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鸣[1](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孔燕妮,李妍,徐至理,郭勇[2](2021)在《6种常用口服中成药联合铂类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6种常用口服中成药联合铂类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基于临床实践,选取6种肺癌患者常用口服中成药,即康莱特胶囊、复方红豆杉胶囊、紫龙金片、西黄丸(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华蟾素片(胶囊),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该6种口服中成药联合铂类化疗对比单纯铂类化疗治疗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7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3.0、Revman 5.3和Ge MTC 0.1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后纳入55个RCT共计4221例NSCLC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铂类化疗为共同干预措施,紫龙金片联合铂类治疗NSCLC的生活质量较单纯铂类治疗明显改善;复方斑蝥胶囊、紫龙金片、复方红豆杉胶囊、华蟾素片(胶囊)、康莱特胶囊、西黄丸(胶囊)联合铂类治疗NSCLC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单纯铂类治疗,其中复方斑蝥胶囊优于西黄丸(胶囊);紫龙金片、复方红豆杉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华蟾素片(胶囊)联合铂类治疗NSCLC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铂类治疗;复方斑蝥胶囊、紫龙金片、华蟾素片(胶囊)、复方红豆杉胶囊、西黄丸(胶囊)联合铂类治疗NSCLC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铂类治疗,其中紫龙金片优于康莱特胶囊,复方斑蝥胶囊优于康莱特胶囊、西黄丸(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紫龙金片联合铂类治疗NSCLC的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铂类治疗;复方斑蝥胶囊、复方红豆杉胶囊、华蟾素片(胶囊)、紫龙金片联合铂类治疗NSCLC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铂类治疗,其中复方斑蝥胶囊优于西黄丸(胶囊)。结论紫龙金片较其他中成药改善NSCLC患者生活质量更明显,复方斑蝥胶囊、紫龙金片、复方红豆杉胶囊的疾病控制率较好,紫龙金片降低消化道反应发生率疗效更佳,复方斑蝥胶囊降低血液毒性效果更好。
付源峰[3](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ⅢB-ⅣB期非小细胞肺癌队列疗效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发病的85%。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虽然含铂双药化疗仍是晚期(ⅢB-Ⅳ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时代,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较以往出现了很大变化。预测模型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通过数学方程构建相关模型,以诺模图的形式为使用者快速找到结果,其能够同时参考多个变量进行计算,在临床中有重要价值。预测模型已经在西医临床诊疗过程中使用,用于预测患者远期预后、淋巴结转移、脑转移风险等,其在中医药领域尚属起步阶段,而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预测模型无人建立。通过队列研究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的诺模图指导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初步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ⅢB-Ⅳ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双向队列。通过回顾性队列的数据建立疗效预测模型(诺模图),利用前瞻性队列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ⅢB-Ⅳ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组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观察从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9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中心住院治疗的ⅢB-ⅣB期非小细胞肺癌,至少接受过1次(含)以上疗效评估的患者。回顾性队列为-至日及以后明确诊断为NSCLC,前瞻性队列为日及以后明确诊断为NSCLC。将患者的基线信息、既往中西医诊疗过程、肿瘤指标、影像学结果、随访资料、结局等数据录入统计软件,从中筛选变量,制作预测模型并利用前瞻性队列数据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1)我中心ⅢB-ⅣB期非小细胞肺癌队列样本量构成虽然性别差异较大,但是中位OS在12个月,生存情况符合现有临床治疗水平。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1岁,Ⅳ期患者占85%,因此我中心患者为老年晚期患者为主。2)病理类型分布中,非小细胞肺癌在总人数的89.14%,与临床一般发病情况基本相符。3)由初步单因素分析可知手术对于晚期患者尽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统计学没有意义P>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中可知,在调整了化疗、靶向治疗、放疗之后,接受中医药治疗依然能降低26%的死亡风险,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87)。4)在单因素分析的中医证型中,痰热阻肺型对比肺脾气虚型增加了 23%的死亡风险,但在调整后没有统计学意义。5)具有EGFR突变的患者经过回归分析后,HR值0.69,能够降低31%的死亡风险,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ALK突变的患者中,死亡风险降低1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73)。