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钟,孙海鑫,闫保国,闫立君,王圆圆,王鑫,邵娟娟[1](2021)在《鳖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鳖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近年来鳖养殖量的提高,该产业亟需更多的鳖精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本文对鳖的营养特性、加工技术及其产品进行概述,对鳖精深加工的主要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何妤如[2](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李来成,张士凯,许方舟,马航宇,禚悦,乔玉双,吴澎[3](2022)在《桑叶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桑叶(MLs)传统上用于养蚕以及用作草药和草药饮料。本文总结了桑叶对人体具有的降血糖、降血压、防癌以及通便利尿等药理作用,就桑叶在食品以及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针对当前桑叶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桑叶的进一步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桑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开展资源高值化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邹宇晓,王思远,廖森泰[4](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已由原来单一的"种桑养蚕"发展到"种桑养人"和"种桑养畜"多业态并举的发展模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我国蚕桑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始从事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的科研单位之一,通过以果叶两用、无核三倍体桑树品种粤椹大10的成功选育和推广为契机,桑椹果汁、桑椹果酒、桑叶茶、桑枝灵芝和维力康胶囊等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引领了全国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动了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近30年来在蚕桑资源食药用、饲料用和肥料用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在蚕桑资源多元化加工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陈旭峰[5](2020)在《烤烟粗蛋白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加入国际禁烟组织以来,卷烟生产总量逐年降低,导致烤烟库存量增加。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烤烟资源,实现去库存化成为了烟草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烟草蛋白中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可利用价值高,经加工后可应用于于饲料、食品、医药、生物活性肽等多方面多领域,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烟草蛋白提取所存在的耗时长、过程繁琐、蛋白含量低、应用面窄、不适宜工业提取生产等问题,对烤烟粗蛋白的提取工艺、氨基酸组成和功能特性、小试规模化提取、应用于犬粮饲料的开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开展烤烟粗蛋白提取工艺研究,确定工艺为:烤烟粉碎→匀浆→酶解浸提→粗滤→碱热沉→离心→洗涤→自然沉淀→喷雾干燥。其主要工艺及参数为:粉碎获得粒度为1mm的烤烟粉末,提取液为p H8.0的磷酸缓冲液,料液比1:10,提取温度30℃,胶体磨打浆7 min后加入1%的10万u/g纤维素酶,用0.1mol/L HCl调节p H至6.0,50℃下酶解浸提2h,酶解后的浆液使用双层200目滤布过滤,滤液用1 mol/L Na OH调节p H至9.0,热沉温度为60℃,热沉时间30 min,蛋白沉淀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后按体积比1:1加入蒸馏水洗涤,自然沉淀1h后吸去上清,混匀后进行喷雾干燥。获得的烤烟粗蛋白的提取率最高达42.58%,蛋白含量最高达31.51%2.通过开展烤烟粗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功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烤烟粗蛋白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的全部氨基酸,其E/N和E/T的比值均高于FAO/WHO所给出的标准值,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较高,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2)盐离子浓度、p H、温度对烤烟粗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加入浓度为1.0 mol/L的Na Cl溶液可使烤烟粗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达最大值;在外界p H6.0-8.0的条件下,其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整体最优;50℃下烤烟粗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最好,且温度对蛋白吸油性影响显着,在20-70℃范围内,其吸油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在此范围内呈反向发展趋势。