较未保持亚组明显低(P<0.05);两组在TC、TG、LDL-C、CRP及UA水平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2-2);保持亚组RBC、Hb、MCHC、PLT与未保持亚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间WBC、HCT、MC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3);保持亚组c IMT值与未保持亚组相比较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数量与未保持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4)。4.针对保持亚组受试者冬泳1年前后各指标的对比发现,冬泳1年后HDL-C较1年前升高,UA显着下降,其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FBG、TG、TC、5.LDL、CRP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1)。保持亚组冬泳1年后RBC、Hb、MCHC、PLT显着升高,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WBC、HCT、MCH无明显差异(P>0.05)(表3-2)。保持亚组c IMT值较冬泳1年前低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保持亚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表3-3)结论1.在目前已知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基线数据相匹配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冬泳人群具有较低的基础心率、收缩压、腰臀比、FBG和UA水平,更低的c IMT值和更高的HDL-C水平,而RBC、Hb等相关血液学参数水平升高,这些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仍需长时间更深入的临床、基础研究来探讨。2.研究于首次收集数据1年后依据是否保持冬泳行为分为保持亚组与未保持亚组。通过对冬泳人群保持组与未保持组之间及冬泳人群随访1年前后对比发现,保持组有更高的HDL-C水平和更低的FBG、c IMT值,保持亚组RBC、Hb等相关血液学参数水平升高。这表明结论1中各临床指标的差异在坚持冬泳运动的人群中也有类似变化,同时提示冬泳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之间存在联系,并为今后长期观察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及基础临床资料。

王亚丘[5](2019)在《齐齐哈尔市开展冬泳运动现状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身体健康也更加关注。冬泳是一项很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对身体健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齐齐哈尔市冬季比较漫长,水资源丰富,这样优越条件促进冬泳运动的发展,冬泳队伍也越来越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齐齐哈尔市冬泳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调查冬泳爱好者性别、年龄、锻炼时间、频率、掌握冬泳知识情况、锻炼主要动机和冬泳运动开展中存在问题等相关情况,并对冬泳爱好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方面与参加冬泳的消费支出、频率、锻炼时间及技能水平的做出差异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促进齐齐哈尔市冬泳运动更好的发展。调查表明:1.齐齐哈尔市冬泳爱好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参与人群是中老年人,长年参加冬泳。大部分冬泳爱好者文化水平高,主要是公司职员,工人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比较高且稳定。2.齐齐哈尔市冬泳爱好者参与频率较高,一周四次以上。在水中锻炼时间比较短,大部分爱好者与他人一起参加冬泳运动。在参加冬泳运动方面,消费不高。大多数爱好者掌握两、三种泳姿,游泳技术水平也比较高,但大部分爱好者缺乏对冬泳知识的学习,安全意识不足。爱好者大多结伴参加,防止在锻炼时,周围无人。3.建议举办一些与冰雪节相关的活动,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发展。要多宣传人们保护环境,爱护水资源。加强社会指导员培养,普及冬泳知识。寻求企业赞助,解决一些资金问题。

张玲莉[6](2019)在《跑台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通过给雄性生长期小鼠注射激活酶抑制剂后予以跑台运动干预,检测小鼠BMD、生物力学性能参数、在体骨量和骨组织形态学指标、血清尿液中骨代谢相关生物化学指标以及BMP-Smad信号通路上重要基因和蛋白含量;体外实验检测小鼠体内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程度,无菌处理各组小鼠血清后离体细胞血清饥饿实验。初步揭示BMP-Smad通路介导跑台运动调控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2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以18只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小鼠饲养至7周龄后,按体重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每组各9只。将运动组小鼠于12跑道跑台进行为期5周的跑台运动训练,跑速为18m/min,跑台倾斜5°,每天运动时间50min,每周运动6天,共计5周。处死前8天和前1天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Calcein用于对骨骼进行骨荧光标记,于处死当天称重。6只小鼠左侧股骨用于检测骨密度,6只右侧股骨用于BMD、BV/TV检测,3只左侧胫骨用于OCN mRNA和OPN mRNA检测,3只左侧胫骨用于Smad1蛋白激活情况的检测。实验结果皆以均数±标准误表示,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推断组间是否存在差异。P<0.05表示结果有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实验在体动物实验将72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饲养至6周龄,麻醉后称重并扫描小鼠全身骨密度,按体重和骨密度随机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运动组(E组)、LDN组(LDN+C组)、运动+LDN组(LDN+E组),每组18只。运动训练方案:E组和LND+E组小鼠于12跑道跑台分别进行为期6周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训练,起始跑速为12m/min,持续时间20min,跑台倾斜度均为0°;第一周和第二周隔日跑速增加3m/min,持续时间增加10min;第三周起运动组的跑速为18m/min,运动时间50min,跑台倾斜5°。每周6天。LDN各组小鼠于第三周正式训练前予以腹腔注射ALK2激酶抑制剂(LDN—193189HCL),注射剂量为3mg/kg,每周一次。处死前8天和前1天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Calcein用于对骨骼进行骨荧光标记,前1天禁食6h后采用膀胱按摩法收集小鼠尿液,于-80℃冰箱保存。小鼠于处死当天称重,小鼠血液放置1.5ml EP管中4℃过夜,于次日低温离心提取上清,上清于-80℃冰箱保存。每组3只小鼠两侧股骨和胫骨提取BMSC种于12孔板和10cm规格的培养皿中。10只小鼠左侧股骨用于检测骨密度,其中8只左侧股骨用于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检测;6只右侧股骨用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检测。4只小鼠左侧胫骨用于Real-Time PCR检测,其余左侧胫骨用于Western blot检测;3只小鼠右侧胫骨用于micro-CT。离体细胞实验部分离体实验通过CFU形成实验和ALP染色检测了小鼠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以及BMSC中OCN mRNA、Osterix mRNA、Runx2 mRNA、MSX2 mRNA、DLX5mRNA的表达量。无菌处理各组小鼠血清,通过血清饥饿、Western blot检测p-Smad1、Smad1、p-P38、P38、p-ERK、ERK和Actin蛋白含量,检测运动对BMP-Smad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激活和表达情况。