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后成[1](2021)在《丰盈的过程 多维的生成——以“年、月、日”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受制于传统的以实施教案为基本特征的"预设式"课堂教学,笔者每每都会感到,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无奈!教与学如何突破重围?怎样让课堂不仅成为目标课堂、效率课堂,而且成为生命课堂、生态课堂、素养课堂?笔者试以"年、月、日"为例,对此作一次有益尝试。课堂回放一、引出课题师:
凌祯[2](2021)在《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预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林生态系统水汽交换(蒸散)是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涉及生态学、气候学、水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是土壤-植被-大气多因子交互的复杂过程。针对橡胶林蒸散量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预报模型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揭示区域水汽循环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橡胶林扩张种植)的响应;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橡胶产业向水资源合理调配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本文将橡胶林蒸散量(eapotranspiration,ET)研究从单站点短期监测外推至长期区域尺度。在站点尺度,利用西双版纳典型橡胶林站点2016年通量观测数据,估算了橡胶林ET的大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橡胶林Hydrus土壤水分运移模型,综合评价了土壤水分对蒸散的响应;在区域尺度,结合站点观测参数,表征了西双版纳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橡胶林蒸散量时空变化规律及变异特征,量化影响西双版纳ET0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及贡献,系统揭示橡胶林扩张种植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同时构建了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预报模型,利用公共天气预报资料对橡胶林蒸散量进行中短期预报,并开发了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实时预报系统,对橡胶林蒸散量、理论补水量等指标进行快速预报,为水资源高效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估算了西双版纳典型站点橡胶林ET大小及影响因素,探明了林下土壤水分对蒸散的响应。试验样地波文比观测橡胶林ET为1035.91 mm/a,日均蒸散强度2.83 mm/d,高于当地天然林约10.51%。年内呈现雨季高、干季低的季节分异特征,Rn、VPD和VWC是影响橡胶林ET的主要因素。橡胶林各季通量日变化趋势呈总体上相似,但季节变化分异明显。雨季(5~10月)蒸散总量为630.19mm、雾凉季(11~次年2月)和干热季(3~4月)分别为211.67 mm和194.05mm,各占当季降雨量的51%,114%,140%。基于Hydrus-1D构建橡胶林土壤水分运移模型,利用水量平衡原理推算橡胶林蒸散量比波文比实测值低8.31%,表明土壤水分在橡胶林蒸散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橡胶林遭受干旱胁迫时更趋于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影响或加剧了西双版纳区域水资源的短缺。(2)量化了橡胶林扩张种植对西双版纳ET0的影响。西双版纳ET0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年均变化范围为1059.25~1212.64 mm,其关键气象影响因子是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ET0多年相对变化为9.18%,主要气候因子对其总的贡献率为7.87%。西双版纳橡胶林近30年呈现向高海拔山地扩张的时空格局,气候变化和橡胶林扩张种植对西双版纳ET0的影响是动态变化,共同作用。受气候变化影响,西双版纳ET0变化量以3.13 mm/10a的速率上升,而橡胶林扩张种植影响下,ET0变化量的上升速率为2.17 mm/10a。整体上,西双版纳ET0的影响受气候变化主导,但橡胶林的扩张种植加剧了ET0的升高。(3)探明了区域尺度西双版纳境内橡胶林蒸散量(ETc)时空变异程度及空间分布格局。西双版纳橡胶林ETc呈现西高东低的变化格局,多年平均值为985.26 mm,年平均ETc变化范围为933.01~1092.29 mm。橡胶林ETc变异稳定,CV系数0.03~0.21。多年来,西双版纳橡胶林ETc随种植面积增加而增加,ETc增加面积占57.24%,变化不显着面积占比76.4%,弱显着、显着分别占比15.87%、7.73%。橡胶林ETc空间分布高值区(>1000 mm)所占面积随着干旱强度增加而增大。西双版纳年均有效降水以-8.28 mm/10a不显着减小,多年均值为1191.61 mm。橡胶林各典型年生态缺水量空间分布大体从西南向东北减少,随水文年由丰转枯,橡胶林水分亏缺程度和范围增加。特丰水年(P=5%)和丰水年(P=25%)无生态缺水情况,而枯水年(P=75%)橡胶林缺水面积和程度都比平水年(50%)增加。特丰水年(P=5%)和丰水年(P=25%)的水分盈亏指数CWSDI为0.08~0.92和0.05~0.88,水分有盈余;平水年为-0.06~0.87,枯水年为-0.30~0.51,特枯水年为-0.35~0.09,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4)提出了基于中短期天气预报和Hargreaves-Samani(HS)模型对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ETc预报方法,并用站点橡胶林ET实测值进行验证。解析天气预报信息,利用Hargreaves-Samani(HS)、Penman-Monteith Forecast(PMF)和Reduced-set Penman-Monteith(RPM)模型对西双版纳试验区ET0进行1~7天预见期预报。HS模型准确率为89.85%,PMF模型准确率为85.53%,RPM模型准确率为86.82%,优选HS模型进行预报。以橡胶林试验样地2016年度ET实测值为标准,西双版纳橡胶林ETc全年预报各指标如下: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54~0.69 mm day-1,均方根误差(RMSE)为0.70~0.86 mm day-1,相关系数(R)0.75~0.80。预报精度受HS模型、天气预报、作物系数的影响,在西双版纳地区基于HS模型的中短期橡胶林蒸散量预报结果可靠。(5)研发了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实时预报系统(v.1.0)。系统基于HS预报模型,与公共天气预报信息的自动对接,并与Arc GIS二次开发相结合实现预报指标的空间彩色绘图分析。利用keras神经网络库,实现快速预报区域ET0、土壤含水量、橡胶林ETc、有效降雨量以及生态缺水量(即理论补水量)。研究结果能为低纬度山区橡胶林扩张种植引起区域水资源亏缺提供理论依据,为快速预报橡胶林蒸散量提供了有效途径,提高了橡胶林种植区的水资源安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与恢复。
