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玲,熊周勇[1](2022)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消化性溃疡具有病因繁多、反复发作的特点,为国内外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而中医药在提高溃疡愈合率、减少不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优势。现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现代中医药从不同辨证角度、不同治疗方式和不同的实验研究层次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旨在进一步加深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认识,为后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青,于伟,刘鹏[2](2021)在《柴胡消溃汤联合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生长因子表达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柴胡消溃汤联合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道溃疡并发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100例患者,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以及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组采用柴胡消溃汤联合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以及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对比在接受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与生长因子表达、Hp根除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Hp根除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柴胡消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优异,不良反应少,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显着降低,生长因子水平显着升高,恢复良好,可进行推广使用。
雷健茨[3](2021)在《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挖掘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遣方处药规律,总结导师诊治此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传承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经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组方药物,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通路之间的联系,探索核心药物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导师门诊诊疗消化性溃疡的医案,将要素输入Excel表格后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药物频次和患者症状频数进行统计,算法采用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2)数据挖掘得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后,综合应用TCMSP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等收集药物活性成分和疾病潜在靶点信息,绘制PPI网络图,使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iGEM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医案研究结果药物信息:共88味药,出现频次为1789次,高频药物有白术、砂仁、豆蔻、炙甘草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化湿药以及消食药三类。补虚药中补气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阳药。药物多为甘温之品。高频药对有砂仁+豆蔻、砂仁+白术、白术+豆蔻、白术+炙甘草、砂仁+炙甘草等,小茴香→白术、苍术→广藿香、补骨脂→白术这3个组合药对置信度为1。药物聚类中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为主的类似处方频次最高。症状-舌脉信息:整理规范后的病案统计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共计117个,频次共1067次,频次前列的有胃脘痛、舌淡白、反酸、口干等。高频症状组合有口干+口苦、反酸+嗳气、胃脘痛+舌淡白、舌淡白+苔白等,胃脘痛,口苦,大便稀烂→口干、舌淡白,嗳气,脉弱→反酸等17条关联规则置信度均为1。聚类分析中苔薄白、胃脘痛、舌淡红、胃脘痞闷、舌淡白、反酸为主的核心症状频次最高。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的潜在交集靶点共64个;PPI网络中JUN、AKT1、TNF等是连接度较高的靶点;其生物过程有活性氧代谢过程、对脂多糖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分子功能富集主要有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血红素结合、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对接中结合性最好的靶点和化合物分别是MMP9和槲皮素。结论: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结论黄贵华教授诊疗消化性溃疡,细查寒热阴阳随证而治,兼顾地区湿热气候和现代环境影响,湿恋先化湿开路,再行健脾护肾之法固本培元,治疗中能预判疾病变化,遣方有攻有守,同时善用药对配伍,以达协同增效之功。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结论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得到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工具预测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成分,直观呈现靶点在通路上的机制。在以四君子汤类方为代表的核心组方药物中,推测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中药成分能够通过影响PPARG、MMP9、VEGF、PTGS2等关键靶点,发挥抗氧化、抗炎、修复胃黏膜、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结合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这些潜在靶点在生物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富集上与细胞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对有毒物质的反应等密切相关,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包富龙[4](2021)在《瑶医九龙十八症汤抗炎镇痛及对胃溃疡(胃热证)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九龙十八症汤的镇痛抗炎的效果;通过构建大鼠胃溃疡(胃热证)模型,评价九龙十八症汤的治疗效果和对大鼠血清PGI2、TXA2和IL-8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索九龙十八症汤治疗胃溃疡(胃热证)的机制。方法:1.急性毒性实验: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2.镇痛实验:选用扭体法和热板法;3.抗炎实验:选用耳肿胀实验、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足趾肿胀实验、棉球肉芽肿实验。4.九龙十八症汤干预大鼠胃溃疡(胃热证)模型实验:取60只SD大鼠,体重(30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九龙十八症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其余50只用于制作模型。