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雯智[1](2021)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陈姝[2](2021)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先予电动间歇牵引治疗20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采用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针刺取穴肾俞穴、腰夹脊穴、委中穴为主穴,三焦俞穴、曲池穴为配穴,均取双侧。试验组先予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20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予上述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对照组及试验组均为每治疗5天,休息2天,4周为1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期间,两组各有2例患者因疗程过长自动退出而脱落。最终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28例。(2)符合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的腰椎JO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指数较对照组明显(P=0.000<0.05),说明试验组的治疗方案更能改善患者腰椎的主观症状。(4)受试后两组均可以改善VAS评分,试验组的VAS评分变化分值高于对照组(P=0.001<0.05),说明经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疼痛方面更优。(5)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前好转,且试验组改善指数明显较高(P=0.000<0.05),说明试验组更能改善本病对受试者的生活影响。(6)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2.987,P=0.08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采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的疗效优于电动间歇牵引联合针刺疗法,前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程度更加显着,更能减少该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梅清[3](2021)在《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对比竹圈盐灸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竹圈盐灸)和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竹圈盐灸治疗,选穴为命门、腰阳关、肾俞(双),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次200mg,每日2次,早晚餐后口服,连续服药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Modifie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MOD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变化情况及差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VAS疼痛评分、MODI指数、血清TNF-α值及IL-1β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均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疼痛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VAS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VAS疼痛评分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MODI指数: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MODI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MODI指数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TNF-α、IL-1β值: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可降低TNF-α、IL-1β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改善TNF-α、IL-1β值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竹圈盐灸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降低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疼痛评分、MODI指数、血清TNF-α及IL-1β值,且竹圈盐灸疗法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VAS疼痛评分、MODI指数方面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刘美[4](2021)在《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干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在接受相同静养卧硬板床休息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的实验组与单一进行核心肌群训练的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找出传统易筋经功法在慢性腰肌劳损的运动康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针对3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进行身体成分测量包括体重、血压、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基础代谢。量表测量法包括体态评估和FMS评估;腰痛量化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主观疼痛感觉Mc Gill疼痛分级评分(PRI),疼痛强度评分(PPI),动作筛查评分(FMS),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非参数U检验、非参数W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0,P=0.000<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2,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87,P=0.000<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43,P=0.001<0.05)。疼痛强度评分(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2,P=0.000<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8,P=0.000<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4,P=0.000<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31,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1,P=0.000<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5,P=0.001<0.05)。疼痛强度评分(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3,P=0.001<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6,P=0.001<0.05)。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P=0.002<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34<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9>0.05)。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Mann-Whitney U检验(两独立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66.500,P=0.056>0.05)。疼痛强度评分(PPI)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4.500,P=0.045<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1.000,P=0.653>0.05)。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4,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6,P=0.082>0.05)。