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甲川[1](2007)在《中日两国林业近代化比较研究 ——晚清与明治时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史学界对近代化研究相应兴起。而林业近代化研究尚为少见。因此,本文确定林业近代化为研究课题,并以全球史观对同一历史时期中国晚清与日本明治社会林业近代化的地理环境、人为因素、演化进程、优劣得失,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由引言、四篇、十三章和结语构成。“引言”,阐述了用现代理念和方法对林业近代化进行比较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主导思想及目的。“绪论篇”三章,从基本理论上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涵义、范围、内容、方法和特点,属于统领研究的史论。“基础篇”和“演进篇”属于具体研究的史实。“基础篇”四章,展示了晚清和明治时期林业近代化之前,自古以来的历史条件——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影响下的森林状况。“演进篇”五章,研究了1840年至1912年间中日两国社会及林业在近代化演进过程中,战争动乱、治林思想、社会变革、国民教育、革命斗争所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现实篇”是林业近代化研究的深入和继续,将研究进一步引向现实社会,写下了“林业史研究的历史机遇与重任”一章。最后的“结语”,总结了林业近代化研究的感悟。论及了地理环境对林业发展的影响、人为社会因素对现代林业的作用和林业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思考。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以宏观比较研究为主线,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的比较研究,从而较为充分地凸现出中国晚清与日本明治时期林业近代化的景象。在史料的运用上力求分析对比,史论结合,以史料说明理论认识,赋予其现实的生命力。本文对社会意义的追求和尝试是:通过林业史研究,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林业近代化基本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印证人类社会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以此历史研究,警示世人避免近代犯过的错误,居安思危,锐意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于琳[2](2006)在《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洲是新疆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基地,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各方重视与关注。本文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希望达到总结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究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寻求绿洲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目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识别 从绿洲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构成、关联及其运行对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识别,明确其运行的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绿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不断扩展,绿洲外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在绿洲化的同时,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随着绿洲由天然向人工的转化,系统由天然维系向人工维系发展,经济功能得到强化,生态功能遭到削弱,系统的稳定性相应降低。在绿洲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只注重经济发展,为了发展经济,不断与荒漠抗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绿洲外围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另一方面只重视人工绿洲,而把天然绿洲界定为荒漠生态系统,由此产生了新疆绿洲生态建设只关注人工绿洲的片面行为,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由于绿洲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不匹配、集约经营技术滞后,投入产出效率低、资源环境损耗大,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高。 2、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 绿洲作为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基地,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影响下,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有其特殊的机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绿洲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8.22%的绿洲,集中了全疆95%以上的财富。绿洲依水而存在,也随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水资源的供需分配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差,外部环境、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更使绿洲易于退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绿洲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制度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起支配作用。 3、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均衡、协调的过程。由于绿洲