3.实验室烤烟粗蛋白提取工艺放大100倍后进行小试试验,结果表明,烤烟粗蛋白提取率为35.74%(蛋白含量31.1%),提取损耗率为6.84%,核算烤烟粗蛋白粉(500g)生产成本约为70.53元,其生产工艺及设备参数可应用于工业生产。4.以烤烟粗蛋白作为饲料蛋白,应用于犬粮饲料开发。参考AAFCO营养标准,设计不同生长时期的犬粮配方,并以幼犬犬粮配方进行加工小试,制备犬粮成品10kg,其颗粒凝集度好,表面光滑、色泽、大小一致,香味较浓,通过简易饲喂实验表明幼犬对制备的犬粮接受度较高。幼犬犬粮配方如下:烤烟粗蛋白13.5%,大米20%,玉米面30%,麸皮10%,鱼粉15%,奶粉5%,磷酸二氢钙1%,食盐0.5%,维生素-微量元素预混料5%;幼犬犬粮的最佳膨化条件为:膨化温度95℃、螺杆转速50 r·min-1、喂料速度0.3 kg·min-1。综上所述,研究确定了烤烟粗蛋白批量提取工艺及相关设备参数,获得蛋白含量超过30%的烤烟粗蛋白,并通过初步动物饲喂实验表明其可作为饲料蛋白应用于犬粮开发,以期为烤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曹天明[6](2019)在《干制工艺对南极磷虾粉及酶法辅助溶剂法对南极磷虾油中脂质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我国自2009年开始对南极磷虾进行探捕,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南极磷虾富含蛋白质,虾青素及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其稳定性差,在加工和贮藏时极易发生氧化而降低生物活性。传统的南极磷虾粉加工工艺分为蒸煮、脱水、热风干燥、粉碎等步骤,但是南极磷虾体内的营养成分易受热分解,使虾粉的品质劣化。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干燥方式的南极磷虾粉的基本营养物质组成,考察干燥工艺对南极磷虾粉中关键营养成分的影响。南极磷虾粉通常作为提取南极磷虾油的原料,传统的溶剂浸提法提取效率低,通过酶法辅助溶剂法可提高油脂的提取效率,同时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等优点,但不同蛋白酶在酶法辅助溶剂法中对所提取的油脂品质的影响还未有报道。本研将究通过对比不同蛋白酶辅助溶剂法制备的南极磷虾油脂的关键指标,揭示酶解工艺对油脂的品质的影响。通过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法分别制备直接冻干、直接热干、灭酶冻干、灭酶热干四种南极磷虾粉,通过比较基本营养组成和脂质关键指标的差异,揭示不同干燥方式对虾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煮灭酶虾粉对比与未灭酶虾粉具有较低的油脂、虾青素、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表明水煮灭酶会加速虾粉中脂质的水解;而热风干燥对比于冷冻干燥更容易导致虾粉中油脂虾青素、PC、PE、EPA、DHA等营养成分的含量降低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酸值(AV)的升高,表明热干加工加速了脂质的氧化和水解。综上,热风干燥会加速脂质的氧化与水解,导致南极磷虾粉中营养成分的流失,水煮灭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脂质的水解和氧化,但在实际生产中灭酶在后续的加工与贮藏中能减缓营养成分的流失,因此灭酶和冻干法制得的南极磷虾粉具有更好的品质。通过加入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辅助提取南极磷虾油脂,对比对照组、中性蛋白酶组、碱性蛋白酶组、灭酶对照组、灭酶中性蛋白酶组、灭酶碱性蛋白酶组六种样品的油脂提取率和油脂中关键营养组成的含量,揭示酶法辅助溶剂提油技术对南极磷虾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后虾粉的油脂提取率显着上升(P<0.05),而碱性蛋白酶组的油脂提取率高于中性蛋白酶组,表明碱性蛋白酶的水解效率高于中性蛋白酶;蛋白酶的加入引起虾青素、PC、PE、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及AV和TBARS的升高,表明蛋白质的酶解在促进脂质的释放同时,会加速脂质的氧化和水解;但碱性蛋白酶组中虾青素、PC、PE和PUFA含量的增加速率低于中性蛋白酶,可能是由于脂质在碱性条件下的自发降解引起的。酶解前对南极磷虾进行灭酶加工,能显着提高提取的油脂中的虾青素、PC、PE和PUFA的含量,降低AV和TBARS,表明灭酶可有效地抑制内源酶在水解过程中对脂质的氧化和水解。
林晓煜[7](2018)在《无鱼油饲料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HUF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人工配合饲料(不添加鱼粉和鱼油)对大黄鱼幼鱼进行为期70d的养殖试验,实验结束后,测定了不同个体的生长状况和HUFA含量差异,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HUF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无鱼油饲料饲喂下生长快、慢个体的基因表达差异,旨在通过遗传选育,培育可降低对饲料中鱼粉和鱼油消耗量品系大黄鱼的可能性及探讨其遗传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无鱼油饲料饲喂体重1.75g5.75 g的大黄鱼幼鱼(1925尾分为6组重量区间依次为1.75g2.00 g、2.00 g2.25 g、2.25 g2.50 g、4.50 g4.75 g、4.75 g5.25 g和5.25 g5.75g 6组,每组145650尾),经过70 d养殖后,各组间个体生长差异显着(最大个体体重是最小个体的34倍以上)表明大黄鱼不同个体营养需求存在显着差异(p<0.05)。