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艾滋病和皮肤肿瘤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艾滋病与皮肤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施靖娟,吴闽枫,王宏伟[1](2021)在《常见老年皮肤病与心理健康》文中研究表明全球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皮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老年皮肤病患者长期遭受慢性皮肤病瘙痒、疼痛的折磨,生活中缺乏基础卫生知识及子女关怀,在独自面对皮肤病时容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诸多心理疾患。因此,在治疗老年皮肤病时,除了关注皮损,更应高度重视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本文概述常见老年皮肤病种及其对应心理特征、治疗方法,以期老年皮肤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能得到充分关注。

周楚[2](2021)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诊断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一种非黑素瘤皮肤癌,其发病率高,易发生远处转移进而危及生命。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好发于老年人群,可进展为侵袭性cSCC,被定义为cSCC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断cSCC及AK,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及时防治cSCC。目前临床上,皮肤病理是诊断cSCC和AK的金标准。但组织活检操作可能会造成创面出血、感染及瘢痕形成。因此,临床上亟待开发一种早期、无创、准确的诊断技术。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ive confocal microscopy,RCM)以及皮肤超声已用于AK或者cSCC的临床诊断。皮肤镜是水平成像模式,成像分辨率低。RCM成像分辨率高达细胞级别,但成像深度有限,仅能达到200μm。常规医学超声检查成像深度深,但其成像分辨率普遍较低,无法分辨出微观组织结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的新型成像技术。在皮肤组织中成像分辨率约为10 um,成像深度约为2mm。因此,OCT能对表皮层厚度变化、真-表皮交界(dermo-epidermal junction,DEJ)形状以及皮肤整体层次结构变化进行连续成像,其成像结果可与组织病理较好匹配。在既往研究中,尚未有运用OCT连续性跟踪检测c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报道。目的本研究拟采用OCT评估连续紫外线照射的小鼠皮肤,进展为AK直至cSCC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变化及其在人cSCC离体组织中的临床验证。初步探究OCT在cSCC以及AK无创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1、建立SKH-1无毛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每周一至周五采用紫外线照射雌性SKH-1无毛小鼠。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最初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设定为UVB 160 m J/cm2。第1、2周采用摸索性剂量照射,功率密度为90%MED,照射时间为1分钟。随后照射时间每2周增加5秒钟。每次取1笼小鼠(每笼5只)暴露于上述光源进行照射,背部距离光源30 cm。照光至24周,建立SKH-1无毛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2、小鼠皮肤标准照片、皮肤镜、OCT及组织病理检查每次间隔两周,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小鼠皮肤标准照片。采用皮肤镜记录小鼠皮肤变化情况。使用OCT对小鼠皮肤结构进行实时在体成像,并剪(切)取小鼠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3、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OCT及组织病理检查(以正常皮肤和皮肤良性肿瘤为对照)收集临床人正常皮肤、皮肤良性肿瘤即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cSCC离体组织。采用OCT对离体组织进行成像,展示不同皮肤组织结构特征,最后行组织病理检查验证上述实验结果。4、实验数据处理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小鼠表皮层厚度以及各层信号强度变化。采用Graph Pad7.0软件,小鼠表皮层厚度和各层信号强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解释照光时间和小鼠表皮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系数R2用于描述OCT和组织病理测量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物实验(标准照片、皮肤镜、OCT及与组织病理对照)小鼠接受紫外线照射前,皮肤外观光滑呈粉红色。当紫外线照射至第14周时,皮肤出现针尖样丘疹。随后丘疹尺寸逐渐增大,数量逐渐增多。在第24周时,小鼠背部皮肤可见菜花样肿物。皮肤镜检查发现,小鼠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前镜下背景一致,可见正常皮下血管结构。紫外线照射至第14周,皮肤镜下可见大量毛囊口角栓,局部可见白色草莓征。在第24周时,皮肤镜下可见红色增生物,表面可见黄白色角化物,边缘可见点状、发夹样及大量不规则线状血管。OCT图像中,紫外线照射前,小鼠皮肤各层结构清晰可辨,光反射信号分布均匀。当紫外线照射至第14周时,DEJ形状演变为波浪状,朝向真皮层,且表皮层增厚。在第24周时,可见小鼠皮肤正常分层结构消失。接受紫外线照射前,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显示皮肤DEJ平坦,平行于皮肤表面。