关大伟[3](2006)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环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环境研究,主要是探讨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等方面实现创新,为东北区域振兴提供良好的政府环境问题。全文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研究”,中篇为“比较研究”,下篇为“对策研究”。上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形成、发展到陷入困境的过程和建国以来政府机构设置、政府体制改革情况,以及振兴战略提出后东北地区政府管理情况,着重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上存在主要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困扰东北经济发展的突出症结。中篇,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政府管理新变革的经验、世界几个发达国家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政府的管理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进行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从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下篇,从对策的角度,分析当今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般走向,提出东北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并对政府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应提供什么样的管理环境问题,拿出框架性思路和对策。
乌东峰[4](2003)在《中国“三农”问题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城市本无鸿沟,人们原来都是在田园里生活。城市初始就是农民创造的,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农民演变为市民的创造史。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农民艰苦奋斗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沉重而伟大的贡献。现在城市的发展“日就月将”,农村却举步维艰。“城得山水而秀”,城市需要农村,城市的繁华需要农村的繁荣。扶弱携后,投桃报李,这是一个文明平等、共同富裕社会的应有之义和情结。同时,也只有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了,中国经济才能快速持续发展,中国全面反哺农业非常重要,是时候了,不能再有迟疑。中国农民最质朴、最富牺牲精神和创造精神,无数事实表明,中国农民一旦站到有利位置上,他们的历史创造性就会像黄河之水一样滚滚而来,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给农民全民待遇,举全国之力给予他们各种政策援助和财力物力支持,让中国“希望的田野”也迎来美好的春天。
陈业新[5](2001)在《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文中指出往古以来,中国灾害频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学者因此而称中国为“饥荒的国度”。本文以灾害为切入点,以“灾害与社会”为主题,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阶段——两汉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从诸多方面对“灾害与社会”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 导论。从宏观的方面论述灾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说明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灾害与社会”这一主题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并对两汉灾害与社会的研究情况、本文的思路等问题略加说明。 第一章对两汉旱、水、地震、虫灾、疾疫和雪、霜、冻、风、雹等灾害进行具体研究,主要从时、空等方面探索众灾发生的概况,力求寻找各灾发生的规律;同时,本部分又是以后几章对“灾害与社会”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的基础和背景。 第二章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从自然和社会两大方面探析两汉灾害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季风与环流、变动不居的气候、天文异常等是引起两汉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而两汉时不当的生产开发活动、生活的浮侈和战争等对生态的破坏,是该期灾害发生不可忽视的社会因子。鉴于气候是影响古代灾害发生的要因,本章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学术界两汉气候史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两汉时期的气候状况进行了重点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本文认为,两汉时气候的冷暖变迁,似乎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言西汉暖而东汉冷的状况,而是西汉略为寒冷而东汉稍暖,且冷暖经常波动;干湿也是变动不定,变动无常。 第三章为两汉灾害思想研究。笔者认为,灾、异在两汉时具有一定的区别,本章对之稍加辨析,并以此为基础,将两汉灾害思想分为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即灾害的阴阳五行说、灾害的天谴说、灾害的天体运行式解释和灾害的天道自然式的解释。本文在对这些灾害思想进行归纳的同时,根据当时的具体实际情况,分别对之予以相应的评说。 第四、五、六章分别对灾害与两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问题加以探讨。 由于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和灾害思想的作用,两汉政治生活中留有十分显着的灾害印记,两汉时期的许多诏令、国家政策和措施,如皇帝下诏谴己责臣、人事任免等等,大多是在灾害或灾异屡发的时代背景下制订和颁发的,并围绕灾害、灾异而付诸实施的。