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璠玙[1](2019)在《通脉降浊颗粒干预痰浊血瘀型PCA患者IMT与中医证候积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研究旨在观察通脉降浊颗粒干预痰浊血瘀型动脉硬化临床前期病变(PCA)人群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以探讨通脉降浊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68例符合项目纳入标准,且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被确诊为动脉硬化临床前期病变的患者进入试验,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通脉降浊颗粒剂治疗,而对照组给予通脉降浊颗粒安慰剂干预,治疗周期为20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差异,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终点事件发生率。所得数据应用软件SPSS22.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用以评价通脉降浊颗粒干预PCA人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结果显示,IMT:治疗5个月后,治疗组左右两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痰浊血瘀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两组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差异,治疗组(P<0.01)而对照组(P<0.05)。通脉降浊颗粒干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率达到72.73%,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ba PWV和ABI:治疗5个月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侧ba P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无明显差异。研究过程中,所有受试者血尿常规、12导心电图、肝肾功能未出现异常变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结论:1.通脉降浊颗粒对于眩晕、头重如裹、胸闷、口腻、肢麻沉重等痰浊血瘀证相关症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通脉降浊颗粒针对痰浊血瘀型动脉硬化临床前期病变人群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IMT数值。3.通脉降浊颗粒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无终点事件发生。
王风霞[2](2015)在《GXDS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480例临床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GXDS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方法,共选择480例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配—试验组360例、对照组120例。其中160例进行平板运动试验,试验组12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试验药物GXDS颗粒及冠心康颗粒模拟剂,对照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试验药物GXDS颗粒模拟剂及冠心康颗粒,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冠心病心绞痛分级评价的变化、中医证候总分及单项症状评分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的变化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观察试验过程中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AST、ALT、AKP、Tbil、y-GT)、肌酐(Cr)、尿素氮(BUN)及心电图等实验室指标和试验过程中有无发生不良反应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成果:GXDS颗粒可显着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安全性好。有效性评价:FAS分析两组之间中医证候疗效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分级14d相比基线变化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用药后疼痛分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试验组降低最多;FAS分析心绞痛过去两周发作次数,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发作次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FAS分析心绞痛每日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绞痛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次数降低较多;FAS分析中医证候总分结果14d试验组与治疗前的差值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心绞痛持续时间评分结果试验组14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心悸评分结果对照组14d、28d评分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比较好。安全性评价:试验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8%和3.3%、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对照组无判断为不良反应的不良事件。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GXDS颗粒临床用药安全。结论:GXDS颗粒可显着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疗效和冠心病心绞痛分级评价疗效两项主要指标高于对照组冠心康颗粒。与冠心康颗粒相比,硝酸甘油停减率有明显优势,临床运用安全性较好。
程忠伟[3](2014)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性冠心病是指长期的糖代谢紊乱造成冠脉血管粥样硬化从而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较单纯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学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中医药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治疗和猝死预防具有一定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整体方面来调整机体的功能紊乱。研究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临床用药、评价新药的疗效有很大的帮助。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运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检测,为糖尿病性冠心病运用中医药治疗找到合理用药依据。方法:选取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符合诊疗标准的6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依次随机分为对照组或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导师研制的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及其血糖指标的结果,比较其差异性,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心电信息指标有明显改善,均P<0.05。