木粲成[3](2020)在《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间是人类在生活中必须倚赖的基本观念之一。人类的实践既建构着时间,也展开于时间中,受时间形塑。时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时计与时间性。时计是人类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习得或创造而成的各式各样用于标定过去、现在、未来的手段。时间性则是由回忆、感知、预期三种机能触发的统一于当下的过去、现在、未来意识。时计既展开于时间性中也影响人们的时间性,时间性既化育时计也受时计牵动。时计与时间性统一于时间实践。时间实践与社会文化互构。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时间实践会所有不同,同一社会文化群体内部的时间实践也会因社会身份与实践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是一项以时间为中心论题,以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清水江中上游两岸的苗族方南支系为考察对象的民族志。通过考察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计类型,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实践方式,不同社会场景的时间特点,以及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场景之中时间交叠、时间冲突、时间协调的具体过程,本文既从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来理解时间,也以时间为核心论题来呈现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依照如下框架展开。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百余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脉络,明确随之形成的主要问题、概念、理论、方法,确认当前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探究多样场景中不同行动者在实践中牵涉的多样时计、时间性及其相互关系,并强调,本文涉及的时计主要是方南苗族在生活中频繁使用且与其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具有密切关联的时间参照,并将对时间性的呈现锁定在方南苗族运用时计而展开的具体实践之中。第二章,从生态人文区位、生计方式、亲属制度、社会组织、信仰观念等层面勾勒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概况,强调方南苗族的核心社会理想是在祖先、神灵护佑下,维系家户、宗族、村落团结,建设跨家户、跨宗族、跨村落交换,实现并延续物与人的丰产。第三章,概要呈现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间起源论,主要时计类型,各类时计的内容、来历、功能、意义,不同时计掌握程度与运用状况的社会差别,多样时计划分的各级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彰显方南苗族的时计愈发数值化、便携化的代际趋势。接下来,以多个民族志个案剖析嵌合着时计与时间性的时间实践过程,讨论方南苗族时间实践的社会差别与场景特征,呼应方南苗族社会文化图景与多样时计概貌。第四章讨论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呈现由基本社会分工带来的老年男性、中青年男性、妇女、儿童的时间实践之别及其交叠、冲突、协调,其中可见中青年男性的市场经济时间如何强势于老年男性的务农时间,在校儿童的国民教育时间如何强势于妇女的家务时间,体现出生计时间的可变性。第五章讨论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一类为仪礼时间,以一个葬礼为例,呈现仪礼时间的突发阈限性与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另一类为节庆时间,以三个节庆为例,呈现方南苗族节庆的时间特点,突出本地节庆时间的固定阈限性与集体惯习的时间效力;两类时间共同体现仪式化时间的固定性。第六章,以龙舟节这一既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又具备高度仪式化特征的大型区域性丰产节庆为个案,呈现方南苗族的生计时间、仪式化时间,家户时间、村落时间,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协调混溶到趋于一致的区域时间之中的具体过程,其中不仅分析了龙舟节时间之区域性、周期性与复杂性的由来,也呈现了村民集体议定的出龙之时的强制力,村领导的时间纪律监督权威,以及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并强调,这种足以将多样时间实践混溶为一的根本动因,乃是方南苗族希望在祖先与神灵的护佑下,维系秩序稳定,延续两种丰产的社会文化理想。
贺源[4](2019)在《民族地区的旅游符号生产 ——丽江古城布农铃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中的静态结构还是动态过程,以往象征人类学所关注的通常是既成的象征本身,研究者往往着眼于可观察到的各类符号、可分析的内部结构与相应的文化解释,相对缺乏对象征符号赋意过程的重视。事实上,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总是承载着一定的功能和意义。就物质文化而言,这种功能和意义既变迁于物的社会生命的不同阶段,也不断地在符号层面被生产、再生产,被扩充、缩减或迁移。于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借助皮尔斯符号学与物的社会生命两种理论的动态视角,借助个案研究实现对象征赋意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象征主体能动性的重新审视,并进一步反思作为象征人类学理论渊源之一的皮尔斯符号学对象征符号动态过程研究的启发意义。而旅游纪念品正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旅游地文化话语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旅游地文化有所联系,并因此被人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以拣选、塑造和消费的物,旅游纪念品承担着体现旅游地本土文化、构建旅游形象等象征功能。尤其是其中被公认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更是在承担起这种象征功能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成为旅游者认知旅游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并可唤起相应的旅游期待。不仅如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生产中还牵扯到异质文化物象的本土化等问题。其物质表象、符号意义和文化形象的变迁则是在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中逐步生成的。也正因此,旅游纪念品作为符号被生产的这一社会生命历程也就为我们研究象征赋意的过程提供了具体而微的个案。丽江古城是我国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的一处旅游胜地,当地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如布农铃、东巴纸等也屡次被相关研究提及。本文即以丽江古城中经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外来者和本地人以及游客群体三方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色旅游纪念品布农铃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探讨这一源自滇藏茶马古道的物象在旅游开发中角色、意义和形象的变化:在认识茶马古道铃铛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新的现实语境分析以布农铃为代表的古城铃铛所承袭的地方文化传统,指明其脱离实用物品而走向精神产品和符号化的可能性。进而通过详细梳理布农铃缘起和发展的历程及其现实影响,指出其作为一种符号在不同阶段发生性质和功能变迁的原因,以及这一过程与丽江古城整体旅游形象建构的关联性。