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昌[1](2012)在《低氧预处理的BMSCs移植对超长宽比例随意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纯化的后续实验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方法: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用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的SD大鼠BMSCs完全培养基培养、扩增;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形态并通过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培养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34,CD44,CD45,CD29)表达检测。同时进行BMSCs的诱导分化鉴定:应用成骨诱导分化完全培养基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分化状况;应用成脂诱导完全培养基诱导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其分化状况。结果:接种48h便可见部分细胞贴壁牢固,4-5天时细胞开始融合生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状态好,形态均一,为梭形,呈极性排列。细胞传代之后,经过短暂的悬浮然后贴壁,随后经过不大于一天的潜伏期,即进入大量分裂的指数生长期。在5天后细胞达到饱和密度后,停止生长,进入平台期。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为:CD34(14.93%)与CD45(4.48%)阴性表达,CD29(99.88%)与CD44(99.98%)阳性表达。成骨诱导约7天后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内细胞颗粒增多;13天,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间可见钙质沉积;17天,细胞结节中心的细胞逐渐融合失去细胞结构,钙结节形成明显,20天,经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成脂诱导72小时后,镜下观察可见细胞立体感增强,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约一周后脂滴数量增加并相互融合,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多边形,油红0染色显示有大量脂质沉淀。结论:贴壁培养法有效地分离、培养出较为纯化的大鼠BMS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用于进一步研究。背景和目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生理环境氧浓度低于常规培养用的20-21%,适度低氧浓度下,BMSCs表现出促进生长增殖,保持分化潜能的特性。低氧预适应:预先短时间非致死性重复缺血/缺氧后,机体组织细胞获得对随后长时间致死性缺血/缺氧损伤的高度耐受性。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低氧预处理后的BMSCs的生物学特性改变情况,为低氧预处理后的BMSCs体内移植治疗寻找体外依据。方法:将BMSCs传代接种后置于低氧培养箱内(1%02,5%CO2)低氧培养,通过MTT比色法绘制BMSCs的生长曲线,观察1%低氧对BMSCs增殖的影响。低氧(1%02)条件下48h作为BMSCs预处理条件进行细胞培养后,将低氧预处理的BMSCs(HpBMSCs)封闭于无血清的低糖DMEM中孵育,分别在12h,24h,36h,48h,60h,72h和84h时间点收集HpBMSCs,经胎盘蓝染色后采用细胞自动计数仪计数,记录细胞存活率。常氧培养的BMSCs(nBMSCs)同样封闭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进行低氧预处理前后BMSCs表面分子标记鉴定,观察其干性变化。收集HpBMSCs进行HIF-1α、VEGF mRNA表达测定,收集细胞培养上清进行VEGF蛋白浓度测定,观察低氧预处理对低氧反应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在低氧(1%02,5%CO2)条件下培养的BMSCs较常氧(20%O2,5%CO2)条件下培养在贴壁后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潜伏期,随后才进入指数生长期,1%氧浓度为非致死性的培养条件。封闭无血清条件下,两组细胞存活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而nBMSCs组下降更快。HpBMSCs的表面分子标记CD29(+),CD90(+),CD31(-),CD45(-)的表达并未与低氧预处理前有明显变化,未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BMSCs在低氧预处理24h后,HIF-1a的蛋白表达及明显增多,48h时仍明显高表达,但与24h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异。VEGF在BMSCs低氧预处理48h后,在转录及蛋白水平同样表达升高。结论:1%氧浓度能短暂抑制BMSCs的增殖,但不会产生致死性效应,可以作为低氧预处理的氧浓度。1%氧浓度预处理48h后,BMSCs的表型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维持其干性。低氧预处理BMSCs能够提高其耐缺血/缺氧能力,这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增多、激活低氧反应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低氧处理后BMS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录、分泌增多,因此低氧预处理可能称为缺血性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调控策略。