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1](2021)在《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1.1观察717解毒合剂对蝮蛇咬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对蝮蛇伤患者血生化值如心肌酶谱(CK、CK-MB),肝功能指标(AST、ALT),肾功能指标(BUN、CREA),血常规(WBC、CRP),凝血功能(APTT、PT),炎症介质(TNF-α、IL-6、5-HT、Histamine)等值进行检测,探求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作用机制。1.2蛋白组学观察蝮蛇伤大鼠创面组织差异蛋白表达:收集各组大鼠腓肠肌创面组织,采用基于双向电泳(2-DE)-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正常大鼠与蝮蛇上大鼠创面蛋白差异表达情况。1.3动物实验观察蝮蛇毒对大鼠致毒效应以及717解毒合剂的治疗作用;屏障环境下,从脏器系数、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观察蝮蛇毒对大鼠的致毒效应。并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研究717解毒合剂抗蝮蛇毒治疗蛇伤机制。2方法2.1临床观察:从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间在江西省中医院外一科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中择取150例符合临床试验条件的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分配75例病患。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每日另口服1剂717解毒合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7天内的病情表现、生化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ELISA检测TNF-α、IL-6、5-HT、Histamine数值,具体内容为:2.1.1临床疗效;2.1.2两组患者病情程度与临床疗效比较;2.1.3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2.1.4治疗前后局部症状、全身体征积分及总积分;2.1.5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治疗后7天总积分;2.1.6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检测2.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因子表达水平。2.2动物实验2.2.1实验一:将1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对半分成两组,雌雄各半,取蝮蛇毒皮下注射于大鼠左下肢制成蛇伤模型,2h后取2种疮面肌肉进行蛋白质分析,2D-DIGE双向电泳,MALDI-TOF-MS质谱分析,观察大鼠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软件Mascot distiller过滤基线峰、识别信号峰。应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数据库,寻找匹配的相关蛋白质,同时查询其功能,来明确鉴定的差异蛋白质为何种蛋白质。2.2.2实验二:5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正常组和蝮蛇毒组,蝮蛇毒组再分为2h、4h、12h、24h、36h、72h共计六组,于大鼠左后肢注射蝮蛇毒造模,分别于2h、4h、12h、24h、36h、72h麻醉模型大鼠并取心、肝、脾、肺、肾组织及动脉血。观察:(1)大鼠注射蛇毒后一般反应;(2)生化仪检测血清CK、CK-MB、LDH、AST、ALT、GLDH、ALP、UREA、CREA、UA等数值;(3)观察脏器病理学改变。2.2.3实验三:7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蛇毒血清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共计6组。左下肢注射蝮蛇毒,2小时后给予治疗,蛇毒组尾静脉注射抗蛇毒血清0.6mL/只,717解毒合剂组按5、20、50mL/kg.d剂量灌胃,共灌6天。20只KM小鼠随机、对半分成2组,雌雄各半,按10mL/kg.d剂量灌胃,共灌3天。SD大鼠各组分别于注射蝮蛇毒后2h、治疗后72h、治疗第6天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肝脏组织。观察:2.2.3.1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蝮蛇毒小鼠腹膜情况,镜下大鼠肝脏组织结构;2.2.3.2 ELISA法检测三次取血所得血清中TNF-α、NF-κB含量,第6天所取血清中IL-2、IL-4、IL-6、TNF-α、NF-κB、CRP、INF-β因子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IκBαmRNA、p38MAPK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NOS、COX-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NF-кB P50、NF-кB P65表达。3结果3.1临床研究3.1.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1%、76.39%,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2治疗组62例轻、中度患者,治愈17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11例重度患者,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3例。对照组65例轻、中度患者,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15例;7例重度患者,治愈4例、显效1例、无效2例。两组在轻、中度患者的临床疗效上差异不显着(P>0.05),在重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3治疗组患者平均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4.48±0.87天、4.95±0.57天、7.43±1.42天,平均住院时间4.98±1.17天;对照组患者平均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5.75±1.01天、6.50±0.86天、8.52±1.44天,平均住院时间6.46±1.45天。两组患者在肿胀、疼痛、瘀斑消退及疾病治愈时间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4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局部症状积分、全身体征积分、总积分具体为1.48±0.87、1.94±1.15、2.44±1.44;对照组分别为2.46±0.86、2.95±1.15、4.20±1.30,组间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1.5 717解毒合剂能有效治疗蝮蛇咬伤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积分均下降,第3天、第7天积分下降明显(P<0.0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CK-MB、LDH、ALT、AST、BUN、Cr值比较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1.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CRP、APTT、PT、TNF-α、IL-6、5-HT、Histamine数值均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3.2动物实验3.2.1实验一蝮蛇伤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蛋白表达升高斑点为160个,降低的斑点为141个,其中蝮蛇伤四个斑点鉴定蛋白主要含有Myosin-4,Alpha-1B-glycoprotein两种蛋白,初步验证了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蛇伤早期鉴别诊断标志物筛选的可行性。