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张梅,谢学军[1](2021)在《血-视网膜内屏障体外模型构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血-视网膜内屏障是维持视网膜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结构基础,其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仍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体外血-视网膜内屏障模型具有可控、高效、快速、稳定等特点,已成为研究屏障具体构成和功能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主要对血-视网膜内屏障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体外模型的构建进行综述,有助于推进血-视网膜内屏障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及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血管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种共性与关键的实验基础。
张瀚文[2](2021)在《中药复方益糖康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防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体重、血糖的影响,对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的影响、对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ASC/pro-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细胞实验,观察中药复方益糖康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形态、活力和细胞中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中药复方益糖康改善DR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为临床诊疗DR努力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材料与方法:论文一: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影响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适应性喂养后以体重为依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高脂组6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予普食,高脂组大鼠予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禁食12小时,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DM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血糖浓度≥16.7mmol/L)根据大鼠血糖水平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6只,益糖康组17只,西药组17只。利用大鼠与人等效剂量换算公式制备实验药物,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等体积0.9%生理盐水灌胃,益糖康组予9.45ml/kg/d益糖康煎剂灌胃、西药组予135mg/kg/d羟苯磺酸钙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12周。期间每3周测量体重和血糖,直到干预结束,处死取材。通过EB渗透实验、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视网膜全层组织HE染色三个方面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病理改变,从而探讨中药复方益糖康对糖尿病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的防治作用。论文二: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TLR4/Myd88/NF-κB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实验动物、药品及动物的饲养、分组、给药方法同论文一。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18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pro-Caspase-1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切片NLRP3、Caspase-1的表达,从而探讨中药复方益糖康治疗DR的可能机制。论文三: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益糖康组10只。按照换算后实验动物给药量4倍浓度给予益糖康组大鼠进行灌胃;正常对照组按照20ml/kg的剂量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并于末次给药后1h麻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HMEC-1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糖康组、NF-κB抑制剂组、pro-Caspase-1抑制剂组共5组,予对应含药血清及抑制剂进行干预。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NF-κB、pro-Caspase-1的表达,从而明确中药复方益糖康是否通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发挥保护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的作用。结果:论文一: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影响1.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M大鼠体重、血糖均有维持稳态的功能,大鼠三多一少症状减轻。2.DM造模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大鼠体重均显着增加(P<0.01)。造模后,应用药物干预的12周里,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整体依然呈逐渐增加趋势,而模型对照组、益糖康组、西药组大鼠体重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药物干预第3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益糖康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其下降趋势出现明显迟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6、9、12周,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较益糖康组下降更为明显,而益糖康组大鼠体重下降趋势逐渐平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DM造模后,未进行药物干预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益糖康组、西药组大鼠空腹血糖值显着升高(P<0.01);药物干预第3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糖康组空腹血糖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第6、9、12周,益糖康组大鼠血糖下降趋势逐渐平稳。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益糖康组、西药组标准化EB渗透量平均值均增多,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益糖康组、西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标准化EB渗透量平均值均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但益糖康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通过大鼠视网膜组织HE染色结果发现,DR大鼠视网膜组织己经发生可见的病理变化,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的神经节细胞减少、排列紊乱;内、外核层细胞排列紊乱;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增粗,视网膜变薄,可见部分红细胞渗漏到血管外的组织中。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益糖康组视网膜各层结构病理改变较轻,细胞核排列较为规则,视网膜水肿较轻。6.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出现了细胞肿胀、胞体呈指状突起、紧密连接减少、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壁断裂等明显的病理改变,而益糖康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论文二: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TLR4/Myd88/NF-κB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1.