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Mann-Whitney U检验(两独立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7.000,P=0.305>0.05)。疼痛分级评分(PRI)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000,P=0.000<0.05)。疼痛强度评分(PP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1.000,P=0.202>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7.500,P=0.539>0.05)。结论:实验表明易筋经功法和核心肌群训练分别对防治慢性腰肌劳损都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实验组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于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明显好于单一核心肌群训练,说明传统功法在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运动康复过程中起到起效快、有效率高、复发率少的特点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正确指导患者坚持长期练习是关键不仅可以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还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腰肌扭伤的发生,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体育保健预防人员都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金杰[5](2021)在《改良八段锦功法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八段锦功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发挥中华传统功法的优势,促进术后早期康复,为传统功法在腰椎疾病康复方面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将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20年06月~2020年11月明确诊断为LDH,并接受PELD手术成功且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主任医师主刀。根据入院日期,通过随机数表将所观察病例分为八段锦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八段锦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补充行改良八段锦功法锻炼处方(改良八段锦功法,每天演练改良八段锦功法2遍,早晚各1遍,6天/周,休息1天,连续1月为1个疗程,锻炼3个疗程)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单独应用常规康复方案)30例。比较两组康复前、康复后1月、康复后3月的腰腿疼痛评定(VAS)、腰椎功能JOA评分及腰骶部多裂肌表面肌电图测定,以判定临床康复疗效、多裂肌功能。使用SPSS25.0对所有统计数据进行软件处理,康复后3月评定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手术节段比较,组间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康复前与康复后3月、康复后1月与康复后3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康复后3月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康复后1月,两组缓解疼痛相当,康复后3月,八段锦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大,八段锦组对于术后疼痛缓解疗效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康复前与康复后3月、康复后1月与康复后3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康复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康复后1月、康复后3月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康复前升高,且八段锦组较对照组上升程度更大,说明八段锦组在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4.腰骶部患侧多裂肌功能的影响:两组患者AEMG、MPF、MF值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康复后3月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康复前与康复后3月、康复后1月与康复后3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两组患者AEMG、MPF、MF值组间比较: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康复后3月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AEMG、MPF、MF值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康复后1月,两组AEMG、MPF、MF值上升趋势相当,康复后3月,八段锦组AEMG、MPF、MF值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大,八段锦组提高患侧多裂肌肌力和耐疲劳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腰骶部健侧多裂肌功能的影响:两组患者AEMG、MPF、MF值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PF、MF值与八段锦组AEMG值在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康复前与康复后3月、康复后1月与康复后3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AEMG值在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康复前与康复后3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康复后1月与康复后3月(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AEMG、MPF、MF值组间比较:康复前与康复后1月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康复后3月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AEMG、MPF、MF值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康复后1月,两组AEMG、MPF、MF值上升趋势相当,康复后3月,八段锦组AEMG、MPF、MF值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大,八段锦组提高健侧多裂肌肌力和耐疲劳度方面优于对照组。6.总体疗效比较:八段锦组优良率达90%,对照组优良率达80%(P<0.05),具有与统计学意义,说明八段锦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八段锦功法联合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能够提高PELD术后患者康复疗效,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可有效提高LDH行PELD术后患者腰骶部肌肉的肌力和耐疲劳度,改善腰腿部疼痛和腰椎功能,是一项安全、有效、有益的日常体育锻炼方式,值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患者康复中推广应用。
陈梅[6](2020)在《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脐针结合普通针刺与单独使用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脐针作为附加针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针灸治疗中是否更具有优越性,为脐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现实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0例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脐针结合普通针刺)5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5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JOA(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MPQ)、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QOL-BREF)评估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不同时间点所得的量表评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86例受试者完成了整个实验。