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1](2014)在《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安天下安,食安需多方综合治理,但政府要加倍严管。严管要靠体制机制,更要靠制度。当今世界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研究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二是研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问题。全文共设以下7章:第1章导论。主要分析国际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与历史背景,论证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及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对国内外研究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述评,指明研究的进展状况及待突破的难点问题,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及重点问题。第2章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的相关范畴与主要理论基础。1.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成本、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等相关范畴内涵界定。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食品安全及其监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理论;(2)人口与劳动力再生产理论;(3)消费经济学理论。3.西方经济学关于食品安全及其监管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经纪人”假设理论;(2)信息不对称理论;(3)政府规划理论;(4)制度经济学理论。第3章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成因及艰巨性分析。1.当今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及特点:(1)运动式监管;(2)分段式监管;(3)部门式监管;(4)多头交叉监管;(5)以罚代管。2.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失控与无效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1)食品生产者方面的原因分析;(2)食品流通方面的原因分析;(3)食品消费方面的原因分析。3.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包括:(1)食品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2)食品生产与流通的过度分散性;(3)食品添加剂的模糊性;(4)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与食品监管者之间的多维博弈。第4章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及启示与借鉴。主要有:1.发达国家(美、英、法、德)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2.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经验借鉴。第5章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合理化。主要包括:1.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价机制之上;2.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与创新;3.中国食品监管组织机构优化与创新。第6章“经济人”自利本性与中国食品安全法制化。主要包括:1.“经济人”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性;2.中国食品“经济人”的本性分析;3.食品“经济人”自利本性的法律规制;4.将食品安全全程法制化。第7章健全与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若干对策建议。这主要包括:1.制度监管食品安全的功能与作用;2.强化中国公共的食品安全主体的责任制度;3.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种制度建设。具体建议为:(1)健全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监管责任;(2)完善政府监管协调及应急处置制度;(3)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及“红”、“黑”名单制度;(4)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与有奖举报制度;(5)实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网络化。
虎啸山[2](2013)在《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多年来土地产权制度一直存在争议,近些年土地产权被国家法律确定属于物权,它的用益物权得到确定对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赋予了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便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多种形式的流转。目前在我国各地纷纷出现了以土地股份合作为基础的生产经验模式。它不仅丰富的土地流转形式,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并是不否定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而是对其的完善与发展。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在开始的初期赋予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主体地位,生产收入由农民自己决定,极大了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与效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首先,生产力的发展,让农业不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甚至有些地区农业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很小一部分,将农业生产再局限于自己拥有的小部分土地,是出现农业劳动力纷纷外出作业,农地抛荒、撂荒主要原因;其次,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土地零碎分块生产不适合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作业等,严重影响农业的集约生产,降低农产品竞争力与农民收入;最后,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决定了农民具有充分的经营权、处分权、收益权,所以为完善产权制度需要提倡农民有更充分的权利安排自己的手中的土地使用权。本文先阐明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内外对土地流转的概念、形式、意义和状况的研究。引出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与意义。通过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总结目前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实际研究崇州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基础,通过配套措施的“1+4”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民增收的创新之处进行归纳,运用层次分析法判断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影响绩效,分析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当地情况提出完善崇州土地股份合作制相关建议。具体包括:(1)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服务机制;(2)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3)职业经理人的发展;(4)二、三产业的发展;(5)因地制宜与合理的分配机制。