2、对照组(添加鱼油)和无鱼油饲料饲养幼鱼,全鱼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无鱼油饲料饲喂幼鱼全鱼HUFA含量低于对照组幼鱼全鱼,在无鱼油饲料组内,生长快个体的EPA含量较高、DHA含量较低(p<0.05),但两者之间HUFA总含量差异不显着。3、利用qRT-PCR技术比较研究了对照组和无鱼油饲料饲喂幼鱼脑、肝、胃、肠和肌肉中几种HUF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饲喂的大黄鱼幼鱼中的Elovl1、Elovl4、Elovl5、Elovl6和Δ6-Fad 5个基因,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依次是脑、肝脏,肌肉(表达量最低)。无鱼油饲料饲养条件下,上述基因的表达量乃至表达模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基因的变化情况不尽一致。与用对照组饲喂幼鱼相比,在无鱼油饲料饲喂条件下,生长快个体脑中Elovl1和Δ6-Fad、肝中Elovl5、Δ6-Fad和Elovl1、以及胃和肠中Elovl1的表达量均极显着(p<0.01)或显着升高,生长慢个体则以脑、胃和肌肉中Elovl5以及肝脏中的Δ6-Fad表达量升高较显着并高于生长快个体外,其它组织和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在无鱼油饲料饲喂条件下,Elovl1、Elovl4和Elovl6基因在生长较快个体各组织中,Elovl5基因在肝(p<0.01)和肠中的表达量均大于生长较慢个体,猜测可能大黄鱼幼鱼在无鱼油饲料饲喂下生长性能可能与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4、对初重4.25g4.75 g组大黄鱼幼鱼,通过无鱼油饲料饲喂65 d后挑选32尾生长较快个体和32尾生长较慢个体,采集其肝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Illumina HiSeq X10,150PE模式,每个个体测序6 Gb),经比较,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共99个,其中在生长快个体组中表达量上调的基因63个,下调的基因有36个。
何志刚,王冬武,李金龙,曾鸣,杨品红[8](2017)在《克氏原螯虾废弃物综合处理及在饲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克氏原螯虾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压力及其利用价值,并阐述了克氏原螯虾废弃物目前进行综合利用途径及其相关副产品,以及作为饲料原料在畜禽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徐修志[9](2016)在《混菌发酵含劣质鱼粉混合物的发酵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鱼粉小肽饲料是指鱼粉中蛋白质降解为小分子肽类而得到的低分子小肽混合物。鱼粉小肽的添加可以提高饲料中氨基酸的吸收速度,促进日粮氨基酸的利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生产鱼粉小肽饲料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利用微生物将鱼粉中的蛋白质降解为小肽,另一方面利用微生物降低了劣质鱼粉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本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为菌种对劣质鱼粉进行固态发酵,研究混菌发酵劣质鱼粉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在固态发酵劣质鱼粉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好氧发酵,总发酵时间为60h,温度为30℃,接种量为3%,料水比为1:0.9;酵母菌固态发酵劣质鱼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好氧发酵,总发酵时间48h,温度为30℃,接种量为2%,料水为1:0.9;植物乳杆菌固体发酵劣质鱼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厌氧发酵,总发酵为时间72h,温度为37℃,接种量为2%,料水比为1:1。(2)混菌发酵劣质鱼粉的最佳发酵发酵总时间为96h,前48h好氧发酵,30℃的发酵温度;后48h厌氧发酵,37℃的发酵温度。三种菌种同步接种于配制好的劣质鱼粉固体发酵培养基,接种量分别为3%,2%,1%,发酵开始阶段好氧发酵的料水比1:0.9。混菌发酵劣质鱼粉,粗蛋白由原来的13.61%提高到发酵后的17.86%;酸溶蛋白含量由2.01%提高到10.03%;粗纤维由10.08%下降为9.16%;组胺由72mg/kg下降到12.2mg/kg;有害微生物大肠杆菌由572cfu/g下降到15cfu/g,沙门氏菌由原来的492cfu/g下降到14cfu/g,乳酸的含量达到3.76%,粗蛋白和酸溶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粗纤维、组胺的含量显着下降。
