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展正,岑青燕,曾量波,梁子敬,蔡林彬,郑咏,刘荣,曹赞锋,张作鹏[1](2020)在《2014—2018年广州周边地区圆斑蝰蛇咬伤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圆斑蝰蛇咬伤患者在广州周边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圆斑蝰蛇咬伤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圆斑蝰蛇咬伤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咬伤后就诊时间与咬伤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5年共收治毒蛇伤1481例,死亡3例,其中43例圆斑蝰蛇咬伤,死亡2例,占毒蛇伤总死亡率的66.7%(2/3);患者分布以广州珠三角地区(肇庆、云浮、佛山、江门)伤者居多,占74.4%,9~11月是咬伤高发月份,占44.2%(19/43),被咬伤者以农民为主,占53.5%(23/43),50~69岁为主要高发年龄,下肢咬伤占67.4%(29/43),蛇伤严重程度评分重度病例占74.4%(32/43)。咬伤后就诊时间与咬伤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时间存在显着相关性(r=0.719,P <0.01)。结论圆斑蝰蛇咬伤是广州周边地区毒蛇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对高发月份、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及高发部位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旦发生圆斑蝰蛇咬伤,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接受针对性诊治,必要时接受血液净化治疗。
剡龙[2](2019)在《福建民间中草药治疗蛇伤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福建地区蛇伤、民间中草药和经验方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探讨福建地区运用民间中草药治疗蛇伤的特色,分析和归纳福建地区治疗蛇伤常用的民间中草药,挖掘本地区蛇伤治疗用药特色,以期为学术界研究福建民间中草药和蛇伤提供文献支持,为蛇伤临床治疗提供药物参考。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分析归纳法、文本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福建地区的蛇药着作、民间中草药书籍以及验方,通过对该地区的民间中草药治疗蛇伤验方中使用频次的统计数据,探究蛇伤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民间中草药,对统计结果从蛇伤治疗方面的作用和现代药理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探寻其治疗蛇伤作用机制。通过蛇伤治疗验方的分析和比较,总结归纳出蛇伤治疗的用药特色具有:用方配伍简单、用药方式多样、防蛇方法简便和治疗效果确切。并由此探究制方者对于蛇伤的治疗思路,挖掘蛇伤的治疗理念。结论:一、福建地区的蛇医对于蛇伤的认识已较为全面,对于蛇毒伤人后由络入经,入腑入脏的传变规律有较为清楚的认识。福建地区治疗蛇伤常用的民间中草药有徐长卿、白芷、乌桕、半边莲、地耳草、鱼腥草、石胡荽和一枝黄花。二、中草药治疗蛇伤的目的是,清除体内的蛇毒,而非中和体内的蛇毒。三、福建地区治疗蛇伤的用药有,用方配伍简单、用药方式多样、防蛇方法简便、治疗效果确切的特色。在用外敷药治疗蛇伤时,如肢体肿胀、皮下血肿明显、皮肤未有起泡溃烂,青紫不明显者用酒;若青紫明显,瘀血较甚则用醋;皮肤溃烂、渗出明显,药物不易于附着于伤患处者,则在调制外敷药时加米泔水;皮肤溃烂,渗出少而干燥者,则在调制外敷药时加植物油;皮肤表面起泡较为严重者,则在调制外敷药时加鸡蛋清;皮肤溃烂,创面灰白,血液循环较差,或创面口久不收口者,则在调制外敷药时加糖;捣药时药汁较多时加饭。除比较常用的将外敷药直接敷在伤口之外,箍围法也用于蛇伤的治疗。运用中草药治疗蛇伤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弥补目前抗毒血清治疗蛇毒不具广谱有效性和无法清除非游离蛇毒的不足。福建地区常用于治疗蛇伤的中草药临床疗效确切,丰富的药物使用方式对于蛇伤的治疗更具针对性,挖掘中草药治疗蛇伤的经验,对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蛇伤意义重大。
李俊[3](2019)在《白唇竹叶青蛇与圆斑蝰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白唇竹叶青蛇与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两者在诊治上的异同,为临床优化此两类血液毒类毒蛇咬伤的救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白唇竹叶青蛇咬伤中毒(A组=26例)和圆斑蝰蛇咬伤中毒(B组=16例)患者的完整资料,比较两组蛇伤患者的咬伤情况、就诊时间、伤情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住院时间以及预后等临床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职业、咬伤时间、咬伤季节、咬伤部位构成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临床特征:与A组比较,B组患者的就诊时间更早、中重型患者比例更高以及Ⅱ度肿痛、皮下淤血瘀斑、血尿、休克、AKI和MODS的发生率更高,且住院时间更长、预后更差(均P<0.05);3、实验室指标:与A组比较,B组的APTT和PT延长、FDP和D-D上升的高峰出现时间较早(均P<0.05);B组患者咬伤后第1、2天FIB下降更明显(均P<0.05);在B组内,与VT≤12h亚组相比,12h<VT≤24h亚组患者的FIB水平下降更显着(P<0.05);B组患者咬伤后第1天和第2天的ALT、AST、Cr和BUN水平上升更明显(均P<0.05);4、B组内亚组分析:相较于非冷沉淀组,咬伤后第4/5天冷沉淀组的FIB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1、圆斑蝰蛇咬伤中毒病情更重,预后更差,早期动态监测其出、凝血相关指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评估与干预治疗;2、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所致的DIC发病特点,早期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向不可逆转方向发展;3、早期检测FIB有助于圆斑蝰蛇咬伤与白唇竹叶青蛇咬伤中毒的鉴别;4、在缺乏单价抗蝰蛇毒血清的情况下,应用冷沉淀有利于改善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所致的低纤维蛋白原状态。