——因此笔者认为: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看,两汉君主专制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本质就是灾害政治。 灾害与两汉经济的关系,本文主要从灾害对两汉经济的影响、两汉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等三大方面来展开研究的。灾害对两汉经济的影响,总的说来是消极的。这种消极。作用可通过以下三点来说明:第一,灾害对两汉小农经济的打击;第二,灾害对两汉国家财政经济的制约,是影响两汉经济发展波动的要因;第三,对两汉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平衡作用。 本文对两汉时荒政思想的系统研究,主要是从积贮备荒、重农、仓储、赈济等四个 ~。方面来进行的,并对其特点、作用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有所概括,这在两汉历史的研究上尚属首次。 由于灾害多发,荒政实践因此而成为两汉经济活动中的一件要事,加之以诸如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两汉荒政实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本文对这些皆有详尽的探讨和分析。 灾害与两汉文化的关系,可以两点来概括之:一是文化事象对两汉灾害的反映,如两汉文献对历史灾害的记载等;二是灾害对文化的影响,许多文化事象都留有灾害的印记,或者说某些文化事象的出现就是灾害的产物,如两汉祈雨礼俗等。本文重点以两汉灾异五家说、灾害与两汉文献、揖灾礼仪(以祈雨礼俗为解剖点)等三大文化事象来折射灾害与两汉文化问的关系: 首先,两汉时期是经学极盛的时代,在经学的影响和作用下,两汉时说灾论异者无不援用经学典籍。由于说者所据经学元典的有异,由此形成了两汉灾异学说的多元性。”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将两汉时的灾异学说分为五家,即(春秋》家、《尚书》家、《易》家、《诗》家和《礼记》家等,并对五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相关思想及其特点等略加概括。 其次,从灾害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全面地考察了两《汉书》“五行志”在历史灾害研究方面的巨大价值。二 最后,对灾害与两汉文化的副产品——洱灾礼仪(以祈雨礼俗为例)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绪论篇 |
| 第1章 林业近代化的基本涵义 |
| 1.1 近代与近代化 |
| 1.1.1 近代 |
| 1.1.2 近代化 |
| 1.2 近代林业与林业近代化 |
| 1.2.1 近代林业 |
| 1.2.2 林业近代化 |
| 第2章 历史比较研究的一般原理 |
| 2.1 历史比较研究的发展脉络 |
| 2.2 历史比较研究形成与兴起的客观基础 |
| 2.3 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类型 |
| 第3章 本文进行林业近代化比较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
| 3.1 晚清时期林业研究的选择 |
| 3.2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 |
| 3.3 林业史研究的新探索 |
| 基础篇 |
| 第4章 自然环境 |
| 4.1 晚清之前中国的自然环境 |
| 4.1.1 版图 |
| 4.1.2 地貌 |
| 4.1.3 气候 |
| 4.1.4 资源 |
| 4.1.5 森林 |
| 4.1.6 动物 |
| 4.2 明治之前日本的自然环境 |
| 4.2.1 版图 |
| 4.2.2 地貌 |
| 4.2.3 气候 |
| 4.2.4 资源 |
| 4.2.5 森林 |
| 4.2.6 动物 |
| 第5章 经济环境 |
| 5.1 晚清之前中国的经济环境 |
| 5.1.1 主体优越 |
| 5.1.2 农牧融合 |
| 5.1.3 结构多元 |
| 5.1.4 资本主义萌芽 |
| 5.2 明治之前日本的经济环境 |
| 5.2.1 农业经济 |
| 5.2.2 商业活动 |
| 5.2.3 产业振兴 |
| 第6章 社会文化环境 |
| 6.1 晚清之前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 |
| 6.1.1 妄自尊大、排斥西方的时空观 |
| 6.1.2 崇古薄今、墨守陈规的发展观 |
| 6.1.3 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价值观 |
| 6.1.4 人口众多、鄙薄技艺的自然观 |
| 6.2 明治之前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
| 6.2.1 国家政权 |
| 6.2.2 民族精神 |
| 6.2.3 摄取先进 |
| 6.2.4 文化多元 |
| 第7章 森林状况 |
| 7.1 晚清之前中国的森林状况 |
| 7.2 明治之前日本的森林状况 |
| 演进篇 |
| 第8章 战争动乱与林业近代化 |
| 8.1 列强入侵对森林的劫掠 |
| 8.1.1 相似的处境 |
| 8.1.2 不同的应对 |
| 8.1.3 森林的命运 |
| 8.2 国内战争对森林的破坏 |
| 第9章 治林思想与林业近代化 |
| 9.1 治国思想 |
| 9.1.1 师夷制夷与尊王攘夷 |
| 9.1.2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
| 9.1.3 维新变法与脱亚入欧 |
| 9.2 治林思想 |
| 9.2.1 晚清时期中国的治林思想 |
| 9.2.2 明治时期日本的治林思想 |
| 第10章 社会变革与林业近代化 |
| 10.1 林业改革 |
| 10.1.1 林业机构 |
| 10.1.2 林权制度 |
| 10.1.3 森林法规 |
| 10.1.4 造林举措 |
| 10.2 林产发展 |
| 10.2.1 木材采伐 |
| 10.2.2 木材运输 |
| 10.2.3 林产品加工 |
| 10.3 林产品贸易 |
| 10.3.1 木材 |
| 10.3.2 纸张 |
| 10.3.3 桐油 |
| 10.3.4 樟脑 |
| 10.3.5 柞蚕丝 |
| 10.3.6 其它 |
| 第11章 国民教育与林业近代化 |
| 11.1 历史基础 |
| 11.1.1 教育目的 |
| 11.1.2 教育内容 |
| 11.1.3 教育普及 |
| 11.1.4 教育导向 |
| 11.2 应世变革 |
| 11.2.1 制度改革 |
| 11.2.2 教育自主 |
| 11.2.3 人才任用 |
| 11.2.4 消极因素 |
| 第12章 革命斗争与林业近代化 |
| 12.1 太平天国运动:晚清时期林业近代化社会条件的酝酿 |
| 12.2 戊辰战争:明治时期林业近代化社会条件的培育 |
| 现实篇 |
| 第13章 林业史研究的历史机遇与重任 |
| 13.1 全球应对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共同致力的主题,国际社会在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合作将林业赋予首要地位 |