高莹[10](2015)在《鲣鱼精风味料制备与品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鲣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营养价值,在消费市场上通常被加工成鲣鱼罐头及生鱼片。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目前许多企业利用鲣鱼开发各式各样的产品以适应更多的消费人群。近年来,水产品制备成的天然调味料含有丰富的多肽、氨基酸、糖、核苷酸等呈味及保健成分,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本文以鲣鱼鱼肉与烟熏鲣鱼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工工艺优化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鲣鱼精风味料,并对不同贮藏条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对鲣鱼鱼肉蛋白的酶解效果,优化了三种蛋白酶的加酶量、底物浓度与酶解时间。双酶优选的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蛋白酶的水解度均在酶解4 h时上升趋势减缓,且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此时酶解液均具有最优的感官评分,且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在最优酶解条件下,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s,FAA)含量分别由最初的186 mg/100mL增加到1716 mg/100mL、1432 mg/100mL和1099 mg/100mL;由TAV分析得到对滋味具有显着贡献的氨基酸是Glu、Met、Phe、His与Lys。综上考虑用胰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对鲣鱼鱼肉进行双酶复配酶解实验。(2)考察优化了双酶酶解鲣鱼鱼肉的酶解条件,对酶解过程中相关产物的生成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发现:木瓜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最适比例为1:3,最适酶添加量为3000 U/g,最优酶解底物浓度为25%;酶解过程中,酶解液中FAA总量不断增加,其中呈苦味氨基酸比例下降,而呈鲜味氨基酸增加;TAV分析表明,Glu、Met、Ile、His等对酶解液的呈味作用起到了重要贡献。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酶解液中大分子量蛋白及多肽组分逐渐减少而小分子量组分逐渐增多,表明鲣鱼鱼肉大分子蛋白逐步得到了有效降解。随时间增加,酶解液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3)对烟熏鲣鱼粉的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酶添加量为胰蛋白酶2000 U/g原料与风味蛋白酶1000 U/g原料的复配,在此条件下,水解度与FAA含量在30 h内呈不断上升趋势。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酶解10 h内酶解液有良好的感官分值。酶解液中氮溶解指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随酶解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GC-MS分析表明,酶解液中含多种酚类、醛类、醇类等物质,其中酚类物质对烟熏风味贡献最大,其相对含量最高,但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不断减少。从烟熏鲣鱼粉酶解液中挥发性风味与感官品质考虑,宜将酶解时间控制在10 h内。(4)利用模糊数学法变换的方法对鲣鱼精风味料感官品质进行评定,优化出产品的配料比,确定最适干燥温度为45℃、干燥时间为40 min。研究同时发现,1%的二氧化硅对产品具有较好的抗结块效果。对产品干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热稳定性的研究发现,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45℃干燥的产品中主要风味贡献物质为酚类,而70℃干燥的产品中主要风味贡献物质为醛类,但70℃干燥的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呈香味总体低于45℃干燥的产品,为更大程度地保留具有烟熏风味的酚类,干燥温度易控制在45℃左右。(5)研究了在12周贮藏期内,不同包装方式及贮藏温度对产品色泽、TVB-N含量、菌落总数、脂肪氧化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了产品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更有利于保持产品色泽,降低脂肪氧化的速率,减缓微生物的生长,并在贮藏过程中尽量避光、脱氧的包装方式,更有利于产品贮藏稳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鳖的营养特性 |
| 1.1 蛋白质 |
| 1.2 油脂 |
| 1.3 其它营养成分 |
| 2 鳖加工产品多样性开发 |
| 2.1 鳖即食产品的开发研究 |
| 2.2 鳖保健食品的开发研究 |
| 2.3 鳖综合产品的开发研究 |
| 3 鳖加工工艺多样性研发 |
| 3.1 鳖初级加工工艺 |
| 3.2 鳖深加工工艺 |
| 4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
|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
| 2.1.1 逻辑起点 |
| 2.1.2 资源养护 |
| 2.1.3 可持续利用 |
|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
|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
| 2.2.2 学科关联 |
| 2.2.3 相关原则 |
| 2.3 基本分类 |
| 2.3.1 渔业生态伦理 |
| 2.3.2 渔业社会伦理 |
| 2.3.3 渔业产业伦理 |
| 2.3.4 渔业科技伦理 |
|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
|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
|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
