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儿童大面积挤压伤的治疗体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小儿大面积挤压伤创面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笑[1](2021)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探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方案,并根据我院近几年对烧伤患儿休克期复苏成功案例得出经验性分享。方法: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年龄为0岁-7岁、烧伤面积≥5%的74例小儿烧伤患者。患儿入院后均收治到我科重症监护室,给予综合心电监护、吸氧、静脉补液、抗感染、监测生命体征及详细记录48小时出入量,给予创面清创包扎后根据创面深度决定保守或适时行手术等治疗,使其平稳度过休克期并在创面愈合后出院。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及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休克期补液量、质作出调整,后将每位患儿休克期补液量(静脉补液量和口服补液量)、尿量、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组患儿伤后第1个24小时输入的晶胶体总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实际补液量占第1个8小时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为第1个24小时理论补液量的(35.79±14.34)%。伤后第2个24小时的所补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实际所补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28.87±26.92)ml/kg,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47.55±33.39)ml/kg,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且平均尿量均大于1ml/kg/h。另外,所有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均趋于平稳并未再出现大的波动,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结论:1.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对预后无影响,故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状况实施个体化补液方案,不应一味遵循公式。2.对于小儿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伤后第1个24小时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伤后第1个24小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的补液量为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伤后第2个24小时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3.患儿依从性较差,为满足患儿口感需求,可将部分液体予患儿口服摄入。伤后第1、2个24小时可分别按照(28.87±26.92)ml/kg、(47.55±33.39)ml/kg给予患儿口服。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每公斤体重口服摄入量呈减少趋势,且口服摄入量占比液体总入量也逐渐减少。

吕振木[2](2019)在《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人工真皮(皮耐克愈敷料)在创伤骨科复杂创面愈合的应用,评估其对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从2013年3月开始,截止到2017年5月,我科共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16例,前臂和手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13例,手腕或前臂脱套伤15例,以及手部脱套伤后采用传统皮片移植术后失败后采用人工真皮皮耐克再修复1例。前三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创面以及脱套伤移植术后失败者再清创后的创面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彻底清创后采用皮耐克人工真皮覆盖缝合,VSD负压封闭引流7-10天,1-2周后行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严重者VSD二次负压封闭引流。脱套伤者采用一期手术(皮耐克和VSD)重建修复组织缺损。术后对皮片存活情况、外观效果、手术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累及或邻近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总体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对于足踝部创面来说,13/16例患者移植的皮片能够完全抓附于创面,成功率为81.3%。患者对手术区外观总体满意率为76.5%,VSS伤疤评分为2.2±2.1,代表了中上等水平。超过85%的患者自认为手术区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踝关节屈伸度平均为48.5±4.8°(范围:35–62°),15例患者对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对于前臂和手部复杂创面来说,移植的皮片完全成活率为84%,并未发现感染、血清肿、水疱等并发症;患者外观满意率为75%;VSS伤疤评分为2.9分,54%的患者认为手术区的皮肤神经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平均的DASH得分为27.2分,大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对于手腕或前臂脱套伤而言,人工真皮的抓附率在87-100%,患者对外观的主观满意率为72%,VSS评分为2.1,13(87%)例患者报道其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平均的DASH得分为21.2,14(93%)例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日常活动能力。脱套伤采用传统方法修复失败后采用人工真皮再修复的病例报道中,该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包括伤疤质量、外观效果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论:人工真皮皮耐克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临床效果,可作为创伤骨科大面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者的替代选择。第二部分无末端胶原促进体外培养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官腔形成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无末端胶原生物材料是否可促进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为临床开展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实验大鼠经甲醛溶液麻醉后,在超净台无菌条件下,对大鼠暴露的胸主动脉进行解剖切除,放入预装D-Hanks液(高压灭菌)的培养皿中,将血及周围结缔组织去除后,转移到另一个盛有无菌D-Hanks液的培养皿,再次去除周围纤维结缔组织,而后轻轻剖开胸主动脉,将胸主动脉彻底剪碎至1mm×1mm大小,并均匀种植于50ml培养皿内,使得组织块保持一定间隙,继而轻轻加入4-5m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培养基,同时使培养基没过各个组织块,而后放置于CO2培养箱(37℃,5%CO2)培养5天换液,之后每2-3天更换培养基一次。经过10天的培养,原代细胞将占据培养皿面积的2/3左右,当细胞融合率达近80%时,可传到下一代。首先去除旧培养基,再用高压灭菌EDTA溶液洗涤细胞2次,加入0.25%胰蛋白酶2ml,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起皱褶,然后变圆,此时加入等量的培养基终止消化,然后用吸管轻轻吸匀,1500rmp/min离心3min,弃去上清培养基,加入适量新鲜培养液,吹打混匀细胞至悬液。再培养2-3天更换培养基,然后对细胞进行增殖测定、迁移检测、成管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无末端胶原能显着提高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计算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成管数,结果证实无末端胶原组管腔数(36.67±6.39)是胶原对照组(12.33±3.36)的近3倍,提示无末端胶原能显着促进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血管形成。最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无末端胶原能增强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结论:无末端胶原能促进体外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无末端胶原也能促进血管形成并参与组织的修复或愈合;上述结果可能是无末端胶原通过促进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得以实现的。