对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定表、MPQ、WHQOL-BREF评分进行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组间具有可比性。将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定表、MPQ、WHQOL-BREF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治疗1周及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JOA评分和MPQ得分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对比两组JOA评分差异,可以看出治疗组起效较快。在MPQ评分中,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对比也具有明显优势。在WHQOL-BREF各领域评分中,治疗组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整体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该病均显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分析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86.36%,对照组显效率为64.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组较对照组在显效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脐针结合普通针刺和普通针刺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和腰部活动能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两者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2.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效果明显,在改善功能活动及生存质量方面起效较普通针刺快。3.脐针选穴较少,疼痛度小,患者易接受,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刘继玲[7](2020)在《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既定各项标准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火刃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最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项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取患侧阿是穴及秩边、委中穴进行火刃针治疗。对照组: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委中穴,行普通针刺得气后,在阿是穴、委中穴接入电针治疗。疗程:两组相同,均为每周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评估,采用Mc G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生活质量量表,由第3方专业人员来进行资料收集与保管、疗效观察;所采集的相关数据,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最终的统计和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各项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等)、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Mc Gill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具有疗效;(2)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疼痛改善方面,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着。4.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腰椎功能障碍。(2)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对照组。5.两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在八个维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较前有所提高;(2)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八个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火刃针疗法能较有效的减轻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痛、腿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有效的改善腰椎的活动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火刃针法与常规电针法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方面均有效,且火刃针疗效优于常规电针,值得临床推广。
杨婵[8](2020)在《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是通过观察循筋灸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和颈椎功能的改善,并与穴位悬灸法做对比,旨在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寻找一种疗效更加佳的艾灸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按首次来诊时间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循筋灸法)50例和对照组(穴位悬灸法)50例。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7天为1疗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疗程后进行VAS疼痛量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NPQ)、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并比较总体临床疗效。结果: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两组间治疗前后VAS评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筋灸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症状,疗效更加明显。在颈痛量表评分(NPQ)方面,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P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NPQ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椎间孔挤压试验、感觉、肌力、腱反射和手的功能,但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工作和生活能力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说明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治疗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工作和生活能力时明显优于穴位悬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对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穴位悬灸法。