6)腺癌的患者中,中位的OS为14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7)上表所得调整后(Stepwise)的AUC曲线虽然可以预测17.27个月的生存期,但曲线下面积仅0.654,预测的准确性较低。8)通过数据结果可知女性的死亡风险低于男性,中医症状评分越高,死亡风险越高,中医症状评分每增加1分,死亡风险增加2.8%,而对于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可以降低20%的死亡风险(P=0.07),有机会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31%(P<0.05)。结论:通过本数据的基本资料分析可知我中心肺癌患者队列建设己具雏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在我中心中显示一定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在经过分析后,能起到保护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的有效性,说明中医药协同西医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虽然数据分析制作的诺模图预测效能较低,暂不具备临床应用价值,仅可供临床医生参考,但通过数据的不断扩充与完善,预测模型通过特定算法可以逐渐完善。
余均达(YUKwan Tat)[4](2014)在《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既往,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双药方案是其标准治疗方案。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相似,总体疗效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在6.9-11.3个月之间,且毒副反应大。近年,分子靶向药物为晚期NSCLC的治疗另辟蹊径,代表药物为吉非替尼。吉非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的NSCLC疗效较佳,而基因状态未明的患者多主张首选化疗。但当前问题是标准化疗疗效已达瓶颈,而且EGFR基因突变率不高,加上临床上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确诊后拒绝化疗,中医药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于是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选择。前期研究显示,中药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及总体生存期稍优于目前报道的化疗疗效;且扶正抗癌方对吉非替尼具有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目的:评价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标准化疗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是否具有非劣性作用,以期为晚期NSCLC患者提供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高效、低毒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连续纳入66例工IIB/IV期NSCLC,EGFR基因突变阴性或状态未明,且未曾接受过任何肺癌相关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及对照组(标准化疗方案),每组33例。治疗组予扶正抗癌方(汤剂250ml,bid,po)联合吉非替尼(250mg,qd,po)。每个治疗周期为30天,持续治疗至病情进展、副作用不能耐受或患者死亡。对照组行含铂双药化疗方案(GP或NP或TP或DP或AP方案),每21天重复;若患者不能耐受顺铂,用奈达铂或卡铂代替顺铂;治疗6周期,或至病情进展、副作用不能耐受或患者死亡。治疗前2周、治疗后第6周、第3月、第6月复查评估肿瘤情况,之后每半年复查一次。首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疾病控制率(DCR);次要观察客观反应率(ORR)、总体生存期(OS)、中位生存期(MST)、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毒副反应。结果:截至研究终止时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脱落2例,共62例(每组31例)可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31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14例,病情进展(PD)13例。ORR为12.90%,DCR为58.06%。对照组31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11例,病情进展(PD)14例。ORR为19.35%,DCR为54.84%。两组间在ORR和DCR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位PFS是5.10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是4.17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MST是9.90个月;对照组的MST是8.90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虽然两组治疗后的评分在不同维度中各有高低,但对比两组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可发现治疗组的整体生活质量经过治疗后有改善的趋势;而对照组的整体生活质量经过治疗后却倾向转差。毒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中整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75%,主要是Ⅰ-Ⅱ度腹泻(21.88%)和皮疹(34.38%)。对照组中整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1.82%,最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36.36%)、脱发(27.27%)、白细胞减少(24.24%)、感染(21.21%)、肝功能异常(18.18%)等。两组均未发现间质性肺炎、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事件,无病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对比标准化疗,在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中,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能延长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较轻微、耐受。