造模大鼠每日用干姜水煎液灌胃2次,连续14天。造模第11天增加15%醋酸1m L灌胃1次,连续4天。造模成功后,给药干预。给药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一次,连续7天。观测指标:(1)大鼠宏观体征;(2)各组大鼠胃黏膜的外观变化;(3)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4)溃疡指数;(5)大鼠血清6-keto-PGF1α、TXB2、IL-8含量。结果:1.小鼠对九龙十八症汤的最大耐受量为270.72g生药/kg,相当于人用量的125.9倍。2.扭体法: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扭体次数显着减少(P<0.05),中剂量组效果最好。与空白组比较,阳性药组和中剂量组小鼠扭体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热板法: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痛阈值在给药后各时段显着提高(P<0.05)。3.耳肿胀实验:与空白组比较,阳性药组和中、低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显着减轻(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与空白组比较,各用药组对小鼠腹腔内炎性物质渗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足肿胀实验:在同一时相内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足肿胀程度显着降低(P<0.05);棉球肉芽肿实验: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高、中剂量组对肉芽形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4.九龙十八症汤干预胃溃疡模型实验:给药组大鼠胃热证的症状显着改善,胃黏膜水肿充血、组织细胞炎性浸润的情况显着减轻,溃疡指数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8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其余组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用药组均显着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其余组大鼠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了低剂量组,其余组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与空白组比较,其余组大鼠血清中TXB2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其余组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小鼠在270.72g生药/kg剂量下灌胃给药,未出现急性毒性反应。2.九龙十八症汤有较好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对急慢性炎症都有显着抑制作用。3.九龙十八症汤能改善胃溃疡热证的症状,改善胃溃疡、胃黏膜水肿充血的情况,减轻组织细胞炎性浸润,促进胃组织修复。4.九龙十八症汤治疗胃溃疡热证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损伤因子IL-8、TXA2的浓度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升高有保护作用的因子PGI2的浓度。从而减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杜慧苹[5](2021)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运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与西药胃四联进行对比,观察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临床依据,开拓了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的新途径和新角度。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胃络瘀阻型PU患者60例,后按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前2周患者口服胃四联药物,每日2次;后4周患者仅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mg,每日1次。治疗组:化瘀通络愈疡汤口服+热敏灸,患者每次口服中药汤剂150ml,于早晚饭后2h服用;热敏灸:前2周患者每日施灸1次,后4周患者每2日施灸1次。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6周,观察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HP根除疗效、复发情况等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内比较,对照组不能改善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这两项症状(P>0.05),对其他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组对各项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呕血或黑便、反酸症状上疗效相当(P>0.05),其他症状的改善情况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两组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的中医证候疗效较西药胃四联有优势。(4)HP根除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治疗后,在HP根除疗效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在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上较对照组佳(P<0.05)(5)HAMA评分、HAMD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对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能显着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后两组间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6)复发情况:随访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减少PU复发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7)安全性:本研究从开始至结束,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变化。结论: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临床疗效佳,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溃疡愈合,调节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显着减少PU复发,且简便安全可靠,因此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深入挖掘其应用价值。
秦善文,郭淑云[6](2021)在《郭淑云从瘀论治慢性胃痛》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门诊病案281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基于该软件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经验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结果: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分为六型进行辨证施治,以气滞血瘀型最常见。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延胡索、丹参、莪术、三棱、五灵脂、蒲黄、郁金。常用的药物组合有5对,分别为延胡索-川楝子、丹参-砂仁、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炒白芍-炙甘草。结论:郭淑云教授擅于从瘀论治慢性胃痛,总结出胃痛瘀血证的6条指征,提出"无形之瘀"理论,临证以治瘀六法从本论治,组方喜用药对。
