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如何快速备份OE中的内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怎样快速备份OE中的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朱瑞钧,潘剑文,阮宇康[1](2021)在《中山影像图库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中山日报社旗下的中山影像图库系统的架构及其实现进行分析,探索如何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字影像应用系统的建设当中,其中包括云计算技术、微服务架构等,好的设计需要遵循严格的设计规范,系统的开发采用合理的分层架构,和当今流行并广泛使用的框架,让设计既满足应用,也易于扩展。

张新昊[2](2021)在《桃休眠调控因子PpDAM5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休眠是多年生植物在冬季经受极端天气条件的重要过程,只有安全地渡过了休眠期,它们才能在接下来的时期正常生长和发育,并开始新的周期。在温带多年生植物中,环境诱导的休眠的开始和解除与生长的停止和恢复相协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BA是植物调节休眠的关键激素,在休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ADS-box家族的转录因子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功能,其中,在桃中发现的SVP(SHORT VEGETATIVE PHASE)类基因Pp DAM5(dormancy-associated MADS-box)在自然休眠解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尚未阐明桃(Prunus persica)中Pp DAM5的分子调控机制。SVP类基因通常作为开花抑制因子,Pp DAM5在花芽萌发开花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探索。本试验以十年生‘春雪’毛桃花芽为试材,从生理和分子水平阐述了桃花芽的自然休眠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春雪’桃需冷量(Chilling Requirement,CR)累积和花芽萌发率,对花芽休眠进程进行了划分。自10月15日至12月10日处于自然休眠期,11月15日至12月10日处于自然休眠解除期(过渡期),12月10日之后处于生态休眠期。在整个自然休眠阶段,花芽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滞,在自然休眠前期,花芽含水量持续下降,在11月15日达到最低,随后伴随着需冷量的满足,花芽进入自然休眠解除期,花芽含水量开始升高。在整个自然休眠时期,花芽质量变化不明显,在11月15日之后,自然休眠解除期花芽质量增加。(2)对Pp DAM5进行了休眠期表达量的分析发现,Pp DAM5在自然休眠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在11月15日之后下调,即在自然休眠解除期下调。ABA处理抑制了花芽萌发,并上调了Pp DAM5的表达。过表达株系Pp DAM5-OE表现出抑制萌发的表型。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我们在桃品种‘春雪’中分离了与Pp DAM5蛋白相互作用的BTB-TAZ域蛋白Pp BT3(BTB AND TAZ DOMAIN PROTEIN 3)。对Pp BT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Pp BT3在茎和种子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部位,另外Pp BT3基因在雌蕊和萼片中的表达量相对高于其他组织。在拟南芥中过表达Pp BT3促进种子发芽,降低At SVP表达,在Pp DAM5-OE株系中也发现了抑制ATBT3基因表达的现象。在含有1μM ABA的MS板上,Pp BT3-OE具有明显的抑制ABA促进发芽的抗性。另外,q RT-PCR实验表明,Pp BT3的转录水平在自然休眠解除期逐渐增加,这与Pp DAM5表达模式的趋势相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p BT3通过与Pp DAM5相互作用调节桃芽的自然休眠解除,从而揭示了调节多年生落叶树花芽自然休眠解除的新机制。(3)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我们在桃品种‘春雪’中分离了与Pp DAM5蛋白相互作用的同为MADS-box家族的Pp CMB1(Pp MADS2)。我们对Pp CMB1进行了花的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Pp CMB1主要在雌蕊和心皮中表达。Pp CMB1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株系与哥伦比亚野生型对照相比较,Pp CMB1-OE具有显着的促进早花的表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p CMB1促进了早花的功能在桃中生态休眠结束后,Pp CMB1可能通过与Pp DAM5的相互作用促进开花。

翁骏[3](2020)在《CD443’ UTR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肝癌肿瘤干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二位。肝癌的高复发率、易转移和化疗耐药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中拥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的一类特殊细胞,其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CD44是肝癌、结肠癌等多种CSC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其与CSC的干性维持和自我更新关系紧密。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可识别杀伤CD44高表达的胰腺癌和胶母细胞瘤CSC,当CSC发生分化且CD44表达下降时NK细胞对其识别杀伤不再敏感。NK细胞能否识别杀伤肝癌CSC,这种杀伤作用是否与CD44相关仍是未知。此外NK细胞识别杀伤肝癌CSC的潜在识别靶点及其调控机制也尚未明确。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研究NK细胞能否识别杀伤肝癌CSC,及此过程中的潜在识别靶点和调控机制,为后续NK细胞治疗肝癌CSC改善肝癌患者预后提供支持。方法:1.HepG2 肝癌细胞系转染 Oct4,Sox2,Klf4,c-Myc(OSKM)和 shMBD3构建CD44不同表达水平的诱导肿瘤干细胞(induced CSC,CD44high/intiCSC);2.使用ELISA、细胞毒性检测、CRISPRi和抗体拮抗等方法研究NK细胞对iCSC识别杀伤与CD44的关系;3.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等方法寻找NK细胞识别杀伤iCSC的可能靶点;4.使用基因过表达、荧光素酶报告、突变miRNA结合位点和RNA免疫共沉淀等方法研究CD44 3’非编码区(3’UTR)调控ULBP2表达的机制;5.肿瘤成瘤验证CD44 3’UTR作为内源竞争性RNA(ceRNA)调控ULBP2表达增敏NK细胞识别杀伤。结果:1.OSKM转入HepG2细胞成功构建CD44intiCSC,联合导入shMBD3进一步增强CD44表达构建CD44high iCSC;2.NK细胞对iCSC有识别杀伤作用;3.敲低CD44降低NK细胞对CD44high/intiCSC的识别杀伤,其杀伤能力与iCSC中的CD44表达正相关;4.敲低CD44下调iCSC中NK细胞激活配体ULBP2表达;5.NK细胞通过ULBP2对iCSC进行识别杀伤;6.敲低CD44降低ULBP2 mRNA 的稳定性并增加 miRNA-34a 表达;7.miRNA-34a 可与 CD44 3’UTR(3021bp、4564bp)和ULBP2 3’UTR(1048bp)特异性结合并对其进行调控;8.过表达CD44 3’UTR可增强ULBP2 mRNA稳定性并上调其蛋白表达;9.CD443’UTR 竞争性结合 miRNA-34a 上调 ULBP2 表达;10.CD44 3’UTR 作为 ceRNA调控ULBP2表达增敏NK细胞对iCSC识别杀伤。结论:ULBP2是NK细胞识别杀伤iCSC的重要靶点;CD44 3’UTR作为ceRNA竞争性结合miRNA-34a,阻止其与ULBP2 mRNA 3’UTR结合介导的mRNA稳定性下降,进而上调ULBP2蛋白表达,最终增强NK细胞对iCSC识别杀伤。

