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王鵷臻,李亚俊,姚维杰,王佐正,杨晓军,黄李雅[1](2021)在《急性胰腺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AP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 22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是否合并血栓性疾病分为并发血栓组、未并发血栓组。记录患者性别, 年龄, 既往史, 发病时间, 病因, AP严重程度, BISAP评分,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D-二聚体定量(D-D), 纤维蛋白原定量(FIB), 白细胞计数(WBC), 血小板计数(PLT), 乳酸脱氢酶(LDH), 血糖水平, 有无低白蛋白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血栓的诊断日期、血栓部位、临床表现及是否抗凝治疗。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AP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评估独立危险因素预测AP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效能。结果 5 223例AP患者中46例(0.88%)并发血栓, 发生于AP发病后的8.50(2.00~15.00)d;发病年龄为66(52~74)岁;合并血栓性疾病的多为SAP患者(23/46, 50%);多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9/46, 41.3%), 其中37例(80.4%)患者在发现血栓后行抗凝治疗, 住院期间未发现出血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并发血栓组患者的年龄高于未并发血栓组, APTT值延长、D-D值升高, WBC降低, AP严重程度中SAP明显增多, BISAP评分≥3分的患者明显增多,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AP严重程度(OR=3.017, 95%CI 1.799~5.061, P<0.001)和年龄(OR=1.029, 95%CI 1.000~1.059, P=0.049)是AP患者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AP严重程度、年龄预测AP并发血栓性疾病的AUC分别为0.714、0.625, 灵敏度分别为67.4%、47.8%, 特异度分别为70.6%、77.9%。结论 AP严重程度和年龄是AP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应早期警惕并予以临床干预。
张雪[2](2021)在《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虽然临床上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较成人少见,但血栓形成后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及预后,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旨在分析单中心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明确不同肿瘤类型、治疗过程中高危因素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早发现、早治疗,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改善不良预后。方法:回顾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本院)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儿共747例。根据血管B型超声检查结果(有无血栓形成)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14人,非血栓组733人。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如发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2.在本疾病治疗过程中有无培门冬酶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3.临床表现:在病程记录里面查找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5.收集14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患儿的血栓类型、发生的部位、发生时间、血栓发生时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血栓消退时间。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恶性肿瘤患儿共747例,其中血栓组14例,非血栓组733例,血栓发生率为1.87%。2.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不是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横纹肌肉瘤这两种肿瘤类型是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在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差异显着(P<0.05)。3.血栓组和非血栓组APTT、Fi B的平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两组中D-D的均值均超出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血栓组血栓发生时的APTT、Fi B、D-D数值与非血栓组在恶性肿瘤初诊时的APTT、Fi B、D-D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因病例数少,暂不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横纹肌肉瘤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暂无证据支持培门冬酶、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血栓特点:⑴在14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患儿中,静脉血栓的有13例(92.86%),动脉血栓的有1例(7.14%),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高于动脉血栓(P<0.05)。⑵在14例患儿中,12例(85.71%)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过程中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P<0.05)。⑶治疗过程中CVC相关部位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VC相关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例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的患儿中,4例应用培门冬酶后发生血栓,时间为3天-8天,平均时间5.25天。⑷14例患儿血栓诊断时及血栓治疗后第7天的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⑸14例患儿出现症状后均经过血管B超明确诊断。⑹治疗与转归:经过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10例血栓完全消除,3例血栓部分消除,1例截肢。结论:1.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率为1.87%,血栓可作为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2.在儿童原发肿瘤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栓形成率最高。3.在治疗过程中,培门冬酶的应用是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4.血栓类型以静脉血栓为主,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部位多见。5.血管B型超声诊断简单、快捷,可作为诊断与治疗后随访手段。6.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有效,大多预后良好。
李小龙[3](2021)在《低分子肝素钠、下肢气压康复仪对防治初产妇产后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素钠、下肢气压康复仪气压治疗联合使用在初产妇产后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发挥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150例临床作为对象,按治疗方式进行分组。行气压治疗的7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行气压治疗联合达肝素钠治疗的8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回顾观察并分析产妇临床防治疗效、并发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防治总有效率(92.50%)相比对照组(70.00%)显着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相比对照组的25.71%显着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为(21.30±4.36)cm/s,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8.70±4.16)cm/s,DD水平为(0.11±0.01)m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0.22±0.03)mg/L(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切10/s黏度、高切200/s黏度及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相比对照组均显着更低(P<0.05)。结论气压治疗联合达肝素钠用于初产妇产后血栓性疾病防治,可明显提高防治有效性,降低产妇产妇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获得有效改善。
