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世宇[1](2021)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中医证型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志娟[2](2021)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分析证素辨证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年龄在40~80岁,成功进行腔内治疗的连续入院患者124例。参照《证素辨证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制定量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手术过程,在术前、术后、术后1月、术后3月分别记录进行证素辨证,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本研究连续纳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经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4例(131条肢体),年龄40~80岁,男性81例(65.3%),女性43例(46.0%),70岁以上人群65例(52.4%),糖尿病95例(76.6%),严重肢体缺血105例(80.2%),合并足溃疡或坏疽83例(63.4%)。治疗方法包括药涂球囊68例(51.9%),支架植入47例(35.9%),减容37例(28.2%),单纯球囊扩张20例(15.3%)。所有患肢均成功开通至少1条直达足部的直接血流。(2)腔内治疗前证素的分布特点术前证素的分布依次是血瘀(91例,73.4%)>肾(51例,41.1%)>毒(49例,39.5%)>气虚(46 例,37.1%)>气滞(33 例,26.6%)>阴虚(31 例,25.0%)>湿(30例,24.2%)>肝(29例,23.4%)>脾(27例,21.8%)。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依次是三证素组合(48例,38.7%)>两证素组合(40例,32.3%)>四证素组合(20例,16.1%)>单证素(13例,1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3例,2.4%),辨证以虚实夹杂为主(60例,48.4%),以气虚血瘀最多见(10例,8.1%)。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188+2.746 X11(P<0.05)。(3)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变化特点实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下降,以血瘀最为常见。与术前比较,热、毒在术后3月明显下降(P<0.05);血瘀在术后明显下降(P<0.01),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下降(P<0.05);气滞在术后明显下降(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湿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增加,以气虚最为常见,其次是阴虚。与术前比较,气虚、血虚在术后1月明显增加(P<0.05);阴虚、阳虚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的影响较小,其中最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肾。与术前比较,脾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心、肾在随访期间有增加的趋势,肝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中,术前以三证素组合居多(48例,38.7%);术后以单证素居多(38例,30.9%);术后1月、术后3月均以两证素组合最为多见,术后1月44例(44.9%),术后3月46例(52.9%),以气阴两虚最多见。与术前比较,单证素在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增加(P<0.05);三证素组合在术后明显降低(P<0.05),术后1月与术前、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术后1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降低(P<0.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以血瘀最常见,气虚、血瘀贯穿始终;(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腔内治疗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术后复合证素减少;(3)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4)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王继雪[3](2021)在《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药处方特点,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观察化裁血府逐瘀汤在临床治疗FontaineⅠ-Ⅲ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本课题组2010年9月~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筛选出388例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处方药物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5例。治疗组23例,治疗方案为化裁血府逐瘀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22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化裁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为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当归20g、熟地黄20g、党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一煎制,早晚各口服200 mL,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下肢红外热像、TG、TC、HDL-C、LDL-C、hs-CRP、FIB,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用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含药血清(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细胞形态,BrdU染色,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及t-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RBP1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mad3定位及表达水平,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MMP-9 mRNA、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人数及性别频次统计:40~49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人数29人,50~59岁63人,60~69岁133人,70~79岁123人,≥80岁40人。38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男性244人,女性144人。2.中医证型频次统计:按照频次升降顺序排列,血脉瘀阻证139例、寒凝血瘀证67例、气滞血瘀证47例、血虚血瘀证29例、阴虚瘀热证27例、寒湿阻络证22例、痰瘀阻络证16例、气血两虚证13例、湿热瘀滞证13例、阳虚血瘀证11例、阴虚血瘀证4例。3.用药频次统计:总计使用184种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之和为6310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共53味;其中,频次≥100的药物为17种,使按照升降次序进行排名分别是当归、牛膝、熟地黄、赤芍、桃仁、黄芪、地龙、红花、炙甘草、川芎、生地黄、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桂枝、积壳。4.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四气频次统计分析:温性药物使用2277次、寒性1678次、平性1607次、热性151次;药物五味频次统计:甘味药物3072次、苦味2721次、辛味1830次、酸味800次、咸味494次;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肝经3748次、脾经2435次、心经2323次、肾经1812次、肺经1709次。5.用药模式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0.9,结果显示出常用的中药组合,共计198条。