| 13.1.1 历史教训 |
| 13.1.2 人类共识 |
| 13.1.3 林业地位 |
| 13.1.4 应尽职责 |
| 13.2 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使林业作为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
| 13.2.1 指导思想 |
| 13.2.2 战略举措 |
| 13.2.3 宏伟蓝图 |
| 13.2.4 林业变革 |
| 13.2.5 艰巨重任 |
| 13.3 林业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世代孕育,到了可以组织潜能释发的新时期 |
| 13.3.1 参与国家林业发展重点课题研究 |
| 13.3.2 扩展和延伸常规的林业研究课题 |
| 13.3.3 协调林业各学科的历史研究 |
| 13.3.4 促进多学科相互交融的联合研究 |
| 13.3.5 深化林业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 13.3.6 加强林业教育和林业史教育研究 |
| 13.3.7 推动地方林业史志研究和综合资料利用研究 |
| 13.3.8 撰写林业史回忆录 |
| 13.3.9 进行当代林业史资料编辑和积累工作 |
| 13.3.10 开展国际和港澳台学术交流 |
| 结语 |
| 1. 关于地理环境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
| 2. 关于人为社会因素对现代林业的作用 |
| 3. 关于林业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思考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1.1 研究的问题 |
| 1.1.2 研究的背景 |
|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 1.2 研究的范围、目标、思路 |
| 1.2.1 研究的范围 |
| 1.2.2 研究的目标 |
| 1.2.3 研究的思路 |
|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应用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资料的选择与应用 |
| 1.4 论文框架设计 |
| 第二章 理论借鉴 |
| 2.1 系统理论 |
| 2.1.1 系统要素及关联 |
| 2.1.2 系统结构与功能 |
| 2.1.3 系统环境 |
| 2.1.4 系统运行与演进 |
| 2.2 经济发展理论 |
| 2.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 2.2.2 经济发展的目的 |
| 2.2.3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 2.3.1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 2.3.2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 2.3.3 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建设与协同优化 |
| 2.4 资源经济理论 |
| 2.4.1 资源的稀缺性 |
| 2.4.2 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 |
| 2.4.3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配置效率 |
| 2.4.4 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5.1 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
| 2.5.2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 |
| 2.5.3 经济发展成本的合理分摊与发展利益的公平分享 |
| 2.5.4 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渐进提高 |
| 第三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概述 |
| 3.1 新疆绿洲的形成与分类 |
| 3.1.1 绿洲的形成条件 |
| 3.1.2 新疆天然绿洲的形成 |
| 3.1.3 新疆人工绿洲的形成 |
| 3.1.4 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的联系与区别 |
| 3.2 新疆绿洲的分布 |
| 3.2.1 新疆绿洲的地域分布 |
| 3.2.2 新疆绿洲的面积分布 |
| 3.2.3 新疆绿洲的分布特征 |
| 3.3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
| 3.3.1 新疆绿洲的资源系统 |
| 3.3.2 新疆绿洲的生态系统 |
| 3.3.3 新疆绿洲的经济系统 |
| 3.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外环生态圈 |
| 3.4.1 山地生态系统 |
| 3.4.2 荒漠生态系统 |
| 3.4.3 荒漠--绿洲过渡带 |
| 3.4.4 绿洲与外环生态圈的依存 |
| 3.5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
| 3.5.1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
| 3.5.2 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依存性 |
| 3.5.3 生态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
| 3.5.4 生态经济系统易于退化的不稳定性 |
| 第四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及存在的问题 |
| 4.1 新疆绿洲的变迁与演进 |
| 4.1.1 新疆绿洲地域分布的变化 |
| 4.1.2 新疆绿洲面积的变动 |
| 4.1.3 新疆绿洲分布及规模变动的特点 |
| 4.1.4 新疆绿洲分布与规模变动的原因 |
| 4.2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的演进 |
| 4.2.1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化 |
| 4.2.2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变 |
| 4.2.3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化 |
| 4.3 新疆绿洲经济系统的发展 |
| 4.3.1 新疆绿洲经济总量 |
| 4.3.2 新疆绿洲农业的发展 |
| 4.3.3 新疆绿洲农业各产业发展 |
| 4.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 |