背景与目的:随意型皮瓣移植使用方便、灵活,是整形外科最为广泛应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因随意型皮瓣内没有轴心血管,血供不十分丰富,皮瓣的长宽之比受到限制。因为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皮瓣往往出现远端的部分缺血坏死。如采用可行的措施提高超长宽比例随意型皮瓣的远端的缺血耐受、成活能力,有效减少可能发生的缺血坏死,无疑将提高临床上超长宽比例皮瓣的成活率或挽救频临坏死的皮瓣,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展随意型皮瓣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现BMSCs有改善组织缺血的作用,但亦存在移植后存活率低的的缺点,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研究低氧预适应的BMSCs移植对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常氧下培养得到的BMSCs,部分细胞经1%02条件下培养48小时低氧预处理后进行体内移植,同时未预处理细胞及低糖DMEM培养基作为阴性和空白对照。30只制作背部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模型的大鼠随即分为3组:低氧预处理组、常氧培养细胞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将标记的细胞移植入大鼠背部随意皮瓣7天后,检测背部皮瓣成活面积,同时取材组织进行间充质细胞体内示踪、检测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低氧预处理组的皮瓣成活率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低氧预处理组的微血管密度(36.20±8.19)高于细胞对照组(30.01±5.68)和空白对照组(17.60±4.19)(P<0.05)。低氧预处理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300.05±50.41pg/μL)同样高于细胞对照组(240.55±33.64pg/μL)和空白对照组(191.65±32.58pg/μL)(P<0.05),而低氧预处理组的皮瓣内较细胞对照组可以见到更多的荧光标记。结论:低氧预适应的BMSCs移植能够通过提高细胞存活及增强血管生成来提高皮瓣成活率。低氧预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细胞移植调控策略。
李世芳[2](2011)在《骨间后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骨间后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的解剖学研究寻找一种防止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探索一种更为安全的手术入路,从而指导临床前臂手术,进一步增强手术的安全性。材料与方法:1.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尸体标本20例,左右各10例,新鲜成年上肢标本8例,左右各4例。2.对防腐标本进行大体解剖,显露旋后肌及骨间后神经,观察神经的走行及位置,分别测量:L1(神经发出点与桡骨小头的距离)、L2(神经发出点与进入旋后肌点的距离)、L3(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桡骨小头的距离)、L4(桡骨茎突与桡骨小头的距离)、L5(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L6(神经从旋后肌穿出点至尺骨内缘的水平距离)、L7(神经与桡骨颈外侧中线交叉点至桡骨小头的距离)和R(神经旋后肌出入点连线和桡髁线的夹角)。3.将前臂置于旋前位,以肱骨外上髁(A)、尺骨茎突(D)、桡骨Lister结节(E)三点连成一个三角形,再将A点与DE连线的中点(F)连接起来,观察骨间后神经各肌支与ADE三角、AF线的关系。4.暴露骨间后神经前臂各肌支,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各肌支的走行和分布情况,测量各肌支发出点和入肌点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及肌支数目。结果:1.骨间后神经主干测量结果单位:mm (x±s, n左侧=14,n右侧=14)L1左14.74±0.24,右15.82±0.56;L2左31.76±0.32,右30.52±0.48;L3左65.70±0.92,右63.26±0.31;L4左230.26±0.23,右232.34±0.54;L5左6.22±0.34,右6.86±0.26;L6左25.34±0.53,右24.82±0.67;L7左42.74±0.62,右43.58±0.28。2.骨间后神经旋后肌出入点连线和桡髁线的夹角R左30.0°±0.2°,右32.0°±0.1°(x±s,n左侧=14,n右侧=14)3.骨间后神经各肌支发出点和入肌点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和入肌支数单位:mm(x±s,n=28)肱桡肌支39.44±0.15,11.78±0.32,1.9±0.2;桡侧腕长伸肌支35.52±0.16,10.94±0.36,1.8±0.1;桡侧腕短伸肌支45.92±0.32,66.92±0.12,2.6±0.1;旋后肌支61.94±0.57,67.92±0.14,1.6±0.3;指伸肌支69.82±0.36,93.98±0.02,4.9±0.2;尺侧腕伸肌支76.92±0.58,92.94±0.37,2.9±0.4;小指伸肌支78.82±0.48,95.76±0.12,1.3±0.2;拇长展肌支96.74±0.18,125.92±0.36,1.1±0.1;拇短伸肌支103.22±0.52,144.52±0.12,1.5±0.3;拇长伸肌支102.92±0.64,130.36±0.82,1.0±0.1;示指伸肌支130.98±0.74,148.46±0.48,1.0±0.2;肘肌支101.38±0.58,10.18±0.78,1.1±0.2。4.骨间后神经主干位于AF线上者占78.6%(22例),位于AF线桡侧者占10.7%(3例),尺侧者占10.7%(3例)。结论:1.区域定位和线性定位相结合是一种更为准确的骨间后神经的定位方法。2.旋后肌穿出点可作为骨间后神经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
