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龙飞[1](2020)在《元诗所见元代商业研究》文中指出元代诗人对商业活动颇为关注,写下了大量涉商诗篇,对元代商业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们总体上可反映元代商业发展的基本面貌和兴衰变迁历程。具体到某些诗篇,又往往可看到其他类型史料不能表现的元代商业发展的某些细节。元代城市商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城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大型商业城市到普通州县城和市镇等各层级市场均有发展,商品流通规模很大,品类十分丰富。二是市场类型日益丰富。专业市场细化,服务市场、文化娱乐市场均有发展,节日节庆活动的商业色彩十分浓厚。三是经营方式多样化。一些城市中店铺星罗棋布,货郎走街串巷,赊销典卖均很频繁。元诗除可展现各类城市商业的繁荣景象及其兴衰和市场波动外,对商业发展细节的描绘尤为生动丰富,多为其他类型的史料所不及。元代农村市场逐渐勃兴。在元诗中,可看到乡村类型多样的市场中商品之丰富,其开市时间不断延长,市期大为缩短;乡村作为城市商品供应基地而使城乡联系更加密切。各地乡村商业发展差异很大,元诗中亦有关于不少乡村萧索景象的描绘。元代海外贸易比之前代更为繁荣,东南沿海出现了泉州、广州等大型外贸港口城市,诗人对其繁华多有吟咏,对中原少见的各色奇珍异宝予以了特别关注,并对活跃的中外海商多有歌颂。诗歌是诗人的主观表达,作为史料既有其独到价值,也有明显不足。与元杂剧相比,元诗可较好地反映商业发展的整体图景,但在反映商业经营活动的细节和商人生活及其心理世界上较为逊色。记录了时间、地点的记实性诗歌价值最高,其他诗歌的价值则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段仁婷[2](2019)在《《牡丹亭》海外传播研究 ——以英美日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牡丹亭》问世以来,成昆曲之不朽篇目。其秾丽华绮的文笔,细腻真挚的情感让历代读者唏嘘不已,甚至汤显祖亦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本文围绕《牡丹亭》在海外传播的翻译文本和舞台演出,在详细分析文本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牡丹亭》在海外传播所遇阻力、如何化解阻力及研究成果现状,力图使《牡丹亭》研究具有更深刻思考。绪论部分介绍了《牡丹亭》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本在英美翻译概况以及舞台演出综况。论文第一章分析在英美文化系统下文本的翻译与传播状况,对比分析各家文本翻译特色,其中以西里尔·白之译本最为突出,其译本已走向经典化,成为高校学者和普通读者的首选译本,白之译本的成功对我国其他经典文本翻译具有借鉴作用。第二章以日本、朝鲜半岛的研究为切入点,援引邻国学者、汉学家对《牡丹亭》的研究,梳理《牡丹亭》研究历程,探究研究特色。基于共同的文化圈,邻国研究有助于以“他者”眼光审视本国研究之不足。以上两章均立足于文本翻译、学者、汉学家研究内容。第三章则从舞台演出的角度讨论《牡丹亭》的海外传播影响。二十世纪末《牡丹亭》戏剧走出国门,在海外大放光彩。1998年彼得·塞勒斯执导的“后现代版《牡丹亭》”大胆解构创新传统昆曲,利用后现代主义手法重新演绎《牡丹亭》;1999年陈士争执导的“民俗版《牡丹亭》”首次全本演绎,其中大量的民俗曲艺增添了戏剧丰富性;2006年白先勇指导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上演并大受好评,“原汁原味”的昆曲演绎冲破了文化壁垒,获得外国观众的广泛认可,对传统的坚持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这对我国其他经典戏剧走出国门亦有借鉴意义。
杨海宁[3](2019)在《陆云龙《翠娱阁近言》注释》文中指出《翠娱阁近言》,刊印于崇祯七年(1634年),主要记录的是陆云龙生活的所见所感。陆云龙提倡直抒性灵,作品多纪实,重视小品文,写小说,有着晚明时期诸生、出版家、选评家、书坊主等多种身份,作为明人陆云龙的个人诗文集着作,研究注释《翠娱阁近言》不仅是研究陆云龙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研究晚明文学经济等社会状况及他生活阶段晚明历史的补缺查证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章:第一章介绍陆云龙生平与作品,因陆云龙的生平曾未得到确切考证,有些作品的作者也存疑,便在前人基础上简单做出整理,并点出了陆云龙相关作品中体现的思想特点;第二章阐述《翠娱阁近言》的题材内容,分诗、文两部分简述,诗按内容如咏怀、咏物、写景记游、赠别诗等进行简述,文按体裁如序记辞赋、论议策表、箴铭赞吊祭及其他文等进行简述;第三章分析《翠娱阁近言》的艺术特色,认为该诗文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写实率真、清新自然,语言平实、富含典实,众体兼具、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多发议论四个方面。下编即《翠娱阁近言》注释,主要参考《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明史》等文献资料进行注释。
马楠[4](2017)在《清末民初工具形佩饰的源流及文化内涵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时期的众多佩饰中,有一种工具形佩饰十分独特,它的坠件由生活小工具与兵器小件组合而成,与其他连接组件又共同呈现出整体装饰性效果。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这种佩饰发端较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的生活需求、审美意识与趋吉心理的集中体现。
宋立林[5](2013)在《汉语“别拿X(不)当Y”构式的动态范畴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部东北乡村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焕发了“别拿X(不)当Y”这类构式表达的流行,以新闻标题,书名,文章标题,广告标题等形式为多。按现代汉语语法,该构式承继了“拿”字处置构式、(双重)否定构式和“别”字否定祈使构式等上位语式的信息。很多学者分别使用传统、语义语用、转换生成、认知等方法对它们作了研究,却未见对“别拿X(不)当Y”构式的专题研究。秉承认知语言学(包括构式语法)“1+1>2”的整合观,本文认为“别拿X(不)当Y”构式绝不是三种语式的简单组合,该构式的意义为“说话者劝说听话者消显或凸显X所含的Y的典型概念属性”,该构式具有通过劝谏说理调整范畴化的功能。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包含构式语法)框架下,基于范畴化理论,特别是原型理论,以及Hopper and Thompson (1984)提出的语言去范畴化是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发现人们因识解差异可不断地发生范畴的调变,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存在由“初始范畴化”经历“去范畴化”、“再范畴化”的动态过程。