最终,这一物象在消费仪式、主客互动、影像传播和解读等因素的影响下,从一种马帮文化中的指示符号实现了向丽江古城文化象征符号的转型,在“吉祥”这一基调之上进一步成为本土纳西文化的承载物之一,并通过旅游者的凝视及其文字和影像呈现丽江铃铛这一物象的符号化成果。在将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和物的社会生命理论两种动态视角相结合,用以指导对丽江古城布农铃这一地方性文化象征符号的赋意过程进行梳理的同时,本文还将知识再生产与符号资本、游客凝视与真实性等相关理论融入具体的分析之中,以增强对其不同阶段符号塑造特点的认知。最后则从这一符号生产个案出发,回应国内象征人类学研究者对象征思维方式的既有探讨:在以往象征人类学所重视的“物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某种意义”这一单向度的象征思维之外,象征符号的生产中存在另一种向度,也即人为了传递既定的意义而从具体物象中加以选择和建构,并在一种主客互动的过程中使之成立并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和接受,从而作为一种象征稳固下来。而对这一象征思维向度的再发现,也使得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象征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性及其带有随机色彩的选择。与此同时,对旅游情境中的文化符号生产以及丽江铃铛这一成功个案的经验总结,也为今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本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刘金平[5](2019)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特征及其径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跨越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的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资源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在国家及区域生态平衡、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变化是综合反映流域尺度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重要指标,但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造成基础研究资料匮乏,对该流域在气候变化驱动下的下垫面变化及其径流效应仍缺乏系统、全面地研究。本研究基于全球陆面同化系统(GLDAS)资料和水文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综合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历史长期(1961-2010)年气候变化特征和径流演变规律,并以此作为分析流域下垫面变化特征的阶段划分依据,然后利用转移矩阵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在充分利用GLDAS和遥感监测反演(气温、降水和积雪等)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构建的新一代具有雪冰响应机制的ESSI-RSM模型对流域1980-2010年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其中1980-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别作为模型预热期和率定期,将1991-2010年划分为4个时段设计16个模拟情景,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和空间产流变化的贡献率;在实际水文过程模拟情景中动态嵌入雪冰融化模块分离出雪冰融水径流,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长期雪冰融水变化特征,进一步探明了气候变化对典型下垫面(积雪和冰川)径流变化的影响。最后利用未来气候情景数据(RCP4.5和RCP8.5情景下),通过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Mapping,QM)进行数据订正和本文改进的降尺度方法进行降尺度处理,得到1 km×1 km逐日气候预测数据集,进一步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在IPCC 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的气候预估,并通过ESSI-RSM模型预测了未来气候情景流域径流响应情况,为该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理论和决策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GLDAS数据和站点观测数据,结合基于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和领域算法改进的空间降尺度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雅鲁藏布江流域高精度、高分辨率气象数据的制备。1961-2010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平均气温、降水和实际蒸散发在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分析可知,气温具有强的准45年低频振荡周期,蒸散发具有强的13年低频振荡周期,而降水不具有显着的振荡周期。(2)雅鲁藏布江流域总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夏季径流约占年径流的53.0%,冬季仅为6.9%;年际变化上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非线性变化,转折点出现在1990s中期;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分析可知,在研究期间径流具有显着的准12年和准45年的低频振荡周期。流域年径流变差系数Cv较小,在国内众多河流中表现相对稳定。(3)草地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约占流域面积的62.6%。根据转移矩阵分析结果,在1990-2010年期间,草地的减少主要转化为城乡建设用地和林地,其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不显着,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相互转化过程。流域上游源区和下游积雪分布较多;由于积雪初日和积雪终日的共同作用,积雪日呈减少趋势。(4)在原分布式水文模型ESSI基础上,通过改进降水聚集状态判定、雪冰融水和下渗过程模块三个主要方面以及其它功能(如增加空间驱动数据接口、动态下垫面等),在Visual Studio 2010平台上,以C#为开发语言和Arc Object 10.2为GIS组件,构建了新一代具有雪冰响应机制的ESSI-RSM模型,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多个时段的径流模拟中纳什系数(NSE)都能够达到0.8以上,表明ESSI-RSM可以较好地适应高原寒区的水文模拟,有效提高了水文模型在高原寒区水文水资源模拟的精度。(5)1990s以来,流域内雪冰融水径流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对年径流的贡献率达21.1%-48.6%,多年平均贡献率为33.6%。气候变化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和空间产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其影响远远高于下垫面变化;从时段1(1991-1995)至时段4(2006-2010),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99.4%,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仅为0.6%。(6)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雅鲁藏布江流域在2050s(2036-2065年)气温呈显着的增加趋势,降水分别呈显着(RCP4.5)和不显着(RCP8.5)的增加趋势,而蒸散发呈显着的减少趋势;与RCP4.5情景相比,气候因子在RCP8.5情景下的变幅较大。径流在两个排放情景下都呈显着的增加趋势,且在RCP8.5情景下的增幅和波动都高于RCP4.5情景下。地下产(径)流变化对总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高于地表产(径)流的贡献率。
