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希尔达·卢莫日根 (11)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希尔达鲁莫日根(十一)(论文文献综述)

郑仪东[1](2020)在《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文中提出民间故事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民间故事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不但持久地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滋养了作家文学,无数作家从民间故事获得启发、产生灵感,亦或直接改编民间故事,创作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种类齐全,精品众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是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标志和见证。民间故事因为承载着丰厚的民俗、历史、文化信息,而引起了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视,而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通俗的审美趣味却未能引起文艺学、美学同样的重视,此殊为憾事。究其原因,与民间故事缺乏作家文学所具有的艺术技巧性不无关系。民间故事具有人物类型化、情节模式化的特点,看似艺术上简陋粗糙,却能广泛传播、经久不衰,必有原因。本文希望一探民间故事的内部结构,揭开其产生持久魅力的原因。民间故事数量巨大,研究民间故事必须首先限定一定的文本为样本。本文选择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故事为研究样本。作为中华大家园的一部分,中国东北地区拥有几乎全部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且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故事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既能代表中国民间故事,又能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东北三省及邻近的河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都已经出版各自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东北三省各县市大多编有本地的民间故事集,全面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民间故事看似五光十色,但又重复单一,同一类型的故事以多种异文的面目在各地出现,不同异文之间人物、情节、环境各不相同,但故事结构却惊人地一致。一篇篇具体的民间故事是以故事类型结构为核心,融合了本地的民俗、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抓住故事类型也就抓住了故事魅力的关键。据此,本文以“故事类型”的角度审视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分析类型演变,挖掘故事结构,解读故事母题,探讨故事价值。本文选择从故事类型各自演变入手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为了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各自演变的规律,本文比较了“蛇郎”型、“巧女”型、“灰姑娘”型、“狗耕田”型这四个中国东北地区最常见的故事类型与中国其它地区同一故事类型的故事。这四个故事类型在中国东北地区大都出现了如下变化:主人公的性别改变;主人公能力改变;中间者身份改变;情节残酷化;不合东北民俗的情节消失;多个故事类型组合为一个故事,等等。这些变化来自东北民众对民间故事的改造,体现了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审美趣味。中国东北地区曾长期处于荒蛮状态,东北民众深受神话思维影响,生活艰难,民风淳朴,使得传入东北的故事类型变得更加刚健有力、富有崇高的审美趣味。本文运用苏联学者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理论,以及法国叙事理论,依次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功能、行动元和回合。笔者发现,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理论虽然有很大的普适性,但在应对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却遇到障碍。普罗普提出一切民间故事有31项功能,而笔者发现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有33项功能,其中“刺探”与“获悉”合并为“获悉”,“加害”与“非分要求”合并为“加害”,增加“立誓”、“发横财”、“需要”、“交换”功能。这些功能分为主人公功能、反角功能和状态功能三类,大多成对出现。普罗普提出故事人物共有七种行动元:对头、赠予者、相助者、被寻求者、派遣者、主人公、假主人公。分析这七种行动元的彼此关系,可以将“相助者”区分为“助手”和“反助手”,将“助手”与“赠予者”合并为“助手”,将“假主人公”和“对头”合并为“对头”,设立“接受者”以标识承担任务者,设立“中间者”以标识故事中既可偏向主人公也可偏向对头的人物,并以“成功者”、“失败者”标识主人公与对头的身份。这样,将整理后的行动元关系制成如下行动元结构图:(?)故事回合由“起始功能”和“结束功能”相标识,以“谓语功能”推动回合的进展。故事回合可分为“打破生活的平衡”、“努力恢复生活的平衡”、“恢复了生活平衡”这样三部分。其中,“努力恢复生活的平衡”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小回合:“赢取宝物”回合、“战胜对头”回合、“摆脱追捕”回合、“解答难题”回合。将这些回合连接起来,发现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的逻辑关系为:恶化可能→恶化过程→造成恶化→改善可能→改善过程→获得改善。各民间故事几乎都遵循这一逻辑关系,这是千千万万的民间故事都似曾相识的根本原因。