以此,本文提出了概念层面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的构想,对汉语“别拿X(不)当Y”构式的解读机制进行研究,并深入挖掘该构式进行概念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工作机制:1).构式和语境的压制;2).基于图形背景转换的凸显原则;3).隐转喻认知机制。笔者通过对已收集到的519条语料(包括372条“别拿X当Y”构式及其变体和147条“别拿X不当Y”构式及其变体)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以发现在构式特征影响下,解读该构式意义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的运行。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收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由于缺乏前人研究,本章主要回顾和评价与该构式有关的上位构式的前人研究,主要包括处置构式及“拿”字处置构式、(双重)否定构式和“别”字祈使构式,且指出研究不足;接着界定本文研究对象“别拿X(不)当Y”的构式特性。第三章“理论框架”,针对以往研究不足,本文提出概念层面的动态范畴化过程,包括初始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阶段,来阐释“别拿X(不)当Y”构式的解读机制。针对此过程,还挖掘出促成该构式进行概念层面动态范畴化的三个工作机制。第四章“语料分析与讨论”,本文对人民网、中国知网、百度、谷歌、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检索进行穷尽搜索,共获得“别拿X(不)当Y”构式及其变体在内的519条语料,自建小型封闭语料库。笔者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语料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在构式特征影响下,解读构式意义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的不同。语料分析发现:句法上,X和Y成分可由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甚至小句充当,且二者的句法范畴可以不同,这需要构式压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语义上,构式意义要求词项X和Y在语义上能基于百科知识建立概念属性的关联,同时二者的概念属性又不得不具备一定不协调性,以发生动态范畴化;另外根据该构式表达的“语义透明度”,笔者将此构式大体分为三类,分别命名为:透明型,透明-隐晦型和隐晦型,并以案例逐类展示其动态范畴化过程。语用上,该构式体现了标题的简洁新奇性,具有主观性的反向说理(“别拿X当Y”构式)和正向说理(“别拿X不当Y”构式)的语用特征,最后笔者提出要防止该构式被滥用的警示。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本文贡献:1.提出了概念层面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用以阐释“别拿X(不)当Y”构式意义的解读机制,并进一步挖掘促成该构式进行动态范畴化的三个工作机制;2.穷尽性搜索该构式及其变体,自建519条小型封闭语料库,并对该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佐证动态范畴化过程的有效性。最后,该章节还提出了本研究之不足和建议。
梁智勋[6](2011)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文中认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论文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包括正文的八章。绪论的主要内容是:论文选题的意义、相关研究动态、论文的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的八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是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表现;第七章与第八章是分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文化特点及主题共性。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即进行了前人没有做的综合研究和理论探讨。论文选题的意义有六点:1.有助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有助于博物馆的建设;3.有助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生产;4.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5.有助于提高和美化群众生活;6.有助于推动工艺美术研究。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民族学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论文的第一章与第二章论述了工艺美术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具体表现和应用。第一章介绍特殊服装、鞋、服装上的织锦和刺绣、服装面料上的工艺美术。第二章介绍少数民族的首饰与帽子。第三章介绍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餐饮具上。第四章介绍世俗建筑中的工艺美术,重点是民居、宫殿、官署、园林和公共建筑。第五章介绍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重点是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寺庙、塔建筑,还有伊斯兰教的陵墓和萨满教的服饰。第六章介绍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包括文娱活动中的乐器、家庭日用箱柜、着名的刀具、社会交往中的绣球、出行用的挎包等。第七章综合分析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这些特点是:1.实用性突出;2.民族特点鲜明;3.制作材料多样;4.传承历史悠久;5.文物价值宝贵。第八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首先分析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主题思想,其次分析中国人吉祥文化的具体表现,第三是研究中国普遍存在的“福”文化现象,最后综合得出结论,即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共同主题是追求幸福吉祥的生活。整篇论文所列举的工艺美术品涉及到中国56个民族,基本上包括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精华。除建筑物之外,所列的各项工艺美术品,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传承的东西,体现出厚今薄古的原则,以及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贡献绵薄之力的愿望。