在第14周时,DEJ出现芽蕾状增生改变,伸向真皮浅层,且表皮层厚度显着增加。在第24周时,可见大量异型细胞突破基底膜到达真皮层,且出现角化珠结构。2、人离体组织实验(正常皮肤、皮肤良性肿瘤、皮肤鳞状细胞癌OCT及与组织病理对照)人正常皮肤离体组织OCT图像中,皮肤层次结构完整,各层反射信号均匀一致。色素痣表皮层和DEJ结构完整,真皮浅层可见低反射信号结构。SK可见散在分布的无反射信号的空洞样结构。cSCC皮肤表面角化明显,未见DEJ结构,可见低反射信号结构区域。正常皮肤组织病理结果显示,表皮层和真皮层结构完整,各层细胞分布、排列均匀,DEJ清晰。色素痣组织病理中真皮浅层可见散在或成巢分布的痣细胞。SK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皮肤表面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层内可见角囊肿。cSCC组织病理中可见皮肤表面角化过度,基底膜带消失,大量异型鳞状细胞聚集或弥散分布。结论通过OCT在体研究小鼠皮肤由AK样改变进展为cSCC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情况,表明OCT可作为一种监测AK、cSCC发生和发展的无创评估方法。cSCC离体组织OCT检测结果显示,OCT可用于无创诊断和评估cSCC。因此,OCT有望应用于临床cSCC及其癌前病变的在体无创诊断。

黛丽[3](2021)在《新疆地区129例卡波西肉瘤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20年卡波西肉瘤(KS)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点、治疗等情况。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至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K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经典型卡波西肉瘤(CKS)患者与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AIDS-KS)患者在人口构成比、临床表现、病理表现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目前KS患者的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129例K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KS患者108例,AIDS-KS患者21例。平均确诊年龄61.33±14.00岁(29~92岁)。KS患者中维吾尔族患者占多数,其次为哈萨克族、汉族等。AIDS-KS患者发病年龄小于CKS患者。下肢和足部是CKS和AIDS-KS最常见的部位,除皮肤损害外,部分病例还累及口腔、淋巴结以及内脏器官。CKS和AIDS-KS病理表现无明显差异,在101例KS患者中HHV-8阳性率为79.2%,其中AIDS-KS患者阳性率稍高于CKS。CKS患者以干扰素-α为主,其次为放疗、手术、化疗等治疗,其中干扰素-α治疗有效率为72.7%,放疗有效率为62.5%。21例AIDS-KS患者中11例于我院行抗HIV治疗,其中6例同时予以干扰素-α联合治疗,1例予以联合紫杉醇化疗方案,其中干扰素-α治疗有效率为33.3%。结论:新疆地区的CKS和AIDS-KS患者以维吾尔族老年男性居多。AIDS-KS发病年龄较早,且皮损进展较快,皮损位置相对更广泛,更易多脏器受累。病理诊断仍是KS诊断的金标准,HHV-8在KS中阳性率较高。CKS患者治疗主要以干扰素-α及放疗为主。AIDS-KS患者主要为抗HIV治疗,其干扰素-α疗效不如CKS患者。

谢小丽,张予晋,钱珍珍,王军文[4](2020)在《中西医协同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疗效评价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中西医协同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疗效评价现状的综合分析,系统地阐述目前常用的疗效评价方法,提出在艾滋病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加以选择具有皮肤病代表性的相关指标,如临床症状积分、皮损面积积分、瘙痒程度积分、皮肤生活质量指数和皮肤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等,以期为艾滋病皮肤瘙痒的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为艾滋病皮肤瘙痒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曹凯,陈涛,付丽新[5](2020)在《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性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甘草酸苷,辅以甘氨酸、甲硫氨酸。甘草酸苷经体内代谢成甘草次酸发挥主要药理作用。因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皮肤性病、炎症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等领域。然而,皮肤性病病种繁杂,临床疗效需进一步评价。本文就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性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刘琮[6](2020)在《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合并皮肤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EV)在1922年被最先提出,被认为是一种伴有EVER1或EVER2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病毒学及临床的深入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有除EVER1、EVER2之外的其他基因突变或继发于其他免疫损伤,目前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分为经典型遗传性、非经典型遗传性及获得性疣状表皮发育不良(Acquired 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AEV)3类。疣状表皮发育不良部分患者合并皮肤肿瘤,目前关于该病及继发疾病临床研究较少。