王佩佩[6](2019)在《北宋执政群体仕履研究》文中指出北宋执政自太祖始,直至北宋灭亡,执政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数目庞大的官员群体。元丰改制前,受官与职分离制度的影响,有实际职能的差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官员的仕途。进拜执政的官职有各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殿阁学士等多种类别,呈现多样化特点。其中“执政四入头”三司使、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开封府尹是进拜执政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枢密直学士、宣徽院使等也是进拜执政的主要官职。元丰改制后,官制发生变化,官与差遣的统一,元丰改制前以差遣晋升执政已经很少出现。从拜执政方式上看,执政前仅以官阶拜执政是进拜执政的主要方式。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成为进拜执政的主要官职。总的来说,进拜执政的官职有两制官,台谏机构官员,六部官员和各类贴职官,呈现多样化特点。卸任执政后有升迁、贬谪和卒于任上三种情况。元丰改制前,官员升迁后官衔主要是各部侍郎、各部尚书,元丰改制后官衔最主要是特进;元丰改制前后,官员贬谪后主要官职为知某州或知某府,大部分带某殿学士。执政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对其仕途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讲,皇帝对执政的任命主要考察其品行、能力、以及政治素养。此外,高级官员或者侍从的意见、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政治环境都对执政的拜任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北宋政府官员群体中权力仅次于宰相的执政,其升迁和贬谪对政治的影响及其深远。
易玲[7](2017)在《中国水力侵蚀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地球陆地表面就持续发生着或缓慢或急剧的土壤侵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对食物、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土壤侵蚀速率正进一步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和国民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成因复杂、分布广泛、流失量巨大、侵蚀强度剧烈、危害严重等侵蚀现状和特点,土壤侵蚀防治任务艰巨,国家对土壤侵蚀研究需求迫切。基于气象站点数据、多时序的遥感数据、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和生态环境背景数据,结合1:1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库和1:10万中国土壤侵蚀数据库,依据土壤学、地貌学、遥感技术、GIS及空间统计学、信息论和泛系风险观控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水力侵蚀一级区划和水土保持区划框架下,分别定量提取水力侵蚀的各个影响因子,分析其时空变化,并分区域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引入侵蚀风险因子,构建水力侵蚀风险评估模型,从水土保持工作角度系统研究土壤易蚀性、侵蚀敏感性和水力侵蚀风险性,对中国水力侵蚀风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分析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和土壤侵蚀风险变化,并对其驱动机制、演变过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60%以上土地处于易蚀性较弱状态,还有40%的土地处于易蚀较强区间,表明其土壤侵蚀环境较为严峻;土壤易蚀性高的土地主要在北方风沙区的西部和中部、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北部、青藏高原区的东南部和北部、西南地区的西部、北方土石山区的北部和东北黑土区的南部地区;而东北黑土区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北方土石山区的黄淮海平原的土壤易蚀性最低。(2)中国西部地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明显高于东部的。南方红壤区、西南紫色土区和西南岩溶区由于长年植被生长较好而土壤侵蚀敏感性不高;西北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在较高及以上敏感水平;北方土石山区也以中度以上敏感为主;而北方风沙区和青藏高原区则以高和极高敏感性为主。(3)西北黄土高原的水力侵蚀潜在风险最高,其次是北方土石山区的北部和太行山一带以及大、小兴安岭山区和长白山一带,而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潜在风险最低。2000-2010年潜在风险指数变化不显着,各区域的潜在侵蚀风险特征较稳定,即各水力侵蚀区固有的侵蚀特征较为稳定,能够表征其内在的侵蚀特性。(4)水力侵蚀风险普遍高于其侵蚀潜在风险,这是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的扰动共同作用下加剧和突显了土壤侵蚀特性。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地区的山地、北方土石山区北部以及青藏高原区南部的侵蚀风险相对最高,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侵蚀风险指数相对最低。2000-2010年,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和西南紫色土区侵蚀风险略有增加;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力侵蚀风险降低最为明显。(5)中国水力侵蚀风险变化与降雨侵蚀力、与最大降雨量同期的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等因子的变化都显着相关,并以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变化为第一主要驱动力因子,其次是降雨侵蚀力变化。2000-2010年发生水力侵蚀风险升级的地区,主要是其年降雨侵蚀力增大了、与最大降雨量同期的植被覆盖度降低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增大了等单一因素变化或多个不利因素同时变化的结果;同样的,该时段发生水力侵蚀风险降低的地区,也主要是其年降雨侵蚀力减小了、与最大降雨量同期的植被覆盖度增大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降低了等单一因素变化或多个有利因素同时变化的结果。(6)水力侵蚀风险与水力侵蚀强度间的响应关系为:水力侵蚀风险分布与水力侵蚀强度分布格局相似,即侵蚀风险级别低或侵蚀强度等级低的土地面积都是最大,而侵蚀风险级别高的(如剧烈侵蚀风险)、侵蚀强度等级高的土地面积都是最小的;侵蚀强度等级低的土地其侵蚀风险级别也以低风险级为主,侵蚀强度高的土地其侵蚀风险也多以高风险级侵蚀为主;2000-2010年,大部分侵蚀强度类型的中度及以下低风险级的侵蚀面积明显增大了,而极强度和剧烈水力侵蚀的极高风险级的侵蚀面积明显减小了,研究区水力侵蚀风险状况有明显好转。西北黄土高原水蚀区是高侵蚀风险级和高侵蚀强度都很集中的区域,2000-2010年该区高侵蚀风险级的侵蚀面积有显着减小。(7)水力侵蚀风险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关系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等4种主要侵蚀土地利用类型中,都以中度及以下侵蚀风险级的土地面积最大,较高和高侵蚀风险级的土地利用面积次之,极高风险级侵蚀面积最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高侵蚀风险级的土地面积要明显大于耕地和林地的;2000-2010年间,除林地区以外,低侵蚀风险级的土地面积还有增大的趋势,高风险级的面积减小了,耕地、林地和草地区的极高风险级别的侵蚀面积也增加明显,未利用土地区的极高侵蚀风险级的面积略有减小。总体来说,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有助于土壤侵蚀治理保护。