张敏[7](2019)在《吕冠华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临床经验总结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总结导师对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认识,归纳胃脘痛寒热错杂的发生机理,以及导师运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临床经验;并通过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统计,总结出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遣方用药规律。材料与方法:①2016年10月-2019年2月门诊跟师过程中收集临床病例,分析总结导师临证时诊治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常用经方,梳理、归纳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②通过检索2009年1月-2019年1月以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相关文献,对方剂及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导师认为导致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邪气有:寒邪、热邪、湿邪、气滞、痰浊、瘀血、积食等;其基本病机为机体气机升降失常,阴阳不调。2.胃脘痛之病位主责于胃,其寒热错杂主要有脾胃的寒热错杂、肝脾(胃)的寒热错杂、胃肠的寒热错杂、胃肾的寒热错杂。3.导师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常用经方有:小柴胡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左金丸、乌梅丸。4.检索到相关文献114篇,使用方剂128频次,其中以半夏泻心汤、自拟方、乌梅丸、左金丸以及柴胡桂枝汤出现频率较高;共涉及137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1457次,用药频次高于平均频次的中药分别是:黄连、半夏、甘草、干姜、黄芩、党参、大枣、白术、枳壳、芍药、吴茱萸、茯苓、柴胡、延胡索、厚朴、海螵蛸、枳实、木香、麦芽、桂枝、陈皮、砂仁、瓦楞子、神曲、郁金、蒲公英、浙贝母、香附。结 论:1.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机体气机升降失常,阴阳不相协调;导师运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疗效确切。2.文献统计分析常用方为半夏泻心汤;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寒(微寒)、温(微温)为主,药味以苦、辛居多,归经以脾、胃二经为主。
秦善文[8](2015)在《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提高,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中医脾胃病学源远流长,临床疗效显着,有其独特的优势。导师郭淑云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医学硕士,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师承国医大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尽得其真传,且有所发挥。行医从教近四十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尤其在从瘀论治胃痛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为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本课题对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总结、整理和研究。方法:一、本研究系统回顾郭淑云老师学术传承的历史及理论渊源,通过临床传承研究,包括传统的临床侍诊、收集分析医案病例、阅读整理反映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论文、着作及自身临床实践等方式和方法,对其脾胃病学术思想、临床诊治特色及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总结。二、采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281例病案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并应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用药规律及经验。成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系统梳理郭淑云教授学术脉络,理清其学术渊源,结合其成长经历,总结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形成过程。阐述中医各家流派关于脾胃学说的观点。第二部分,郭淑云教授深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郭淑云教授深研经典,严谨治学,勇于实践,衷中参西,不断创新,经多年反复的实践与验证,形成如下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一)斡旋升降,分清主次(二)补中寓行,运补为宜(三)病久入络,从瘀论治(四)病发于肝,治重在脾(五)治疗它病,勿伤脾胃(六)危证重证,尤重脾胃二、郭淑云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一)诊治特色:郭淑云教授学识渊博,临证诊治独具匠心,提出诊治疾病要注意四个结合,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整体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二)善抓主症:郭淑云教授临证善抓主症,擅于在纷繁的症状中找出几个主要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执简驭繁,每获桴鼓之效。临床抓主症时,主张但见一症便是,诸症不必悉具。(三)喜用药对:郭淑云教授临证组方,非常注重平衡,在用药上推崇古方、小方,喜用药对,尤善联用药对,在辨证的基础上,组成复法方药,随证化裁施治,方简而效宏。其常用药对有:百合、乌药;木香、黄连;黄连、吴茱萸;山楂、木香;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高良姜、香附;麻黄根、霜桑叶、浮小麦;金钱草、鸡骨草;金钱草、黄芩;菟丝子、灵芝等。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本研究收集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281例病案,辨证分型以气滞血瘀证最常见,占32.38%。胃痛伴随症状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依次为嗳气(占32.03%)、反酸(占30.96%)、胃脘胀满(占30.60%)、纳差(占24.55%)、便溏(占20.28%),恶心呕吐(占17.08%),乏力(占11.39%)。经药物频次统计分析,提炼出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常用的药物为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砂仁、丹参、枳实、三棱、莪术、山药等,这些药物多具有理气、活血、健脾、和中等功效。同时进一步分别提炼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痰浊血瘀证、阴(血)虚血瘀证及热盛血瘀证六种证型的常用药物。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药物组合有:延胡索、川楝子;白术,枳实;丹参,砂仁;白术,茯苓;山药,茯苓;莪术,三棱;五灵脂,蒲黄;牵牛子,炒麦芽,鸡内金,神曲;瓦楞子,炙甘草,海螵蛸;山药,茯苓,川楝子,延胡索;炒白芍,炙甘草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关于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得到的药对有:莪术、太子参;刀豆、柿蒂;砂仁、姜半夏;莪术、黄芪;郁金、太子参;郁金、香附等。