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的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多(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益糖康组与西药组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1),且益糖康组和西药组组组间无差异(P>0.05)。2.免疫组化法结果:分别标记DR大鼠视网膜组织切片上的NF-κB、pro-Caspase-1蛋白,观察阳性染色表达程度及分析反应显色强度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切片上NF-κB、pro-Caspase-1蛋白均可见广泛的棕黄色表达,染色深,阳性染色表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益糖康组和西药组染色相对较浅,阳性染色表达较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3.免疫荧光检测结果:(1)各组视网膜切片上的NLRP3蛋白经过荧光染色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切片可见广泛、明显的绿色荧光样表达,说明NLRP3表达明显增多,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益糖康组和西药组大鼠视网膜切片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减少,NLRP3表达明显减少,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视网膜切片上的Caspase-1蛋白经过荧光染色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切片可见广泛、明显的绿色荧光样表达,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益糖康组和西药组大鼠视网膜切片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减少,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论文三: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1.应用CCK-8方法检测HMEC-1细胞活性,结果提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益糖康组细胞活性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糖康组细胞活性明显增高(P<0.01)。2.Western-blot法检测HMEC-1细胞中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HMEC-1细胞中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益糖康组显着降低了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P<0.01)。NF-κB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TLR4、MyD88蛋白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P(29)0.05),NF-κ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益糖康组比较,TLR4、MyD88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ro-Caspase-1抑制剂组与空白组、模型组、益糖康组比较,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3.Western-blot法检测HMEC-1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MEC-1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益糖康组显着降低了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表达(P<0.01)。NF-κB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益糖康组比较,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益糖康组相比较,NF-κB抑制剂组对下游因子的抑制作用较益糖康组更为显着。pro-Caspase-1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NLRP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29)0.05),而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益糖康组比较,pro-Caspase-1抑制剂组NLR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ro-Caspase-1抑制剂对下游因子的抑制作用较益糖康组更为显着。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1)NF-κB: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NF-κB表达水平显着增多,呈广泛的红色荧光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糖康组、NF-κB抑制剂组的NF-κB表达水平均下降,红色荧光分布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益糖康组相比,NF-κB抑制剂组NF-κB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ro-Caspase-1抑制剂组对于其上游因子NF-κB抑制能力较低,与模型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29)0.05)。(2)pro-Caspase-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pro-Caspase-1表达水平显着增多,呈广泛的红色荧光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糖康组、NF-κB抑制剂组、pro-Caspase-1抑制剂组的pro-Caspase-1表达水平均下降,红色荧光分布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益糖康组相比,NF-κB抑制剂组、pro-Caspase-1抑制剂组的pro-Caspase-1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中药复方益糖康可以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屏障功能,降低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程度,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2中药复方益糖康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as e-1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发挥抗炎、抗焦亡的作用。3中药复方益糖康可能通过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 ase-1炎症小体通路保护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4 NF-κB、pro-Caspase-1作为可能的靶点,对保护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马爽[3](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后黄斑水肿的发病率,并分析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前血糖水平、胰岛素的使用及其他相关因素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影响,以便为未来疾病的管理的发展和及时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我院眼科进行phaco+IOL的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单纯白内障的患者117例117只眼,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白内障患者226例226只眼,比较两组的黄斑水肿发生率。其次通过收集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术前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高血脂、是否合并冠心病、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使用胰岛素等资料,纳入单因素分析,得出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的可能影响因素,将这些可能影响因素再纳入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的相关因素。