黄雄亮[4](2018)在《蛇毒清汤剂治疗蝰蛇咬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蛇毒清汤剂对圆斑蝰蛇咬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加服蛇毒清汤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局部组织坏死发生率、肢体功能受限发生率、肾损害发生率和血液透析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经治疗5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肿胀和疼痛缓解时间、局部坏死发生率、致残率、肾损害发生率和血液透析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均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蛇毒清汤剂治疗圆斑蝰蛇咬伤患者的疗效显着。
周明,王日霞[5](2013)在《小儿毒蛇咬伤30例临床治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西医治疗毒蛇咬伤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毒蛇咬伤患儿采用抗蛇毒血清、抗生素治疗为主的西医治疗。结果痊愈22例,显效5例,有效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6.67%,死亡率为3.33%。结论采用抗蛇毒血清为主的西医疗法治疗小儿毒蛇咬伤,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罗威[6](2013)在《毒蛇咬伤治疗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常见蛇类有165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以沿海到海拔1000m左右的地区较多。其中有毒蛇类47种,剧毒蛇10种。我国每年4~11月为蛇伤高发期。每年毒蛇咬伤患者约10万人次[1],致残率25%~30%,病死率5%~10%,属临床常见危重症。有毒蛇分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类,中医按临床证型分风毒、火毒和风火毒。中医以清
黄力君[7](2012)在《奇缺的抗蛇毒血清》文中提出秋风起,三蛇肥秋季是蛇类最活跃的季节。在冬眠前,蛇类需要捕捉食物储存充足的能量,所以这个季节的蛇通常都会比较凶猛,攻击性较强,因此每年秋季都会有不少的人被蛇咬伤。数据显示,被蛇咬伤后,如果使用对应的抗蛇毒
张跃,黄文强,李景新,曾燕玲[8](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蝰蛇咬伤75例临床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蝰蛇咬伤的方法。方法采用抗蝮蛇毒血清和抗五步蛇毒血清配伍代替抗蝰蛇毒血清以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抢救治疗蝰蛇咬伤患者75例。结果 75例患者中,治愈58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死亡1例。有效率94.67%。结论在缺乏抗蝰蛇毒血清的情况下,抗蝮蛇毒血清和抗五步蛇毒血清配伍使用以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抢救治疗蝰蛇咬伤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朱扣柱[9](2012)在《中华眼镜蛇蛇毒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蛇毒对炎症诱导物质(甲醛、鸡蛋清、甲醛浸润的纸片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加热处理中华眼镜蛇蛇毒,然后室温下复性之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与未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在分子蛋白水平上的变化。利用炎症诱导物质包括5%甲醛、10%鸡蛋清和7%甲醛浸润的无菌纸片形成化学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和炎症的增生期观察蛇毒对上述炎症的作用。利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采用预防和治疗两种方案来观察蛇毒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度、踝关节周长差和机械痛阈的影响,并在治疗方案中考察了对血清中TNF-α和IL-10水平的影响,踝关节HE染色观察中华眼镜蛇蛇毒对踝关节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较未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相比在小分子量蛋白水平上有明显的增多。变性中华眼镜蛇毒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甲醛致炎小鼠添足时间,并能够减少鸡蛋清诱导的足肿胀度和纸片诱导的肉芽肿重量。与未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和阳性药雷公藤多苷相比,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更能明显的抑制这些炎症诱导物质诱导的炎症反应。在预防给药方案中,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能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足肿胀度,减少踝关节周长差,并能提高机械痛阈值。在治疗方案中,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同样能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足肿胀度,减少踝关节周长差,并能提高机械痛阈值。