奎瑜[4](2019)在《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目的:通过对失眠的现代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为开展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时效性规律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8月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核心库。检索针灸为干预措施对照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相关文献,应用Endnote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参照Cochrane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分析,对不同的针灸干预措施及时间进行分组,采用Review Manager 5.3 software和Stata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1项研究,共纳入5128例病人,其中试验组2613例,对照组2515例。61项研究均提及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包括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区组法等。29篇文献采用分配隐藏方法;只有1篇文献提及盲参与者,6篇研究提及盲评估者,剩余文献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2篇评价了安全性。其中40项研究的干预方式为针刺,9项研究运用艾灸疗法,4项研究涉及耳穴疗法,4项研究包含穴位敷贴和4项研究采用穴位埋线作为干预方式,对照组主要为西医药物。61项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作为结局指标,其中4项研究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量表)评估失眠抑郁症状,2项研究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失眠焦虑情况。Meta分析结果:1.针灸对照西药对PSQI评分影响61项研究采用PSQI作为评估睡眠质量的测量指标。对于治疗后的PSQI评分进行meta分析,由于纳入的各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对照组相比能降低PSQI评分,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对照相比能更好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然而,合并结果存在较大的临床异质性,需要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来源。按照不同针灸类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灸法、穴位敷贴能降低PSQI评分,耳穴、穴位埋线法治疗不能能显着降低PSQI评分。根据不同的干预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照不同干预时间分为2周,3周,4周三个亚组,结果分析显示亚组之间无统计差异。不同的针灸干预疗程结果显示,针灸与对照组比较均能降低PSQI评分。2.发表偏倚根据不同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PSQI结局指标中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灸治疗失眠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研究二目的:科学评价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时效性,并探讨疗效和粗细针具选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将经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筛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4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组粗针、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对照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四个亚组,治疗组粗针和治疗组细针给予平衡针治疗,对照组粗针和对照组细针给予非穴位针刺。治疗组粗针和对照组粗针使用0.35×25mm毫针针刺,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使用0.20×25mm毫针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总疗程4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四个时点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测。并做好安全性指标的观测记录。结果:治疗结束,共2名病例脱落,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各1例,最终72例进入意向性处理分析(ITT)。1.一般资料和基线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的基线情况(病程、中医症候、舌脉的分布),各组疗效指标ISI、PSQI以及构成PSQI的睡眠成分因子,经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13.88%),显效15例(41.67),有效13例(36.11%),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0例(0%),显效2例(5.56%),有效8例(22.22%),无效26例(72.22%),总有效率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个亚组分析中,治疗组粗针有效率优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细针与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SI总分比较ISI总分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4周各观察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2周和4周各观察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IS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粗针与对照组细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SI分层比较中,结果相同。4.PSQI总分比较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后第4周,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PSQI成分因子比较第4周时成分因子V,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余成分因子比较时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细针、治疗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和对照组粗针的PSQ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比较对照组发生一例轻度的针刺后血肿,且消退较快,不良事件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有效,且在第1周开始起效,4周治疗期间疗效呈持续性升高;2.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粗针针刺效果优于细针针刺。

