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磊,吴敏忠,韩曜平,蒋红范,沈丽萍[1](2015)在《水蛭-青虾池塘生态混养技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混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是根据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原理,利用共生状态下不同养殖动植物间的互补互利系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养殖措施和管理技术,使其中各种动植物在特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实现消除养殖残饵和病体,减少疾病传播,增加经济效益,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本研究就是要对具有良好养殖前景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品种水蛭和青虾的养殖生产开展行之有效的优化及整合,是将池塘生态混养和特种
聂昂,伏健,戴梦南,李文平,彭涛[2](2014)在《白玉蜗牛与蚯蚓混养对其产量影响的初探》文中认为为探索在混养模式下蚯蚓对白玉蜗牛产量的影响,以不同的比例构建立体模式进行混养,在120天试验时间内,对各组蜗牛生长参数进行收集统计比较。结果表明:蚯蚓与白玉蜗牛混养比例为1:1,白玉蜗牛产量效果最佳。
鲍桐,孙铁珩,孙丽娜,张恒[3](2012)在《论生物转化法牛粪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文中研究表明系统综述了牛粪的养分及生物组成,从生物转化技术的角度分析并比较了蚯蚓、粪金龟子、水虻、蝇蛆等几种食粪生物,还介绍了当今世界牛粪固液分离后再利用、厌氧发酵牛粪产生沼气、蠕虫堆肥法将牛粪变成商品肥等牛粪资源化的途径,指出利用生物转化牛粪的方式既可有效的解决牛粪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延伸产业链,变废为宝,是未来牛粪资源化利用的主要研究趋势之一.
李晓[4](2009)在《蜗牛蚯蚓混养方法》文中认为采用立体框架多层次平面布网方式进行蜗牛、蚯蚓混养,可以达到低耗能、小空间、管理简便、快速高产的目的。
余荣[5](2000)在《蜗牛蚯蚓混养经验》文中提出 采用立体框架多层次平面布网方式进行蜗牛、蚯蚓混养,可以达到低耗能、小空间、管理简便、快速高产的目的。 一、品种选择 蜗牛一般可选用白玉蜗牛,但最好是用较耐寒的法国光亮大蜗牛,以便于与蚯蚓四季同步生长繁殖。蚯蚓应选择生长发育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广、寿命长、易驯化管理的种类,目前最理想的品种是北星二号、大平二号。
宋泉山[6](2000)在《蜗牛蚯蚓大棚混养》文中认为 常规的单独养殖蜗牛或蚯蚓,在人力物力上均有很大浪费,若是在室内建池,让蜗牛与蚯蚓混养,这虽是一大进步,但仍不够理想,最好的就是大棚式立体生态养殖。 土壤的选择及大棚的制作 先选择疏松、肥沃、不积水、PH为6.5~7.5即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再用毛竹或其它材料,制成高2米左右,宽4~5米,长不限,坐北朝南的弓型大棚。大棚面要求夏季可爬藤蔓植物,冬季可盖塑料薄膜,大棚底四周用纱窗网围成高35~50厘米的蜗牛防逃网,一般的蔬菜大棚均可直接改进使用。 土壤结构的调整及植物的种植 先将棚内的土壤翻松整平,中间留一条人行道,在其两侧各开一条深15~20厘米、宽50厘米左右的蚯蚓养殖床,用来投放蚯蚓饲料
王信保,唐保华[7](2004)在《蜗牛珍品——光亮大蜗牛的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宋泉山[8](2000)在《蜗牛珍品——光亮大蜗牛的养殖》文中研究表明 光亮大蜗牛系温带型种类,体重大,肉质鲜嫩,原产中欧,现流行于西欧,我国近年引进。其外壳极有观赏价值和艺术情趣,可加工成高级贝雕工艺品,还大量用作高档蜗牛工艺菜,为集食用、药用、观赏于一体的世界蜗牛珍品。人工养殖光亮大蜗牛简单方便,其经济效益超过其它类蜗牛,养殖技术如下:
宋泉山[9](2000)在《蜗牛珍品──光亮大蜗牛的养殖技术》文中指出
唐诗意[10](2018)在《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文中认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旅游市场的需要,现阶段生态农庄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融合度不强,景观体验性不丰富等问题。针对传统普通农庄的不足,亟待探讨一种更高效的农庄模式,推动农庄健康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立体生态农庄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立体生态农庄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总结分析,发现目前关于立体生态农庄的相关文献较少,多为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用于生态农庄建设中。