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带蒂肌皮瓣修复头颈部组织缺损后的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带蒂肌皮瓣修复头颈组织缺损术后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房居高,李云霞,张罗,钟琦,侯丽珍,马泓智,何时知,冯凌,王茹,陈晓红,黄志刚[1](2022)在《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分型及一期精准修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上颌骨肿瘤术后的缺损进行分型, 以便精准的筛选各型缺损修复的合适组织瓣。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治的组织瓣一期修复重建上颌骨缺损的患者219例, 其中男性136例, 女性83例, 年龄16~78岁。依据修复方式的选择, 将上颌骨缺损分为4型, 其中上颌骨下部缺损(Ⅰ型)22例, 上颌骨上部缺损(Ⅱ型)44例, 全上颌骨缺损(Ⅲ型)132例, 扩大上颌骨缺损(Ⅳ型)21例。对皮瓣成活以及修复重建满1年的患者进行外观和功能的评价, 并对恶性肿瘤患者(169例)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法比较各组生存率差异。结果本组219例患者共行234个皮瓣修复手术, Ⅰ型缺损修复采用腓骨瓣频率最高(4/13)。Ⅱ型缺损采用颞肌瓣(11/24, 45.8%)及股前外侧皮瓣(6/24, 25.0%)频率较高, Ⅲ型缺损采用颞肌瓣(71/128, 55.5%)、股前外侧皮瓣(32/128, 25.0%)及腓骨瓣(12/128, 9.4%)频率较高, Ⅳ型缺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8/20, 40.0%)及腹直肌皮瓣(8/20, 40.0%)频率较高。局部带蒂皮瓣114例, 成活率95.6%(109/114);游离皮瓣120例, 成活率95.8%(115/120)。皮瓣吻合血管血栓发生率为4.3%(10/234), 是组织瓣修复重建失败的主要原因。88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随访, 均恢复了正常的吞咽及语言功能, 其中82例(93.2%)对外形较满意, 75例(85.2%)对于视力视野较满意。恶性肿瘤患者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为66.5%和63.6%, 3年及5年的无病生存率为57.1%和46.2%。结论根据上颌骨缺损各分型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组织瓣, 兼顾了功能和外形, 在不影响生存率的前提下, 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朱智慧,侯樱子,赵瑞琪,吴立萌,雷争辉,冯国栋,高志强,张韬[2](2021)在《62例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缺损重建方法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不同修复重建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和耳鼻咽喉科行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及修复重建的患者。依据缺损情况(不伴皮肤缺损、伴皮肤缺损、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进行不同方法的修复重建,并观察患者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及重建效果。结果共62例患者(63次缺损修复术)纳入本研究。其中不伴皮肤缺损34例、伴皮肤缺损23例、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5例,组织瓣成活率为98.41%(62/63),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0.48%(57/63)。不伴皮肤缺损患者中,采取游离脂肪填充修复6例、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修复14例、胸锁乳突肌瓣或联合颞肌瓣修复13例、颞肌瓣联合颌下腺瓣修复1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延期愈合;3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与脂肪液化,组织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4.12%(32/34)。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缺损直径≤3 cm者5例,均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颞肌瓣和/或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缺损直径>3 cm者18例(19次缺损修复术),其中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8例、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6例、前臂皮瓣联合带蒂皮瓣或局部组织瓣修复2例、胸大肌皮瓣或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颌下腺瓣修复2例、腹直肌皮瓣修复1例,1例曾行大剂量放疗患者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后3 d出现静脉栓塞,后改用胸大肌皮瓣救援修复后一期愈合;1例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血肿,清除血肿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腹直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皮损延期愈合;2例采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后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延期愈合;余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为84.21%(16/19),皮瓣成活率为94.74%(18/19)。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患者中,采用腓骨肌皮瓣、游离肋骨移植联合颞肌瓣、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分别2例、2例、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0例患者累及硬脑膜造成颅内外沟通,其中7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一期愈合,3例脑脊液漏患者经换药后延期愈合。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患者24例,其中采用耳大神经移植重建12例,舌下神经8例,咬肌神经(+/-)耳大神经3例,股外侧皮神经1例;13例获得随访,面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侧颅底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应根据缺损范围选用不同的重建方式。对于不伴皮肤缺损者,可采用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或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可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股前外侧肌皮瓣是较佳的修复方法。多次手术和术前放疗血管状态不佳或无法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若缺损累及颧弓以上,则可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局部组织瓣修复;较大范围骨缺损,应酌情修复骨缺损。如条件许可,应争取一期重建面神经缺损。