张志芬,赵建文,刘芬兰,韩丽华[3](2009)在《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超长随意皮瓣成活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超长随意皮瓣成活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应用Wistar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动物模型,以自身对照,于术后第1天实验组1次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66.7μg,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连续观察皮瓣成活面积、皮温和成活率,以及应用激光和光导纤维技术测量不同时间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容积的变化。结果断蒂后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为(7.12±1.54)cm2,成活率为(92±5)%,对照组分别为(5.23±0.19)cm2与(69±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 h,实验组中部和尾部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容积和皮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蒂部的血流速度亦有显着增加(P<0.05);3 d后,实验组皮瓣蒂部的血流容积值和皮温比对照组高;至术后7 d,大多数观察(皮瓣存活)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增加非常显着(P<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通过增加皮瓣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容积来提高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
赵建文,刘芬兰,银欢,张苏[4](2004)在《神经生长因子对Wistar大鼠皮瓣成活及其血流容积值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 ,NGF)对Wistar大鼠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动物模型 ,自身对照。手术后第 1d ,随机选择一侧皮瓣为实验组 ,皮下注射 0 5ml(6 6 7μg)NGF ;另一侧为对照组 ,皮下注射 0 5ml生理盐水。借助BPM2 镭射多普勒血液仪对随意皮瓣的血流容积值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实验组血流容积值 ,从术后第 2d起 ,在皮瓣蒂部 ,从术后第 5d起 ,在皮瓣中部、末端 ,显着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NGF能促进皮瓣血管的再通与增生 ,加速血液微循环的重建 ,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长度 ,并可达到早期断蒂的目的。
赵建文,刘芬兰,银欢,刘远峰[5](2004)在《神经生长因子对Wistar大鼠皮瓣成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 |
| 前言 |
| 材料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氧预处理的体外实验 |
| 前言 |
| 材料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三部分 低氧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四部分:综述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英文论文 |
| Paper 1 |
| Paper 2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主要英文缩略索引(Main English abbreviation index) |
|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
|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
| 前言(Introduction) |
|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 结果(Results) |
| 讨论(Discussion) |
| 结论(Conclusions) |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 附图(Figures) |
| 综述(Review) |
| 综述参考文献(References of the Review)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Articles Published i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药品及实验仪器 |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 |
| 1.3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
| 1.3.1 大体观察 |
| 1.3.2 皮瓣血流容积值的动态监测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大体观察 |
| 2.2 BPM2血流容积值 |
| 3 讨论 |
| 3.1 血液循环的重建是皮瓣成活的基础 |
| 3.2 NGF促进随意皮瓣成活的作用机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 |
| 1.2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
| 1.2.1 大体观察: |
| 1.2.2 皮瓣血流容积值的动态监测: |
| 2 结果 |
| 2.1 大体观察 |
| 2.2 BPM2血流容积值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