经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20个核心药物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处方组合10个,其中5个新处方可用于指导胃痛的辨证施治。结论:本研究所得成果总体上反映出了郭淑云教授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提炼分析、深入系统总结出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用药规律及经验,认为形成胃痛的“瘀”可分为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并总结出“胃痛瘀血证的六条指征”,完善了胃痛“瘀”的理论体系。郭淑云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及其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陈昀[9](2015)在《愈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愈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探讨愈溃汤对于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临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人。试验组给予愈溃汤,对照组给予健胃愈疡片。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病例均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前电子胃镜确诊,治疗后行电子胃镜复查,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记录情况。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经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治愈3人、显效20人、有效3人,无效3人,对照组治愈1人、显效15人、有效5人、无效8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胃镜疗效方面,试验组治愈11人、显效8人、有效7人,无效3人,对照组治愈7人、显效6人、有效9人、无效7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愈溃汤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方面安全可靠,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健胃愈疡片,疗效显着,值得推广应用。
孙静晶,赵晓丹,王伟珍,周斌[10](2015)在《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文中指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发病病机以虚为主为本,实为兼为标;虚证主要为脾胃气虚和脾胃阳虚。标实证为血瘀、湿热、气滞等,医家尤为重视胃络瘀血。溃疡辨证分型按由简执繁原则可分为两大类:虚证和实证,其中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络瘀血。采取上述中医辨证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但也存在较多不足,需要并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 2 辨证论治 |
| 2.1 依据医家个人经验进行辨证用药 |
| 2.1.1从脏腑辨证角度进行论治 |
| 2.1.2运用经典方加减或联合西药进行论治 |
| 2.1.3运用自拟方加减进行论治 |
| 2.1.4从“痈”“毒”“瘀”“痰”角度进行论治 |
| 2.1.5从中医外科疮疡角度进行论治 |
| 2.2 结合内镜技术进行微观辨证治疗 |
| 2.3 运用实验研究指导临床治疗 |
| 2.3.1运用网络药理学指导验证中医药组方的有效性 |
| 2.3.2在分子研究水平上分析中医药治疗的作用机制 |
| 2.4 中医特色疗法 |
| 2.5 心理辅助治疗 |
| 3 问题及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方法 |
| 1.5.1 对照组治疗方法 |
| 1.5.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 1.6 观察指标 |
| 1.6.1 疗效评价标准 |
| 1.6.2 Hp根除判断标准 |
| 1.6.3 血清炎性因子与生长因子检测方法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8、TNF-α、CRP水平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GF、TGF-α水平比较 |
|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Hp根除率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资料来源 |
| 1.1 处方来源 |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收集 |
| 2.2 数据预处理 |
| 2.3 挖掘方法 |
| 2.4 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本信息 |
| 3.2 频数分析 |
| 3.3 关联规则 |
| 3.4 聚类分析 |
| 3.5 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 |
| 4 讨论与小结 |
| 4.1 古代典籍关于PU的认识 |
| 4.2 当代医家对PU的诊治经验 |
| 4.3 黄贵华教授辨治PU学术思想 |
| 4.4 数据挖掘分析 |
| 4.5 核心组方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
| 4.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况 |
|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发病机制的认识 |
| 1.2 胃溃疡的临床研究进展 |
| 2 中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况 |
| 2.1 胃溃疡病名病位源流考 |
| 2.2 胃溃疡的病因病机 |
| 2.3 胃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
| 3 瑶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况 |
| 3.1 病因病机 |
| 3.2 治疗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稠膏的制备 |
| 1.1 实验材料 |
| 2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急性毒性实验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分析讨论 |
| 3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镇痛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的影响 |
| 3.2.2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热板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
| 3.3 统计学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5 分析讨论 |
| 4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 4.2.2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
| 4.2.3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 4.2.4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
| 4.3 统计学分析 |
| 4.4 实验结果 |
| 4.5 分析讨论 |
| 5 大鼠胃溃疡(胃热证)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 5.1 实验材料 |
| 5.2 实验方法 |
| 5.3 实验结果 |
| 5.4 实验模型的选择和改良 |
| 6 九龙十八症汤对胃溃疡(胃热证)大鼠的疗效评价 |
| 6.1 实验材料 |
| 6.2 实验方法 |
| 6.3 统计学分析 |
| 6.4 实验结果 |
| 6.5 分析讨论 |
