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白虎汤“外热内冷”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白虎汤“表热里寒”心悟(论文文献综述)

罗燕文[1](2021)在《白虎汤治疗“寒症”验案二则》文中认为白虎汤是治阳明经热、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要点。本文的白虎汤病案以全身或者局部"寒症"表现为主诉,与常见白虎汤证表现不同,报道如下:一、恶寒(表虚里热夹湿证)患者女,13岁,学生,就诊于2019年11月10日,主诉:恶寒两月余。症见:恶寒,无发热,自觉无流汗,无咳嗽、流涕、咽痒、咽痛,无口干、口渴、口苦等不适,纳眠、二便正常。

姚舜宇,刘如秀,常兴,刘志明[2](2021)在《国医大师刘志明辨治新冠肺炎常用经典名方研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医大师刘志明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常在经典名方的基础上灵活化裁。比如《千金》苇茎汤,原本用于咳唾脓血的肺痈,兼有补益肝气、见肺实肝的功效,刘老用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见咳嗽、痰黄而黏、难以排出者,常去桃仁、冬瓜子,并视病情轻重用苇茎30~40 g,薏苡仁15~50 g。再如白虎汤,《伤寒论》用其治疗阳明里热、厥阴热厥等,《温病条辨》用治太阴气分热盛津伤,刘老加祛湿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气分热盛、湿热交阻者,常去粳米,重用生石膏15~50 g,知母12 g,甘草6 g。而茯苓杏仁甘草汤,原用治胸痹短气,刘老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咳嗽口干、胸闷气促者,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合入《千金》苇茎汤、黄芩半夏丸、贝母瓜蒌散等,以增加清宣润肺功效。

郭雨晴[3](2020)在《张元素肾脏证候特点研究》文中认为近20余年来,证候源流角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张元素为金元时期的着名医家,开创了易水学派。张元素的证候体系在中医证候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本课题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张元素肾藏证候与现代肾藏证候比较的特点,分析张元素肾藏证候特点的渊源、对后世的影响和相关评价。并简要探讨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张元素学术思想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上述研究以张元素的“肾水阴虚证”为重点。1张元素肾藏证候与现代肾藏证候比较的特点:(1)张元素肾藏证候中,实证占更重要的地位。(2)张元素肾藏证候较粗略,证候名称有只有肾藏病位而无病性者。(3)张元素肾藏证候有肾血虚证。(4)与现代肾阴虚证比较,张元素的肾水阴虚证在很大程度上以“寒不足”代替“水不足”、“阴不足”。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知母、黄柏为主治疗肾水阴虚证,而知母、黄柏的功效主要与其寒性有关。2张元素肾水阴虚证特点的渊源分析:(1)张元素肾水阴虚证的特点在形式上与其将《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苦、欲、补、泻”论述落实到具体的药物上有关。(2)从代表性本草着作看,在张元素之前未见知母、黄柏有治疗肾水阴虚证功效的相关文字,所以推测以知母、黄柏为主治疗肾水阴虚证,是张元素首先提出的。3张元素有关肾水阴虚证的观点在后世的影响:3.1受张元素较直接影响的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的观点。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3人都基本接受了张元素有关肾水阴虚证的观点。3.2金至民国医家对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等“知母、黄柏补阴”观点的看法。可分为同意的和有不同意见的两类。3.3当代对“知母、黄柏补阴”观点的看法:当代对“知母、黄柏补阴”的观点是不强调的。4张元素肾藏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金时期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由于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4.1临床经验的积累尚不系统,所以证候学说的形成尚需借助引入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等。因此张元素证候也多呈脏器之间对应的形式。从而使张元素肾藏证候中有更多的实证,以及有肾血虚证。4.2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粗”而不“细”。因此张元素肾藏证候较粗略,病性尚欠分化,证候名称有只有肾藏病位而无病性者。4.3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张元素在肾水阴虚证的理解和把握上,以“寒”这一具体、简单的属性代替“水”、“阴”这些抽象、复杂的属性,因而以“寒不足”代替“水不足”、“阴不足”。5张元素肾藏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张元素肾藏证候的上述特点和产生原因,提示现代研究中医证候学说:(1)应有发展的观点,不可把数千年的资料等同视之。(2)应有全面的观点,对古代的证候不可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理解,而应根据其在当时整个证候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所代表的临床信息(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药等)准确了解其内涵。6本研究的创新点:张元素的证候体系在中医证候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对后世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影响。对张元素学术思想中证候特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弥补目前对张元素证候学说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对中医证候学说发展历史的认识,为现代证候学说提供借鉴。