李晓明,宋琦,李红霞,邸斌[3](2021)在《游离腹直肌肌皮瓣在晚期鼻窦癌手术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侵犯颜面、颅底及眼眶的晚期鼻窦癌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8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收治, 采用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侵犯颅底、颜面及眼眶的晚期鼻腔鼻窦癌患者13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2例, 年龄33~67岁。根治性切除病变, 并根据鼻窦癌切除术后巨大和复杂缺损的位置、特点和范围, 采用不同方式实施游离腹直肌肌皮瓣的移植和修复, 从而恢复患者的颜面结构和外形。结果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得到根治性切除, 共计实施游离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一期修复与重建13例, 其中单岛皮瓣10例, 双岛皮瓣3例。皮瓣受区血管包括面动、静脉9例, 颞浅动、静脉4例。其中2例以面动、静脉为受区血管的病例因颌下区颈淋巴清扫实施了颈外静脉面静脉桥接, 1例双侧上颌骨切除的病例同时进行了游离腓骨瓣移植, 3例合并颅底硬膜缺损患者联合应用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进行修复。13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皮瓣坏死、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重要并发症发生, 术后均达到了彻底修复缺损、重建结构和恢复颜面外形的目的。结论在充分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以及缺损性质和范围的基础上, 采用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晚期鼻窦癌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是一个理想的策略和方法。

苏钰,申卫东,刘军,刘明波,解营利,王文佳,戴朴[4](2021)在《耳颞区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附三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耳颞区域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例因耳颞区恶性肿瘤或反复感染形成窦道手术后出现耳颞区不同程度巨大复合组织缺损而行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患者的肿瘤或病灶完整切除后, 根据手术切除后于耳颞区留下不同程度的复合组织缺损的位置和特点分别实施耳后舌形瓣转移修复、吻合血管蒂游离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Ⅰ期头皮扩张Ⅱ期病变清除腹部脂肪术腔充填修复,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效果良好。结论耳颞区解剖复杂涉及头颈及侧颅底重要血管神经结构, 术后形成的由皮肤、肌肉和骨组织组成的巨大复合组织缺损多需一期修复, 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修复方法, 达到彻底切除肿瘤、清除病灶同时覆盖术腔修复缺损的目的。

吴静,吴开乐,刘业海,张亮[5](2021)在《颈段气管缺损的术中处理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颈段气管作为呼吸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性对人的正常呼吸道功能的维持有重要意义,颈部恶性肿瘤若侵犯广泛,手术时可能会涉及颈段气管侵犯部分的切除,造成颈段气管或多或少的缺损,这就涉及到如何修复从而恢复气管的形态和功能的问题,我科近10年来对此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2008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因颈部肿瘤侵犯气管而切除颈段气管造成缺损的患者共23例,

郭明昌[6](2021)在《带蒂胸大肌皮瓣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颈恶性肿瘤术后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游离股前外侧皮瓣(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与带蒂胸大肌皮瓣(Pedicled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PMMF)在头颈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病区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头颈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瓣修复重建111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111例患者,根据术后皮瓣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MMF69例,ALT42例。111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联合放化疗。记录并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长及皮瓣大小)、皮瓣血运存活情况及皮瓣并发症、供区并发症、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改良版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评价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量表包括吞咽、咀嚼、情绪、外貌、疼痛、语言等12项,各项采用3~5级评分,范围0~100分,总分换算百分制,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高。并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统计学上有意义。结果:111例皮瓣修复中(带蒂胸大肌皮瓣69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42例),带蒂胸大肌皮瓣成活率为100%,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例坏死,成活率为92.86%。发生局部皮瓣边缘坏死4例,PMMF3例(下咽癌、口腔癌、口咽癌各1例),ALT1例(上颌窦恶性肿瘤)。手术时长方面应用带蒂胸大肌皮瓣组低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t=-4.205,P<0.001);皮瓣大小方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明显高于带蒂胸大肌皮瓣(t=-3.101,P=0.003<0.05)。术后皮瓣并发症(感染、血肿)PMMF8例ALT6例;供区并发症(感染、皮片脱落、积液、裂开、出血)PMMF3例ALT6例;全身并发症(多重细菌感染、心肺功能低下、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咽瘘、低氧血症)PMMF22例,ALT16例。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卡方检验,带蒂胸大肌皮瓣(PMMF)及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在皮瓣并发症(感染、血肿,P=0.8>0.05);供区并发症(感染、皮片脱落、积液、裂开、出血,P=0.1>0.05);全身并发症(多重细菌感染、心肺功能低下、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咽瘘、低氧血症,P=0.5>0.05)的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量表评分(PMMF:67.82±11.54、ALT:66.59±10.5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7>0.05),术后6个月量表评分(PMMF:83.42±13.76、ALT:80.23±11.53)均上升,但两组上升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0.05)。同时皮瓣并发症、供区并发症、全身并发症3个组的并发症相对危险度置信区间均包含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与带蒂胸大肌皮瓣(PMMF)在头颈恶性肿瘤术后修复重建中,两组皮瓣的存活率均较高,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2.在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上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修复方式都可以选择的情况下,PMMF手术时间短、组织量充足,无需显微外科技术,若PMMF无法修复相应缺损处再选择ALT,且ALT皮瓣边缘坏死发生率较低。3.临床工作中,应结合缺损病变部位及需要修复组织学特点选择个体化的修复重建方式。例如部分下咽癌病例患者多选择ALT修复缺损,皮瓣相对薄,保留喉功能方面较为理想,PMMF较臃肿。