故事类型由母题组成。本文尝试解读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中的四大母题:报恩、负恩、冒充、异婚,分别从民俗、心理、美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根源及反复出现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东北民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及以萨满教为代表的宗教思想影响,敬畏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破坏自然。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是一座艺术宝库。在神话思维、民俗传统、故事结构方面,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都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宝贵资源,树立了成功典范。要创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艺作品,就不能不从民间故事中吸取养料。要发展中国东北地区的文艺事业,建设东北地域文学,就必须开发、利用好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这宝贵资源。本文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与中国其它地区同一故事类型的区别,以及构成故事类型的母题之文化内涵,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特色及成因,并为其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检验了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理论在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的适用性,修正了其理论的具体观点,绘制了人物行动元的关系图,归纳了民间故事回合的种类,揭示了民间故事回合推进的内部逻辑关系。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在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方面的空白,对进一步认识民间故事的艺术规律、开发利用民间故事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温闻[2](2019)在《赫哲族“伊玛堪”和欧洲三大英雄史诗中的信仰民俗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伊玛堪是我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在文学载体、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和改造等方面,与欧洲三大英雄史诗具备一定可比性,却没有被赋予同样重要的地位。英雄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长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最终锤炼成了拥有独特内容和艺术思维的文学体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欧洲三大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尼伯龙根之歌》和《罗兰之歌》。本文意在通过西方史诗和伊玛堪的比较,旨在通过总结两者之间的共同性、发掘不同民俗文化的个性特征,着重对比两者的信仰民俗差异,加深大众对伊玛堪的了解,提高对伊玛堪优秀文化学习和传承的热情,提升伊玛堪的文化地位。

陆冉[3](2019)在《“依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分析》文中提出自20世纪30年代起,"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问世,中国学界也开始以文化多样性的眼光重新打量史诗和史诗传统。本文借用口头程式理论和部分民俗学叙事理论对赫哲族口头文学依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进行分析,从词界程式观察依玛堪文本词汇程式,用主题程式观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循环嵌套情节及其生成原因。

金莉娜[4](2016)在《赫哲族“伊玛堪”语篇的萨满词语文化简析——以《希尔达鲁莫日根》为蓝本》文中研究说明赫哲语已经是极度濒危语言。《希尔达鲁莫日根》是赫哲族"伊玛堪"经典口传语篇,用赫哲语叙事。本文通过分析口传语篇中保留的萨满神、萨满神具、多神信仰、萨满仪式方面的词语,描述和阐释其中所蕴含的赫哲族的萨满文化现象和涵义。

王平[5](2015)在《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叙事艺术研究 ——以葛德胜演唱的史诗为例》文中指出史诗“伊玛堪”是赫哲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其叙事艺术是打开赫哲族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本文以歌手葛德胜演唱的七部“伊玛堪”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口头诗学理论对其叙事艺术进行跨学科研究,剖析了“伊玛堪”的叙述者及“伊玛堪”中的人物形象、时间和空间问题。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从三江流域的自然环境、赫哲族渔猎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萨满教信仰三个方面简要地介绍了“伊玛堪”产生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空间。梳理了“伊玛堪”的搜集、采录、语义和体裁讨论,以及近些年关于“伊玛堪”文本和歌手的研究概况。通过文献整理及全面考察,确定选题并简要介绍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伊玛堪”叙述者——“伊玛堪”歌手在史诗讲唱和史诗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三代歌手的师承关系和居住地域分布,来呈现史诗歌手的概况。