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娟[1](2021)在《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是 2 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慢性肾脏病(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因为起病隐匿并发症严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患者生存质量低,对家庭、社会、国家影响严重,CKD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CKD患病率高,在中国CKD患病率达10.8%,特别在CKD早期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识别及管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强调基层预防疾病为重点,目前暂缺云南省CKD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相关调查,结合目前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基础,本研究将CKD在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融合起研究,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公共卫生角度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进行CKD的四部分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KD的影响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供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策略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1.探索CKD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管理的可及性,基于健康生态模型理论,采用多维多层次健康相关调查方法,探讨云南省昆明市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CKD影响因素等。2.基于目前已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基础,对CKD高危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KD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危人群中CKD防控提供理论支持。3.考虑个体基因层面,对筛查出CKD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调查,发现云南省昆明市社区居民CKD易感基因,提供精准的实验室诊断依据。4.探索构建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方便实用的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CKD早期防治提供实用工具。5.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相关政策建议及管理策略。[方法]首先,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全部居民,采用宏观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调查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关于CKD的基本情况,掌握居民关于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其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管理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和及糖尿病患者)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体格检查、血清实验学检测、尿常规分析、尿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得出这两类CKD高危人群中CKD流行情况。再次,针对个体先天特质,对CKD易感基因PVT1基因进行检测5个SNP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为CKD诊断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基于前三部分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立四种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并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对社区居民实现早期诊断CKD,为CK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最后,总结四部分研究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出建议及策略。[结果]第一部分,发现社区居民中对CKD管理需求度高,社区居民中CKD危险因素存在并在慢病人群突显,居民CKD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对CKD的供需矛盾不平衡,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意识强,但实际居民健康效能评价低,特别需要关注慢性病CKD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对社区CKD管理的需求更高。第二部分,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总患病率为42.6%。高尿酸、男性、肥胖是CKD危险因素。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白蛋白尿异常阳性率高达37.0%。分别采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2009 CKD-EPI公式、2012 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计算eGFR下降率不同,其中2012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高(13.4%),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低(4.8%)。通过采用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析不同分组的慢性病人群,发现不同分组对疾病积极度有统计学差异,需要社区医护及患者提高对慢性病的积极度。第三部分,在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PCR-RFLP 进行 PVT1 基因 5 个 SNP 位点(rs1499368、rs1121947/rs2608030、rs11993333、rs2720659、rs2720660)多态性研究,基因 PVT1rs11993333 及rs2720659多态性在CKD组及非CK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rs11993333基因型TC及TT基因和rs2720659基因型AG及GG在CKD组人群中高表达,其可能为CKD诊断预测的因素之一,并且建议采用PCR-RFLP对社区CKD高危人群进行PVT1基因进行SNP多态性检测,在早期筛查、疾病随访观察及并发症监测中作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纳入并建立SVM、RF、Naive Bayes和ANN建立CKD预测模型,比较四种模型各项性能,提出最佳社区CKD诊断ANN模型。最后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实用方便的CKD诊断预测模型,最后提出社区筛查、管理CKD的策略及建议,为社区CKD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 论]基于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的条件及资源,对社区中不同风险居民进行CKD防控非常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CKD管理,做好CKD基层预防。需要在社区慢性病人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开展早期CKD筛查,并对该类人群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提高医护对CKD早期筛查的意识,给予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更多CKD早期防治干预。建立并实现为社区医护方便实用的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提高社区居民对CKD认识、早期发现CKD患者,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CKD管理提供三级预防管理理论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创新性:本研究为云南省昆明市首个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调查,研究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从个体先天特质、个体行为、家庭、社区及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卫生政策,包括健康因素的整个多维多层次内容,融合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从公共卫生角度调查出发,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CKD与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控结合,从全社区普通居民到CKD高危人群,再到筛查出CKD人群基因多态性分析,调查方法全面包括:宏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生化检测及尿液检测、肾损伤早期标志物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子检测,弥补了既往单个层面的研究,最后构建出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早期诊断评估CKD提供实用工具。