陈喜鸿[3](2010)在《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发展猪业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是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指导发展养猪业生产的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谢峻[4](2010)在《揭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或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尽管国内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的时间并不长,但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了不少成功的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和运行模式。揭阳市是广东省人口第四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八成,人多地少、资源较为匮乏、农业生产管理粗放、产加销脱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揭阳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揭阳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题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揭阳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策略进行研究的。文章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及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明确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集群等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二章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内涵、目标要求和主要运行模式。第三章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与实践,概括了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产生背景、经验做法和发展模式,以及对揭阳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启示。第四章是揭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采用SWOT等分析方法,通过对比、案例深入分析了揭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梳理出初步的发展设想。第五章是揭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在对现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具体思路,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发展和配置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步伐,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揭阳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罗之汉,陈钢舰[5](2008)在《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普宁市生猪商品生产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普宁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紧紧抓住技术推广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畜牧业,充分调动广大饲养户的积极性,正确引导他们发展生猪生产,认真落实母猪补贴、保险补贴、良种补贴等生猪扶持政策。我市的养猪
相重扬,高潮,艾云航,张世贤,杨永新,程启贵,郭森,谢保家,李建军,张文明[6](2004)在《中国特色经济论坛暨中国特产之乡经验交流大会(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百姓办节 让百姓受益 ──第六届中国特产文化节·第二届中国安岳柠檬节暨中国特产之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综述 一、本届文化节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为百姓办节,让百姓受益。衡量一件事情对与错,成与败,关键要看广大人民群众高兴
屠高[7](2005)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紧密结合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全文的指导思想,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当代研究与历史研究、战略研究与战术研究、经济研究与管理研究进行交叉、嫁接和综合,提出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对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所适用理论进行分析、对比、选择和应用,提出要将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和系统集成;系统研究国外欠发达区域和中国西部大开发采取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得出启示;对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和选择,找出成功要素;分析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现状,得出沿海发达省份内部呈现区域差距巨大且总体差异趋于扩大的念势,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潜力大于中西部地区;对已采取的政策措施绩效进行研究评估,得出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的“六项转移”扶持模式: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要素;从战略、策略及具体操作三个层次入手研究加快欠发达区域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研究认为要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欠发达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主要依靠各省自身力量解决: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措施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全面协调解决所在省的各类区域发展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应以欠发达区域的“大发展”和全省“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而不只是扶贫;全面接轨临近发达区域;新型工业化要符合区域实际;重新反思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发展要以人为本;建立区域发展基金;不断增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三力”等。