(3)治疗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治疗组心电信息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显着,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各项心电信息指标,证实其有提高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预后的作用;进一步证实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应用可以预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吴玉涛[4](2012)在《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相关实验室检查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老年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病例81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要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诱因、发作情况、基础疾病及治疗前病情等方面无差异。治疗组采用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对照组为常规西医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血液分析、大小便常规等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分别为87.80%、65.85%、78.05%,对照组分别为50.00%、30.00%、37.50%,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中医单项证候、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改善(P<0.05或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有改善(P<0.05),且血液流变学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的改变,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明显副作用。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血液动力学等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玄进[5](2012)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麝香保心丸源于宋代着名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苏合香丸。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对原方进行修改,经现代技术加工而成,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近几年,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文献报道逐年增加。然而,针对现有麝香保心丸临床研究文献的总结分析,及文献质量的系统评价还未见报道。目的:本文以2000年-2011年来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关于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相关文献质量的研究,以找到真实、可靠的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1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献,对符合研究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及质量评价。结果:本次研究的文献共40篇,东部地区发表的数量最多。文献涉及冠心病两大类,5个分型,研究的方向集中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三个冠心病常见分型。中医辨证方面,诸医者在麝香保心丸适宜的“胸痹”证型方面意见统一,均为气虚血瘀或者心血闭阻型。文献共涉及样本3682例,大多数文献能注意到基线资料的重要性,报道的冠心病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0.04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42:1,半数的文献涉及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其中以t检验居多。10篇对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描述,16篇对冠心病类型进行细分,19篇涉及具体的临床诊断评定标准。疗效研究指标方面,文献中涉及的指标有53种,主要为心绞痛症状指标和心电图缺血性指标。有19篇文献对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描述,共涉及8个类别,以心电图疗效标准和心绞痛疗效标准居多,常用疗效评定等级名称为显效、有效、无效。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的文献有24篇,盲法使用的有3篇,涉及失访和退出情况的有3篇。最后,参照Jadad[1]量表对所研究文献进行评分,结果均为低质量文献。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类文献总体质量较低,麝香保心丸的有效性,还需要高质量证据的进一步支持。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尚需规范和统一。临床研究中的核心设计要素需要重视,正确的临床研究方法尚需普及。
张倩,梁晓春[6](2010)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王华亭,王树美,张维东[7](2008)在《醋柳黄酮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醋柳黄酮为沙棘果实与叶的有效提取成分,其中已被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槲皮素及其苷类、异鼠李素及其苷类、山奈酚及其苷类、杨梅酮、绿原酸、猪草苷、儿茶酚和黄芩苷等。醋柳黄酮作为中药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近十几年国内对沙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其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概况作一综述。
郑薇薇[8](2005)在《老年糖尿病辨证分型与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辨证分型(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与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各指标(VaRI、30/15比值、握力血压、卧立血压、卧立率差)之间的关系,明确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受损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确定证型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对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所得的37例临床老年糖尿病忠者,先由患者自述临床症状,根据症状的严重度进行打分,再由临床医生进行症状询问,并依据询问的情况进行症状打分,根据症状打分情况,按照证型划分的标准确定证型,同时对37例患者均进行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各指标(VaRI、30/15比值、握力血压、卧立血压、卧立率差)的检测。 结果:1.阴阳两虚证与阴虚热盛证比较,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增加较显着,P<0.05;与气阴两虚证比较,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增加十分显着,P<0.01;血瘀脉络证与气阴两虚证比较,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增加较显着,P<0.05;与阴虚热盛证比较,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增加十分显着,P<0.01;2.阴虚热盛证的证型得分与VaRI值呈中度负相关关系;气阴两虚证的证型得分与VaRI值呈中度负相关关系;阴阳两虚证的证型得分与卧立血压的舒张压差值呈中度正相关关系;血瘀脉络证的证型得分与卧立血压的舒张压差值呈中度正相关关系。 结论:1.老年糖尿病患者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心脏交感神经功能损伤较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更为明显;2.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的证型得分与心脏副交感神经损伤呈负相关;3.阴阳两虚、血瘀脉络证的证型得分与心脏交感神经损伤呈正相关。
郑薇薇,衡先培[9](2004)在《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检查与中医药治疗近况》文中研究说明
郑薇薇,衡先培[10](2004)在《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检查与中医药治疗浅析》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第一节 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的认识 |
