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霞[1](2017)在《局部封闭和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电火化及中药坐浴疗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的观察,并与单纯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加电火化法的疗效相比较,以探求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综合疗法、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慢性肛周湿疹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数字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1月在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肛肠科就诊,且被确诊为慢性肛周湿疹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配合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法;对照组单纯应用亚甲蓝混合液局部封闭配合电火化疗法,比较两组术后2周在皮损变化、瘙痒程度、渗液情况这四方面的疗效。结果:(1)在一般资料方面,2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2)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2组之间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差别(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观察指标方面,疗后两组的皮损变化积分较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均减轻,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P<0.05)。疗后两组的渗液症状积分较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亚甲蓝混合液局部封注射加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试验组患者在皮损面积及形态、瘙痒、渗液这四个观察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综合方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效果显着。
吴有位[2](2017)在《CO2激光联合90锶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综合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O2激光联合90锶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综合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为耳廓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耳廓瘢痕疙瘩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接受CO2激光治疗,切口愈合后行小剂量90锶贴敷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综合治疗,随访12个月;B组接受CO2激光治疗,切口愈合后行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治疗,随访12个月;C组单独接受90锶贴敷治疗,随访12个月。[结果]随访12个月后,A组失访2例;B组失访3例;C组失访5例,A组(CO2激光联合90锶贴敷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综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B组(CO2激光联合90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1%; C组单独接受90锶贴敷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6%。[结论]单独应用90锶贴敷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有效率低,不适合应用于耳廓瘢痕疙瘩的治疗;CO2激光联合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或者(CO2激光联合90锶贴敷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综合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疗效显着,为临床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清美[3](2017)在《逍遥散加减合并西药局部涂擦治疗肝气郁结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减联合西药曲安奈德口腔软膏与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擦治疗肝气郁结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疗效的临床研究,初步探讨逍遥散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提供优化合理的方案,阻断病情进展及向口腔癌的发展,以期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黏膜专病门诊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肝气郁结型OLP患者74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治疗组以逍遥散为基本方加减水煎服联合曲安奈德口腔软膏与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擦进行干预,对照组则单纯采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与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擦治疗。以上用药15 d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的症状及病损表现积分,评定治疗效果。停药后回访6个月,观察复发率。用药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及停药后检查三大常规和肝肾功能。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病损表现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说明两种均为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有效方法。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及病损表现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症状比较P<0.01,病损表现比较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68.57%,对照组为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复发率9.38%,对照组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逍遥散加减水煎服与曲安奈德口腔软膏、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擦治疗OLP安全、无副反应。结论:逍遥散加减水煎服合并曲安奈德口腔软膏与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擦治疗肝气郁结型口腔扁平苔藓疗效显着,复发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雪[4](2014)在《甘石青黛膏治疗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变态炎症反应,皮损具有多形性、自觉瘙痒、分布对称、反复发作等特点,相当于中医“湿疮”。急性湿疹则以湿热证为主。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皮损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结痂、流滋同时存在。