万书博,周龙溪,王俊强[8](2001)在《普宁市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文中提出 为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近年来,在广东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普宁市畜牧水产局与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坝仔养殖基地联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 1.2.1 国外食品安全研究述要 |
| 1.2.2 国内食品安全研究文献综述 |
| 1.3 逻辑结构及主要论点 |
| 1.3.1 逻辑结构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 第2章 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相关范畴与主要理论基础 |
| 2.1 相关理论范畴解析 |
| 2.1.1 食品的含义 |
| 2.1.2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界定 |
| 2.1.3 食品安全监管的成本解析 |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 2.2.1 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理论 |
| 2.2.2 人口与劳动力再生产理论 |
| 2.2.3 消费经济学理论 |
| 2.3 西方学者关于食品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的主要理论基础 |
| 2.3.1 “经济人”假设理论 |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 2.3.3 政府规制理论 |
| 2.3.4 制度经济学理论 |
| 第3章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成因及艰巨性分析 |
| 3.1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问题 |
| 3.1.1 运动式监管难以取得持久效果 |
| 3.1.2 分段式监管造成种种盲区和漏洞 |
| 3.1.3 多部门交叉监管导致权力配置的低效 |
| 3.1.4 以罚代管扭曲食品监管的目标与行为 |
| 3.2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失控与无效的原因分析 |
| 3.2.1 食品生产环节方面的原因 |
| 3.2.2 食品流通环节的原因 |
| 3.2.3 食品消费环节的原因 |
| 3.3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艰巨性与复杂性分析 |
| 3.3.1 食品生产与消费信息不对称性 |
| 3.3.2 食品生产与流通过度分散性 |
| 3.3.3 食品添加剂的模糊性 |
| 3.3.4 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与食品监管者的博弈分析 |
| 第4章 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及启示与借鉴 |
| 4.1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 |
| 4.1.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 |
| 4.1.2 英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 |
| 4.1.3 德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 |
| 4.1.4 法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 |
| 4.2 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经验借鉴 |
| 4.2.1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 |
| 4.2.2 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模式 |
| 4.2.3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之立法理念借鉴 |
| 第5章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合理化 |
| 5.1 中国食品安全监机制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价机制之上 |
| 5.1.1 中国食品安全评价机制内涵及构成 |
| 5.1.2 中国食品安全评价机制不健全的主要表现 |
| 5.2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与创新 |
| 5.2.1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 |
| 5.2.2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 |
| 5.3 中国食品监管组织机构优化 |
| 5.3.1 加强食品监督管理组织对中国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 |
| 5.3.2 中国食品监管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 |
| 第6章 “经济人”自利本性与中国食品安全法制化 |
| 6.1 “经济人”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 |
| 6.1.1 西方“经济人”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性 |
| 6.1.2 中国食品“经济人”的本性扭曲 |
| 6.1.3 食品“经济人”疯狂逐利威胁中国食品安全 |
| 6.2 依法查处食品“经济人”的各种违法行为 |
| 6.3 将食品安全全程监督法制化 |
| 6.3.1 建立一套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法律监管制度 |
| 6.3.2 全程法律监管的涵义及重要性 |
| 6.3.3 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法律意识 |
| 6.3.4 提高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能力与水平 |
| 第7章 健全与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若干对策建议 |
| 7.1 制度监管是中国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 |
| 7.1.1 制度的基本内容 |
| 7.1.2 制度的主要功能 |
| 7.1.3 制度监管对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 |
| 7.2 强化中国公共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度 |
| 7.2.1 企业是中国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 |
| 7.2.2 企业责任主体意识强化 |
| 7.2.3 健全企业食品安全追责制度 |
| 7.3 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种制度建设 |
| 7.3.1 健全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监管责任 |
| 7.3.2 完善政府监管协调及应急处置制度 |
| 7.3.3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及“红”、“黑”名单制度 |
| 7.3.4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与有奖举报制度 |
| 7.3.5 实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网络化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论文框架 |
| 1.6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土地承包经营权 |
| 2.2 农村土地流转 |
| 2.3 土地规模经营理论 |
| 2.4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
| 2.5 职业经理人 |
