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兴[1](2021)在《健脾育发汤治疗蛀发癣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健脾育发汤治疗蛀发癣脾胃湿热证疗效更佳。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蛀发癣脾胃湿热证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自拟健脾育发汤,每日1剂,1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给予口服除脂生发片,1次7片,1日3次。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结果:1.在研究过程中2组各脱落2例患者,实际完成70例。2.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愈8例(22.86%),显效12例(34.29%),有效7例(20%),无效8例(22.86%),总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治愈4例(11.43%),显效6例(17.14%),有效13例(37.14%),无效12例(34.29%),总有效率为65.71%。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健脾育发汤治疗蛀发癣脾胃湿热证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王月莹,李婵婵,宋继权,谢君[2](2020)在《激光在女性型脱发中的应用进展与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型脱发(female pattern hair loss,FPHL),是困扰女性的临床皮肤科最常见疾病之一。抗雄激素药物口服等传统的治疗方法由于疗效低和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仍有一定的限制。激光疗法因治疗时间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已成为临床治疗中新兴且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我们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临床上使用各种类型的激光治疗女性型脱发的应用进展与疗效做相关综述。
彭丽媛[3](2020)在《脱发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在《嗟发落》中曾写道:“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可见脱发之病,今人古人皆忧心。查阅近三年的脱发治疗研究进展相关文献可知,西医药物、手术、激光等疗法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疗脱发经过历代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论述及方药。现代中医学对脱发古代文献的研究或限于某本专着;或专于某个理论的发挥;或偏于治脱发方剂用药规律的研究。收集散落在古代文献中的脱发相关内容,对脱发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脱发病的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研究内容与方法:利用电子数据库,全面检索中医古籍(1911年之前)中与脱发相关文献资料。首先,选取不同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样本进行初步翻阅,记录脱发同义的“发堕”“发落”“发脱”“发少”等词,并作以简单分析,进一步确定检索关键词。其次,利用中医类大型电子丛书第5版《中华医典》进行检索,为保证检索书籍的全面性,充分利用其他数据库网站,如中医宝典、国学大师等进行补充检索。最后,检索出的条文均查阅纸质书籍,确保条文原意不会出现重大差错。在收集好资料后,以朝代为纲,将所收集资料分为先秦两汉、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历史发展阶段,运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及描述性研究法,概括每个阶段脱发相关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创新之处,并结合各阶段的背景,分析各朝代脱发发展特点、学术源流传承关系。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脱发的定义,区分了生理性脱发与病理性脱发,对脂溢性脱发和斑秃两种常见脱发类型的临床表现进行介绍。对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脱发相关病症名进行了源流梳理及含义解释。第二部分:分四个历史时期介绍古代文献中脱发相关内容。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中与毛发相关的理论,是后世脱发理论的发展基础。《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记载的生发药物,成为后世治脱发常用药。《伤寒杂病论》治疗虚劳脱发注重调和营卫、温补脾阳,对李中梓、黄元御等医家遣方用药产生了影响;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首次全面论述了毛发病的病因病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保存了大量的治脱发外用方,但因辨病用方、方证不清及脱发本身作为损美性疾病不被医家重视等原因,这些方在宋金元时期辨证论治脱发兴起之后渐渐被忽略;宋前期,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仍然有大篇幅录外用生发方,由博返约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则无此做法,仅有几首内服丸方治妇人脱发。金元时期是辨证论治脱发的开端,医家不再热衷于大量收集脱发外用方,治脱发内服方随之出现。宋金元之前脱发总体病因病机以血虚、外风为主,而金元四家在各自思想特色的框架下,创新了脱发病因病机的内容。刘完素创玄府论,张从正的血热、痰湿脱发论使脱发病因病机由虚转向实,李杲从脾胃论治脱发,朱丹溪则认为脱发多阴虚有热;在宋金元辨证论治脱发风气影响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脱发的辨证分治进一步发展完善,与脱发有关的“油风”“蛀发癣”首次在明清医籍中出现。诸医家在充分研究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很多辨证、治法、方药上的创新,如黄元御在《黄帝内经》营卫理论及《伤寒杂病论》营卫不和用方的基础上,发展了用桂枝汤为底方培补营卫治疗脱发的理论。