翟丽萍[2](2020)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中医宏观辨证及西医微观诊查为指导原则,结合中医理论与西医实践,归纳总结中西医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认识,结合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研究,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治疗作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评分和中医证候单项主症评分)、糖脂代谢、血压、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肾小球滤过率(GF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动物实验方面,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及TRPC6、RhoA蛋白、转录因子P300、沉默调节因子SIRT1、miR-222表达水平的影响。由此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以求寻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途径,为提高该方法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本院的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共10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经过导入期入组,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各50例。其中中药治疗组使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西药对照组使用西药缬沙坦常规治疗。两组均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一般观察指标: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血压等。2)疗效性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3)糖代谢指标:①空腹血糖(FBG)、②餐后血糖(PBG)、③糖化血红蛋白(HbA1C)。4)脂代谢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5)肾功能指标:UACR、SCr、BUN、Cys-C、GFR的影响。6)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7)安全性观察指标:①低血糖发生率;②不良反应发生率;③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Scr)。2.动物实验将90只已完成适应性喂养的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健康对照组,其中80只用高脂高糖饲料连续喂养,为期6周,同时联合使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造模组80只,有6只未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7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随机平均分为糖尿病模型组(STZ组)、西药对照组(缬沙坦)、益气养阴活血方低剂量组、益气养阴活血方中剂量组以及益气养阴活血方高剂量组5组,其中西药对照组14只,其余每组15只。按照相应药物剂量灌胃治疗12周,监测各组大鼠模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型变化,尾静脉采血监测血糖水平,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含量,酶联免疫试剂盒一步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HE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RPC6、RhoA蛋白、转录因子P300、沉默调节因子SIRT1、miR-222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主要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汇总如下: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血压等基本数据,结果显示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BP、DBP,治疗组要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明显的下降(P<0.05);组间比较中药治疗组的下降趋势与程度均较西药对照组明显(P<0.05),表明其差异具有显着性。3)糖代谢指标:FBG、PBG、HbA1C,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的血糖疗效,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脂代谢指标包括TC、TG和LDL-C,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上述脂代谢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肾功能指标:UACR、SCr、BUN、Cys-C、GFR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进行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无低血糖发生,治疗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2例,占比4.10%,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1)血糖水平,治疗前,其余各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糖均显着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模型组血糖升高;西药对照组、益气养阴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西药对照组、益气养阴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的大鼠的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对血糖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益气养阴活血方低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健康对照组和模型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西药对照组自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而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表现出随时间的增加,其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越佳,经过12周治疗,益气养阴活血方高剂量组基本和健康大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接近。益气养阴活血方高剂量组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模型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与益气养阴活血方低中剂量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除健康对照组及糖尿病模型组外,各组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尿微量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对尿微量蛋白水平的改善程度显着高西药对照组与益气养阴活血方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经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肾脏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病变,经治疗后,各给药组肾脏细胞病变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益气养阴活血方中、高剂量组肾脏细胞病变程度缓解明显,接近健康对照组。5)益气养阴活血方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TRPC6、Rho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益气养阴活血方下调转录因子P300水平,上调沉默调节因子SIRT1水平。7)益气养阴活血方的三个剂量治疗组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miR-222的表达水平的下调均较西药治疗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气养阴活血方能够有效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其中医临床症状;2.益气养阴活血方能够对患者的糖代谢、脂代谢进行调节,降低尿蛋白排泄率,保护患者正常的肾脏生理功能,延缓其病情发展;3.益气养阴活血方能够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血糖水平、HbA1c、TRPC6、RhoA蛋白的表达水平;4.益气养阴活血方能够下调转录因子P300的表达,上调沉默调节因子SIRT1的表达,延缓肾小球硬化,延缓患者病情发展;5.益气养阴活血方能够下调miR-222的表达水平,抑制肾脏细胞的凋亡。