结果:单纯白内障组、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组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的发生率分别为18.80%、4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组患者的性别(P=0.771)、体重指数(BMI)(P=0.993)、术前空腹血糖水平(P=0.921)与术后发生黄斑水肿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合并高脂血症(P=0.002)、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7)、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0.003)、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P=0.019)、年龄(P=0.019)、糖尿病病程(P<0.001)、糖化血蛋白(P<0.001)是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组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0.039)、合并高血压(P=0.034)、合并高脂血症(P=0.023)、糖尿病病程长(P=0.001)、糖化血红蛋白高(P<0.001)是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组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组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的概率比单纯白内障组高;2.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组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高是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的独立危险因素。
成敬[4](2021)在《FXR激动剂在葡萄膜炎中的抑制性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葡萄膜炎是一类威胁患者视力甚至可以致盲的炎症性眼内疾病。研究发现法尼醇X受体(FXR)有着强大的调节免疫与抗炎的能力。本研究将FXR激动剂用于葡萄膜炎的体内实验,以发现该激动剂是否对葡萄膜炎具有影响作用。方法将C57BL/6J雌性鼠随机分为实验治疗组和安慰对照组,IBRP肽段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EAU)的发生,实验组选取FXR的特异性激动剂INT-747对EAU模型进行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小鼠眼球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测定其视网膜组织中FXR、IL-10、IFN-γ、IL-17、MCP-1与IL-1β的水平;检测治疗后的血视网膜屏障变化情况以及脾脏细胞中Th1与Th17细胞的比例;RNA测序分析两组差异基因(DEGs)。结果同EAU对照组相比发现,INT-747+EAU实验组小鼠的临床与病理评分显着降低且小鼠体内FXR与IL-10的表达均有增高,而IL-17、IFN-γ、IL-1β和MCP-1的表达量降低趋势明显。同时,经FXR激动剂INT-747处理后的EAU鼠,不仅其血视网膜屏障被显着修复,而且Th1与Th17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RNA测序显示两组有182个显着的差异基因。结论FXR激动剂显着抑制EAU小鼠的炎症。
赵宁[5](2021)在《基于COX2/PGE2信号通路探讨红景天苷对DR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红景天苷(SAL)是从药用植物红景天中分离得到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症、降血糖等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观察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保护作用及对COX2/PGE2通路的抑制作用。通过离体实验,分析Sal对高糖损伤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Retinal Müller cell line,rMC-1)COX2/PGE2信号通路的作用,探究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红景天苷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及治疗方面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选取健康8周SPF级别的SD大鼠共计75只,体重(230±20g),雄性。将其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组,Sal低、中、高剂量用量分别为50mg/kg、100mg/kg、200mg/kg,每日一次,每组共计15只大鼠。糖尿病组大鼠造模采用剂量65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在第3天和第5天两次检测空腹血糖均大于16.7mmol/L的大鼠方可进行实验。糖尿病+Sal低剂量(50mg/kg)组,糖尿病+Sal中剂量(100mg/kg)组,糖尿病+Sal高剂量(200mg/kg)组中的大鼠每天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红景天苷。等量的生理盐水给予对照组和糖尿病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重。HE染色,检测Sal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Western blot检测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取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提取各组大鼠视网膜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相对表达量。采应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第三部分: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retinal Müller cell line,rMC-1)在含10%FBS、1%双抗DMEM培养基中培养,置于37℃、体积含量为50 m L/L CO2培养箱中。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生长密度为70%左右时,用胰酶消化后按照1×104/孔的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在正常培养基中培养至细胞完全贴壁,镜下观察生长状态良好。随即细胞分组:对照组(NC组),高糖组(HG组),高糖+0.125m M Sal组,高糖+0.25m M Sal组,高糖+0.5m M Sal组,高糖+1m M Sal组,即分别在正常培养基及高糖培养基中加入0、0.125、0.25、0.5、1mmol/L红景天苷培养24,48,72h后,进行CCK8检测计算细胞活力,筛选红景天苷最佳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用于后续细胞实验。细胞造模分为4组:对照组(NC组),正常培养基1%血清含5.5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在正常培养基中加入30mmol/L葡萄糖,使培养基葡萄糖终浓度为35.5mmol/L;Sal干预组(HG+SAL组),在高糖组的条件下加入0.5mmol/L红景天苷;COX2抑制剂组(HG+NS398组),在红景天苷组基础上加入10μmol/L NS398。ELISA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PGE2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GS、BDNF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OX2、NF-κB、TNF-α、IL-6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1、Caspase-3、Bcl-2、Bax的影响。荧光探针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用酶标仪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中SOD、CAT活力。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1.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体重显着减轻(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中剂量组与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大鼠(P<0.01)血糖均有所降低,体重均有所增加。2.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RGC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RGC密度显着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RGC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RGC细胞密度有所升高(P<0.05)。