| 3.1.2 渔业元治理 |
|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
|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
|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
|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
| 3.3.1 伦理分析矩阵 |
| 3.3.2 伦理评估工具 |
|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
|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
| 4.1.1 时间维度 |
| 4.1.2 空间维度 |
| 4.1.3 人际维度 |
|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
| 4.2.1 人与人的博弈 |
| 4.2.2 人与鱼的博弈 |
| 4.2.3 知与行的脱节 |
|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
|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
|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
|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
|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
|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
|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
|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
|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
|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
|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缩略语 |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内涵 |
| 1.1 蚕桑资源的物质潜能和生物潜能 |
| 1.2 蚕桑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
| 1.3 蚕桑产业的文化功能开发利用 |
| 2 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发展历程 |
| 3 广东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技术发展概况 |
| 3.1 蚕桑多元化利用专用品种选育技术 |
| 3.1.1 家蚕多元化利用品种选育 |
| 3.1.2 桑树多元化利用优质品种选育 |
| 3.2 蚕桑资源食用加工技术 |
| 3.2.1 桑椹食用加工利用技术 |
| 3.2.2 桑叶食用加工利用技术 |
| 3.2.3 蚕蛹食用加工利用技术 |
| 3.2.4 桑枝食用加工利用技术 |
| 3.3 蚕桑资源药用加工利用 |
| 3.3.1 蚕幼虫利用 |
| 3.3.2 蚕蛹利用 |
| 3.3.3 蚕蛾利用 |
| 3.4 蚕桑资源饲料化利用 |
| 3.4.1 桑叶饲料研究 |
| 3.4.2 蚕蛹饲料研究 |
| 3.4.3 蚕沙饲料研究 |
| 3.5 蚕沙肥料化利用技术现状 |
| 3.6 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现状 |
| 3.7 蚕桑资源生态文化旅游 |
| 4 展望 |
| 4.1 蚕桑多元化利用专用品种选育 |
| 4.2 蚕桑食药用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 |
| 4.3 蚕桑动物饲料开发 |
| 4.4 蚕沙和桑枝资源化利用技术 |
| 4.5 茧丝绸家居产品及新用途开发 |
| 4.6 蚕桑茧丝的生态、文化资源挖掘利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烟草简介 |
| 1.2 烟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
| 1.2.1 茄尼醇 |
| 1.2.2 烟碱 |
| 1.2.3 烟酸和烟酰胺类 |
| 1.2.4 烟草蛋白质 |
| 1.3 烟草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
| 1.3.1 直接加热沉淀法 |
| 1.3.2 酸(碱)加热沉淀法 |
| 1.3.3 盐析法 |
| 1.3.4 超滤提取法 |
| 1.3.5 双水相萃取法 |
| 1.3.6 絮凝剂沉淀法 |
| 1.3.7 有机溶剂沉淀法 |
| 1.3.8 其他方法 |
| 1.4 烟草蛋白的开发应用 |
| 1.4.1 应用于饲料添加 |
| 1.4.2 应用于食品加工 |
| 1.4.3 应用于现代医药 |
| 1.4.4 应用于植物保护 |
| 1.4.5 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香辛香料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内容 |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烤烟粗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试剂 |
| 2.2.3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烤烟各组分含量测定 |
| 2.3.2 蛋白含量和提取率的计算 |
| 2.3.3 烤烟粗蛋白提取工艺流程 |
| 2.3.4 磨浆提取工艺研究 |
| 2.3.5 蛋白沉淀工艺研究 |