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处理,论文中表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图以均数±标准误表示。先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跑台运动、抑制剂注射是否产生独立或交互作用,针对不同因素产生的作用,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推断组间是否存在差异。P<0.05表示结果有显着性差异。3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1)运动可以提高小鼠BMD和在体骨量:运动组小鼠股骨BMD、BV/TV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运动可以激活小鼠BMP-Smad信号通路:运动组小鼠胫骨OCN mRN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OPN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小鼠胫骨Smad1蛋白激活高于对照组(P<0.05)。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小鼠运动期间体重变化:结束为期两周的预跑后四组小鼠的体重并未出现显着性差异;正式跑步运动第一周发现LDN+C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C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E组小鼠(P<0.01);第二周的体重趋势和第一周一样;正式跑步运动第三周LDN+C组和C组小鼠体重差异和前两周一致(P<0.01),LDN+E组小鼠体重低于E组小鼠(P<0.05);四周跑步运动结束后发现LDN+C组、LDN+E组小鼠体重均显着低于C组和E组小鼠(P<0.01)。(2)小鼠股骨BMD和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E组小鼠股骨BMD显着高于C组(P<0.01),LDN+E组小鼠股骨BMD高于LDN+C组(P<0.05),LDN+C组、LDN+E组小鼠股骨BMD显着低于E组(P<0.01)。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均未出现显着性变化。(3)小鼠股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骨荧光结果显示E组和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V/TV高于LDN+C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股骨Tb.N高于LDN+C组小鼠(P<0.05),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Tb.N显着高于LDN+C组小鼠(P<0.01)。E组小鼠右侧股骨Tb.Sp低于LDN+C组小鼠(P<0.05),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Tb.Sp显着低于LDN+C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FR/BV低于E组小鼠(P<0.05)。C组、LDN+C组和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FR/TV均低于E组小鼠(P<0.05)。C组、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FR/BS均低于E组小鼠(P<0.05)。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E组小鼠右侧股骨BV/TV高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股骨Tb.N高于C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股骨Tb.Sp低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5)。(4)小鼠胫骨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结果:E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BV/TV高于C组小鼠(P<0.05),LDN+C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BV/TV显着低于E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BV/TV显着高于LDN+C组小鼠(P<0.01)。LDN+C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Tb.N高于E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Tb.Th高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5)。LDN+C组小鼠右侧胫骨松质骨BMD显着低于E组小鼠(P<0.05)。(5)小鼠血清、尿液指标检测结果:LDN+C组和LDN+E组小鼠血钙含量均显着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血钙含量高于LDN+C组小鼠(P<0.05)。LDN+E组小鼠血磷含量显着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1)。LDN+C组小鼠尿液中DPD/Ucr含量显着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尿液中DPD/Ucr含量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5)。E组小鼠尿液中CTX-I含量显着低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1),低于LDN+E组小鼠(P<0.05)。(6)小鼠胫骨内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结果:LDN+C组和LDN+E组小鼠左侧胫骨内OCN mRNA的表达量比E组小鼠低(P<0.05)。(7)各组小鼠胫骨内Smad1、P38、ERK蛋白激活情况和总量的比较:C组和LDN+C组小鼠左侧胫骨内Smad1蛋白磷酸化含量均低于E组小鼠(P<0.05)。E组和LDN+E组小鼠左侧胫骨内Smad1蛋白总量均高于LDN+C组小鼠(P<0.05)。(8)小鼠BMSC中ALP染色结果以及BMSC中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结果比较:E组小鼠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数量显着高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1)。LDN+C组小鼠BMSC内OCN mRNA的表达量比E组小鼠高(P<0.05);LDN+E组小鼠BMSC内OCN mRNA的表达量均比C组、E组和LDN+C组小鼠显着增高(P<0.01)。LDN+C组和LDN+E组小鼠BMSC内OCN mRNA的表达量比E组小鼠低(P<0.05)。(9)离体血清饥饿实验结果:C组、LDN+C组和LDN+E组小鼠Smad1磷酸化蛋白激活含量均低于E组小鼠(P<0.05)。4结论(1)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通过激活Smad1磷酸化,增加小鼠体内Smad1含量,促进生长期小鼠体内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数目的增加,提高骨形成速率抑制骨吸收速率,从而达到增加小鼠骨密度和在体骨量的结果。(2)激酶抑制剂抑制雄性生长期小鼠Smad1磷酸化,降低BMSC中调节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靶基因的表达,以及小鼠体内BMP-Smad下游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骨形成速率促进骨吸收速率,降低小鼠骨密度和体重。(3)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能够部分拮抗激活酶抑制剂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Smad1磷酸化和总量、BMSC中调节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靶基因的表达、小鼠体内BMP-Smad信号通路下游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数目,作用于骨吸收速率和骨形成速率,从而对小鼠在体骨量、骨密度和体重产生影响。