以赫哲族史诗演唱家葛德胜为中心,揭示社会生活和史诗演唱两种语境下的歌手,并结合具体文本阐释了史诗的叙事视角以及歌手在“伊玛堪”讲唱过程中承担的叙述、交流、见证、评论等诸项功能。第二章对“伊玛堪”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分析葛德胜演唱的七部史诗中的男性英雄和女性英雄形象及运用的程式化表现方式,兼与其他歌手演唱篇目中的人物形象作对比,进而总结史诗中的莫日根作为部落的英雄、首领和萨满,女性变幻阔力充当男性的助手神等特点。第三章从时间顺序、叙述节奏和叙述频率三个方面剖析“伊玛堪”中的时间体现和特点。史诗以英雄的生命成长史为主线,因而体现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一致的情况,预叙和倒叙则呈现了时间倒错的情况。从七部史诗文本对时间长短、速度和频率的控制可以体现出葛德胜演唱的高超技巧。第四章从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切入,归纳了三种典型的物理空间——霍通、房屋、山洞,两种心理空间——阴间和梦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在五种空间之中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变形、获得萨满法术、过阴追魂、跳神和祭祀等重大事件。通过剖析两类空间的叙事功能即空间如何参与、如何影响叙事,进而探讨空间与史诗意义表达之间的深层关系。结语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概括,并对本次研究所得和缺失进行总结。因条件及笔力有限,若干未能解决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乌力汗[6](2015)在《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赫哲族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根据赫哲族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将之分为英雄故事、图腾故事、萨满故事以及风俗故事四类,通过对这四类故事在叙事主题、角色功能及传承演变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对赫哲族民间故事的整体构成情况和审美特征、赫哲族民间故事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之意蕴、赫哲族民间故事的功能形态及其民族心理结构之特征等进行故事类型学、叙事学、文化学等多视角的探索与研究。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前人对赫哲族民间故事的搜集和研究情况,对本文所涉及的故事文本进行理论界定,并阐释本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赫哲族英雄故事研究。本章对赫哲族英雄故事的叙事主题、角色与功能、情节与母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认为赫哲族英雄故事主要包括征战和婚姻两个叙事主题,其征战主题和婚姻主题的序列组合构成赫哲族英雄故事的表层叙事,无论是征战还是婚姻,在赫哲族英雄故事中,都具有生命仪礼的深层内涵;英雄故事有三个最为重要的角色:莫日根形象,阔里形象和对手形象,其主人公莫日根在赫哲族英雄故事中是集大萨满、额真、英雄三重身份为一体的英雄形象,阔里与对手的角色及其功能是莫日根人生仪礼之重要的前提条件与仪式,维系着英雄征战伟业的全部过程;赫哲族英雄故事中较为稳定的叙事母题包括变形、抱摔、英雄结义等母题,通过解读英雄故事的叙事结构及情节构成,进一步探析了赫哲族英雄故事的深层文化内涵。第二章为赫哲族图腾故事研究。本章主要从类型与情节、角色功能、传承与演变等三个方面对赫哲族图腾故事的类型结构、叙事模式等进行探索和阐释,认为赫哲族图腾观念的发展演变是图腾故事的基础,分别有图腾动物与人的结合成为始祖、图腾动物与人的互变和图腾感恩型故事等三种图腾故事类别,其中部分图腾故事是AT分类法已经标目的故事类型;总结图腾动物角色及功能性事件,阐释其图腾动物故事的叙事意义,对赫哲族图腾动物故事相关习俗的流变过程进行考察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赫哲族图腾故事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传承形态、功能及文化涵义,从理论层面总结赫哲族图腾故事之传承演变特征。第三章赫哲族萨满故事研究,分析赫哲族萨满来历故事的不同文本,解析其主要的神树崇拜及其表现形态、过阴追魂母题、神奇成长及鹰鹫崇拜和射日母题与母题系列的排列组合,探究赫哲族萨满崇拜观的表现形式;探析赫哲族萨满故事中萨满是主要的主体,与祭祀仪式、萨满神歌、萨满传承、萨满神力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了赫哲族原始的宗教信仰观念,即萨满教崇拜;在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萨满故事的比较研究中确定赫哲族萨满故事的地域性、民族性、口承性等共性特征以及赫哲族萨满故事的神灵体系、神格化的彰显、独特的民族思想等个性特征。第四章为赫哲族风俗传说研究。本章通过对赫哲族风景器物传说、习俗传说、渔猎传说、爱情传说等的分类和描述,重点阐释与赫哲族风俗传说相关的习俗解释与传播途径,总结赫哲族风俗传说的特征。赫哲族风俗传说所体现的“英雄的物化”是赫哲人对于“英雄永恒”或“英雄不死”的一种期盼与情感,也是赫哲人崇尚英雄主义的精神的表现,赫哲族风俗传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故事,一方面具有传奇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知识记录与传授的功能,能够通过传说讲述生活中一些必备的生存技能与技巧、习俗、传统文化等,从而使这些传说具有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赫哲族口传文化中最能体现其“非遗”价值的部分。结语部分集中阐述了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和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规划。