提示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标准化疗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具有非劣性作用和潜在优势,可考虑作为晚期NSCLC的一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孙茂,付希婧,高鹏,张金鹏,石元元,孔彩,朱文涛[5](2013)在《康莱特注射液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对康莱特注射液进行评价研究。临床研究文献表明,康莱特注射液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方面具有显着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从总体上看,具有较优的经济性,但仍需进一步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
田晓英,刘良[6](2010)在《口服中药治疗肺癌的作用与优势》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现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治疗非常棘手。西医多采用放疗或化疗,但治疗成效有限,且毒性作用大,故常寻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0多年来的临床研究报告进行分析表明,单纯口服中药复方或与放化疗相配合,具有提高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体质、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副作用,以及带瘤生存以延长生命等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叶志桥[7](2010)在《中药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获益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评价中药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获益情况;2)探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NSCLC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为规范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电子及网络交叉检索CMCC、CNKI、VIP、PubMed等数据库及Cochrane协作网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获得公开发表于1999-2009年的中药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前瞻性研究文献及Cochrane协作网尚未公开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文献;参照Jadad量表、随机方案的隐藏评级对入选文献进行评价;并发现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RevMan v4.2统计软件对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Meta分析和文献发表性偏倚的检验,用Stata v10.0对发表性偏倚进行二次检验。结果:1)共纳入42篇文献研究,涉及病例数3524例。其中高质量研究8篇(19.05%),低质量研究31篇(73.81%),3篇(7.14%)文献应用错误的随机方法。2)中药联合化疗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上较单纯化疗有较大的优势(Z=8.11,P<0.00001)。各纳入研究文献敏感性好;具有同质性(P=0.64),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P=0.083);亚组分析上,在随机方法正确亚组上,相对危险度差异较大,(RR 1.80,95%CI 1.52-2.13,P<0.000)VS(RR 1.68,95% CI 1.48-1.91,P<0.000),说明全部研究随机方法的正确应用对研究结果的敏感性有较大影响;在中成药亚组中,相对危险度明显小于全部研究,(RR 1.53,95% CI 1.18-1.99,P=0.001)VS(RR 1.68,95% CI 1.48-1.91,P<0.000),说明中成药组对研究结果的敏感性有较大影响。其余亚组间敏感性好,对最终分析结果客观真实性影响不大。3)中药联合化疗在提高患者1年生存率方面上较单纯化疗可能有更好疗效(Z=6.37,P<0.00001)。因纳入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其结果的可靠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各纳入研究文献敏感性好;因包含阴性结果的文献,故存在异质性(P=0.03),存在发表偏倚(P=0.013);亚组分析上,各亚组间敏感性好,对最终分析结果客观真实性影响不大。4)中药联合化疗在客观疗效有效率方面上较单纯化疗可能有较大的优势(Z=5.85,P<0.00001)。因纳入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其结果的可靠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各纳入研究文献敏感性好;具有同质性(P=1.00),但存在发表偏倚(P=0.007);亚组分析上,中成药组差异较大(RR 1.68,95% CI 1.10,2.56,P=0.02)VS(RR 1.40,95%CI 1.25-1.56,P<0.000),对结果影响较大。其余亚组间敏感性好,对最终分析结果客观真实性影响不大。5)中药联合化疗在提高体能状态评分方面上较单纯化疗有较大的优势(Z=8.82,P<0.00001),各纳入研究文献敏感性好;具有同质性(P=0.62),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P=0.347);亚组分析上,中成药组差异较大(RR 1.98,95% CI 1.34-2.92,P<0.000)VS(RR2.25,95%CI 1.88-2.69,P<0.000),与纳入该亚组的研究文献较少,对结果影响较大。其余亚组间敏感性好,对最终分析结果客观真实性影响不大。6)42篇纳入研究文献中,仅4篇采用盲法,其中1篇采用双盲法,其余3篇文献应用单盲法。隐藏方法应用恰当8篇,1篇隐藏方法不详,其余33篇文献隐藏方法应用不恰当或未采用随机隐藏。提到退出失访病例的文献9篇(21.43%),均未对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128篇随机对照研究中,仅有1篇文献数据采用意向性分析与按方案分析。