中医解释为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情志失调,或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动风之品,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湿热内蕴,更兼外感风邪,内外相搏,风湿热邪留滞肌肤所致。西医治疗本病,多运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虽具有明显疗效,但亦存在复发率高、副作用明显、安全性低及不良反应等不足。所以在中医外治法中寻找本病的优化治疗方案,则具有显着的临床价值。甘石青黛膏为我院院内制剂,主要成分为青黛、煅炉甘石、煅石膏、滑石、苦参、黄柏等,具有清泄肝火、收湿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及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甘石青黛膏在治疗皮炎湿疹等方面疗效显着。我们应用甘石青黛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做对比治疗湿疹(湿热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1目的观察甘石青黛膏治疗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方法采用单盲阳性药物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入选的72例湿疹(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外用甘石青黛膏,对照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每天2次,疗程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观察两组皮损的红斑、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靶皮损面积、中医次症等的好转程度以及不良反应。与治疗后4周观察复发率情况。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做实验室指标检测以评估药物安全性。3结果3.1符合方案集甘石青黛膏组36例,总有效率91.67%;丁酸氢化可的松32例,总有效率87.88%,两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3.2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但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3两组组内在皮损的红斑、糜烂、渗出、瘙痒、靶皮损面积及中医次证等方面的缓解程度上,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但组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4经过随访,停药两周后,两组均无复发病例。3.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有3例不良反应病例。两组均无脱落现象。4结论4.1甘石青黛膏具有清泄肝火、收湿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临床适用于湿疹(湿热型)的治疗;临床观察研究证明,甘石青黛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均可治疗湿疹(湿热型),且疗效相当。4.2甘石青黛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均有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特点。甘石青黛膏在药物不良反应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升佑[5](2014)在《动气针法结合温针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运用动气针法结合温针灸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进行治疗,并观察本疗法的临床疗效,同时以相同穴位温针灸疗法的对照1组,不同穴位(常规选穴)温针疗法的对照2组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观察选穴的优势,探讨动气针法对于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为动气针法的推广运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台湾名师中医诊所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9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纳入病例按1: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治疗组选穴“肩三针”和手三阳经远端输穴,行动气针法和温针法;对照1组选取相同穴位进行温针法;对照2组选取不同穴位(常规选穴)进行温针法。通过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PQ量表各项评分(PPI、VAS、PRI)、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积分差距,以及组间治疗前后评分,以观察本研究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结果:在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分布均衡前提下进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前三组患者疼痛评级指数(PRI)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规定治疗方案后,统计PRI评分,三组患者PR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PRI评分3.12±1.03,对照1组评分4.57±2.32;对照2组5.52±1.58,而治疗组PRI评分下降更为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数据结果提示,动气针法结合温针疗法对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症状降低PRI积分,改善疼痛分级程度有更显着的临床疗效。2.治疗前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规定治疗方案后,三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评分1.25±1.03,对照1组评分2.75±1.87,对照2组评分4.68±1.72,动气针法结合温针疗法对缓解疼痛降低VAS评分具有更显着的临床疗效(P<0.01)。3.治疗前统计三组患者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治疗方案后,统计PPI数据进行比较,治疗组1.25±0.41,对照1组1.72±0.97,对照2组2.01±0.82,三组间比较总体均数不相等(P<0.01),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较两个对照组下降显着(P<0.05、P<0.01),而对照1组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采用温针灸疗法,即便穴位选择存在差异,但临床疗效无统计差异;而结合动气针法后,对肩关节周围炎的现时疼痛改善显着。4.治疗前三组患者MPQ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方案后,三组患者MPQ积分分别为治疗组10.25±1.03,对照1组12.68±1.87,对照2组14.02±1.6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MPQ总体均数不等(P<0.05)。组间两两比较,数据结果表明,动气针法结合温针疗法显着降低肩关节周围炎患者MPQ评分。5.在患者肩关节活动度(ROM)积分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三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结果统计治疗组19.79±0.85,对照1组16.72±0.57,对照2组15.97±0.42,三组组间比较,总体均数不相等(P<0.05)。组间两两比较,在动气针法结合温针法作用下,患者肩关节活动度ROM积分增加显着,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均P<0.01)。6.比较三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接受治疗方案后,对三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组17.62±1.68,对照1组15.41±1.04,对照2组15.09±1.23;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总体均数不等(P<0.01)。