邢崇溢[4](2020)在《从《伤寒论》探析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表明仲景之“存津液”,并非是一个具体治法,而是作为一种治疗思想贯彻《伤寒论》全书,是仲景主要学术思想之一。故本文以《伤寒论》原文为主,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解为辅,归纳整理《伤寒论》中因津液异常产生病变的相关条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相关条文中津液异常的病因病机(误治、体质、六经病理性因素)、津液病变的症状(渴、谵语、大便、小便)、津液病变的治法(解肌护津、和解布津、涩肠存津等)、治疗方药进行逐一分析,理清“存津液”学术思想在《伤寒论》理、法、方、药及药物煎服宜忌中的运用。从而探求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的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以期为后世养阴学说、温病学发展提供源流研究依据,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王瑞[5](2020)在《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主要代表医家(吴正伦、吴崑、吴楚)以及与其相关医家(李士材、薛立斋、赵献可、程原仲、李东垣、朱丹溪等)的着作,以及相关的经典着作,详细而深入地分析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的传承脉络,乃至于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同时探寻吴楚与家传医学思想、私淑医家以及同时代或同地域医家医学思想的比较和联系,从而挖掘吴楚学术与临证中的特色内容,希望能对新安医学的文献研究以及当代中医临床有所帮助。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主要包括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等。1.文献检索:详细阅读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及其相关医家着作,翻阅吴楚着作古籍藏本,前往澄塘村及馆藏吴氏医家着作的图书馆,试图寻找未刊本《虚车录》、《活人心法》以及《医验录二集》中的卷三卷四;2.追根探源:探寻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源流,比较其与涉及前贤医家的异同,从而得出其对于前贤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晰其传承脉络;3.纵横联系对比及分类整理:将吴楚学术思想与家传、私淑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对比,并探寻其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学术思想的异同,包括对于人体生理的认知,对于诊断、本草、具体疾病和治法的认识等,与学术源流医家作纵向比较,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作横向比较,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其有别于他医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4.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提炼吴楚学术特色。结果1.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他师承于浙东医家陆声野,以朱丹溪为首的丹溪学派一脉学术为宗,兼采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东垣等其他金元医家及陶华、吴球等众医家之长,尤以浙江籍医家为主。其学传于次子吴行简,吴行简传于其孙吴冲孺、吴任弘,吴冲孺传于其子吴志持,并对侄子吴楚有所教诲。吴崑受业于歙县医家余午亭,故而受其以东垣、丹溪为宗的学术思想影响较深,此外精研《内经》,对《内经》学术思想亦有深入研究和继承,在针灸方面,主要受窦汉卿学术思想影响。此外,由于其拜师甚众,在方药、针灸和脉学研究上,均有博采众长的学术源流特色。吴崑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在方剂、脉学以及内经研究方面,均对后世如吴谦、汪昂、张景岳等医家学术思想乃至于对日本汉医学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第五代传人吴楚,完成了对吴正伦和吴崑两位家族医家学术思想的融汇过程。吴楚年轻时受过伯父吴冲孺教诲,但起初专心举业,直到祖母重病经吴楚治愈后,始发愤习医,在融汇家传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又以李中梓医学思想为宗,并汲取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陶节庵、程原仲及喻嘉言学术思想精华,从而融会贯通,在临证上屡起沉疴,其学传于次子吴贯宗,吴贯宗又传于吴日蒸、吴日熙二子。至此,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共历7世,10人。2.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吴楚早年习儒用心科考,中年始兼理医业,故而在学术风格上具有强烈的儒医特色,他在探讨医理时对于儒医和儒家学者医论有着不少的引用,在业医早年论病时也时常借用科举作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比喻,强调医生的个人学识积累和道德修养。在学术理论上,他重点私淑李士材学术思想,对其重阳思想、脾肾兼顾思想等均有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挥;此外,在伤寒学术思想方面,则尤重陶节庵,广用其说其方,并兼采喻嘉言伤寒“三纲鼎立”学说。吴楚非常重视脉诊,每能以脉断病,但他并不偏执一端,而是详细体察舌诊,耐心问诊,注重四诊合参,务必明确疾病来龙去脉,不使诊断疏漏,以免导致误诊误治。在治法上,吴楚对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他广用温法,注重与其他治法的联用,根据统计温法医案(包括温散、温补、温清、温下、温通等联用法)占全部医案的72.7%,此外,吴楚亦注重饮食和情志因素,善用多种治法治疗饮食和情志致病。在用药方面,吴楚喜用参芪等甘温之品,善于根据临证情况,将甘温药与其他功用如温阳、凉血、填精等药物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他用药灵活,善用反佐,强调随症加减,反对不学无术、时套用药及滥用药力平淡轻浮的药物;创制温肺汤,对于气虚肺寒喘嗽疗效颇佳;由于当时风气畏惧参芪、桂附等药物,吴楚为治愈病人,经常采用方中不写此药或分量少写、而给药时暗投或多加的方式,可谓用心良苦。结论1.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以吴正伦、吴崑、吴楚三人为主要代表,共历7世,传承10人。2.吴正伦师承浙江医家陆声野,以丹溪学派学术思想为宗,兼采金元四家及陶华、吴球等医家思想;吴崑师承歙县医家余午亭,博采众长,在针灸学术方面主要继承并发扬窦汉卿学术思想;吴楚承袭家学,另以李士材学术思想为宗,旁采李东垣、张景岳、陶节庵等医家学术思想,传学于次子吴贯宗。3.吴楚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儒医风格,他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二诊;在治法上广用温法,擅长将其与他法联用,并重视饮食、情志因素;其用药灵活多变,擅长反佐,不教条刻板,善用甘温之品,反对时套方、平淡药。