邓晓琴[7](2018)在《运动与骨健康》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第一部分理论卷系统厘清运动与骨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现阶段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探讨运动促进骨健康可能的机制,从而为丰富和完善运动健身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二)第二部分实证卷探讨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以进一步厘清运动对骨健康的影响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为不同锻炼人群的科学锻炼提供参考,为制定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OP)运动方案提供扎实的实证依据。二、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理论卷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运动、骨健康、骨密度、骨强度、骨代谢、OP”等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运动与骨健康及OP的主要研究进展,明确运动影响骨健康的关键因素。2.Meta分析法:采用Review Manager(RevMan)5.3软件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有效提取的与“运动与骨健康”主题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进行分析,以期确定运动与骨健康的关系。3.知识图谱(Cite Space):采用CiteSpace5.0.R2SE软件对目前运动与骨健康相关文献索引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探索现阶段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二)第二部分实证卷1.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基本生理或病理状况、工作性质、饮食、睡眠、身体活动量、基本心理状况等方面,掌握实验参与者健康状况及基本生活方式。2.访谈法:与受试对象的教练员或任职体育教师面对面地交谈,对运动训练方案及受试者相关情况等进行口头调查收集事实材料。3.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部分采集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包在计算机上统计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4.实验法:主要为太极拳运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组实验对象的进入、退出标准制定;主要检测指标选择(一般体质检测指标、骨强度)及检测时间点安排。(1)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受试总共参与人数249名,其中190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4名因故退出试验。将106名受试分为太极组、对照组,其中太极一组21人(干预前没有规律性太极拳锻炼),太极二组56人(干预前就已进行过两年或以上规律性太极拳锻炼),对照组29人。太极组进行每周至少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60分钟左右为期两年的集体性太极拳干预。对照组不安排计划性体育锻炼。以问卷方式结合口头询问方式了解参与试验者的顺应情况。(2)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将50名受试(组1:健康绝经后女性,32人;组2: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18人),按其主要锻炼方式,分为长期太极拳锻炼组(组1为17人、组2为6人)、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以下称之为混合组)(组1组2均7人)及安静对照组(组1为8人、组2为5人)。混合组受试除进行太极拳锻炼外,还进行包括跳舞、快走及瑜伽在内的体育锻炼项目。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3)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8名受试分为试验组39人,对照组9人。试验组包括长期太极拳锻炼组17人、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以下称之为混合组)22人。混合组受试除进行太极拳锻炼外,还进行包括跳舞、快走、散步、门球、健身气功、形体这些有氧运动项目。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4)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6名受试分为试验组70人,对照组36人。试验组包括运动训练专业(运训组)44人,体育教育专业(体教组)26人。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5)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3名受试分为试验组27人,对照组106人。试验组主要为运动员,对照组包括运训组44人,体教组26人,对照组36人。四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三、研究结果(一)Meta分析结果1.运动与骨密度:I2=61%,P<0.00001;均数差MD=0.02,95%CI(0.02,0.03);总效应检验Z=7.34,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运动与骨量:I2=76%,P<0.0001;均数差MD=0.29,95%CI(0.03,0.54);总效应检验Z=2.22,P=0.0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运动与骨代谢:I2=71%,P<0.00001;标准化均数差SMD=0.16,95%CI(-0.09,0.41);总效应检验Z=1.22,P=0.22,P>0.05,无统计学意义。(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国内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体育科技等期刊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比较高。领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及医疗机构,郑陆、金宏义、卜淑敏、段晓丽等研究者发文量比较多。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可明确反映国内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可能的趋势。2.国外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从期刊从属国家来看,美国相关期刊对这一领域研究很重视,从来源期刊载文数来看,国际骨质疏松杂志、力量与训练研究杂志、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杂志等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关注度比较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及医院,宾夕法尼亚州联邦高等教育系统位居榜首。被引频次位居前列的作者有Frost HM、Deng HW、Cummings SR、Heinonen A等。领域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高共被引文献呈现出国外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三)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结果——以太极拳为例运动促进骨健康主要是运动对骨成分及骨结构的影响以及运动对骨代谢及其调节因素的影响,结合太极拳运动特征,其促进骨健康主要通过三种调控体系:(1)力学调控体系(2)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3)化学调控体系。其中,力学调控体系属于外在调控,即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作用于骨骼本身而产生的健骨效益;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及化学调控体系属于内在调控,即通过心理健康调设与养气合神统一来促使体内各项机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影响骨骼健康状况。(四)实证研究结果1.