刘焱[9](2018)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伤科常见和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虽能改善症状,但仍存在不足。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疗LDH俨然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加味补肾活血方对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功能等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入选于2016年02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附属靖江市中医院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随访时间为6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状况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随访期间,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填写相应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量表,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54.50±11.92)岁,平均病程(4.15±5.23)年,其中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的患者分比为5例、18例、7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54.20±13.76)岁,其中突出节段为L3-4、L4-5、L5-S1的患者4例、17例、9例。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JOA评分升高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升高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ODI指数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ODI指数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0%、86.7%,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分别为93.3%、90%。两个随访时间节点,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患侧肢体疼痛,服用中药汤剂后第三天缓解,随访6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半年后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着,有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加味补肾活血方有利于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改善。
李文超[10](2017)在《基于远红外线和X射线的器械研发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人类对电磁波的认识不断深入,远红外线和X射线是两种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监测有着重要影响的电磁波谱,我们基于远红外和X射线进行了器械的研发与设计,帮助人们改善健康和提高疾病检测能力。远红外线是指波长在4-1000微米范围内的电磁波。波长在4-14微米的远红外线,与人体组织中的生物细胞分子、体液中的水分子运动频率相一致,可以发生共振效应,表皮组织内部温度升高。热效应加速机体内部生物酶合成,提高生物酶活性,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促进体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从而提高生命的免疫力和生命组织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能力,远红外线是一种生命光线。依据远红外线对人类某些疾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我们开发了一款基于远红外理疗的医疗器械。对于远红外理疗设备最重要部分是远红外线的发光源。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耐高温、高强度、材质轻材料。本文选用了不同型号和尺寸的碳纤维板作为远红外热源材料,研究了碳纤维板的表面温度及远红外频率随交流或直流电压的变化规律。为生产远红外理疗发热板提供实验支撑。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板600*400mm尺寸,电压为48V,直流电时,8-14μm范围的红外光比较均匀,且强度较高,热量分布均匀,温度合适,安全系数高,适合于应用于人体理疗。X射线相衬成像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吸收对比机制的成像技术,这种新技术通过检测X射线透射物体发生的相位变化来解析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根据物体的复折射率理论,对于硬X射线波段,由轻元素构成的软组织的相位因子比吸收因子大三个数量级,意味着在理论上,相位成像有着更好的图像质量,更好的灵敏度。目前,主流的X射线相衬成像技术包括晶体干涉仪、自由传播成像、衍射增强成像、光栅相衬成像等四种技术。其中部分装置系统过于复杂,视场太小,要求极高的机械稳定性和苛刻的光源需求,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利用。目前最接近临床应用的成像是光栅相衬成像技术,该技术彻底摆脱了对同步辐射光源的依赖,可以在普通实验室完成实验。鉴于X射线相衬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光栅相衬成像技术和自由传播技术,设计了关于相衬成像的CT。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脱落处理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计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案 |
| 2.4 观察指标 |
| 2.5 不良事件 |
| 2.6 伦理要求 |
| 3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一般资料对比 |
| 3 观察指标分析 |
| 3.1 腰椎JOA评分比较 |
| 3.2 VAS评分比较 |
| 3.3 腰痛ODI评分比较 |
| 3.4 两组疗效评价比较 |
| 3.5 不良反应 |
| 讨论与分析 |
| 1 立题思路 |
| 2 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及针刺治疗 |
| 2.1 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 |
| 2.2 针刺取穴依据 |
| 3 作用机制分析 |
| 3.1 准倒悬自重腰椎牵引技术模拟中医倒悬牵引法的作用机制 |
| 3.2 人体脊柱横波运动技术模拟中医推拿疗法——牵抖法的作用机制 |
| 3.3 光热治疗环的作用机制 |
| 3.4 磁场治疗的作用机制 |
| 4 关于电动间歇牵引治疗LDH的分析 |
| 5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研究结果分析 |
| 5.1 观察指标 |
| 5.2 观察指标的结果分析 |
| 6 研究结果差异分析 |
| 6.1 中医方面 |
| 6.2 西医方面 |
| 7 课题创新性 |
| 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研究对象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脱落、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随机分组与盲法 |
| 3.2 治疗方法 |
| 4 观察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
| 4.1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 4.2 VAS疼痛评分 |
| 4.3 MODI量表 |
| 4.4 血清TNF-α、IL-1β水平 |
| 4.5 安全性指标和检测 |
| 4.6 观察时间点及方式 |
| 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6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 7 质量控制 |
| 7.1 研究人员的质量控制 |
| 7.2 受试者的质量控制 |
| 7.3 病例观察的质量控制 |
| 8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9 伦理审查批件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一般资料比较 |
| 3 观察指标比较 |
|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2 VAS评分比较 |
| 3.3 MODI指数比较 |
| 3.4 血清TNF-α、IL-1β值比较 |
| 3.5 临床疗效比较 |
| 3.6 安全性比较 |
| 分析与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CNLBP的认识 |
| 1.1 流行病学 |
| 1.2 临床表现 |
|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4 西医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CNLBP的认识 |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 2.3 中医治疗 |
| 3 证型选择依据 |
| 4 竹圈盐灸的概述、选择依据及作用机理 |
| 4.1 竹圈盐灸的概述 |
| 4.2 竹圈盐灸的选择依据 |
| 4.3 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CNLBP的作用机理 |
| 5 选穴依据 |
| 6 对照组用药依据 |
| 7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 7.1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 7.2 VAS疼痛评分 |
| 7.3 MODI量表 |
| 7.4 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 |
| 8 研究结果分析 |
| 8.1 基线资料分析 |
| 8.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 8.3 VAS评分分析 |
| 8.4 MODI指数分析 |
| 8.5 血清TNF-α、IL-1β水平分析 |