(2)通过对长沙市部分农庄的调研,发现现阶段农庄主要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农业产业平面化以及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通过对立体生态农庄相关案例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出立体生态农庄模式为:“农业立体-景观立体-产业立体”。(3)以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为例,运用立体生态农庄模式进行规划设计,以“农业立体”为产业基础,以“景观立体”利用空间丰富景观效果,以“产业立体”拓展产业链和赢利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立体生态农庄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能源、循环高效且综合实力不容小觑的农庄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对立体生态农庄模式和规划设计方法的分析研究,以及实际案例的应用,以期为以后立体生态农庄的建设提供思路,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养殖方法 |
| 1.1 养殖地点 |
| 1.2 养殖池塘 |
| 1.3 苗种放养 |
| 1.3.1 水蛭放养 |
| 1.3.2 青虾放养 |
| 1.4 养殖管理 |
| 1.4.1 水质监控 |
| 1.4.2 投喂饵料 |
| 1.4.3 繁殖管理 |
| 1.4.4 病虫害防治 |
| 1.4.5 防逃防天敌 |
| 1.4.6 防暑越冬 |
| 2 结果 |
| 2.1 产量 |
| 2.2 经济效益 |
| 3 小结 |
| 1 白玉蜗牛养殖介绍 |
| 2 白玉蜗牛与蚯蚓混养试验 |
| 2.1 试验场地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方法与设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试验结果 |
| 3.1.1 不同试验组每30d各蜗牛数量的统计 |
| 3.1.2混养各组蜗牛的总重量 |
| 3.2 结果分析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养殖方式 |
| 4.2 国内蜗牛与蚯蚓混养情况 |
| 1 牛粪的养分分析 |
| 2 牛粪中的寄生生物 |
| 3 可用于牛粪生物转化的生物 |
| 3.1 蚯 蚓 |
| 3.2 粪金龟子 |
| 3.3 水 虻 |
| 3.4 蝇蛆等其他 |
| 4 其他生物转化相关的方法 |
| 5 展 望 |
| 1 生活习性 |
| 2 场地 |
| 3 养殖方法 |
| 4 饲料 |
| 5 生长繁殖 |
| 6 日常管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 国内外立体生态农庄研究进展 |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 |
| 2.1.1 生态农庄 |
| 2.1.2 立体生态农业 |
| 2.1.3 立体生态农庄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 第3章 立体生态农庄模式研究 |
| 3.1 长沙市农庄现状分析 |
| 3.2 立体生态农庄相关案例分析 |
| 3.2.1 土而奇农庄 |
| 3.2.2 日本Mokumoku农庄 |
| 3.2.3 小结 |
| 3.3 立体生态农庄模式 |
| 3.3.1 农业立体 |
| 3.3.2 景观立体 |
| 3.3.3 产业立体 |
| 3.4 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原则 |
| 3.4.1 生态多样性原则 |
| 3.4.2 因地制宜原则 |
| 3.4.3 以人为本原则 |
| 3.4.4 乡土文化展示原则 |
| 第4章 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 |
| 4.1 项目概况 |
| 4.2 项目分析 |
| 4.2.1 区位交通分析 |
| 4.2.2 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
| 4.2.3 SWOT分析 |
| 4.3 规划设计理念 |
| 4.3.1 项目定位 |
| 4.3.2 市场定位 |
| 4.3.3 设计原则 |
| 4.4 总体规划设计 |
| 4.4.1 分区规划 |
| 4.4.2 道路规划 |
| 4.4.3 详细设计 |
| 4.5 运营发展规划 |
| 4.6 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