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冉[1](2021)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当归饮子加减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一定时间段内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且辨证为阴血不足型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治疗组(当归饮子加减)与对照组(依巴斯汀),每组各30例患者,进行持续4周的治疗,分别记录观察指标变化、临床症状评分变化和随访指标,从疗效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瘙痒、风团数目、风团直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水肿程度)积分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临床症状变化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为12例,显效为9例,有效为7例,无效为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愈为6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11例,无效为8例,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对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经检验分析,P<0.01,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对随访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2例)少于对照组(9例),检验分析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当归饮子加减可以改善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积分。2.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是安全有效的。
周杨帆[2](2020)在《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根据慢性荨麻疹发病时间规律择时用药,针对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观察夜间发疹前服药与常规早晚餐后服药两种服药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寻求最佳方案,同时为现代中医临床用药的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的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均予中药口服,治疗组根据择时用药指导,调整服药时间,于晚餐后半小时(北京时间17-19点)第一次服药,21时左右(发疹前)第二次服药;对照组口服中药基础方同治疗组,按常规餐后服药方法,每日早晚饭后半小时服药。治疗疗程均为6周,每周复诊一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记录相关症状体征评分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4周后对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1.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两组病例在治疗后2周、4周、6周症状体征均有缓解,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直至6周治疗结束,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总体疗效:两组病例在治疗2周后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出现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治疗结束后4周,两组病例均有复发,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4.安全性比较: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未影响身体康复及研究过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与常规早晚餐后服药相比,显效更快,能更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对于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症状改善较明显。两种治疗方法复发率相当,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桂绮桦[3](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徐风[4](2020)在《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荨麻疹样病变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运用腹腔注射卵白蛋白和氢氧化铝悬液混合物的方法建立荨麻疹样病变小鼠模型,以期观察当归饮子对荨麻疹病变小鼠模型过敏反应的改善以及对自噬机制的干预。方法:选用SPF级BALB/c小鼠60只,设立分组,每组10只,并灌胃给药:空白组(生理盐水20m L·kg-1·d-1),模型组(生理盐水20m L·kg-1·d-1),开瑞坦组(0.0013g·kg-1·d-1),当归饮子高剂量组(39.3g·kg-1·d-1)、中剂量组(19.6g·kg-1·d-1)、低剂量组(9.8g·kg-1·d-1)。连续灌胃治疗21日。第22日腹腔注射2%水合氯醛(20ul/g)麻醉,取背部皮肤组织,处死小鼠。观察并记录小鼠精神状态、皮毛、饮食、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和死亡情况,并按照全身致敏性评价标准,进行小鼠过敏反应强度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皮肤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和自噬小体生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ATG5)、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和泛素结合蛋白p62(p62)m RNA转录水平,运用2-△△Ct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皮肤组织中ATG5、LC3B、p62的蛋白表达,运用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处理软件测算累积光密度均值(IOD)表达评分。所有计量资料以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表现出明显的荨麻疹样病理变化;当归饮子可显着改善荨麻疹样病变小鼠皮肤真皮水肿、胶原束分离、毛细血管扩张等病理表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破坏,胞质中自噬小体有一定程度表达;当归饮子可改善细胞核染色质浓聚、线粒体肿大、内质网离散等异常细胞超微结构,进一步促进自噬小体生成。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中ATG5蛋白表达有一定程度升高;LC3Bm RNA水平有所升高,LC3B蛋白表达评分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饮子能显着上调小鼠皮肤组织ATG5和LC3B的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或P<0.05),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62 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评分显着降低(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饮子能进一步显着下调小鼠皮肤组织的p62 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评分(P<0.05,P<0.01),同样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佳。结论:1.腹腔注射卵白蛋白和氢氧化铝悬液混合物复制荨麻疹样病变小鼠模型成功;2.当归饮子可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过敏反应评分,改善小鼠皮肤的荨麻疹样病理表现;3.当归饮子可进一步上调皮肤组织中自噬小体的数量水平,同时改善上皮细胞的异常超微结构;4.当归饮子通过上调ATG5、LC3B的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同时下调p62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激活皮肤组织的自噬机制,控制过敏反应,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综上所致,当归饮子可能通过增强细胞自噬水平,从而改善荨麻疹样病变小鼠皮肤组织的病理状态。