杨丰源[5](2019)在《基于SDN的数据中心光互连网络容错路由》文中提出光互连数据中心网络具有高带宽、高灵活性、低开销等优势,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通过向光互连数据中心引入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将控制层与转发层分离,操作员可以使用逻辑上集中的软件控制整个网络,从全局的视角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增强了数据中心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数据中心光互连网络承载了大量业务,如果网络出现故障,必将出现重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能否保证数据中心网络业务传输不受影响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网络的容错性是网络中出现故障后仍能保证成功传输的能力。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研究,提出了基于路径风险系数和拥塞感知的容错机制和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恢复方法。本文分别从保护策略和恢复策略两个角度展开分析。针对保护策略在多故障状态下易出现拥塞,造成故障恢复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风险系数和拥塞感知的容错机制。通过计算网络链路上流的数量和带宽占用率,得出链路的风险系数,风险系数越高的路径,在网络故障状态下出现拥塞或故障的可能性越高。文中算法在选择保护路径时规避了风险等级较高的路径。并且在故障恢复过程中,加入了拥塞感知的调整机制,如果发现保护路径出现拥塞,则为受损业务重新计算一条路径进行传输。对该方案与PRS算法、分段路由算法、遇故障回溯算法进行仿真分析,证明该方案在网络高负载状态下拥有较低的故障恢复时延、较少的流表项,且提升了故障恢复的成功率。针对恢复策略使用的重路由算法计算时间较长,且容易出现恢复路径拥塞、负载不均衡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恢复方法,凭借启发式算法求近似最优解速度快的优势,加入带宽相关性因子和负载均衡因子,对蚁群算法迭代过程中信息素浓度的更新方式进行优化,提高了蚁群算法的迭代速度,使得故障恢复业务能够被分配到带宽容量和负载较为合适的链路,实现了故障恢复过程中的负载均衡。对该方案和融合遗传算法的蚁群算法、自适应蚁群算法进行仿真,通过仿真证明,该方案能有效降低故障恢复时延和链路带宽占用率,能够实现故障恢复下的负载均衡。

周代金[6](2019)在《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重力惯性匹配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下导航,它克服了纯惯性导航系统误差累积的缺点,可实现系统的无源导航,具有精度高,复杂地形导航适用性强的特点。本文以重力惯性组合导航为应用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的数据处理平台。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基于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的原理和系统需求,本文给出了数据处理平台的硬件架构方案设计,FPGA和STM32协同作为数据采集和存储中心,DSP作为数据解算中心。分析了数据处理平台的内部数据流向,基于系统性能、精度以及工作环境的要求,给出了平台核心芯片的选型方案,对多核间的数据通信作了可行性的理论分析,设计了多核通信的数据交互接口。在FPGA上完成了硬件建模工作,设计了多个功能模块。串口模块、同步对齐模块和数据解码模块实现了平台的数据实时采集、同步对齐和解码功能,文件系统管理模块完成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功能的底层搭建,数据通信接口模块建立了FPGA与DSP、FPGA与STM32的数据交互接口。对芯片的核间通信和FPGA的多个模块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各单元功能完整、性能稳定,可以正常工作。对DSP和STM32实现了软件设计,完成了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解算、数据存储与数据回收功能。DSP主要负责平台的匹配导航解算任务,STM32协同FPGA实现了硬盘初始化、USB驱动以及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功能。利用实验测试了数据处理平台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系统功能正常,性能稳定,可以满足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的任务需求。

张凡[7](2018)在《融合CNN推理加速器的高性能NIC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深度学习技术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一大热点,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并且在持续发展变化中。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s)是深度学习网络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深度学习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网络的规模和数据量也越来越大,需要提出一些新的架构来快速高效的处理大规模数据。通用的深度学习加速技术有CPU加速技术、GPU集群加速技术、FPGA加速技术、ASIC加速技术以及内存计算加速技术等。对比深度学习应用的各种加速技术,本文提出了使用FPGA加速技术进行CNN算法的加速和实现。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CNN推理加速器的高性能网络接口芯片。主机通过PCIE接口发送任务到FPGA加速器,加速器之间通过低延迟链路将任务进行分发和处理,最后将计算结果发回主机。在已有的实验环境下,本文实现了FPGA加速平台的搭建,软硬件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处理,并实现集成了CNN推理加速模块。通过实验测试,我们验证了原型系统功能的正确性,证明了其良好的可扩展性。

