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刘玥[2](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邵靖[3](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高舒[4](2012)在《“乐改”纪事本末》文中提出一百年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只不过是一段短暂时光,但是对于民族乐器改革来说,却是一段改天换地“只争朝夕”的时代。在新中国诞生和“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自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从乐团到乐班、从院校到工厂、从学术到实践、从理论到经验,涉及几乎所有音乐家群体的大规模改革,让所有呈现于城市舞台上的民族乐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西方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参照下,改革乐器一步步将辉煌壮大的图景展示在中国乐坛上,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声音。全文除引文、结论部分外,共分八章,主要布局设置为“一个事件、两个基础、三点思考、多种取向”。“一个事件”指的是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口语中常常简称“乐改”)这一研究对象。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国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20世纪,因而带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和特性。不论肇始原因是来自国家还是民间,功过成败何等评说,群策群力,致力乐改,执着百年,矢志不渝,都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件值得记录、值得总结、值得反思的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经历,是一个揉合了理想与现实、设想与实践、质疑与自信、模仿与创新、标准与个性、共享与专利等等各种复杂成分,令人回首百年、意欲评说,而且值得不断书写的资源库。这是一件与中国人在20世纪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样重大的事件。“两个基础”指的是构建民族乐器改革历史的两大基础——历史背景和改革方式。作为基础之一的历史背景,主要通过第一、二章,呈现1900—1949、1949—2000年的时代特性、指导思想和阶段特点,旨在对因由、过程进行历史叙述。基础之二的改革方式,主要指第三、四章,根据参与者、乐器使用习惯、应用方式等,按照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别,整理汉族、少数民族乐器改革的具体内容。不论是质料、构件、音位,或是外观,每一局部的微小改进,都因其实用价值,成为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数目繁多的举措,一步步产生,夯实并推动着改革的脚步,逐步达成并完善了乐改初衷。“三点思考”指的是探讨、反思民族乐器改革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五章思考乐改的重点专题,研究为建立民族管弦乐队而大力加强低音乐器,尤其是拉弦乐器的改革。第六、七章思考乐改对音乐界产生的联动效应,其中第六章探讨改革案例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改善因地域条件差异产生的规格不一和长期存在的生产、传播、教学问题;第七章探讨乐改与创作和演奏的关系,探讨改革成果如何通过演奏技术和曲目编创的发展被认可,又如何为创作和技术发展提供条件的关系链。最后,第八章思考改革后渐次出现的关于乐器个性的扬弃以及发明权益的保障问题。“多种取向”,乐改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篇中虽未专门设章,但对乐改走向的叙述却贯通全文。在多民族共荣、多乐种共生、多标准共存的时期,改革环节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标准、检测、教学、应用、推广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多种抉择取向,单一定向的改革,既不足取也不可行。乐改既要了解西方,更应着眼自身;既要发展现今,也要探索仿古;既要注重建立标准,也要注意更新标准。单一取向与20世纪民族音乐工作者们改革民族乐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末章总结全文,归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的八点认识。最后以本人辑录的图标索引和三份资料选辑作为附录,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000)、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李久全[5](2009)在《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品牌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一些国际着名体育休闲类展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一些展览公司也纷纷办起了不同题材的体育类展会,使体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体博会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不可错过的体育类品牌盛会,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参与观察、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体博会品牌战略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体博会属于狭义的展览会,即贸易展览会,是企业市场营销组合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竞争,贸易展览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明确定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形成竞争优势,才能适应买方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体博会品牌战略,需要通过展商、观众、媒体、活动、主办机构以及服务机构这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提升体博会品牌无形资产和影响力,保证体博会的可持续发展。2.体博会的品牌历程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尤其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博会品牌经历了初步形成阶段(1993年-2000年)和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规模不断壮大,品质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体博会迫切需要明确定位、完善品牌战略,真正进入品牌提升阶段(2009年-),实现可持续发展。3.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相关行业分析及内部环境分析得出体博会SWOT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口及自然环境等宏观环境总体而言是有利于体博会发展的,但金融危机等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将对体育用品行业和体博会产生直接影响。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业和展览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体博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面对国内外众多同类展会的激烈竞争,体博会迫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突出自己的品牌特性,在同类展会中脱颖而出,扩大体博会的品牌影响力。4.根据体博会战略分析,制订了体博会品牌战略路线图:1)树立品牌观念→2)制订品牌定位→3)传播品牌信息→4)履行品牌承诺→5)提升品牌资产→6)加强品牌保护→7)完善品牌战略。
秦珂[6](2008)在《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文中研究表明20多年来,中国模协主办的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伴随着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变大,参展厂商由少变多,影响力由弱变强的历程,现在已经成为全面展示我国模具行业面貌,展现世界模具制造水平,开展国际、国内模具技术交流和经贸洽谈的具有知名品牌的专业技术展览会。对促进我国模具行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经贸交流和发展等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去大,王上游[7](2006)在《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20年回顾和模具工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在过去20年的发展状况、工作内容以及模具工业技术所取得的进步。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展模具评定评述专家组[8](2006)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模具水平评述》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参展的各类模具、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等进行的水平评述,介绍了我国模具、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技术进步,分析了我国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展模具评定评述专家组[9](2006)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模具水平评述》文中提出通过对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参展的各类模具、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等进行的水平评述,介绍了我国模具、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技术进步,分析了我国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
王都[10](2003)在《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把模具工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在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