赵永源[7](2006)在《遗山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遗山词代表了金元词的最高成就。二十世纪以来,词学界多从思想内涵、艺术风格、词学主张、词史地位等视角,对遗山的词学成就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和研究。然遗山作为金元词坛的巨擘,在宋金元词的交融、沟通、流变和延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和至为关键的作用,在中国词史上理应占得显着的一席。遗山论词尊苏、辛,重情性,崇尚自然真淳,讲究含蓄隽永,又不弃婉约清新,故其词言情述怀,往往能率真自然;含蓄委婉,韵味深隽;且能用俗为雅,雅俗兼备。金元词坛宗唐之风炽盛,金元词人从用字、用句、用意等不同角度全面学唐。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尤得喜好,特别是杜甫备受尊崇,在金元词人的作品中尊杜用杜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以唐人为指归”的风气下,遗山搦笔填词自是为唐风所沾染,词集中拈用唐人诗句者所在多有,其结果使他的词篇蕴藉和婉,与宋代词人周邦彦檃括唐诗后的浑厚和雅交相辉映。当然,遗山词宗唐最为成功的地方表现在他对杜甫诗歌的接受和融化。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使得遗山把杜甫作为自己诗词创作时规模、取法的对象。遗山不仅诗可称“杜陵嗣响”,其词亦堪称“杜陵嫡派”。在他的词集中大量采用、熔铸老杜诗句自不必说,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地融入杜诗,把杜诗的诸种风格特别是老杜雄浑沉郁、激昂顿挫等主导风格化入词中,并切实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总之,他的词颇得老杜神韵。这与周邦彦追求格律的拗折而近于老杜又是很不相同的。而在学杜这一点上遗山尤可与辛弃疾称为同调。对这么一个重要词人的研究理所当然地还要以较为深厚信实的文献整理为基础,其中包括版本的梳理、作品的系年、作品的校勘笺注等等。遗山词集名《遗山乐府》,又名《遗山先生新乐府》,其版本主要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等三个不同的系统,在词篇数目、词作编序、词前小序、部分文字等方面,都有些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至于《遗山乐府》中某些词的作年,完全可以通过以词证词、以诗证词、以文证词以及对作品具体解读等比较实用的方法,作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一部《遗山乐府》存词三百八十馀首,汇集多种版本加以校勘,在此前提下逐篇笺其本事出处、释其典章制度、注其人名、地名等,如此,作品研究、理论阐释也就有了既厚实又可靠的文献根基。
鄢烈山[8](2005)在《韩国见微》文中研究表明一次下车吃饭,我把护照和钱袋都放在车上的手提包里,却见司机没关车门将车开走了。我叫导游给他打个电话,让他停车后别忘了关车门。那人不假思索地对我说:没关系,这是在我们韩国!他曾对我们讲过,他带团到中国,去承德旅游,车门没关严,全团人的行李转眼就被偷了个精光。
赵桂芹[9](2005)在《知讯&商机》文中提出 能吃的环保牙签牙签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但是,可别小看这小小牙签!在我国,每年要消耗超过6000亿支牙签,如果用木材制造,需消耗木材160万立方米,相当于203万亩树林;如果用竹子制造,需要消耗竹子140万吨、相当于70万亩竹林。中国人每天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要砍荒多少绿地!在韩国、日本,木制牙签已经全面禁用。而且,竹木牙签不卫生,易伤人,制造过程还污染环境。据悉,竹木牙签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要经过漂白,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其次,由于它的技术含量低,常常由家庭作坊生产,每次抽检,牙签的细菌总是超标;再次,竹木牙签容易开叉,刺伤牙龈,引发口腔病。目前,国内的"淀粉"牙签已经
李龙祥[10](2003)在《环保牙签能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翠绿牌翡翠系列环保牙签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吕心泉教授借鉴韩国技术研制开发的绿色产品,因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而蜚声海内外。以海藻胶和优质淀粉为原料,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精制而成,是替代竹木牙签的新型产品。牙签原料取材丰富,并100%自然降解,不污染、破坏环境,可节约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它不仅克服了竹木牙签易分叉、易开裂、易刺伤牙龈的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 (二) 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 一、元诗所见城市商业的繁荣 |
| (一)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 (二) 市场类型的丰富 |
| (三) 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
| (四) 城市商业的兴衰变迁 |
| 二、元诗所见农村市场的勃兴 |
| (一) 农村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及其意义 |
| (二) 农村市场商品的增加 |
| (三) 农村市场的特点 |
| 三、元诗所见海外贸易的发展 |
| (一) 外贸港口的繁华 |
| (二) 进出口商品的丰富 |
| (三) 海商的活跃 |
| 四、实与虚:元诗的商业史料价值 |
| (一) 元诗与元杂剧商业史料价值的比较 |
| (二) 记实与写虚对元诗商业史料价值的影响 |
| 结语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牡丹亭》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 |
| 第一节 《牡丹亭》在英国的翻译 |
| 一、哈罗德·艾克顿对《牡丹亭》的摘译 |
| 二、英裔华人张心沧选译《牡丹亭》 |
| 第二节 《牡丹亭》在美国的翻译 |
| 一、美裔华人翟楚、翟文伯对《牡丹亭》的编译 |