黄瀚锋(Wong Hon Foong)[6](2019)在《伤寒六经辨证新探》文中指出目的:目前的中医经典,存在着理论学习与临床运用不相衔接的问题。《伤寒论》作为公认的经方着作,其六经辨证却被定位为只适用于狭义伤寒。六经辨证不受重视,还体现在经方学习热衷于方证对应,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主干框架的六经辨证却鲜见临床方面的进展。支离破碎的现象,严重危及了中医整体辨治思维的建立。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研究拟:○1重新探索六经辨证的内涵,了解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六经辨证的关联。○2如何在六经辨证内涵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提升,使六经辨证在临床上真正能够起到基础性的引领作用。方法:首先熟读伤寒原着,系统查阅隋唐至民国时期代表医家的相关着作,以及知网内的近现代中医药期刊、杂志相关文献。接着,运用文献通考和逻辑概念的思辨方式,按历史发展顺序和逻辑关系,整理六经辨证的内涵,分析其与卫气营血、三焦、病邪、气血津液、脏腑等辨证论治模式的内在关联。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六经九分法进行一元化处理,以期明确六经辨证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结果:当今中医界所面对的问题,其根源来自于历代医家对六经辨证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或误区。六经的概念,虽然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了改变,但其辨别表里寒热虚实的内涵却是不变的,此即六经的根本作用,也是各种辨证论治模式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六经九分法则是以治法对六经辨证作了高度抽象的诠释和概括,强调气机的顺畅和脾胃的健全是所有治疗大法中的关键,对所有疾病的辨证论治皆具有指导意义,扩展了六经辨证的适用范畴。其优势还在于面对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检查指标异常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辨别患者体质,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本文也采用兼证的概念,使运用六经九分法分析临床复杂的病情时变得相对简练、便捷,以帮助初学者更易于掌握正确的辨证诊疗方向,达到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以相兼证简易操作的六经九分法,其具体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得到证实。结论:六经辨证在当今的临床仍然具有实用性,当前临床常用的多种辨证模式,其历史根源和内涵皆演变自伤寒六经辨证。以相兼证操作的六经九分法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更贴近初学者的学习需求,以简便的方式指导临床,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准确的基本方向,也为方证对应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熊兴江[7](2019)在《基于临床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解读《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及其退热、升压、纠正高渗、降糖的治疗急危重症体会》文中提出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论》,可以清热、益气、生津,主治阳明热盛,气津两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特征如下: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①白虎加人参汤不仅用于肺部感染、流感、脑炎、肠伤寒、院内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还可用于中暑、热射病等;②白虎加人参汤还可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糖尿病、重度高渗、高钠血症、顽固性低血压、休克等内伤杂病。在症状方面,白虎加人参汤主要用于大汗出后、烦、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上干燥、脉洪大。笔者在心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中,屡屡运用该方治疗急危重症。研究发现:该方可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过程中见有热甚,津液大伤,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指征;顽固性低血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每天需要大量补液方才能勉强维持血压也属于条文"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延伸;重度高渗、高钠血症,每天需要鼻饲大量灭菌注射用水(或凉白开水)也是条文"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延伸;教材中的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白虎汤"四大症"实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且应加"大烦"而成"五大症"更为贴切;"大热"不是指症状,而是指病机。