李敏[8](2018)在《面向植入式医疗设备和物联网应用的处理器》文中提出植入式医疗设备和物联网应用设备促进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智能生活。对于青光眼、癫痫等难治性疾病,植入式医疗设备现代医学诊疗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物联网终端设备通过收集、处理环境信息,来指导设备的行为。这两类设备由于特殊的应用场景和领域的限制,对所使用的处理器提出了供电自治、保证任务进度、超小面积、超低功耗的需求。能量收集供电方式有利于实现供电自治,但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低电源能力,二是频繁但不可预测的供电故障,由于植入式医疗设备和物联网应用需要依据长时间的监测和计算结果来指导终端设备的行为,如果计算任务执行过程中发生供电故障,则会导致存储电路中的数据丢失以及较大的重新执行的开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研究了一款专用适应不稳定供电、能够保证任务进度的可随时掉电恢复处理器。首先,该处理器基于开源的RISC-V指令集架构,实现了其32位整数基本指令集,并重新配置使其支持压缩扩展指令集,其具备简单、低开销的指令集特点。其次,为了适应能量收集供电方式并保证任务进度,提出了非易失冗余备份方案,在每个计算任务完成后,处理器按照备份协议将“过程数据”主动地冗余备份到非易失存储器。针对该备份方案,提出了两阶段(先缓存后备份)的数据备份协议和两阶段(先覆盖后恢复)的数据恢复协议,并根据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将该协议实现为状态机电路。然后,设计了用于大量数据搬移的DMA(直接存储器存取)电路,以减少备份和恢复操作对处理器运行时间的占用。此外,本课题选取了一种新型的低压非易失存储器即导电桥式存储器来存储备份内容,并设计了两级非易失的缓存和备份存储器来支持两阶段备份方案。为了进一步减少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过程中的功耗和时间开销,本课题参考直接映射缓存结构,设计了备份和缓存更新标志存储器,来标记数据存储器和缓存存储器中数据的更新情况,以减少不必要的数据搬移。与传统的易失处理器相比,本课题的处理器可以避免断电后数据丢失,并且在上电后最多只需回退一个应用任务,节约了程序在上电后全部重新执行的时间。本课题对上述可随时掉电恢复的处理器进行了功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该处理器能够按照备份状态机预先定义的状态进行跳转,完成两阶段的数据备份;而恢复状态机也可以从任意时刻的断电中将数据状态可靠地恢复出来。

刘锐[9](2016)在《基于AADL的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平台可靠性建模与GSPN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IMA)作为未来大型客机航空电子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广泛采用了资源共享的体系结构,在提供更加复杂、强大的航电功能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故障增殖模式,一旦共享资源发生故障,使用共享资源的功能都会存在失效的可能,从而出现故障传播、相互感染;另外航电系统为了提高可靠性广泛采用了故障限制及备份机制,这使得航电系统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同时随着航电系统规模与复杂度的不断提升,由可靠性/安全性工程师直接构造故障树等进行分析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设计开发和升级维护的要求,因此需要在航电系统设计开发的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模型形式,建立有效的模型转化规则并结合形式化分析技术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分析的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AADL(Architecture Analysis&Design Language)语言建立IMA平台的可靠性模型,再转化为GSPN(Generalized stochastic Petri nets)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本文首先对IMA相关的标准、文献及工业实践(如波音B787、空客A380)进行了研究,从中总结IMA平台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为IMA平台组件与AADL元素搭建了“桥梁”,使得AADL语言描述IMA平台体系结构成为可能;接着研究了IMA系统中单独软件、单独硬件、单独组件的错误行为,同时对于软硬件之间的错误传播及组件之间的错误传播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并且均给出了对应的用AADL语言创建的错误模型,以上研究可为建立IMA平台AADL可靠性模型提供指导。为了进一步分析使用AADL语言建立的可靠性模型的故障动态行为,本文同时研究了AADL可靠性模型往GSPN转化规则,主要涉及单独组件转化规则、错误传播转化规则、模式转变转化规则,这些转化规则的研究为AADL可靠性模型转GSPN奠定了基础。为了验证该可靠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以IMA平台完成的显示功能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并且对不同架构的显示功能可靠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合理采用备份及故障限制的方法可有效提升IMA的可靠性。

钱松岭[10](2014)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状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还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烙印,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内容上缺少对信息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信息社会学方面知识,忽视了课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定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综合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发生转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综合化的促动。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以信息社会学为切入点,试图探求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策略与评价,使之更好地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内容合理融合、有机统一,以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底蕴。为了以上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专家审议、教学实验研究包括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本文共分六章。本研究通过对课程开发理论、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和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中小学社会学课程开发的适用性;然后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商业性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又阐述了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要体现文化传承、社会科学、反思探究的三个社会学课程传统;同时,还从社会、个人和学科三个维度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归类分析,确定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基本开发形式,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K(Information Sociological 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P(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流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特质与过程原则;R(Social Relationship)学生的社会关系;C(Cultures)文化: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此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数字公民”,并通过专家审议确定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级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并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分为四个水平阶段。