| 二、白之对《牡丹亭》的选译 |
| 三、白之对《牡丹亭》的全译 |
| 四、宇文所安对《牡丹亭》的选译 |
| 第三节 美国汉学家对《牡丹亭》的研究 |
| 一、蔡九迪:《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考释 |
| 二、袁书菲: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教学与迂儒 |
| 第二章 《牡丹亭》在日韩的传播研究 |
| 第一节 《牡丹亭》在日本的传播 |
| 一、江户时代(1603-1867):东传日本 |
| 二、明治时代(1868-1912):研究肇始 |
| 三、大正时期(1912-1926):全译本诞生 |
| 四、昭和时代(1926-1989):研究的深入 |
| 第二节 《牡丹亭》在韩国的传播 |
|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初步介绍 |
| 二、世纪之交:扩大研究领域 |
| 三、二十一世纪至今:全面深入的研究 |
| 第三章 《牡丹亭》在海外的舞台演出 |
| 第一节 塞勒斯版《牡丹亭》:西方语境下的文化阐释错位 |
| 一、后现代元素过载与传统昆曲的割裂 |
| 二、传统戏剧意象西化造成的文化冲突 |
| 第二节 陈士争版《牡丹亭》:“传统”再解读 |
| 一、复原带来的精芜并存 |
| 二、传承与创新的背后 |
| 第三节 “青春版”《牡丹亭》:古典美学的坚守者 |
| 一、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 |
| 二、昆曲传承发展的借鉴意义 |
| 结语 |
| 征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翠娱阁近言》的版本与主要内容 |
| 二、《翠娱阁近言》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 上编 |
| 第一章 陆云龙生平与作品 |
| 第一节 陆云龙的生平 |
| 第二节 陆云龙的作品 |
| 第二章 《翠娱阁近言》的题材内容 |
| 第一节 诗 |
| 一、咏怀诗 |
| 二、咏物诗 |
| 三、写景记游诗 |
| 四、赠别诗 |
| 第二节 文 |
| 一、序记辞赋 |
| 二、论议策表 |
| 三、箴铭赞吊祭 |
| 四、其他文 |
| 第三章 《翠娱阁近言》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写实率真,清新自然 |
| 第二节 语言质朴,富含典实 |
| 第三节 众体兼具,结构严谨 |
| 第四节 气势磅礴,多发议论 |
| 下编 《翠娱阁近言》注释 |
| 凡例 |
| 《翠娱阁近言》自题 |
| 卷一 |
| 诗 |
| 古乐府 |
| 君子行 |
| 结客少年场行 |
| 相逢行 |
| 古离别 |
| 胡无人 |
| 饮马长城窟 |
| 羽林郎 |
| 采葛曲 |
| 秦女卷衣 |
| 绿墀怨 |
| 水仙谣 |
| 春夜曲 |
| 夜夜曲 |
| 秋夜长 |
| 夜度娘 |
| 江南曲 |
| 五言古诗 |
| 咏怀二首 |
| 惜捐·贤者去也 |
| 幽人 |
| 田家 |
| 旱 |
| 雨 |
| 凌河 |
| 清明 |
| 七言古诗 |
| 烧香曲 |
| 老将行 |
| 登州行 |
| 秦晋歌 |
| 迟暮行 |
| 西陵曲 |
| 边风行 |
| 秋旅行 |
| 春暮曲 |
| 五言律诗 |
| 春望 |
| 对婴 |
| 夜步 |
| 夜眺 |
| 行乐词三首 |
| 悯乱 |
| 感秋 |
| 雨 |
| 宿野市 |
| 晓入西湖 |
| 雨湖 |
| 七言律诗 |
| 感怀五首 |
| 伤春 |
| 雪 |
| 初夏感怀二首 |
| 池上寒月 |
| 废苑 |
| 野坐 |
| 埜泊 |
| 送刘心蓼师归楚二首 |
| 五言排律 |
| 病鹦鹉 |
| 七言排律 |
| 江邦玉贻我《草堂集》,且期我同游,苦热未能也,偶批阅,聊书此相赠 |
| 五言绝句 |
| 少年二首 |
| 大堤女二首 |
| 绿墀怨二首 |
| 古怨词 |
| 读赵渊子子夜秋歌随作 |
| 读江邦玉《横山草堂集》因韵成三十首 |
| 六言绝句 |
| 雨窗静坐 |
| 花下简书 |
| 溪头试茶 |
| 云际埋峰 |
| 松颠漏月 |
| 梨魂泣露 |
| 七言绝句 |
| 柳枝词四首 |
| 西湖漫兴五首 |
| 秋晓二首 |
| 夜泊 |
| 宫词五首 |
| 拟艳 |
| 偶忆二首 |
| 诗余 |
| 雨中花·梧月 |
| 虞美人·柳烟 |
| 玉楼春·雨 |
| 踏莎行·薇露 |
| 如梦令三首 |
| 卷二 |
| 文类一 |
| 皇明高帝功臣年表序 |
| 成祖功臣年表序 |
| 五经提奇小序 |
| 孙月峰先生评礼记小序 |
| 公榖提奇小序 |
| 四先生文选序 |
| 续尚书程墨文史序 |
| 上巳宴集诗序 |
| 西湖避暑宴集诗序 |
| 寿诰封江母杨太淑人八袠序 |
| 钱塘江浒文昌阁记 |
| 游虎丘记 |
| 续欢赋 |
| 垂丝海棠赋 |
| 红梨花赋 |
| 采莲赋 |
| 反招隐 |
| 讼魃 |
| 续孤愤辞 |
| 卷三 |
| 文类二 |
| 正德三臣论 |
| 皇明宦官列传论 |
| 慎刑论 |
| 三韩议 |
| 剿抚议 |
| 山东水灾对 |
| 赦说 |
| 尸虫辨 |
| 圣学策 |
| 言路策 |
| 制科策 |
| 克清大憝颂并序 |
| 渐形策 |
| 拟历书成进表 |
| 拟上亲策武举士传胪宴锡有差廷臣谢表 |
| 拟上命兵部撤各边镇守内臣谢表 |
| 卷四 |
| 文类三 |
| 迂挠 |
| 西湖解 |
| 动箴 |
| 静箴 |
| 言箴 |
| 学箴 |
| 平登州铭并序 |
| 笔铭 |
| 墨铭 |
| 砚铭 |
| 水中丞 |
| 褒忠祠十四先生赞 |
| 于忠肃公赞 |
| 王文成公赞 |
| 笑痴子像赞有引 |
| 续成乌程县志跋 |
| 候谢刘心蓼老师启 |
| 贺王孟侯刑部 |
| 答朱懋三书 |
| 乞巧文 |
| 寿魏邑侯文有歌 |
| 吊五人墓文 |
| 祭徐母程夫人文 |
| 施让庭诔并序 |
| 沈甥豫钟圹志铭 |
| 翠娱阁诗草小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一、实物的形制 |
| 二、佩挂习俗的源起 |
| 三、装饰特色及功能寓意 |
| (一) 连接牌纹样 |
| (二) 挂件组合 |
| 四、佩饰的名称 |
| 摘要 |
| Abstract |
| Acknowledgements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
| 1.2 Defining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Scope |
| 1.3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Introduction |
| 2.2 Reviews on Related Constructions of “bie na X (bu)dang Y” |
|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Disposal Construction and “na X dang Y” Disposal Construction |
| 2.2.1.1 Traditional Approaches |
| 2.2.1.2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es |
| 2.2.1.3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es |