| 4.4.1 资源消耗大、运行效率低 |
| 4.4.2 生态环境耗损大,系统不稳定因素累加 |
| 4.4.3 人口增长快,绿洲人口密度大、负荷重 |
| 4.4.4 绿洲外环生态圈发生重大变化 |
| 4.5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 4.5.1 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不协调 |
| 4.5.2 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不匹配 |
| 4.5.3 绿洲经济、资源、生态集约经营技术的滞后 |
| 4.5.4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的缺失 |
| 第五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及思路 |
| 5.1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 5.1.1 绿洲资源的保护、节约与可持续利用 |
| 5.1.2 绿洲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维护及改善 |
| 5.1.3 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
| 5.2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 5.2.1 绿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稳定 |
| 5.2.2 绿洲经济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
| 5.2.3 绿洲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 |
| 5.2.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 |
| 5.3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 5.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 5.4.1 控制绿洲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强度 |
| 5.4.2 构造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 |
| 5.4.3 构造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
| 5.4.4 构造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 |
| 5.5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
| 5.5.1 搞好水资源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 |
| 5.5.2 优化绿洲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经济系统的产出效率和效益 |
| 5.5.3 加强绿洲与外围生态圈的建设 |
| 5.5.4 控制绿洲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
| 第六章 新疆绿洲规模的适度发展 |
| 6.1 绿洲规模及影响因素 |
| 6.1.1 绿洲规模 |
| 6.1.2 绿洲规模的影响因素 |
| 6.2 绿洲规模的确定模式 |
| 6.2.1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的绿洲规模 |
| 6.2.2 资源环境供给约束下的绿洲规模 |
| 6.2.3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共同决定的绿洲规模 |
| 6.3 新疆绿洲规模的确定 |
| 6.3.1 新疆绿洲规模的资源评估 |
| 6.3.2 新疆绿洲规模的资源约束面积评估 |
| 6.3.3 新疆绿洲规模的适度面积选择 |
| 6.4 新疆绿洲规模适度发展的策略 |
| 6.4.1 严格控制荒地资源的开发 |
| 6.4.2 提高水资源的渠系利用系数 |
| 6.4.3 转变水资源的灌溉方式 |
| 6.4.4 提高绿洲经济系统的产出水平 |
| 6.4.5 控制绿洲人口规模的增长 |
| 第七章 新疆绿洲经济活动强度控制 |
| 7.1 新疆绿洲经济活动强度 |
| 7.1.1 经济活动强度 |
| 7.1.2 经济活动强度的决定因素 |
| 7.2 新疆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 |
| 7.2.1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
| 7.2.2 水资源开发强度的控制 |
| 7.2.3 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
| 7.3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 |
| 7.3.1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
| 7.3.2 绿洲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 7.3.3 绿洲后备宜耕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控制 |
| 7.4 新疆绿洲外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 7.4.1 牧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 7.4.2 山地森林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 7.4.3 荒漠--绿洲过渡带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 7.5 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维护 |
| 7.5.1 绿洲经济对生态环境消耗强度的控制 |
| 7.5.2 绿洲生物资源的保护 |
| 第八章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 8.1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原则 |
| 8.1.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 8.1.2 与资源禀赋相对应 |
| 8.1.3 实现优质、特色、高效 |
| 8.1.4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 |
| 8.2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 |
| 8.2.1 将绿洲农业的发展作为重点 |