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在调查了教学实验对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三种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专家审议,然后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能充分思考信息社会学议题;师生对信息社会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学生家长的意识和行业自律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相关课程教学行之有效。最后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教学评价和未来研究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二、怎样快速备份OE中的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快速备份OE中的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山影像图库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定位多样性
    2.2 应用场景更为多样
    2.3 设计目标
3 系统总体逻辑拓扑结构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展现层——Web框架
    4.2 逻辑层——“微服务架构”
    4.3 交换层——数据交换与存储
    4.4 数据层——数据库和文件系统
    4.5 接口层——统一API
    4.6 数据库
5 系统的功能描述及业务流程说明
    5.1
    5.2 资源利用申请流程
6 系统的物理部署和安全管控
    6.1 云平台的选用
    6.2 系统的安全管理
7 结束语

(2)桃休眠调控因子PpDAM5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芽休眠
        1.1.1 芽休眠的定义
        1.1.2 芽休眠的诱导和解除
        1.1.3 需冷量模型
        1.1.4 芽休眠状态的鉴定
        1.1.5 ABA在休眠进程中的作用
    1.2 MADS-box家族基因的功能介绍
        1.2.1 MADS-box转录因子DAM基因调控休眠
        1.2.2 MADS-box转录因子DAM基因分子机制研究
        1.2.3 MADS-box转录因子CMB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BTB-TAZ结构域BT基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的培养及处理
        2.1.2 菌株及载体
        2.1.3 酶和生化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总RNA的提取
        2.2.2 反转录cDNA
        2.2.3 荧光定量PCR
        2.2.4 基因克隆
        2.2.5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2.2.6 连接反应
        2.2.7 DH5α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8 菌落PCR
        2.2.9 提取质粒
        2.2.10 酶切质粒
        2.2.10.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0.2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2.2.10.3 原核载体的构建
        2.2.10.4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2.2.10.5 双分子荧光互补(Bi FC)载体的构建
        2.2.11 转化农杆菌
        2.2.11.1 制取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细胞
        2.2.11.2 冻融法转化LBA4404 农杆菌感受态
        2.2.1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2.1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4 酵母菌转化及阳性克隆筛选
        2.2.15 酵母双杂交实验(Y2H)
        2.2.16 诱饵载体的自激活验证
        2.2.17 原核诱导表达蛋白
        2.2.1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2.19 桃花芽休眠状态的确定
        2.2.20 自然休眠期桃花芽处理
        2.2.21 植物材料的转化
        2.2.21.1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2.2.21.2 拟南芥种子的萌发试验
        2.2.21.3 拟南芥种子的ABA处理
        2.2.21.4 双分子荧光素酶互补试验(Bi FC)
        2.2.22 花芽单芽重与含水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桃花芽休眠时期生理状态分析
        3.1.1 桃花芽年休眠状态的确认
        3.1.2 桃花芽休眠期间含水量与单芽重变化
    3.2 PpDAM5 基因功能鉴定与分析
        3.2.1 PpDAM5 基因在桃花芽自然休眠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2.2 PpDAM5 基因表达量受ABA含量的影响
        3.2.3 PpDAM5与PpBT3 蛋白互作
        3.2.3.1 酵母双杂交验证PpDAM5与PpBT3 蛋白互作
        3.2.3.2 BiFC验证PpDAM5与PpBT3 蛋白互作
        3.2.4 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
        3.2.4.1 酵母双杂交验证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
        3.2.4.2 BiFC验证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
        3.2.5 PpDAM5 及其互作蛋白的诱导
        3.2.6 PpDAM5 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
    3.3 PpBT3 基因在休眠中的功能分析与鉴定
        3.3.1 PpBT3 基因在桃花芽自然休眠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3.2 PpBT3 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3.3.3 PpBT3 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
        3.3.3.1 PpBT3-OE的功能验证
        3.3.3.2 PpBT3 具有抑制ABA的作用