龚廷贤、李中梓在前人重视脾胃的基础上,注重用脾肾同补治疗脱发。李梴《医学入门》首次明确提出内风脱发,使“风动发脱”的病机从宋金元之前偏重外风转为注重内风。第三部分:结合上述对脱发古代文献的分析,从脱发的辨病辨证演变过程、古今脱发病因病机异同、治脱发外用方剂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脱发从先秦到清代,经历了辨病论治到辨证论治的演变,现代多以辨证论治为主,但不可忽略的是,古代医家在辨病时期积累了大量通用方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或许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古今脱发病因病机都离不开五脏、气血、外邪三方面,但总体来看,古代治脱发重虚,善用补益药,而今人脱发病因病机以湿热、阴虚有火等实或虚实夹杂为主,所以用药不应该再专注于温补;对唐宋时期治脱发外用方进行分析,发现其多用解表药,解表药具有开头皮毛窍、祛风、散湿的功效,有助于提高外用方剂的疗效。研究结论:1、先秦两汉时期是脱发理论的奠基时期。此时期医经、本草、经方中的脱发相关内容,为后世医家论治脱发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2、隋唐时期是脱发理论的进一步充实期。脱发病因病机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与系统化,但仍然以虚为主。此时期记载了许多治脱发外用方,治脱发方药与医理呈独自发展状态,辨病用方;3、宋金元时期是脱发理论的变革时期。宋前期可看出外治脱发方的衰落过程,宋后期辨证内治脱发开始兴起,脱发病因病机呈多元化发展,注重实性病机。出现了与证型相对应的内服方,治脱发方药与医理走向融合,随法遣方;4、明清时期是脱发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时期。明清医家在脱发理法方药上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体悟,更新古论、古方新用。此时期以内治脱发为主,亦有内外同治法。
杨慧[4](2020)在《基于“玄府理论”应用中药熏蒸疗法联合口服中药治疗脂溢性脱发(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对玄府理论的深入研究、中药熏蒸治疗的理论探究以及脂溢性脱发临床治疗的总结,现观察中药熏蒸治疗联合口服中药七宝美髯丹对脂溢性脱发(肝肾不足型)患者毛发生长情况、头皮炎症、头皮瘙痒、头皮油脂分泌、脱屑的改善情况。本试验分别以中药熏蒸治疗联合口服中药组、口服中药组治疗肝肾不足型脂溢性脱发,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中药熏蒸治疗联合口服中药与单纯口服中药的疗效差异,探讨中药熏蒸疗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选取2019年3月-2019年9月之间,经确诊为肝肾不足型脂溢性脱发且符合标准纳入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中药熏蒸治疗联合口服中药七宝美髯方,对照组为口服中药七宝美髯方。在治疗前、治疗第1个疗程后、治疗第2个疗程后、治疗第3个疗程后分别对患者固定面积毛发数量、头皮炎症、鳞屑、脱发、瘙痒、油脂分泌情况予以客观评价并做记录,最后采用SPSS 22.0做分析数据,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差异。研究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结束后的固定面积毛发数量、头皮炎症分级、头皮鳞屑分级、脱发情况、瘙痒情况、油腻情况、焦虑情况做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均得出P>0.05,说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两组患者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后的固定面积毛发数量、头皮炎症分级、头皮鳞屑分级、脱发情况、瘙痒情况、油腻情况、焦虑情况做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固定面积头发数量、头皮鳞屑、脱发、瘙痒、油腻情况方面,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头皮炎症方面,P(=0.005)<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减轻头皮炎症出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焦虑情况方面,P=(0.024)<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缓解焦虑出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从第2个疗程开始试验组在改善头皮炎症与缓解患者焦虑方面优于对照组。(3)对两组患者治疗第3个疗程结束后的固定面积毛发数量、头皮炎症分级、头皮鳞屑分级、脱发情况、瘙痒情况、油腻情况、焦虑情况做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在固定面积头发数量及头皮炎症评分上,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减少头皮鳞屑,减轻脱发,改善头皮瘙痒、油腻、缓解患者焦虑方面P<0.05,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本试验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在固定面积毛发数量、头皮炎症分级、头皮鳞屑分级、脱发情况、瘙痒情况、油腻情况、焦虑情况方面,均得出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固定面积毛发数量、减轻头皮鳞屑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头皮炎症分级、头皮鳞屑分级、脱发情况、瘙痒情况、油腻情况、焦虑情况方面,均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对照在减轻头皮炎症、瘙痒、油腻、焦虑,减少脱发方面均有均有作用,但试验组在增加毛发数量及减少头皮鳞屑方面优于对照组。(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试验组有效率略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卡方检验,P=0.55>0.05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就此次试验的安全性而言,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安全有效。