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该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继发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整体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住院病例2例,检索了从CNKI、PUBMED、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重点对国内外近20年文献,154例数据较完整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继发疾病、并发疾病、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及分析;并将合并皮肤肿瘤患者单独分组,总结合并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及治疗预后等。结果一、我院收治的2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一般资料:2例均为男性,第1例发病年龄为30岁,病程20年;第2例发病年龄为55岁,病程9年。2.临床表现及皮损分布:1例表现为扁平疣型及肥厚斑块型皮损,1例表现为扁平疣型及花斑糠疹样皮损。2例均为全身泛发,无伴随症状,无甲损害。3.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空泡样细胞”改变。4.家族史:1例有家族史:父母近亲结婚,但子女无类似表现。1例无家族史。5.实验室检查:2例均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6.基础疾病并发皮肤肿瘤:1例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合并鳞状细胞癌、Bowen病;1例无基础疾病,合并鳞状细胞癌。7.治疗:1例患者行皮肤磨削术及冷冻术,口服阿维A治疗;1例冷冻术,口服阿维A治疗。8.预后:1例好转,皮损减少。1例无明显效果,且腋窝淋巴结增大,于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二、文献回顾及资料分析1.一般资料本研究检索的数据较为完整的154例患者中,男性91名,女性63名,男女比例1.44:1,平均年龄15.9±13.7岁。其中遗传性EV患者121例,平均年龄11.6±8.7岁;AEV患者33例,平均年龄28.7±19.0岁。合并皮肤肿瘤46例,均为遗传性EV患者,发生率为38.0%,从出现临床表现至第一次出现皮肤肿瘤平均病程21.5±11.3年。2.临床表现及皮损分布154例患者中,以扁平疣型最为常见,有141例出现扁平疣样皮损,占91.6%。其中9例患者有瘙痒症状,4例患者出现甲损害,9例有误诊经历。合并皮肤肿瘤的46例患者中,肿瘤发生部位最常见于头面部,临床常表现为溃疡。3.组织病理学检查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疣状病变的许多特征,以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以及“蓝色细胞”、“空泡样细胞”为特征。4.家族史及基因检测本研究121例遗传性EV患者中,38例有家族史(占31.4%)。33例AEV患者均无家族史。5.辅助检查主要检查项目为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HIV、肝炎系列,其中最常见的为T淋巴细胞亚群及HIV、肝炎系列异常。6.继发、并发疾病继发疾病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其他主要继发疾病为:基底细胞癌、Bowen病、日光性角化病。遗传性EV患者中,以合并肝炎最为常见;AEV患者中,合并HIV感染最常见。7.HPV分型HPV-5型最常见,其次为HPV-14、HPV-8型。8.治疗及预后93例记录了治疗方案,其中50例行手术切除;27例口服阿维A;22例行冷冻、C02激光等物理治疗。有48例记录了治疗后随访情况,其中37例出现不同程度好转,1例复发,10例死亡。结论1.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其中遗传性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年龄较早,而获得性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年龄则相对较晚。2.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扁平疣型最为多见,常为多种类型同时存在。3.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继发皮肤肿瘤多发生于曝光部位,其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其次为基底细胞癌和Bowen病。4.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治疗手段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原发病灶以口服及外用维甲酸类为主,继发病变以手术切除为主。5.早期发现,定期复查,日常防晒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路璐[7](2020)在《潞党参对UV所致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模型Fas/FasL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由于日光或人造光源中的紫外线(UV)长期照射,会使得许多暴露在其中的患者皮肤出现干燥、褶皱以及色素沉着并最终导致皮肤衰老的症状,称为“皮肤光老化”。在皮肤细胞水平的研究中,皮肤光老化的发生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细胞的凋亡就是其中主要影响因素。Fas及Fas L均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Fas L受体能够与靶细胞Fas相互识别并结合,之后启动细胞内部的凋亡程序,使靶细胞程序性的死亡。因此本实验在动物体内进行,用UV照射诱发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并服用潞党参中药液治疗,观察潞党参对小鼠皮肤光老化的拮抗作用,测定Fas和Fas L在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含量的表达情况,检测各组小鼠的细胞凋亡量,以探究潞党参在防御和治疗皮肤光老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UV模型组(UV)、潞党参高剂量组(L-H)、潞党参中剂量组(L-M)、潞党参低剂量组(L-L)以及VE阳性对照组(VE),每组6只。