黄显华(Wong Han Fah)[8](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之学术思想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岭南医学作为中医药的一个分支,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国作为中医药学术中心,有一个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再转移到珠江流域的趋势。邓铁涛教授首先探讨了岭南医学领域的研究,并指导了岭南医学史研究组织进行了岭南医学史的研究。《伤寒论》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现代科技已经有对《伤寒论》方证系统性的进行全面、客观和多层次的知识发现,这对于《伤寒论》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系统的《伤寒论》研究是中医方证对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客观化,规范化和中医临床疗效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无论从中医经典传承或是对方证对应的角度而言,针对《伤寒论》其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系统的现代研究都是巨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将现代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理论数学方法和中医数量化辨证诊断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尺度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描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中医诊断证名自动生成和中医诊断知识发现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因此,为了解决中医复杂概念网络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以经典文献研究岭南伤寒论医家卢觉愚的《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学术着作。将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对《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中的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并试探其中可能隐含的知识为中医经典着作的传承及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证结构群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进行知识发现:第一,发现《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每一方对应的“症候群”及其内涵之基本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功效的结构知识,并进行各类方的比较与鉴别。第二,发现《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各种典型的证候,症状和体征等对应的常用方剂和选方鉴别,并进行各类方证用方用药的探析。方法:本文研究《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馆的影印版本为蓝本。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伤寒论》多年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临床经验,利用原文字词为表现形式,将《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中的全因素、规范化提取其方剂、症状、舌脉、中药组成等内容并构建“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数据知识库。通过相关数据制成Excel表格,应用数学原理,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将Excel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示意图。对《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这部着作结构性进行知识分析与鉴定。对方剂、症状、舌脉、中药群结构与簇集子群结构基本规律,在不同状态和阶段以偏序结构图展现概念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从而进行数据化挖掘和可视化的表达进行解释和发现。此外以综述方式研究《觉庐医案新解》并举例了5则病案,探析卢氏在经方临床应用的学术思想,以期对卢氏研究《伤寒论》学术思想上进行补充。结果:根据建立的《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症状”、“方剂-中药”、“方剂-舌脉”知识数据库,以113首方剂为对象,121项症状、21项舌脉、85种中药为属性,生成“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属性偏序结构图总图。所生成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学术思想探析和知识发现。本文初步使用形式概念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成功有效的描述多层次中医复杂概念和概念层次,对中医文献研究具有工具性和方法性的指导意义,为大数据知识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严利依(Nyiam Li Yi)[9](2018)在《胃肠积热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饮食不节或不洁,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繁重及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促使胃肠积热证的患者在临床上愈加常见,并在此基础之上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候。在阳明病、胃火、胃热、胃气不和、积热、胃家实、胃肠热等的范畴内涵有胃肠积热理论。首次检索到“胃肠积热”见于近代医家何廉臣校注《通俗伤寒论·伤寒坏证》里曰:“其症灼热自汗,渴不恶寒,面赤唇红,手足瘛疭,口噤鼻扇,此因于胃肠积热致痉。”简单叙述胃肠积热是其中一个导致痉病的原因,现代文献及教材也有提及胃肠积热证型,但并无统一描述。古籍中虽无明确提出“胃肠积热”一词,但蕴含了丰富的相关内容。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正文可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中篇为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下篇为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目的:本文从古籍文献中探索胃肠积热学术的源流、基础理论及证治体系,从中挖掘出胃肠积热在中医理论里的传承发展。方法:1.上篇: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以历史发展为主轴线,运用中国古文献学及断代历史的方法,分秦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探讨胃肠积热理论发展的源流。