温丽娟[5](2020)在《基于脉诊客观化探讨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一般资料、专科情况、临床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脉诊客观化在慢性荨麻疹群体中的价值及可行性,丰富慢性荨麻疹的辨证要素;同时为慢性荨麻疹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以期从中医角度建立慢性荨麻疹科学、客观化的分类,亦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临床研究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非干预性研究,2019年0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随机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上海道生DSO1-A型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采集患者脉象和脉图参数,自拟病例信息收集表和中医证型采集信息表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和中医证型;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一般情况、专科情况和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荨麻疹的一般资料和专科情况慢性荨麻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平均年龄37.43±15.09岁,男女之比为1:2.12;病程6周~10年以上不等,平均病程2.45±1.26年;大多数患者病因及诱因不能明确;发病时间多有节律性,以夜间发病最为多见,其中以21:00-23:00(亥时)和19:00-21:00(戌时)为主;风团颜色以淡红色为主,易发于躯干及四肢,且常常2个及以上部位同时发生,多数患者自觉患处皮温增高;患者的UAS平均分以3~4分多见,平均值为3.72±1.17。2.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1)脉象:脉位以适中为主,占78.5%,其中男性以适中和沉为主,女性以适中和浮为主;脉力多以虚或无力为主,脉律基本匀齐,无明显结、代脉出现;脉象以弦脉或弦脉相兼脉为主,兼有脉弦的脉象主要有脉弦缓、脉虚弦、脉弦数、脉沉弦等;单一脉象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风团颜色和风团发生部位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脉图参数:脉图参数值表现为弦脉特征,h3/h1>0.7,h4/h1>0.4,h5/h1<0.05,w1/t>0.2;在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及诱因、风团颜色、风团发生部位和疾病严重程度下,脉图参数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P<0.05)。3.中医证型与脉图参数(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最多,气血两虚证次之,后依次为表虚不固证、血虚风燥证、血瘀证、湿热内蕴证和肺胃热盛证。(2)不同中医证型组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血瘀证组脉图参数值与其他六组存在不同脉图参数值显着差异性;肝郁脾虚证组与其他组(除血虚风燥证)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蕴证组、肺胃热盛证组与其他组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相互之间脉图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虚实证候与脉图参数虚证组116例,占64%,实证组65例,占36%,慢性荨麻疹以虚证为多见;虚证组与实证组脉图参数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为t3、t5、t、h1、h3、h4、h5、h5/h1值。结论:1.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和脉图参数具有特征性,且与患者的相关证候临床特征具有显着相关性,可考虑将脉诊客观化指标作为慢性荨麻疹的客观参考指标。2.慢性荨麻疹不同中医证型或虚实证候的脉图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不同证型两两比较,脉图参数差异性不同。脉诊客观化与慢性荨麻疹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雨晴[6](2020)在《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从而验证越婢抗敏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血清Ig E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越婢抗敏汤;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Ig E水平进行检测,比较血清Ig E水平值的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共有7例脱落病例,实际纳入病例为73例,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4周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在下降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组,通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Ig E水平值下降相关。
杨肆琳[7](2020)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gE、CD4+/CD8+水平变化,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9例中医辨证为脾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统计学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各33例。1.治疗方案:试验组口服健脾疏风汤+穴位埋线;对照组1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穴位埋线;对照组2口服健脾疏风汤。2.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8周)后,对三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3.对三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E、CD4+/CD8+检测数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受试99例患者中,最终三组脱落例数分别是,试验组:2例,对照组1:3例,对照组2:2例,因此有效病例为92例。分别对三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后,三组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无论是组内比较还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3.疗程结束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三组的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结束后,三组CD4+/CD8+比值水平检测,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总IgE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程结束,试验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1为73.33%,对照组2为83.8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在差异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率比较,试验组为6.45%,对照组1为23.33%,对照组2为3.23%,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为10.00%,对照组1为40.91%,对照组2为30.7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穴位埋线、单纯口服中药相比,在控制病情复发方面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
包美美,朱延涛,许敏华[8](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属于中医学瘾疹、风疹块等范畴。目前西医首选抗组胺药物治疗,但其仅能控制症状,远期疗效欠佳,且停药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可通过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内治法有经典方剂玉屏风散、消风散、当归饮子和桂枝汤;外治法有针灸、脐疗、自血疗法、中药熏蒸等。笔者对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概述,以期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提供参考。