吴永亮[8](2016)在《一、值得商榷的地方(2)》文中认为【负荆请罪】战国时……请他责罚(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06)建议改为:【负荆请罪】战国时……请他责罚。(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江按:《现汉》体例如此,可不改。【合数】在大于1的整数中,除了1和这个数本身,还能被其他正整数整除的数,如4、6、9、15、21。(522)【自然数】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1727)
冯木兰[9](2012)在《“年、月、日”教学实践与反思》文中认为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根据2月的天数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3.经历观察、验证等学习活动,在交流概括、归纳推理等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教学重、难点:记住每个月以及平、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判断平、闰年。
杨勇,夏娟[10](2001)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中权数的选择及处理》文中提出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规定,当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时,每一会计期间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费用应予资本化,资本化金额通过"至当期末止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予以确定。因此,准确计算"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和"资本化率",是正确进行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课堂回放 |
| 一、引出课题 |
| 二、探索新知 |
| 课后反思 |
| 一、确立“大数学教学观” |
| 二、把课上得“糙”一点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站点尺度橡胶林蒸散发研究现状 |
| 1.3.2 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时空变异规律研究 |
| 1.3.3 林地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 |
| 1.3.4 作物ET_C预报研究现状 |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 1.4.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地理特征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2.1 橡胶林野外试验站点监测数据资料 |
| 2.2.2 橡胶林蒸散量区域尺度分析数据资料收集 |
| 2.2.3 橡胶林蒸散量预报数据资料收集 |
| 2.3 数理统计 |
| 第3章 基于波文比及水量平衡的典型站点橡胶林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样地概况及数据资料 |
| 3.1.2 研究方法 |
| 3.2 基于波文比一能量平衡法橡胶林蒸散量变化特征分析 |
| 3.2.1 橡胶林气象因子动态变化规律 |
| 3.2.2 橡胶林能量闭合及分配特征分析 |
| 3.2.3 环境因子对橡胶林蒸散的影响 |
| 3.3 水量平衡法—基于Hydrus模拟土壤水分运移对橡胶林蒸散影响 |
| 3.3.1 基于Hydrus-1D橡胶林土壤水分运移模拟 |
| 3.3.2 橡胶林样地有效降雨计算 |
| 3.3.3 橡胶树乳胶含水量计算 |
| 3.4 橡胶林蒸散量对比—基于水量平衡法(Hydrus模拟和ECH2O传感器实测) |
| 3.5 基于水量平衡法与波文比-能量法橡胶林蒸散量ET对比 |
| 3.6 讨论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西双版纳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对橡胶林种植的响应 |
| 4.1 数据与资料 |
| 4.2 研究方法 |
| 4.2.1 西双版纳橡胶林识别与分析 |
| 4.2.2 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计算 |
| 4.2.3 趋势分析 |
| 4.2.4 气象要素的敏感性、贡献率分析 |
| 4.2.5 橡胶林扩张种植对ET_0变化的响应分析 |
| 4.3 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时空变化趋势 |
| 4.4 西双版纳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时间变化 |
| 4.4.1 西双版纳及其周边区域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
| 4.4.2 ET_0年际变化 |
| 4.4.3 ET_0年内变化 |
| 4.5 西双版纳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空间格局 |
| 4.6 西双版纳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变化归因分析 |
| 4.6.1 各气象站ET_0与年平均气象要素相关分析 |
| 4.6.2 ET_0对各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
| 4.6.3 气候与橡胶林扩张种植对ET_0变化的响应分析 |
| 4.7 讨论 |
| 4.8 本章小结 |
| 第5章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时空变异特征 |
| 5.1 数据与资料 |
| 5.2 研究方法 |
| 5.2.1 橡胶林蒸散量计算 |
| 5.2.2 橡胶林水分限制系数Ks和作物系数Kc的推求 |
| 5.2.3 橡胶林蒸散量变异性分析 |
| 5.2.4 橡胶林生态缺水分析 |
| 5.2.5 橡胶林水分盈亏指数计算 |
| 5.3 橡胶作物系数 K_C及土壤水分限制系数 K_S值的确定 |
| 5.4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时空变异特征 |
| 5.4.1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年际变化趋势 |
| 5.4.2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年内变化趋势 |
| 5.4.3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多年均值空间分布格局 |
| 5.4.4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空间变异分析 |
| 5.5 典型年橡胶林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 |