| 8.6 临床疗效分析 |
| 9 创新性 |
| 10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选题意义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 2.1 慢性腰肌劳损概念的阐述 |
| 2.2 慢性腰肌劳损的发病机理研究 |
| 2.3 中西医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3.1 中华医学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
| 2.3.2 西方医学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
| 2.3.3 运动康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 3.1 实验导图 |
| 3.2 实验对象 |
| 3.2.1 病例筛查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文献资料法 |
| 3.3.2 量表测量法 |
| 3.3.3 实验观察法 |
| 3.3.4 数理统计法 |
| 3.3.5 比较分析法 |
| 第4章 实验结果 |
| 4.1 基本信息 |
| 4.1.1 患者性别状况 |
| 4.1.2 患者年龄状况 |
| 4.1.3 患者体重状况 |
| 4.1.4 患者职业状况 |
| 4.1.5 患者病因状况 |
| 4.1.6 患者病程状况 |
| 4.2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指标比较 |
|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比较 |
| 4.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
|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
| 第5章 认识、分析与讨论 |
| 5.1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
| 5.2 现代康复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
| 5.3 易筋经功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中医理论分析 |
| 5.4 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
| 5.5 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治疗作用的讨论 |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6.3 研究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1.1 定义 |
| 1.2 流行病学 |
| 1.3 发病危险因素 |
| 1.4 发病机制 |
| 1.5 症状和体征 |
| 1.6 阶梯化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2.1 概述 |
| 2.2 治疗 |
| 3. 椎间孔镜技术及术后康复锻炼 |
| 3.1 椎间孔镜概述 |
| 3.2 椎间孔镜术后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
| 3.3 椎间孔镜术后康复锻炼治疗 |
| 4. 中医特色康复功法八段锦 |
| 4.1 八段锦概述 |
| 4.2 八段锦在脊柱康复中的运用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 |
| 1.7 分组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术前处理 |
| 2.2 手术方案 |
| 2.3 术后处理 |
| 2.4 分组康复治疗 |
| 2.5 观察指标 |
| 2.6 总体疗效评价 |
| 2.7 指标观察时间节点 |
| 2.8 统计学分析 |
| 2.9 研究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结果讨论 |
| 1.1 VAS评分分析 |
| 1.2 JOA评分分析 |
| 1.3 表面肌电图数据结果分析 |
| 1.4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 2. 改良八段锦运用于LDH患者PELD术后康复锻炼的理论依据 |
| 2.1 腰部周围肌肉与腰椎稳定性 |
| 2.2 多裂肌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
| 2.3 表面肌电图理论依据 |
| 2.4 改良八段锦优势及其改善LDH患者PELD术后作用机理分析 |
| 3. 本研究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一、概念及命名 |
| 二、流行病学特点 |
| 三、病因病机 |
| 四、诊断标准 |
|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一、关于病名 |
| 二、病因病机 |
| 三、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
| 四、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 第三节 脐针疗法及其应用现状 |
| 一、脐针疗法的创立 |
| 二、脐针疗法的应用现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 三、临床随机方案的实施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第一节 本研究治疗中脐针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病理机制 |
| 第三节 穴位的选择依据 |
| 第四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
| 第五节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 1.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名溯源 |
| 1.2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1 祖国医学对痛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2 祖国医学对腰痛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3 祖国医学对腰痛病在症状、舌脉和证型上的认识 |
| 1.2.4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在经络上的认识 |
| 1.3 针灸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研究 |
| 1.3.1 传统医学对针灸治疗腰痛主要穴位的相关论述 |
| 1.3.2 传统针刺治疗 |
| 1.3.3 电针治疗 |
| 1.3.4 针刀、刃针治疗 |
| 1.3.5 毫火针治疗 |
| 1.3.6 针灸特殊针法治疗 |
| 1.3.7 针灸结合手法治疗 |
| 1.3.8 其他综合疗法 |
| 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 2.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
| 2.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 |
| 2.2.1 机械性卡压理论 |
| 2.2.2 炎性物质刺激理论 |
| 2.2.3 同根反射学说 |
| 2.2.4 脊柱失衡与节段错位理论 |
| 2.3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研究 |
| 2.3.1 药物治疗 |
| 2.3.2 物理治疗 |
| 2.3.3 神经阻滞治疗 |
| 2.3.4 手术治疗 |
| 2.3.5 其他综合治疗 |
| 3 总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盲法 |
| 1.8 分组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1.1 治疗组(火刃针疗法治疗) |
| 2.1.2 对照组(常规电针疗法治疗) |
| 2.1.3 健康宣教 |
| 2.2 疗效评定与观察 |
| 2.2.1 人口学资料 |
| 2.2.2 疗效评价方法 |
| 2.3 疗效观察 |
| 2.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
| 3.3 两组MCGILL量表比较 |
| 3.4 两组ODI比较 |
| 3.5 两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 |
| 4 不良反应观察 |
| 第三章 讨论 |
| 1 筋结与气机不畅和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的关系密切 |
| 1.1 筋结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产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
| 1.2 筋结引起的气机不畅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产生的主要病机 |
| 1.3 “松筋调气”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论概述 |
| 2 祖国医学对委中穴和秩边穴在腰痛病上的认识 |
| 2.1 委中穴治疗腰痛病 |
| 2.2 秩边穴治疗腰痛病 |
| 3 火刃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选用依据 |