胡萍[3](2020)在《中药复方辨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及临床病例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中药复方辨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梳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的有效中药复方组成,归纳总结用药规律,结合临床用药经验,进行临床病例观察。方法:系统检索中药复方辨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 Med数据库及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计算机检索的同时合并手工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药复方辨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给予客观评价,并对纳入文献所用的中药复方组成作一大致归纳,总结用药规律,结合临床病例观察疗效。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20篇文献,发表年份2007-2019年。其中13篇为气阴两虚合并兼夹证,包括1篇气阴两虚兼湿瘀证及12篇气阴两虚兼血瘀证;5篇为脾肾亏虚合并兼夹证,包括3篇脾肾亏虚兼血瘀证、1篇脾肾气阴两虚证及1篇脾肾气阴两虚兼湿瘀证;1篇为肾阴阳两虚兼血瘀、阳虚证;1篇为肝肾亏虚兼血瘀证,共有1847例患者纳入研究。结果示中药复方治疗早期DN具有较好疗效,可以显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早期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血肌酐、血糖、血脂水平,有效阻止早期DN的进展,且安全性较好。2.中药复方用药统计:经过对纳入文献的中药方剂进行统计归纳,在中药组成上,从单药来看,气阴两虚合并兼夹证的研究以黄芪、丹参、茯苓、山药、生地黄、桃仁、太子参等频次较高;脾肾亏虚合并兼夹证的研究以黄芪、山药、茯苓、丹参、枸杞子、生地黄等频次较高。从药物药性来看,气阴两虚合并兼夹证的研究在药物应用上寒凉性药物多于温热性药;脾肾亏虚合并兼夹证的研究应用温热性药物多于寒凉性药物;而平性药物药性相对平缓,药效平和,可随证配伍,应用比较广泛。从药物功效分类来看,气阴两虚合并兼夹证的研究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频次最高,其次为清热药;脾肾亏虚合并兼夹证的研究以补气药频次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益肾固精药;二者用药均以补气药及活血化瘀药选用次数居多。从文献所用药物分类来看,气阴两虚合并兼夹证13篇文献及脾肾亏虚合并兼夹证5篇文献均应用了补气药、活血化瘀药。从用药剂量方面来看,气阴两虚合并兼夹证研究中位居前六名的药物依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血药、补阴药及利水渗湿药;补气药的用量在脾肾亏虚合并兼夹证研究中最多,其次为清热药、益肾固精药,因统计的研究数量过少,需进一步研究。3.临床病例汇报:2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较前有所下降,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Meta分析:中药复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疗效,可作为诊疗方案。2.中药复方用药统计及临床病例汇报:在选药组方上,气阴两虚合并兼夹证者以补气药为主,配伍方面多选用活血化瘀药、补阴药、清热生津药及利水渗湿药;脾肾亏虚合并兼夹证者以补气药为主,配伍方面多选用活血化瘀药、温补药、清热养阴生津药及利水渗湿药;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临床用药经验,适当增减配伍药物及其用量,以达到最佳效果。诸药相合,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同时又注重血瘀、热毒等病理产物的清除,标本兼顾,符合临床用药原则,且经临床病例证实有效,为今后辨证治疗早期DN,在选方用药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曼曼[4](2020)在《艾灸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尿频症状的护理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艾灸疗法在改善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尿频症状和降低尿微量白蛋白、血糖、尿肌酐、尿素氮、血脂水平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效果,为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护理提供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方法,为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1月就医于山东省某三甲中医院内分泌科,符合研究标准的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灸疗法干预,评估两组患者12天后的中医证候有效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血糖、血脂、肾功能的相关指标。研究者根据所需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因患者提前出院脱落2例,干预组患者因未按要求完成艾灸退出1例,共完成75例,其中干预组38例,对照组37例。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即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排尿次数、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素氮、血脂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等多个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前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排尿次数、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生活质量评分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高密度脂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干预组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有效率为86.5%,干预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中医证候评分,干预组为4.95±3.03分,对照组为8.14±3.06分,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5.干预后,两组白天和夜间的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的排尿次数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进行比较,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后,对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尿素氮进行比较分析,只有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低于对照组。8.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进行比较,结果只有胆固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且干预组结果反而高于对照组。结论1.艾灸疗法干预可降低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排尿次数、血糖,有效缓解尿频、尿量增多、夜尿频多、腰背冷痛、浮肿、疲倦乏力、便溏、食少纳呆、失眠等中医症状,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艾灸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尿频患者进行分期辨证施护,古法新用,为该病的护理提供新思路,为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依据。2.本研究采用的随身艾灸盒灸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广使用。
芮丽[5](2020)在《芪术胶囊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是在前期临床研究芪术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观察DNⅢ期和Ⅳ期患者在芪术胶囊治疗前后及组间的中医临床证候、相关实验室指标及血清氨基酸类代谢物的差异,探讨芪术胶囊在治疗DN早期和中期的疗效异同,从而完善芪术胶囊治疗DN的疗效评价,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为芪术胶囊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及推广做铺垫。方法(1)纳入符合标准的DNⅢ期和Ⅳ期患者各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要,4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运动控制、基础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方案上加用芪术胶囊,口服,0.25g,4粒,2次/天;(3)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症状积分、实验室及代谢组学检测结果;(4)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代谢组学检测及分析采用核磁共振技术与多元分析系统。结果临床研究结果:(1)治疗前同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2)治疗后四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较同期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说明四组均可以改善DN的中医临床症候,且芪术胶囊在改善DNⅢ期和Ⅳ期中医临床证候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3)治疗后四组患者24h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少(P<0.05),且同期治疗组24h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减少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说明四组均能有效降低DN患者尿蛋白水平,且芪术胶囊降低DNⅢ期和Ⅳ期患者尿蛋白水平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四组患者Scr、BUN数值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同期治疗组Scr、BUN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四组均能改善DN患者的肾功能,且芪术胶囊改善DNⅢ期和Ⅳ期患者肾功能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治疗前后四组患者FBG、HbA1c数值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用芪术胶囊不影响DNⅢ期和Ⅳ期患者的正常血糖水平。(6)治疗前后四组患者TC、TG、LDL、HDL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芪术胶囊不影响DNⅢ期和Ⅳ期患者的正常血脂水平。(7)治疗前后四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均未见异常(P>0.05)。代谢组学研究结果:(1)血清核磁图谱中指认了31种化合物代谢物,包括糖酵解产物,TCA循环中间产物,胆碱,乙醇胺和有机碱等;(2)DNⅢ期治疗组患者血清中3-羟基丁酸、甲酸、乳酸、α-葡萄糖、谷氨酸、牛磺酸等代谢物存在差异,但仅3-羟基丁酸存在显着差异(P<0.05);(3)DNⅣ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缬氨酸、牛磺酸、甘氨酸、甜菜碱和肌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脂质和谷氨酸含量升高(P<0.05)。结论(1)芪术胶囊能显着改善DNⅢ期与Ⅳ期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降低患者尿蛋白水平,保护肾功能;且芪术胶囊改善DNⅢ期与Ⅳ期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的疗效相同;(2)芪术胶囊对DNⅢ期与Ⅳ期患者正常的糖脂水平无影响;(3)芪术胶囊能够有效回调DN患者部分血清氨基酸类代谢物。初步认为芪术胶囊干预DN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TCA有关。