常用2味药物组合,如“当归,牛膝”等;常用3味药组:如“当归,牛膝,熟地黄”等;常用4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桃仁,红花”等;常用5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熟地黄,桃仁,红花”等。6.规则分析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为0.9,进行药物规则分析。当“->”左侧药物时,右侧药物在388例处方中所出现的概率为99%以上,通过分析共得到134条规则。7.聚类分析结果: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共5条。核心组合1的频次统计104次;核心组合2的频次统计89次;核心组合3的频次统计77次;核心组合4的频次统计61次;核心组合5的频次统计57次。第二部分:1.所纳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主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结果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踝肱指数及下肢红外热像温度,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G、TC、LDL-C、hs-CRP、FIB与疗前相比各项指标下降,HDL-C升高,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病情恶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峰-谷”状结构。通过ox-LDL处理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伪足回缩明显。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峰谷状结构。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率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效率(P<0.05)。3.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RBP1、PCNA、MMP-9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M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提高α-SMA表达水平,抑制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 表达(P<0.05);各组间t-Smad3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着提高CRBP1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增强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及减弱CRB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6.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3细胞核/细胞质的比值显着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的浓度增加,p-Smad3细胞核/细胞质比值逐渐降低,逆转了核转位(P<0.05)。7.通过RT-PCR检测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CNA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出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虚实夹杂的血脉病机,提出活血化瘀、疏补并重的治疗原则,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2.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周后,评估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踝肱指数、红外热像,TG、TC、HDL-C等各结局指标均有改善。治疗中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3.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安喆[4](2021)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穴位注射治疗的总体疗效,与常规针灸治疗方案比较,从而进一步评测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课题的病例来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确定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连续21天静点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红花黄色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针灸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方法。两组均治疗21天,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各种指标结果,以评价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结果:1、使用穴位注射的治疗组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显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效率为30%,两组治疗后疗效有明显差异性;2、治疗组在临床症状、ABI、双侧足背及小腿皮温、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在该课题研究治疗全程,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减低ASO患者的证候积分,改善患者双侧ABI、双下肢足背及小腿皮温,改善双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2、中药丹参穴位注射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安全性高,适合临床开展。
刘丕弘,高杰,李令根,高利权[5](2021)在《康脉Ⅰ号胶囊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康脉Ⅰ号胶囊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2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降糖、调脂、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予试验组患者康脉Ⅰ号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包括疼痛、皮肤温度、间歇性跛行)、微循环血流状态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0.05); 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和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康脉Ⅰ号胶囊能够改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同时具有改善微循环血流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张帅[6](2021)在《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丹参化瘀汤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的治疗有效率比较,评估丹参化瘀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通过监测客观的生理、生化、临床症状等微观指标的改变,结合中医宏观辨证论治思维,探讨丹参化瘀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防治相应机制;为中医治疗血管疾病提供依据以及临床支撑。方法:从2019年06月到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乳腺外科门诊及病房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并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我院名老中医周玉朱教授自拟方丹参化瘀汤加减方,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通过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等临床疗效指标,并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为主要评价。