何春燕[9](2020)在《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及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方案及转归。基于CU和AU患者住院期间的数据显示,总结出AU与CU的一般特征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分析AU患者和CU患者在接受治疗方案上的偏向性,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为今后医家探求AU向CU进展的危险因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60例CU患者和60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秩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20例荨麻疹患者中,CU患者160例,AU患者6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2.9和1:1.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5±2.7)天和(9.5±2.7)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2±14.3)岁和(45.50±14.51)岁。大多数患者居住在城市。2.疾病相关史:CU患者发病季节以夏季多见,AU患者的发病季节未发现明显偏向性;少数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69例CU和17例A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45例(28.13%)CU患者和22例(36.67%)AU患者合并循环系统疾病;54.37%CU患者和80%AU患者皮疹加重时均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3.实验室检查: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发现常合并的实验室异常指标分别是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及抗核抗体谱阳性。C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97例(66.44%)、130例(95.59%)、63例(39.37%)、12例(7.5%)、46例(28.75%)、12(7.5%)、49(31.41%)、33例(31.73%)、142例(95.95%)、17例(34.69%)、26例(66.66%)。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3(72.88%)、45例(100%)、23例(38.33%)、4(6.67%)、24例(40%)、2例(3.33%)、22例(37.29%)、6例(15.79%)、53例(89.83%)、11例(47.83%)、7例(43.7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我科荨麻疹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中医外用药、口服抗组胺药、西医外用药和激素治疗等。C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129例(80.63%)、134例(83.75%)、47例(29.37%)、157例(98.13%)、70例(43.75%)、20例(12.5%)。A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34例(56.67%)、43例(71.67%)、22例(36.67%)60例(100%)、23例(38.33%)、21例(3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口服中药汤剂、应用中医特色治疗和激素治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治疗均无统计学意义。5.转归:CU和AU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5%、91.67%;中西医结合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8.49%、95.55%;仅应用西医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80%。统计学对比显示CU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患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本研究中,CU患者女性好发更多,CU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平均住院天数均长于AU患者。2.本研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以循环系统疾病最为常见;AU患者出现伴随症状比率高于CU患者;C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比率高于AU患者。3.在本研究中,CU、AU患者实验室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4.在本研究中,激素治疗的应用AU患者多于CU患者;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的应用CU患者多于AU患者。5.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CU的疗效更显着。
茅婧怡[10](2019)在《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验方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卫表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三组: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患者各36例。中西药组口服中药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中药组口服玉屏抗敏煎治疗,西药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每组均观察治疗8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荨麻疹活动度(USA)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痊愈的患者,观察复发率。结果:(1)三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不同时间点(F=262.969.71,p<0.001)、不同分组(F=14.471,p<0.001)的症状总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212,p=0.028<0.05)。中西药组积分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且在治疗后8周降至最低。(2)三组患者风团数目积分比较:在不同时间点(F=105.968,p<0.001)、不同分组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539,p=0.002<0.05),不同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924,p=0.004<0.05)。各时间点中西药组风团数目积分均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且在治疗后8周积分降至最低。三组患者瘙痒情况积分比较:统计结果提示不同时间点(F=149.108,p<0.001)的瘙痒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046,p<0.001)。各时间点中西药组积分均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F=8.116,p<0.001),在治疗后6、8周积分降至最低。(3)三组疗效比较:三组间治疗后2、4、6、8周有效率及治疗后8周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中西药组最高,中药组最低。除治疗8周末(p=0.002<0.05)以外,治愈率在其他时间点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比较:三组治疗后DLQI均低于治疗前,三组DLQI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中西药组DLQI明显低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01)。(5)复发率:中西药组复发率11.43%;中药组复发率12.5%;西药组复发率33.33%。三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p=0.005<0.05)。中西药组和中药组复发率均低于西药组。(6)安全性分析:三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较轻微,安全性指标也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中西药结合治疗卫表不固型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其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中西药组在观察的各时间点,相对中药组、西药组能更好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体征。(2)中西药组改善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的情况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3)中西药组各时间点的有效率及治疗后8周的治愈率优于中药组、西药组。(4)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能够显着减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三组治疗慢性荨麻疹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6)中西药组能够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复发,效果优于西药组、中药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及治疗 |
| 1.1 中医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4 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疗 |
| 1.5 对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 2.1 概述 |
| 2.2 病因 |
| 2.3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 |
| 2.4 慢性荨麻疹的药物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安全性指标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方法及指标 |
| 2.4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两组性别分析比较 |
| 3.3 两组年龄分析 |