结论:本试验所采用的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脂溢性脱发(肝肾不足型)患者,在减轻头皮炎症、瘙痒、油腻、焦虑,减少脱发方面均有均有作用,但试验组在增加毛发数量及减少头皮鳞屑方面优于对照组。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上无明显差异;在第2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在减轻头皮炎症,缓解患者焦虑方面优于对照组;在第3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在减少头皮鳞屑,减轻脱发,改善头皮瘙痒、油腻、缓解患者焦虑方面疗效更优于对照组。本治疗方法拓宽了脂溢性脱发的中医外治疗法,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但是由于此次试验样本量小,对于脂溢性脱发症状缺乏更加准确的评定方法,所以试验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其科学性和严谨性。
易蒙蒙[5](2020)在《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治疗湿热熏蒸证脂溢性脱发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型复方固发洗剂治疗湿热熏蒸证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入三组:常规组30人,仅口服神应养真汤加减。颗粒组30人,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固发洗剂颗粒剂外洗。汤剂组30人,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固发洗剂汤剂外洗。1个月为1个疗程,每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分别记录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的脱发数量、油腻、瘙痒、头屑评分,最后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判定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方面,汤剂组最优,为93.1%,颗粒组次之,为86.2%,常规组最低,为64.2%。汤剂组与颗粒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常规组(P<0.05)。(2)治疗2周后,颗粒组和汤剂组患者的脱发数、油腻性、瘙痒度、头屑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而常规组与治疗前比下降不明显(P>0.05)。(3)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脱发数、油腻性、瘙痒度、头屑指标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汤剂组、颗粒组下降明显,此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本次研究的复方固发洗剂配方颗粒和汤剂治疗湿热熏蒸型脂溢性脱发疗效总体相当,相比之下颗粒剂具有便携、易储、即冲即用等优点,临床上可在患者不便使用汤剂时用于补充或替代治疗,为患者提供更方便的选择。
刘阳[6](2020)在《低能量激光疗法治疗女性型脱发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女性型脱发(Female pattern hair loss,FPHL)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脱发疾病,其特点是头顶和前额部出现进行性和弥漫性的脱发,这会对女性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产生严重影响。低能量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领域,国内外已有各种临床试验初步验证了其治疗脱发的有效性。2007年采用低能量激光疗法的家用生发仪器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的治疗,2010年FDA批准该类仪器用于女性型脱发的治疗。虽然已有部分临床试验涉及了女性群体,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研究低能量激光疗法与其他常见的非手术疗法,如传统的米诺地尔及新兴的中胚层疗法(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女性型脱发,尤其是亚洲女性群体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此外多疗法联合使用的优劣性与必要性也亟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比评估低能量激光疗法与米诺地尔/PRP注射,以及联合疗法治疗女性型脱发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从而进一步拓宽低能量激光疗法治疗脱发的应用前景。方法:(1)单独及联合应用低能量激光疗法与米诺地尔治疗女性型脱发门诊招募90名女性型脱发患者,年龄20~50岁,脱发等级介于Ludwig分级Ⅰ-Ⅲ级,将其随机分为3组:LLLT组(A)、5%米诺地尔组(B)和联合治疗组(C)。LLLT采用650nm 5mW治疗参数的家用头盔式仪器,联合组同时使用LLLT与外用5%米诺地尔,治疗周期为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头发密度、直径和头皮油脂分泌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单独及联合应用低能量激光疗法与PRP注射治疗女性型脱发门诊招募60名女性型脱发患者,年龄20~50岁,脱发等级介于Ludwig分级Ⅰ-Ⅲ级,将其随机分为3组:LLLT组(A)、PRP注射组(B)和联合治疗组(C)。LLLT采用650nm5mW治疗参数的家用头盔式仪器,联合组同时使用LLLT与PRP注射,治疗周期为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头发密度、直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能量激光疗法联合米诺地尔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头发密度、直径和油脂分泌均有明显改善,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或副作用。在LLLT组和联合治疗组中,降低油脂分泌的疗效优于米诺地尔组(P<0.05)。联合治疗组在改善头发直径和头发密度方面优于LLLT组和米诺地尔组。(2)低能量激光疗法联合PRP注射在6个月的时间内,观察到三组在头发密度、头发直径水平均有改善,LLLT组在提升毛发密度方面优于PRP注射组,后者则在毛发增粗方面更优(P<0.05)。联合组相比单一疗法的疗效更全面,整体生发幅度更高。PRP治疗组报告了治疗后头皮肿痛的个例,后均有好转。结论:低能量激光疗法是一种重要的女性型脱发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单独应用即对毛发密度、出油有较好的改善,联合使用米诺地尔或PRP注射后,其改善毛发密度、直径的疗效更佳。低能量激光疗法相比其他非手术疗法,其效果确切、副作用少,且使用便捷、无创,联合其他疗法也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因此可广泛用于女性型脱发的非手术治疗中。