| 2.3.6 纤维素酶辅助碱热沉法提取蛋白的工艺研究 |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烤烟各组分含量测定 |
| 2.4.2 磨浆提取工艺研究结果 |
| 2.4.3 蛋白沉淀工艺研究结果 |
| 2.4.4 纤维素酶辅助碱热沉法提取蛋白的工艺研究结果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烤烟粗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功能特性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试剂 |
| 3.2.3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烤烟粗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测定及评分 |
| 3.3.2 烤烟粗蛋白的功能特性测定 |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4.1 烤烟粗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
| 3.4.2 烤烟粗蛋白的溶解性 |
| 3.4.3 |
| 3.4.4 烤烟粗蛋白的吸油性 |
| 3.4.5 烤烟粗蛋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
| 3.4.6 烤烟粗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烤烟粗蛋白小试规模化提取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4.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小试规模化提取结果分析 |
| 4.4.2 小试设备及参数 |
| 4.4.3 小试问题总结及建议 |
| 4.4.4 小试提取成本核算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烤烟粗蛋白作为添加剂应用于犬粮饲料开发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设备 |
| 5.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5.3.1 犬粮配方设计 |
| 5.3.2 幼犬犬粮加工工艺研究及质量检测 |
| 5.3.3 幼犬犬粮饲喂实验 |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4.1 犬粮配方 |
| 5.4.2 幼犬犬粮加工工艺及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
| 5.4.3 幼犬犬粮饲喂实验结果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南极磷虾简介 |
| 1.1.1 南极磷虾的形态特征 |
| 1.1.2 南极磷虾的营养价值 |
| 1.1.3 南极磷虾的主要产品 |
| 1.2 南极磷虾粉的加工 |
| 1.2.1 陆上的南极磷虾粉加工方法 |
| 1.2.2 船上南极磷虾粉加工技术 |
| 1.3 南极磷虾油的提取技术 |
| 1.3.1 溶剂浸提法 |
|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 1.3.3 水酶法 |
| 1.3.4 酶解结合溶剂浸提法 |
| 1.4 脂肪类食品在加工与贮藏中的生物化学反应 |
| 1.4.1 脂质的氧化 |
| 1.4.2 脂质的水解 |
| 1.4.3 美拉德反应 |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南极磷虾粉关键营养指标的影响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原料 |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南极磷虾粉的制备 |
| 2.2.2 南极磷虾油的提取 |
| 2.2.3 水分含量检测 |
| 2.2.4 灰分含量检测 |
| 2.2.5 pH值检测 |
| 2.2.6 蛋白质含量检测 |
| 2.2.7 总糖含量检测 |
| 2.2.8 油脂含量检测 |
| 2.2.9 硫代巴比妥酸值检测 |
| 2.2.10 过氧化值检测 |
| 2.2.11 酸值检测 |
| 2.2.12 虾青素含量检测 |
| 2.2.13 脂质组成及含量检测 |
| 2.2.14 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乙醇胺含量检测 |
| 2.2.15 脂肪酸种类及含量检测 |
| 2.2.16 统计学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基本组成变化 |
| 2.3.1.1 水分含量 |
| 2.3.1.2 蛋白质含量 |
| 2.3.1.3 灰分含量 |
| 2.3.1.4 总糖含量 |
| 2.3.1.5 油脂提取率 |
| 2.3.2 pH |
| 2.3.3 脂质氧化酸败指标 |
| 2.3.3.1 过氧化值 |
| 2.3.3.2 硫代巴比妥酸值 |
| 2.3.4 酸值 |
| 2.3.5 虾青素含量 |
| 2.3.6 脂质组成及相对含量 |
| 2.3.7 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 |
| 2.3.8 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蛋白酶酶法辅助溶剂法对南极磷虾油脂品质的影响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原料 |
|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酶解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南极磷虾油脂 |
| 3.2.2 水分含量检测 |
| 3.2.3 酸值检测 |
| 3.2.4 TBARS值检测 |
| 3.2.5 油脂提取率 |
| 3.2.6 虾青素检测 |