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患肢以及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症状量化评分进行比较,经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分析:(1)实验组治疗后ABI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ABI较治疗前有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ABI提升更加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2)实验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较治疗前有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经皮氧分压提升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3)实验组治疗后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经皮氧分压提升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对比中,疼痛、皮肤色泽、间跛、皮温、经皮氧分压、ABI、多普勒彩超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间跛、经皮氧分压、ABI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疼痛、皮肤色泽、皮温、多普勒彩超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两组治疗方式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中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等临床疗效指标方面均有改善好转的作用,丹参化瘀汤疗效更为显着。(2)两组治疗方式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症状量化评分各方面均有改善好转,其中丹参化瘀汤对于间歇跛行方面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明显。
陈淑贞[7](2020)在《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型分布规律与方药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统计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患者的四诊信息、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药,分析其临床特点,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为DLASO的中医辨证治疗客观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查阅文献,征询专家意见,设计“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信息采集表”;筛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DLASO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20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填写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总结分析DLASO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200例DLASO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3.8:1,年龄在70岁以上的最多。(2)糖尿病病程大于10年的123例(占61.5%)。(3)男性中有吸烟史的82人,占男性人数的51.6%。(4)聚类分析后得出的中医证型:寒凝血瘀证(52例,占26.0%)、湿热阻络证(46例,占23.0%)、气虚血瘀证(62例,占31.0%)、痰瘀互结证(13例,占6.5%)、气阴两虚兼血瘀证(27例,占13.5%)。(5)痰瘀互结证组LDL-C较高,与其余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常用的方剂:补阳还五汤、丹参通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生脉散、二妙散、黄连温胆汤;排名前4位的中药:当归、黄芪、川牛膝、赤芍;排名前三位的中药药类:补益药、活血药、清热药。结论:DLASO患者中男性、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有吸烟史、血脂高者患病率高;DLASO常见的中医证型按频率分布为: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湿热阻络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最多,说明气虚血瘀为DLASO的主要病机;治疗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原则,兼顾滋阴、散寒、温经、祛湿、化痰。本研究总结出DLASO常用方剂、中药,为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提供依据。
徐丽英,方豫东,曹烨民,赵满忱,周敏杰[8](2020)在《血清脂联素、胱抑素C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糖脂代谢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胱抑素C(CysC)等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LAO)的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DLAO一期或二期患者77例以及糖尿病(DM)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DLAO组和DM组。所有对象检测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ysC、APN水平。对DLAO患者进行WHR、APN、CysC、Apo-A1为自变量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血清APN与BMI、WHR、糖尿病病程、TC、TG、HbA1c、CysC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DLAO组的WHR、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DM组;DLAO组的血清APN、Apo-A1明显低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FBG、HbA1c、BMI、TC、TG、HDL-C、LDL-C、Apo-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血清APN为DLAO独立保护性因素,高水平的血清CysC为DLAO独立危险因素(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PN水平与WHR、糖尿病病程、血清CysC水平呈负相关(r <0,P <0.05),与BMI、TC、TG、HbA1c无相关性(P> 0.05)。结论血清APN、CysC对DLAO形成、发展中的糖脂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王建国,孟祥红,王玉涛,孙岩[9](2019)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与动脉硬化闭塞症髂股动脉CTA影像学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AO)髂、股动脉影像形态学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DAO患者(观察组)和4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对照组)影像学表现,分别测量其CTA髂、股动脉血管截面积。结果:DAO组股动脉、股深动脉管腔横截面积较ASO组小,而相对狭窄率较ASO组大,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DAO患者病变累及股动脉及股深动脉,其狭窄程度比ASO更为严重。
刘哲[10](2019)在《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使众多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受益,促进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等标准的100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自就诊当日起,治疗组服用四逆汤、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对照组服用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观察周期28天左右,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的比较结果作出评价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人数以及治疗前各指标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有效率为57.4%,治疗组有效率为79.2%,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后,在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ABI评分这些方面均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及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情况都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脂肪因子方面的比较:脂联素、瘦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血管内皮因子方面的比较:一氧化氮、内皮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脂指标方面的比较: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6.ABI数值方面的比较: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7.