| 8.2.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 8.2.3 努力发展贸易业 |
| 8.2.4 搞好旅游业发展 |
| 8.2.5 有选择地发展制造业 |
| 8.3 新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 8.3.1 新疆绿洲农林牧渔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 8.3.2 新疆绿洲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 8.3.3 新疆绿洲畜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 8.3.4 新疆绿洲果蔬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 8.4 新疆绿洲农业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 8.4.1 大宗农产品加工业 |
| 8.4.2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
| 8.4.3 畜产品加工业 |
| 8.4.4 农用资料生产工业 |
| 8.4.5 绿洲农业服务业 |
| 8.5 新疆绿洲旅游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 第九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
| 9.1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 |
| 9.1.1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
| 9.1.2 绿洲生态环境维护与改善技术 |
| 9.1.3 绿洲经济系统产出与效率提高技术 |
| 9.2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
| 9.2.1 输水、节水技术 |
| 9.2.2 盐渍化防止与治理技术 |
| 9.2.3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保育及恢复重建技术 |
| 9.2.4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
| 9.3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究开发 |
| 9.3.1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的建立 |
| 9.3.2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开发机构的高效运作 |
| 9.3.3 绿洲科技合作与交流 |
| 9.3.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开发资金的多渠道筹集和有效投入 |
| 9.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推广应用 |
| 9.4.1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推广机构的完善 |
| 9.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下的技术推广 |
| 9.4.3 新疆自治区体制下的地方技术推广 |
| 9.4.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推广及运用主体能力的提高 |
| 第十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
| 10.1 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
| 10.1.1 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 |
| 10.1.2 水权交易制度 |
| 10.1.3 水价制度 |
| 10.2 土地资源开发使用制度 |
| 10.2.1 审批制度 |
| 10.2.2 规划制度 |
| 10.2.3 开发制度 |
| 10.2.4 使用制度 |
| 10.3 绿洲生态建设维护制度 |
| 10.3.1 绿洲内生态建设制度 |
| 10.3.2 绿洲外环生态维护制度 |
| 10.4 绿洲产业发展政策 |
| 10.4.1 绿洲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
| 10.4.2 绿洲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政策 |
| 第十一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监控 |
| 11.1 监控的目的 |
| 11.1.1 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做出正确判断 |
| 11.1.2 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
| 11.1.3 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确定目标与方向 |
| 11.1.4 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 11.2 监控的准则 |
| 11.2.1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非平衡稳态运转 |
| 11.2.2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效率高 |
| 11.2.3 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
| 11.2.4 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 |
| 11.2.5 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演进 |
| 11.3 监控指标的设置 |
| 11.3.1 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 11.3.2 指标体系的具体设置 |
| 11.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 |
| 11.4.1 绿洲经济系统的产出水平与效益评价 |
| 11.4.2 绿洲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评价 |
| 11.4.3 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及改善的评价 |
| 11.4.4 绿洲人口数量与素质评价 |
| 11.4.5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 |
| 11.5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 |
