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1](2020)在《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周玉朱的经验方丹参化瘀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乳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丹参化瘀汤治疗)20例和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20例。两组患者病例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还加用丹参化瘀汤。治疗周期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肿胀情况、疼痛情况、皮肤色泽、温度、超声报告显示再通率值,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评分得出积分值,并根据积分值判定疗效;观察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凝血功能检查中D-二聚体值的变化,对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1)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结果:(1)治疗组患者总体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P<0.05),有显着差异。(2)治疗组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3)治疗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4)治疗组患者在减少肿胀肢围程度上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结论:(1)丹参化瘀汤能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2)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值。(3)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值。
甘茗昊[2](2019)在《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丹红注射液(DHI)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预防骨科较大创伤的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方面,既发挥了中医药优势作用,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在减少骨科术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为THA术后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05月至2018年11月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科55-75岁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过样本量估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后进入研究队列均行单侧THA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d开始口服利伐沙班联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两周,对照组则口服利伐沙班。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APTT、PT、D-Ⅱ聚体)、HGB、大腿周径差值、DVT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用药安全情况。所有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测量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x±s),t检验用于比较有方差齐性或(和)属于正态分布的数据,秩和检验用于比较不属于正态分布或(和)没有方差齐性的资料。卡方检验用于比较计数资料。重复测量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两组一般基线比较:诸如性别、身高、体重、年龄、手术部位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测试数据具有可比性。2、两组术后APTT、PT、D-II聚体浓度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7、14d组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PTT、PT术后第7、14天均比术前高,D-II聚体浓度比术前低。组间比较:术前两组间和术后第1天两组间APTT、D-II聚体相比,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两组间和术后第14天两组间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14天观察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术前两组间、术后第1天两组间和术后第7天两组间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天两组间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观察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值组内比较:术后第1、7天与术后第14天组内两两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14天大腿周径差值均降低。组间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14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观察组大腿周径差值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组内HGB比较:术后2组病人第1、7、14天和术前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14天HGB较术前均降低,说明手术创伤及术后引流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术后第7、14天HGB较术后第1天呈上升趋势,以术后第14天上升趋势明显。两组患者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HG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天观察组HGB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丹红注射液不仅增加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改善术后患者贫血状态,而且利于术后康复。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具有可比性;术后引流量两组间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丹红注射液不仅能活血,而且减少术后出血量,增大安全性。6、观察组1例并发DVT;对照组2例并发DVT;两组DVT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生消化系统出血、胃肠系统异样等不良事件,肝功与肾功抽血检测都未发生显着变化。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THA术后患者运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不仅能明显延长术后APTT、PT,降低血浆D-二聚体,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高黏滞状态,减少DVT发生率。而且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相比,联合运用丹红注射液能明显促进血红蛋白(HGB)恢复,减少术后引流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朱保健[3](2019)在《导管溶栓术与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对比》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导管溶栓术与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60例在该院进行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例资料研究发范围自2016年7月—2017年10月,按照所有研究的住院单双号不同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导管溶栓术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采取手术取栓术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远期疗效佳,但手术创伤大,因此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王红兰[4](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马震,段永亮[5](2016)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静脉血栓形成。近年来,临床工作者对DVT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康复工作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以总结中西医治疗该病症的优势与不足并作出综述和展望。
李伟,仇丽霞[6](2015)在《导管溶栓术与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导管溶栓术与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介入科收治的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导管溶栓组和手术取栓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术取栓组患肢介入联合手术取栓治疗,给予导管溶栓组直接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内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近期及中远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成功率100%。随访6-18个月,导管溶栓组总有效率82.4%(28/34),手术取栓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两组总有效率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溶栓术与手术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能获得较好近期治疗效果,手术取栓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比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更好。