| 3.2.7 脂质组成及含量检测 |
| 3.2.8 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乙醇胺含量检测 |
| 3.2.9 脂肪酸种类及含量检测 |
| 3.2.10 统计学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水分含量 |
| 3.3.2 油脂提取率 |
| 3.3.3 硫代巴比妥酸值 |
| 3.3.4 酸值 |
| 3.3.5 脂质组成及相对含量 |
| 3.3.6 虾青素含量 |
| 3.3.7 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 |
| 3.3.8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大黄鱼养殖及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
| 1.1.1 大黄鱼养殖概况 |
| 1.1.2 大黄鱼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
| 1.2 大黄鱼营养需求研究现状 |
| 1.2.1 蛋白质 |
| 1.2.2 脂类 |
| 1.3 鱼类HUFA合成能力及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
| 1.3.1 鱼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 |
| 1.3.2 鱼类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 1.4 转录组学研究 |
| 1.4.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研究 |
| 1.4.2 鱼类转录组研究概况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无鱼油饲料喂养下大黄鱼幼鱼个体间的生长差异 |
| 2.1 材料方法 |
| 2.1.1 无鱼油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 |
| 2.1.2 实验方法 |
| 2.1.3 生化分析 |
| 2.1.4 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无鱼油饲料喂养各组幼鱼的生长和存活率情况 |
| 2.2.2 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
| 2.3 讨论 |
| 第3章 无鱼油饲料喂养下生长速度不同个体HUF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Δ6-Fad基因 |
| 3.2.2 Elovl5基因 |
| 3.2.3 Elovl4基因 |
| 3.2.4 Elovl6基因 |
| 3.2.5 Elovl1基因 |
| 3.3 讨论 |
| 第4章 无鱼油饲料喂养下生长快与生长慢个体的转录组比较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转录组测序材料的制备 |
| 4.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RNA提取结果 |
| 4.2.2 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 4.3 讨论 |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 5.1 研究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科研成果及学术会议情况 |
| 0 引言 |
| 1 克氏原螯虾废弃物有用成分 |
| 2 克氏原螯虾废弃物综合利用 |
| 2.1 虾黄综合利用 |
| 2.1.1 油脂提取 |
| 2.1.2 调味品提取 |
| 2.2 蛋白质提取 |
| 2.2.1 蛋白粉提取 |
| 2.2.2 小肽提取 |
| 2.3 生物钙提取 |
| 2.4 虾红素提取 |
| 2.5 虾青素提取 |
| 2.6 甲壳素及壳聚糖提取 |
| 2.6.1 壳聚糖提取 |
| 2.6.2 低聚壳聚糖提取 |
| 2.6.3 氨基葡萄糖类化合物 |
| 2.7 环境废水处理 |
| 2.8 小龙虾废弃物连续深加工 |
| 3 动物饲料应用 |
| 3.1 作为蛋白源替代鱼粉 |
| 3.1.1 禽类饲料应用 |
| 3.1.2 水产饲料应用 |
| 3.2 免疫增强剂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1 鱼粉的营养分布 |
| 1.2 鱼粉的分类和质量等级的评定 |
| 1.3 鱼粉的新鲜度和品质的评定 |
| 1.4 劣质鱼粉 |
| 1.5 劣质鱼粉中的毒害物质 |
| 1.6 劣质鱼粉的脱毒研究 |
| 1.7 小肽的生化特性和营养吸收 |
| 1.8 生物改良劣质鱼粉研究的现状 |
| 1.9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菌种最佳接种时间的确定 |
| 3.2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含劣质鱼粉混合物的结果分析 |
| 3.3 酵母菌发酵含劣质鱼粉混合物的结果分析 |
| 3.4 植物乳杆菌发酵含劣质鱼粉混合物的结果分析 |
| 3.5 混菌发酵含劣质鱼粉混合物的结果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不同发酵参数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 4.2 不同菌种发酵对劣质鱼粉混合物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鲣鱼概述及加工现状 |
| 1.1.1 鲣鱼 |
| 1.1.2 鲣鱼的综合加工利用 |
| 1.2 蛋白水解产物研究现状 |
| 1.2.1 蛋白水解的方法 |
| 1.2.2 蛋白酶水解及其产物研究现状 |
| 1.2.3 蛋白酶水解产物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 1.3 烟熏食品的研究现状 |