金伟,蔡林,胡昊,王冶,魏仁雄,张翼,栾夏刚[3](2010)在《外固定架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伴有大面积撕脱伤的儿童下肢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伴有大面积撕脱伤的儿童下肢骨折的效果。方法 8例伴有大面积撕脱伤的下肢骨折患儿行外固定架治疗后将撕脱的皮肤制成网状中厚皮片回植于撕脱创面,植皮区表面再行封闭负压吸引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8例患儿均未出现骨和软组织感染,骨折固定稳定,回植皮片绝大部分成活。结论外固定架联和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伴有大面积撕脱伤的儿童下肢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免除换药、植皮成活率高、便于术后管理的优点。

李荻[4](2007)在《钢丝球磨痂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钢丝球磨痂手术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的方法,选择2005年1月以来32例住院烧伤患儿,均为热力伤,烧伤创面以深Ⅱ度为主。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削痂治疗的16例烧伤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钢丝球磨痂治疗的16例烧伤患儿为观察组。分别对白细胞计数(入院后13-17天)、发热天数、手术情况、平均创面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钢丝球磨痂组与削痂组比较,发热天数、平均创面愈合天数明显缩短,白细胞能较快的恢复正常,后期植皮次数明显减少。结论:经钢丝球磨痂治疗的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炎症反应程度较轻,创面愈合明显加快,且愈合质量提高。钢丝球磨痂,手术时间短,对小儿机体的打击小,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钢丝球磨痂是对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处理的好方法。

冷怀明[5](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郭树忠[6](1994)在《猪后肢皮肤撕脱伤组织坏死机理及防治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皮肤撕脱伤是常见的创伤之一,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研究皮肤撕脱伤组织坏死的机理,探索在判断撕脱组织血液循环和活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有活力的组织,减少继发坏死的发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模拟交通事故伤研制了皮肤撕脱伤模型机,在速度为23.68km/h,压强为2.8kg/cm2时形成猪后肢潜行撕脱伤模型,在潜行撕脱区切取4×10cm大小的皮瓣后使组织缺血程度保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了下述研究。 于猪后肢皮肤撕脱伤后即刻、12h、24h、48h、72h和7天取撕脱组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与常规皮瓣进行比较。发现伤后受伤区域有散在的表皮细胞部分或全层脱落,真皮胶原纤维部分溶解,血管充血、破裂出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皮瓣近端损伤伤后逐渐得到修复,皮瓣远端逐渐发生变性坏死。撕脱皮瓣伤后24小时远端发生灶性坏死,伤后48小时形成以大量炎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成活与坏死交界区。与常规皮瓣比,撕脱皮瓣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和变性坏死均发生早而且严重。在对伤后不同时间猪血清和撕脱皮瓣远端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测定发现,伤后24小时内血液和受伤组织中的丙二醛显着升高,推测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在撕脱组织坏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对撕脱皮瓣近、远端组织不同时间钙含量的测定发现,伤后钙含量显着升高,其中皮瓣近端伤后12小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远端伤后24小时以后钙含量仍保持较高的水平,推测钙离子超负荷也是撕脱组织发生坏死的原因之一。 在一侧猪后肢形成撕脱皮瓣,另一侧形成相同大小的常规皮瓣进