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1)太极一组干预之前,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Speed of Sound,SOS值;T值;Z值)都没有差异,通过两年系统的太极拳锻炼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太极一组干预前后自身对比,SOS值和T值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与此同时,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骨强度各值没有显着性差异。(2)太极二组干预之前,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干预后的太极二组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太极二组自身前后对比,骨强度各值没有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骨强度各值都没有发生变化。(3)干预后,太极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变化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2.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1)健康绝经后女性太极组、混合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2)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太极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混合组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3)健康与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同组内骨强度数据比较,骨强度各值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1)太极组老年人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混合组(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与对照组比较,SOS值、T值的差异达到非常显着性水平,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2)太极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Z值存在显着性差异。4.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1)运训甲组、乙组男性与体教组男性相比较,Z值具有显着差异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与此同时,体教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没有显着性差异。(2)运训甲组、乙组女性与体教组女性及对照组女性相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与此同时,体教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没有显着性差异。(3)体育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4)受试者中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骨强度值相比,SOS值和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5.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1)运动员组与运训组,运动员组与对照组相比,SOS值有非常显着性差异,T值有显着性差异。(2)运动员组男性与运训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与对照组男性相比,SOS值达到显着性差异,Z值达到非常显着性差异。体教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具有显着差异。运训组男性与体教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与对照组男性相比,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3)女性各组骨强度值比较,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4)女运动员月经规律组与月经不规律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四、研究结论(一)Meta分析结论运动有助于骨健康,能提高或维持人体骨密度、骨量,但运动对人体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易受运动形式及所测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敏感性分析的前后结果没有本质上的变化,说明结果较为可信。(二)知识图谱分析结论1.国内运动与骨健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骨密度、骨代谢、骨质疏松三大方面。研究重心从仅仅关注骨质疏松本身到相关干预措施的探索,被试选择从骨质疏松症多发人群到骨峰值快速增长阶段人群过渡。2.国外运动与骨健康:研究热点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两个方面。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集中在3个热点研究群,按人群特征划分,包括绝经前后女性、儿童和青少年、青年人和中年人。研究重心由骨质疏松治疗向骨质疏松预防过渡,被试选择由罹患骨质疏松主要风险人群向潜在风险人群再向普通人群转移。(三)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结论——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促进骨健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力学调控体系(2)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3)化学调控体系。这三大调控体系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影响,各体系发挥最大效能且体系间良好运作才能更好的促进骨骼健康。(四)实证研究结论1.长期系统的规律性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提高中年及老年男性骨强度值,还可以减缓骨强度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2.长期坚持多种运动方式联合锻炼的中年及老年人群的骨强度值优于坚持单一运动方式锻炼的同龄人群。3.长期坚持适宜的运动对绝经后女性的骨强度产生良性影响;无论是否有规律性运动锻炼,中年男性和女性在骨强度值上并无明显差别,即中年人群的骨强度值无性别差异。4.规律性的适宜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骨强度值,但是,运动总负荷量过大则对骨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女运动员的月经正常与否对骨强度值没有明显影响。

马涛,李健,金嘉鹏[8](2018)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近10年国内外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和自行车运动员反而拥有比正常人更低的骨密度。那么运动和骨密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负荷对骨密度又有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的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并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情况,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影响的效果,为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以外文数据库Pub Med、Springer Link和PMC以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为查询工具,以"骨质疏松"、"骨密度"和"运动"为关键词,检索有关运动对骨密度影响的文章,查询范围为2005至2015年发表的论文。其中,外文数据库只统计英文文章,中文数据库只统计"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的论文。经过筛选最终纳入51篇文献,阅读全文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分析结果显示:游泳运动不具有提高骨密度的效应;自行车运动具有明显的降低骨密度的作用;短跑和中距离跑可以显着提高骨密度,而长跑或马拉松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还存在较大争议;球类运动具有显着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其他运动项目均具有显着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多数运动项目均具有提高骨密度的效应,但游泳运动不具有提高骨密度的效应,自行车运动具有明显的降低骨密度的效应,长跑或马拉松运动对于骨密度影响的效应存在较大争议。