连心逸[6](2020)在《芪地糖肾颗粒治疗DKD患者蛋白尿的作用及其干预nephrin、podocin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糖尿病而导致的微血管病变和肾小球硬化产生的肾功能受损,临床以高血压、蛋白尿、肢体及颜面部不同程度水肿等为常见表现,是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在病变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临床表现,病理上则出现肾小球及小管的病理改变。中医对于糖尿病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认知不一,但多认为其由气阴两虚为基,在本虚基础上夹杂瘀、痰、湿、热等标实因素致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如络病学说、微型症瘕学说等多种观点。导师植根于张景岳“真阴精气理论”,提出精损络痹为糖尿病肾脏病的根本病因,并审因求治,制定了以补肾填精为核心、注重活血通络、兼顾清热的芪地糖肾方,该药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为理想,且前期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中已证明其具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数量的临床样本研究芪地糖肾颗粒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通过观察气阴两虚、瘀热阻络DKDⅢ-Ⅳ期(CKD1-2期)的DKD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变化的情况,评价芪地糖肾颗粒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尿液中脱落的尿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用药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探寻芪地糖肾颗粒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式纳入80例气阴两虚、瘀热阻络的DKDⅢ-Ⅳ期(CKD1-2期)患者,导入期对其进行包括降压、降脂、降糖及生活指导在内的基础治疗,导入期结束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并进行临床观察。治疗时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芪地糖肾颗粒,对照组则加服安慰剂,每月患者随访并连续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改善程度、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rate,AC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脂相关指标、尿 neprhin、尿 podocin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气阴两虚、瘀热阻络DKDⅢ-Ⅳ期(CKD1-2期)患者8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4例,共36例;对照组脱落4例,共36例,最终完成试验患者总计72例。2.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包括性别、年龄、DM病程、DKD病程在内的一般情况、ACR、eGFR等实验室指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2.22%和33.33%,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减分率分别为66.67%和36.11%,观察组临床有效率及证候积分减分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观察组ACR水平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者ACR水平较前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eGFR较前均有所上升,但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PG、HbA1c、TC、LDLC有降低的趋势,TG、HDLC未见降低,指标组内、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离子等安全性指标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组内及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尿nephrin和尿podocin排泄量均较前略有上升,组内及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podocin排泄量差值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芪地糖肾颗粒临床疗效显着,且可明显缓解DKD患者中医症状,可明显减轻DKD患者的蛋白尿排泄水平,但降糖、降脂作用不明显。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podocin增长幅度明显降低,推测芪地糖肾颗粒可能对肾小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可通过减少足细胞裂孔膜蛋白脱落的方式延缓糖尿病肾脏病进展,但尚需多临床观察进行佐证。
刘畅[7](2020)在《解毒通络保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期(气阴两虚挟湿瘀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解毒通络保肾方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期(气阴两虚挟湿瘀毒证)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和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情况,进一步探讨解毒通络保肾方的治疗作用优势,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行性理论及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再根据每个患者情况,给予严格糖尿病饮食、运动宣教,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解毒通络保肾方联合厄贝沙坦片(0.15g/日),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0.15g/日)。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ACR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疾病总疗效(87.5%)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和AC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组内和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肝功、肾功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异常。结论:应用解毒通络保肾方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期气阴两虚挟湿瘀毒证患者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ACR,从而有效控制DN的发展,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中药解毒通络保肾方对于改善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心悸不宁、尿频尿多、身体困重症状,较为突出。本次观察研究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及毒副作用,说明解毒通络保肾方具有安全性,值得推广。