| 3.1 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依据 |
| 3.2 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选穴原则和操作手法 |
| 3.3 火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依据 |
| 3.4 火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选穴原则和操作手法 |
| 3.5 刃针结合火针的优势 |
| 3.5.1 刃针的优势 |
| 3.5.2 火针的优势 |
| 3.5.3 火刃针的优势 |
| 4 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评价 |
| 4.1 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量表的评价 |
| 4.2 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OSWESTRY疼痛量表的评价 |
| 4.3 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评价 |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针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2 疾病诊断标准 |
| 1.3 观察病例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意外情况的处理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处理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病例基本情况 |
| 2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衡性的比较和分析 |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 2.2 两组病情程度比较 |
| 3 各组内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 3.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情况 |
| 3.2 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
| 3.3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 4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本研究意义 |
| 2 经筋理论 |
| 2.1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 |
| 2.2 十二经筋的功能特点 |
| 2.3 经筋病 |
| 2.4 经筋疗法 |
| 3 治疗方案分析 |
| 3.1 治疗经筋的选择 |
| 3.2 治疗部位的选择 |
| 3.3 治疗方法的选择 |
| 4 颈部经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理的联系 |
| 5 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
| 5.1 中医方面 |
| 5.2 现代医学方面 |
| 6 结果分析 |
| 7 循筋灸法与穴位悬灸法的异同及优势 |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疼痛视觉模拟法评分(VAS评分) |
| 附录B 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PQ) |
| 附录C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 |
| 附录D 随机数字表 |
| 附录E 知情同意书 |
|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
| 1.2 手术方法及过程 |
| 1.3 中药治疗 |
|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
| 1.5 术后处理 |
| 1.6 随访方法 |
| 1.7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 1.8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2 手术及随访 |
|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
| 2.4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
| 3. 讨论 |
| 3.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 |
| 3.2 术中用药和手术结束标准 |
| 3.3 补肾活血方的应用 |
| 3.4 对LDH术后临床表现的分析 |
| 3.5 不足与展望 |
| 4. 结论 |
|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
| 1. 术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 |
| 2. 术后出现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 |
| 2.1 自身因素 |
| 2.2 术前因素 |
| 2.3 术中因素 |
| 2.4 术后因素 |
| 2.5 其他因素 |
| 3. 术后残余症状的西医治疗 |
| 3.1 药物治疗 |
| 3.2 硬膜外注射治疗 |
| 3.3 再次手术治疗 |
| 3.4 其他治疗 |
| 4.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药治疗 |
| 4.1 中医药治疗方法 |
| 4.2 其他治疗方法 |
| 4.3 补肾活血法在术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
| 5. 结论 |
| 6. 展望 |
| 第三部分 加味补肾活血方对LDH术后残余症状的初步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剔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分组方法 |
| 1.7 治疗方法 |
| 1.8 随访方法及评价标准 |
| 1.9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基线资料 |
| 2.2 腰痛组、下肢痛组VAS评分结果 |
| 2.3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JOA评分结果 |
| 2.4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ODI评分结果 |
| 2.5 腰痛组、下肢痛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对比 |
| 3 讨论 |
| 3.1 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
| 3.2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 |
| 3.3 本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1.1 古文献记载及对病名的认识 |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治疗原则 |
| 1.4 中医治疗方法及现状 |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 2.1 定义 |
| 2.2 流行病学 |
| 2.3 发病机制 |
| 2.4 临床表现 |
| 2.5 诊断与鉴别 |
| 2.6 治疗 |
| 2.7 保守治疗的现状 |
| 2.8 手术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部分术中图片 |
| 英文缩略词和英汉对照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远红外线 |
| 1.2.1 红外线的生物效应 |
| 1.2.2 红外线的危害 |
| 1.2.3 远红外线的特性 |
| 1.2.4 远红外线生物医学效应原理 |
| 1.2.5 远红外线临床应用研究 |
| 1.3 X射线成像 |
| 1.4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 |
| 1.5 X射线光栅相位衬度成像 |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远红外线碳纤维板测试开发 |
| 2.1 远红外线碳纤维板 |
| 2.2 试验装置 |
| 2.2.1 远红外辐射碳纤维板的结构特点和制作工艺 |
| 2.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 2.3 试验结果 |
| 2.4 碳纤维板表面覆盖材料透射率测定 |
| 2.5 基于远红外碳纤维板的多功能红外理疗仪 |
| 2.6 结论 |
| 第三章 X射线相衬成像器械设计 |
| 3.1 CT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
| 3.1.1 前言 |
| 3.1.2 CT技术的原理 |
| 3.1.3 CT技术发展简介 |
| 3.1.4 CT设备简介 |
| 3.2 X射线相衬成像实验结构 |
| 3.3 X射线相衬成像器械设计 |
| 3.3.1 X射线光栅相衬成像CT系统 |
| 3.3.2 一种微聚焦X光源类同轴相衬成像自动化系统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 4.1 工作总结 |
| 4.2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