陈则安[7](2020)在《两种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口腔癌、创伤、感染等原因常引起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因此会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缺损的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常面临的挑战。临床中,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常用的重建方式为皮瓣。不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存在差异。本文旨在探讨锁骨上动脉皮瓣和胸大肌肌皮瓣重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术后2年以上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收集2007年5月到2018年1月在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手术符合标准的颌面部缺损修复后存活2年以上患者21例(其中锁骨上动脉皮瓣组9例、胸大肌肌皮瓣组12例)。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通过电话或现场访谈方式与患者沟通,填写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第四版(UW-QOL)和36条目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调查存活2年以上患者的生活质量。2、按照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锁骨上动脉皮瓣组、胸大肌肌皮瓣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两组生活质量调查表资料,评估两种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3、所有收集好的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包作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分析两组患者UW-QOL得分情况;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患者SF-36得分情况。P<0.05认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总共有21例患者自愿完成两种生活质量调查表的调查,锁骨上动脉皮瓣组和胸大肌肌皮瓣组手术后总体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2、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中,锁骨上动脉皮瓣组在外观以及肩功能得分高于胸大肌肌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认为吞咽、语言、咀嚼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3、36条目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中,锁骨上动脉皮瓣在社交功能得分优于胸大肌肌皮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会引起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下降,胸大肌肌皮瓣和锁骨上动脉皮瓣修复能够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差异性不大。2、锁骨上动脉皮瓣在外观、肩功能、社会交往方面优于胸大肌肌皮瓣,对这些方面有较高要求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锁骨上动脉皮瓣。3、术后应该对患者的肩功能、吞咽、语言等进行针对性的功能训练以及义齿修复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4、性别、年龄、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均会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影响,对女性以及年龄高者应加强生活照顾及心理干预。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改进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提高作用。

柳兆刚[8](2020)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大面积缺损需要及时修复,以期恢复患者的面部外观及口腔颌面部的功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各种自体组织瓣进行移植修复,创伤大小不一,效果各异。为了尽量减少手术创伤,避免供瓣区遗留后遗症,降低组织瓣危象甚至坏死的几率,提供组织量恰当,且外形理想的组织瓣,临床及研究工作者一直进行各种研究和尝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穿支皮瓣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小腿外侧皮瓣即是以腓动脉皮肤穿支为血管蒂的穿支皮瓣,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报道较少。尤其小腿外侧的比目鱼肌肌皮穿支皮瓣具有血管管径较大、血管变异率较低、皮瓣软组织量适中、皮肤色泽接近面部皮肤、质地柔软利于修复口腔黏膜等特点,而且该皮瓣位置隐蔽,创面一般可直接拉拢缝合,单独使用时无需牺牲动静脉干,因此临床使用时,制备简单,创伤小,不会产生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患者易于接受。鉴于此,本研究单独采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或联合腓骨肌瓣进行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以探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单独使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8例,联合腓骨肌瓣2例。记录手术时间、血管蒂长度、皮瓣大小、术后皮瓣存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有无动脉危象发生。分析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应用效果,随访记录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口腔功能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口腔功能评价包括语音清晰度和吞咽功能2部分,采用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UW-QOC)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通过数据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检验水准α=0.05,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皮瓣坏死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10例患者中3例语音功能2级,2例吞咽功能2级,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语音功能和吞咽功能均达到3级;术后1个月,患者存在瘢痕增生、供区瘙痒、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等现象,术后3个月,瘢痕增生、供区瘙痒各1例,无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病例;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个月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UW-QOC)中社会功能评分及身体功能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率为80.00%,术后3个月患者满意率为90.00%。结论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术后口腔功能、供区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较高,值得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推广应用。