张娟[7](2014)在《论“伊玛堪”中的英雄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说唱文学,其主人公是代表民族审美和理想追求的莫日根。“伊玛堪”说唱艺人通过质朴的口语表达,运用程式化的语言和建构典型的场景表现了原始社会渔猎文化广阔的生活场景。这种代表赫哲族最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式却随着时间的流传,民族语言的消逝、说唱艺人的凋零逐渐濒危,2011年这种优秀的民族艺术已经被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莫日根作为“伊玛堪”的灵魂,其形象是“伊玛堪”的精华所在,它是承载赫哲族原始记忆的主人公,他的道德和精神代表了赫哲人的理想和追求,他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宗教信仰。本研究通过寻找这种英雄形象的产生土壤和发生过程,分析英雄形象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并论证英雄叙事特征来阐释英雄形象的价值所在,以此呼应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本文除绪论外包括四部分,第一章是“伊玛堪”概述以及对“伊玛堪”英雄的基本认识。在这一部分里通过对“伊玛堪”词义、内容和体裁的分析,得出广义“伊玛堪”和狭义“伊玛堪”的概念,并将文章的讨论范围限制到狭义的“伊玛堪”。狭义“伊玛堪”就是赫哲族的英雄史诗,所以笔者为了能更清楚地认识“伊玛堪”和其主人公莫日根的价值引入了英雄史诗和英雄的概念和联系。得出结论是:莫日根形象是赫哲族英雄时代的典型形象,具有原始文学风格,是值得研究的文学形象。第二章阐述了“伊玛堪”英雄形象产生土壤和产生过程。“伊玛堪”英雄形象的产生是个开放的环境,它根植于三江流域的赫哲人的原始生活,并受到周边少数民族影响。其产生也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脱胎于赫哲族的口传传统,经过“伊玛堪”歌手的口耳相传世代流传下来。通过运用形象诗学的理论分析“伊玛堪”歌手对英雄形象的形式化过程,突出了“伊玛堪”的语言艺术。这一章的结论是:“伊玛堪”英雄形象的产生是通过歌手语言形式化了的赫哲族原始先民的生活。本章的创新点在于关注英雄形象产生的历史继承关系并辨明了勇士故事与英雄史诗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分析了“伊玛堪”英雄形象,通过解析英雄的成长经历总结了赫哲族崇拜的英雄精神。英雄的成长大都经历了幼年孤独成长,然后踏上血亲复仇的征程,在阔力的帮助下打败了敌人、完成了功绩,保卫了氏族的安全,也为部落赢得荣耀。赫哲人所崇拜的就是这种抱负远大、不畏艰辛、光明磊落、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格精神。“伊玛堪”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形式,而它的形式也有独特的价值。第四部分引入了古典戏剧程式化理论来分析“伊玛堪”英雄叙事,古代戏剧要求的一人事、一条主线、首尾呼应等结构要求与“伊玛堪”英雄叙事特征非常契合。通过分析“伊玛堪”的形式得到结论是:“伊玛堪”的内容和它的形式相得益彰。通过词语和语句的程式化以及场景的程式化使这一形象深入人心。本章是论文最大的创新点。最后结语部分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伊玛堪’英雄形象的产生离不开他所生长的历史文化土壤。二是“伊玛堪”英雄形象的内容和形式是高度统一的。

于鑫淼[8](2013)在《赫哲绝唱“伊玛堪”在“乌日贡”中的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日贡”大会是赫哲族特有的、也是唯一的属于赫哲人自己的节日。它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上的一个独有的文艺形式。“乌日贡”,赫哲语为“欢乐喜庆”,是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伊玛堪”是赫哲族的说唱文学,也是“乌日贡”大会上主要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传统的“伊玛堪”用带有神话般色彩的“莫日根”形象作为题材讲述这赫哲人的渔猎生活,以往的“伊玛堪”表演都是由“伊玛堪”艺人在闲暇之余讲唱给族人听,有时一部作品要讲上几天才可以讲完,就是这样的故事填补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空白。在“乌日贡”大会产生后,“伊玛堪”这种说唱文学作为赫哲族的特色艺术也被搬上了舞台。但是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现代社会的文化进步同样对赫哲族“伊玛堪”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不仅是伊玛堪还有一些赫哲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嫁令阔小调、萨满舞等民间音乐形式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赫哲人在娱乐方式、艺术欣赏等方面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许多年轻人不再把说唱赫哲族伊玛堪和传播赫哲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或者说他们几乎是不会讲赫哲语,就更别说是说唱伊玛堪,赫哲文化在传承和保护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逐步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是我们民族文化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对于“伊玛堪”这样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我们应尽最大努力来拯救、保护和传播,使其不会随着老一辈“伊玛堪”传承人的离开而消失,并且可以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的发扬光大,走进全国人民的艺术生活中,最终走向全世界。