搜罗古今医家文献典籍进行阅读、搜集、整理、研究,以历史观点与动态分析从先秦至近代中医医家对阳明病阐述的相关内容,丰富和匡正本论文之观点及内容和梳理相关观点。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各代医家对阳明病的认识和研究有侧重,产生了各具时代及流派的学术思想,因此本课题将基于历史观点与动态分析对胃肠积热源流进行研究。2.中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以理论思想为主导,结合理论研究方法及中医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对胃肠积热之理论进行研究。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将先秦至近现代医家对于阳明病的观点及所涉条文作出相关阐述。并且通过训诂学方法对每条条文中有争议之文字解释,务求以客观之训诂学考证,而不以己意妄以揣度。将胃肠积热的内涵,贯穿始终,以到达“综合”与“分析”之维度,阐述阳明胃肠的生理及胃肠积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理、转归、相关脏腑及相关的诊治内容。3.下篇: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以中医古籍医案数据挖掘为主导,结合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建立数据库对胃肠积热的诊治进行挖掘探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阳明热病,以搜索关键词:“阳明热”、“阳明腑实”、“阳明旺”、“阳明温病”、“阳明火”、“胃肠热”、“胃肠热”、“胃热”、“大肠热”、“小肠热”、“胃家实”的相关病案进行分析,并以图表形式总结胃肠积热的症状、用方规律、常用药及兼症的证治。结果:1.上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胃肠积热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期,此时阳明胃肠的生理特性及辨证属性的确立。到宋金元时期有各家之说加以补充,从脏腑、内伤、火热、郁积等多方面对胃肠积热进行辨证分析。明清时期外感热病取得了的突破性成就,其中伤寒学派及温病学派皆为胃肠积热理论提供了具有高度、深度及全面性的内涵。虽然胃肠积热在现代社会更多是由于生活习惯及饮食所导致的内伤疾病,但先人前辈的相关理论是使胃肠积热理论形成并成熟有着不可缺及替代的角色。2.中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胃肠积热指的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态,以病位而言,胃肠病包括胃、大肠、小肠;以病邪而言,包括食积、燥、湿、瘀、火热等;以病理机制而言,则包括气机失调、胃肠积滞、胃肠郁热、热伤阴津,四大特点。阳明和胃肠均属于阳土,其生理特点包括: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水谷及营卫之源,为多气多血之经,并且依开阖枢而言,阳明为“两阳合明”属于“阖”,据其生理特点,可分析其病理变化。胃肠积热虽然属于阳明病的范畴,然与郁病、热病、积聚与伏邪均有联系,因此本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其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特性。从临床病例得知,胃肠积热的病机多不单纯,往往兼夹气虚、阴虚、湿邪等,这一认识扩大了病因学及发病学的内容,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胃肠积热属于实证,因此治疗上可根据病因、病程及兼夹证,采用消、清、下的治法。对于古今用于治疗胃肠积热证的方剂,本论文以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为框架进行归纳,使胃肠积热理论能紧密联系临床。此外,本论文亦结合对伏气温病的理论,探讨胃肠积热发病的机理与规律,为诊治相关胃肠积热疾病提供另一视角。因为胃肠受损后,逐渐发展成胃肠积热的过程中,若病情尚浅,则不易为人所觉察;而后邪正纷争、邪强正弱则病证明显。此一过程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组成特征,具有伏邪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爆发性的特性,这些特点与伏邪相似,故治疗上二者可相互借鉴。3.下篇: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通过对三部《名医类案》收集了大量的古今病案,无论是从时代的跨度、众派及各家,或中医临床各科,都有记录的病案,内容丰富,为回顾性探索胃肠积热的相关临床表现、证候、用药等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探索。此古籍文献数据挖掘的研究从159个古代医案里得到34个相关中医疾病、31个相关证候、184个症状。所得症状可用相关系统及亚健康状态归为两大类:①相关系统的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精神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肝胆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代谢系统症状、妇科系统症状;②亚健康状态的症状。通过互相信息法提取出关联系数0.0130以上的113个症状组对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26组核心症状组合,最后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经过进一步聚类可以得到13个新症状核心组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关联规则对治疗胃肠积热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得出68个药对,其中关联规则置信度高的配对多以清热、调气及养阴为组合。运用互信息法提取出的药对及关联系数,得出34对药对,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演变为38个治疗胃肠积热及其兼夹证的核心组合药物,进一步以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演化出9个新处方,并且新处方中可供胃肠积热本证及兼证的治疗作为参考。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结合实践中注意经验的积累。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通过对历代古籍的挖掘探讨胃肠积热理论相关的学术渊源,阐明了其对古代学术及文化的传承。系统的梳理并厘清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提出胃肠积热的含义可从其生理至病理特质阐述,阳明胃肠的生理状态是多气多血,若胃肠被伤,腐熟、传导功能出现问题,将导致积滞及气机失调出现积热,因此胃肠积热从一个隐藏于胃肠的病理性内环境演化到引发各系统疾病发生。胃肠积热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是据时间与空间造成的体内环境动态性的改变,轻者属于亚健康状态,重者则能导致多系统疾病产生。胃肠病位包含胃、大肠、小肠,所积之邪可包含食、燥、湿、瘀、火等邪。胃肠积热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导致气机失调、胃肠积滞、胃肠郁热、热伤阴津的病机。胃肠积热的来路与传变以卫气营血、三焦及膜原半表半里三大温病辨证体系探讨。其外延在临床上病机多不为单纯性,发现胃肠积热的常见兼夹证有气虚、阴虚及夹湿证,并且与五脏皆有联系,可形成心胃同病、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肺胃积热及阳明有余少阴不足的兼证。胃肠积热的主要采用消、清、下治法,可根据胃肠无形之热及胃肠有形积热两大类进行辨证论治。