黄雅兰[8](2020)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肾功能、微循环障碍、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揭示该药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 C)、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全血高切黏度(ηb H)、全血中切黏度(ηb M)、全血低切黏度(ηb L)、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AI)、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T淋巴细胞(CD8+)、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的比值(CD4+/CD8+)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着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2.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UAER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E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UAE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Scr和Cys C水平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cr和Cys C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Scr和Cys 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微循环障碍和内皮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X-B2、NO、ET-1、v WF、T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X-B2、ET-1、v WF、TM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TX-B2、ET-1、v WF、T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ηb H、ηb M、ηb L、ηp、FIB、A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ηb H、ηb M、ηb L、ηp、FIB、AI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ηb H、ηb M、ηb L、ηp、FIB、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两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患者安全性情况: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2.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改善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中医临床症候。3.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降低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UAER、Scr和Cys C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肾功能。4.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改善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从而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5.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改善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免疫功能。
尹梦龄[9](2020)在《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临床指标水平以及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对比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为后续中医证型、西医临床指标的具体关联性奠定研究基础,同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9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的D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DKD早期诊断标准。参考2016年《实用瘀血证诊断标准》对DKD患者的中医瘀血症候积分进行计分,根据患者中医瘀血症候积分进行分组,将分值在0~2分以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12分范围内的患者划入低分组,12~26分的患者划入高分组。三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8例、32例、30例。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对比各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水平;对比各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指标水平;对比各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对比各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对比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资料,结果显示高分组患者的病程与对照组、低分组存在明显差异,高分组的病程明显更长,而低分组的病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血尿酸水平明显更高,高分组显着高于低分组,而高分组、低分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分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最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更高,高分组以上指标水平远高于低分组,而高分组、低分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分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3组患者中最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更低,高分组以上两项指标水平远低于低分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项指标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的相关性,数据显示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呈正相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尿酸、尿素氮;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呈负相关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均是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因素。结论:瘀血证能够对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脂代谢指标等造成影响,可将以上指标作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可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甚至阻止糖尿病肾病及终末期肾病的发生、进展及恶化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范婷[10](2020)在《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文中认为目的:系统地评估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 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28日。并且手工检索《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近两年的相关文献,对采用益气补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标准进行资料提取、文献质量的评价,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每组样本量21例,共42例。纳入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2例患者按就诊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糖肾汤颗粒剂,糖肾汤为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水冲200ml,早晚各一次温服,日一剂。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实验周期6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组在0月、3个月、6个月,共3次,对照组在0月、6个月,共2次;疗效性指标: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的评测。安全性指标:在0个月、6个月各作一次,分别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周内检查,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进行疗效评价,包括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GFR、空腹血糖等相关临床指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DSQL。进行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按照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判定标准及病变脏腑诊断标准,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衰弱指数,根据《临床衰弱量表》计算患者的衰弱分级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斯皮尔曼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证候的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情况。结果: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共纳入12项研究。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联合使用相比,单用益气补肾方在减少尿蛋白[RR=-0.74,95%CI=(-0.89,-0.59)]、降低糖化血红蛋白[RR=-0.28,95%CI=(-0.58,0.01)]和空腹血糖[RR=-0.56,95%CI=(-0.77,-0.36)]方面更加具有优势。2.