吴海涛,程磊,陶磊,张明,何培杰,周梁[9](2019)在《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游离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游离皮瓣修复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例临床资料,其中扁桃体癌11例、下咽癌17例、舌根会厌癌4例、鼻腔鼻窦癌术后放疗后复发14例。根据肿瘤切除术后缺损部位和大小,分别采用前臂桡侧皮瓣、股前外侧瓣和背阔肌皮瓣修复术后组织缺损。结果 46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前臂皮瓣修复20例,应用股前外侧瓣修复20例,采用背阔肌修复6例。46例游离皮瓣成活42例(91.3%)。修复扁桃体癌术后缺损的11例患者,综合治疗后3年总生存率为72.7%(8/11);修复下咽缺损的17例患者,综合治疗后3年总生存率为64.7%(11/17);全舌加全喉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4例患者,综合治疗后3年总生存率为50%(2/4);14例复发性鼻腔鼻窦癌患者,再次手术后总生存率为21.4%(随访2~5年)。结论游离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瓣能满足头颈部肿瘤术后不同大小缺损修复的需求。

杨小琛[10](2019)在《多种胸锁乳突肌瓣与临床常用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比较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胸锁乳突肌瓣是以甲状腺上动脉肌支为主要供血动脉的带蒂皮瓣,虽然该皮瓣的解剖研究已相对完善,但不同患者间动静脉变异较大,血管解剖较复杂,制备皮瓣时很容易损伤主要供血动脉,临床应用有一定风险。本研究通过比较胸锁乳突肌瓣、临床常用游离皮瓣和颏下岛状瓣用于不同年龄、原发灶大小及部位、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及全身情况的口腔癌患者的信息,为胸锁乳突肌瓣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1月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同一术者手术的口腔癌患者共73例,其中鳞状细胞癌67例,腺样囊性癌4例,下颌骨肉瘤2例。应用胸锁乳突肌瓣28例,游离皮瓣30例,颏下岛状瓣15例对口腔癌缺损进行同期修复。根据修复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分别记录各组的评价指标。指标包括:年龄、原发灶面积、肿瘤生长位置、TNM分期、合并全身疾病等患者基本信息;皮瓣大小、手术时间和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气管切开率、皮瓣存活情况等手术相关信息;术后饮食类型、张口程度、复发转移情况等术后功能评价信息。采用SPSS 22.0软件包分别分析胸锁乳突肌瓣组与游离皮瓣组,胸锁乳突肌瓣组与颏下岛状瓣组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和三组之间的术后功能状况信息。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优先选用X2检验,不符合检验条件者选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胸锁乳突肌瓣的患者与游离皮瓣比较,前者原发灶大小多属T1T2期,部位多位于舌、牙龈、口底、颊部黏膜,平均年龄较大,术前合并全身系统疾病较多,手术费用较低,手术时间较短,术后住院天数亦较少,制取皮瓣面积相对较小,气管切开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胸锁乳突肌瓣的患者与颏下岛状瓣比较,后者肿瘤多位于舌根等口咽部位,制取皮瓣面积可略大,术后住院天数相对更多,气管切开率更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术后随访提示三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相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癌患者手术缺损选用胸锁乳突肌瓣、颏下岛状瓣或游离皮瓣修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原发灶大小、原发灶部位、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和全身情况等多种因素。对于高龄、原发灶较小、合并全身疾病较多的舌癌、下牙龈癌、口底癌、颊粘膜癌的患者建议多可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缺损;一般不用于颈部有放疗史或Ⅱ-Ⅳ区有淋巴结转移伴有包膜外侵犯的患者。对于无I区淋巴结转移的高龄、原发灶较小、合并全身疾病较多的舌根或其它部位的口咽癌患者可选择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缺损。

二、带蒂肌皮瓣修复头颈组织缺损术后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蒂肌皮瓣修复头颈组织缺损术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62例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缺损重建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缺损类型及修复重建方法
        1.2.2 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方法
        1.2.3 评价指标及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缺损修复重建结果
        2.2.1 不伴皮肤缺损
        2.2.2 伴皮肤缺损
        2.2.3 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
    2.3 一期面神经重建结果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不伴皮肤缺损
    3.2 伴皮肤缺损
    3.3 伴严重下颌骨缺损
    3.4 硬脑膜缺损的修复
    3.5 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