|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
|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
|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
|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
|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
|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
|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
|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
|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
|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
|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
|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
|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
|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
|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
|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
|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
|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
|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
| 一 密陀绘工艺 |
|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
|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
|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
|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
|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
|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
|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
|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
|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
|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
|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
|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
|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
|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
|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
|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
|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
|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
|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
|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
|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
|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
|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
|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
|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
|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
|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
|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
|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
|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
|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
|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
|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
|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
|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
| 三、章节内容 |
|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
|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
|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
|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
|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
|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
|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
|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
|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
|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
|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
|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
|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
|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
|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
|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
|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
|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
|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
|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
|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
|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
|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由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现状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 一、 政治背景 |
| 二、 文化背景 |
|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
|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
|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
| 三、 公共花园雕塑 |
|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
|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
|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
|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
|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
|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
|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
|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
|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
| 一、 美术团体 |
| 二、 美术期刊 |
| 三、 美术展览 |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
|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
| 二、 李金发 |
| 三、 江小鹣 |
| 四、 刘开渠 |
| 五、 滑田友 |
| 六、 张充仁 |
|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
| 一、 孙中山雕像 |
| 二、 名人塑像 |
|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
|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 一、 美协的成立 |
| 二、 向苏联学习 |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 四、 “两结合” |
| 五、 “大跃进” |
| 六、 文化大革命 |
|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
|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
|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
|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