6篇文献(14.3%)根据伦理学要求,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1篇文献进行证型分类研究,但证型分类参考标准不统一。6篇文献(14.3%)未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间基线情况。仅1篇文献记录了中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结论:1)中药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体能状态评分有效率等方面同单纯化疗相比有更大的优势。因纳入研究的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在1年生存率、客观疗效有效率方面较单纯化疗可能有优势,结果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2)近10年来中药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在随机分组方法、盲法等的应用还比较少;研究参考的证候分类及疗效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研究过程中伦理学要求、病人的依从性、随访情况等科研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朱利娜,杨振君,王士勇,汤燕明[8](2009)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康莱特注射液上市至今,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均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价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Pubmed、Embase、Cancerlit、CBM、CNKI和VIP等电子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附加检索。纳入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且均为低质量研究。5项研究合并结果显示康莱特+长春瑞滨+顺铂的疗效优于长春瑞滨+顺铂(RR合并=1.46,95%CI:1.13-1.91);3项研究合并结果显示康莱特+丝裂霉素+长春地辛+顺铂与单用化疗药比较疗效有统计学差异(RR合并=1.84,95%CI:1.22-2.76);2项研究合并结果显示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疗效优于单独化疗(RR合并=1.63,95%CI:1.09-2.43);14篇单个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康莱特可能减少由常规治疗引起的副反应。10篇研究显示康莱特联合化疗可明显改善或稳定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康莱特与常规疗法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例数,稳定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收集到的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质量较低,各种治疗方案纳入研究数量少,尚不能根据纳入研究获得康莱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证据,尚需设计严密、实施科学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苏涛锋[9](2006)在《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97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疗效的观察,总结其规律,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的治疗探索一种更成熟的治疗方案,以丰富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通过总结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优势所在,为中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肺癌(包括肺转移癌)氩氦刀手术病人97例,分析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生存期等疗效的影响。 结果: 1、影像学评价: 1)术中CT影像监测结果 97例病人,冷冻消融瘤灶共计135个,冷冻后病灶毁损区CT值均见明显降低,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46个,占34.07%;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5%~95%者60个,占44.44%;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5%者20个,占14.81%;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9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3.33%。 2)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 术后3月为83.67%;术后6月的有效率为84.71%;术后12月的有效率为59.70%;术后18月的有效率为58.97%;术后24月的有效率为47.06%。 2、行为状况(卡氏评分)变化 术后3个月共追访到病例71例,(提高+稳定)62例,占87.32%;术后6个月共追访到病例51例,(提高+稳定)41例,占80.39%;术后12个月共追访到病例27例,(提高+稳定)21例,占77.78%;术后18个月共追访到病例11例,(提高+稳定)5例,占45.46%;术后24个月共追访到病例4例,(提高+稳定)2例,占50.00%。 3、生活质量(QOL)评价 氩氦刀术后1~6月良好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而术后12月以后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其良好率较术前有所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术前亦有所下降。 4、术后症状变化 术后7天,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4天、1月,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减轻。术后3月,除咯痰外均有所减轻。术后6月,除咳血外,其余