(5)颈段气管缺损的术中处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操作方法
        1.2.1 常规气管皮肤造瘘二期直接关闭
        1.2.2 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
        1.2.3 气管楔形切除拉拢缝合
        1.2.4 带蒂肌骨膜瓣修复气管缺损
        1.2.5 带蒂肌皮瓣或皮瓣修复气管缺损
        1.2.6 气管皮肤大造瘘
        1.2.7 联合带蒂肌骨膜瓣或肌皮瓣修复
2 结果
3 讨论
    3.1 直接拉拢缝合或端端吻合
    3.2 带蒂肌骨膜瓣修复
    3.3 带蒂、游离肌皮瓣或皮瓣修复
    3.4 缺损处直接造瘘法
    3.5 其他方法

(6)带蒂胸大肌皮瓣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颈恶性肿瘤术后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资料收集与整理
    2.4 统计学方法
    2.5 皮瓣制备方法
    2.6 手术方式及颈部淋巴结清扫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入组资料
    3.3 结果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头颈部重建变迁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7)两种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手术方法
        2.3.1 术前检查
        2.3.2 病灶处理
        2.3.3 锁骨上动脉皮瓣设计与制备
        2.3.4 胸大肌肌皮瓣的设计与制备
        2.3.5 术后护理与监测
        2.3.6 术后随访复查
    2.4 生活质量评价表选择
        2.4.1 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评价表(UW-QOL)
        2.4.2 36条目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锁骨上动脉皮瓣组与胸大肌肌皮瓣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3.2.1 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UW-QOL)
        3.2.2 36条目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
    3.3 两组修复方式术后生活质量自选权重项目评级
第4章 讨论
    4.1 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特点与影响
    4.2 口腔颌面部缺损常用的修复方法及术后生活质量
        4.2.1 前臂皮瓣
        4.2.2 股前外侧皮瓣
        4.2.3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
    4.3 皮瓣修复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4.4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术后患者 2 年及以上生活质量的分析
    4.5 两种修复方式术后2年生活质量自选权重项目分析
    4.6 展望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
附录B SF-36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8)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肿瘤原发灶的根治
        2.3.3 皮瓣的设计准备与切取制备
        2.3.4 血管吻合与创面修复
        2.3.5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相关情况分析
    3.2 手术典型病例
        3.2.1 典型病例一
        3.2.2 典型病例二
    3.3 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3.4 术后供区恢复情况分析
    3.5 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3.6 术后满意度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第6章 参考文献
第7章 附录 个人简历
第8章 致谢
第9章 综述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多种胸锁乳突肌瓣与临床常用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比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分组
    1.4 手术方式
        1.4.1 颈淋巴清扫术
        1.4.2 皮瓣制备
        1.4.3 口腔癌扩大切除
        1.4.4 缺损重建修复
        1.4.5 预防性气管切开
    1.5 评价指标
        1.5.1 患者基本信息
        1.5.2 手术相关信息
        1.5.3 术后功能评价信息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2.1.1 SCMF组患者
        2.1.2 FF组患者
        2.1.3 SIF组
        2.1.4 SCMF组患者基本信息与FF组比较
        2.1.5 SCMF组患者基本信息与SIF组比较
    2.2 手术相关信息
        2.2.1 SCMF组手术相关信息与FF组比较
        2.2.2 SCMF组手术相关信息与SIF组比较
    2.3 术后功能评价信息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瓣在头颈部癌修复中的应用和演变
    综述参考文献
附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带蒂肌皮瓣修复头颈组织缺损术后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分型及一期精准修复的研究[J]. 房居高,李云霞,张罗,钟琦,侯丽珍,马泓智,何时知,冯凌,王茹,陈晓红,黄志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01)
  • [2]62例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缺损重建方法分析[J]. 朱智慧,侯樱子,赵瑞琪,吴立萌,雷争辉,冯国栋,高志强,张韬. 协和医学杂志, 2021
  • [3]游离腹直肌肌皮瓣在晚期鼻窦癌手术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李晓明,宋琦,李红霞,邸斌.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9)
  • [4]耳颞区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附三例报告[J]. 苏钰,申卫东,刘军,刘明波,解营利,王文佳,戴朴.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5)
  • [5]颈段气管缺损的术中处理方案[J]. 吴静,吴开乐,刘业海,张亮.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5)
  • [6]带蒂胸大肌皮瓣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颈恶性肿瘤术后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对比[D]. 郭明昌.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两种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回顾性研究[D]. 陈则安. 南昌大学, 2020(08)
  • [8]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柳兆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J]. 吴海涛,程磊,陶磊,张明,何培杰,周梁.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05)
  • [10]多种胸锁乳突肌瓣与临床常用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比较性研究[D]. 杨小琛. 青岛大学, 2019(02)


皮瓣移植论文 胸锁乳突肌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诉讼时效到期时该怎么办
下一篇:国际知名品牌的战略选择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