3.2.2实验二3.2.2.1创面2h后出现中毒现象,4h水肿明显,12h组织液渗出,36h出现自愈趋势,72h开始结痂;3.2.2.2在无菌环境中,蝮蛇毒大鼠脏器或增大或减小,36h后各脏器均有恢复趋势;3.2.2.3治疗后,各组TP、ALB值均降低,GLOB先减小后增大,ALT、AST、ALP、CK、LDH、UREA、CREA、UA值先升高后降低,各指标均有后期恢复趋势;3.2.2.4心肌细胞、肝细胞、肾脏组织4h出现较明显损伤、见炎性浸润,72h出现组织溶解、坏死现象。肺组织后期见轻微肺泡间增宽现象,少见炎细胞浸润。3.2.3实验三3.2.3.1血清组及717解毒合剂中、高剂量组大鼠皮毛光润,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活动均趋于正常,创面愈合程度高;模型组大鼠皮毛较松散,精神状况不佳,饮食、活动量较少,反应迟钝。造模4小时后小鼠腹部皮下见紫黑色弥漫性出血,72小时症状减轻,中药组减轻更明显。3.2.3.2正常大鼠肝小叶肝细胞排列整齐呈多角形,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稍紊乱,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染色淡、胞内空泡化,有明显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灶,717解毒合剂能减轻肝细胞肿胀程度,以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肝索排列较为整齐,组织结构趋向正常。3.2.3.3蝮蛇伤大鼠血清中TNF-α、NF-κB、IL-2、IL-4、IL-6、CRP、INF-β表达升高;肝组织中COX-2、i NOS、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IκBαmRNA,NF-κB,NF-κB P50蛋白表达升高,p38MAPK mRNA、IκBα蛋白表达下调,717解毒合剂能起到有效的逆向调节作用。4结论4.1 717解毒合剂能有效治疗蝮蛇咬伤患者,减少肿胀、疼痛、瘀斑消退及疾病治愈时间,降低局部症状、全身体征积分及总积分;4.2 CK、CK-MB、LDH、ALT、AST、BUN、Cr,TNF-α、NF-κB、IL-6、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IκBαmRNA、NF-κB P50等可作为蝮蛇咬伤程度及疗效评价指标;4.3 717解毒合剂通过调控NF-ΚB与MAPK信号通路起到抗蝮蛇毒活性,对主要炎症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在治疗后期更具有抗炎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煜[2](2019)在《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的可行性,为提高外周静脉输液舒适度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小组会议首先验证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有效性等。并且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规范化。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患者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且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首次发生疼痛的患者。分为三组:(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试验组)、单纯(热纱布)湿热敷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于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研与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条件等情况。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予以常规护理+中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单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单纯(热纱布)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三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疼痛、第一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的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有无拔针要求、输液依从性、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及心率)、满意度。结果1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确定为大黄5g,芒硝20g,蜂蜜水100ml。2优化并确立了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3主要指标3.1疼痛比较应用数字评估法结合脸谱评估法,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疼痛均表现为轻度中度疼痛,落实预防措施后,仍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感明显比首次未预防时下降,中药湿热敷组和单纯湿热敷组已经陆续出现无疼痛发生的患者,第一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4.8%,试验组7.1%;第一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16.7%;第二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0.8%,试验组9.5%;第二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31.0%。第一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第二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疼痛评分,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0.000(P<0.01)有明显差异,且中药湿热敷优于其他两组。3.2患者是否要求拔针重置的比较患者对于拔针的需求不同,但在第一天干预后(或30’)(P=0.002<0.01)及到输液结束(P=0.046<0.05)这一期间三组拔针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两两之间比较中药湿热敷组及单纯湿热敷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3.3患者输液依从性之间的比较通过三组Nemeny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第一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第二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哪一个阶段进行依从性的测试,中药湿热敷与空白组、单纯湿热敷与空白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然而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4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1)疼痛影响心率波动变化较明显,轻度疼痛(13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重度疼痛(46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2)干预后与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无论干预与否,三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效果均等。3.5患者满意度间的比较(1)正向、反向总分进行三组Nemenyi法两两之间多重比较,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湿热敷组和中药湿热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0.01),并且单纯湿热敷组与中药湿热敷组之间同样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中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均高于其他两组,负向分值均低于其他两组。单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负向分值低于空白对照组。(2)单一条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在条目49、1120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条目10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条目13中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1中药湿热敷对于个体有差异性,不能达到100%预防疼痛的目的,但能够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2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且中度疼痛能够引起心率明显波动。3中药湿热敷安全有效,满意度、接受度都是比较好的,值得推广。