临床疗效观察2.1组间比较主要疗效指标:6个月治疗周期干预后,治疗组在ACR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上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在空腹血糖及GFR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在治疗维度上,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均不明显,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2组内比较:主要疗效指标:治疗组用药3个月,ACR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ACR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HbA1c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HbA1c的作用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3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6个月,治疗组两时间段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空腹血糖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明显,并且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3个月及6个月干预后的GFR有升高趋势,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在3个月时的中医症状积分有下降趋势,3个月及6个月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高于干预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通过本研究44例患者观察显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衰弱指数与衰弱分级逐渐增加,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呈正相关,衰弱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不论是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兼夹证候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44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以气虚、阴虚证候最为多见;在老年糖尿病肾病多见证候气虚及阴虚患者中,病程越长,衰弱等级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病程与衰弱指数无关;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与年龄、病程、辨证、并发症、衰弱分级及FI指数无显着相关性。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衰弱指数在阳虚、痰浊、血瘀证候下有差异,指数在气虚、血虚、阴虚、气滞、湿、火热、毒证候下无差异;各证候中痰浊、血瘀与衰弱分级相关,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火热、湿、毒与衰弱分级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示益气补肾方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减少蛋白尿,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调节糖代谢,并在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疾病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严重的相关不良反应,证明糖肾汤安全性良好且风险较低,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法之一,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部分中医证候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背景 |
| 1.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 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现状 |
| 3.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 |
| 4. 健康生态学模型及我国慢病防控 |
| 5. 研究基础及重要性 |
| 研究目的及框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框架 |
| 第一部分 社区居民中CKD宏观基本情况调查——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样本量估算 |
| 3. 研究地点选取 |
| 4. 抽样框架 |
| 5. 诊断标准 |
| 6. 调查研究方法 |
| 7.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
| 2. 居民个人健康体检情况 |
| 3. 居民CKD危险因素分析 |
| 4. 居民对CKD知晓情况分析 |
| 5. 居民健康素养评价 |
|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CAT评价 |
| 7. 社区居民关于慢性肾脏病在社区管理意愿调查 |
| 讨论 |
| 1. 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
| 2. 昆明市主城区居民CKD危险因素 |
| 3. 昆明市社区居民CKD知晓率 |
| 4. 昆明市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分 |
| 5. 社区CKD管理可行性分析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高危人群CKD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样本量估算 |
| 3. 诊断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5.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
| 2. 社区不同慢性病人群实验室检测结果 |
| 3. 社区慢性病人群CKD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 4. 慢性病人群慢性病控制情况问卷调查 |
| 5. 社区慢性病人群其他慢性病调查情况 |
| 6. 社区居民家庭支持调查及疾病指导需求调查 |
| 7. 慢性病患者积极度量表调查 |
| 讨论 |
| 1.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 2.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病控制调查分析 |
| 结论 |
| 第三部分 CKD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PVT1基因5个位点实验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样本量估算 |
| 3. 实验研究方法 |
| 4. 数据分析 |
| 结果 |
| 1. PVT1 5中SNPs实验图谱 |
| 2.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 |
| 3. 基因型Hard-Weinbery平衡检验 |
| 4.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所有组间分布比较 |
| 5.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CKD和非CKD组间分布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第四部分 建立CKD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基于前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模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和相关资料 |
| 2. 统计学方法 |
| 3. 社区慢性肾脏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
| 结果 |
| 1. Logistic回归建立CKD风险评估系统 |
| 2. SVM模型预测结果 |
| 3. RF模型预测结果 |
| 4. Naive Bayes模型预测结果 |
| 5. ANN模型预测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全文总结 |
| 1. 本研究的意义 |
| 2. 本研究创新性 |
| 3.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 4. 政策建议 |
| 4.1 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做好基层CKD防控 |
| 4.2 结合社区慢病管理基础,针对高危人群重点防控CKD |
| 4.3 基于社区,建立CKD三级防控 |
| 4.4 基于本研究结果,具体建议和措施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CKD调查普通居民用表 |
| 附录2 CKD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表 |
| 综述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西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1.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
| 1.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 1.3 糖尿病肾病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
| 1.4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2.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名探析 |
| 2.2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中医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标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数量及来源 |