但与糖尿病+Sal中剂量组比较,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大鼠RGC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红景天苷对GFAP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检测,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GFAP表达含量明显升高,荧光强度显着增强,甚至在视网膜全层几乎都有表达(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高剂量组(P<0.01)大鼠GFAP表达程度均有所降低,而以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减弱最明显。4.红景天苷对GS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GS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GS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Sal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GS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COX2、PGE2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荧光强度显着增强(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高剂量组(P<0.01)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荧光强度均有所减弱,而以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减弱最明显与糖尿病组相比。ELISA法检测PGE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PGE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PGE2表达量均显着下降,且以糖尿病+Sal高剂量组降低最明显(P<0.01)。2.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Western blot检测BDN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BDNF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BDNF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BDNF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3.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炎症介质NF-κB、TNF-α、IL-6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Western blot检测NF-κB、TNF-α、IL-6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NF-κB、TNF-α、IL-6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NF-κB、TNF-α、IL-6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Sal使用剂量的加大,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NF-κB、TNF-α、IL-6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4.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SOD、CAT活力经灌胃给药12W后酶标仪检测SOD、CAT活力,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SOD、CAT活力显着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SOD、CAT活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SOD、CAT活力量均显着升高(P<0.05)。第三部分实验结果1.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活力的影响在正常培养基和高糖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红景天苷分别孵育24,48,72h。在培养24h后检测rMC-1细胞活力,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在培养rMC-1细胞48h和72h后检测细胞活力,高糖组与对照组比较,rMC-1细胞活力明显减弱(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0.125m M Sal组,高糖+0.25m M Sal组细胞活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高糖+0.5m M Sal组,高糖+1m M Sal组与高糖组比较细胞活力显着增强(P<0.05)。因此本实验筛选红景天苷最佳使用浓度为0.5m M,最佳培养时间为48h,用于后续实验。2.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形态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生长速度减慢,足突回缩,胞体变小。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细胞形态改善,胞体变大,突起增多,恢复梭形、扇形细胞形状。3.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COX2、PGE2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COX2、PGE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COX2、PGE2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BDNF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BDNF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BDNF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5.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炎症介质NF-κB、TNF-α、IL-6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NF-κB、TNF-α、IL-6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NF-κB(P<0.05)、TNF-α(P<0.01)、IL-6(P<0.05)表达量显着降低。6.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ROS、SOD、CAT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ROS水平升高,SOD、CAT活力显着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ROS水平显着降低,SOD、CAT活力显着升高(P<0.05)。7.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rMC-1细胞中凋亡蛋白的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Caspase-1、Caspase-3、Bax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Bcl-2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Caspase-1、Caspase-3、Bax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Bcl-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此外,流式细胞术观察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结论:1.红景天苷能逆转糖尿病模型中大鼠的体重及血糖改变,使大鼠体重升高血糖减低,同时RGC细胞发挥保护作用。2.红景天苷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NF-κB、TNF-α、IL-6的含量,升高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的含量,同时上调抗氧化酶SOD、CAT的活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PGE2信号通路相关。3.红景天苷能够减少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NF-κB、TNF-α、IL-6的表达,提高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GS的表达,上调抗氧化酶SOD、CAT的活力,下调降低活性氧ROS水平,降低Caspase-1、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下调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凋亡率,其机制与COX2/PGE2信号通路参与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的保护作用相关。