|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程构成比较分析 |
| 3.5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 3.6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 3.7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分析 |
| 3.8 临床疗效分析 |
| 3.9 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分析 |
| 3.10 DLQI分析比较 |
| 讨论 |
| 1.立题依据 |
| 2.病因病机及方药分析 |
| 2.1 阴血不足型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分析 |
| 2.2 方药组成及方药分析 |
| 3.现代药理学研究 |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 3.2 抗炎、镇痛、止痒作用 |
| 3.3 解热作用 |
| 3.4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 3.5 造血作用 |
| 4.有关疗效的分析 |
| 5.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一般资料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依据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2.6 剔除标准 |
| 2.7 中止标准 |
| 3.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 |
| 3.2 治疗方案 |
| 3.3 技术路线 |
| 3.4 观察指标 |
| 4.研究结果 |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 4.2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
| 4.3 两组病例年龄比较 |
| 4.4 两组病例病程比较 |
| 4.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
| 4.6 两组病例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情况 |
| 4.7 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
| 4.8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
| 4.9 两组病例复发率比较 |
| 4.10 不良反应 |
| 4.11 研究结果小结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选题背景 |
| 1.1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优势 |
| 1.2 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有昼夜节律 |
| 2.慢性荨麻疹中医病因病机 |
| 2.1 先天禀赋不足是发病的基础 |
| 2.2 外感六淫邪气为发病的诱因 |
| 2.3 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是本病的核心病机 |
| 3.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原则 |
| 4.择时服药理论探讨 |
| 4.1 择时服药理论来源 |
| 4.2 择时服药机制探讨 |
| 4.3 择时服药的意义 |
| 5.本研究择时治疗依据 |
| 5.1 中医理论依据 |
| 5.2 西医理论依据 |
| 6.选方依据 |
| 6.1 当归饮子溯源 |
| 6.2 本研究选取当归饮子依据 |
| 7.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浅谈择时治疗及临床应用 |
| 1.中医时间医学定义及发展概况 |
| 2.择时治疗的理论依据 |
| 3.择时治疗的具体应用 |
| 3.1 根据季节变化择时治疗 |
| 3.2 根据日期变化择时治疗 |
| 3.3 根据时辰变化择时治疗 |
| 4.择时治疗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慢性荨麻疹症状疗效评价表 |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
|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
|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
|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
|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
|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
|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 1.3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2.1 病例对象 |
| 2.2.2 诊断标准 |
|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
| 2.2.5 研究流程图 |
| 2.2.6 样本量估算 |
| 2.2.7 随机方法 |
| 2.2.8 盲法 |
| 2.2.9 治疗方法 |
| 2.2.10 观察指标 |
| 2.2.11 访视方式 |
|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
| 2.2.13 知情同意书 |
|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
|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 2.2.16 统计分析 |
| 2.3 实验基线情况 |
| 2.3.1 试验整体情况 |
| 2.3.2 患者基本情况 |
| 2.4 评价指标结果 |
|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
|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
|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
|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
|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
|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
| 2.4.7 安全性评价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 3.1.1 一般资料讨论 |
|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
|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
|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
|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
|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
|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
| 3.1.8 安全性分析 |
| 3.1.9 综合分析 |
|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
|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
|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
|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
| 3.6 创新点 |
| 3.7 不足和展望 |
| 3.7.1 研究对象 |
| 3.7.2 评价标准 |
| 3.7.3 治疗时间 |
| 3.7.4 干预方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荨麻疹动物模型讨论 |
| 技术路线图 |
| 第1章 理论研究 |
| 1.1 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
| 1.2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
| 1.3 当归饮子的研究进展 |
| 1.4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
| 第2章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样病变小鼠过敏症状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 2.1 材料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3 检测方法 |
| 2.4 实验结果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3章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样病变小鼠皮肤组织自噬水平的干预作用 |
| 3.1 材料与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3 检测方法 |
| 3.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3.5 实验结果 |
| 3.6 讨论 |
| 3.7 小结 |
|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自噬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表现相关性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脉象和脉图参数采集 |