刘丹[10](2006)在《非小细胞肺癌优化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我国城市居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75%~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b手术治疗是NSCLC的最佳治疗方法,早中期手术切除的NSCLC 5年生存率ⅠA期为67%,ⅠB期57%,ⅡA期55%,ⅡB期39%,ⅢA期23%b但NSCLC被发现时,仅20%~30%的病例有手术指征,约65%~70%的病例为不适宜手术的ⅢeⅣ期患者b即使能够手术,手术后约有70%的患者发生复发和转移b近年来,随着化疗和分子靶点治疗药物的开发应用以及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发展,肺癌的疗效有了提高,总的5年生存率提高至15%,与60年代的8%比较已小有进步,但晚期肺癌预后较差,如何延长生命和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研究中的重点b结合目前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的现状,我们发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气阴两虚e痰瘀互阻”,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b因此,我们选用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生脉饮注射液以及清热解毒散结的梅花点舌丹联合NP (异长春花碱+顺铂)方案对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治疗并与单纯NP方案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进行比较验证中医参与治疗的效果b一般资料: 2004~2005年在院治疗的肺癌病例54例b所有病人均经细胞或病理学确诊的Ⅲa~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选,年龄在18~75岁之间,均有可观测的瘤灶,karpofsky评分≥70分,预计生存3个月以上。符合入选标准的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生脉注射液+梅花点舌丹+NP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45~73岁,中位年龄60岁。腺癌16例,鳞癌9例,肺胞癌2例;西医组单纯NP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39~74岁,中位年龄60岁。腺癌15例,鳞癌10例,肺胞癌1例,未行病理诊断1例。方法:中西医组具体治疗方案为顺铂DDP 60~80mg/m2,静脉点滴第1天或分2~3天,异长春花碱25mg/m2,静脉点滴第1、8天,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连续2~4周期与化疗同步加用生脉注射液40ml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21天,4周重复,连用2~4月。梅花点舌丹2粒,每日3次,连用2~4月,西医组具体治疗方案为顺铂60~80mg/m2,静脉点滴第1天或分为2~3天,异长春花碱25mg/m2,静脉点滴第1、8天,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连续2~4周期。观察指标:疗效评价及毒副反应均按WHO推荐的实体瘤及毒副反应评价标准。按使用生脉和未使用生脉统计所有病例,对气阴两虚症状改善例数、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组和西医组的完全缓解CR均为0,部分缓解PR分别为25.93%和18.52%,稳定NC分别为59.26%和77.78%,进展PD分别为14.81%和3.70%,西医组有效率CR+PR为25.93%,中西医组18.52%,西医组控制率CR+PR+NC为85.19%,中西医组96.30%,P>0.05。中西医结合组的卡氏评分(KPS)、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 1. 前言 |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1.1 研究类型 |
| 1.1.2 研究对象 |
| 1.2 干预措施 |
| 1.3 结局指标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检索策略 |
| 1.6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 |
| 1.7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 2.4 Meta分析 |
| 2.4.1 生活质量(KPS评分) |
| 2.4.2 DCR |
| 2.4.3消化道反应 |
| 2.4.4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 |
| 2.4.5 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 |
| 2.4.6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 |
| 2.5 网状Meta分析比较结果 |
| 2.5.1 生活质量(KPS评分) |
| 2.5.2 DCR |
| 2.5.3 消化道反应 |
| 2.5.4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 |
| 2.5.5 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 |
| 2.5.6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 |
| 2.6 干预措施疗效排序 |
| 2.6.1 生活质量(KPS评分) |
| 2.6.2 DCR |
| 2.6.3 消化道反应 |
| 2.6.4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 |
| 2.6.5 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 |
| 2.6.6血小板减少发生率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1.1.1 流行病学 |
| 1.1.2 化疗 |
| 1.1.3 靶向治疗 |
| 1.1.4 免疫治疗 |
| 1.1.5 放疗 |
| 1.2 中医文献研究 |
| 1.2.1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
| 1.2.2 中医对肺癌的治疗现状 |
| 1.3 预测模型 |
| 1.3.1 队列研究 |
| 1.3.2 预测模型 |
| 1.3.3 诺模图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 2.1.1 研究方法 |
| 2.1.2 研究方案 |
| 2.1.3 疗效评定标准 |
| 2.1.4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 2.1.5 数据安全监查 |