| 5.6 有效降雨量时空特征 |
| 5.6.1 有效降雨的时间变化 |
| 5.6.2 有效降雨的空间变化 |
| 5.7 西双版纳橡胶林生态缺水量 |
| 5.8 西双版纳橡胶林水分盈亏分析 |
| 5.9 讨论 |
| 5.10 本章小结 |
| 第6章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预报模型 |
| 6.1 数据资料 |
| 6.1.1 研究站点 |
| 6.1.2 数据来源 |
| 6.1.3 方案设计 |
| 6.2 研究方法 |
| 6.2.1 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预报模型 |
| 6.2.2 统计分析指标 |
| 6.2.3 天气预报精度评价 |
| 6.3 基于公共天气预报的ET_0预报方法比较 |
| 6.3.1 模型率定 |
| 6.3.2 基于三种预报方法ET_0精度分析 |
| 6.3.3 三种ET_0预报模型对比分析 |
| 6.4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预报 |
| 6.5 讨论 |
| 6.6 本章小结 |
| 第7章 西双版纳橡胶林蒸散量实时预报系统 |
| 7.1 预报系统介绍 |
| 7.2 预报系统主界面 |
| 7.3 预报系统原理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 一、问题缘起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回顾 |
| 一、涂尔干及其学派:时间作为社会观念 |
| 二、马林诺夫斯基:时间作为文化工具 |
| 三、延续与拓展:“异域化”的“他者”“时间观念” |
| 四、研究的转向:时间与行动者 |
| 五、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专门化:认知、实践与象征 |
| 六、余论:21世纪的人类学时间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方南苗族社会文化概况 |
| 第一节 生态人文区位 |
| 第二节 社会文化概况 |
| 一、生计与分工 |
| 二、家庭与继嗣 |
| 三、宗族与拟亲 |
| 四、婚姻与交换 |
| 五、村寨与公职 |
| 六、信仰与膜拜 |
| 本章总结 |
| 第三章 方南苗族的多样时计 |
| 第一节 基本时间概念 |
| 第二节 时间起源论 |
| 第三节 多样时计 |
| 一、天象与物候 |
| 二、历 |
| 三、钟表 |
| 小结 |
| 第四节 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 |
| 一、秒、分、时 |
| 二、日 |
| 三、场 |
| 四、月 |
| 五、季 |
| 六、节 |
| 七、年 |
| 本章总结 |
| 第四章 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
| 第一节 务农之时与务工之时 |
| 一、老年男性、稻作与节气 |
| 二、中青年男性、工资与工时 |
|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中断的合耕 |
| 第二节 家务之时与课业之时 |
| 一、妇女、家务与“没空” |
| 二、儿童、课业与课时 |
|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弃置的兼职 |
| 本章总结 |
| 第五章 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
| 第一节 仪礼之时 |
| 一、死亡:突发的阈限时间 |
| 二、择时:占时者的时间权威 |
| 三、下葬:追赶预占之时 |
| 小结 |
| 第二节 节庆之时 |
| 一、可挪的妇女节 |
| 二、不变的敬桥节 |
| 三、避不开的年关 |
| 小结 |
| 本章总结 |
| 第六章 诸时混溶:一个龙舟节的案例 |
| 第一节 龙行区域之时 |
| 一、龙的周期性复活与区域联祭 |
| 二、水稻拔节孕穗期与夏旱频发时 |
| 三、节期轮流与区域格局 |
| 小结 |
| 第二节 村寨出龙之时 |
| 一、时机构成:村领导权威与村民荣誉感 |
| 二、连败与出龙时间纪律诞生 |
| 三、出龙:诸时归一 |
| 小结 |
| 本章总结 |
| 结论 |
| 一、方南苗族时间实践概观 |
| 二、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论疏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一) 国内外对物与物质文化的研究 |
| (二) 国内外的铃铛研究 |
|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 (一) 理论的引入与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四、田野点及调查情况 |
| (一) 布农铃简介 |
| (二) 其他店铺和产品简介 |
| (三) 田野点的进入和调查情况简介 |
| 第一章 古道物象的符号潜质:古城铃铛的文化背景 |
| 第一节 丽江特色: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境况 |
| 一、从物产到特产:丽江旅游开发的新语境 |
| 二、丽江特色提炼:民族旅游地方性的构建 |
| 三、同质化与特色:丽江旅游中的一种视角 |
| 第二节 多样并存: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铃铛文化 |
| 一、对铃铛文化内涵的界定 |
| 二、宗教情境中的通神法器 |
| 三、马帮生活中的实用装饰 |
| 四、回响于边缘的古道物象 |
| 第三节 走向前台:旅游与丽江铃铛的转向 |
| 一、古物与视听结合体的再认识 |
| 二、制铃者与铃铛的延续和新变 |
| 三、对产地的策略性表达与认同 |
| 四、铃铛的类别划分和名物对应 |
| 第二章 指示符号的意义拓展:创意点化与偏移之始 |
| 第一节 卜布农的拾木成铃:从古道行者到丽江驻客 |
| 一、徒步进藏中的马铃新生 |
| 二、分享与重温的赠礼创意 |
| 三、布农与铃的丽江再结缘 |
| 四、木牌铃铛的偏移与路径 |
| 第二节 布农铃的发展历程:从风景木牌到手工铃铛 |
| 一、现场木牌作画的交流体验与仪式感 |
| 二、手绘变印刷中的重心转移与旅游热 |
| 三、手工铃铛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载体 |
| 四、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对布农铃的影响 |
| 第三节旅游者的记忆留存:旅游大潮中的漂泊驿站 |
| 一、不同时代潮流下的古城过客 |
| 二、顾客留言簿里的倾诉与跟帖 |
| 三、怀旧体验:老顾客的记忆唤起 |
| 四、有故事的铃铛与和铃铛的故事 |
| 第四节 布农铃的符号生成:想象与实践的主客互动 |
| 一、丽江古城的浪漫意象生产与旅游开发 |
| 二、布农铃的传奇与理想生活的现实隐喻 |
| 三、布农铃在丽江古城的融入与凸显方式 |
| 四、他者的表达:传奇的重述与符号的成形 |
| 第三章 文化共生的符号增长:新路径下的符号消费 |
| 第一节 布农铃产品的符号构成与寓意解释 |
| 一、木牌画与铃铛的创意组合 |
| 二、铃的文化分类与图案解释 |
| 三、符号的连接与意义的强化 |
| 第二节 布农铃产品的设计理念与寓意学习 |
| 一、个人文化资本的实践与法器的隐喻 |
| 二、店铺内部的文化再生产与知识积累 |
| 三、社会复制中布农铃的符号意义拓展 |
| 第三节 布农铃的消费仪式与铃铛意义传递 |
| 一、镇店之宝的揽客之道与特殊性的赋予 |
| 二、对店铺名称、铃铛分类和功能的介绍 |
| 三、消费者的意义接收与吉祥文化的影响 |
| 四、知识的互动:招鬼铃铛何以寓意吉祥 |
| 五、消费仪式中的权力结构与知识再生产 |
| 第四节 铃铛售出后的归宿地与社会生命史 |
| 一、挂家挂车与铃铛功能的延续及其变形 |
| 二、文房摆设中的静心养心物与文化品位 |
| 三、作为礼物馈赠的地方特产与吉祥物品 |
| 四、供养寺院与铃铛象征功能的实现空间 |
| 五、铃铛的符号意义转换与去商品化过程 |
| 六、绝版手工制品的升值可能与再商品化 |
| 第四章 地方文化符号的成型:他我共建的古城之铃 |
| 第一节 铃铛地方性的本土再造 |
| 一、本地文化主体的介入与传统的发明 |
| 二、旅游开发潮流之下铃铛的本土记忆 |
| 三、旅游文化影响下的地方性与真实性 |
| 第二节 热播影视剧的带动效应 |
| 一、被表述的风情:影视剧的虚构与真实 |