| 2.6 土地股份合作制绩效 |
| 3 崇州市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现状与经验 |
| 3.1 崇州市股份合作制现状 |
| 3.1.1 崇州市自然环境条件 |
| 3.1.2 崇州市农业生产现状 |
| 3.1.3 崇州市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的背景 |
| 3.1.4 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现状 |
| 3.2 崇州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验 |
| 3.2.1 配套体系相对完善 |
| 3.2.2 职业经理人的聘用 |
| 3.2.3 专业人员生产 |
| 4 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绩效评价 |
| 4.1 层次分析法(AHP)基本原理 |
| 4.2 指标选取与评价体系构建 |
| 4.2.1 评价指标选取 |
| 4.2.2 评价体系构建 |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 4.3.3 参评指标指数值 |
| 4.4 绩效评价 |
| 4.4.1 提高了粮食产量 |
| 4.4.2 促进了农业增收 |
| 4.4.3 增加了农民收入 |
| 4.4.4 结果分析 |
| 5 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存在问题 |
| 5.1 配套服务机制不够健全 |
| 5.2 缺乏信息公开的平台 |
| 5.3 管理人才的缺乏 |
| 5.4 二三产业支持力度不足 |
| 6 对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
| 6.1 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配套服务机制 |
| 6.1.1 社会保障机制 |
| 6.1.2 农村医疗保险机制 |
| 6.1.3 农村土地评价机制 |
| 6.1.4 农地产权机制 |
| 6.2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
| 6.3 继续发展职业经理人模式 |
| 6.4 坚持发展二三产业 |
| 6.5 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与分配机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1 加强对辖区内猪肉产品生产的指导和监督 |
| 1.1 加强对养猪场 (户) 生产环节的监督 |
| 1.2 加强对规模养猪场的全程监管 |
| 1.3 加强用药指导 |
| 1.4 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
| 2 依法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
| 2.1 增强国民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
| 2.2 建立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制 |
| 2.3 认真执行兽药可追溯管理制度 |
| 2.4 强化兽药使用环节的监管 |
| 2.5 加强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监管 |
| 2.6 加强对兽药残留和饲料添加剂的监控 |
| 3 开展生猪健康养殖,建设生猪无公害养殖基地 |
| 3.1 依法治牧,促进养猪业发展 |
| 3.2 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养猪业生产 |
| 3.3 推进养殖集约化发展,建设生猪无公害养殖基地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图表清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背景综述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 1.2.1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2.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支撑 |
| 1.3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 |
| 2.1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
| 2.2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 2.3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要求 |
| 2.4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模式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与实践 |
| 3.1 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
| 3.1.1 国外的经验 |
| 3.1.2 国外的主要发展模式 |
| 3.2 国内的研究与实践 |
| 3.2.1 关于概念和特征的研究 |
| 3.2.2 关于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
| 3.2.3 关于关于制约因素的研究 |
| 3.3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架构与模式 |
| 3.3.1 组织架构 |
| 3.3.2 组织模式 |
| 3.4 国内外经验对揭阳市的启示 |
| 3.4.1 增加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
| 3.4.2 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
| 3.4.3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
| 3.4.4 构建农业科技教育、科研、推广、创新体系 |
| 3.4.5 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经营模式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揭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 4.1 揭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 4.1.1 特色主导产品区域布局明朗 |
| 4.1.2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 |
| 4.1.3 质量效益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
| 4.1.4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
| 4.2 揭阳农业产业化发展SWOT 分析 |
| 4.2.1 揭阳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 |
| 4.2.2 优势 |
| 4.2.3 劣势 |
| 4.2.4 机会 |
| 4.2.5 威胁 |
| 4.2.6 SWOT 综合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揭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
| 5.1 指导思想 |
| 5.2 策略原则 |
| 5.2.1 市场导向原则 |
| 5.2.2 效益中心原则 |
| 5.2.3 科技创新原则 |
| 5.2.4 重点突破原则 |
| 5.3 策略目标 |
| 5.3.1 做活“山水”文章 |
| 5.3.2 发展“二色”农业 |
| 5.3.3 选准壮大龙头 |
| 5.4 发展思路 |
| 5.4.1 坚持不懈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
| 5.4.2 积极引导发展和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
| 5.4.3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步伐 |
| 5.4.4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