| 2.1.6 统计学处理 |
| 2.1.7 技术路线图 |
| 2.2 研究结果 |
| 2.2.1 研究人群描述 |
| 2.2.2 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
| 2.2.2.1 病理分层回归分析 |
| 2.2.2.2 IV期患者分层回归分析 |
| 2.2.3 预测模型 |
| 2.3 结论 |
| 2.4 讨论 |
| 2.5 不足 |
| 2.6 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非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致病因素及治疗现况 |
| 第二节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及其研究进展 |
| 一、第三代化疗药物 |
| 二、铂类化疗药物 |
| 三、含铂双药标准化疗的研究进展 |
| 第三节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 一、吉非替尼的基本特性及其作用机制 |
| 二、EGFR生物学特性及其信号通路简介 |
| 三、吉非替尼优势人群研究 |
| 四、吉非替尼临床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 五、吉非替尼毒副反应及其耐药现象 |
| 六、吉非替尼的优势与不足 |
|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 一、中医学对肺癌的古文献及理论研究 |
| 二、现代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
| 第五节 扶正抗癌方的制订及其前期研究 |
| 一、扶正抗癌方的组成及方解 |
| 二、扶正抗癌方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 三、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的前期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 第三节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 一、方案设计依据 |
| 二、试验场所 |
| 三、病例选择 |
| 四、研究方法 |
| 五、受试者权益保障及知情同意书 |
| 六、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
| 七、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 八、资料总结及保存 |
| 九、研究路线及试验进度安排 |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二、近期疗效 |
| 三、生存时间 |
| 四、治疗前后体力状况(PS)评分比较 |
| 五、生活质量评价 |
| 六、毒副反应 |
|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
| 一、纳入人群特点分析 |
| 二、近期疗效分析 |
| 三、生存时间分析 |
| 四、生活质量分析 |
| 五、毒副反应分析 |
| 六、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
| 第六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
| 1 临床疗效 |
| 1.1 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
| 1.1.1 非小细胞肺癌 |
| 1.1.2 肝癌 |
| 1.1.3 胃癌 |
| 1.1.4 腹腔积液 |
| 1.1.5 胸腔积液 |
| 1.1.6 鼻咽癌 |
| 1.1.7 宫颈癌 |
| 1.1.8 胰腺癌 |
| 1.1.9卵巢癌 |
| 1.1.1 0 多发性骨髓瘤 |
| 1.1.1 1 淋巴瘤 |
| 1.1.1 2 胆管癌 |
| 1.1.13食管癌 |
| 1.1.1 4 乳腺癌 |
| 1.1.1 5 大肠癌 |
| 1.1.16直肠癌 |
| 1.1.17肾癌 |
| 1.2 对生存质量的改善 |
| 2 安全性 |
| 2.1 临床使用较安全, 鲜见不良反应 |
| 2.2 降低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
| 3 药物经济学 |
| 3.1 肺癌 |
| 3.2 卵巢癌 |
| 4 小结 |
| 4.1 疗效显着, 明显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
| 4.2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 4.3 经济性总体较优, 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
| 1 口服中药治疗与放化疗常规治疗的疗效分析 |
| 1.1 中医辨证治疗 |
| 1.2 针对主要证型采用中药专方治疗 |
| 1.3 应用中药成方成药治疗 |
| 2 口服中药与西医常规疗法相配合治疗的疗效及优势 |
| 3 讨论与展望 |
| 3.1 中医治疗肺癌的优势与特点 |
| 3.2 关于中医治疗肺癌临床研究的证型 |
| 3.3 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设计质量 |
| 3.4 中医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正文 |
| 文献分析研究方法 |
| 结果 |
| 分析与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作者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 1.1.1 研究类型 |
| 1.1.2 研究对象 |
| 1.1.3 干预措施 |
| 1.1.4 结局指标 |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 1.3 检索策略 |
| 1.4 文献筛选与评价 |
| 1.5 数据收集 |
| 1.6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2.3 统计结果 |
| 2.4 反应率(CR+PR) |
| 2.4.1 KLT+NP与NP方案比较 |
| 2.4.2 KLT+MVP与MVP方案比较 |
| 2.4.3 KLT+GP与GP方案比较共纳入2项研究[13,14], |
| 2.4.4 KLT+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 |
| 2.4.5 KLT与NP方案比较 |
| 2.5 副作用 |
| 2.6 生活质量(好转+稳定) |
| 2.7 中位生存期、生存率 |
| 2.8 发表偏倚 |
| 2.9 敏感性分析 |
| 2.9.1 临床疗效敏感性分析 |
| 2.9.2 生活质量敏感性分析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一、肺癌的流行病学 |
| 二、中晚期肺癌的西医治疗 |
| 1、中晚期肺癌的手术治疗 |
| 1.1 肺癌外科术式研究 |