李磊,黄萍,黄凤蝶,贺启英,沈其霖[10](2015)在《《伤寒论》中“白虎汤主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虎汤出自《伤寒论》,作为辛寒重剂而被广泛运用。但在《伤寒论》中,白虎汤并不只是用于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症的治疗,即不单纯是起清解实热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仲景治未病的治疗思想,试总结分析如下。纵观《伤寒论》一书,"白虎汤主之"这句话共出现3次。一是《伤寒论》太阳病篇176条之"伤寒,脉浮滑,此为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该条在《伤寒论》中是首次出现,一出现就引发了诸多争议,即

二、白虎汤“表热里寒”心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虎汤“表热里寒”心悟(论文提纲范文)

(1)白虎汤治疗“寒症”验案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恶寒(表虚里热夹湿证)
二、腰背寒凉感(阳明太阴合病)
三、讨论

(2)国医大师刘志明辨治新冠肺炎常用经典名方研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千金》苇茎汤
    1.1 追本溯源
    1.2 实践运用
2 《伤寒论》白虎汤
    2.1 追本溯源
    2.2 实践运用
3 《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
    3.1 追本溯源
    3.2 实践运用
4 结语

(3)张元素肾脏证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张元素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张元素肾藏证候与现代肾藏证候比较的特点研究
    1 张元素的肾藏证候
    2 张元素肾藏证候与现代肾藏证候比较的特点研究
        2.1 现代肾藏证候
        2.2 张元素肾藏证候与现代肾藏证候比较的特点
第二部分 张元素肾水阴虚证与现代肾阴虚证比较的特点研究
    1 张元素“肾水阴虚证”的取名依据
    2 张元素肾水阴虚证与现代肾阴虚证比较的特点: 是在很大程度上以“寒不足”代替“水不足”、“阴不足”
        2.1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 以知母、黄柏为主治疗肾水阴虚证,而知母、黄柏的功效主要与其寒性有关
        2.2 张元素的肾水阴虚证在很大程度上以“寒不足”代替“水不足”、“阴不足”的原因,就在于其依据运气学说,在生理上将水、寒作为肾的本质。并在肾水阴虚证的理解和把握上,以“寒”这一具体、简单的属性代替“水”、“阴”这些抽象、复杂的属性
    3 由于张元素的肾水阴虚证是因于在生理上将水、寒作为肾的本质,所以张元素3书中,其他脏腑以及全身的“(水)阴虚证”极少被提及
    4 由于张元素的肾水阴虚证在很大程度上以“寒不足”代替“水不足”、“阴不足”。以寒性药味为主治疗肾水阴虚证,所以张元素在“(水)阴虚内热”类的“虚热证”上,其治疗与“实热证”区别不开
第三部分 张元素肾水阴虚证特点的渊源分析
    1 张元素肾水阴虚证的特点在形式上与其将《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苦、欲、补、泻”论述落实到具体的药物上有关
    2 从代表性本草着作看,在张元素之前未见知母、黄柏有治疗肾水阴虚证功效的相关文字,所以推测以知母、黄柏为主治疗肾水阴虚证,是张元素首先提出的
第四部分 张元素有关肾水阴虚证的观点在后世的影响
    1 受张元素较直接影响的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的观点
        1.1 李东垣的观点
        1.2 王好古的观点
        1.3 朱丹溪的观点
    2 金至民国医家对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等“知母、黄柏补阴”观点的看法
        2.1 同意“知母、黄柏补阴”观点
        2.2 对“知母、黄柏补阴”观点有不同意见
    3 当代对“知母、黄柏补阴”观点的看法
第五部分 张元素肾藏证候特点的产生原因和意义探讨
    1 张元素肾藏证候特点概括
    2 张元素肾藏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金元时期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2.1 临床经验的积累尚不系统,所以证候学说的形成尚需借助引入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等。因此张元素的证候也多呈脏器之间对应的形式。从而使张元素肾藏证候中有更多的实证,以及有肾血虚证
        2.2 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粗”而不“细”。因此张元素肾藏证候较粗略,病性尚欠分化,证候名称中有只有肾藏病位而无病性者
        2.3 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张元素在肾水阴虚证的理解和把握上,以“寒”这一具体、简单的属性代替“水”、“阴”这些抽象、复杂的属性,因而以“寒不足”代替“水不足”、“阴不足”
    3 宋金时期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论述如
    4 张元素肾藏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从《伤寒论》探析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津液的概念及内涵
    2 津液对人体的重要性
    3 “存津液”学术思想现代临床应用
    4 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的体现
第一部津液的理论研究
    1 《内经》对津液的认识
        1.2 津液的生成及转化
        1.3 津液对人体的作用及影响
    2 “存津液”的内涵
第二部分 《伤寒论》中“存津液”学术思想研究
    1 《伤寒论》中津液异常的病因病机
        1.1 误治
        1.2 体质
        1.3 六经病理性伤津因素
    2 津液异常的主要表现
        2.1 口渴
        2.2 小便
        2.3 大便
        2.4 谵语
        2.5 小结
    3 “存津液”思想的具体体现
        3.1 “存津液”的基本原则
        3.2 “存津液”思想在六经病证治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 “存津液”学术思想对温病医家的影响
    1 叶天士
    2 吴鞠通
    3 王孟英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医案举隅
    1 急劳案
    2 咳嗽案
    3 发热案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六经病篇口渴、小便异常、大便异常、谵语情况分析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谱系研究
        小结
    2 吴正伦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2.1 吴正伦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2 吴正伦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发挥
        2.3 吴正伦对张从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4 吴正伦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4.1 吴正伦对张元素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2.4.2 吴正伦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发挥
        2.5 吴正伦对浙江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1 吴正伦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2 吴正伦对陶华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3 吴正伦对吴球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6 小结
    3 吴崑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3.1 吴崑对余午亭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3.1.1 对脉诊的重视
        3.1.2 博采诸家,兼容并包
        3.2 吴崑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研究、阐发与实践
        3.2.1 对《内经》的研究和条文注释
        3.2.2 对《素问》条文的更改及学术思想的发挥
        3.2.3 以《内经》思想阐释疾病、解读方剂
        3.3 吴崑对针灸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3.3.1 对窦汉卿针法的继承与发挥
        3.3.2 对徐凤针法的理解与扬弃
        3.4 吴崑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3.4.1 对《内经》研究的影响
        3.4.2 对方剂研究的影响
        3.4.3 对脉学研究的影响
        3.5 小结
    4 吴楚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4.1 吴楚对家传医学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1.1 对《黄帝内经》的重视
        4.1.2 对脉诊的重视与发挥
        4.2 吴楚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3 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吸收与扬弃