| 2.2.1.4 Cognitive Approaches |
|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Double) Negative Construction |
| 2.2.2.1 Traditional Approaches |
| 2.2.2.2 Pragmatic Approaches |
| 2.2.2.3 Cognitive Approaches |
| 2.2.3 Previous Studies on Imperative Construction of “bie” |
| 2.2.4 Brief Summary and Comments |
| 2.3 “bie na X (bu)dang Y” as a Construction |
| 2.4 Summary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3.1 Introduction |
| 3.2 Theoretical Bases |
| 3.2.1 Categorization Theory |
| 3.2.2 Decategorization Theory |
| 3.3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
| 3.3.1 Conceptual De/Re-categorization and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
| 3.3.2 Working Mechanisms of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
| 3.3.2.1 Coercion as a Trigger for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
| 3.3.2.2 Prominence Principle on Basis of Figure/Ground Reversion |
| 3.3.2.3 Metaphtonymy |
| 3.4 Summary |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 4.1 Introduction |
| 4.2 Data Description |
| 4.3 Data Analysis of “bie na X (bu)dang Y”construction |
| 4.3.1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bie na X (bu)dang Y”Construction |
| 4.3.1.1 The Syntactic Categories of X and Y |
| 4.3.1.2 The Syntactic Positions of X and Y |
| 4.3.1.3 The Existence of Subtype of “bie na X (bu)dang Y +V” |
| 4.3.2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
| 4.3.2.1 The Semantic Constraints of X and Y |
| 4.3.2.2 Semantic Transparency of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
| 4.3.2.3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
| 4.3.3 The Pragmatic Properties of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
| 4.3.3.1 Novelty and Economy |
| 4.3.3.2 Subjectivity |
| 4.3.3.3 War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Vulgarization |
| 4.4 Summary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Main Findings |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 Reference |
| Appendix 1 |
| Appendix 2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 三、主要内容 |
|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 |
| 第一章 服装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一节 特殊服装与鞋靴 |
| 一、狍皮衣帽 |
| 二、摔跤服装 |
| 三、鱼皮衣服 |
| 四、文身绣脸 |
| 五、贝珠衣 |
| 六、鞋靴 |
| 七、腰箍 |
| 第二节 服装上的织锦 |
| 一、"氆氇""帮典" |
| 二、壮锦 |
| 三、侗锦 |
| 四、瑶锦 |
| 五、西兰卡普 |
| 六、傣锦 |
| 七、黎锦 |
| 八、景颇锦 |
| 第三节 服装上的刺绣 |
| 一、衣袖花 |
| 二、苗族刺绣 |
| 三、壮族彩带 |
| 四、侗绣 |
| 五、瑶绣 |
| 六、白族挑花刺绣 |
| 七、畲族彩带 |
| 八、拉祜族背袋 |
| 九、水族马尾绣 |
| 十、土族刺绣 |
| 十一、仡佬族刺绣 |
| 十二、羌族挑花刺绣 |
| 第四节 面料上的工艺美术 |
| 一、蜡染 |
| 二、扎染 |
| 三、爱德丽丝绸 |
| 四、七彩绸缎 |
| 五、怒毯 |
| 六、独龙毯 |
| 七、门巴族纺织 |
| 八、褐子 |
| 九、高山族纺织 |
| 第二章 首饰与帽子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一节 首饰 |
| 一、苗族银佩饰 |
| 二、侗族银饰 |
| 三、瑶族银饰 |
| 四、银泡 |
| 五、水族银首饰 |
| 六、朝鲜族金饰工艺 |
| 第二节 新疆各民族帽子 |
| 一、维吾尔族的帽子 |
| 二、哈萨克族的帽子和头饰 |
| 三、柯尔克孜族头饰 |
| 四、塔塔尔族头饰 |
| 五、塔吉克族头饰 |
| 六、乌孜别克花帽 |
| 第三节 其他民族的帽子与头饰 |
| 一、蒙古族头带 |
| 二、彝族鸡冠帽 |
| 三、满族绢花 |
| 四、瑶族头帕 |
| 五、达斡尔族"曼格尔其" |
| 六、毛南族"顶卡花" |
| 七、畲族斗笠 |
| 八、裕固族头面 |
| 九、藏族头饰 |
| 第三章 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一节 餐具中的工艺美术 |
| 一、陶器 |
| 二、木器 |
| 三、竹器藤器 |
| 四、石器 |
| 五、槟榔袋 |
| 六、骆驼皮碗 |
| 七、漆器 |
| 第二节 饮具中的工艺美术 |
| 第四章 世俗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一节 民居中的工艺美术 |
| 一、白族、纳西族民居 |
| 二、回族民居 |
| 三、新疆部分民居 |
| 四、蒙古族民居 |
| 五、高山族民居 |
| 第二节 宫殿中的工艺美术 |
| 一、布达拉宫 |
| 二、沈阳故宫 |
| 三、纳西族木氏土司署 |