黄任远,刁乃莉[9](2012)在《伊玛堪的采录、研究和保护》文中研究说明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蕴涵着赫哲族的精神文化底蕴,浓缩了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精粹,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标志。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变迁,伊玛堪成为"世界级濒危文化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家、民族、生态的角度展开对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韩成艳[10](2011)在《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 ——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赫哲族是中国人口第二少的少数民族,世居在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有语言而无文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口头传统。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伊玛堪”是赫哲族关于民族历史的独特记忆,歌颂了民族英雄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的不朽功绩,带有浓厚的渔猎文化色彩,作为民族的知识和文化体系被一代代歌手演唱和传承。截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伊玛堪”的讲唱活动依然作为赫哲族的日常生活方式存在,进入现代社会后,赫哲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迁,传统文化体系被冲击得支离破碎,伊玛堪的传承也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危机。与此同时,在与外来文化的撞击融合中,赫哲文化传统构筑的意义世界被逐渐置换和抽空。日常生活越来越“现代”的赫哲人,在作为共同体的认同上弥漫着一种身份迷失的焦虑,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够为民族提供身份认同的文化载体,一度作为“民族精神展览馆”的伊玛堪被重新发现。论文的前四章主要论述伊玛堪在“表达认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从结构和意义的双重视角揭示伊玛堪的生长历程,包括伊玛堪产生的文化生态,从口头到文本的写定方式,“程式”的形成与功能,史诗母题的文化意蕴四方面内容,描述伊玛堪于特定文化和生态环境中产生,在传承中不断被传统选择和过滤形成的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再到程式中抽象出的意义单元——母题的文化解读,揭示伊玛堪的产生过程是民族共同的情感和表述方式不断被文化传统认同的过程,伊玛堪作为这个过程的产物,必然是文化传统的艺术显现,其表达的也是民族认同的需要表达的共同情感。第五章论述了在现代生活环境中,伊玛堪被边缘化和解构,而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作为认同表达的符号体系。从伊玛堪的产生机制上就可以证明其具备这种资质,然而如何使传统的,被现代文化生活所边缘的伊玛堪重新回到文化中心,并发挥认同表达的作用,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为之提供了外部条件,而民族成员对认同文化的内在需要则是其得以复兴的根本动力,这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在理论研究上,本文借鉴口头传统理论,结合传统的母题分析方法,对“伊玛堪”史诗做表层叙事单元和深层意义单元的双重解读。采取民族志诗学的观念和态度,对文本写定和迻录方法探讨,以确立口头传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诗学批评标准,重新发现和确认口传史诗的审美价值。同时,笔者尝试从功能的角度,确认伊玛堪作为民族史诗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以此回应长久以来对于“伊玛堪”是否能够成为民族史诗的疑问。在实践层面上,本文希望结合伊玛堪从传统到现代的生命历程及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成果,呈现在文化社区层面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效能,为寻找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中再生和发展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二、希尔达鲁莫日根(十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希尔达鲁莫日根(十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选题的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各自变化
    第一节 “蛇郎”型故事的变化
        一、主人公的变化
        二、留存了禁忌情节
        三、增加了睹物伤情的细节
        四、增加了试探的情节
        五、妻子化身为植物的情节消失
    第二节 “巧女”型故事的变化
        一、与其它故事类型嫁接
        二、巧女的力量发生变化
        三、巧女与外部势力斗争
        四、巧女变成了“巧男”
        五、出现外力协助
    第三节 “灰姑娘”型故事的变化
        一、主人公由女变男
        二、出现残酷情节
        三、“洞节奇缘”母题消失
        四、出现与日本故事相似的异文
        五、大幅度改造故事
    第四节 “狗耕田”型故事的变化
        一、角色改变
        二、突破了“兄弟矛盾”范围
        三、出现残酷情节
        四、出现“动物报恩”母题
    第五节 四大故事类型在东北的变与不变
第二章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结构研究
    第一节 功能论
        一、功能的划分
        二、功能的数目
        三、功能的顺序
        四、功能的类别
        (一)核心功能与辅助功能