郭明洁[7](2020)在《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次课题研究完整收集病例94例,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组。对照A组予以点阵激光治疗;对照B组予以308nm准分子光治疗;治疗组予以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总疗程为12周。治疗前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局部皮损照片、签属治疗同意书,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脱发面积(SALT评分),疗程结束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试验结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运用医学专用统计方法进行差异对比,从而得到有关良性对比,显示可进一步比较。2.SALT评分分析:治疗前在三组的评分中可以发现其具备评分无差异性,可以适用于对比。疗程结束后,每组患者SAL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SAL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A组与对照B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对照A组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30.0%。对照B组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40.6%。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1.9%。且治疗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对照A组、对照B组分别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在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随访3月后,对照A组有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3.3%;对照B组有6例,复发率为18.8%,治疗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9.4%。三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对照A组和治疗组患者点阵激光治疗后即刻有烧灼刺痛感,治疗区轻微红肿,无渗出,疼痛明显者给予冰敷2030分钟,24 h后不适感自行消退;对照B组3例有轻度红斑,治疗组4例有轻度红斑,停止照射后红斑消失,点阵激光及308nm准分子光治疗后未发现水疱,色素沉着,感染等。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可有效降低斑秃患者的脱发面积评分,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对于改善斑秃患者复发的方面无明显优势。
陈其兴[8](2020)在《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脂溢性脱发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对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脂溢性脱发的临床门诊病案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发掘刘兰林教授临证辨治脂溢性脱发的学术思想及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脂溢性脱发的中医辨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脂溢性脱发中西医的研究现状。(2)收集刘兰林教授门诊脂溢性脱发患者的病例处方147张,对其中的方药进行搜集整理,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构建刘兰林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数据库,对所有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Office2010、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4.1中的Aprior及Spss Modeler18.0中的Web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等,从而总结刘兰林教授辨治脂溢性脱发的学术思想及组方用药规律。结果:根据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统计分析刘兰林教授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组方用药规律:(1)147张处方中出现频数≥26次的药物共有30味,其中炙甘草、当归、熟地黄、薏苡仁、制何首乌、茯苓、泽泻、桑寄生、白术、生地黄、侧柏叶、杜仲、山茱萸、补骨脂等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2)药性统计:以寒、温、平为主;分别是:寒性药(62味,34.64%,709次,28.43%)、温性药(56味,31.28%,1056次,42.34%)及平性药(46味,25.70%,595次,23.86%);(3)药味统计:以甘、苦、辛为主,分别是:甘味药(91味,50.84%,1622次,65.04%)、苦味药(84味,46.93%,985次,39.49%)、辛味药(66味,36.87%,763次,30.59%)。(4)归经统计:以肝、肾、脾、肺、胃经等为主,肝经(93味,51.96%,1422次,57.02%)、肾经(55味,30.73%,1171次,46.95%)、脾经(68味,37.99%,1186次,47.55%)肺经(64味,35.75%,844次,33.84%)、胃经(64味,35.75%,718次,28.79%)。