臧荣海[9](2017)在《我国冬泳运动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冬泳运动以其独特的健身功效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07耀2016年我国冬泳运动的文献研究现状从数量、分布、来源、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加大冬泳运动科研力度,完善理论指导体系建设;提高冬泳爱好者自我监督和保健意识等发展措施,旨在发挥冬泳运动的健身实效,满足广大群众全民科学健身需求,为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保驾护航。

李宁[10](2015)在《成都市猛追湾游泳场开展冬泳运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冬泳特殊功效的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冬泳运动,全国冬泳人数及冬泳组织不断增加。自1965年成都市猛追湾游泳场试办冬泳活动开始,开展冬泳以“安全第一”为根本理念,以政府扶持及“差额补贴”为经营方式,以规范制度、完善服务为主要方针,以承办市级冬泳比赛为宣传手段,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成为成都市最大的冬泳团体,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冬泳界都家喻户晓。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其开展冬泳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分析存在问题。其目的是:为成都市猛追湾更好的开展冬泳运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城市开展冬泳运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对宣传普及冬泳运动及提高成都市冬泳运动开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猛追湾游泳场冬泳运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游泳场管理人员、成都市及猛追湾冬泳俱乐部相关人员、冬泳者进行调查和访谈,研究得出结论:(1)猛追湾游泳场“非营利性”的特点是开展冬泳运动的基本保障;(2)完备的安全措施是猛追湾50年开展冬泳运动无一例溺水事故的保障;(3)收获健康、愉悦、友谊及坚强的意志是冬泳者坚持冬泳的根本动力;(4)冬泳者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动机、具有明确参与目的的人群;(5)冬泳是一项低消费高收益的适合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6)资金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活动资金短缺;(7)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冬泳锻炼形式松散。针对研究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猛追湾游泳场安全保障措施及门票优惠政策值得推广;(2)建议主动寻求企业资助,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3)建议与体育院校合作,解决专业指导人员缺乏的问题;(4)建议加入中国游泳协会冬泳委员会,加强全国性的交流与学习。

二、冬泳运动对男性老年人骨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泳运动对男性老年人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抗阻运动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思路和总体方案
2 文献综述
    2.1 骨质疏松概述
    2.2 运动干预对骨密度改善效果的研究
    2.3 骨质疏松症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2.3.1 维生素D通路相关基因
        2.3.2 雌激素内分泌途径相关基因
        2.3.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2.3.4 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2.4 骨质疏松症全基因组(GWAS)关联研究
    2.5 骨质疏松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2.5.1 DNA甲基化介导成骨细胞特异性表达
        2.5.2 DNA甲基化调控破骨细胞的活性
        2.5.3 骨质疏松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2.6 运动诱导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的研究
3 研究 1: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技术路线
    3.3 研究结果
        3.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3.2 SNP位点分型检出率及哈温平衡情况
        3.3.3 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3.4 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初始值的关联研究
        3.3.5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骨密度初始值个体间差异
        3.3.6 利用GTEx数据库进行多组织e QTL比较分析
        3.3.7 GO功能注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PPI网络分析
        3.3.8 DNA甲基化水平与骨密度初始值的关系
        3.3.9 建立GPS与MS模型预测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4 研究讨论
        3.4.1 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关联分析
        3.4.2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4.3 阳性关联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DNA甲基化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关系
        3.4.5 联合GPS与MS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4.6 研究小结
4 研究 2:绝经后女性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2.3 技术路线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2 16 周抗阻运动后骨密度训练效果的个体差异
        4.3.3 基因多态性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关联分析
        4.3.4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间差异
        4.3.5 利用GTEx数据库进行多组织e QTL比较
        4.3.6 GO功能注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PPI网络分析
        4.3.7 DNA甲基化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关系
        4.3.8 建立GPS与MS模型预测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间差异
    4.4 研究讨论