王云[7](2021)在《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Ⅱ度烧伤患者用SPSS21.0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MEBT/MEBO处理创面;治疗组换药后予弹力绷带叠瓦式加压包扎患肢,对照组换药后予普通绷带无压力包扎患肢。入院后至入院第7天,每8小时换药1次,治疗第7天后,每12小时换药1次。14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渗出、疼痛、创面愈合率等情况,记录治疗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统计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后3月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完成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在减少渗出和缓解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疼痛评分均成下降趋势,治疗组在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2)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创面愈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68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83天,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5)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治疗疗效相近,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82.14%,对照组显效率为75.86%。(5)创面愈合后3月后,两组患者创面均无瘢痕增生,治疗组出现色素沉着7例,对照组出现色素沉着9例,两组色素沉着情况无明显差别。(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与MEBT/MEBO普通包扎疗法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色素沉着、瘢痕增生方面疗效相当。(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可减少烧伤早期创面渗出、缓解创面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周浩[8](2021)在《多种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指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m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采用分指,m型,s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共66例作为实验组,其中采用分指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创面27例(81指),采用m形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创面18例,采用s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脱套伤21例,共计159块皮瓣。另选同时期应用传统腹部全厚随意皮瓣修复类似创面的患者38例,共计47块皮瓣,作为对照组。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密切关注皮瓣血运,断蒂后观察皮瓣的外形,颜色,温度,质地,感觉恢复、手功能恢复以及是否需要行皮瓣修薄术及皮瓣分指术等。手的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参考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述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并将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和手功能评分分别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分析上述指标,确定三种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不同创面的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5个月(12~18个月)。实验组159块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全部成活,15块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发紫等症状,经拆除缝线,应用药物等手段治疗后皮瓣存活,皮瓣断蒂时间大部分在10~14天之间,断蒂后皮瓣外形良好,厚薄适宜,质地柔软,不需再行皮瓣修薄及皮瓣分指术。对照组47块皮瓣全部成活,6块皮瓣出现局部坏死,经多次清创后最终成活,大部分皮瓣外形臃肿还需行皮瓣修薄及分指术,且断蒂时间大部分在21~28天。采用分指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的患者术后12个月手功能优良率为85%;m型皮瓣的优良率为83%;s型皮瓣的优良率为86%;38例传统腹部全厚随意皮瓣的优良率为74%。将实验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和手功能评分分别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感觉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P=0.747,P=0.962),手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18,P=0.010)。结论: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多个手指的指腹或指背皮肤缺损,采用分指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于手背和指背联合皮肤缺损,选用m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效果良好;对于手的掌背侧或手指套状皮肤缺损创面,采用腹部s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一次性修复手的掌背侧或手指套状皮肤缺损。这三种类型的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适用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能够早期断蒂进行功能练习,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腹部全厚随意皮瓣,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唐密,杨海[9](2017)在《基于医院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使用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和复杂性创面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为医院进一步使用规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Pub 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最近10年来比较VSD技术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和复杂性创面的中英文随机对照研究和临床对照研究,纳入满足要求的文献,采用Rev Man5.1进行分析。结果本文综合相关文献通过Meta分析发现,产品A治疗创面的住院时间、总有效率、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均优于传统换药。结合病史发现病人每次住院的使用量很难把握,使用量完全在于医生的自我判断。结论 VSD的应用为临床各类创面治疗带来了较多的优势,某医院未超适应症使用,但根据病史暂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超量使用。

