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博文,刘少波,程敏,谢毓芬,陈鹏,刘红彩[1](2020)在《陕西蒲城金帜山石质山地造林技术新见解》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制度政策鼓励植树造林,石质山地的造林计划同时也被提上日程。相比较于常规造林区而言,石质山地的土质条件以及生长环境等都比较恶劣,要想实现较好的造林效果存在很多困难。以陕西蒲城金帜山石质山地为例,对如何实现高品质的造林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刘小平,刘晨筱[2](2020)在《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质山地的干旱阳坡,立地条件极差,造林成活率很低,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一大难题。以自身多年来的造林实践,总结了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所遵循的原则、造林树种选择以及栽植技术,可为类似地区造林提供参考。
卢明革[3](2019)在《辽西海岸石质山特困立地主要适宜树种营造技术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葫芦岛市濒临渤海区,因当地独有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经常会有干旱以及少雨等现象发生,同时也因立地条件差等一些特点,还因该地区海岸线比较长、地形也多变、受海风与海煞等诸多现象影响也较严重。使得营林造林方面尤为困难。所以,在海岸造林方面可供选择的适合栽种的树种也比较少、造林的成活率也比较低,同时也有着林分质量差等特点,这就制约了海岸石质山特困立地造林营林的发展。因此,总结、研究并推广海岸石质山特困立地营造技术是当前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试验和调查总结等方法,对海岸石质山特困立地几种适宜栽种的树种进行研究。
赵敬钊,田茂会,李润忠[4](2019)在《石质山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综合配套技术试验》文中提出石质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干旱,造林难度大,部分地块历经多次造林,均出现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造林效果不理想。为解决石质山地的造林困难,真正彻底消灭荒山,湄潭县通过造林综合配套技术试验,选用大穴整地、容器苗造林、覆盖灌草等造林综合配套技术,实行专人管护和割灌抚育,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分别达95%、90%以上,苗木长势良好,造林成效明显。
海玉和[5](2018)在《辽西地区油松容器苗山地造林技术》文中认为油松树林以其根系发达、枝干粗壮、适应性强等优点成为了我国辽西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过去造林一般用裸根苗的方式,但其存活率低,且易受天气、季节等影响,而容器苗造林技术即使是在旱地也能保证较高的存活率。本文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容器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包括选择育苗地、设计容器袋、配制营养土和杀菌、播种管理、整地、栽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辽西地区油松的育苗造林提供参考。
孙靖峰[6](2018)在《皖北地区石质山地造林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皖北平原石质山地林木树种单一、生态脆弱、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较大的特点,选择侧柏、黄栌、青檀、五角枫以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山核桃、石榴等树种,设计出合理的造林密度和树种混交比例,营造混交林。采用鱼鳞坑、水平阶、回字型等高质量的整地后,栽植苗木。其中容器苗根系好,缓苗期短,生长快。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增强了林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陶正贤[7](2013)在《石质山地营造林技术——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凤阳县矿区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进行改造,提出了石质山地造林的技术要点,充分利用一切造林空间,提高森林面积,促进森林增长工程有效推进,对一个地区的营造林生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张秀艳,胡玉珠[8](2012)在《辽西地区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辽西干旱地区的樟子松造林质量,开展了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樟子松2年生的裸根苗植入容器杯后在苗圃地培育2~3 a的容器苗造林,保存率提高30%左右,林相整齐完整,提前进入高生长速生期,从而缩短了育林周期。
王玉娟[9](2011)在《葫芦岛海岸石质山地侧柏营造技术》文中提出总结、研究并推广适宜海岸石质山地绿化造林树种的营造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用8年多的时间,对海岸石质山地几种适宜树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海岸石质山地上侧柏的主要营造技术。