各组小鼠常规饮水喂食饲养以适应环境,一周后每组均小鼠背部剃毛约3×3CM2面积,之后每两天一次剃毛以保证暴露小鼠背部皮肤。对除NC组外的各组小鼠照射UVA+UVB光源,照射频率为每周6次,共照射12周。造模成功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UV模型组每日经口灌胃生理盐水,VE组每日经口灌胃维生素E,L-H组、L-M组、以及L-L组分别每日经口灌胃高剂量潞党参、中剂量潞党参和低剂量潞党参,共给药两周,给药期间除NC组外均紫外线光照至十四周。第十四周处死各组小鼠,观察并取小鼠背部剃毛部位的皮肤组织,在-70℃冰箱内保存。应用HE染色进行皮肤形态变化的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和Fas L含量的表达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含量及分布。结果:1、小鼠背部皮肤的肉眼观察NC组在整个实验期间没有UV照射,背部皮肤光滑湿润无静态皱纹,皮肤弹性好,没有色素沉着、红斑、溃烂等不良表现。UV组在实验期间接受UV照射且无药物干预,皮肤表现为干燥起皮、粗糙脱屑,皮肤增厚,有明显的沟壑,凹凸不平呈皮革样改变,皮肤发红有色素沉着。L-H组、L-M组、L-L组小鼠背部皮肤状态均优于UV组,其中L-H组的小鼠背部皮肤好转最为明显,但背部仍有明显皮肤红斑,干燥并伴有少量色素沉着;L-M组小鼠皮肤仍见少量皱纹,背部红斑及色素沉着明显;L-L组小鼠背部皮肤仍见大量瘀斑暗沉,起皮结痂等。2、小鼠背部皮肤组织HE染色结果NC组小鼠皮肤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异常变化,表皮层结构较为完整,真皮层内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其形态正常有序且排列有规则。UV组小鼠皮肤的表皮层厚度明显增加且厚度变化不一,表皮层有部分不完整结构,出现分层甚至模糊;真皮层明显变薄,且胶原纤维出现断裂,出现排列混乱不规则等现象,偶见炎性细胞分布。L-H剂量组皮肤结构较UV组明显改善,表皮层结构完整且增厚现象明显恢复,与真皮层的连接处较为清晰,真皮胶原纤维束显着增多,排列有序,未见炎性细胞。L-M组和L-L组的小鼠皮肤组织表现优于UV组,但表皮层仍有增厚,真皮层虽可见胶原纤维断裂但排列较为有序,提示胶原纤维束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但不如L-H组效果好。3、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 L在各组小鼠皮肤组织的表达3.1小鼠皮肤组织中Fas的表达结果NC组中Fas含量的表达较低,与之相比,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的UV组中Fas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V模型组相比,经潞党参干预后的L-H组、L-M组、L-L组的Fas表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H组、L-M组、L-L组与NC组相比Fas的表达仍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H组相比,L-M组、L-L组以及VE组的Fas表达略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组比较,L-L组的Fas含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L组相比,VE组的Fas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的表达结果NC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含量较少;与NC组比较,UV模型组皮肤组织中Fas L表达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潞党参干预的各组与NC组相比,Fas L的含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V模型组相比,L-H组、L-M组以及VE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H组相比,L-M组、LL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的含量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组相比,LL组小鼠皮肤中Fas L含量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L组相比,VE组小鼠皮肤中Fas L含量略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皮肤组织中Fas、Fas L表达相关性分析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鼠皮肤组织中Fas和Fas L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876,P=0.000)。5、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细胞凋亡结果NC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数量极少,与NC组相比,UV模型组以及潞党参干预组的细胞凋亡数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V模型组相比,潞党参干预各组以及VE组均可使小鼠皮肤细胞凋亡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H组比,L-M组、L-L组以及VE组的凋亡细胞数均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L-M组相比,L-L组凋亡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组与之相近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L组相比,VE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潞党参能够保护小鼠皮肤组织免受UV照射引起的光老化损伤,且在不同剂量实验中,高剂量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2、UV照射可以促使小鼠背部皮肤组织中Fas、Fas L过度表达,并提高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数量,提示光老化发病机制可能与激活Fas/Fas L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有关。3、潞党参治疗的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Fas L含量以及细胞凋亡量均较UV模型组降低,提示潞党参可能通过抑制细胞中Fas/Fas L信号转导通路,减少细胞凋亡而实现抗光老化的作用。