| 第三节 园林和公共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
| 一、承德避暑山庄 |
| 二、西藏罗布林卡 |
| 三、公共建筑 |
| 第五章 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一节 佛教中工艺美术 |
| 一、藏传佛教中的工艺美术 |
|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中的工艺美术 |
| 一、概述 |
| 二、着名清真寺及拱北举例 |
| 第三节 原始宗教等信仰中的工艺美术 |
| 一、原始宗教工艺美术举例 |
| 二、其它信仰中的工艺美术举例 |
|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一节 文娱体育活动中的工艺美术 |
| 一、雕葫芦与贺兰石雕 |
| 二、傩戏面具 |
| 三、铜鼓等 |
| 四、玩具与弦乐器 |
| 五、绣球绣袋 |
| 第二节 生活日用中的工艺美术 |
| 一、毡毯工艺 |
| 二、鼻烟壶 |
| 三、卡垫 |
| 四、和田地毯 |
| 五、花木箱 |
| 六、褡裢 |
| 七、剪寿字 |
| 八、布依花包 |
| 九、十长生绣品 |
| 十、荷包香囊 |
| 十一、刺绣枕顶、幔套 |
| 十二、竹编 |
| 十三、花毡 |
| 十四、马鞭 |
| 十五、马佩饰工艺 |
| 十六、壁挂 |
| 十七、补花毡 |
| 十八、摇篮 |
| 十九、保安刀 |
| 二十、户撒刀 |
| 二十一、桦树皮工艺 |
| 二十二、牛皮烟荷包和鼻烟壶 |
| 二十三、芒箕编 |
| 第三节 生产工具中的工艺美术 |
| 一、渔船 |
| 二、木盾 |
| 三、弓弩 |
| 第七章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 |
| 第一节 实用性很突出 |
| 一、服饰中的工艺美术 |
| 二、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 三、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
| 四、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 五、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 |
| 第二节 民族特点鲜明 |
| 一、服饰中的民族特色 |
| 二、乐器中的民族特色 |
| 三、建筑中的民族特色 |
| 第三节 制作材料非常多 |
| 一、取自植物的材料有木、竹、藤、棉、麻草、树皮、椰壳、葫芦等 |
| 二、取自动物的材料有裘皮、皮革、鱼皮、鬃、毛、骨、贝、丝、鸟羽等 |
| 三、取自五金玉石类材料的工艺品 |
| 第四节 传承历史悠久 |
| 第五节 文物价值宝贵 |
| 一、社会历史价值 |
| 二、科学技术价值 |
| 三、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
| 第八章 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 |
| 第一节 汉族工艺美术的主题思想 |
| 第二节 中国人的吉祥崇尚 |
| 一、吉祥崇尚的涵义、起源 |
| 二、吉祥崇尚的内容分类和表现形式 |
| 第三节 中国福文化 |
| 一、定义 |
| 二、福文化的具体表现 |
| 三、福文化中的辩证法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观 |
| 第四节 各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上编 考证篇 |
| 第一章 遗山词研究之现状 |
| 第一节 初具规模的词集整理 |
| 第二节 全面平实的作品研究 |
| 一、思想内涵 |
| 二、艺术风格 |
| 三、词学主张 |
| 四、词史地位 |
| 第二章 《遗山乐府》版本源流考 |
| 第一节 一卷本《遗山乐府》 |
| 第二节 三卷本《遗山乐府》 |
| 一、《疆村丛书》本 |
| 二、《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 |
| 第三节 五卷本《遗山乐府》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遗山乐府》作年考 |
| 第一节 元遗山的生平与他的词创作 |
| 第二节 遗山早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现存最早的词篇——《摸鱼儿》(恨人间) |
| 二、《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的作年 |
| 第三节 遗山壮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水调歌头》(滩声荡高壁)之作年 |
| 二、同调(相思一尊酒)之作年 |
| 三、同调(牛羊散平楚)之作年 |
| 四、《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之作年 |
| 五、《最高楼》(商於路)之作年 |
| 六、《满庭芳》(妆镜韶华)之作年 |
| 七、《八声甘州》(许君祠)之作年 |
| 八、《清平乐》(垂杨小渡)之作年 |
| 第四节 遗山中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之作年 |
| 二、《江城子》(河山亭上酒如川)之作年 |
| 三、《沁园春·除夕二首》之作年 |
| 四、关于《八声甘州》(玉京岩)的作年 |
| 五、《浣溪沙》(绿绮尘埃试拂弦)之作年 |
| 六、《南乡子》(少日负虚名)之作年 |
| 第五节 遗山晚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木兰花慢》(赋招魂九辩)之作年 |
| 二、《前调·游三台二首》之作年 |
| 三、《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之作年 |
| 四、《鹧鸪天》(临锦堂前春水波)之作年 |
| 五、《清平乐》(悲欢聚散)之作年 |
| 六、前调(琼枝瑶草)之作年 |
| 七、《谒金门》(罗衾薄)之作年 |
| 八、《感皇恩》(天外想春来)之作年 |
| 九、《太常引》(东园歌管日相娱)之作年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 中编 论述篇 |
| 第四章 遗山词发微 |
| 第一节 遗山词的词史地位 |
| 一、在宋金词沟通中的遗山词 |
| 二、在金元词延续中的遗山词 |
| 三、为明清时代所接受的遗山词 |
| 第二节 遗山词的独特性 |
| 一、元遗山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 |
| 二、与元遗山的词学主张相联系,其词往往体制兼备 |
| 三、遗山词之融化唐诗与学杜 |
| 四、遗山之“史”意识对其词创作亦有莫大的影响 |
| 五、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风气在遗山词中时有反映 |
| 六、清代两大词评家论遗山词之细微差别,恰可显现其独特性 |
| 第五章 遗山的词学理论及其词创作 |
| 第一节 遗山中年时期的词学观 |
| 一、渊雅深厚——遗山心目中的宋词 |
| 二、兼容豪放与婉约——遗山的词学立场 |
| 第二节 遗山晚年时期的词学观 |
| 一、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词体创作论 |