而组间两两比较,动气针法结合温针法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尤为显着(均P<0.01)。而不同穴位温针疗法的两个对照组之间,肩关节功能恢复并无统计差异(P>0.05)。7.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30例患者临床治愈6例(20.00%),显效15例(50.00%),有效7列(23.33%),无效2例(6.67%),对照1组临床治愈2例(6.67%),显效10例(33.33%),有效11例(37.67%),无效7例(23.33%)。对照2组临床治愈2例(6.67%),显效9例(30.00%),有效11例(36.67%),无效8例(26.66%)。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1组总有效率76.67%,对照2组总有效率73.340%。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两组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动气针法结合温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通过以动制动,以动制痛的远端针刺与颈部针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显着改善患者MPQ量表评分,降低患者PPI、PRI、VAS评分,并增加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提高肩关节功能,本疗法操作简单可行,并将针灸经典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于临床,为临床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提供了临床依据。
罗大海[6](2014)在《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病程时限及疗效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述牵引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疗效评价的研究:观察牵引配合基础治疗是否能提高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考虑应用牵引是否加重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神经根型症状的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临床效果及评价报告。找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本病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1],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年龄在25~70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发病两周以内腰腿痛症状改善情况。病例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部和门诊,共80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40例、牵引治疗组40例。牵引组予以间断骨盆牵引联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基础治疗,治疗疗程为3周,随访6周。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JOA)、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生存质量评价(SF-36)及直腿抬高角度的测量等评分法进行评价。两观察组都在2、3、6周时检测上述观察指标。主要记录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上述指标中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腰部疼痛缓解时间。总结及评价牵引在急性期治疗中疗效的确切性。结果:经过6周的随访,根据VAS疗效评分,牵引组控制3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控制4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牵引组在改善腰腿疼痛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根据JOA评分,治疗组病情控制4例、临床显效21例、临床有效12例、临床无效4例,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病情控制4例、临床显效20例、临床有效13例、临床无效3例,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2.5%,牵引组在改善腰椎功能和疼痛缓解时间上同对照组无差别(P>0.05)。根据生存质量评分及直腿抬高角度测量值,牵引组对腰椎间盘突出内源性稳定系统远期疗效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牵引组在治疗2周后访视结果表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1.统计学检验显示牵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治疗中没有显着优势,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根据患者对牵引治疗反应情况考虑是否使用牵引治疗。2.牵引组在治疗2周后访视结果表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腰椎牵引会加重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症状,从而延长治疗周期。3.通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生存质量评分量表、Roland-Morris腰痛评估量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估量表评价等多种疗效评价手段综合应用,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以上涉及的疗效指标变化情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相似。直腿抬高角度变化和生存质量评分是表现最缓慢的指标,在治疗结束前两组并没有显示角度变化的差异性,但是随访期角度变化就有了统计学意义。说明了JOA下腰痛评分、RMD腰痛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三种常用于评价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量化指标,在治疗期疼痛缓解和随访期生活质量改善的评价可信度相一致。测量直腿抬高角度变化及生存质量评分可以作为随访期的评价指标。4.本研究中腰椎推拿、针灸、蜡疗、中药熏蒸、中药离子透及腰背肌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没有不良反应报告,提示综合治疗方法安全性可靠、疗效确切稳定。
芦冲[7](2013)在《针刀配合手法对外侧型弹响髋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掌握总结以往各类弹响髋的病因及中西医治疗,分析外侧型弹响髋的病因病理,观察经过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外侧型弹响髋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并与对照组中药熏洗治疗弹响髋作对比,探讨其治疗作用机理,为今后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骨一科专家门诊和住院部采集的60例患者,临床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患者使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治疗前,观察收集患者治疗前的症状,记录并按照评分表评分,分别通过两种方法治疗后1个月,再次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给予评分,记录,把收集记录的数据利用统计学比较,得出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明显改善症状,但是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差更大,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肿胀、弹响等症状分数有大幅度的降低。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刀配合手法在对于外侧型弹响髋的治疗效果上优于中药熏洗配合手法。2、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外侧型弹响髋在改善患者疼痛、肿胀、弹响等方面有显着疗效。3、针刀配合手法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作用互补,疗效稳定,发挥了这个新兴产物的特点,更突显出他经济、可靠、安全、有效。4、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外侧型弹响髋简单方便,能够被基层医院认可,值得推广。