丁媛,康晓静[8](2020)在《HIV感染相关的皮肤肿瘤》文中提出HIV感染最后发展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丧失,易合并各种感染和肿瘤。其中与HIV感染相关的皮肤肿瘤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NMSC)、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KS)、黑色素瘤、皮肤淋巴瘤等,其发生由于HIV感染引起CD4功能障碍和CD8活化而导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减少了对肿瘤生成的监督和肿瘤相关病毒的抑制,从而增加皮肤肿瘤的发生率。

覃江龙,卢亦波,秦英梅,彭智鹏,农兰伟,黄美祯,牟敏红,吴念宁[9](2020)在《艾滋病伴发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理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伴发皮肤损害的HIV/AIDS患者的皮肤病理类型及其特点,为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无菌条件取伴有皮肤损害的HIV/AIDS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HE、抗酸、过碘酸雪夫(PAS)和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雪夫(D-PA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描述组织病理特点,并对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2例HIV/AIDS患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感染性皮肤病32例(占39.02%),炎症性皮肤病36例(占43.90%),皮肤肿瘤14例(占17.07%)。其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14例,银屑病10例,湿疹9例,卡波西肉瘤12例。马尔尼菲篮状菌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减少,感染率升高(P=0.003)。结论 HIV/AIDS患者皮肤损害的原因感染性主要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且多数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下的患者,炎症性主要为银屑病,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为卡波西肉瘤,临床上需要加强对HIV/AIDS患者伴发各种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卢改会[10](2019)在《卡波西肉瘤影响因素及miR126对其生长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又叫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在我国,经典型KS主要发生于新疆少数民族人群,其发病因素不明确,皮损往往为多灶性。KS的治疗尚无标准化指南,常用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但远期疗效欠佳,疾病易复发。对发病因素的研究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本研究将长期居住新疆的经典型KS患者和非KS患者做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发病因素。KS组织发生学和生物学特征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前有学者曾对KS的起源做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仍无统一定论。本文将既往KS起源的文献做一系统评价,结合实验研究归纳探讨KS的起源。对KS生长调控的研究可为其靶向治疗提供分子基础。microRNA-126(miR-126)参与多种肿瘤的生长调控,在KS中表达上调,作用靶标为P13K。PTEN/PI3K/AKT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生长与凋亡的经典通路。该研究旨在探讨miR-126对该信号通路在体外调控作用,期待发现KS的靶向治疗分子;探讨PTEN/PI3K/AKT信号通路成员PTEN、P-PTEN、AKT、P-AKT、PDK在KS中的表达,分析该通路在KS生长中的作用。方法:(1)制定统一格式的调查表,由2名研究人员经培训后对研究对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及二分类logist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2)细胞及组织免疫化学染色检测体外SLK细胞及石蜡组织中CD31、CD34和D2-40的表达。文献研究采用PICOS原则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及文献检索,由2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评估。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分析。(3)构建miR-126模拟物及抑制物转染SLK细胞;RT-PCR及WB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PTEN、P-PTEN、AKT1和PAKT在各组间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TEN、PAKT、AKT1和PAKT在卡波西肉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4)同(3)中方法检测PDK1和AKT2的表达。