李丽华[6](2021)在《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自噬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响应应激条件,负责降解细胞内成分,维持细胞内稳态。自噬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是从青蒿中提取的水溶性衍生物,1987年我国卫生部批准其上市,临床用于疟疾的治疗,同时它还具备抗炎的活性,使其在自身免疫病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也具有一定作用。青蒿琥酯还被发现作为自噬诱导物,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手术引起的硬膜外纤维化。高血糖是公认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确切机制并没有完全明确。高血糖引起的生化途径改变,例如高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的通量增加、多元醇途径、蛋白激酶C活化和己糖胺途径的改变,均会使氧化应激增加,同时有助于诱导炎性中间体的产生。实验室和临床证据表明,先于和伴随微血管的变化,炎性介质和氧化应激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即开始损伤视网膜,自由基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视网膜屏障分解和毛细血管周细胞丢失,进而血视网膜屏障破裂导致视网膜损伤。因此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系列病理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过程中,自噬介导着氧化应激和炎症的调节。有效的自噬调控药物成为当前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热点。我们在本研究中使用青蒿琥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研究,针对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以及自噬的变化和5’-腺嘌呤核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信号通路进行了探讨。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分为三部分:首先,我们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成模后进行体内研究,观察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层间结构和视网膜屏障渗漏水平的影响,并检测了视网膜组织的活性氧和炎性反应水平。之后,我们还检测了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及AMPK/SIRT1活化的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证实青蒿琥酯发挥作用的机制,我们进行相应的体外研究。使用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然后检测青蒿琥酯对细胞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情况的影响,同时也对自噬水平及AMPK/SIRT1活化情况进行检测。研究方法:1、SD大鼠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加高、低剂量青蒿琥酯治疗组;除对照组,其他组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分别给予低、高剂量青蒿琥酯治疗。2、苏木精-伊红染(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3、Evens blue检测大鼠视网膜屏障渗漏情况。4、Lectin染色检测存在于视网膜血管中的白细胞粘附。5、Iba-1免疫组化标记视网膜小胶质细胞。6、RT-q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L-6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MCP-1表达的变化。7、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染色(Dihydroethidium,DHE)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改变。8、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eclin-1、LC3II/I、P62及AMPK、p-AMPK、SIRT1、p-SIRT1的表达水平的变化。9、高糖及青蒿琥酯加高糖处理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10、流式细胞仪检测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情况的影响。1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包括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生化检测和荧光染色法检测ROS水平进行评估。12、ELISA检测细胞IL-1β、IL-6和MCP-1表达水平。13、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Dansylcadaverine,MDC)检测自噬体形成情况。14、Western blot检测青蒿琥酯对细胞Beclin-1、LC3II/I、P62及AMPK/SIRT1活化的影响。15、转染si-SIRT1后检测对青蒿琥酯在高糖作用下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发挥作用的影响。结果:1、青蒿琥酯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减轻血视网膜屏障的渗漏。2、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白细胞粘附增强,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多,IL-1β、IL-6的mRNA水平和促炎细胞因子MCP-1上调;青蒿琥酯干预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组织的炎性反应水平下降。3、青蒿琥酯降低大鼠视网膜组织中ROS的水平。4、青蒿琥酯增加大鼠视网膜组织的自噬水平以及AMPK/SIRT1信号通路的活化。5、高糖条件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增殖活力、破坏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凋亡增加;青蒿琥酯干预可以改善细胞的增殖活力、保护线粒体膜电位、减轻凋亡水平。6、青蒿琥酯有效改善高糖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降低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7、青蒿琥酯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增强高糖作用下自噬的水平。8、SIRT1对于青蒿琥酯在高糖作用下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结论:1、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和血视网膜屏障显示出了保护作用。2、青蒿琥酯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增加AMPK/SIRT1信号通路的活化,增强自噬从而发挥作用。3、青蒿琥酯能够通过SIRT1激活自噬而减轻高糖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促炎因子的释放保护细胞。
张瀚文,石岩[7](202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DR的发病机制研究目前尚未完善,相关假说涉及到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增多、氧化应激反应等。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 barrier, BRB)是由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等组成的具有选择性滤过的组织,起到保护视网膜细胞、视神经并提供稳定代谢环境的作用。BRB的结构破坏和通透性增加是DR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从BRB的生理病理机制、宏观及微观变化两方面详细探讨DR中BRB的损伤机制,以期待为DR的临床病机及治疗手段提供更多的方向。