| 1.2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手术治疗 |
| 1.3 残肺癌的手术治疗 |
| 1.4 周围型小肺癌的手术治疗 |
| 1.5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手术治疗 |
| 1.6 多原发性肺癌的手术治疗 |
| 2、中晚期肺癌的放射治疗 |
| 2.1 单纯放疗 |
| 2.2 综合治疗 |
| 3、中晚期肺癌的化学治疗 |
| 4、中晚期肺癌的生物治疗 |
| 5、中晚期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
| 6、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 |
| 7、中晚期肺癌的基因疗法 |
| 三、中晚期肺癌的中医治疗 |
| 1、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
| 1.1 肺癌的病因病机 |
| 1.2 肺癌的辨证分型 |
| 1.3 有效单方、验方 |
| 2、肺癌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
| 2.1 癌性咳嗽 |
| 2.2 癌性发热 |
| 2.3 癌性咳血 |
| 2.4 胸腔积液 |
| 2.5 癌性疼痛 |
| 2.6 肺癌合并感染 |
| 四、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1、手术与中医药相结合 |
| 2、放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 3、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 4、免疫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 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
| 一、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研究 |
| 1、氩氦刀的基础性研究 |
| 1.1 疗效学研究 |
| 1.2 病理学研究 |
| 1.3 影像学研究 |
| 1.4 治疗机理研究 |
| 2、氩氦刀的临床研究 |
| 2.1 氩氦刀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 2.2 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优势 |
| 2.3 氩氦刀治疗的局限性 |
| 2.4 氩氦刀术后副反应及处理 |
| 2.5 氩氦刀治疗的评价标准 |
| 3、氩氦刀的临床应用 |
| 3.1 氩氦刀的单独使用治疗肺癌 |
| 3.2 氩氦刀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 |
| 3.3 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 |
| 二、其它微创治疗中晚期肺癌 |
| (一) 热疗 |
| 1、激光治疗 |
| 2、微波治疗 |
| 2.1 内镜微波治疗 |
| 2.2 经皮穿刺微波治疗 |
| 2.3 微波透热治疗 |
| 3、射频消融治疗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 3.1 RFA单独应用治疗中晚期肺癌 |
| 3.2 RFA与放化疗结合治疗中晚期肺癌 |
| 4、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 |
| (二) 光动力治疗 |
| 1、光动力治疗的一般研究 |
| 2、光动力治疗的实验研究 |
| 3、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 (三) 支架治疗术 |
| (四) 介入治疗 |
| 1、肺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 1.1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BAI) |
| 1.2 肺动脉灌注化疗(PAI) |
| 1.3 支气管动脉栓塞(BAE) |
| 1.4 支气管动脉加肺动脉双重灌注化疗(BAI+PAI) |
| 1.5 血管内介入与其他疗法结合 |
| 2、肿块内直接介入治疗 |
| 2.1 肿块内微泵植入 |
| 2.2 术中药物微粒植入 |
| 2.3 瘤体内同位素微粒植入 |
| 2.4 支气管腔内介入治疗 |
| 2.5 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 |
| 3、肺癌的腔内介入治疗 |
| (五) 电化学治疗 |
| 临床研究 |
| 一、前言 |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 1、肺癌诊断标准 |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 肺癌TNM分期(UICC,2002)标准 |
| 2、病例纳入标准 |
| 3、病例排除标准 |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 1、研究方法 |
| 2、研究内容 |
| 3、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 4、疗效评价标准 |
| 4.1 术中CT影像监测评价标准 |
| 4.2 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标准 |
| 4.3 行为状况评价标准 |
| 4.4 生活质量(QOL)评价标准 |
| 4.5 症状变化评价标准 |
| 4.6 WHO实体瘤疗效评定 |
| 4.7 生存期 |
| 5、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 5.1 临床资料 |
| 5.2 治疗方法 |
| 6、研究结果 |
| 6.1 疗效评价 |
| 6.2 中药应用情况 |
| 6.3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 |
| 7、讨论 |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7.2 本研究的特点 |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 7.5 氩氦靶向冷冻技术治疗肺癌的特点 |
| 7.6 中药在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 |
| 7.7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 |
| 8、问题和展望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图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诊疗标准 |
| 结 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 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