| 6.5.1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 6.5.2 九龙十八症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5.3 九龙十八症汤对胃溃疡(胃热证)作用的机理探讨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研究资料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病例选择来源 |
| 1.3 相关资料收集 |
| 1.4 病例诊断标准 |
| 1.5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
| 3.1 病例情况 |
| 3.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 3.3 治疗前各项积分比较情况 |
| 3.4 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标比较 |
| 3.5 安全性分析 |
| 3.6 研究结果分析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 本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 2 化瘀通络愈疡汤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 |
| 3 化瘀通络愈疡汤的方药分析 |
| 3.1 方解 |
| 3.2 单味药物分析 |
| 4 热敏灸治疗PU的理论基础 |
| 5 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机制探讨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 个人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数据分析 |
| 1.3.1 提取数据 |
| 1.3.2 频次统计分析 |
| 1.3.3 组方规律分析 |
| 2 用药规律分析 |
| 2.1 药物频次分析 |
| 2.1.1 总体药物频次分析 |
| 2.1.2 各证型药物频次分析 |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 3 讨论 |
| 3.1 “有形之瘀”与“无形之瘀” |
| 3.2 治瘀六法,从本论治 |
| 3.2.1 行气活瘀法 |
| 3.2.2 化痰活瘀法 |
| 3.2.3 清热解毒祛瘀法 |
| 3.2.4 益气活瘀法 |
| 3.2.5 温通活瘀法 |
| 3.2.6 滋阴养血活瘀法 |
| 3.3 组方善用药对 |
| 3.3.1 延胡索、川楝子 |
| 3.3.2 丹参、砂仁 |
| 3.3.3 三棱、莪术 |
| 3.3.4 五灵脂、蒲黄 |
| 3.3.5 炒白芍、炙甘草 |
| 4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导师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经验总结 |
| 1 脾胃病病机特点 |
| 2 从病理邪气阐述胃脘痛的寒热错杂 |
| 3 从病位论述寒热错杂型胃脘痛 |
| 4 导师应用经方论治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
| 5 寒热兼症论治 |
| 结语 |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文献方药规律研究 |
| 1 研究资料来源及纳排标准 |
| 2 数据规范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一、郭淑云教授简介 |
| 二、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中医经典古籍溯源 |
| (一)《内经》的脾胃论 |
| (二)张仲景的脾胃论 |
| (三)金元四大家的脾胃论 |
| (四)叶天士的脾胃论 |
| (五)张锡纯的脾胃论 |
| 三、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形成过程 |
| (一)深研经典,严谨治学 |
| (二)师出名门,继承创新 |
| (三)勇于实践,衷中参西 |
| (四)勤奋好学,融汇新知 |
| 四、中医各家流派关于脾胃学说的观点 |
| (一)施今墨 |
| (二)蒲辅周 |
| (三)刘渡舟 |
| (四)邓铁涛 |
| (五)关幼波 |
| (六)颜正华 |
| (七)李玉奇 |
| 第二部分 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
| 一、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 |
| (一)斡旋升降,分清主次 |
| (二)补中寓行,运补为宜 |
| (三)病久入络,从瘀论治 |
| (四)病发于肝,治重在脾 |
| (五)治疗它病,勿伤脾胃 |
| (六)危证重证,尤重脾胃 |
| 二、郭淑云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 |
| (一)诊治特色 |
| (二)善抓主症 |
| (三)喜用药对 |
| 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数据库来源及录入 |
| (六)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 二、结果 |
| (一)临床资料分析 |
| (二)药物频次统计 |
| (三)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 (四)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 三、讨论 |
| (一)对胃痛血瘀病机的认识 |
| (二)郭淑云教授用药特点 |
| (三)郭淑云教授组方规律 |
| (四)结语 |
| 四、典型病案举隅 |
| 附:文献综述—胃痛中医药治疗概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纳入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四) 中止标准 |
| (五) 脱落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 (二) 治疗方案 |
| (三) 观察内容 |
| (四) 疗效的评定标准 |
| (五) 统计学处理 |
| 三、一般情况 |
| (一)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 (二)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
| (三)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 (四) 两组患者镜下溃疡部位的比较 |
|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程度的比较 |
| 四、临床研究结果 |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 (三)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的比较 |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与治疗后一个月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 (五) 安全性评价 |
| 结论 |
| 讨论 |
| 一、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 (一)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二)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 二、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 (一) 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 历代对肝郁脾虚证的认识 |
| 三、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的治则治法 |
| (一) 肝郁脾虚证的治疗及用药原则 |
| (二) 针对消化性溃疡肝郁脾虚证的具体治法 |
| (三) 治肝郁脾虚证思路总结 |
| 四、愈溃汤方药分析 |
| (一) 方药组成 |
| (二) 方解 |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 (四) 愈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详细摘要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分型 |
| 3 特殊类型的辨证分型 |
| 4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