牛童童[8](2020)在《白头翁皂苷B4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白头翁皂苷B4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及其介导的炎症因子表达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白头翁皂苷B4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组织及功能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探讨早期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方法。[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组(DM组)及糖尿病+白头翁皂苷B4治疗组(B4组),20只/组。DM组及B4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体重)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于3天后监测血糖,血糖值高于16.7 mmol/L并稳定维持,视为造模成功。B4组大鼠腹腔注射白头翁皂苷B4(5mg/kg体重),2次/天,持续8周;CON组、DM组大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8周后获取大鼠视网膜组织进行研究。制作视网膜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学改变;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IL-1β、IL-6、TNF-α以及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Bax及Bcl-2蛋白表达;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ax及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和B4组大鼠同期血糖均显着升高而体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DM组与B4组相比,血糖及体重均无显着差异。H-E染色观察,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变薄,细胞排列杂乱;而白头翁皂苷B4治疗后的大鼠视网膜结构与形态好转。Q-PCR检测结果显示,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IL-1β、IL-6、TNF-α以及Caspase-3的mRNA表达较CON组显着升高,而白头翁皂苷B4能够降低上述因子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Bax表达增多,而Bcl-2表达降低,使用白头翁皂苷B4治疗后,NF-κB、Bax表达有明显的下调,而Bcl-2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ax表达明显升高,而Bcl-2表达水平降低,使用白头翁皂苷B4治疗后,与DM组相比,B4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ax表达水平下降,Bcl-2表达升高。[结论](1)白头翁皂苷B4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形态,对视网膜组织具有保护作用。(2)白头翁皂苷B4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抗凋亡作用有关。(3)白头翁皂苷B4可能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潜在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辉[9](2020)在《miR-203a-3p靶向SOCS3蛋白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oBRB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及黄斑水肿的重要病理基础,但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体内外模型模拟糖尿病环境,探索miR-203a-3p对血视网膜外屏障(o BRB)的调节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miR-203a-3p对o BRB功能的影响:腹腔注射1%STZ溶液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使用原位杂交技术明确miR-203a-3p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定位情况。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03a-3p和SOCS3在体外高糖低氧培养的ARPE-19细胞中的表达。采用inhibitor-miR-203a-3p,mimicmiR-203a-3p及它们的阴性对照寡核苷酸转染高糖低氧条件培养的ARPE-19细胞,运用渗透率测定、经上皮电阻(TEER)检测方法观察ARPE-19单细胞层的FITC-右旋糖酐从RPE顶部到基底的扩散率、旁细胞通路的跨上皮电阻,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RPE-19单细胞层claudin-1,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过表达质粒上调ARPE-19单细胞层中的SOCS3或应用STAT抑制剂WP1066阻断STAT通路,观察FITC-右旋糖酐扩散率、旁细胞通路的跨上皮电阻、p-STAT、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验证DR环境下SOCS3是否通过调节STAT通路来影响o BRB功能。(2)miR-203a-3p对低氧诱导ARPE-19凋亡的影响:应用mimicmiR-203a-3p及其阴性对照寡核苷酸转染低氧条件培养的ARPE-19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TUNEL染色,western blot检测mimic-miR-203a-3p对低氧诱导ARPE-19凋亡程度,细胞形态学以及cleaved caspase3、Bax等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应用荧光素酶报告来验证miR-203a-3p与SOCS3有否特异性的靶向作用关系;应用过表达质粒上调ARPE-19中的SOCS3或应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阻断JNK通路,验证低氧环境下SOCS3是否通过调节JNK通路来影响RPE的凋亡。结果:(1)miR-203a-3p对o BRB功能影响: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PE细胞层和视网膜内核层(INL)的miR-203a-3p表达明显增多;体外高糖低氧培养,会上调ARPE-19细胞中miR-203a-3p的表达,SOCS3表达趋势相反。转染mimic-miR-miR-203a-3p后可明显导致高糖低氧培养的ARPE-19单细胞层FITC-右旋糖酐扩散率增加、旁细胞通路的跨上皮电阻下降,同时伴随claudin-1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而转染inhibitor-miR-203a-3p观察到相反现象;过表达SOCS3或应用WP1066均会改善高糖低氧培养导致的o BRB结构改变功能损伤并上调claudin-1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2)miR-203a-3p对低氧诱导ARPE-19凋亡的影响:转染mimic-miR-203a-3p会增加低氧诱导的ARPE-19细胞凋亡比例,上调ARPE-19细胞中促凋亡相关因子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下调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证实了miR-203a-3p与SOCS3有特异性的靶向作用关系;过表达SOCS3或应用SP600125均可以逆转miR-203a-3p3对低氧诱导ARPE-19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miR-203a-3p对靶标SOCS3有抑制作用,不仅通过对STAT信号通路的调节,降低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导致高糖低氧诱导的o BRB功能损伤;同时增强了JNK/c-jun信号通路,促进了低氧诱导的ARPE-19细胞凋亡,也可能是导致o BRB损伤的重要机制。
肖在林[10](2019)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前后瞳孔及黄斑的影响》文中认为[目 的]研究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瞳孔大小及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影响,同时检测房水中前列腺素E 2(prostaglandin E2,PGE2)的浓度值,探索其与术中瞳孔面积变化值的关系。[方 法]选择2018年2月-2018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糖尿病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5例(25眼),实验组21例(21眼)。对照组:术前3天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术后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抗炎治疗1月。实验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增加普拉洛芬滴眼液,从术前3天使用至术后1月。截取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的瞳孔图片,用Image J软件计算出两时间点瞳孔面积的大小;同时手术开始时抽取100μL前房水,酶联免疫法检测房水中PGE2的浓度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瞳孔面积、术中瞳孔面积变化值、房水中PGE2浓度值的大小;分析术中瞳孔面积变化值与房水中PGE2的浓度值是否存在相关性。术后随访3月,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术前3天及术后1周、1月、3月的CMT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的CMT值大小及术后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发生率。[结 果]术前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①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BCDVA):术前两组 BCDVA均位于0.1-0.