        4.4.1 骨密度训练效果的个体间差异分析
        4.4.2 基因多态性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关联分析
        4.4.3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绝经后女性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间差异
        4.4.4 与训练效果相关阳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5 DNA甲基化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4.6 研究小结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 1: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5.2 研究 2:绝经后女性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6 研究创新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
    7.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伦理委员会审批申请表
    附录C 骨骼健康与体力活动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骨相关知识
        2.1.1 骨相关概念
        2.1.2 骨密度的测量方法
        2.1.3 骨密度测量部位
        2.1.4 骨质疏松症(OP)现状及其危害
        2.1.5 毒品对骨密度的影响
    2.2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2.2.1 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2.2.2 运动强度对骨密度影响
        2.2.3 运动时间对骨密度的影响
    2.3 太极拳的功效
        2.3.1 太极拳对戒毒人群的影响
        2.3.2 太极拳对骨密度的影响
    2.4 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功效
        2.4.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骨密度的影响
    2.5 总结
3.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来源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实验人员变化
    4.2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4.3 两组戒毒人员骨密度数据比较
        4.3.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数据比较
        4.3.2 太极拳组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实验前中后期测试数据比较
    4.4 两组戒毒人员体质数据比较
        4.4.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体质数据比较
        4.4.2 两组戒毒人员实验前中后期体质数据比较
5.分析与讨论
    5.1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的影响
    5.2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戒人员体质状况的影响
        5.2.1 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BMI的影响
        5.2.2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5.2.3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5.2.4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5.2.5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反应素质的影响
6.结论
7.研究不足与建议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附录

(3)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综述
        1.4.3 科学知识图谱综述
第2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时间、期刊、作者、机构分布的演进脉络
        2.1.1 论文的时间和期刊分布
        2.1.2 论文的作者和机构分布
        2.1.3 作者分布特征
    2.2 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2.1 研究主题词和关键词共现分析
        2.2.2 关键词阶段共现比较分析
        2.2.3 高被引文献分析
        2.2.4 研究热点的时区
        2.2.5 重要族群内容特征
第3章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冬泳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前期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冬泳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一、寒冷环境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相关性
    二、冬泳等各类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三、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齐齐哈尔市开展冬泳运动现状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冬泳开展情况
        1.4.2 国内外冬泳研究现状
    1.5 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齐齐哈尔城市开展环境分析
    3.2 齐齐哈尔市冬泳运动的开展历程
    3.3 齐齐哈尔市冬泳爱好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3.3.1 冬泳爱好者性别情况
        3.3.2 冬泳爱好者的年龄情况
        3.3.3 冬泳爱好者的泳龄
        3.3.4 冬泳爱好者职业背景
        3.3.5 冬泳爱好者文化程度
        3.3.6 冬泳爱好者的月收入水平
    3.4 齐齐哈尔市冬泳爱好者锻炼的情况调查
        3.4.1 冬泳爱好者参加冬泳锻炼的频率
        3.4.2 冬泳爱好者下水锻炼时间
        3.4.3 冬泳爱好者的参与锻炼的方式
        3.4.4 冬泳爱好者参加冬泳的消费情况
        3.4.5 冬泳爱好者游泳技术水平
        3.4.6 冬泳爱好者这参与动机
        3.4.7 冬泳爱好者参加冬泳后的感受情况
    3.5 关于冬泳场地环境设施方面
    3.6 关于政府与经济方面
    3.7 关于冬泳宣传方面
    3.8 关于冬泳专业指导方面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人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6)跑台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 材料和方法
    第一部分 实验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第一部分实验技术路线图
        3.3 方法
        3.3.1 小鼠饲养与分组
        3.3.2 跑台训练方案
        3.3.3 取材方法
        3.3.4 指标检测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第二部分实验技术路线图
        3.3 方法
        3.3.1 小鼠饲养与分组
        3.3.2 跑台训练方案
        3.3.3 激活酶抑制剂注射
        3.3.4 取材方法
        3.3.5 指标检测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第一部分 实验结果
        4.1 运动可提高小鼠股骨BMD和在体骨量