        3.3.3.3 PpBT3-OE与 PpDAM5-OE中基因表达量测定
    3.4 PpCMB1 在花发育中的功能鉴定
        3.4.1 PpCMB1 在花中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3.4.2 PpCMB1 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
4 讨论
    4.1 PpDAM5 调控桃花芽自然休眠解除
    4.2 ABA可通过调节PpDAM5 的表达来调节休眠
    4.3 PpDAM5与PpBT3 互作调控桃花芽自然休眠解除
    4.4 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调控花发育
        4.4.1 PpCMB1 调控雌蕊和萼片的发育
        4.4.2 PpCMB1 通过抑制PpDAM5 发挥作用调控花发育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3)CD443’ UTR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肝癌肿瘤干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D44影响NK细胞识别杀伤肝癌干细胞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章 CD44 3'UTR调控ULBP2 mRNA稳定性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CD44 3'UTR竞争性结合miRNA-34a调控ULBP2表达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CD44 3'UTR增敏NK细胞识别杀伤肝癌干细胞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4)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一、源流和沿革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中医辨证分型
        四、西医对于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治疗
    第二节 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近况
        一、定义
        二、平衡针的特点
        三、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现状
        四、小结
第二章 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META分析)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检索策略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结局指标
        四、文献筛查和数据提取
        五、质量评价
        六、统计分析
    第二节 检索及结果评价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特点
        三、文献的质量评估
    第三节 荟萃结果分析(META分析)
        一、主要结局
        二、次要结局
    第四节 讨论
        一、文献一般情况
        二、临床疗效
        三、安全性
        四、治疗失眠有效的针灸方法
        五、针灸治疗失眠的疗程
        六、失眠的相关因素
        七、本研究的局限性
        八、结论
        九、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选择
        三、临床研究
    第三节 结果
        一、人群筛选完成情况
        二、病例研究完成情况
        三、基线分析
        四、效应指标评价结果
        五、各测量指标中效应规律
        六、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概述
        二、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机制的分析
        三、失眠穴治病原理分析
        四、指标选择的依据
        五、非穴位针刺对照的选择依据
        六、针具的选择依据
        七、本研究结果讨论
        八、成果
        九、创新性
        十、问题与展望
        十一、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基于SDN的数据中心光互连网络容错路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容错路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光网络容错机制概述
    2.1 数据中心光网络概述
        2.1.1 光通信技术
        2.1.2 数据中心光互连网络
    2.2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概述
        2.2.1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光网络架构
        2.2.2 Openflow协议
    2.3 容错机制概述及分类
        2.3.1 容错机制
        2.3.2 恢复策略和保护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路径风险系数和拥塞感知的容错机制
    3.1 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的保护策略
        3.1.1 1+1保护策略
        3.1.2 1:1保护策略
        3.1.3 M:N保护策略
    3.2 问题描述
    3.3 基于路径风险系数和拥塞感知的链路故障恢复机制
        3.3.1 系统模型
        3.3.2 基于路径风险系数的保护方法
        3.3.3 基于拥塞感知的恢复机制
        3.3.4 容错机制保护策略
        3.3.5 算法复杂度分析
    3.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3.4.1 仿真环境平台搭建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恢复方法
    4.1 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的恢复策略
        4.1.1 最短路由算法
        4.1.2 最优路由算法
        4.1.3 启发式路由算法
    4.2 传统蚁群算法容错机制
        4.2.1 蚁群算法的原理
        4.2.2 传统蚁群算法
        4.2.3 传统蚁群算法存在的问题
        4.2.4 对传统蚁群算法的改进
    4.3 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容错机制
        4.3.1 算法步骤
        4.3.2 算法的实现过程
    4.4 仿真步骤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重力惯性匹配导航定位技术发展历程
        1.2.2 数据处理系统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处理平台设计
    2.1 系统任务与方案设计
        2.1.1 系统架构
        2.1.2 系统任务
        2.1.3 方案设计
    2.2 系统硬件选型与数据通信实现
        2.2.1 FPGA选型
        2.2.2 DSP选型与通信设计实现
        2.2.3 ARM芯片选型与通信设计实现
        2.2.4 传感器输出接口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PGA模块设计与功能实现