(5)用药种类:179味药物统计分为19类,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6)药物聚类规则分析显示,30味中药当聚为10类时取得良好的聚类效果,分别为:C1陈皮、半夏;C2猪苓、苍术、车前子;C3茯苓、白术、党参;C4薏苡仁、泽泻;C5杜仲、续断;C6桑椹、墨旱莲;C7川芎、柴胡、白芍、牡丹皮;C8熟地黄、制何首乌、当归;C9山茱萸、菟丝子、桑寄生;C10侧柏叶、补骨脂。(7)二项关联可知,共有陈皮与半夏,白术与苍术,茯苓与猪苓,熟地黄与山茱萸,桑寄生与菟丝子,炙甘草与半夏,炙甘草与川芎,薏苡仁与白豆蔻,薏苡仁与车前子,熟地黄与菟丝子,泽泻与山楂等21组;(8)三项关联可知,共有白术+苍术+泽泻,白术+苍术+茯苓,白术+苍术+薏苡仁,白术+苍术+炙甘草,桑寄生+菟丝子+山茱萸,桑寄生+菟丝子+生地黄,白术+党参+薏苡仁等7组。(9)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出核心处方组成为,当归、熟地黄、制何首乌、薏苡仁、泽泻、茯苓、炙甘草。结论:刘兰林教授认为脂溢性脱发之病因分虚实两端,外感湿邪是导致脂溢性脱发的基础,先天禀赋异常为其本,嗜食肥厚辛辣为其因,毛发失于濡养而致脱落为其果,湿热熏蒸及阴虚血瘀为其发病的关键环节,病机特点为湿邪壅滞毛窍。以三焦论治贯穿始终,初期多为湿邪偏甚,后期发展为肝肾精血不足。用药方面:寒温并用,以寒为主,苦泻、甘补、攻补兼施,药物组合多有轻宣肺气、清热燥湿、淡渗利湿、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之类,临证擅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王氏连朴饮、茯苓皮汤、肾气丸等加减辨治,核心处方为薏苡仁、泽泻、茯苓、熟地黄、当归、制何首乌、炙甘草,七药合用共奏分化湿脂和生发固发之功。
金亨埈[9](2019)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热敏点。规范气血两虚型脱发热敏灸取穴方法。方法:1.分组:期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就诊的气血两虚型脱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3例,予热敏灸结合针刺加梅花针治疗;对照组33例,予针刺加梅花针治疗。2.艾灸选穴:治疗组选用热敏点治疗,对照组无艾灸治疗。针刺选穴:选用百会、四神聪、率谷、阿是穴、生发穴等。3.操作:治疗组采用热敏灸配合针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后,再进行梅花针叩刺。热敏灸治疗方法为用艾条进行悬灸,艾条施灸部位出现酸、胀、麻、痛等感觉,记录为热敏穴位。观察出热敏穴后,用艾条在1~2个热敏穴部位进行回旋,往返,雀啄等艾灸操作方法。针刺治疗方法以2.5寸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穴位,直刺或斜刺1~1.5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以局部酸麻胀感为程度。梅花针治疗主要针对脱发区进行叩刺。对照组采用针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针刺与梅花针的取穴,操作,疗程与治疗组相同。4.观察内容: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主要症状评分表,次要症状评分表,温度测定表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一个疗程后前后患者的头皮油腻、瘙痒、头屑、头皮温度等局部症状以及乏力、自汗、头晕、懒言少动、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研究结果:(1)主要症状的积分计算有效率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次要症状的积分计算有效率比较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头部温度变化平均值评分比较分析:治疗前,两组的头部温度变化平均值评分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前温度变化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的头部温度平均值变化评分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温度变化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两组的头部温度平均值变化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温度变化优于对照组。(4)综合疗效评分比较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热敏穴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四神聪、百会、率谷。结论:(1)热敏灸能改善整体脱发症状,促进毛发的生长和增加头皮温度。(2)热敏灸结合针刺加梅花针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疗效优于针刺结合梅花针。(3)头皮温度上升与毛发生长有一定相关性。(4)脱发患者的热敏感,程度和频率及感觉存在个体差异。(5)气血两虚型脱发患者的治疗中,最经常出现热敏感的穴位是四神聪、百会、率谷等,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四神聪。
张芝源[10](2019)在《化脂通窍生发饮联合梅花针治疗雄激素性脱发(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化脂通窍生发饮联合梅花针治疗雄激素性脱发(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梅花针扣刺脱发区头皮,1次/周,共6个月。治疗组予以口服导师经验方化脂通窍生发饮,每日1剂。对照组予以口服非那雄胺片,1mg/d。两组均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第2月、第4月、第6月治疗结束时,记录两组患者的头发油腻、瘙痒、鳞屑、脱发、生发情况评分,治疗前和6个月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中医证候评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经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3.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无明显差异。(2)治疗组的瘙痒、油腻、鳞屑评分从2月起与治疗前比较均为P<0.05,脱发、生发评分从4月起P<0.05,有统计学差异。