结果:(1)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性别、年龄、民族、BMI、教育程度、婚否、吸烟、饮酒、食用囊的频率、洗澡频率、伴发其他疾病。多变量模型中,性别(OR=0.010,95%CI:0.002-0.068,P<0.001)、食用馕的频率(OR= 0.064,95%CI:0.009-0.475,P=0.007)是KS发病的负关联因素;而洗澡频率(OR=3.483;95%CI:1.285-9.459;P=0.014)、吸烟(OR=33373.590;95%CI:8.152-1396158;P=0.008)是KS发病的正关联因素。根据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的发病特点、当地风俗及生活习性,我们将民族和食用馕的频率、民族与食用牛羊肉的频率、民族与吸烟史、民族与饮酒史分别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与食用馕的频率对卡波西肉瘤的发病有交互作用(OR=2.565,95%CI:1-6.580,P=0.050);民族与吸烟史对卡波西肉瘤的发病有交互作用(OR=0.039,95%CI:0.002-0.601,P=0.020);民族与饮酒史对卡波西肉瘤的发病有交互作用(OR=5.740,95%CI:1.917-17.189,P=0.002)(2)免疫化学染色发现在体外SLK细胞中CD31和CD34阳性表达,D2-40阴性表达;在KS石蜡组织中斑片/斑块期:CD31在梭形细胞中少量表达;CD34在梭形细胞中强阳性表达;D2-40在梭形细胞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结节期:CD31、CD34和D2-40在梭形细胞中弥散表达。CD31和CD34于各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D2-40于各期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在人8型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8,HHV8)感染组明显高于HHV8未感染组。D2-40的阳性表达率在结节期高于斑块/片期,在病程大于1年的皮损中高于病程小于1年的皮损。初次检索相关文献312篇,最终纳入10篇进行系统评价。纳入文献关于KS起源的结论分为HHV8(Human herpesvirus 8,HHV8)感染引起内皮细胞转化、淋巴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起源。(3)miR-126模拟物、抑制物体外转染SLK细胞后,AKT1在miR-126过表达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miR-126低表达组;而PTEN的表达量在miR-126过表达组与miR-126低表达组无明显差异。PTEN和AKT1在KS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均有表达;P-AKT在KS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均无表达;P-PTEN在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在KS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36/40),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P-PTEN的表达率在内脏KS中高于皮肤KS(P=0.01),在室内工作者皮损中高于在室外工作者皮损(P=0.018)。(4)miR-126模拟物、抑制物体外转染卡波西肉瘤梭形细胞后,PDK1在miR-126过表达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miR-126低表达组;PDK1在KS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01);在病程小于等于1年的KS组织中明显高于病程大于1年的KS组织(p=0.013).AKT2在体外SLK细胞、KS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未表达。结论(1)性别及食用馕的频率为卡波西肉瘤发病的负关联因素;洗澡频率及吸烟为其正关联因素。频繁食用馕、吸烟及饮酒分别与民族在卡波西肉瘤的发病中有交互作用。(2)结合本部分的实验研究及文献研究,推断KS的梭形细胞起源于HHV8感染的前体细胞,随后转化成具有成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的细胞。在KS的进展过程中出现具有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征的细胞。本研究结果支持KS血管内皮细胞起源的观点。(3)在体外SLK细胞中,miR-126负调控AKT1的表达,但对PTEN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在KS组织中PTEN被活化,可能为KS潜在的治疗靶点;日照可能不是KS生长的原因。(4)AKT2在体外SLK细胞、KS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无表达;在体外SLK细胞中,miR-126负调控PDK1的表达;PDK1在KS中的表达主要发生在疾病早期,理论上讲PDK1可以作为KS治疗的潜在靶标。

二、艾滋病与皮肤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与皮肤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老年皮肤病与心理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皮肤病与心理状态改变
    1.1 抑郁和焦虑
    1.2 病耻感与自卑感
    1.3 社交焦虑障碍
2 常见老年皮肤病的心理疾患
    2.1 老年银屑病
    2.2 老年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3 老年特应性皮炎
    2.4 皮肤干燥症与老年皮肤瘙痒症
    2.5 老年皮肤肿瘤
    2.6 老年性病
    2.7 老年疑病妄想
3 评估与治疗
    3.1 心理状态评估
    3.2 心理治疗
        3.2.1 积极健康宣教
        3.2.2 认知行为疗法
        3.2.3 放松训练
        3.2.4 艺术及音乐疗法
    3.3 药物治疗
4 结论

(2)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诊断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现状