| 二、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词贵天然论 |
| 三、洒然而笑、慨焉以叹——词体感发论 |
| 第三节 遗山词与他的词学理论主张 |
| 一、吟情咏怀,率真自然 |
| 二、含蓄蕴藉,韵味隽永 |
| 三、用俗为雅,雅俗兼备 |
| 第六章 宗唐风气下的遗山词 |
| 第一节 “以唐诗为指归”的金元诗坛 |
| 第二节 遗山融唐诗入词之特色 |
| 一、金元词人喜用唐人诗 |
| 二、遗山融唐诗入词概况 |
| 三、遗山词融化唐诗之特色 |
| 第三节 遗山词之尊杜学杜 |
| 一、“学至于无学”——遗山的杜诗学理论 |
| 二、尊杜学杜对遗山词风的浸染 |
| 三、遗山词之学杜与清真词之学杜 |
| 四、遗山词之学杜与苏、辛同归一途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 下编 文献整理篇 |
| 凡例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一 |
| 水调歌头(山家酿初熟) |
| 二 (滩声荡高壁) |
| 三 (石坛洗秋露) |
| 四 (云山有宫阙) |
| 五 (长安夏秋雨) |
| 六 (空漾玉华晓) |
| 七 (黄河九天上) |
| 八 (相思一尊酒) |
| 九 (形神自相语) |
| 十 (苍烟百年木) |
| 十一 (牛羊散平楚) |
| 摸鱼儿(笑青山) |
| 二 (恨人间) |
| 三 (问莲根) |
| 木兰花慢(流年春梦过) |
| 二 (拥都门冠盖) |
| 三 (赋招魂九辩) |
| 四 (对西山摇落) |
| 五 (拥岩岩双阙) |
| 六 (渺漳流东下) |
| 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 |
| 二 (旧家八月池台) |
| 三 (素丸何处飞来) |
| 四 (接云千丈层崖) |
| 五 (百年同是行人) |
| 沁园春(腐朽神奇) |
| 二 (再见新正) |
| 贺新郎(赴节金钗促) |
| 最高楼(商於路) |
| 玉漏迟(淅江归路杳) |
| 满江红(天上飞乌) |
| 二 (老树荒台) |
| 三 (江上洼尊) |
| 四 (汉水方城) |
| 五 (元鼎诗仙) |
| 六 (画戟清香) |
| 七 (枕上吴山) |
| 八 (一枕馀酲) |
| 念奴娇(云间太华) |
| 永遇乐(绝壁孤云) |
| 声声慢(林间鸡犬)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二 |
| 石州慢(击筑行歌) |
| 二 (儿女篮舆) |
| 洞仙歌(青钱白璧) |
| 二 (黄尘鬓发) |
| 满庭芳(妆镜韶华) |
| 八声甘州(许君祠) |
| 二 (玉京岩) |
| 江城子(蜀禽啼血染冰蕤) |
| 二 (姚家池馆魏家邻) |
| 三 (醉来长袖舞鸡鸣) |
| 四 (春风花柳日相催) |
| 五 (草堂潇洒淅江头) |
| 六 (司花着意压春魁) |
| 七 (纤条嫋嫋雪葱笼) |
| 八 (众人皆醉屈原醒) |
| 九 (二更轰饮四更回) |
| 十 (河山亭上酒如川) |
| 十一 (来鸿去燕十年间) |
| 十二 (旗亭谁唱渭城诗) |
| 十三 (河堤烟树渺云沙) |
| 十四 (行云冉冉度关山) |
| 三奠子(上高城置酒) |
| 二 (怅韶华流转) |
| 行香子(漫漫晴波) |
| 感皇恩(金粉拂霓裳) |
| 二 (梦寐见并州) |
| 促拍丑奴儿(朝镜惜蹉跎) |
| 二 (朱麝掌中香) |
| 三 (无物慰蹉跎) |
| 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 |
| 二 (苎萝坊里青骢驻) |
| 婆罗门引(素蟾散彩) |
| 江梅引(墙头红杏粉光匀) |
| 玉楼春(吹台萧瑟行云暮) |
| 定风波(白水青田万顷秋) |
| 二 (白发相看老弟兄) |
| 蝶恋花(一片花飞春意减) |
| 二 (牢落羁怀愁有信) |
| 三 (负郭桑麻秋课重) |
| 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 |
| 二 (世故迫人无好况) |
| 三 (自笑此身无定在) |
| 四 (邂逅一尊文字饮) |
| 五 (明月清风无尽藏) |
| 六 (一段江山英秀气) |
| 七 (自笑此身无定在) |
| 八 (世事悠悠天不管) |
| 九 (醉眼纷纷桃李过) |
| 十 (荷叶荷花何处好) |
| 十一 (紫玉双华相照映) |
| 十二 (阿楚新来都六岁) |
| 十三 (昨日半山亭下醉) |
| 十四 (夏馆秋林山水窟) |
| 十五 (试上古城城上望) |
| 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风鼓角) |
| 虞美人(桐阴别院宜清昼) |
| 二 (樱桃元是仙郎种) |
| 小重山(醉尽春风意未阑) |
| 二 (酒冷灯青夜不眠) |
| 鹊桥仙(孤根渐暖) |
| 二 (梨花春暮) |
| 三 (槐根梦觉) |
| 惜分飞(人见何郎新来瘦) |
| 南乡子(一雨浣年芳) |
| 二 (烟草入西州) |
| 三 (风雨送春忙) |
| 四 (少日负虚名) |
| 五 (幽意曲中传) |
| 六 (楼观郁嵯峨) |
| 七 (促坐烛花红) |
| 八 (花谱得新名) |
| 踏莎行(微步生尘) |
| 桃源忆故人(楚云不似阳台旧)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三 |
| 《鹧鸪天》(临锦堂前春水波) |
| 二 (桂子纷翻浥露黄) |
| 三 (零落栖迟感兴多) |
| 四 (瘦绿愁红倚暮烟) |
| 五 (总道忘忧有杜康) |
| 六 (楼上歌呼倒接 ) |
| 七 (月窟秋清桂叶丹) |
| 八 (十步宫香出绣帘) |
| 九 (煮酒青梅入坐新) |
| 十 (姚宋光明到此家) |
| 十一 (候馆灯昏雨送凉) |
| 十二 (憔悴鸳鸯不自由) |
| 十三 (天上腰肢说馆娃) |
| 十四 (小字缭绫写欲成) |
| 十五 (自在晴云覆苑墙) |
| 十六 (复幕重帘锦作天) |
| 十七 (八茧吴蚕剩欲眠) |
| 十八 (好梦初惊百感新) |
| 十九 (少日骊驹白玉珂) |
| 二十 (拍塞车箱满载书) |
| 二十一 (长恨箫声隔粉墙) |
| 二十二 (酒兴浓于琥珀浓) |
| 二十三 (短发如霜久已拚) |
| 二十四 (华表归来老令威) |
| 二十五 (抛却浮名恰到闲) |
| 二十六 (只近浮名不近情) |
| 二十七 (枕上清风午梦残) |
| 二十八 (总道狙公不易量) |
| 二十九 (白白红红小树花) |
| 三十 (偃蹇苍山卧北冈) |
| 三十一 (复幕重帘十二楼) |
| 三十二 (颜色如花画不成) |
| 三十三 (一日春光一日深) |
| 三十四 (玉立芙蓉镜里看) |
| 三十五 (百啭娇莺出画笼) |
| 三十六 (澹澹青灯细细香) |
| 三十七 (着意寻春苦未迟) |
| 品令(西斋向晓) |
| 浪淘沙(诗句入冥搜) |
| 二 (云外凤凰箫) |
| 三 (春瘦怯春衣) |
| 四 (金翠画屏山) |
| 五 (杨柳日三眠) |
| 六 (芳树翠烟重) |
| 南柯子(画扇香微远) |
| 二 (粉澹梨花瘦) |
| 三 (阀阅真王后) |
| 西江月(悬玉微风度曲) |
|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
| 二 (玄都观里桃千树) |
| 太常引(五云楼观日华东) |
| 二 (渚莲寂寞倚秋烟) |
| 三 (官街杨柳絮飞忙) |
| 四 (十年流水共行云) |
| 五 (衣冠人物渺翩翩) |