| 2.2 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临床指标收集 |
| 2.3 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
| 3.统计方法 |
| 4.质量控制 |
| 5.研究结果 |
| 5.1 病例收集情况 |
| 5.2 一般资料 |
| 5.3 专科情况 |
| 5.4 脉象分析 |
| 5.5 脉图参数分析 |
| 6.讨论 |
| 6.1 中医脉诊及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
| 6.2 慢性荨麻疹的一般资料及专科情况分析 |
| 6.3 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分析 |
| 6.4 慢性荨麻疹的脉图参数分析 |
| 7.结论 |
| 8.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 第二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及与脉图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依据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3.结果 |
| 3.1 中医证型分布 |
| 3.2 中医证型与脉图参数 |
| 3.3 虚实证候分布 |
| 3.4 虚实证候与脉图参数 |
| 4.讨论 |
| 4.1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 |
| 4.2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与脉图参数分析 |
| 5.结论 |
| 6.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中医辨治慢性荨麻疹概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附录(研究工具及资料收集表) |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2.3 纳入标准 |
| 1.2.4 排除标准 |
| 1.2.5 剔除标准 |
| 1.2.6 脱落终止标准 |
| 1.3 技术路线图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药物 |
|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 2.5 临床观察方法 |
| 2.6 疗效判定方法及标准 |
| 2.7 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
| 2.8 复发率 |
| 2.9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
| 3.2 基线资料分析 |
| 3.3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 3.4 DLQI评分比较 |
| 3.5 血清IgE水平比较 |
| 3.6 临床疗效比较 |
| 3.7 复发情况比较 |
| 3.8 安全性评估 |
| 4 讨论 |
| 4.1 荨麻疹中医概述 |
| 4.1.1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病名的认识 |
| 4.1.2 古代医家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1.3 近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法治则 |
| 4.1.4 经典方剂论治荨麻疹 |
| 4.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概述 |
| 4.2.1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 |
| 4.2.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病因 |
| 4.2.3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
| 4.2.4 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
| 4.3 立法依据 |
| 4.4 组方分析 |
| 4.5 单味药物现代药理学分析 |
| 4.6 对照药物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的作用机理 |
| 4.7 临床疗效分析 |
| 4.7.1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
| 4.7.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
| 4.7.3 血清IgE水平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荨麻疹症状评分表 |
| 附录 2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 |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及说明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病例选择 |
| 3 研究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疗效判断 |
| 6 统计学分析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分析 |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穴位埋线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运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分型 |
| 3 中药内治法 |
| 3.1 玉屏风散 |
| 3.2 消风散 |
| 3.3 当归饮子 |
| 3.4 桂枝汤 |
| 4 中医外治法 |
| 4.1 针灸治疗 |
| 4.2脐疗 |
| 4.3 中药熏蒸 |
| 5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计 |
| 2.2 治疗方案 |
| 2.2.1 中西药治疗组 |
| 2.2.2 中药对照组 |
| 2.2.3 西药对照组 |
| 2.2.4 疗程 |
| 2.2.5 随访 |
| 2.2.6 注意事项 |
| 2.3 评价指标 |
| 2.3.1 慢性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
| 2.3.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
| 2.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 2.4.1 疗效 |
| 2.4.2 复发情况 |
| 2.4.3 不良反应评价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资料分析 |
| 3.1.1 三组性别分布情况 |
| 3.1.2 三组年龄分布情况 |
| 3.1.3 三组病程比较 |
| 3.1.4 三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三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的症状总积分情况 |
| 3.2.2 三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的各项积分比较 |
| 3.2.3 三组总有效率情况 |
| 3.2.4 三组治愈率情况 |
| 3.2.5 三组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情况 |
| 3.2.6 复发情况 |
| 3.2.7 不良反应情况 |
| 3.2.8 病例脱落情况 |
| 4 讨论 |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 4.1.1 发病机制 |
| 4.1.2 荨麻疹的现代治疗 |
| 4.2 中医对瘾疹的概述 |
| 4.2.1 中医病名 |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 4.2.3 中医内治法 |
| 4.2.4 中医外治法 |
| 4.2.5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
| 4.2.6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实验研究 |
| 4.3 前期研究 |
| 4.3.1 纳入标准 |
| 4.3.2 排除标准 |
| 4.3.3 流程 |
| 4.3.4 结果 |
| 4.3.5 结论 |
| 4.4 玉屏抗敏煎的简述 |
| 4.5 玉屏抗敏煎的组方分析 |
| 4.6 临床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
| 4.6.1 一般临床资料 |
| 4.6.2 三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症状总积分比较 |
| 4.6.3 三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各项积分比较 |
| 4.6.4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
| 4.6.5 三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比较 |
| 4.6.6 三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
| 4.6.7 三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 5 结论 |
| 6 不足与展望 |
| 6.1 本研究的不足 |
| 6.2 本研究的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1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经典方剂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
| 附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