詹瑶,谢乐云,王涛,余阗,曾赛珍[4](2021)在《29例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诊断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诊断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男女比例为2.2∶1(20/9);年龄范围为1个月~13岁,中位年龄16(6~41)个月。其中22例为静脉栓塞,以下肢静脉栓塞常见(13/29,44.8%),其次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6/29,20.7%);6例为动脉栓塞,左心耳血栓1例。纳入患儿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最为常见(19/29,65.5%),其次为心肺复苏术后(3/29,10.3%)、川崎病(3/29,10.3%)。对导管相关、长期卧床、D-二聚体升高、机械通气、静脉应用激素等血管栓塞性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29例患儿中同时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9.2%(25/29),具有5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2.8%(24/29)。结论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以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较为常见,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多见,对存在中心静脉置管、D-二聚体显着升高、长期卧床、重症肺炎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儿,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风险较高,临床中应监测凝血功能并观察局部症状,以期早期识别。
张华建[5](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吴思宁,叶润英,黎小斌[6](2020)在《卵巢癌并肺栓塞一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杏[7](2020)在《静脉血栓病人的基因检测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二代测序出凝血组套的建立和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建立实用的出凝血疾病的基因检测方案,用于指导出凝血疾病病因的遗传性危险因素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各种二代测序技术的比较和文献研究,建立出凝血疾病基因检测Panel,包含89种与出凝血疾病相关的基因,采用二代测序及Ion S5高通量检测技术。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立医院、苏州广慈医院等医院的105例有静脉血栓的病人的标本及临床与家系资料,并进行该Panel的基因检测。[结果]10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中检出81例有85种基因变异,检出率为77.1%,其中基因变异与血液学检测结果相一致的比率为62.9%(51/81)。85个变异中有83例是杂合变异(97.7%),2例纯合变异(2.3%)。105例患者中,抗凝蛋白相关基因(SERPINC1、PROS1和PROC)的变异总计68例,13例患者携带其他9种基因(F2、F5、F8、PLG、THBD、FGG、HRG、FGB、和PLAT)的变异,85个变异中,27个为未报道新变异发现,其中17种被认为是致病性变异。[结论]本研究研发的出凝血疾病基因检测Panel可快速准确地对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病因进行筛查,帮助诊断。对于静脉血栓性疾病,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遗传分析,结合基因检测,为高危患者提供适当的干预措施,指导临床诊疗,值得推广使用。第二部分 家族性蛋白C与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家系的基因变异特点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对1个蛋白C和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的家系进行各项抗凝功能检测、基因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采集家族成员外周血,分析各项出凝血指标和血浆抗凝蛋白活性,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测序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双脱氧链终止DNA测序法(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在该家系中发现多位患者为遗传性蛋白C与蛋白S联合杂合突变,其中6位家族成员伴有深静脉血栓症状。结合家族中各成员的相关基因变异特点和临床表现,分析了遗传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对该家系成员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蛋白C合并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是重要的遗传因素,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继发性因素使VTE的发生率提高。
张羽墨[8](2020)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五种推拿手法对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大鼠进行定性、定量干预,研究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推拿五法作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推拿手法模拟仪分别模拟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推拿五法,对深静脉血栓大鼠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干预,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推拿对血栓形成的影响: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运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对大鼠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观察变化并计算应变率比值。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表达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TXB2、6-Keto-PGF1α的表达变化。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DVT大鼠血液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的变化。从超声,血液凝血、纤溶功能,血液流变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1.1超声弹性成像: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1.2应变率比值: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P<0.05),拨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2.1凝血酶原时间(P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干预3天后,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拨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显着短缩(P<0.01),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3凝血酶时间(T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4纤维蛋白酶原(FIB):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5 D-二聚体:干预3天后,拨法组含量比模型组增高(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6血栓素B2(TXB2):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2.7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干预3天后,拨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P<0.01),点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降低(P<0.01),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降低(P<0.05),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虽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3.1低切变率:干预3天后,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2中切变率:干预3天后,假手术、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3高切变率: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3.4血浆粘度:干预3天后,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切变率降低(P<0.05),点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1超声弹性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2凝血、纤溶功能表明:推拿五法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作用于DVT大鼠安全性高,但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存在一定风险;3天,10天两个时间点,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均存在风险。3血液流变学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推拿五法中点法、推法、牵拉法对于DVT大鼠的早期干预安全性高,但随着干预天数的增加点法、推法、牵拉法也存在一定风险;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存在风险。建议推拿临床中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多用点法、推法等轻柔手法,拨法、揉法慎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时间选择、力量大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胡利萍[9](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尼加提·尼亚孜[10](2020)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出血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可有效地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风险。