| 2.2 分组方法 |
| 3 病例选择 |
| 3.1 疾病诊断标准 |
| 3.2 证候诊断标准 |
| 3.3 病例纳入标准 |
| 3.4 病例排除标准 |
| 3.5 病例剔除标准 |
| 3.6 病例脱落标准 |
| 4 治疗方法 |
| 4.1 基础治疗 |
| 4.2 分组治疗 |
| 5 观察指标 |
| 5.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 5.2 疗效性指标 |
| 5.3 安全性指标 |
| 6 疗效评价标准 |
| 6.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 6.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 6.3 安全性评估标准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研究结果 |
| 8.1 病例完成情况 |
| 8.2 治疗前后两组观察性指标的对比 |
| 8.3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的对比 |
| 9 讨论 |
| 9.1 导师王旭教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见解 |
| 9.2 立论依据 |
| 9.3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9.4 益气养阴活血方临床疗效分析 |
| 9.5 机制探讨 |
| 10 结论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DKD大鼠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分组 |
| 1.3 药物、试剂及配置方法 |
| 1.4 主要仪器和器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早期糖尿病肾病模型的建立 |
| 2.2 血糖仪检测大鼠血糖水平 |
| 2.3 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含量 |
| 2.4 酶联免疫试剂盒一步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
| 2.5 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
| 3 统计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健康对照组及各组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临床表现 |
| 4.2 健康对照组及各组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血糖水平 |
| 4.3 健康对照组及各组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
| 4.4 健康对照组及各组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尿微量蛋白水平 |
| 4.5 健康对照组及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肾脏病理变化 |
| 实验二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TRPC6、RhoA蛋白、转录因子P300、沉默调节因子SIRT1、miR-222表达水平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试剂及配置方法 |
| 1.3 主要仪器和器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Western Blot检测TRPC6、RhoA、P300、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 |
| 2.2 采用Trizol法对各组大鼠的肾脏组织进行总RNA提取 |
| 2.3 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P300、沉默调节因子SIRT1的表达水平 |
| 3 统计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各组大鼠TRPC6、RhoA蛋白的表达水平 |
| 4.2 各组大鼠转录因子P300、沉默调节因子SIRT1的表达水平 |
| 4.3 各大鼠miR-222的表达水平 |
| 5 讨论 |
| 5.1 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 5.2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
| 5.3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TRPC6、RhoA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 |
| 5.4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转录因子P300、沉默调节因子SIRT1表达水平的作用 |
| 5.5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miR-222的作用 |
| 6 结论 |
| 总结与展望 |
| 1 全文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 1.5 质量评价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检索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 3 Meta分析结果 |
| 3.1 总有效率 |
| 3.2 血肌酐(Scr) |
| 3.3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 |
| 3.4 空腹血糖(FBG) |
| 3.5 餐后 2h 血糖(2hPBG) |
| 3.6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 3.7 中医症候积分 |
| 3.8 甘油三酯(TG) |
| 3.9 总胆固醇(TC) |
| 3.10 安全性分析 |
| 3.11 发表偏倚检测 |
| 第二部分 各组中药复方用药统计 |
| 1 药物频次统计 |
| 2 药物药性分类 |
| 3 药物功效分类 |
| 4 文献所用药物分类 |
| 5 药物用量 |
| 6 用药分析 |
| 第三部分 临床病例汇报 |
| 1 病例一 |
| 2 病例二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Meta分析结果及意义 |
| 2 中药复方组成分析 |
| 3 临床病例分析 |
| 4 局限性 |
| 5 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1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脏病及尿频的认识 |
| 1.1 尿频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 1.2 糖尿病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概况 |
| 1.3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
| 1.4 糖尿病肾脏病分期 |
| 1.5 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 |
| 2 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及尿频的认识 |
| 2.1 尿频的概述 |
| 2.2 糖尿病肾脏病的概述 |
| 3 艾灸疗法的涵义及历史沿革 |
| 4 理论基础 |
| 4.1 艾灸疗法应用DKD尿频的理论基础 |
| 4.2 选穴的理论基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1.6 终止研究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确定 |
| 2.2 研究分组 |
| 2.3 培训 |
| 2.4 研究方案实施 |
| 2.5 研究工具 |
| 2.6 数据收集与整理 |
| 2.7 统计分析 |
| 2.8 质量控制 |
| 2.9 伦理性考虑 |
| 3 基线资料比较 |
| 3.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职业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比较 |
| 4 研究结果 |
| 4.1 干预前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
| 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组内比较 |
| 4.3 干预后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
| 5 结论 |
| 5.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开始前统计分析 |
| 5.2 干预前后统计分析 |
| 5.3 干预12 天后统计分析 |
| 讨论 |
| 1 糖尿病肾脏病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
| 2 艾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尿频症状的方法选择 |
| 2.1 艾灸方法及器具选择 |
| 2.2 穴位的选取及功效分析 |
| 3 艾灸疗法治疗尿频的优势 |
| 3.1 艾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尿频的有效性 |
| 3.2 艾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尿频的安全性 |
| 4 临床疗效分析 |
| 4.1 艾灸改善中医证候、尿频症状、生活质量 |
| 4.2 艾灸有效血糖控制 |
| 4.3 艾灸对肾功能影响 |
| 4.4 艾灸对血脂水平影响 |
| 5 创新点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方法 |
| 2.研究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第二部分 代谢组学研究 |
| 1.研究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B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 附录 C 临床资料登记表 |
| 附录 D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 附录 E 安全性分级标准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西医认知及治疗 |
| 1.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认知 |
| 2.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