    2.皮肤无创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3.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原理
        3.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3.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4.实验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基于紫外线诱导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3.1 建立SKH-1 无毛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
        3.2 小鼠皮肤标准照片采集
        3.3 皮肤镜检查
        3.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体检测小鼠皮肤
        3.5 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4.影像分析和统计分析
    5.结果
        5.1 小鼠皮肤标准照片分析
        5.2 小鼠皮肤镜检查结果分析
        5.3 小鼠皮肤表皮层和真-表皮交界分析
        5.4 小鼠皮肤各层反射信号强度分析
        5.5 小鼠皮肤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5.6 小鼠皮肤表皮层厚度分析
        5.7 小鼠正常皮肤、光线性角化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对比分析
    6.讨论
    7.结论
第三部分 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的初步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样本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仪器
    3.实验方法
        3.1 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样本采集
        3.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
        3.3 组织病理学检查
    4.影像分析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科研成果
    个人荣誉
    科研经历
致谢
课题综述 光声成像在皮肤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3)新疆地区129例卡波西肉瘤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分组及分期
        2.4 诊断标准
        2.5 疗效评价标准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卡波西肉瘤血管生成机制及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中西医协同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疗效评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艾滋病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2 艾滋病皮肤瘙痒疗效评价指标
    2.1 临床症状体征评价
        2.1.1皮损面积积分
        2.1.2 瘙痒程度积分
    2.2 生活质量评价
    2.3 生物学指标评价
        2.3.1 免疫学指标
        2.3.2 病毒学指标
        2.3.3 生化指标
        2.3.4 真菌镜检
3 对疗效评价标准的思考
4 小结

(5)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性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复方甘草酸苷与皮肤性病
    1.1 感染性皮肤性病
        1.1.1 水痘和带状疱疹
    1.2 炎症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2.1 银屑病
        1.2.2 特应性皮炎
        1.2.3 湿疹
        1.2.4荨麻疹
        1.2.5 痤疮
        1.2.6 过敏性紫癜
    1.3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1.3.1 系统性红斑狼疮
        1.3.2 白癜风
        1.3.3 斑秃
    1.4 皮肤肿瘤
2 结语

(6)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合并皮肤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潞党参对UV所致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模型Fas/FasL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实验方法
        2.1 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制备
        2.1.1 实验动物分组
        2.1.2 实验动物造模
        2.2 动物给药干预
        2.2.1 给药剂量的计算
        2.2.2 各组小鼠给药情况
        2.3 取材
        2.4 制备实验标本
        2.5 实验方法和步骤
        2.5.1 试剂配制
        2.5.2 各组小鼠皮肤组织HE染色
        2.5.3 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2.5.4 细胞凋亡检测原理和步骤
        2.6 结果判定
        2.6.1 HE染色结果判定
        2.6.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2.6.3 凋亡细胞阳性结果判定