目前国内外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颤患者出血与血小板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尚缺,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解释血小板计出血事件之间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的方法,纳入从2010-2019年9月份,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n=2226),收集相关信息临床数据及检查结果,分为出血组(n=301),无出血组(n=192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分析结显示:性别(P=0.001,OR=3.360,CI 1.6616.797)、年龄分组(P<0.001)、合并高血压(P=0.001,OR=3.460,CI 1.7136.991)、心律衰竭(P<0.001,OR=3.942,CI 1.9228.084)、糖尿病(P<0.001,OR=5.286,CI2.59610.762)、血栓性疾病(P<0.001,OR=4.945,CI 2.38410.259)、肝功能异常(P<0.000,OR=0.236,CI 0.1490.374)、肾功能异常(P<0.000,OR=0.160,CI 0.0770.332)、CHA2DS2-VASc(P=0.005)及HAS-BLED(P<0.001)评分与出血事件有相关关系(P值<0.05)。结论:目前现有的资料的基础上不能得出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房产病人出血与血小板计数之间有相关关系。性别、年龄分组、合并高血压、心律衰竭、糖尿病、血栓性疾病、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CHA2DS2-VASc及HAS-BLED评分与出血事件有相关关系(P值<0.05)。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实验分组 |
| 2 资料收集 |
| 2.1 入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
| 2.2 入组患儿的检查项目 |
| 2.3 血栓组患儿治疗情况评估 |
| 3 诊断标准 |
| 3.1 血栓诊断 |
| 3.2 原发病诊断 |
| 4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恶性肿瘤患儿血栓发生率 |
| 2 年龄对恶性肿瘤患儿血栓形成的影响 |
| 3 性别对恶性肿瘤患儿血栓形成的影响 |
| 4 肿瘤类型对恶性肿瘤患儿血栓形成的影响 |
| 5 培门冬酶对恶性肿瘤患儿血栓形成的影响 |
| 6 CVC对恶性肿瘤患儿血栓形成的影响 |
| 7 血栓性疾病临床表现在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 |
| 8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血凝结果的比较 |
| 9 多因素分析 |
| 10 14例血栓组患儿的血栓形成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
| 10.1 血栓类型、部位、发生时间 |
| 10.2 肿瘤类型 |
| 10.3 CVC的应用 |
| 10.4 培门冬酶 |
| 10.5 14例血栓患儿检验结果的比较 |
| 11 血栓形成患儿转归 |
| 讨论 |
| 1 儿童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流行病学特点 |
| 2 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 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分析 |
| 4 治疗、预后及预防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诊治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总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
| 2.2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DD水平比较 |
|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
|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
|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
|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
| 1.3.3 德尔菲法 |
| 1.4 研究目的 |
|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1.2 文献检索策略 |
|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2.1.4 文献质量评价 |
| 2.1.5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
|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 2.2.3 异质性检验 |
| 2.2.4 Meta分析结果 |
| 2.2.5 敏感性分析 |
| 2.2.6 发表偏倚 |
|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
|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
|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
| 3.1.1 检索数据库 |
| 3.1.2 检索策略 |
|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1.4 指南资料提取 |
| 3.1.5 指南质量评价 |
| 3.1.6 结果 |
|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
|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
| 3.2.1 检索数据库 |
| 3.2.2 检索策略 |
|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2.4 文献筛选步骤 |
| 3.2.5 文献检索结果 |
| 3.2.6 文献质量评价 |
|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
| 3.3 研究结果 |
|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
|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
|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 4.1 研究目的 |
| 4.2 专家函询步骤 |
|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 4.2.3 函询专家遴选 |
| 4.2.4 专家函询过程 |
| 4.2.5 条目修订原则 |
| 4.2.6 统计学分析 |
| 4.2.7 质量控制 |
| 4.3 研究结果 |
|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
|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
|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
|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 4.4 讨论 |
|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
| 第5章 结论 |
| 5.1 研究结论 |
| 5.2 创新性 |
| 5.3 局限性及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二代测序出凝血组套的建立和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家族性蛋白C与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家系的基因变异特点与临床特征分析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筛查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深静脉血栓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DVT流行病学研究 |
| 1.1 发病率 |
| 1.2 好发部位 |
| 1.3 年龄因素 |
| 1.4 性别因素 |
| 1.5 地域差异 |
| 2 DVT病因学研究 |
| 2.1 术后并发 |
| 2.2 严重创伤 |
| 2.3 恶性肿瘤 |
| 2.4 内科疾病 |
| 2.5 长期服用避孕药或者雌激素类药物 |
| 3 DVT诊断方法研究 |
| 3.1 超声诊断 |
| 3.2 实验室指标检测 |
| 4 DVT治疗方法研究 |
| 4.1 西医治疗方法 |
| 4.2 中医治疗方法 |
| 5 DVT机制研究 |
| 5.1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 5.2 抗凝机制障碍是血栓形成的前提条件 |
| 5.3 血流动力学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
| 5.4 血栓硬度变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推拿在血栓类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
| 1 疗效 |
| 1.1 总体概况 |
| 1.2 脑血栓 |
| 1.3 深静脉血栓 |
| 1.4 其他血栓类疾病 |
| 2 安全性 |
| 2.1 临床报道 |
| 2.2 实验研究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说明 |
| 实验一 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 |
| 实验一 整体实验流程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二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凝血、溶功能的影响 |
| 实验二 整体流程设计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三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 |
| 实验三 整体流程设计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综合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 4 展望 |
| 附录 |
| 附录1 造模过程 |
| 附录2 超声弹性图片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
|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对象 |
| 1.3 检测项目 |
| 1.4 实验方法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1.2 实验对象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2.内容与方法 |
| 2.1 CHA2DS2-VASc评分 |
| 2.2 HAS-BLED评分标准 |
| 2.3 国际标准化率 |
| 2.4 研究设计 |
| 2.5 分组情况 |
| 2.6 研究指标 |
| 2.7 分组变量定义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