        1、核心功能
        2、辅助功能
        (二)主人公功能、反角功能和状态功能
        五、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 行动元论
        一、对行动元结构图的探究
        二、行动元结构图的试用
    第三节 回合论
        一、回合的界定
        (一)起始功能
        (二)结束功能
        二、回合的内部结构
        三、故事功能的回合结构
        四、普通故事的回合模式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母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报恩”母题
        一、“报恩”母题的民俗解读
        二、“报恩”母题的心理解读
        三、“报恩”母题的美学解读
    第二节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负恩”母题
        一、“负恩”母题的民俗解读
        二、“负恩”母题的心理解读
        三、“负恩”母题的美学解读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冒充”母题
        一、“冒充”母题的民俗解读
        二、“冒充”母题的心理解读
        三、“冒充”母题的美学解读
    第四节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异婚”母题
        一、“异婚”母题的民俗解读
        二、“异婚”母题的心理解读
        三、“异婚”母题的美学解读
第四章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价值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神话思维价值
    第二节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民俗传统价值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的故事结构价值
        一、人物类型化
        二、情节模式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赫哲族“伊玛堪”和欧洲三大英雄史诗中的信仰民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伊玛堪”和欧洲英雄史诗中的共同性
    1.1 简述
        1.1.1 赫哲族“伊玛堪”
        1.1.2 欧洲英雄史诗
        1.1.3 “伊玛堪”与欧洲英雄史诗的关联
    1.2 共同的民俗属性
        1.2.1 民族性
        1.2.2 历史性
        1.2.3 稳定性
    1.3 相似的传承方式
    1.4 相似的情节母题
        1.4.1 复仇
        1.4.2 家族和家国的兴起
        1.4.3 神灵与恶鬼
第2章 不同的民俗文化及个性特征
    2.1 不同的生活民俗
        2.1.1 服饰民俗
        2.1.2 饮食民俗
        2.1.3 居住民俗
        2.1.4 交通与行旅民俗
    2.2 不同的婚姻民俗
        2.2.1 不同的仪式
        2.2.2 “伊玛堪”中的一夫多妻制与欧洲英雄史诗中的一夫一妻制
第3章 “伊玛堪”和欧洲英雄史诗中的信仰民俗比较
    3.1 对自然的敬畏
    3.2 对生死的敬畏
    3.3 万物有灵观构成了民族的哲学基础
第4章 民俗的传承与信仰缺失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叙事艺术研究 ——以葛德胜演唱的史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伊玛堪”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自然环境
        二、生产方式
        三、萨满教信仰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伊玛堪”采录与整理
        二、“伊玛堪”语义探源
        三、“伊玛堪”文体之争
        四、“伊玛堪”文本研究
        五、“伊玛堪”歌手研究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伊玛堪”的叙述者
    第一节 “伊玛堪”歌手
        一、三代伊玛堪歌手
        二、伊玛堪歌手的居住地域分布
    第二节 史诗演唱家葛德胜及其他歌手
        一、葛德胜的双重身份
        二、歌手吴连贵与尤树林
    第三节 叙述视角和叙述者的功能
        一、“伊玛堪”的叙述视角
        二、“伊玛堪”叙述者的功能
第二章 “伊玛堪”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男性形象
        一、部落的英雄
        二、部落的首领
        三、氏族的萨满
    第二节 女性形象
        一、女性的外貌和心理
        二、女性变幻阔力
第三章 “伊玛堪”中的时间
    第一节 时间顺序
        一、时间一致
        二、时间倒错
    第二节 叙述节奏
        一、省略
        二、概要
        三、场景
        四、停顿
    第三节 叙述频率
        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二、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事
        三、讲述n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四、讲述一次发生过n次的事
第四章 “伊玛堪”中的空间
    第一节 空间叙事
    第二节 空间类型及其特征
        一、物理空间
        二、心理空间
    第三节 空间的叙事功能
        一、空间的转换
        二、空间的功能
结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理论界定