| 二、本地人的演绎:符号资本之下的竞争 |
| 三、热销潮流反思:文化传播方式再探索 |
| 第三节 立足于丽江的铃铛收藏 |
| 一、博物馆的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展示 |
| 二、古道铃铛与盛世收藏的民间传统 |
| 三、旅游前台的记忆重构与信息传递 |
| 第四节 他者的凝视与意象呈现 |
| 一、他者凝视中丽江铃铛的呈现方式 |
| 二、双向共建的古城印象和铃铛意象 |
| 第五章 马铃新生的符号反思:古道物象的蜕变之道 |
| 第一节 马铃新生的方式及其动力 |
| 一、古道铃铛的审美转化及其路径偏移 |
| 二、以铃为媒的象征缔结与需求的互动 |
| 三、铃铛的古城嵌入与文化话语的构建 |
| 四、旅游开发中的符号塑造与意义联动 |
|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中物的象征维度 |
| 一、物的社会生命过程所包含的象征维度 |
| 二、文化商品化中马帮铃铛象征性的获得 |
| 三、趋吉避凶的文化基因与象征的主体性 |
| 四、象征的思维方式与双向度的象征研充 |
| 结语 |
| 附录 |
| 一、田野照片 |
| 二、相关截图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
| 1.2.2 流域下垫面变化及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
| 1.2.3 区分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
| 1.2.4 高原寒区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 1.2.5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效应研究研究进展 |
| 1.2.6 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小结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水系特征 |
| 2.1.2 气候特征 |
| 2.1.3 植被与土壤特征 |
| 2.1.4 冰川积雪特征 |
| 2.2 水文特征及水利工程概况 |
| 2.2.1 水文特征 |
| 2.2.2 水利工程概况 |
| 2.3 小结 |
| 第3章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
| 3.1 数据来源 |
| 3.1.1 气候数据 |
| 3.1.2 地形数据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陆面实际蒸散发估算 |
| 3.2.2 GLDAS数据适用性评价指标 |
| 3.2.3 GLDAS数据降尺度方法 |
| 3.2.4 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方法 |
| 3.3 气候数据集验证 |
| 3.4 气候要素降尺度处理 |
| 3.5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分析 |
| 3.5.1 气候要素年内变化特征 |
| 3.5.2 气候要素多尺度变化规律 |
| 3.6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分析 |
| 3.6.1 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
| 3.6.2 降水空间变化特征 |
| 3.6.3 蒸散发空间变化特征 |
| 3.7 小结 |
| 第4章 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响应 |
| 4.1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
| 4.2 径流年内变化规律 |
| 4.3 径流多尺度变化规律 |
| 4.4 径流对气候要素的多尺度响应 |
| 4.5 小结 |
| 第5章 雅鲁藏布江流域下垫面变化特征 |
| 5.1 数据来源 |
| 5.1.1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 |
| 5.1.2 积雪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 5.2 研究方法 |
| 5.2.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 5.2.2 积雪变化特征分析 |
| 5.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 5.4 积雪变化特征分析 |
| 5.4.1 积雪日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
| 5.4.2 积雪初日和积雪终日分布及变化情况 |
| 5.4.3 积雪随高程的变化情况 |
| 5.5 小结 |
| 第6章 ESSI模型介绍及改进 |
| 6.1 ESSI模型原理与结构 |
| 6.1.1 ESSI模型简介 |
| 6.1.2 ESSI模型基本原理 |
| 6.2 ESSI融雪模型改进 |
| 6.2.1 降水聚集状态判定 |
| 6.2.2 融雪量修正相关算法 |
| 6.2.3 下渗过程 |
| 6.3 ESSI重新编码 |
| 6.4 小结 |
| 第7章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 |
| 7.1 ESSI-RSM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 7.1.1 水系及流域范围提取 |
| 7.1.2 土地利用数据库 |
| 7.1.3 土壤数据库 |
| 7.1.4 气象数据库 |
| 7.1.5 积雪、冻土和水文数据 |
| 7.2 模拟精度评价 |
| 7.3 模型率定和验证 |
| 7.4 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影响分析 |
| 7.4.1 下垫面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影响 |
| 7.4.2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影响 |
| 7.4.3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出水口径流变化的贡献率 |
| 7.4.4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空间产流变化的贡献率 |
| 7.5 典型下垫面类型的径流变化特征以及对流域总径流的贡献 |
| 7.6 小结 |
| 第8章 雅鲁藏布江流域未来不同情景下径流效应 |
| 8.1 数据资料 |
| 8.2 区域气候模式数据订正和降尺度 |
| 8.2.1 区域气候模式数据订正方法 |
| 8.2.2 区域气候模式数据的降尺度方法 |
| 8.2.3 未来情景下径流变化效应 |
| 8.3 模型率定和验证 |
| 8.4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变化预估 |
| 8.4.1 气温变化预估 |
| 8.4.2 降水变化预估 |
| 8.4.3 蒸散发变化预估 |
| 8.5 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预估 |
| 8.5.1 流域整体径流变化 |
| 8.5.2 流域空间产流变化 |
| 8.6 小结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 9.1 主要结论 |
| 9.2 主要创新 |
|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目的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一)关于北宋执政的相关着作 |
| (二)关于北宋执政的相关论文 |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 (一)研究方法 |
| (二)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北宋元丰改制前后初拜执政官职变化 |
| 第一节 北宋元丰改制前执政官职变化 |
| 一、初拜执政前官职及特点 |
| 二、初拜执政时官职及特点 |
| 三、元丰改制前初拜执政官职特点 |
| 四、初拜执政前后官职变化特点 |