苏严琳[3](2016)在《多巴胺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文中指出拟交感神经药物多巴胺系,属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收缩外周血管、升高血压的功效,是治疗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临床常使用标准药物配置方法[1]配置多巴胺,使用浓度一般从2μg/(min·kg)开始,根据血压逐渐调整至满意输注速度,一般不超过20μg/(min·kg)。多巴胺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经静脉注射多巴胺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损伤事件时有报道。静脉炎
胡晨红[4](2015)在《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的风险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脉输注多巴胺是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针对心力衰竭、心肌损害、休克、窒息、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等多种新生儿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多巴胺属于强酸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加上新生儿血管细、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等因素,更易引起静脉穿刺局部皮肤缺血性苍白、淤斑,甚至坏死等组织损害[1]。因此,加强多巴胺输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保证输液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
苏仁玲[5](2014)在《门诊输液渗漏的护理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门诊输液渗漏现象的普遍存在,就目前报道的护理方法做了总结;还阐述了各种护理方法的特点和禁忌;当临床上发生液体渗漏时,要根据渗漏药物的性质、渗漏时间及患者局部反应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应对输液渗漏的主要护理方法有冷热敷、封闭疗法和拮抗剂的使用、西药湿敷、食材和中药外敷、药膏和贴剂的应用、照射疗法及其他方法的联合使用等。
杨媚月,李求,廖琼,张志国,杨磊,吴萍[6](2013)在《高危药物输液外渗治疗与护理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将药理作用显着且迅速,若使用或操作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物。2008年ISMP公布了19类高危药物,包括所有抢救药物、麻醉剂、肌松药、抗凝溶栓药、催眠药、细胞毒性药、胰岛素、高浓度电解质等[1,2],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输液外渗常有发生。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因输液外渗导致组织坏死而发生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提高病情观察与判断能力的同时,如何预防和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外渗后积极处理预防不良反应发生非常重要。现就相关文献对高危药物输液外渗后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的现状与本人治护体会综述如下。
陈文清,林真珠,楚阳,潘楚云,陈永梅,李丹莹[7](2012)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在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4例输液外渗致局部肿胀及不同程度皮肤损伤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实验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同时观察记录恢复进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局部皮肤损伤程度及输液外渗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44,0.018;P>0.05);实验组患者开始消肿时间、完全消肿时间、显效时间分别为(3.00±0.83),(8.00±0.73),(5.08±0.71)h,较对照组明显缩短[(5.00±2.61),(15.00±1.86),(10.02±0.9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154,11.054,11.054;P<0.05);实验组治疗局部损伤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17,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疗效显着,它的使用不仅安全、经济,而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借鉴。
谭巧靖,沈洁,覃雪玲,梁凤华[8](2011)在《不同溶液引起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静脉渗漏性损伤相关因素的认识,根据不同溶液的特点,总结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临床经验。在发生了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情况下,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处理,减轻损伤程度,将患者痛苦减至最低点。
叶小红[9](2011)在《1例多巴胺渗漏致局部组织坏死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多巴胺为临床常用的升压药物,以静脉滴注为主,若发生渗漏,重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我科于2008年4月6日收治1例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30 h后出现局部组织坏死。本文对该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以期预防和减少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张臻,郑英花,龙凤英,王晓亭,杨怡[10](2011)在《三种药液湿敷治疗多巴胺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三种药液外敷治疗经外周静脉输入或泵入多巴胺所引起的静脉炎的效果比较,总结出效果最佳的药液。方法:选择因长期静脉应用多巴胺,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Ⅰ度或Ⅱ度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50%硫酸镁注射液、10%硝酸甘油溶液、10%酚妥拉明溶液湿敷,每组40例,在湿敷后的1天,3天,7天观察静脉炎消退情况。结果:三种药液湿敷后的第3天在治疗效果方面有显着差异,且10%硝酸甘油溶液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优于其它两种药物(P<0.017)。结论:10%硝酸甘油溶液湿敷对多巴胺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英文缩写词注释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717 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纳入 |