刘堂鑫[10](2017)在《皮耐克和转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创面修复一直是外科临床的一项重要工作,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在手外伤中的极其常见,特别是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分创面,指端皮肤软组织的缺损原因多种多样,修复的方式也各式各样。从传统的长期换药,创面瘢痕愈合,到残端处理,清创再植,以及各种各样的带蒂皮瓣及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方式,再到近些年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些组织工程材料,如藻酸盐敷料、VSD、人工真皮支架等。虽然修复方式众多,但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研究针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皮耐克覆盖和转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对两种方法的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我科共治疗28例31指指端缺损患者,对患者分别采用皮耐克和转位皮瓣两种方法修复指端缺损。通过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两点辨别觉恢复、外观和功能满意度及住院体验满意度,了解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比率,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α=0.05)。结果:采用皮耐克修复指端缺损的12例13指,12个手指经一次皮耐克覆盖,完全达到修复效果,仅一例缺损较大的患指,再次用皮耐克覆盖修复残余创面。采用局部带蒂皮瓣转修复指端缺损的16例18指,16个皮瓣顺利成活,2个皮瓣在术后24小时内出现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皮瓣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15.0个月,平均(7.7±0.5)个月。两组病例比较,皮耐克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两点辨别觉恢复均明显优于皮瓣组,住院体验满意度也优于皮瓣组,而两组患者在外观满意度和功能满意度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皮耐克和转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前者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功能和感觉恢复好、住院体验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短。两种术式相比,皮耐克修复手指末端缺如方法简便,不需要复杂的显微外科技术,疗效很满意,不需要损伤供区,成功率很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二、小儿大面积挤压伤创面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大面积挤压伤创面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无末端胶原促进体外培养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官腔形成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人工真皮在组织工程学和临床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钢丝球磨痂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一) 临床资料
        (二) 治疗方法
    二、观察指标及监测方法
        (一) 一般情况
        (二) 后期植皮情况
        (三) 观察指标
        (四)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讨论
    一、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特点及处理
        (一) 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特点
        (二) 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二、钢丝球磨痂手术的形成与发展及在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优势
        (一) 钢丝球磨痂手术的形成与发展
        (二) 钢丝球磨痂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及优势
    三、钢丝球磨痂术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机制
    四、钢丝球磨痂手术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病理学基础
    五、钢丝球磨痂手术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抗休克治疗
        (二)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三) 创面覆盖
        (四) 术后护理
        (五) 麻醉方法
        (六) 加强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七) 有效评估烧伤深度
        (八) 防治并发症
    六、钢丝球磨痂手术的相关动物实验回顾
    七、钢丝球磨痂手术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猪后肢皮肤撕脱伤组织坏死机理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一 猪后肢皮肤撕脱伤模型的制备
实验二 猪后肢撕脱皮瓣损伤及坏死机理的研究
    一、猪皮肤撕脱伤组织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二、猪后肢皮肤撕脱伤后血清和组织中丙二醛的测定
    三、猪后肢皮肤撕伤后组织中钙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猪后肢撕脱皮瓣血循环判断方法的研究
    一、猪后肢撕脱皮瓣血循环判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二、组织循环荧光测定仪的研制
实验四 猪后肢撕脱皮瓣修剪成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后成活率变化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一 皮肤撕脱伤临床资料总结
    一、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特点、分类和治疗
    二、头皮撕脱伤43例治疗方法的回顾与评价
附录二、文献综述
    一、皮肤撕脱伤的损伤机理、分类和防治方法
    二、皮瓣缺血坏死机理研究进展
    三、皮瓣血液循环判断
    四、荧光皮瓣血循环判断方法
    五、皮瓣缺血坏死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附录三、研究生简历
附录四、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撰写与发表情况

(7)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资料
        1.3 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1.4 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3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4 压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4.1 压力治疗用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4.2 压力治疗用于肢体淋巴水肿
        4.3 压力治疗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4.4 压力治疗的外力装置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分度
        1.3 病例标准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预案
        1.5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及观察时间点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2.7 病例脱落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烧伤创面面积、深度及部位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
        3.4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四肢Ⅱ度烧伤病理学特点
        4.2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4.3 湿润烧伤膏(MEBO)的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4 包扎与压力治疗烧伤创面讨论
        4.5 临床指标情况分析
        4.6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创新点
        5.2 本课题的不足
        5.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多种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医院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使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查阅说明书的结果
    2.2 文献查阅结果
        2.2.1 产品A文献查阅结果
        2.2.2 产品B文献查阅结果
    2.3 病史查阅结果
3 讨论

(10)皮耐克和转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第一章 带蒂旋转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入选标准
        1.1.1 一般患者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手术材料
        1.2.1 显微器械和显微镜,显微缝线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评价指标
        2.2 评价结果
        2.3 病例资料
    3. 讨论
三、第二章 皮耐克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入选标准(同局部旋转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1.1.1 一般患者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1.2 PELNAC材料
        1.3 其他常规手术器械
        1.4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评价指标
        2.2 评价结果
        2.3 病例资料
    3. 讨论
        3.1 皮耐克产品
        3.2 皮耐克修复指端缺损的机制
        3.3 皮耐克应用注意事项
        3.4 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3.5 皮耐克结合bFGF的临床作用
四、第三章 皮耐克和转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
    1. 评价指标
    2. 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皮耐克修复创面的优缺点
        3.2 皮耐克在小儿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中的应用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八、附录: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九、致谢

四、小儿大面积挤压伤创面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D]. 李笑.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吕振木.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3]外固定架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伴有大面积撕脱伤的儿童下肢骨折[J]. 金伟,蔡林,胡昊,王冶,魏仁雄,张翼,栾夏刚.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0(08)
  • [4]钢丝球磨痂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D]. 李荻.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6]猪后肢皮肤撕脱伤组织坏死机理及防治方法的研究[D]. 郭树忠. 第四军医大学, 1994(02)
  • [7]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D]. 王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多种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研究[D]. 周浩.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基于医院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使用评估[J]. 唐密,杨海. 中国医疗设备, 2017(07)
  • [10]皮耐克和转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D]. 刘堂鑫. 湖北医药学院, 2017(03)


烧伤面积论文 皮肤创伤愈合论文 皮瓣移植论文 创伤愈合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论中国画的“程式化”
下一篇:未来 3-5 年的业务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