        4.2 运动可激活小鼠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BMPS)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4.3 干预期间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4.4 各组小鼠股骨BMD和骨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4.5 各组小鼠股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指标结果比较
        4.6 各组小鼠胫骨皮质骨和松质骨在体骨量结果比较
        4.7 各组小鼠血清、尿液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4.8 各组小鼠胫骨内相关成骨细胞基因表达量比较
        4.9 各组小鼠胫骨内Smad1、P38、ERK蛋白的激活情况和总量的比较
        4.10 小鼠BMSC ALP染色结果以及BMSC中相关成骨细胞基因表达量结果比较
        4.11 离体血清饥饿实验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跑台运动可以激活小鼠骨骼中BMP-Smad信号通路
    5.2 小鼠品系的选择和造模的鼠龄
    5.3 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对小鼠体重无影响,但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5.3.1 跑台运动对小鼠体重、股骨BMD和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5.3.2 跑台运动对小鼠股骨和胫骨在体骨量指标的影响
        5.3.3 跑台运动对小鼠血液和尿液骨代谢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
        5.3.4 跑台运动对小鼠胫骨内成骨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5.3.5 跑台运动对小鼠BMSCs ALP染色、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血清饥饿实验的影响
    5.4 激酶抑制剂的注射降低小鼠体重,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形成率,促进骨吸收
        5.4.1 激酶抑制剂的注射对小鼠体重、股骨BMD和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5.4.2 激酶抑制剂的注射对小鼠股骨和胫骨在体骨量指标的影响
        5.4.3 激酶抑制剂注射对小鼠血液和尿液骨代谢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
        5.4.4 激酶抑制剂注射对小鼠胫骨内成骨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5.4.5 激酶抑制剂注射对小鼠BMSCs ALP染色、成骨细胞基因、血清饥饿实验的影响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运动与骨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及思路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骨健康相关名词
        二、知识图谱相关名词
        三、Meta分析相关名词
    第二章 运动与骨健康Meta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文献检索
        五、文献筛选流程
        六、文献数据提取
        七、文献评价方法
        八、异质性检验方法
        九、分析模型选择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运动与骨健康Meta分析结果
        五、小结
    第三章 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第一节 国内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国外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的研究热点
        第一节 国内运动与中年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国外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国内运动与中老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国内运动与老年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节 国外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六节 国内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七节 国外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八节 国内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九节 国外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以太极拳为例
        一、前言
        二、运动与骨健康
        三、太极拳与骨健康
        四、太极拳健骨机理
        五、太极拳健骨调控体系之间的关系
        六、结语
第二部分 实证卷
    第六章 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骨强度指标的测量
        第一节 实验器材与操作方法
        一、实验器材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第二节 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
        一、研究对象
        二、太极拳运动干预方案
        三、骨强度测量方法
        四、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六、结论
        第三节 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
        一、研究对象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四节 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
        一、研究对象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五节 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
        一、研究对象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结论
        第六节 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
        一、研究对象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1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附录2 表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一)
    附录3 表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二)
    附录4 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5 专业运动训练人群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6 部分骨强度现场测试照片
    附录7 部分受试者问卷调查填写照片
    附录8 部分太极组锻炼照片
    附录9 实验团队与部分被试教练员合影照片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8)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近10年国内外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检索数据库
        1.2.2 检索词
        1.2.3 筛选标准
2 结果Results
    2.1 文献分类
    2.2 游泳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2.3 自行车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2.4 走跑类运动项目对骨密度的影响