    二、赫哲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
    三、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
        (一) 神话研究
        (二) 传说研究
        (三) 民间故事研究
    四、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赫哲族英雄故事研究
    第一节 赫哲族英雄故事的叙事主题
        一、征战主题
        二、婚姻主题
        三、英雄故事的生命仪礼内涵
    第二节 赫哲族英雄故事母题研究
        一、变形母题
        二、抱摔母题
        三、英雄结义母题
    第三节 赫哲族英雄故事的角色及其功能
        一、莫日根角色及其功能
        二、阔里角色及其功能
        三、对手角色及其功能
    小结
第二章 赫哲族图腾故事研究
    第一节 赫哲族图腾故事类型研究
        一、始祖型图腾故事
        二、互变型图腾故事
        三、感恩型图腾故事
    第二节 赫哲族图腾动物故事习俗解析
        一、熊图腾故事与熊之禁忌习俗
        二、虎图腾故事与虎之禁忌习俗
    第三节 赫哲族图腾故事的演变
        一、从神话向传说
        二、从传说到笑话
    小结
第三章 赫哲族萨满故事研究
    第一节 赫哲族萨满来历故事的母题研究
        一、萨满来历故事概述
        二、萨满来历故事的母题分析
    第二节 赫哲族萨满故事中的角色与功能
        一、人神之间的交流媒介
        二、萨满的善恶形象
    第三节 赫哲族萨满故事的特征
        一、突出赫哲族萨满教神灵体系
        二、赫哲族萨满神格的独特彰显
        三、独特的民族心理态势和思维观念
    小结
第四章 赫哲族风俗传说研究
    第一节 赫哲族风俗传说类型概述
        一、风景器物传说
        二、习俗传说
        三、渔猎传说
        四、爱情传说
    第二节 赫哲族风俗传说的民俗解析
        一、节日习俗
        二、婚姻生活习俗
        三、说与唱融合的叙事习惯
    第三节 赫哲族风俗传说特征研究
        一、民族特征
        二、赫哲族传说的时空叙事
        三、赫哲族风俗传说解释性特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论“伊玛堪”中的英雄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状况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伊玛堪”概述
    1.1 “伊玛堪”概念
    1.2 “伊玛堪”特点
第二章 、“伊玛堪”英雄形象的起源
    2.1 英雄形象是通过语言形式化的生活
        2.1.1 “伊玛堪”英雄形象的内容是生活
        2.1.2 英雄和赫哲族英雄时代
    2.2 英雄形象形式化的主要过程
        2.2.1 主观化:修辞方法的运用
        2.2.2 简化:套语的运用
        2.2.3 定型:箭垛式人物的塑造
第三章 、“伊玛堪”中的莫日根形象
    3.1 英雄的成长经历
        3.1.1 身世背景
        3.1.2 复仇故事
        3.1.3 阔力相助
        3.1.4 凯旋归来
    3.2 莫日根的英雄精神
        3.2.1 本领高强,不畏强暴
        3.2.2 心胸开阔,有情有义
        3.2.3 抱负远大,追求幸福生活
第四章 、英雄故事的程式
    4.1 “伊玛堪”的英雄叙事
        4.1.1 首尾贯穿
        4.1.2 照应埋伏
        4.1.3 一线到底
        4.1.4 一人一事
    4.2 宾白程式
    4.3 场景程式
    4.4 程式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赫哲绝唱“伊玛堪”在“乌日贡”中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方法
        (二) 民间评价与分析评价
        (三) 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研究方法
    三、 本文结构布局如下
    注释
第一章 “乌日贡”大会以及“伊玛堪”的概况
    一、 “乌日贡”大会的产生
        (一) 大会发起的原因
        (二) 大会的内容
        (三) 大会发起的意义
    二、 “伊玛堪”概况
        (一) 什么是“伊玛堪”
        (二) “伊玛堪”在赫哲人生活中的地位
        (三) “伊玛堪”的传承方式
第二章 “乌日贡”大会中传统“伊玛堪”作品的创新变化
    一、 “乌日贡”大会中的传统“伊玛堪”
    二、 以“莫日根”形象为主的传统“伊玛堪”作品
        (一) 《满都莫日根》
        (二) 《香叟莫日根》
        (三) 《希尔达鲁莫日根》
    三、 “老调新唱”的“伊玛堪”作品
        (一) 尤秀云和她的《伊玛堪小调》
        (二) 赫哲族音乐的新生代表演的“伊玛堪”
        (三) 伊玛堪小调《赫哲酒歌》
    四、 以萨满调为主的传统“伊玛堪”作品
        (一) 萨满调精通的“伊玛堪”传承人
        (二) 《祈求神灵保佑》
    注释
第三章 “乌日贡”大会中体现了现代特色的“伊玛堪”作品
    一、 历届“乌日贡”中体现现代特色的“伊玛堪”
    二、 “乌日贡”大会中的新形式“伊玛堪”
        (一) 具有创新精神的“伊玛堪”传承人
        (二) 《东方赫哲》
    三、 “乌日贡”中的“伊玛堪”在其他方面的创新
        (一) 语言
        (二) 表演形式
        (三) 服饰
    注释
第四章 “伊玛堪”的现状和价值评估
    一、 伊玛堪说唱音乐的现状及濒危原因
    二、 伊玛堪说唱音乐的价值评估
    注释
第五章 “乌日贡”大会中“伊玛堪”的保护与发展
    一、 “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存在价值
    二、 “伊玛堪”如何在“乌日贡”大会上得以保护和发展
        (一) 传承人的培养
        (二) 打破局限性