申荆华[8](2007)在《针药治疗鼻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大量的文献报告中医药在临床上治疗鼻鼽的方法: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特异性脱敏疗法、免疫疗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及热疗法等,各疗法均有各自疗效和优点。本科研项目选择肺气虚型的新加坡的鼻鼽病人为研究对象,观察及比较针刺及口服鼻敏感胶囊的疗效,通过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探讨,以验证传统中医针刺的确切疗效。研究目的:探讨针刺及口服鼻敏感胶囊治疗肺气虚型鼻鼽的疗效。研究方法:以新加坡中华医院为主要基地,选择2006年3月8日至2007年3月8日收治的100例肺气虚型的鼻鼽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新加坡钟炎洲私人有限公司(TONG JUM CHEWPTE LTD)商标为绿叶的鼻敏感胶囊,观察及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疗效。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针刺组总有效率93%,口服鼻敏感胶囊组总有效率58%,疗效指标分析,两组于治疗前后差别明显(P<0.05),说明针刺或口服鼻敏感胶囊治疗肺气虚型鼻鼽具有良好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对比,针刺组的疗效明显高于鼻敏感胶囊组(P>0.05),提示针刺组的疗效较口服鼻敏感胶囊为佳。研究结论:针刺疗法治疗肺气虚型鼻鼽在鼻痒、喷嚏、流涕、鼻塞、鼻甲肿大等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口服鼻敏感胶囊。
钱锦栋[9](2007)在《太宁乳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太宁乳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进行平行对照研究。术式采用外剥内扎术。术后治疗组在术毕及术后换药时伤口使用太宁乳膏,对照组除不使用太宁乳膏外其它一般处理同治疗组。就术后创面疼痛(静止,排便、换药时)、创缘水肿、创面出血、肛门坠胀、疤痕增生、创面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经临床观察,太宁乳膏对痔术后疼痛的止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当天、一天、七天的疼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第二天、第三天疼痛积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对其它痔术后并发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在术后肛门坠胀、创面水肿、疤痕增生、创面愈合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出血、大便秘结和尿潴留情况,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太宁乳膏对痔术后疼痛的止痛效果明显,能减少水肿及肛门坠胀,减少疤痕,促进创面愈合。
宋长宇[10](2000)在《曲安缩松局部注射治疗外痔47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1997年以来,本院采用曲安缩松局部注射治疗外痔47例,全部治愈,1例半年后复发。本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37岁;病史0.5年至6年,平均2.2年。静脉曲张型外痔11例,结缔组织型外痔17例,血栓型外痔13例,炎症型外痔6例。治疗方法据病变部位不同,患者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肛门周围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单,用1%利多卡因20ml肛门周围四点麻醉,分别在肛门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讨论 |
|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 附表 |
| 知情同意书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耳廓瘢痕疙瘩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1.1 样本量的计算 |
| 2.1.2 随机方法 |
| 2.1.3 对照 |
| 2.2 药物组成及来源 |
| 2.2.1 逍遥散组成 |
| 2.2.2 曲安奈德口腔软膏来源 |
| 2.2.3 维生素AD滴剂来源 |
| 2.3 用药方法和疗程 |
| 2.4 评价标准 |
| 2.4.1 观察指标 |
| 2.4.2 疗效评价标准 |
| 2.5 病例脱落及处理 |
| 2.6 保证依从性措施 |
| 2.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前病情比较 |
| 2 两组病例完成试验情况 |
| 3 疗效观察 |
| 3.1 症状及病损表现积分比较 |
| 3.2 临床总疗效比较 |
| 4 复发率观察 |
| 5 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 西医对OLP的研究 |
| 1.1 概述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现状 |
| 2 中医对OLP的认识 |
| 2.1 病名及证候表现 |
| 2.2 病因病机 |
| 3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 |
| 3.1 OLP肝气郁结证证型的确立 |
| 3.2 OLP肝气郁结证的选方依据 |
| 3.2.1 逍遥散的组方分析 |
| 3.2.2 逍遥散的现代药理研究 |
| 3.2.3 临证加减变化 |
| 3.3 西医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 4 试验结果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
| 1 中医外治法的历史溯源 |
| 1.1 中医外治法的萌芽和产生 |
| 1.2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
| 1.3 中医外治法的理论体系建立 |
| 1.4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现状 |
| 2 中医外治法在湿疹上的应用 |
| 2.1 湿敷法 |
| 2.2 熏洗法 |
| 2.3 外洗法 |
| 2.4 药浴疗法 |
| 2.5 涂搽法 |
| 2.6 中药离子导入 |
| 3 中医外治法的现代研究 |
| 3.1 经络传导 |
| 3.2 皮肤透入 |
| 3.3 黏膜吸收 |
| 4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1 病因 |
| 2 发病机制 |
| 2.1 遗传因素 |
| 2.2 心理因素 |
| 2.3 环境因素 |
| 2.4 饮食因素 |
| 2.5 接触因素 |
| 2.6 微生物因素 |
| 2.7 细胞因子与变态反应 |
| 2.8 湿疹与白三烯 |
| 2.9 湿疹与组胺 |
| 2.10 湿疹与5-HT |
| 2.11 湿疹与自由基 |
| 2.12 湿疹与甲襞微循环 |
| 2.13 湿疹与血清中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sELAM-1) |
| 2.14 湿疹与NO |
| 3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临床观察 |
| 1 前言 |
| 2 临床资料 |
| 2.1 一般资料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材料 |
| 3.2 方法 |
| 3.3 临床疗效评定 |
| 3.4 访视时点 |
| 4 统计方法 |
| 5 结果 |
| 5.1 一般资料与分析 |
| 5.2 疗效分析 |
| 6 安全性分析 |
| 7 讨论 |
| 8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传统医学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认知 |
| 1.1 肩臂臑痛的认识 |
| 1.2 肩关节周围炎与经络的关系 |
| 1.3 肩关节周围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4 传统中药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进展 |