凝血指标方面的比较:纤维蛋白原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8.炎症指标方面的比较:C反应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9.血常规、肝肾功指标方面的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着。在改善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等缺血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2.四逆汤具有升高血清脂联素,促进NO的生成;降低血清瘦素,抑制ET-1的生成的作用,通过该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血管舒张。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一氧化氮(NO)合成酶活性”和影响“内皮素受体(ETA)一磷脂酶C—PKC信号通路调节”通路来实现的。四逆汤具有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血清瘦素,进一步影响脂质代谢的作用。3.本次试验显示患者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异常,胃肠道不适和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说明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
| 1 流行病学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1 病因 |
| 2.2 发病机制 |
| 3 治疗 |
| 3.1 一般治疗 |
| 3.2 腔内治疗 |
| 3.2.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entsf PTAS) |
| 3.2.2 药涂球襄(drug-coated balloon,DCB) |
| 3.2.3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 |
| 3.2.4 生物可吸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VS) |
| 3.2.5 减容 |
| 3.2.6 腔内治疗的局限性 |
| 3.3 中医药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
| 1 传统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
| 2 病因病机 |
| 3 中医辨证 |
| 3.1 发展历程 |
| 3.2 证素辨证 |
| 4 辨证治疗 |
| 4.1 名医经验 |
| 4.2 指南共识 |
| 4.3 临床辨证 |
| 4.4 数理统计 |
| 4.5 微观辨证 |
| 5 中医辨证与腔内治疗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2.3 证素辨证标准 |
| 1.2.4 症状评分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治疗方法 |
| 1.8 观察项目 |
| 1.9 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 |
| 1.10 统计学方法 |
| 1.11 医学伦理声明 |
| 2 研究结果 |
| 2.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析 |
| 2.1.1 性别、年龄分布 |
| 2.1.2 既往史及相关发病因素 |
| 2.2 病变特点及手术情况 |
| 2.2.1 病变分级 |
| 2.2.2 造影及手术情况 |
| 2.3 术后随访情况 |
| 2.3.1 终点事件及脱落病例 |
| 2.3.2 临床疗效 |
| 2.4 腔内治疗前证素分布 |
| 2.4.1 术前实性病性证素分布 |
| 2.4.2 术前虚性病性证素分布 |
| 2.4.3 术前病位证素分布 |
| 2.4.4 术前病性证素组合分布 |
| 2.5 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分布变化 |
| 2.5.1 实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 2.5.2 虚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 2.5.3 病位证素的分布变化 |
| 2.5.4 病性证素组合的分布变化 |
| 2.6 证素与终点事件的相关分析 |
| 3 讨论 |
| 3.1 般资料分析 |
| 3.1.1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
| 3.1.2 病变特点分析 |
| 3.1.3 手术过程分析 |
| 3.2 证素的分布及变化特点 |
| 3.2.1 证素诊断标准的确定 |
| 3.2.2 血瘀是ASO的主要证素 |
| 3.2.3 气虚、血瘀贯穿ASO疾病始终 |
| 3.2.4 ASO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 |
| 3.2.5 ASO腔内治疗术后复合证素减少 |
| 3.2.6 ASO与肾关系密切,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 |
| 3.2.7 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
| 4 结语 |
| 4.1 结论 |
| 4.2 问题与展望 |
| 4.3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
|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 1.1 病名来源 |
| 1.2 脱疽的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疗ASO的研究进展 |
| 2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 2.1 定义及发病机制 |
| 2.2 危险因素 |
| 2.3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案回顾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案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病案资料收集与录入信息 |
| 3.2 数据整理与挖掘 |
| 4 结果 |
|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 4.2 中医证型结果 |
| 4.3 用药频次统计 |
| 4.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 4.5 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
| 5 讨论 |
| 第二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纳人及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干预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 2.4 安全指标检测 |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人组情况 |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 3.4 两组患者ABI指数的比较 |
| 3.5 两组患者下肢皮肤温度变化 |
| 3.6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
| 3.7 两组患者hs-CRP的比较 |
| 3.8 两组患者FIB的比较 |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3.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细胞 |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 1.3 实验动物 |
| 1.4 实验方法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细胞形态 |
| 2.2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 |
| 2.3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迁移的影响 |
| 2.4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2.5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
| 2.6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2.7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 2.8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2.9 激光共聚焦定位及检测VSMCs中p-Smad3的表达 |