    3.1 FPGA模块设计概述
    3.2 FPGA模块构成
        3.2.1 时钟模块
        3.2.2 串口收发模块
        3.2.3 数据同步对齐模块
        3.2.4 数据解码模块
        3.2.5 文件系统管理模块
        3.2.6 数据通信接口模块
    3.3 实验验证
        3.3.1 串口性能测试
        3.3.2 数据同步性能测试
        3.3.3 解码模块性能测试
        3.3.4 通信模块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平台软件设计
    4.1 数据处理平台软件设计概述
    4.2 DSP软件设计
        4.2.1 DSP时钟初始化
        4.2.2 UART串口初始化
        4.2.3 EMIFA接口配置
        4.2.4 中断软件配置
        4.2.5 CMD文件编写
        4.2.6 SD卡数据存储与读取软件设计
    4.3 STM32 软件设计
        4.3.1 FSMC接口配置
        4.3.2 USB驱动移植
        4.3.3 文件系统管理
    4.4 系统实验验证
        4.4.1 DSP软件功能验证
        4.4.2 STM32 软件功能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融合CNN推理加速器的高性能NIC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工作与贡献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卷积神经网络
        2.1.1 卷积层
        2.1.2 全连接层
        2.1.3 池化层以及其余层
        2.1.4 典型CNN模型介绍
    2.2 深度学习加速技术
        2.2.1 CPU加速技术
        2.2.2 GPU加速技术
        2.2.3 FPGA加速技术
        2.2.4 ASIC加速技术
        2.2.5 PIM加速技术
    2.3 FPGA概述
        2.3.1 FPGA基本工作原理
        2.3.2 FPGA发展动向
        2.3.3 Verilog HDL及 Vivado简介
        2.3.4 FPGA的设计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1 整体框架
    3.2 NIO层结构介绍
    3.3 任务调度器
    3.4 计算加速节点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任务调度器与计算加速节点间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4.1 整体模块设计
    4.2 接口模块信号
    4.3 具体模块设计
        4.3.1 FIFO设计
        4.3.2 状态机设计与实现
    4.4 数据格式
    4.5 函数调用
    4.6 任务数据的封装与结果数据的拆卸
    4.7 计算加速节点的实现与集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构建调测试以及性能分析
    5.1 平台及应用介绍
        5.1.1 软件平台
        5.1.2 硬件平台
    5.2 平台功能测试
        5.2.1 仿真验证
        5.2.2 实际测试验证
    5.3 综合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服务器上机流程
    附录2:驱动加载以及测试方式
    附录3:通信测试方法

(8)面向植入式医疗设备和物联网应用的处理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挑战及研究现状
        1.2.1 本课题的挑战
        1.2.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可随时掉电恢复处理器架构设计
    2.1 处理器设计目标
    2.2 RISC-V指令集架构
        2.2.1 指令集特点
        2.2.2 压缩指令集
        2.2.3 Pico RV32 处理器
    2.3 处理器架构
第3章 存储子系统设计
    3.1 两级非易失存储器设计
    3.2 更新标志存储器设计
        3.2.1 缓存设计原理
        3.2.2 更新标志存储器
第4章 DMA电路设计与实现
    4.1 处理器外设基础
    4.2 传统的DMA电路设计
        4.2.1 DMA电路组成
        4.2.2 DMA电路使用
    4.3 本课题的DMA电路设计
第5章 数据备份和恢复状态机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备份和恢复协议设计
        5.1.1 软硬件协同设计
        5.1.2 缓存一致性问题
        5.1.3 事务服务原理
        5.1.4 本课题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协议
    5.2 数据备份状态机
        5.2.1 数据备份协议设计
        5.2.2 数据备份协议实现
    5.3 数据恢复状态机
        5.3.1 数据恢复协议设计
        5.3.2 数据恢复协议实现
    5.4 状态机的完备性
        5.4.1 初始状态和默认状态
        5.4.2 断言验证
    5.5 状态机状态编码
第6章 系统集成和验证
    6.1 硬件集成
    6.2 软件集成
        6.2.1 RISC-V工具链
        6.2.2 编程模板
    6.3 系统验证
        6.3.1 验证方法和内容
        6.3.2 验证过程
    6.4 FPGA实现
        6.4.1 时序约束与验证结果
        6.4.2 综合与版图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基于AADL的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平台可靠性建模与GSPN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空电子系统体系结构演变过程
        1.2.2 可靠性分析方法
        1.2.3 可视化系统建模
    1.3 论文工作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工作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可靠性基础理论
    2.1 可靠性基本概念
        2.1.1 可靠性定义
        2.1.2 不可修系统和可修系统
    2.2 可靠性参数
        2.2.1 可靠度和不可靠度
        2.2.2 失效概率密度
        2.2.3 失效率
        2.2.4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2.2.5 维修性
        2.2.6 可用度和不可用度
    2.3 指标选择
    2.4 指数分布
    2.5 方法框架
    2.6 小结
第三章 IMA平台可靠性建模研究
    3.1 AADL及工具环境
        3.1.1 AADL介绍
        3.1.2 工具环境
    3.2 IMA平台体系结构建模
        3.2.1 IMA体系结构
        3.2.2 IMA平台AADL体系结构建模
    3.3 IMA平台错误行为建模
        3.3.1 IMA平台单独组件错误行为建模
        3.3.2 IMA平台错误传播建模
    3.4 IMA平台可靠性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GSPN及转化规则研究
    4.1 GSPN介绍
        4.1.1 Petri网概念
        4.1.2 GSPN定义