李方萍,陈德银,李于会,李贤碧,方运凤,彭佳强,安毅[10](2008)在《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岩溶石质山地因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给植被恢复造成诸多困难,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恢复,更严重制约着山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介绍了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植被覆盖度提高了26.75%,水土流失减少55%,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生态效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石质山地造林的前准备工作 |
| 1.1 土壤整治。 |
| 1.2 树种选择和配置。 |
| 1.3 苗木选择。 |
| 1.4 造林季节的选定。 |
| 2 石质山地造林实施阶段的技术方法 |
| 2.1 起苗准备。 |
| 2.2 造林工序。 |
| 2.3 石质山地造林工艺技术要点。 |
| 3 结论 |
| 1 石质山地造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 1.1 适地适树原则 |
| 1.2 整地改土原则 |
| 1.3 蓄水抗旱原则 |
| 2 石质山地造林树种选择 |
| 2.1 侧柏 |
| 2.2 油松 |
| 2.3 刺槐 |
| 2.4 山桃与山杏 |
| 3 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技术 |
| 3.1 预整地及储备式造林 |
| 3.2 大穴整地法 |
| 3.3 明穴植苗法 |
| 3.4 容器苗造林法 |
| 1 海岸石质山特困立地侧柏营造技术 |
| 1.1 百日苗与一年半生容器苗造林成活率的比较 |
| 1.2 二年生容器苗不同季节造林成活率比较 |
| 1.3 不同剂量保湿剂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
| 1.4 其它不同处理方式对成活率的影响 |
| 1.5 侧柏造林技术要点 |
| 2 日本黑松造林技术要点 |
| 3 结论 |
| 1 造林地基本情况 |
| 1.1 造林地选择 |
| 1.2 造林地植被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造林工具 |
| 2.1.2 苗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割灌除草 |
| 2.2.2 大穴整地 |
| 2.2.3 苗木栽植 |
| 2.2.4 覆盖灌草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综合配套技术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 |
| 3.2 灌草覆盖对植苗穴土壤的影响 |
| 3.3 造林成本分析 |
| 4 结论 |
| 1 容器育苗 |
| 1.1 选择育苗地 |
| 1.2 设计容器袋 |
| 1.3 配制营养土和杀菌 |
| 1.4 播种管理 |
| 2 山地造林 |
| 2.1 整地 |
| 2.2 栽植 |
| 2.3 水肥管理 |
| 2.4 病虫害防治 |
| 3 结语 |
| 1 造林树种选择 |
| 1.1 选择树种的原则 |
| 1.2 适宜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
| 2 造林方案设计 |
| 2.1 造林密度 |
| 2.2 人工林的组成 |
| 2.3 造林技术 |
| 2.3.1 造林地整地 |
| 2.3.2 苗木要求 |
| 2.3.3 植苗造林技术 |
| 3 造林后抚育管理 |
| 3.1 浇水施肥 |
| 3.2 松土除草 |
| 3.3 病虫害防治 |
| 3.4 幼林检查及补植补造 |
| 3.5 管护 |
| 1 自然地理环境 |
| 2 机械整地改土技术 |
| 3 树种选择与苗木处理技术 |
| 4 栽植与保水技术 |
| 5 森林抚育管理技术 |
| 6 保障措施 |
| 6.1 政策保障 |
| 6.2 组织保障 |
| 6.3 科技保障 |
| 6.4 资金保障 |
| 6.5 管理保障 |
| 7 档案管理 |
| 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苗木 |
| 2.2 整 地 |
| 2.3 栽 植 |
| 2.4 数据调查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苗木造林的成活率及保存率 |
| 3.2 不同苗木造林的林分生长量 |
| 4 结 论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2 试验结果 |
| 2.1 百日苗与1.5年生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比较 |
| 2.2 2年生容器苗不同季节造林成活率比较 |
| 2.3 不同剂量保水剂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
| 2.4 其他不同处理方式对成活率的影响 |
| 2.5 侧柏造林10年后生长状况调查 |
| 3 结论 |
| 1 基本情况 |
| 2 主要治理措施 |
| 2.1 选择适生树种 |
| 2.2 容器苗造林 |
| 2.3 保水剂造林 |
| 2.4 设生物围栏 |
| 2.5 补植、补造 |
| 2.6 封育管护 |
| 3 治理成效 |
| 3.1 容器苗、保水剂造林显着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
| 3.2 生物围栏能有效防止牲畜进入造林地 |
| 3.3 封育管护措施显着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 |
| 4 结论 |
| 5 存在问题 |
| 5.1 投资单价低 |
| 5.2 配套措施不足 |
| 5.3 供试树种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