(3)对照组油腻评分从2月起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瘙痒、鳞屑、脱发、生发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从4月起P<0.05,有统计学差异。(4)两组的瘙痒、油腻、鳞屑评分组间比较,在各个时段均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脱发、生发评分组间比较在4月P<0.05,有统计学差异,2月、6月P>0.05,无统计学差异。(5)两组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试验化脂通窍生发饮联合梅花针局部扣刺治疗雄激素性脱发(脾胃湿热证)与非那雄胺对照组均有效,两组总疗效无明显差异。(2)化脂通窍生发饮联合梅花针局部扣刺组对瘙痒、油腻、鳞屑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脱发、生发的改善在治疗中期优于对照组,最终治疗结束时两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3)化脂通窍生发饮联合梅花针在中医证候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实验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安全性观察结果 |
| 讨论 |
| 1 立项依据 |
|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
| 3 体会 |
| 4 病案举例 |
| 5 预防与调护 |
| 6 不足和展望 |
| 结语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1 低能量激光 |
| 1.1低能量激光治疗女性型脱发的可能机制 |
| 1.2低能量激光治疗女性型脱发的临床应用 |
| 2 点阵激光 |
| 2.1点阵激光治疗女性型脱发的可能机制 |
| 2.2点阵激光治疗女性型脱发的临床应用 |
| 2.2.1 154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 |
| 2.2.2 155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 |
| 2.2.3 剥脱性点阵激光 |
| 3 总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 脱发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
| 2 脱发的历史发展研究 |
| 3 古籍专书研究 |
| 4 现代实验研究 |
| 前言 |
| 1 脱发定义及病症名源流考 |
| 1.1 脱发定义 |
| 1.2 脱发病症名源流考 |
| 2 先秦两汉时期对脱发的主要认识 |
| 2.1 《内经》《难经》 |
| 2.1.1 肾与脱发 |
| 2.1.2 肺与脱发 |
| 2.1.3 虚邪与脱发 |
| 2.2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 |
| 2.2.1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长发、坚发药物 |
| 2.2.2 后世本草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基础上继承与创新 |
| 2.3 《伤寒杂病论》 |
| 3 晋唐时期对脱发的主要认识 |
| 3.1 《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 |
| 3.2 《诸病源候论》 |
| 3.2.1 系统论述“毛发病” |
| 3.2.2 明确血虚脱发的病机 |
| 3.2.3 记载鬼舐头之名 |
| 3.2.4 虚劳脱发的进一步发展 |
| 3.2.5 预防脱发的养生方法 |
| 3.3 《千金方》《外台秘要》 |
| 4 宋金元时期对脱发的主要认识 |
| 4.1 官修医书 |
| 4.1.1 《太平圣惠方》 |
| 4.1.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4.1.3 《圣济总录》 |
| 4.1.4 《御药院方》 |
| 4.2 金元四大家 |
| 4.2.1 刘完素从玄府论治脱发 |
| 4.2.2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脱发 |
| 4.2.3 张从正从实邪论治脱发 |
| 4.2.4 朱丹溪从阴虚脱治发论 |
| 5 明清时期对脱发的主要认识 |
| 5.1 病因病机的创新发展 |
| 5.1.1 内风脱发 |
| 5.1.2 心与脱发相联系 |
| 5.1.3 血瘀脱发 |
| 5.2 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 |
| 5.2.1 外科着作中的内外同治法 |
| 5.2.2 温补脾肾 |
| 5.2.3 培补营卫 |
| 6 脱发的古代文献研究对今之脱发诊疗的启示 |
| 6.1 脱发从辨病到辨证的演变启示 |
| 6.2 治脱发外用方善用解表药与治标药 |
| 6.3 古今脱发病因病机异同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古代脱发医案选辑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设计 |
| 3.研究对象 |
| 3.1 病例选择 |
| 3.2 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3.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4.研究方法 |
| 4.1 样本量估算 |
| 4.2 试验设计与随机方法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技术路线图 |
| 4.3.2 试验分组方案 |
| 4.4 注意事项 |
| 4.5 安全性指标 |
| 4.6 研究预期可能的不良反应 |
| 4.7 不良反应的处理 |
| 4.7.1 烫伤的处理 |
| 4.7.2 晕厥处理 |
| 4.7.3 药物过敏处理 |
| 4.7.4 口服中药不耐受处理 |
| 5.疗效观察 |
| 5.1 固定面积毛发数量评估 |
| 5.2 主要症状评分 |
| 5.2.1 头皮炎症分级 |
| 5.2.2 脱发数量评分 |
| 5.2.3 瘙痒情况评分 |
| 5.2.4 油腻情况评分 |
| 5.2.5 焦虑情况评分 |
| 5.3 疗效评定标准 |
| 6.统计方法 |
| 7.统计学分析 |
| 7.1 两组患者基线可比性分析 |
| 7.2 临床疗效分析 |
| 8.安全性观察 |
| 9.试验完成情况 |
| 10.讨论 |
| 10.1 关于患者基本情况 |
| 10.2 关于本次试验疗效分析 |
| 10.3 七宝美髯方治疗脂溢性脱发(肝肾不足型)机理分析 |
| 10.4 基于“玄府理论”应用中药熏蒸治疗脂溢性脱发(肝肾不足型)机理分析 |
| 10.4.1 脂溢性脱发玄府病变分析 |