| 第二节 北宋元丰改制后执政官职变化 |
| 一、初拜执政前官职及特点 |
| 二、初拜执政时官职及特点 |
| 三、初拜执政前后官职变化特点 |
| 第二章 北宋执政群体家世背景及仕履简况 |
| 第一节 北宋执政群体家世背景 |
| 一、北宋执政入仕途径 |
| 二、北宋执政出身家世 |
| 三、北宋执政籍贯 |
| 第二节 北宋执政初仕至拜执政时间 |
| 一、北宋执政初仕至拜执政历时时间 |
| 二、北宋拜执政年龄 |
| 三、北宋执政初仕至执政经历时间 |
| 第三章 北宋拜执政原因及卸任后迁转状况 |
| 第一节 拜执政原因 |
| 第二节 执政后迁转分析 |
| 一、拜执政后升迁概况及升迁原因分析 |
| 二、拜执政后贬谪概况及贬谪原因分析 |
| 三、卒于任上 |
| 四、其他 |
| 第四章 北宋执政个案分析 |
| 第一节 由知开封府走向执政——吕夷简 |
| 一、家世及执政前生活 |
| 二、拜参知政事 |
| 三、执政后官职——三次拜罢宰相 |
| 四、分析 |
| 第二节 元丰改制后的执政——韩忠彦 |
| 一、家世及执政前生活 |
| 二、两度拜参知政事 |
| 三、执政后的贬谪与升迁 |
| 四、总结 |
| 第三节 最年轻的执政——寇准 |
| 一、家世及拜执政前情况 |
| 二、二拜执政 |
| 三、分析 |
| 第四节 四拜执政——陈升之 |
| 一、拜执政前仕宦经历 |
| 二、四拜执政与拜相 |
| 三、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北宋执政初仕至拜罢执政时间一览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土壤侵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1.1 土壤侵蚀概况 |
| 1.1.2 土壤侵蚀研究概况 |
| 1.1.3 土壤侵蚀研究的相关概念 |
| 1.1.4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侵蚀风险变化研究 |
| 1.2 土壤侵蚀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区域土壤侵蚀研究 |
| 1.2.2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研究 |
| 1.2.3 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的主要影响因子定量化方法 |
| 1.2.4 区域土壤侵蚀风险研究 |
| 1.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 1.3 中国水力侵蚀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数据及其处理 |
| 2.1 数据及其概况 |
| 2.1.1 研究区概况 |
| 2.1.2 地形地貌 |
| 2.1.3 土壤特征 |
| 2.1.4 气候环境 |
| 2.1.5 植被状况 |
| 2.2 数据定量化方法 |
| 2.2.1 降雨侵蚀力 |
| 2.2.2 植被因子 |
| 2.2.3 地形因子 |
| 2.2.4 土壤可蚀性因子 |
| 2.2.5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 |
| 2.2.6 侵蚀风险因子 |
| 2.2.7 土壤侵蚀风险因子权重 |
| 2.2.8 水力侵蚀风险评估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中国土壤易蚀性 |
| 3.1 土壤的侵蚀特征 |
| 3.1.1 土壤含沙量 |
| 3.1.2 土壤黏土含量 |
| 3.1.3 土壤有机碳含量 |
| 3.1.4 土壤可蚀性估算 |
| 3.2 地形起伏度 |
| 3.3 土壤易蚀性评估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国土壤侵蚀敏感性 |
| 4.1 月植被覆盖度变化 |
| 4.1.1 2000 年月植被覆盖度变化 |
| 4.1.2 2010 年月植被覆盖度变化 |
| 4.2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估 |
| 4.2.1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
| 4.2.2 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 4.2.3 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格局 |
| 4.2.4 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中国水力侵蚀潜在风险及其变化 |
| 5.1 水力侵蚀潜在风险影响因子定量化 |
| 5.1.1 气象因子 |
| 5.1.2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
| 5.1.3 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 |
| 5.2 土壤侵蚀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 |
| 5.2.1 多年平均气温及其空间变化 |
| 5.2.2 多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
| 5.3 水力侵蚀潜在风险及其变化 |
| 5.3.1 2000 年年降雨侵蚀力 |
| 5.3.2 2010 年年降雨侵蚀力 |
| 5.3.3 分区确定影响因子权重 |
| 5.3.4 潜在水力侵蚀特征指数及其变化 |
| 5.3.5 2000-2010 年潜在水力侵蚀特征指数变化 |
| 5.4 潜在水力侵蚀风险评估 |
| 5.4.1 潜在水力侵蚀风险因子 |
| 5.4.2 潜在水力侵蚀风险特征指数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水力侵蚀风险及其变化 |
| 6.1 与最大降水量同期的植被覆盖度 |
| 6.1.1 2000 年与最大降水量同期的植被覆盖度 |
| 6.1.2 2010 年与最大降水量同期的植被覆盖度 |
| 6.2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 |
| 6.3 水力侵蚀风险影响因子权重 |
| 6.4 水力侵蚀特征指数估算 |
| 6.4.1 2000 年水力侵蚀特征指数分布 |
| 6.4.2 2010 年水力侵蚀特征指数分布 |
| 6.4.3 2000-2010 年水力侵蚀特征指数变化 |
| 6.5 水力侵蚀风险评估 |
| 6.5.1 水力侵蚀风险因子 |
| 6.5.2 水力侵蚀风险指数估算 |
| 6.5.3 2000-2010 年水力侵蚀风险指数变化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中国水力侵蚀风险演化分析 |
| 7.1 水力侵蚀风险演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 7.2 水力侵蚀风险与水力侵蚀强度的响应分析 |
| 7.2.1 水力侵蚀强度 |
| 7.2.2 水力侵蚀风险指数与水力侵蚀强度的响应分析 |
| 7.3 水力侵蚀风险指数与土地利用的响应分析 |
| 7.3.1 2000 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分布 |
| 7.3.2 2000 年和2010年水力侵蚀风险与土地利用的响应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教学目标: |
| 教学过程: |
| 一、唤起经验, 引入新课 |
| 二、结合历表, 观察验证 |
| 1.研究大小月。 |
| 2.研究2月。 |
| 3.探究平年、闰年。 |
| 三、回顾知识, 总结梳理 |
| 四、巩固练习, 形成系统 |
| 五、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1.基于学生, 引入概念。 |
| 2.巧用“一表”, 理解概念。 |
| 3.建构知识, 形成概念。 |
| 4.运用知识, 深化概念。 |
| 一、以天数为权数 |
| 1、计算每笔购建资产支出数的占用天数 |
| 2、计算每笔购建资产支出数的资本化期间 |
| 3、计算购建资产的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 |
| 二、以月数为权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