| 1.5 针灸推拿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概况 |
| 1.6 特殊针法 |
| 1.7 小结 |
| 2 现代医学对肩关节周围炎的研究进展 |
| 2.1 肩关节的解剖功能及特点 |
| 2.2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病理机制 |
| 2.3 肩关节周围炎的分期 |
| 2.4 肩周炎的分类诊断 |
| 2.5 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 |
| 2.6 肩关节周围炎的预防调护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临床研究设计 |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注意事项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疗效判断 |
| 2.7 统计学处理 |
| 2.8 可行性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患者基线资料数据统计 |
| 3.2 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
| 4 不良事件观察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研究结果分析 |
| 1.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1.2 三组患者PRI评分比较 |
| 1.3 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 1.4 三组患者PPI评分比较 |
| 1.5 三组患者MPQ评分比较 |
| 1.6 三组患者ROM积分比较 |
| 1.7 三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 1.8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2 治疗方案依据探讨 |
| 2.1 动气针法 |
| 2.2 温针灸疗法 |
| 2.3 针灸镇痛机理探讨 |
| 3 本疗法优势 |
| 4 不足与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缩略语表 |
| 引言 |
| 方法 |
| 1. 病例资料来源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 3. 疗效判定指标 |
| 4. 疗效判断标准 |
| 5. 评价指标采集时间点 |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结果 |
| 1. 病例资料筛选流程图 |
| 2. 病例资料一般情况分析 |
| 3. 疗效分析结果 |
| 讨论 |
| 1 观察思路 |
| 2 神经根在椎间管和侧隐窝的解剖特点 |
| 3 神经根走行中易受压迫的部位及临床意义 |
| 4 腰椎内源性和外源性稳定因素与发病关系 |
| 5 中医对LDP的认识 |
| 6 腰椎牵引的重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 7. 神经根位移重建“根-盘”关系 |
| 8. 腰椎间隙增宽及其相关变化 |
| 9. 腰背肌肉伸展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后置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学术科研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弹响髋的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对弹响髋归属范畴的认识 |
| 1.2 祖国医学对弹响髋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分型 |
| 1.4 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弹响髋的认识 |
| 2.1 概述 |
| 2.2 病因及分类 |
| 2.3 外侧型弹响髋的功能解剖及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
| 2.4 外侧型弹响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2.5 弹响髋的治疗现状 |
| 临床研究 |
| 1 资料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祖国医学辩证诊断标准 |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刀具及药物选择 |
| 4.2 观察指标 |
| 5 病情评价 |
| 5.1 评分标准 |
| 5.2 评分等级 |
| 5.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制定 |
| 6 治疗方法 |
| 6.1 治疗组 |
| 6.2 对照组 |
| 7 统汁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两组性别分布比例 |
| 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 3 两组病程情况分析比较 |
| 4 治疗前两组临床病情分级比较分析 |
| 5 治疗前两组临床发病部位比较分析表 |
| 6 治疗前两组医症状比较 |
| 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8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本研究的治疗位置解剖及原理 |
| 2 针刀治疗外侧型弹响髋的原理 |
| 3 手法治疗 |
| 4 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介 |
| 附录2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中医对鼻鼽的研究 |
| 一、中医对鼻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
| 二、鼻与脏腑的关系 |
| 三、鼻与经络的关系 |
| 四、鼻鼽历史源流 |
| 五、历代医家对鼻鼽的病因病机分类研究 |
| 六、历代医家对鼻鼽的治疗 |
| 七、现代中医对鼻鼽的研究 |
| 八、中医对鼻鼽的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 |
| 第二章 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 一、变应性鼻炎及分类 |
| 二、变应性鼻炎的病因 |
| 三、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 四、临床表现 |
| 五、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
| 六、诊断要点 |
| 七、鉴别诊断 |
| 八、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对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 一、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的应用 |
| 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 |
| 三、中西医结合的实验研究 |
| 第四章 临床研究 |
| 一、临床资料 |
| 二、统计学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第六章 讨论 |
| 1、选定肺气虚型单纯性过敏性鼻炎病例的背景 |
| 2、肺气虚型单纯性过敏性鼻炎的针灸取穴的理论探讨 |
| 3、鼻敏感胶囊治疗气虚型单纯性过敏性鼻炎的理论探讨 |
| 4、两种疗法的比较 |
| 第七章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理论研究 |
| (一) 疼痛的基本概念及病理生理 |
| (二) 疼痛的治疗及用药 |
| (三) 常见给药途径 |
| (四) 混合痔手术后的镇痛措施 |
| (五) 中医药用于痔术后镇痛 |
| 二. 临床研究 |
| (一) 临床资料 |
| (二) 治疗方法 |
| (三) 观察方法 |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 (五) 观察指标的评判标准 |
| (六) 统计学方法 |
| (七) 治疗结果 |
| 1. 疗效 |
| 2. 对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结果 |
| (1) 总体镇痛效果 |
| (2) 疼痛积分比较 |
| 3. 术后并发症积分比较 |
| 三. 讨论 |
| (一) 痔术后疼痛的特点及太宁乳膏的疗效特点 |
| (二) 太宁乳膏在痔术后应用有效性的作用机理 |
| (三) 本研究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