| 一、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定义 |
| 二、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与病理过程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 一、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的认识 |
| 二、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治则治法的认识 |
| 第三节 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方法 |
| 一、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
| 二、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
| 第四节 GXDS颗粒的研究资料 |
| 一、处方及功能主治 |
| 二、临床研究资料 |
| 三、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试验设计原则 |
| 二、治疗用药方案 |
| 三、试验步骤 |
| 四、评价指标 |
| 五、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三节 试验结果 |
| 一、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 二、依从性分析 |
| 三、基线指标比较 |
| 四、有效性指标评价 |
| 五、安全性指标评价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的纳入与排出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6 疗效评定标准 |
| 7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两组总体疗效 |
| 2 QT 间期离散度 |
| 3 心率变异性(HRV) |
| 4 平板运动试验 |
| 5 治疗前后血糖 |
| 理论探讨 |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 |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
| 3 糖尿病性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
| 4 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
| 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实验研究 |
| 6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
| 7 现代医学对心电信息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
| 8 糖尿病性冠心病与心电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
| 9 导师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及对心电信息的相关研究 |
| 10 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方义分析及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一览表 |
| 1. 引言 |
| 2. 临床资料 |
| 2.1 诊断标准 |
| 2.1.1 中医诊断标准 |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 2.1.3 分级诊断标准 |
| 2.1.4 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3 病例的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 2.4 一般资料 |
| 2.4.1 病例来源 |
| 2.4.2 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 2.4.3 病例性别分布情况 |
| 2.4.4 冠心病心绞痛病例病程分布情况 |
| 2.4.5 病例治疗前中医证候情况 |
| 2.4.6 心绞痛病例基础病分布情况 |
| 3. 研究方法 |
| 3.1 治疗药物 |
| 3.2 治疗方法 |
| 3.3 观察指标 |
| 3.3.1 安全性观测 |
| 3.3.2 疗效性观测 |
| 3.3.3 观察方法 |
| 3.4 疗效判定 |
| 3.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3.4.2 心绞痛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 3.4.3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
| 3.4.4 硝酸甘油停减率 |
| 3.4.5 疗效分析 |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
| 4.1.1 心绞痛疗效情况比较 |
| 4.1.2 心电图疗效比较 |
| 4.1.3 硝酸甘油减停情况比较 |
| 4.2 中医证候情况比较 |
| 4.2.1 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比较 |
| 4.2.2 中医单项证候疗效情况比较 |
| 4.2.3 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比较 |
| 4.3 理化指标疗效情况比较 |
| 4.3.1 C反应蛋白情况比较 |
| 4.3.2 血液流变学情况比较 |
| 4.4 安全性指标评价情况比较 |
| 4.4.1 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
| 4.4.2 尿液及大便情况比较 |
| 4.4.3 不良反应 |
| 5. 结果小结 |
| 5.1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 5.2.1 心绞痛疗效分析 |
| 5.2.2 心电图疗效分析 |
| 5.2.3 硝酸甘油减停情况分析 |
| 5.3 中医证候分析 |
| 5.3.1 中医证候疗效情况分析 |
| 5.3.2 中医单项证候疗效分析 |
| 5.3.3 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分析 |
| 5.4 理化指标疗效分析 |
| 5.4.1 C反应蛋白情况分析 |
| 5.4.2 血液流变学情况分析 |
| 5.5 安全性指标评价分析 |
| 5.5.1 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各项指标情况分析 |
| 5.5.2 尿液及大便情况分析 |
| 5.5.3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 6. 讨论 |
| 7. 观察记录表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章 |
| 文献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一、西医治疗 |
| 1.基础治疗: |
| 2.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
| 二、中医辨证论治 |
| 1.气阴两虚: |
| 2.气阴两虚, 络脉瘀阻: |
| 3.瘀血阻络: |
| 4.心脾两虚: |
| 5.中气不足: |
| 三、展 望 |
| 1 实验研究 |
| 1.1 不同剂量醋柳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
| 1.2 醋柳黄酮对高密度脂蛋白 (HDL) 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 |
| 1.3 醋柳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4 醋柳黄酮降血压作用机制 |
| 1.5 醋柳黄酮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
| 1.6 醋柳黄酮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作用 |
| 2 临床应用 |
| 2.1 醋柳黄酮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
| 2.2 醋柳黄酮治疗高血压病 |
| 2.3 醋柳黄酮治疗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 |
| 3 结语和展望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正文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综述 |
| 1 检测方法 |
| 1.1 心率变异性测定 (HRV) |
| 1.2 深呼吸RR间期测定 |
| 1.3 蹲踞试验 |
| 1.4 心率变异性频谱分析 |
| 2 中医药治疗 |
| 2.1 分证的研究 |
| 2.2 针刺治疗 |
| 2.3 中成药治疗 |
| 3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