        4.1.3 GSPN模型稳定状态可用度求解
    4.2 转化规则
        4.2.1 单独组件转化规则
        4.2.2 错误传播转化规则
        4.2.3 模式转变转化规则
    4.3 小结
第五章 显示功能实例验证
    5.1 显示功能概述
    5.2 显示功能AADL可靠性模型
    5.3 显示功能GSPN模型及分析
    5.4 对比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
        (一) 信息
        (二) 信息社会
        (三) 信息社会学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
    六、 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 课程开发理论
        (二) 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的梳理
        (三) 与信息社会学相关的学校教育内容
        (四) 社会系统中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
        (二) 英国 ICT 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日本中小学“信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四) 印度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对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比较分析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比较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三) 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比较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组织
        (五)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六) 息社会学课程的评价
第三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基础
        (三) 社会学基础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社会价值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个人价值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学科价值
第四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 KPRC 开发模式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归类分析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 KPRC 模式
        (一) K(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
        (二) P(Processing)信息处理过程
        (三) R(Relationship)社会关系
        (四) C(Cultures)文化
第五章 KPRC 开发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定位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课程目标的叙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基本目标
    二、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二) 数字公民与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基本组织要素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专家审议
        (一) 编制专家意见调查表
        (二) 聘请专家
        (三) 进行审议
        (四) 审议结果
第六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
    一、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工具
    二、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 教学资源设计的目标
        (二) 教学资源内容选择
        (三) 教学资源结构设计
        (四) 教学资源案例
    三、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实施
        (一) 学生需求分析
        (二) 实验教学资源设计
        (三) 教学实验实施
    四、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一) 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二) 教师意见访谈结果
        (三) 综合讨论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三)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怎样快速备份OE中的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山影像图库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A]. 朱瑞钧,潘剑文,阮宇康.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2]桃休眠调控因子PpDAM5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鉴定[D]. 张新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CD443’ UTR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肝癌肿瘤干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研究[D]. 翁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4]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D]. 奎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基于SDN的数据中心光互连网络容错路由[D]. 杨丰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周代金. 东南大学, 2019(06)
  • [7]融合CNN推理加速器的高性能NIC的设计与实现[D]. 张凡.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面向植入式医疗设备和物联网应用的处理器[D]. 李敏.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基于AADL的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平台可靠性建模与GSPN分析方法[D]. 刘锐. 中国民航大学, 2016(03)
  • [10]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D]. 钱松岭.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上一篇:杨洁渊:五年创造700亿财富的奇迹
下一篇:Caspase-3表达与髓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