        4.4 吴楚对李东垣及其私淑者(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4.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继承与阐发
        4.4.2 对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吸收与理解
        4.5 吴楚对李士材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1 《宝命真诠》对李士材着作与学术观点的收集与再整理
        4.5.2 对李士材“先后天根本论”思想的继承
        4.5.3 对“四大家论”的认识
        4.5.4 对李士材重阳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5 对李士材脉学思想的认识与扬弃
        4.6 吴楚对陶节庵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7 吴楚对喻嘉言学术思想认识与发挥
        4.7.1 对喻氏伤寒的认同
        4.7.2 对《寓意草》记述医案方式的学习与应用
        4.8 吴楚对程原仲学术思想的认识
        4.9 吴楚对后世的影响
        4.10 小结
    5 总结
第二部分 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1 学术风格与理论特色
        1.1 由儒入医,儒医风范
        1.1.1 承袭儒医学术思想,引用儒家学者医论
        1.1.2 论病时以儒家科举作文作比
        1.1.3 恪守儒家道德,彰显儒医风范
        1.2 服膺士材,重视阳气,兼顾脾肾
        1.2.1 重视阳气,纠正时弊
        1.2.2 脾肾并重,善用五行辨证
        1.3 尊奉陶氏伤寒,兼采喻氏学说
        1.3.1 认可“三纲鼎立”学说,善用陶氏诸方
        1.3.2 重视三阴中寒,善别阴证
        1.3.3 与相近时期医家比较
        1.4 小结
    2 诊断特色
        2.1 注重脉诊,善辨寒热真假
        2.1.1 编撰脉诀,授人规矩技巧
        2.1.2 承袭人迎气口脉法,辨别外感内伤
        2.1.3 临证善脉,辨明疾病本质
        2.2 详察舌诊,发明“寒潭积雪”
        2.2.1 灯下看舌,黄苔作白
        2.2.2 详辨阴阳,提出“寒潭积雪”舌象
        2.2.3 虚劳内伤,舌诊亦参
        2.3 细究问诊,详寻疾病来龙去脉
        2.4 小结
    3 治法特色
        3.1 对补中益气法的运用与发挥
        3.2 广用温法,联用他法
        3.2.1 温阳散寒,以疗阴证
        3.2.2 善用温补,运用广泛
        3.2.3 温下寒积,不喜巴豆
        3.2.4 温阳通络,痹痛可痊
        3.2.5 温清同用,交通心肾
        3.2.6 发明“寒入血室”,温舒共举
        3.3 注重饮食因素,善治食积所致诸疾
        3.3.1 形似中风,实为食厥,消导可愈
        3.3.2 发热不独外感,食积亦可致病
        3.3.3 食积误治,消补兼施
        3.3.4 脉诊无据,问诊须重
        3.4 注重情志因素,善疗神藏之伤
        3.5 小结
    4 用药特色
        4.1 喜用善用参芪甘温益气之品
        4.1.1 与温阳、化痰药相伍,治疗气虚类中
        4.1.2 与养血填精药相伍,以治虚劳
        4.1.3 与凉血药相伍,以治急性吐血
        4.1.4 与温阳、收敛药相伍,以救亡阳
        4.2 灵活变通,善用反佐
        4.3 强调随症用药,反对时套平淡
        4.4 创制温肺汤,以疗喘嗽
        4.5 良药暗投,用心良苦
        4.6 小结
    5 总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2 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2 创新点及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安医家吴楚学术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6)伤寒六经辨证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伤寒论》与六经病证
    1.1 .六经病证的出处
        1.1.1 .《伤寒论》的成书与六经病脉证的出现
        1.1.2 .仲景遗书的散乱与首次编撰
        1.1.3 .《伤寒论》与六经辨证的形成
    1.2 .六经病证的作用
        1.2.1 .分清疾病的阴阳寒热属性
        1.2.2 .确定表里深浅、在气在血的疾病部位
        1.2.3 .归纳正邪虚实的关系
        1.2.4 .推测病势的传变
        1.2.5 .指导处方用药
        1.2.6 .判断转归预后
    1.3 .六经病证的应用价值
        1.3.1 .概括八纲性状,作为诊治凭据
        1.3.2 .鉴别病证,提供准确诊断依据
        1.3.3 .疾病、证候之结合诊断
        1.3.4 .根据诊断,对病证施予治疗
2.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与六经辨证
    2.1 .隋唐时期
        2.1.1 .隋唐的时局环境
        2.1.2 .隋唐的辨证诊疗成就
    2.2 .宋金元时期
        2.2.1 .宋金元的时局环境
        2.2.2 .宋金元的辨证诊疗成就
    2.3 .明清时期及以后
        2.3.1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时局环境
        2.3.2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辨证诊疗成就
3.六经辨证与六经九分法
    3.1 .六经九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1.1 .继承六经,从治法执简创新
        3.1.2 .包罗八纲,比附证治
        3.1.3 .蕴含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3.1.4 .反映脏腑与气血津液辨证
        3.1.5 .涵盖证素辨证
    3.2 .六经九分法的具体开展
        3.2.1 .以六经分类为辨证纲领
        3.2.2 .以基本治法为论治依归
        3.2.3 .合病、并病的相兼
    3.3 .六经九分法的优势
        3.3.1 .以治法提炼六经的内涵,使其升华为辨证普遍性
        3.3.2 .作为方证对应的基础
        3.3.3 .气机顺畅和脾胃健全是为治法的关键
        3.3.4 .在无明显症状时,以辨别体质指导治疗
    3.4 .六经九分法的临床运用案例举隅
        3.4.1 .痰湿咳嗽
        3.4.2 .气虚便秘
        3.4.3 .虚寒胃痞
        3.4.4 .血虚痹证
4.六经辨证的变通
    4.1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4.1.1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辨证
        4.1.2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兼证
    4.2 .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4.2.1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辨证
        4.2.2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兼证
    4.3 .用六经九分法看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案例
        4.3.1 .外感发热
        4.3.2 .血热鼻衄
5.六经辨证的细化
    5.1 .六经辨证和病邪辨证的关系
        5.1.1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辨证
        5.1.2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兼证
    5.2 .六经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
        5.2.1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辨证
        5.2.2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兼证
    5.3 .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
        5.3.1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辨证
        5.3.2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兼证
    5.4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气血津液、脏腑辨证案例
        5.4.1 .外感风寒证
        5.4.2 .虚寒痛经
        5.4.3 .脾虚少腹悸动证
6.六经辨证的补充
    6.1 .辨病的问题
        6.1.1 .古今疾病概念的区别
        6.1.2 .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6.2 .对症的问题
        6.2.1 .《伤寒论》的对症举例
        6.2.2 .《金匮要略》的对症举例
        6.2.3 .温病的对症举例
    6.3 .证、病、症的整体观
        6.3.1 .中医证、病、症整体观图形的意义和重要性
        6.3.2 .中医辨证、辨病和对症的整体观图形
7.总结
8.创新点
9.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伤寒六经辨证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待发表文章
附录四 :参加学术会议/论坛