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CDVA都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3月实验组BCDVA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瞳孔面积及PGE2浓度:术前实验组瞳孔面积大于对照组,分别为(58.48±5.52mm2)和(54.13±6.7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瞳孔面积均出现了减小,实验组为(54.05±5.69mm2)、对照组为(45.76±7.95mm2),实验组瞳孔面积减小值(4.42±2.35mm2)低于对照组(8.36±3.9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房水中PGE2浓度值(200.85±9.18pg/ml)低于对照组(210.68±6.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术中瞳孔面积的减小值与房水中PGE2的浓度值均无相关性(P>0.05)。③CMT及ME:术前实验组CMT(240.65±10.72μm)与对照组(243.58±9.86μm)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实验组为(254.10±11.42μm)、对照组为(262.08±8.6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实验组为(273.85±18.23μm)、对照组为(287.46±14.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ME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实验组为(263.70±23.24μm)、对照组为(271.08±17.18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E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一方面可以达到更好地散瞳效果,而且能够抑制术中瞳孔缩小、维持术中瞳孔散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术后CMT值的增加幅度,可能对术后ME的发生有抑制作用。糖尿病患者术中瞳孔面积的减小值与房水中PGE2的浓度无相关性,可能房水中存在其他的炎症因子引起术中瞳孔的缩小;或者PGE2虽然可以引起术中瞳孔的缩小,但可能其并不是主要因素,可能与其他炎症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术中瞳孔的缩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引言 |
| 1血-视网膜内屏障的结构组成 |
| 1.1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
| 1.2周细胞 |
| 1.3星形胶质细胞 |
| 1.4基底膜 |
| 1.5紧密连接 |
| 2血-视网膜内屏障的功能 |
| 3血-视网膜内屏障体外模型的构建 |
| 3.1 RMEC模型 |
| 3.1.1单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 |
| 3.1.2二元培养模型 |
| 3.1.3三元培养模型 |
| 3.2永生化细胞模型 |
| 3.3通过3D细胞外基质建立iBRB体外模型 |
| 4总结和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TLR4/Myd88/NF-κB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基于“阴平阳秘”理论探讨炎症、焦亡与糖尿病的关系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检查方法 |
| 2.5 手术过程 |
| 2.6 术后黄斑水肿(ME)的判定 |
| 2.7 观察指标 |
| 2.8 统计处理 |
| 结果 |
| 3.1 患者基本资料汇总 |
| 3.2 黄斑水肿(ME)的发生情况 |
| 3.3 合并T2DM患者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的单因素分析 |
| 3.4 合并T2DM患者术后发生ME的多因素分析 |
| 3.5 合并T2DM患者术后发生ME的独立影响因素纳入ROC曲线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水肿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 附录B 伦理审核 |
| 导师评阅表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文献综述 FXR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抑制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红景天苷通过COX2/PGE_2信号通路保护DR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Müller细胞凋亡抑制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饲养条件 |
| 2.1.3 实验仪器 |
| 2.1.4 实验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
| 2.2.2 大鼠眼球玻璃体腔注射 |
| 2.2.3 大鼠眼球组织编号、固定、保存 |
| 2.2.4 HE染色 |
| 2.2.5 Evans Blue |
| 2.2.6 Lectin染色 |
| 2.2.7 Iba-1免疫组织化学 |
| 2.2.8 大鼠视网膜组织全蛋白提取及定量 |
| 2.2.9 大鼠视网膜组织MCP-1的ELISA检测 |
| 2.2.10 大鼠视网膜组织IL-1β和IL-6的RT-qPCR |
| 2.2.11 DHE染色 |
| 2.3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 3.1.1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层间结构的作用 |
| 3.1.2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作用 |
| 3.2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 |
| 3.2.1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白细胞粘附的作用 |
| 3.2.2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 |
| 3.2.3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IL-1β与IL-6 mRNA及炎性因子MCP-1表达的影响 |
| 3.3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氧化应激的影响 |
| 3.3.1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ROS水平的作用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自噬及AMPK/SIRT1信号通路的影响 |
| 5 前言 |
| 6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6.1 实验材料 |
| 6.1.1 实验仪器 |
| 6.1.2 实验试剂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 6.3 统计学处理 |
| 7 实验结果 |
| 7.1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自噬水平的影响 |
| 7.1.1 各组大鼠视网膜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I和P62表达 |
| 7.2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AMPK/SIRT1通路的影响 |
| 7.2.1 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AMPK表达的作用 |
| 7.2.2 青蒿琥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SIRT1磷酸化抑制 |
| 8 讨论 |
| 第三部分:青蒿琥酯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
| 9 前言 |
| 10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0.1 实验材料 |
| 10.1.1 细胞株 |
| 10.2 实验方法 |
| 10.2.1 细胞培养 |
| 10.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
| 10.2.3 CCK8 实验 |
| 10.2.4 MDA实验 |
| 10.2.5 SOD实验 |
| 10.2.6 ROS荧光染色 |
| 10.2.7 MCP-1、IL-1β、IL-6的ELISA检测 |
| 10.2.8 细胞凋亡检测 |
| 10.2.9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 10.2.10 MDC染色 |
| 10.2.11 ARPE-19细胞透射电镜 |
| 10.2.12 ARPE-19细胞SIRT1的RT-qPCR |
| 10.2.13 Western blot |
| 10.3 数据分析 |
| 11 实验结果 |
| 11.1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 11.1.1 不同浓度梯度葡萄糖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 11.1.2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ARPE-19细胞自噬的影响 |