| 1.3.1 食品烟熏工艺 |
| 1.3.2 烟熏食品的风味研究 |
| 1.4 水产调味料的研究现状 |
|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立题依据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1.5.3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特色 |
| 第二章 鲣鱼鱼肉蛋白酶解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1.4 酶解液中氨基态氮的测定(甲醛滴定法) |
| 2.1.5 酶解液中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
| 2.1.6 蛋白质水解度(DH%)的计算方法 |
| 2.1.7 氨基酸分析 |
| 2.1.8 感官评定方式 |
| 2.1.9 鲣鱼鱼肉酶解液制备工艺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木瓜蛋白酶单因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探究 |
| 2.2.2 胰蛋白酶单因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探究 |
| 2.2.3 中性蛋白酶单因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探究 |
| 2.2.4 双酶的优选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鲣鱼鱼肉双酶酶解过程中产物动态变化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试剂 |
| 3.1.3 实验仪器 |
| 3.1.4 酶解液中氨基态氮的测定(甲醛滴定法) |
| 3.1.5 酶解液中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
| 3.1.6 蛋白质水解度(DH%)的测定方法 |
| 3.1.7 氨基酸分析 |
| 3.1.8 感官评定方式 |
| 3.1.9 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 3.1.10 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的测定 |
| 3.1.11 响应面分析设计 |
| 3.1.12 酶解工艺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双酶酶解条件对鲣鱼鱼肉蛋白水解效果及酶解产物感官特性的影响 |
| 3.2.2 双酶酶解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 3.2.3 双酶酶解过程中氨基酸的释放规律及TAV分析 |
| 3.2.4 双酶酶解过程中蛋白和肽类分子量变化 |
| 3.2.5 双酶酶解过程中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的变化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烟熏鲣鱼粉酶解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试剂 |
| 4.1.3 实验仪器 |
| 4.1.4 酶解液中氨基态氮的测定(甲醛滴定法) |
| 4.1.5 酶解液中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
| 4.1.6 蛋白质水解度(DH%)的测定方法 |
| 4.1.7 氨基酸分析 |
| 4.1.8 感官评定方式 |
| 4.1.9 氮溶解指数(NSI%)的测定 |
| 4.1.10 TVB-N的测定 |
| 4.1.11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
| 4.1.12 酶解液的制备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复合酶酶解对烟熏鲣鱼粉酶解效果的影响 |
| 4.2.2 烟熏鲣鱼粉酶解过程中酶解产物品质控制的研究 |
| 4.2.3 烟熏鲣鱼粉酶解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
| 4.2.4 醇法对烟熏鲣鱼粉酶解液品质控制研究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鲣鱼精风味料产品的品质特性分析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实验试剂 |
| 5.1.3 实验仪器 |
| 5.1.4 模糊数学法对产品感官品质的评定方法 |
| 5.1.5 吸湿率的测定方法 |
| 5.1.6 物性指标的测定 |
| 5.1.7 挥发性风味的测定 |
| 5.1.8 产品工艺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模糊数学法对鲣鱼精风味料感官品质的评定结果 |
| 5.2.2 抗结剂的添加对鲣鱼精风味料产品品质的影响 |
| 5.2.3 鲣鱼精风味料产品物理特性的分析研究 |
| 5.2.4 鲣鱼精风味料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热稳定性的研究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鲣鱼精风味料产品贮藏稳定性研究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实验材料 |
| 6.1.2 实验试剂 |
| 6.1.3 实验仪器 |
| 6.1.4 产品工艺 |
| 6.1.5 贮藏温度条件试验设计 |
| 6.1.6 产品包装与光照条件试验设计 |
| 6.1.7 产品指标评价试验 |
| 6.2 结果与讨论 |
| 6.2.1 贮藏温度对鲣鱼精风味料产品贮藏特性的影响 |
| 6.2.2 脱氧包装与光照条件对鲣鱼精风味料产品贮藏特性的影响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