| 3. 糖尿病肾脏病的西医认知 |
| 4. 糖尿病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对于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
| 1. 中药复方治疗 |
| 2. 中成药治疗 |
| 3. 中药单药及有效成分治疗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芪地糖肾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样本量计算 |
| 3. 纳入标准 |
| 4. 病例筛选 |
| 5. 试验用药物 |
| 6. 研究方法 |
| 7. 质量控制 |
| 8. 统计学方法 |
| 二、试验结果 |
| 1. 病例一般情况及基线特征 |
| 2. 临床疗效 |
| 3. 实验室指标 |
| 4. 药物安全性评价 |
| 三、讨论与结论 |
| 1.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
| 2. 肾小球滤过率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计算方式的选择 |
| 3.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DKD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意义 |
| 4. 糖尿病肾病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与中医肾精及络脉的关联 |
| 5. 导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学术观点及芪地糖肾方的组方思路 |
| 6. 芪地糖肾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芪地糖肾颗粒对DKD患者尿液nephrin、podocin的影响 |
| 一、实验内容及方法 |
| 1. 标本来源 |
| 2. 观察指标 |
| 3. 标本采集 |
| 4. 试剂盒准备与操作步骤 |
| 5. 统计学方法 |
| 二、结果 |
| 1. 治疗前两组患者尿nephrin、podocin 比较 |
| 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nephrin、podocin差值比较 |
| 3. 两组患者尿nephrin与podocin排泄量相关性分析 |
| 三、分析与讨论 |
| 1. 肾脏结构功能异常对DKD蛋白尿的影响 |
| 2. nephrin、podocin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关系 |
| 3. 精损络痹与足细胞损伤的关系 |
| 4. 芪地糖肾颗粒对于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表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糖尿病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入选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观察指标 |
| 5 疗效判定 |
| 6 统计方法 |
| 7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立方思想 |
| 2 方解 |
| 3 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对DN的研究概况 |
| 1.1 DN的中医病名 |
| 1.2 DN的中医病因 |
| 1.3 DN的中医病机 |
| 1.3.1 脏腑病机 |
| 1.3.2 经络病机 |
| 1.4 DN的中医药治疗 |
| 1.4.1 中药内服 |
| 1.4.2 中医外治疗法 |
| 2 西医对DN的研究概况 |
| 2.1 DN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
| 2.2 DN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2.3 DN的治疗 |
| 2.3.1 生活方式干预 |
| 2.3.2 降糖治疗 |
| 2.3.3 控制血压 |
| 2.3.4 血脂调节 |
| 2.3.5 改善微循环治疗 |
| 2.3.6 其他药物治疗 |
| 2.3.7 肾脏替代治疗 |
| 3 DN的治疗难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基础治疗方案 |
| 2.2.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 2.2.3 治疗组治疗方案 |
| 2.2.4 治疗疗程 |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 2.4 观察指标 |
| 2.4.1 中医症候积分 |
| 2.4.2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测 |
| 2.4.3 肾功能指标检测 |
| 2.4.4 微循环障碍和内皮功能指标检测 |
| 2.4.5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
| 2.4.6 免疫功能指标检测 |
| 2.4.7 安全性指标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ER水平比较 |
|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和 Cys C水平比较 |
|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X-B2水平比较 |
|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ET-1、v WF和 TM水平比较 |
|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ηb H、ηb M和ηb L水平比较 |
| 4.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ηp、FIB和 AI水平比较 |
| 4.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 |
| 4.11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导师对早期DN脾肾亏虚,湿热瘀血证的认识 |
| 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方义解析 |
| 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
| 4 DN微循环障碍的机理研究 |
| 5 结果分析 |
| 5.1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 5.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UAER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 5.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微循环障碍和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 |
| 5.4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 5.5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
| 6 问题与展望 |
| 6.1 不足之处 |
| 6.2 未来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医症候积分评分表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选取标准 |
| 1.4 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 2.2 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压水平 |
| 2.3 比较各组患者各项血常规指标水平 |
| 2.4 比较各组患者的各项肾功能指标间的水平差异 |
| 2.5 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与各项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
| 2.6 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与肾功能指标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 |
| 讨论 |
| 1 现状分析 |
| 1.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1.2 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
| 1.3 中医药治疗的现状 |
| 2 结果分析 |
| 2.1 瘀血证与其他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肾病各指标表达差异 |
| 2.2 不同中医瘀血症候积分的2型糖尿病肾病各指标表达差异 |
| 2.3 不同证型、积分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近况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1 概述 |
| 1.2 古代医学认识 |
| 1.3 中医病名探究 |
| 1.4 病因病机 |
| 1.5 中医治疗 |
| 1.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2. 糖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药理学研究探讨 |
| 2.1 概述 |
| 2.2 黄芪 |
| 2.3 黄连 |
| 2.4 芡实 |
| 2.5 金樱子 |
| 2.6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益气补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2. 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III期)的临床观察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药物和使用相关规定 |
| 2.4 研究流程 |
| 2.5 评定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2.7 结果 |
| 2.8 药物安全性评定 |
| 2.9 讨论 |
| 2.10 结论 |
| 3.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程度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
| 3.1 临床资料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