    2.5 球类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Analysis and discussion
    3.1 不同运动项目对骨密度的影响
    3.2 不同运动项目对骨密度影响的机制分析

(9)我国冬泳运动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现状
    2.1 数量
    2.2 数据库分布
    2.3 研究机构
    2.4 文献来源
    2.5 研究方向
        2.5.1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2.5.2 赛事
        2.5.3 健身功效
        2.5.4 健心价值
        2.5.5 注意事项
3 冬泳运动发展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3.2 加大冬泳运动科研力度, 完善理论指导体系建设
    3.3 提高冬泳爱好者自我监督和保健意识
4 结语

(10)成都市猛追湾游泳场开展冬泳运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冬泳
        1.3.2 冬泳人口
        1.3.3 冬泳俱乐部
        1.3.4 公共体育场馆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俄罗斯
        2.1.2 美国
        2.1.3 芬兰
        2.1.4 日本
        2.1.5 其他国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冬泳运动发展状况的研究
        2.2.2 冬泳运动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研究
        2.2.3 冬泳运动注意事项的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对象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分析与讨论
    4.1 猛追湾游泳场开展冬泳运动历程概况
        4.1.1.萌芽阶段(1965年到1986年)
        4.1.2 初步发展阶段(1987到2006年)
        4.1.3 稳步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4.2 猛追湾冬泳俱乐部组织情况分析
        4.2.1 猛追湾冬泳俱乐部组织结构
        4.2.2 猛追湾冬泳俱乐部运行机制
        4.2.3 猛追湾冬泳俱乐部组织活动形式
        4.2.4 猛追湾冬泳俱乐部开展工作中面临困难
    4.3 猛追湾游泳场开展冬泳运动措施分析
        4.3.1 猛追湾游泳场冬泳门票优惠方面
        4.3.2 猛追湾游泳场冬泳安全保障措施方面
        4.3.3 猛追湾游泳场冬泳运动相关配套服务方面
        4.3.4 猛追湾游泳场组织冬泳比赛方面
    4.4 猛追湾冬泳者选择冬泳运动动机分析
        4.4.1 猛追湾冬泳者选择冬泳运动契机
        4.4.2 猛追湾冬泳者选择冬泳运动动机
    4.5 猛追湾游泳场冬泳者基本情况分析
        4.5.1 冬泳者性别与年龄
        4.5.2 冬泳者泳龄情况
        4.5.3 冬泳者经济收入水平与消费状况
    4.6 猛追湾游泳场冬泳者参加冬泳锻炼情况分析
        4.6.1 冬泳者参与冬泳锻炼时间
        4.6.2 冬泳者参与冬泳锻炼周次数
        4.6.3 冬泳者游泳水平情况
        4.6.4 冬泳者训练计划情况
    4.7 猛追湾冬泳者参加冬泳运动受益情况调查分析
        4.7.1 冬泳冷刺激的特殊功效,促进冬泳者身体健康
        4.7.2 冬泳苦中作乐的特殊体验,使冬泳者身心愉悦
        4.7.3 冬泳艰难性、持久性的的特点,增强冬泳者意志品质
        4.7.4 冬泳者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增进冬泳者人际交往
    4.8 猛追湾冬泳者常年坚持冬泳运动的原因分析
        4.8.1 门票优惠及安全保障措施完备是冬泳者常年坚持冬泳的原因之一
        4.8.2 猛追湾品牌效应及完善的服务是冬泳者常年坚持冬泳的原因之二
        4.8.3 冬泳俱乐部每年举办冬泳比赛是冬泳者常年坚持冬泳的原因之三
        4.8.4 冬泳俱乐部营造的良好锻炼氛围是冬泳者常年坚持冬泳原因之四
    4.9 猛追湾游泳场冬泳运动开展基本经验分析
        4.9.1 老年人享受门票优惠政策,为老年冬泳者提供经济实惠的健身条件
        4.9.2 猛追湾游泳场锻炼场地安全保障措施完备,为冬泳者提供安全保障
        4.9.3 每年举办“运动成都”冬泳比赛,为冬泳者建立交流平台和激励机制
        4.9.4 猛追湾游冬泳俱乐部组织多样的娱乐活动,使冬泳运动多样化
    4.10 猛追湾游泳场开展冬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0.1 冬泳俱乐部资金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活动资金短缺
        4.10.2 冬泳俱乐部中专业指导人员缺乏,冬泳锻炼形式松散
        4.10.3 冬泳俱乐部宣传仅靠.传及比赛形式,宣传力度不够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猛追湾游泳场“非营利性”的特点是开展冬泳运动的基本保障
        5.1.2 完备的安全措施是猛追湾50年开展冬泳运动无一例溺水事故的保障
        5.1.3 收获健康、愉悦、友谊及坚强的意志是冬泳者坚持冬泳的根本动力
        5.1.4 冬泳者以强身健体为主要参与动机,具有明确的参与目的
        5.1.5 冬泳是一项低消费高收益的适合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
        5.1.6 活动资金及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是猛追湾冬泳俱乐部面临的困难
    5.2 建议
        5.2.1 猛追湾游泳场安全保障措施及门票优惠的政策值得推广
        5.2.2 建议主动寻求企业资助,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
        5.2.3 建议与体育院校合作,解决专业指导人员缺乏的问题
        5.2.4 建议加入中国游泳协会冬泳委员会,加强全国性的交流与学习
6 主要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 附录

四、冬泳运动对男性老年人骨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抗阻运动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学研究[D]. 李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D]. 王天元.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D]. 段嵌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冬泳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前期调查[D]. 孙嘉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齐齐哈尔市开展冬泳运动现状调研报告[D]. 王亚丘. 延边大学, 2019(01)
  • [6]跑台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D]. 张玲莉.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7]运动与骨健康[D]. 邓晓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近10年国内外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J]. 马涛,李健,金嘉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04)
  • [9]我国冬泳运动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 臧荣海. 冰雪运动, 2017(02)
  • [10]成都市猛追湾游泳场开展冬泳运动现状调查研究[D]. 李宁. 成都体育学院, 2015(05)


骨密度论文 运动论文 运动强度论文 冬泳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牡丹江铁路分局近25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特征及变化趋势
下一篇:全国区域经济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