        2.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小鼠背部皮肤的肉眼观察
    2.小鼠皮肤组织HE染色结果
    3.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的表达结果
    4.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L的表达结果
    5.Fas与 Fas L表达相关性
    6.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细胞凋亡结果
讨论
    1.皮肤光老化的发病机制
        1.1 皮肤光老化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
        1.1.1 光老化西医病因
        1.1.2 光老化西医病机
        1.2 光老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1.2.1 光老化中医病因
        1.2.2 光老化中医病机
    2.皮肤光老化的防治
        2.1 西医防治
        2.2 中医防治
    3.潞党参相关的药理作用及实验研究
        3.1 从中医认识潞党参治疗光老化
        3.1.1 从潞党参性味论治光老化
        3.1.2 从潞党参归经论治光老化
        3.2 从西医认识潞党参治疗光老化
        3.2.1 党参多糖治疗光老化
        3.2.2 党参水提取物治疗光老化
    4.实验动物的选择
    5.实验指标选择:Fas/Fas L凋亡因子与皮肤光老化的关系
        5.1 细胞凋亡与皮肤光老化
        5.2 细胞凋亡与Fas/Fas L
        5.3 Fas/Fas L与皮肤光老化
    6.潞党参对光老化模型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HIV感染相关的皮肤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HIV感染与NMSC
2 HIV感染与卡波西肉瘤
3 HIV感染与其他皮肤肿瘤

(9)艾滋病伴发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HIV抗体检测
        1.2.2 CD4+T淋巴细胞检测
        1.2.3 组织病理学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2.2 皮肤病理表现类型
    2.3 皮肤损害病变类型与CD4+T淋巴细胞关系
    2.4 常见皮肤病理类型镜下特点
3 讨论

(10)卡波西肉瘤影响因素及miR126对其生长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新疆经典型卡波西肉瘤病例对照研究的多因素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卡波西肉瘤起源的探讨:CD31、CD34、D2-40在卡波中的表达及系统评价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MicroRNA-126对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体外用及关键信号通路成员在卡波西肉瘤组织中的表达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MicroRNA-126对PDK1/AKT2信号通路的体外调控作在卡波西肉瘤组织中的表达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卡波西肉瘤相关治疗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四、艾滋病与皮肤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老年皮肤病与心理健康[J]. 施靖娟,吴闽枫,王宏伟. 皮肤科学通报, 2021(02)
  • [2]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诊断初步研究[D]. 周楚.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新疆地区129例卡波西肉瘤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D]. 黛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中西医协同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疗效评价探析[J]. 谢小丽,张予晋,钱珍珍,王军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12)
  • [5]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性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曹凯,陈涛,付丽新. 中南药学, 2020(06)
  • [6]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合并皮肤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D]. 刘琮. 山东大学, 2020(11)
  • [7]潞党参对UV所致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模型Fas/FasL表达影响的研究[D]. 路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HIV感染相关的皮肤肿瘤[J]. 丁媛,康晓静. 皮肤病与性病, 2020(01)
  • [9]艾滋病伴发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理学分析[J]. 覃江龙,卢亦波,秦英梅,彭智鹏,农兰伟,黄美祯,牟敏红,吴念宁. 中国热带医学, 2020(01)
  • [10]卡波西肉瘤影响因素及miR126对其生长调控作用的研究[D]. 卢改会.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卡波西肉瘤论文 皮肤肿瘤论文 光老化论文 鳞状细胞癌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干部变合同变”怎么办
下一篇: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