| 11.5.1 调控决策 |
| 11.5.2 调控措施 |
| 11.5.3 调控实施 |
|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 12.1 研究结论 |
| 12.2 政策运用 |
| 12.2.1 强化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
| 12.2.2 加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 |
| 12.2.3 构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监控体系 |
|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 第一篇 历史研究 |
| 第一章 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及政府管理 |
| 一、东北地区国家工业基地地位的确立 |
| 二、政府机构设置及职能定位 |
|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格计划管理 |
| 四、政府计划管理的经济效能评估 |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政府结构及职能的历史嬗变 |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及面临的困境 |
| 二、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及职能调整 |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体制改革及职能转变 |
| 四、政府机构改革及职能调整的经济效能评估 |
| 第三章 振兴战略提出后的东北地区政府管理 |
| 一、东三省提出实现区域振兴规划 |
| 二、东三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
| 三、东三省建设服务型政府 |
| 四、东三省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
| 第四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一、政府组织结构及权力关系 |
| 二、东北政府结构的特点 |
| 三、政府管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 第二篇 比较研究 |
| 第五章 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的新变革 |
| 一、英国政府率先兴起的管理新变革 |
| 二、日本政府精简机构、放宽企业规制 |
| 三、法国推行政府新的管理变革 |
| 四、西方国家政府新变革的启示 |
| 第六章 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府管理环境 |
| 一、美国匹兹堡地区政府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
| 二、德国北威州政府主导的老工业基地改造 |
| 三、日本北九州区政府实施的老工业基地改造 |
| 四、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
| 第七章 我国国内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 |
| 一、浦东新区政府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创新 |
| 二、深圳特区推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
| 三、重庆市探索低成本行政管理模式 |
| 四、国内部分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启示 |
| 第三篇 对策研究 |
| 第八章 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趋向 |
| 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政府体制改革理论 |
|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向 |
| 第九章 建设“有限、有为”的新型东北政府 |
| 一、调整和完善政府的横向职能配置 |
| 二、调整和完善政府的纵向职能配置 |
| 三、实现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 |
| 四、健全完善科学有效公务员制度 |
| 第十章 创建振兴东北的良好政府管理环境 |
| 一、建立廉洁高效的审批环境 |
| 二、建立诚实守义的信用环境 |
| 三、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
| 四、建立透明优惠的政策环境 |
| 五、建立创业求富的人文环境 |
| 六、建立人尽其才的激励环境 |
| 结论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 论文摘要(中文) |
| 论文摘要(英文) |
| 导 论 |
| 第一章 两汉灾害基本概况 |
| 一、 旱灾基本概况 |
| 二、 水灾基本概况 |
| 三、 地震灾害概况 |
| 四、 虫灾概况 |
| 五、 疾疫之灾概况 |
| 六、 其它灾害概况 |
| 第二章 两汉灾害原因探析 |
| 一、 自然生态条件与两汉灾害的发生 |
| (一) 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证 |
| (二) 灾害源与灾害链——自然生态因子与两汉灾害 |
| 二、 社会因素与两汉灾害 |
| (一) 两汉生产活动与灾害 |
| (二) 两汉浮侈之风对林木的耗费与灾害 |
| (三) 战争与两汉灾害 |
| 第三章 两汉灾害思想研究 |
| 一、 灾、异辨析——兼及《公羊传》和董仲舒之灾、异观 |
| 二、 两汉灾害思想研究 |
| (一) 灾害的阴阳五行说 |
| (二) 灾害的天谴说 |
| (三) 灾害的天体运行式解释 |
| (四) 灾害的天道自然式解释 |
| 第四章 灾害与两汉君主专制政治 |
| 一、 君主下诏谴己责臣 |
| 二、 纳谏与上策 |
| 三、 灾害与两汉改元 |
| 四、 灾害与两汉人事任免 |
| 第五章 灾害与两汉经济研究 |
| 一、 灾害对两汉经济的影响 |
| (一) 灾害与两汉小农经济 |
| (二) 灾害与两汉经济波动 |
| (三) 灾害与两汉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
| 二、 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
| 三、 两汉荒政实践研究 |
| 第六章 灾害与两汉文化事象 |
| 一、 五经元典与两汉五家灾异说 |
| (一) 两汉灾异论概说暨陆贾、贾谊等灾异观 |
| (二) 五经元典与两汉五家灾异说 |
| 二、 从灾害历史文献学的角度看两《汉书》“五行志”的价值 |
| 三、 两汉祈雨礼俗初探 |
| 附 录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