|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
|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
|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
|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
|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
|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
|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
|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
|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
|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
|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
|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
|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
|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
|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
|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
| 五、 名人雕塑作品 |
|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
|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 一、 政治背景 |
| 二、 艺术背景 |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
|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
|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
|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
|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
|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
|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
|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
|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
|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
| 一、 工作职能 |
| 二、 存在问题 |
| 三、 改变方法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 一、 存在问题 |
|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
|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
|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
|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
| 结语 |
|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
| 引用文献 |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 一 政策资料 |
| 二 学界研究 |
| 第三节 结构设置、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 |
| 一 结构设置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创新意义 |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乐改思路 |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 一 西方影响 |
| 二 苏联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民族乐器改革 |
| 三 民族音乐新要求 |
| 第二节 乐改思路 |
| 一 称谓差异 |
| 二 指导思想、参与各方 |
| 小结 |
| 第二章 乐改历史阶段划分 |
| 第一节 1900—1949 |
| 第二节 1949—2000 |
| 一 1949—1954生产初成规模 |
| 二 1954—1966相关机构设立 |
| 三 1966—1976机械化、标准化 |
| 四 1976—2000奖励鉴定制度成熟 |
| 小结 |
| 第三章 汉族乐器改革内容 |
| 第一节 分类说明 |
| 第二节 吹管乐器 |
| 一 笛类 |
| 二 笙类 |
| 三 埙 |
| 四 唢呐 |
| 五 箫、排箫 |
| 六 新篪 |
| 七 尺八 |
| 八 其他 |
| 第三节 拉弦乐器 |
| 一 二胡 |
| 二 板胡 |
| 三 四胡 |
| 四 大筒 |
| 五 轧筝 |
| 六 幢琴 |
| 七 革胡 |
| 八 雷琴 |
| 九 高胡 |
| 十 京二胡 |
| 十一 拉阮 |
| 十二 坠新胡 |
| 十三 宛胡 |
| 十四 古瓶胡 |
| 十五 三胡 |
| 十六 其他 |
| 第四节 弹拨乐器 |
| 一 扬琴 |
| 二 琴 |
| 三 筝 |
| 四 琵琶 |
| 五 阮 |
| 六 三弦 |
| 七 柳琴 |
| 八 月琴 |
| 九 箜篌 |
| 十 豫琴 |
| 十一 浪琴 |
| 第五节 打击乐器 |
| 一 鼓 |
| 二 响铜乐器 |
| 三 编磬 |
| 四 其他 |
| 第六节 其他改革 |
| 一 材质改革 |
| 二 工艺改进 |
| 三 乐器创制 |
| 小结 |
| 第四章 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内容 |
| 第一节 改革内容 |
| 一 吹管乐器 |
| 二 拉弦乐器 |
| 三 弹拨乐器 |
| 四 打击乐器 |
| 第二节 总体情况 |
| 小结 |
| 第五章 低音民族乐器改革 |
| 第一节 改革状况 |
| 第二节 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特点 |
| 一 振动方式 |
| 二 外形、共鸣箱体 |
| 第三节 反思 |
| 小结 |
| 第六章 乐改的标准和推广 |
| 第一节 乐改标准的 |
| 一 称谓需要标准 |
| 二 材质需要标准 |
| 三 性能需要标准 |
| 第二节 行业标准工作 |
| 第三节 海内外推广情况 |
| 一 推广途径 |
| 二 推广效果 |
| 小结 |
| 第七章 乐改与创作、演奏的关系 |
| 第一节 乐器身份转变 |
| 一 独奏 |
| 二 乐队 |
| 第二节 乐器身份与创作、演奏 |
| 一 演奏法 |
| 二 创作 |
| 三 改革、演奏、创作的关系 |
| 四 其他 |
| 小结 |
| 第八章 乐改争议问题 |
| 第一节 民族个性保持 |
| 一 乐器本身 |
| 二 地方乐种 |
| 第二节 发明权归属 |
| 一 发明的继承和重复 |
| 二 个人成果与集体荣誉 |
| 小结 |
| 第九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附录 |
| 1 图表索引 |
| 2 2 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 000) |
| 3 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 |
| 4 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任务、目的及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关于品牌的研究 |
| 2.1.1 什么是品牌? |
| 2.1.2 品牌的特性 |
| 2.1.3 品牌的作用 |
| 2.2 关于战略的研究 |
| 2.2.1 什么是战略 |
| 2.2.2 战略的特征 |
| 2.3 关于品牌战略的研究 |
| 2.3.1 什么是品牌战略 |
| 2.3.2 展览会品牌战略 |
| 2.4 关于体博会的研究 |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参与观察法 |
| 3.2.3 访问调查法 |
| 3.2.4 问卷调查法 |
| 3.2.5 数理统计法 |
| 3.2.6 逻辑分析法 |
| 3.2.7 案例分析法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体博会品牌战略理论研究 |
| 4.1.1 体博会是贸易展览会,属于狭义的展览会 |
| 4.1.2 实施体博会品牌战略的意义 |
| 4.1.3 如何实施体博会品牌战略 |
| 4.1.4 小结 |
| 4.2 体博会的品牌历程 |
| 4.2.1 1972年-1992年 前身:全国计划订货会-无品牌意识阶段 |
| 4.2.2 1993年-2000年 体博会品牌的初步形成阶段 |
| 4.2.3 2001年-2008年 体博会品牌的发展阶段 |
| 4.2.4 2009年-体博会品牌的提升阶段 |
| 4.2.5 小结 |
| 4.3 体博会战略环境分析 |
| 4.3.1 宏观环境分析 |
| 4.3.2 相关行业分析 |
| 4.3.3 内部环境分析 |
| 4.3.4 体博会SWOT分析 |
| 4.3.5 小结 |
| 4.4 体博会品牌战略路线图 |
| 4.4.1 树立品牌观念 |
| 4.4.2 制订品牌定位 |
| 4.4.3 传播品牌信息 |
| 4.4.4 履行品牌承诺 |
| 4.4.5 提升品牌资产 |
| 4.4.6 加强品牌保护 |
| 4.4.7 完善品牌战略 |
| 4.4.8 小结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8.1 体博会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 8.1.1 体博会参展商调查问卷 |
| 8.1.2 体博会观众调查问卷 |
| 8.1.3 专家访谈提纲 |
| 8.2 2008年全球运动休闲类展览信息 |
| 8.2.1 不同网站收录的2008年运动休闲类展会所在国家及展览数量统计 |
| 8.2.2 不同网站收录的2008年运动休闲类展会信息 |
| 8.2.3 2008年国内运动休闲类展览会列表 |
| 8.2.4 2008年UFI认可的中国展览项目列表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国模具展发展历程 |
| 20世纪80年代初始与创业阶段 |
| 2000年后品牌化、国际化时代 |
| 经验和体会 |
| 一、合作双赢 |
| 二、团结协作 |
| 三、韬光养晦 |
| 四、品质第一 |
| 五、规范化流程化 |
| 1 搞好调查研究,提出“关于振兴福建省模具工业的报告”和“发展模具工业的优惠政策”的建议, 并争取到了优惠政策 |
| 2 积极组织技术交流和论文交流,一般每年组织1~2次交流,以便提高水平,推广先进经验 |
| 3 积级开展模具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 |
| 4 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国际、国内模具技术及加工设备展览会和出国考察 |
| 5 近20年来福建省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发展也十分迅速 |
| 1 7年来工作的回顾 |
| 2 对下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