| 3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表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古代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 2.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 2.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理研究 |
| 2.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
| 2.4 下肢动脉硬化的西医治疗 |
| 2.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危险因素 |
| 3.现代中、西医研究进展 |
| 4.展望 |
| 临床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 3.治疗所用药物及其他仪器 |
| 4.疗效观察 |
| 4.1 观察指标 |
| 4.2 安全性指标监测 |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 5.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 3.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对比 |
|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比较 |
|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足背、小腿皮温变化 |
| 6.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 |
| 7.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立题依据 |
| 2.实验药物分析 |
| 2.1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
| 2.2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 |
| 2.3 丹参注射液 |
| 3.选穴原则 |
| 4.穴位注射的应用心得与体会 |
| 5.穴位注射的研究进展 |
| 5.1 穴位注射介绍 |
| 5.2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
| 5.3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
| 6.数据分析 |
| 6.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皮温及血液流变学分析 |
| 7.问题与展望 |
| 7.1 存在的问题 |
| 7.2 未来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ISR的认识 |
| 1.1 ISR的概念 |
| 1.2 ISR临床分型及分期 |
| 1.3 ISR病因病理 |
| 1.4 ISR危险因素 |
| 1.5 ISR西医治疗 |
| 2 传统医学对ISR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 |
| 2.2 治法治则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病例来源 |
| 2.病例选择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病例终止 |
| 3.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材料 |
| 3.3 治疗方法 |
| 3.4 治疗疗程、随访及观察时点 |
| 3.5 临床疗效指标监测 |
| 3.6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 3.7 疗效参照标准 |
| 3.8 安全监测 |
| 3.9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1.1 性别以及年龄比较 |
| 1.2 两组符合入组左右肢比较 |
| 2.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
| 2.1 踝肱指数 |
| 2.2 经皮氧分压 |
|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 |
| 2.4 症状量化评分 |
| 3 疗效分析 |
| 3.1 踝肱指数 |
| 3.2 经皮氧分压 |
| 3.3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 |
| 3.4 症状量化评分 |
| 3.5 治疗后有效率 |
| 3.6 安全监测 |
| 第四部分:讨论分析及研究 |
|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中医渊源 |
| 2.丹参化瘀汤单味药古籍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 |
| 3.丹参化瘀汤对于ISR临床疗效评价 |
| 3.1 一般资料评价 |
| 3.2 踝肱指数评价 |
| 3.3 经皮氧分压评价 |
| 3.4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评价 |
| 3.5 症状量化评分评价 |
|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 |
| 1.结论 |
| 2.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研究对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设计信息采集表 |
| (二)临床资料采集 |
| (三)数据统计处理 |
| 三、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二)中医四诊信息 |
| (三)聚类分析结果 |
| (四)性别与中医证型 |
| (五)年龄、糖尿病病程与中医证型 |
| (六)血脂与中医证型 |
| (七)方药使用情况 |
| 讨论 |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 (一)性别分析 |
| (二)年龄分析 |
| (三)糖尿病病程分析 |
| (四)吸烟史分析 |
| (五)主要合并病分析 |
| (六)血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 |
| 二、中医四诊信息分析 |
| (一)中医症状体征分析 |
| (二)舌脉分析 |
| 三、中医证型分析 |
| (一)寒凝血瘀证 |
| (二)湿热阻络证 |
| (三)气虚血瘀证 |
| (四)痰瘀互结证 |
| (五)气阴两虚兼血瘀证 |
| (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
| 四、方剂分析 |
| (一)补阳还五汤 |
| (二)丹参通脉汤 |
| (三)黄芪桂枝五物汤 |
| 五、中药分析 |
| (一)中药药味分析 |
| (二)中药药类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信息采集表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
| 2.3 DLAO发展的影响因素 |
| 2.4 血清APN与其他因素相关性研究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2.1 观察组纳入标准 |
| 1.2.2 对照组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检查方法 |
| 1.5 观察部位及测量平面 |
| 1.6 测量方法 |
| 1.7 观察指标 |
| 1.8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血管横截面积比较 |
| 2.2 管腔横截面积比较 |
| 2.3 血管相对狭窄率比较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分期和辨证分型标准 |
| 1.3 病例选择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纳入 |
| 2.2 试验方法 |
| 2.3 治疗方案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研究结果 |
| 3.1 基线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症状量化评分的比较 |
| 3.4 踝肱指数的比较 |
| 3.5 脂联素、瘦素的比较 |
| 3.6 一氧化氮、内皮素的比较 |
| 3.7 血脂指标的比较 |
| 3.8 C反应蛋白的比较 |
| 3.9 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
| 3.10 安全性评价 |
| 3.11 脱落病例 |
| 4.讨论 |
| 4.1 中医中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
| 4.2 西医西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
| 4.3 试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诊疗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 附录3 硕士期间奖励及参加会议、访学等情况 |
| 附录4 伦理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