| 10.4.2 中药熏蒸疗法恢复玄府功能分析 |
| 11.典型医案举隅 |
| 结论与展望 |
| 1.结论 |
| 2.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1.中医对脂溢性脱发的认识 |
| 1.1 病名探究 |
| 1.2 病因病机 |
| 1.2.1 肝肾不足 |
| 1.2.2 气血亏虚 |
| 1.2.3 瘀血阻滞 |
| 1.2.4 脾胃湿热 |
| 1.3 脂溢性脱发中医治疗 |
| 1.3.1 中医内治法 |
| 1.3.2 中医外治法 |
| 2.西医对脂溢性脱发的认识 |
| 2.1 西医对脂溢性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1 遗传因素 |
| 2.1.2 雄激素的作用 |
| 2.1.3 5α-还原酶 |
| 2.1.4 皮脂溢出 |
| 2.1.5 微循环功能障碍 |
| 2.1.6 毛囊炎症 |
| 2.2 西医治疗脂溢性脱发概况 |
| 2.2.1 系统用药 |
| 2.2.2 外用药物 |
| 2.2.3 毛发移植 |
| 2.2.4 富血小板血浆疗法 |
| 3.玄府理论研究进展 |
| 3.1 玄府概念 |
| 3.2 玄府现代研究实质 |
| 3.2.1 玄府微循环假说 |
| 3.2.2 玄府离子通道假说 |
| 3.2.3 玄府水通道蛋白假说 |
| 3.2.4 玄府的细胞间隙假说 |
| 3.3 玄府生理 |
| 3.3.1 畅达气机 |
| 3.3.2 气液、津精流通的道路 |
| 3.3.3 转运神机 |
| 3.4 玄府病理 |
| 3.5 玄府治法 |
| 4.中药熏蒸治疗 |
| 4.1 中药熏蒸治疗的起源 |
| 4.2 熏蒸疗法的近代研究 |
| 5.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CRF表 |
| 附录2 随机数字表 |
| 附录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随机分组及用药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 2.4 安全性观察 |
| 2.5 统计学分析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1 研究对象可比性分析 |
| 2 疗效分析 |
| 2.1 脱发数指标评分比较 |
| 2.2 头皮油腻度指标评分比较 |
| 2.3 头皮瘙痒指标评分比较 |
| 2.4 头皮屑指标评分比较 |
| 2.5 总疗效比较 |
| 3 安全性比较 |
| 讨论 |
| 1 西医对脂溢性脱发的认识 |
| 2 中医对脂溢性脱发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认识 |
| 2.2 治疗方法 |
| 3 导师临床治疗脂溢性脱发经验及组方用药依据 |
| 4 中药汤剂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现况比较 |
| 5 结果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单独及联合应用低能量激光疗法与米诺地尔治疗女性型脱发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章 单独及联合应用低能量激光疗法与PRP注射治疗女性型脱发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综述 低能量激光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对照表 |
| 附录一 Ludwig分型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病例来源 |
| 2.1.1 诊断标准 |
| 2.1.2 入选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剔除标准 |
| 2.2 分组和治疗 |
| 2.2.1 分组 |
| 2.2.2 研究所需仪器 |
| 2.2.3 治疗前准备 |
| 2.2.4 对照A组治疗方法 |
| 2.2.5 对照B组治疗方法 |
| 2.2.6 治疗组治疗方法 |
| 2.2.7 治疗间隔 |
| 2.2.8 注意事项 |
| 2.3 临床观察方法和指标 |
| 2.3.1 脱发面积评分 |
| 2.3.2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 2.4 不良反应 |
| 2.5 统计学处理 |
| 第3章 研究结果 |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 3.2 病例基线资料分析 |
| 3.2.1 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
| 3.2.2 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和病程比较 |
| 3.2.3 三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 3.2.4 三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 3.3.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ALT评分分析 |
| 3.3.2 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 3.4 复发情况分析 |
| 3.5 不良反应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斑秃的病因和组织病理 |
| 4.2 斑秃的治疗方法 |
| 4.3 关于308nm准分子光分析 |
| 4.4 关于CO_2点阵激光分析 |
| 4.5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 4.5.1 病基资料分析 |
| 4.5.2 SALT评分分析 |
| 4.5.3 疗效分析 |
| 4.5.4 复发率分析 |
| 4.5.5 不良反应 |
| 4.6 问题与展望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综述 全程斑秃的发病机制及物理治疗进展 |
| 前言 |
|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二、 物理治疗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 一、 基本情况 |
| 二、 学习工作经历 |
| 三、 获奖情况 |
| 四、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一、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探讨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脂溢性脱发研究的简述 |
| 2 历代中医文献对脂溢性脱发的探讨 |
| 2.1 中医古代医籍对脂溢性脱发的阐述 |