(7)基于临床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解读《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及其退热、升压、纠正高渗、降糖的治疗急危重症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溯源
2 基于现代病理生理机制的白虎加人参汤方证“五大症”解读
    2.1 大热
    2.2 大汗
    2.3 大渴
    2.4 脉洪大
    2.5 大烦
3 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特征
4 白虎加人参汤在急危重症中的运用
    4.1 高热、高渗、顽固性低血压案
    4.2 重度高渗、高热、急性心梗案
    4.3 1型糖尿病案
5 白虎加人参汤临床运用体会

(8)基于属性偏序《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之学术思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岭南伤寒文献着作历史源流
        1.1 清代时期《伤寒论》的研究
        1.2 清末与民国时期《伤寒论》的研究
    第二节 岭南医家卢觉愚的着作与学术思想
        2.1 卢觉愚生平史及着作
        2.2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和《觉庐医案新解》的研究
        (1) 伤寒为一切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2) 六经是传染病全经过中之六种证候群
        (3) 以新的医学理论印证《伤寒论》的经典含义
        (4) 格阳治法与药量之间的问题
    第三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编写及其学术思想
        3.1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目录编写
        3.2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条文序号编写
    第四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引用注家的学术思想
    第五节 《觉庐医案新解》病案探析
        5.1 《觉庐医案新解》病案举例
        5.1.1 阳明腑实一例
        5.1.2 阳明经病二例
        5.1.3 阳虚发热一例
        5.1.4 甲状腺肿一例
        5.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知识研究
    第一节 构建基础知识库背景的研究
        1.1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概念规范化表达和基础知识库的构建
        1.2 方剂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1.3 症状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1.4 舌脉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1.5 中药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第二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症状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知识发现
        2.1 方剂-症状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的解读
        2.2 发热-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3 恶风寒-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4 下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5 吐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6 烦与烦躁-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7 不大便-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第三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舌脉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的解读
        3.1 脉浮-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2 脉沉与发热-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3 脉沉与水饮-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第四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中药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的解读
        4.1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所引用的经典参考书目
    附录2:《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所引用的医家次数及条文
    附录3:《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目录编写
    附录4:《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与《伤寒论》赵开美条文索引对照
    附录5:《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症候群标准规范化表达
致谢

(9)胃肠积热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胃肠积热有关现代研究进展
    1 胃肠积热病变涉及临床多系统病变
    2 临床试验研究
        2.1 消化系统
        2.2 非消化系统
    3 动物实验研究
        3.1 免疫学机制
        3.2 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
        3.3 肠黏膜屏障作用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上篇 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
    1 先秦两汉时期
        1.1 阳明生理病理功能特性
        1.2 阳明辨证属性的确立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2.1 王叔和及其《脉经》胃肠相关理论的阐述
        2.2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及经络学术的发展
        2.3 本草学及方书中的胃肠
    3 隋唐五代十国
        3.1 巢元方对胃肠积热病机的相关认识
        3.2 杨上善对胃肠在热病中的相关认识
        3.3 王冰胃肠理论的相关认识
        3.4 孙思邈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认识胃肠即热
        3.5 王焘对胃肠积热的相关内容
    4 宋代
        4.1 宋代伤寒注家对阳明病的发挥
    5 金元时期
        5.1 河间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5.2 易水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5.3 伤寒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6 明代
        6.1 温病学派在温热病及疫病相关内容的胃肠积热理论
        6.2 伤寒学派-伤寒三派学术争鸣下的胃肠积热相关理论
        6.3 丹溪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6.4 温补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7 清代
        7.1 伤寒学派胃肠积热的相关理论
        7.2 温病学派胃肠积热的相关理论
    8 小结
中篇 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
    1 胃肠积热概念及内涵
        1.1 阳明与胃肠积热
        1.2 字意
        1.3 含义
    2 胃肠积热的病机特点
        2.1 病理机制
        2.2 常兼夹病理产物
        2.3 来路与转归
        2.4 胃肠积热与五脏的关系
    3 胃肠积热与伏邪的关系
    4 治则与代表方剂
        4.1 治法
        4.2 胃肠积热相关证治
    5 谷晓红教授治疗胃肠积热病案举隅
        5.1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便秘(胃肠积热本证)
        5.2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腹痛(胃肠积热兼脾虚)
        5.3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产后发热(胃肠积热兼营卫不和)
        5.4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小儿遗尿(胃肠积热下移膀胱)
        5.5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痤疮(胃肠积热兼湿)
        5.6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咳嗽(胃肠积热兼肺失宣降)
    6 小结
下篇 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挖掘
    1 文献资料
        1.1 资料研究底本
        1.2 资料分析软件
        1.3 资料筛选
    2 分析方法
        2.1 资料录入及处理
        2.2 处方数据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病证分析结果
        3.2 药物分析结果
        3.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古籍文献目录
致谢
个人简介
附篇 胃肠积热相关理论数据库

四、白虎汤“表热里寒”心悟(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虎汤治疗“寒症”验案二则[J]. 罗燕文. 中国乡村医药, 2021(15)
  • [2]国医大师刘志明辨治新冠肺炎常用经典名方研析[J]. 姚舜宇,刘如秀,常兴,刘志明. 中医学报, 2021(01)
  • [3]张元素肾脏证候特点研究[D]. 郭雨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从《伤寒论》探析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D]. 邢崇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D]. 王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伤寒六经辨证新探[D]. 黄瀚锋(Wong Hon Foong).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临床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解读《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及其退热、升压、纠正高渗、降糖的治疗急危重症体会[J].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8)
  • [8]基于属性偏序《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之学术思想探讨[D]. 黄显华(Wong Han Fa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胃肠积热的中医文献研究[D]. 严利依(Nyiam Li Yi).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伤寒论》中“白虎汤主之”探析[J]. 李磊,黄萍,黄凤蝶,贺启英,沈其霖. 国医论坛, 2015(02)


中医论文 六经辨证论文 白虎汤论文 吴楚论文 中药论文

上一篇:假冒和市场结构
下一篇:论党史纪实文章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