| 眼儿媚(阿仪丑笔学雷家) |
| 朝中措(连延村落并阳崖) |
| 二 (春闺寂寂掩苍苔) |
| 三 (卢沟河上度旃车) |
| 四 (时情天意枉论量) |
| 五 (醉来长铗为谁弹) |
| 六 (樱桃花下玉亭亭) |
| 七 (夹衣晨起怯新霜) |
| 八 (瑞云浮动酒波红) |
| 九 (良宵一刻抵千金) |
| 十 (御香新拆紫囊封) |
| 阮郎归(漫郎活计拙于鸠) |
| 二 (帝城西下望西山) |
| 三 (别郎容易见郎难) |
| 清平乐(香团娇小) |
| 二 (溪头来去) |
| 三 (江山残照) |
| 四 (垂杨小渡) |
| 五 (离肠宛转) |
| 六 (兰膏香聚) |
| 七 (香凝娇聚) |
| 八 (悲欢聚散) |
| 九 (丹书碧字) |
| 十 (娇莺娅姹) |
| 十一 (琼枝瑶草) |
| 浣溪沙(百折清泉绕舍鸣) |
| 二 (一夜春寒满下厅) |
| 三 (墙外桑麻雨露深) |
| 四 (万顷风烟入酒壶) |
| 五 (芍药初开百步香) |
| 六 (日射云间五色芝) |
| 七 (湖上春风散客愁) |
| 八 (锦带吴钩万里行) |
| 九(芳草垂杨长乐坡) |
| 十 (梦绕桃源寂寞回) |
| 十一 (绿绮尘埃试拂弦) |
| 古乌夜啼(花中闲远风流) |
| 点绛唇(沙际春归) |
| 二 (绿澹香浓) |
| 三 (玉叶璁珑) |
| 四 (痛负花期) |
| 五 (梦里梁园) |
| 六 (国艳天香) |
| 七 (生死论交) |
| 八 (十六芳年) |
| 诉衷肠(万人如海一身藏) |
| 二 (升平责望富民侯) |
| 三 (行斋活计五车书) |
| 采桑子(儿家门户重重掩) |
| 谒金门(罗衾薄) |
| 好事近(梦里十年心) |
| 《遗山乐府校注》卷四 |
| 朝中措(骊珠光彩照燕南) |
| 满江红(问柳寻花) |
| 又(桃李漫山) |
| 念奴娇(小山招饮) |
| 摸鱼儿(忆元龙) |
| 又(问楼桑) |
| 八声甘州(半仙亭) |
| 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 |
| 又(梅信初传金点小) |
| 醉花阴(候馆青灯淡相对) |
| 凤凰台忆吹箫(宝靥留香) |
| 感皇恩(水上觅红云) |
| 又(天外想春来) |
| 临江仙(膝上添丁郎小小) |
| 又(连日湖亭风色好) |
| 又(壮岁论交今晚岁) |
| 又(谁唤提壶沽美酒) |
| 摊破浣溪沙(锦瑟华年燕子楼) |
| 浣溪沙(欹枕寒鸦处处新) |
| 又(画出清明二月天) |
| 朝中措(添盆新喜万家传) |
| 又(芳苞初破紫霞杯) |
| 又(秋鸿社燕偶相逢) |
| 又(添丁名字入新收) |
| 秋色横空(松液香凝) |
| 思仙会(人无百年人) |
| 渔家傲(午醉醒来春欲去) |
| 喜迁莺(云雷天造) |
| 鹧鸪天(沙岸萦回入草泥) |
| 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 |
| 又(离合悲欢酒一壶) |
| 又(五色莲盆玉雪肌) |
| 又(何处如今更有诗) |
| 婆罗门引(短衣匹马) |
| 又(峄山霁雪) |
| 又(商於六里) |
| 梅花引(绿华仙萼彩云间) |
| 惜奴娇(画扇高秋) |
| 乐府乌衣怨(香冷云兜) |
| 又(绣佛长斋) |
| 江城子(杏花开过雪成团) |
| 又(江山诗笔仲宣楼) |
| 清平乐(春风倾倒) |
| 又(小桥流水) |
| 太常引(田园松菊自由身) |
| 又(水光林影入凭栏) |
| 又(东园歌管日相娱) |
| 水龙吟(两年金凤城边) |
| 又(汉家金粟堆空) |
| 木兰花慢(又东门送客) |
| 又(澹西园暮景) |
| 又(要新声陶写)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五 |
| 临江仙(昨日故人留我醉) |
| 鹧鸪天(宿酒消来睡思清) |
| 又(绿袖垂肩士女图) |
| 阮郎归(峥嵘秋气动千崖) |
| 玉楼春(秋灯连夜寒生晕) |
| 又(流光不受长绳系) |
| 又(秋风茅屋浮云巘) |
| 又(人间鬓发随秋换) |
| 又(惊沙猎猎风成阵) |
| 又(惜花长被花枝恼) |
| 又(楚娘最瘦腰围小) |
| 江城子(吐尖绒缕湿胭脂) |
| 定风波(小□香来醉梦中) |
| 清平乐(村墟潇洒) |
| 浣溪沙(秋气尖寒酒易消) |
| 又(一片青天举棹过) |
| 又(梦里还惊岁月遒) |
| 又(一片烟蓑一叶舟) |
| 又(为爱刘翁驻玉华) |
| 虞美人(花心苦被春摇荡) |
| 鹧鸪天(八月卢沟风路清) |
| 又(饮量平常发兴偏) |
| 又(身外虚名一羽轻) |
| 南乡子(衰思怯登楼) |
| 点绛唇(连夜春寒) |
| 浪淘沙(何处挽春还) |
| 朝中措(惊弦裂石笔生华) |
| 点绛唇(红袖凭阑) |
| 又(把酒留春) |
| 又(玉蕊轻明) |
| 鹧鸪天(着意朝云复暮云) |
| 江城子(梅梅柳柳闹新晴) |
| 临江仙(清晓千门开寿宴) |
| 又(杨柳池塘桃李径) |
| 青玉案(熙春堂下花无数) |
| 南乡子(迟日惠风柔) |
| 玉楼春(谪仙暂下金銮殿) |
| 减字木兰花(瑞云仙雾) |
| 朝中措(香轻红浅露梅腮) |
| 西江月(骨相匿犀秀发) |
| 声声慢(香浮椒柏) |
| 满庭芳(腊雪融酥) |
| 朝中措(帘旌烘日绣波翻) |
| 千秋岁(玳筵晨启) |
| 念奴娇(严陵台畔) |
| 蓦山溪(梁州夏早) |
| 一井金(绿阴清昼) |
| 浣溪沙(修竹移阴未出墙) |
| 瑞鹤仙(熏风弦上奏) |
| 千秋岁)(双纹彩袖) |
| 瑞鹤仙(熏风□院宇) |
| 喜迁莺(清和时序) |
| 西江月(物外神仙风骨) |
| 浣溪沙(借守陪京尺五天) |
| 又(琼压为浆玉作巵) |
| 黄鹂遶碧树(鸳瓦霜轻) |
| 满庭芳(丹染吴枫) |
| 念奴娇(一年好处) |
| 折丹桂(秋风秋露清秋节) |
| 永遇乐(龙阁先分) |
| 洞仙歌(千崖滴翠) |
| 蝶恋花(最是一年秋好处) |
| 朝中措(金风飘拂莹蝉光) |
| 虞美人(一杯薄酒休辞醉) |
| 玉楼春(烟炉不断腾金兽) |
| 卜算子(寿酒不论杯) |
| 点绛唇(玉宇沉沉) |
| 瑞鹤仙(四山秋气爽) |
| 鹧鸪天(寿菊才开□□□) |
| 满庭芳(偃屈霜青) |
| 南歌子(暖日烘晴昼) |
| 鹧鸪天(万古寒光太白精) |
| 踏莎行(月挂琼钩) |
| 金菊对芙蓉(银烛摇红) |
| 满江红(寒日春温) |
| 南乡子(梅雪弄芳馨) |
| 水龙吟(玉梅含腊传香) |
| 满江红(雪坞霜林) |
| 满庭芳(绛阙凌风) |
| 鹧鸪天(内府清虚息万缘) |
| 又(鹤驭来从玉帝前) |
| 减字木兰花(幕天席地) |
| 蝶恋花(急鼓初钟催报晓) |
| 玉楼春(风穿绣幙红波皱) |
| 满庭芳(十里轻阴) |
| 蓦山溪(群花烂熳) |
| 南乡子(人日过三日) |
| 满江红(腊后春前) |
| 江城子(绿阴庭院燕莺啼) |
| 烛影摇红(红叶翻阶) |
| 朝中措(年年重五近佳辰) |
| 好事近(梅润乍晴天) |
| 青玉案(虾须帘上铜钩小) |
| 天仙子(水曲桥平双燕语) |
| 点绛唇(帘卷荷香) |
| 鹧鸪天(袅袅香风响佩环) |
| 又(五福仙娥月殿来) |
| 蝶恋花(玉宇生凉秋恰半) |
| 感皇恩(浓露湛秋容) |
| 念奴娇(金神按节) |
| 鹧鸪天(彩舞萱衣喜气新) |
| 画堂春(月娥来自广寒宫) |
| 点绛唇(冰雪神人) |
| 愿双成(绣帘高卷沉烟细) |
| 柳梢青(玉嫩红娇) |
| 结语 |
| 附录 |
| 附录一 遗山词与杜甫诗对照表 |
| 附录二 遗山词补遗 |
| 附录三 《遗山乐府》序跋 |
| 附录四 遗山词总评 |
|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