| 2.2 中医现代文献对脂溢性脱发的探析 |
| 3 刘兰林教授辨治脂溢性脱发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
| 3.1 湿邪致病立论基础 |
| 3.2 三焦辨治贯穿始终 |
| 3.3 治疗步骤井然有序 |
| 二、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脂溢性脱发的数据挖掘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1.4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147张脂溢性脱发处方中药频率情况 |
| 2.2 147张脂溢性脱发处方中药药性、药味及归经分布情况 |
| 2.3 147张脂溢性脱发处方用药种类分布情况 |
| 2.4 147张脂溢性脱发处方中药聚类情况 |
| 2.5 147张脂溢性脱发处方中药关联规则情况 |
| 2.6 147张脂溢性脱发处方药物复杂网络情况 |
| 3 讨论 |
| 3.1 常用药物情况分析 |
| 3.2 药物性味、归经及种类分布情况分析 |
| 3.3 药物聚类情况分析 |
| 3.4 药物关联及复杂网络情况分析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近十余年中医药辨治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状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 |
| 2 试验方案 |
| 2.1 试验器材及环境要求 |
| 2.1.1 针具 |
| 2.1.2 艾条 |
| 2.1.3 梅花针 |
| 2.1.4 便携式红外测温仪 |
| 2.1.5 环境要求 |
| 2.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 2.2.1 随机化方法 |
| 2.2.2 盲法与实施 |
| 2.2.3 样本量估计 |
| 2.3 治疗方法及操作方法 |
| 2.3.1 治疗组 |
| 2.3.2 对照组 |
| 2.3.3 治疗疗程及注意事项 |
| 2.4 观察方法及疗效指标 |
| 2.4.1 观察方法 |
| 2.4.2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环境控制 |
| 2.6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
| 2.7 针刺或艾灸过程中异常情况处理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中医对脱发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 4.1.1 病因病机 |
| 4.1.2 中医证型 |
| 4.1.3 针灸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
| 4.2 西医对脱发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 4.2.1 发病机制 |
| 4.2.2 西医的治疗方法 |
| 4.3 试验分析 |
| 4.3.1 证型的选择 |
| 4.3.2 取穴理论依据 |
| 4.3.3 热敏灸的选择 |
| 4.3.4 梅花针叩刺的选择 |
| 4.3.5 结果分析 |
| 4.3.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技术路线图 |
| 附录二 :主要症状评分表 |
| 附录三 :次要症状评分表 |
| 附录四 :头皮温度测定表 |
| 附录五 :文献综述 近10年针灸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择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设计 |
| 3.2 样本含量的计算 |
| 3.3 病例分组 |
| 3.4 治疗方案 |
| 3.5 观察指标 |
| 3.6 观察方法 |
| 3.7 疗效评价标准 |
| 3.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3.9 日常调护 |
| 4 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1 病例资料 |
| 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2.3 两组患者遗传史比较 |
| 2.4 治疗前疗效指标评分比较 |
| 3 治疗后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 4 治疗后疗效指标评分比较 |
| 4.1 疗效指标总积分比较 |
| 4.2 治疗组疗效指标不同时点与基线积分比较 |
| 4.3 对照组疗效指标不同时点与基线积分比较 |
| 4.4 各疗效指标组间比较 |
| 5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5.1 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组间比较 |
| 5.2 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组间比较 |
| 5.3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 |
| 5.4 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 |
| 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7 不良反应情况 |
| 8 研究结果分析 |
| 8.1 两组治疗前基线分析 |
| 8.2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 8.3 两组组内临床疗效指标前后分析 |
| 8.4 两组组间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 8.5 两组中医证候分析 |
| 8.6 安全性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研究背景 |
| 2 中医对雄激素性脱发的认识 |
| 2.1 脱发与肾的关系 |
| 2.2 脱发与肝的关系 |
| 2.3 脱发与心的关系 |
| 2.4 脱发与脾的关系 |
| 2.5 脱发与肺的关系 |
| 2.6 气血与脱发的关系 |
| 2.7 经络与脱发的关系 |
| 3 各家辩治经验 |
| 4 脾胃湿热证雄激素性脱发的选证依据 |
| 5 化脂通窍生发饮立方依据 |
| 6 化脂通窍生发汤的组方分析 |
| 7 具体方药分析 |
| 8 药理分析 |
| 9 梅花针扣刺 |
| 10 西医对雄激素性脱发的认识 |
| 10.1 病因病机 |
| 10.2 西医治疗现状 |
| 11 选择非那雄胺片的依据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