| 2 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试验结果分析 |
| 第三节 讨论 |
| 1 中医学对蝮蛇咬伤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蝮蛇咬伤的认识 |
| 3 717 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机制探讨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蝮蛇伤大鼠创面组织差异蛋白组学初步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小结 |
| 第二节 屏障环境下蝮蛇毒对动物致毒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小结 |
| 第三节 717 解毒合剂抗蝮蛇毒作用机制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小结 |
| 第三章 不足与展望 |
| 1 结论 |
| 2 创新 |
| 3 不足与展望 |
| 附录一:试验相关表格 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临床试验病例观察表 |
| 附录二:综述 蛇毒的中毒机制与植物药干预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
| 1 相关概念定义 |
|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
|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 2 文献回顾 |
|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
|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
|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
|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
| 2.5 文献回顾总结 |
| 3 研究目的 |
| 4 技术路线 |
|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
| 1 经验方来源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文献查阅法 |
| 3.2 专家小组会议 |
| 4 研究结果 |
| 4.1 文献查阅结果 |
|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
| 5 研究结论 |
|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
| 2.2 头脑风暴内容 |
|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
| 3 研究结果 |
| 4 研究结论 |
|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干预方法 |
|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7 质量控制 |
|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
| 3 结果 |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
|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
|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
|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
|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
|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
| 第五部分 总结 |
| 1 本研究的结论 |
|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 2.1 创新性 |
| 2.2 局限性 |
| 2.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
| 附录五 调查问卷 |
|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
|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
| 1 多巴胺致静脉炎的原因 |
| 1.1 药物因素 |
| 1.1.1 多巴胺的理化因素、使用浓度及时间: |
| 1.1.2 多巴胺通过血管壁渗出引起损伤: |
| 1.1.3 药液输入皮下组织所致的损伤: |
| 1.2 护士操作因素 |
| 1.2.1 选择穿刺部位与血管管径: |
| 1.2.2 输液器具的选择: |
| 1.3 患者因素 |
| 2 静脉炎的预防新进展 |
| 2.1 护理干预的作用 |
| 2.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
| 2.3 输液方法 |
| 2.4 预防方法 |
| 2.5 外渗的处理 |
| 1 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的风险 |
| 2 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
| 2.1 血管壁发育不良, 局部防御能力差 |
| 2.2 基础疾病影响 |
| 2.3 护士未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
| 2.4 多巴胺泵入时间 |
| 3 护理管理措施 |
| 3.1 预防措施 |
| 3.1.1 应用护理程序 |
| 3.1.2 环境适宜, 稀释合理 |
| 3.1.3 两条静脉通路交替输注 |
| 3.1.4 腋下静脉输注法 |
| 3.1.5 生理盐水封管 |
| 3.1.6 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技术 |
| 3.1.7 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持续静脉微泵注射 |
| 3.1.8 静脉治疗护士专业化 |
| 3.2 发生不良反应的补救措施 |
| 3.2.1 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湿润 |
| 3.2.2 多巴胺渗漏处理方法 |
| 4 小结 |
| 1 常用的护理方法 |
| 1.1 物理方法 |
| 1.1.1 冷敷。 |
| 1.1.2 热敷。 |
| 1.2 封闭疗法和拮抗剂的使用 |
| 1.3 西药湿敷 |
| 1.3.1 乙醇湿敷。 |
| 1.3.2 硫酸镁湿热敷。 |
| 1.3.3 山莨菪碱湿敷。 |
| 1.3.4 芒硝外敷。 |
| 1.4 食材外敷 |
| 1.4.1 马铃薯外敷。 |
| 1.4.2 白萝卜外敷。 |
| 1.5 中药外敷 |
| 1.5.1 芦荟外敷。 |
| 1.5.2 金黄散外敷。 |
| 1.5.3 丹参液外敷。 |
| 1.6 药膏外敷 |
| 1.6.1 喜辽妥药膏。 |
| 1.6.2 湿润烧伤膏。 |
| 1.6.3 止痛消炎软膏。 |
| 1.7 贴剂 |
| 1.7.1 降温贴。 |
| 1.7.2 康惠尔透明贴。 |
| 1.8 照射疗法 |
| 1.9 其他 |
| 1.9.1 云南白药气雾剂。 |
| 1.9.2 吊钟花配合红砂糖外敷。 |
| 2 小结 |
| 1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
| 1.1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机制 |
| 1.2 临床表现 |
| 1.2.1 表现 |
| 1.2.2 评估 |
| 2 静脉渗漏的处理措施 |
| 3 讨论 |
| 1 病例介绍 |
| 2 预防性护理 |
| 2.1 静脉的选择 |
| 2.2 穿刺针的选择 |
| 2.3 避免在同一部位长时间输注多巴胺 |
| 2.4 硝酸甘油外敷 |
| 2.5 药膏外敷[2] |
| 3 治疗及护理 |
| 3.1 药物封闭法 |
| 3.2 50%红花酒精湿敷 |
| 3.3 海带湿敷[3]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溶液配置 |
| 1.3 实验方法 |
| 1.4 静脉炎的评判标准 |
| 1.5 效果判定标准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三种药液湿敷治疗静脉炎疗效比较 |
| 2.2 治疗的第3天三种药液疗效的两两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