    三、 对于“伊玛堪”文化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伊玛堪的采录、研究和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 伊玛堪的采录
二、伊玛堪的研究
三、伊玛堪的保护
    1.保护了一批伊玛堪录音
    2.整理出版了伊玛堪作品集
    3.关于伊玛堪保护的几点建议

(10)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 ——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伊玛堪"文本的采录、整理、翻译和出版
        二、"伊玛堪"的本体研究
        三、"伊玛堪"的与其他民族说唱文学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伊玛堪"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赫哲族的历史渊源和自然环境
        一、历史渊源
        二、组织结构
        三、自然生态环境
        四、三江渔猎文化中孕育的"伊玛堪"
    第二节 萨满信仰与英雄叙事
        一、赫哲族的萨满信仰
        二、宗教想象与英雄叙事
    第三节 赫哲族的口头传统
        一、作为民族口头传统源头的神话
        二、民间传说"特仑固"
        三、民间故事"说胡力"
        四、民间歌谣"嫁令阔"
第二章 书写与传统:伊玛堪的文本类型
    第一节 "文本"与"史诗文本"
        一、文本(Text)
        二、史诗文本类型
    第二节 "伊玛堪"的史诗文本类型
        一、伊玛堪的采录进程
        二、伊玛堪的文本类型
    第三节 虚构的权威——伊玛堪文本迻录检讨
        一、自觉实录下的主观真实性
        二、口头艺术文本呈现的可能性
第三章 伊玛堪中的程式及其功能
    第一节 作为结构单元的程式
        一、程式(Formula)
        二、程式的属性
    第二节 伊玛堪中的程式
        一、语词和句式程式
        二、典型场景程式
        三、故事范型程式
    第三节 程式的意义和功能
        一、程式与歌手的演唱活动
        二、程式对于听众接受的意义
        三、口头程式语言的艺术审美
第四章 伊玛堪母题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英雄史诗中的母题
        一、史诗的母题(motif)
        二、史诗的程式、母题和主题
    第二节 伊玛堪中母题的类型和文化意蕴
        一、奇异诞生
        二、英雄结义
        三、神奇婚姻
        四、凯旋酬神
    第三节 伊玛堪史诗母题的文化内涵
        一、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二、单一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从口头传统到认同表达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
        二、伊玛堪的危机与转机
    第二节 伊玛堪作为公共文化的社区保护和传承
        一、"保护":纳入公共文化进行传承
        二、制度创新与落实民族文化社区的保护
        三、文化自觉从社区到国家
    第三节 "本真性"标准与文化主体认同
        一、"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评估标准
        二、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进程和现状分析
结语: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希尔达鲁莫日根(十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类型研究[D]. 郑仪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2]赫哲族“伊玛堪”和欧洲三大英雄史诗中的信仰民俗比较研究[D]. 温闻.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9(09)
  • [3]“依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分析[J]. 陆冉. 参花(下), 2019(02)
  • [4]赫哲族“伊玛堪”语篇的萨满词语文化简析——以《希尔达鲁莫日根》为蓝本[J]. 金莉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5]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叙事艺术研究 ——以葛德胜演唱的史诗为例[D]. 王平.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
  • [6]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D]. 乌力汗. 中央民族大学, 2015(12)
  • [7]论“伊玛堪”中的英雄形象[D]. 张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8]赫哲绝唱“伊玛堪”在“乌日贡”中的创新[D]. 于鑫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3)
  • [9]伊玛堪的采录、研究和保护[J]. 黄任远,刁乃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04)
  • [10]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 ——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研究[D]. 韩成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赫哲族论文 莫日根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上一篇:大型综合系列丛书《经济研究图书馆》推出
下一篇:食品椰干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