在血清学细胞因子的测定上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能减少TNF-α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在踝关节病理切片的检查中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能抑制关节软骨增生,减少炎性细胞在滑膜的渗入减轻滑膜炎症反应。结论: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在小分子量蛋白水平明显增多,可能是变性之后蛇毒中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心脏毒素和神经毒素的增加所致。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在对抗炎症和佐剂性关节炎方面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优于未变性中华眼镜蛇蛇毒和雷公藤多苷,可能被开发成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类药物。
刘禹翔,曾仲意[10](2011)在《蛇伤凉血合剂治疗蝰蛇咬伤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蝰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观察比较两组预后,局部组织坏死发生率,肢体功能受限发生率,肾损害发生率和血液透析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局部坏死发生率、致残率、肾损害发生率和血液透析率、住院时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蝰蛇咬伤有显着疗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 一、对象 |
| 二、方法 |
| 三、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一、蛇咬伤死亡情况和就诊时间 |
| 二、地区分布 |
| 三、年龄及性别分布 |
| 四、咬伤与月份分布情况 |
| 五、职业分布及咬伤时所处状态 |
| 六、咬伤部位分布 |
| 七、临床症状与并发症 |
| 八、咬伤后就诊时间与咬伤后出现AKI时间的相关性 |
| 九、治疗及转归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意义 |
| 3 研究方法 |
| 研究背景 |
| 1 地理自然概况 |
| 2 药物资源概况 |
| 3 毒蛇资源概况 |
| 4 蛇伤研究现状 |
| 蛇伤的诊治 |
| 1 蛇伤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 |
| 1.1 病因病机 |
| 1.2 治则治法 |
| 2 蛇伤治疗方药 |
| 2.1 民间验方 |
| 2.2 常用药物 |
| 蛇伤用药特色 |
| 1 用方配伍简单 |
| 2 用药方式多样 |
| 3 防蛇方法简便 |
| 4 治疗效果确切 |
| 讨论 |
| 1 蛇伤常用药与特色药探讨 |
| 2 中草药治疗蛇伤原理探讨 |
| 3 外敷药中添加物作用探讨 |
| 4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资料与分组 |
| 1.2 病例选择和处置标准 |
| 1.3 实验室分析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临床特征比较 |
|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3.1 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
| 3.2 临床表现分析 |
| 3.3 实验室指标与致病机制 |
| 3.4 蛇毒致消耗性凝血病与DIC |
| 3.5 圆斑蝰蛇咬伤应用冷沉淀治疗的疗效分析 |
| 3.6 研究局限性 |
| 4 结论 |
| 5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圆斑蝰蛇蛇毒成分及其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依据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疗效评定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局部组织坏死发生率及致残率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血液透析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依据 |
| 1.3 症状及分型 |
| 1.4治疗方法 |
| 1.5 疗效判定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中草药治疗 |
| 2 激素加抗蛇毒血清治疗 |
| 3 中草药配合激素治疗 |
| 4 中药配合抗蛇毒血清治疗 |
| 5 单价抗蛇毒血清治疗 |
| 6 抗蛇毒血清交叉中和解毒和配合激素治疗 |
| 7 血液净化方法联合治疗 |
| 8 结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及时有效的早期处理 |
| 3.2 抗蝮蛇毒血清与抗五步蛇毒血清的配伍应用 |
| 3.3 并发症的治疗 |
| 3.4 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背景 |
| 第一部分 中华眼镜蛇蛇毒蛋白成分分析 |
| 第二部分 中华眼镜蛇蛇毒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中华眼镜蛇蛇毒对甲醛所致炎性痛的影响 |
| 第二节 中华眼镜蛇蛇毒对鸡蛋清所致足肿胀的影响 |
| 第三节 中华眼镜蛇蛇毒对甲醛浸润的纸片诱导的肉芽肿重量的影响 |
| 第四节 中华眼镜蛇蛇毒对原发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预防作用实验研究 |
| 第五节 中华眼镜蛇蛇毒对继发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实验研究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依据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疗效评定 |
| 2 结果 |
| 2.1 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局部组织坏死发生率及致残率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和血液透析率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