| 5.4.5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水平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前言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论文选题的思考 |
| 1.2 有关理论成果综述 |
| 1.2.1 国外有关理沦成果综述 |
| 1.2.2 国内有关理论成果综述 |
| 1.2.3 现有理论成果的主要不足 |
| 1.3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目标和指导思想 |
| 1.3.1 欠发达区域内涵的界定 |
| 1.3.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 1.3.3 研究目标 |
| 1.3.4 指导思想 |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 1.4.1 研究范式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1.4.4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理论分析 |
| 本章引言 |
| 2.1 “欠发达”成因理论 |
| 2.2 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理论 |
| 2.2.1 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 |
| 2.2.2 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
| 2.2.3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 2.3 经济增长理论 |
| 2.4 经济起飞理论 |
| 2.4.1 经济成长过程的划分 |
| 2.4.2 起飞阶段的经济速度 |
| 2.4.3 实现起飞的条件 |
| 2.4.4 政策含义 |
| 2.5 梯度推进理论 |
| 2.5.1 梯度推进的方向和路径 |
| 2.5.2 梯度推进的条件 |
| 2.5.3 梯度推进的作用机理 |
| 2.5.4 梯度推进的类型 |
| 2.5.5 反梯度推移理论 |
| 2.5.6 政策含义 |
| 2.6 经济增长极理论 |
| 2.6.1 经济增长极的涵义和分类 |
| 2.6.2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 |
| 2.6.3 政策含义 |
| 2.7 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 |
| 2.7.1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 2.7.2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质 |
| 2.7.3 区域竞争力创建形式 |
| 2.7.4 政策含义 |
| 2.8 区域创新理论 |
| 2.8.1 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
| 2.8.2 政策含义 |
| 2.9 八种理论对比选择及其运用方法 |
| 2.9.1 理论选择的重要性 |
| 2.9.2 八种理论对比 |
| 2.9.3 运用八种理论的方法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发展相关经验分析 |
| 本章引言 |
| 3.1 国外相对落后区域发展经验 |
| 3.1.1 欧盟相对落后区域发展政策与措施 |
| 3.1.2 美国相对落后区域发展政策与措施 |
| 3.1.3 巴西相对落后区域发展政策与措施 |
| 3.2 我国西部大开发经验分析 |
| 3.2.1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 |
| 3.2.2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主要内容 |
| 3.2.3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效 |
| 3.2.4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
| 3.3 国内外欠发达区域发展经验的启示 |
| 3.4 国内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
| 3.4.1 区域发展成功模式 |
| 3.4.2 产业发展成功模式 |
| 3.4.3 国内经济发展成功要素透视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
| 本章引言 |
| 4.1 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及其政策措施分析 |
| 4.1.1 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及其政策措施 |
| 4.1.2 广东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及其政策措施 |
| 4.1.3 浙江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及其政策措施 |
| 4.1.4 山东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及其政策措施 |
| 4.1.5 福建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及其政策措施 |
| 4.2 区域发展状态总体判断 |
| 4.3 区域发展政策措施绩效评估 |
| 4.4 省内欠发达区域发展扶持模式探讨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
| 本章引言 |
| 5.1 CASA方法的应用 |
| 5.2 要素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 5.3 劳动力要素的深入剖析 |
| 5.4 要素选择合理性分析 |
| 5.5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论的政策含义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战略思考 |
| 本章引言 |
| 6.1 区域SWOT分析 |
| 6.1.1 区域优势(S)分析 |
| 6.1.2 区域劣势(W)分析 |
| 6.1.3 区域机遇(O)分析 |
| 6.1.4 区域挑战(T)分析 |
| 6.1.5 区域优劣势的总体判断 |
| 6.2 正确处理七大关系 |
| 6.2.1 区域失衡与区域协调 |
| 6.2.2 重点开发区域与一般区域发展 |
| 6.2.3 外部扶持与自我发展 |
| 6.2.4 区际竞争与区际互补 |
| 6.2.5 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 |
| 6.2.6 新型工业化与区域实际 |
| 6.2.7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 6.3 战略选择误区 |
| 6.4 总体战略构思 |
| 6.4.1 战略依据 |
| 6.4.2 战略模式 |
| 6.4.3 战略思想 |
| 6.4.4 战略目标 |
| 6.4.5 战略部署 |
| 6.4.6 战略对策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欠发达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 |
| 本章引言 |
| 7.1 发展政策措施总体构思 |
| 7.2 产业发展政策 |
| 7.2.1 产业经济总量政策 |
| 7.2.2 产业结构政策 |
| 7.2.3 产业布局政策 |
| 7.2.4 产业组织政策 |
| 7.2.5 产业技术政策 |
| 7.2.6 产业转移政策 |
| 7.2.7 招商引资政策 |
| 7.2.8 贸易促进政策 |
| 7.3 人力资源政策 |
| 7.3.1 人口迁徙政策 |
| 7.3.2 人才政策 |
| 7.3.3 教育政策 |
| 7.3.4 劳动力转移政策 |
| 7.3.5 科技政策 |
| 7.4 区域筹资政策 |
| 7.4.1 区域发展基金政策 |
| 7.4.2 财政金融政策 |
| 7.4.3 其它资金来源渠道政策 |
| 7.4.4 资金管理政策 |
| 7.5 加快欠发达区域发展的根本举措 |
|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沦和展望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2 课题研究展望 |
| 8.3 区域发展展望 |
| 8.4 需说明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发表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