| 11.1.3 不同浓度青蒿琥酯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 11.1.4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ARPE-19增殖活力的作用 |
| 11.1.5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的ARPE-19细胞凋亡的作用 |
| 11.1.6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的ARPE-19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 11.2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ARPE-19氧化应激的影响 |
| 11.2.1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ARPE-19细胞MDA水平的作用 |
| 11.2.2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ARPE-19细胞SOD的作用 |
| 11.2.3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ARPE-19ROS的影响 |
| 11.3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的ARPE-19炎性反应的影响 |
| 11.3.1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ARPE-19炎性因子IL-1β、IL-6、MCP-1水平的作用 |
| 11.4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的ARPE-19细胞自噬的影响 |
| 11.4.1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的ARPE-19自噬的作用 |
| 11.5 青蒿琥酯对高糖作用下ARPE-19细胞AMPK/SIRT1通路的影响 |
| 11.6 si-SIRT1对于ART在高糖作用下ARPE-19发挥作用的影响 |
| 11.6.1 SIRT1的siRNA构建及转染效果 |
| 11.6.2 SIRT1对ART在HG诱导下的ARPE19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 11.6.3 SIRT1对ART在HG诱导下的ARPE19细胞MDA、SOD的影响 |
| 11.6.4 SIRT1对ART在HG诱导下的ARPE-19细胞MCP-1、IL-1β、IL-6的影响 |
| 11.6.5 SIRT1对ART在HG诱导下的ARPE-19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 11.6.6 SIRT1对ART在HG诱导下的ARPE19细胞AMPK相关蛋白的影响 |
| 12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自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视网膜与血-视网膜屏障 |
| 1.1 视网膜生理结构 |
| 1.2 视网膜血流供应 |
| 1.3 血-视网膜屏障的生理功能 |
| 2 糖尿病引起血-视网膜屏障改变的可能机制 |
| 2.1 高血糖为发病的基础 |
| 2.2 缺氧、缺血及氧化应激 |
| 2.3 炎症和炎症介质 |
| 2.4 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 |
|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视网膜屏障的病理改变 |
| 3.1 NPDR与BRB |
| 3.2 PDR与BRB |
| 3.3 血-视网膜屏障相关细胞病理改变 |
| 3.3.1 周细胞的选择性丢失 |
| 3.3.2 内皮细胞损伤 |
| 3.3.3 Müller细胞的活化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NF-κ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 1.2 白头翁皂普B4 |
|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3.1 大鼠血糖情况 |
| 3.2 大鼠体重情况 |
| 3.3 视网膜HE染色观察 |
| 3.4 Q-PCR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κB、IL-1β、IL-6、TNF-α以及Caspase-3 mRNA表达 |
| 3.5 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κB、Bcl-2以及Bax蛋白表达 |
| 3.6 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 |
| 4 讨论 |
| 5 结论及展望 |
| 5.1 结论 |
|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炎性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注释(Abbreviation) |
| 绪论 |
| 第1部分 miR-203A-3p/SOCS3介导STAT3通路对OBRB的调节作用 |
| 1.1 引言 |
| 1.2 材料和方法 |
| 1.2.1 实验材料 |
| (1)实验动物 |
| (2)细胞株 |
| (3)实验试剂 |
| (4)仪器和设备 |
| 1.2.2 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制作及标本采集 |
| 1.2.3 大鼠糖视网膜原位杂交检测的miR-203A-3p的表达及定位 |
| 1.2.4 ARPE-19细胞培养和高糖低氧模型 |
| 1.2.5 荧光定量PCR检测高糖低氧条件ARPE-19中细胞低氧条件下miR-203a-3p的表达 |
| 1.2.6 转染mimic-miR-203a-3p,inhibitor-miR-203a-3p及其对照寡核苷酸入ARPE-19细胞 |
| 1.2.7 WESTERN BLOT检测ARPE-19细胞低氧条件下SOCS3、CLAUDIN-1、OCCLUDIN和 Z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 1.2.8 高糖低氧条件下ARPE-19细胞经上皮电阻(TER)的测量 |
| 1.2.9 高糖低氧条件下ARPE-19细胞旁渗透性的测量 |
| 1.2.10 构建含SOCS3开框区序列的慢病毒质粒 |
| 1.2.11 统计分析 |
| 1.3 结果 |
| 1.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 1.3.2 miR-203A-3p在大鼠视网膜中的组织定位及表达 |
| 1.3.3 SOCS3是miRNA-203A-3p的潜在靶标 |
| 1.3.4 高糖低氧条件下RPE中miR-203A-3p和SOCS3的表达情况 |
| 1.3.5 高糖低氧条件下miR-203A-3p对单层RPE经上皮电阻(TEER)的作用 |
| 1.3.6 高糖低氧条件下miR-203A-3p对细胞旁通透性的作用 |
| 1.3.7 高糖低氧条件下miR-203a-3p对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及STATA通路表达的作用 |
| 1.3.8 过表达SOCS3的效率测定 |
| 1.3.9 SOCS3过表达及STAT抑制剂对单层ARPE-19经上皮电阻(TEER)和细胞旁通透性的作用 |
| 1.3.10 SOCS3过表达及STAT抑制剂对单层ARPE-19OCCLUDIN等 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 |
| 1.4 讨论 |
| 1.5 结论 |
| 第2 部分miR-203A-3p/SOCS3通过JNK/C-JUN通路对RPES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1)细胞株 |
| (2)实验试剂 |
| (3)仪器和设备 |
| 2.2.2ARPE-19细胞培养和高糖低氧模型 |
| 2.2.3 转染MIMIC-miR-203A-3p及其对照寡核苷酸入ARPE-19细胞 |
|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 2.2.5 TUNEL荧光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 |
| 2.2.6 WESTERN BLOT检测ARPE-19细胞低氧条件下SOCS3、CLEAVED CASPASE3、BAX和 BCL2 等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2.7 荧光素酶实验验证SOCS3是miR-203a-3p的靶基因 |
| 2.2.8 荧光定量PCR检测低氧条件下ARPE-19中细胞低氧条件下miR-203A-3p的表达 |
| 2.2.9 构建含SOCS3开框区序列的慢病毒质粒 |
| 2.2.10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转染miR-203A-3p后COCL2诱导ARPE-19凋亡的流式细胞分析 |
| 2.3.2 转染miR-203A-3p后COCL2诱导ARPE-19凋亡的TUNEL染色结果 |
| 2.3.3 转染miR-203A-3p后COCL2诱导的ARPE-19中BAX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 2.3.4miR-203A-3p对SOCS3的靶向结合作用 |
| 2.3.5 转染miR-203A-3p组过表达SOCS3后ARPE-19凋亡的流式细胞分析 |
| 2.3.6 转染miR-203a-3p组过表达SOCS3后ARPE-19凋亡的TUNEL染色结果 |
| 2.3.7 转染miR-203a-3p组过表达SOCS3后ARPE-19中Bax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 2.3.8SOCS3通过JNK/C-JUN调节COCL2诱导的RPE凋亡 |
| 2.4 讨论 |
| 2.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