顾汉程[7](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别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法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后脱落4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加中药辨证论治疗法。临床研究中选取治疗14d后的两组患肢肿胀改善情况的客观指标(肢体周径差)进行观察对比。疗程满4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客观疗效指标进行对比,明确两组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进行临床安全性评价,并对治疗后30d和60d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①两组患肢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在改善患肢疼痛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研究中选取治疗14d和4周后的两组患肢肿胀改善情况的客观指标(肢体周径差)对比,结果均为p<0.05,有差异性,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肢肿胀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对比(P<0.05),有差异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92.31%,治疗组96.67%,两组对比(P<0.05)有差异,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④两组患者治疗后有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占总样本量的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方案安全性较好。⑤随访30d和60d后两组疗效对比(P<0.05),说明在短期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在改善患肢肿胀和促进血栓消融方面作用明显,且短期内预后临床疗效较好。②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思维使临床治疗方案趋于微观化,是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的临床诊疗方法。
张晨[8](2011)在《葱白提取物防治兔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兔下肢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模型,也就是中医学“股肿”的模型。应用现代先进医学仪器观察通阳中药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模型凝血、抗凝功能、纤溶功能、炎性因子、抗氧化损伤等诸多现代医学指标的变化,进而探讨葱白提取物防治兔创伤性DVT的机制,旨在为葱白提取物在防治DVT方面提供直接而客观的现代医学证据。方法1.随机将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模型对照组、葱白治疗组和葱白防治组。按照赵学凌的方法构建兔下肢创伤性DVT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周,葱白治疗组给予葱白提取物1周,葱白防治组造模前持续给予葱白提取物1周,造模后同葱白治疗组。2.检测以下指标:(1)造模前后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变化;(2)造模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凝血酶受体-1 (PAR-1)、凝血酶受体-4(PAR-4)的变化;(3)造模前后各组活化蛋白C (APC)和血浆前体蛋白(TpP)的变化;(4)造模前后各组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的变化;(5)造模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的变化;(6)造模前后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7)造模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8)造模前后各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大体观察模型对照组、葱白治疗组和葱白防治组造模成功后,双下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弥散性肿胀,但防治组造模后其肿胀程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及治疗组。造模7天后拆除石膏三组兔子均无明显的肿胀,但皮下淤血面积葱白防治组较模型对照组及葱白治疗组小,其中葱白治疗组1只和模型对照组2只兔子在拆除石膏时突然死亡,经解剖确认为肺栓塞死亡。按照赵学凌等造模方法,报道形成兔下肢创伤性DVT模型约占80%,我们前期预实验结果与此接近,如果没有血栓,也有检测数值上的变化。1.造模后,各组兔血清中CD62P、PAF、CD63含量明显升高,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均可以降低模型对照组兔血清中CD62P、PAF、CD63含量,葱白防治组优于葱白治疗组。2.造模后,各组兔血清中GPⅡb/Ⅲa及PAR-1、PAR-4含量明显升高,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均可以降低模型对照组兔血清中GPⅡb/Ⅲa及PAR-1、PAR-4表达,葱白防治组优于葱白治疗组。3.造模后各组兔子血浆中APC明显降低,TpP明显升高,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可升高APC,降低TpP,有统计学意义;葱白防治组各时段均优于葱白治疗组。4.造模前各组凝血功能、TM和D-D水平无显着差异,造模后各时段葱白防治组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均优于葱白治疗组。5.造模后,各组兔血清中t-PA含量明显降低,PAI含量明显升高;葱白治疗组第7天可以明显升高t-PA水平,葱白防治组各时段t-PA水平均没有改变,葱白治疗组疗效优于葱白防治组;葱白防治组各时段PAI的水平明显降低,疗效优于葱白治疗组。6.造模后,葱白防治组的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与模型对照组、葱白治疗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葱白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差异第七天有统计学意义;葱白防治组各时段均优于葱白治疗组,EAI各时段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7.造模后,各组兔血清中IL-6、IL-8含量明显升高,葱白预防组和葱白治疗组均可以降低兔血清中IL-6、IL-8含量,各时段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8.与治疗前比较,各组血清SOD水平明显下降,MDA水平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各时段均有统计学意义;葱白防治组各时段均优于葱白治疗组。结论1.通阳中药葱白提取物可以有效的防治创伤性DVT,机制是:(1)阻碍血小板活化,·减少组织因子表达,抑制血小板聚集;(2)灭活凝血因子,降低凝血酶的活性,改善高凝状态;(3)改善纤溶功能,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与降解,保持正常的纤溶活性;(4)改善血流状态,加速侧支循环建立,促进血液循环;(5)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升高凝血抑制因子,防止高凝状态;(6)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损伤。2.本研究结果证实:(1)“股肿”的主要病机是“痰瘀痹阻”,阳气之失于条达畅通是“痰瘀痹阻”的关键环节,也是治疗本病的枢机所在。(2)关于痰瘀同病的治法:通阳法不失为除化痰、活血之外治疗股肿的又一治法。(3)辛温可通阳,阳气畅达,则痰可化瘀可祛,经脉通达,脉痹可除。通过恢复或激活阳气的条达,减轻病理损伤,延缓病理进程,阻断病情的循环加重,使病理变化向良性循环恢复,进而使各脏腑经络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因而葱白提取物可以用于防治股肿即DVT。
张晨,熊昌源,高骏[9](2010)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指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好发部位为下肢深静脉,常
周为民[10](2010)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学及基因治疗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未得到适当治疗易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股青肿、股白肿甚至发生肺栓塞而死亡。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年发病率为1.60‰~1.82‰。回顾性研究资料报道,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有高达5%-23%的死亡率,即使正规服用抗凝剂的有症状患者,死亡率也有1%-2%。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三分之一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肺栓塞患者4%-5%发生肺动脉高压。此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又不确切。因此,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学,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C677T和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 MTRR)A66G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试图发现国人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感因子。第二部分为静脉血栓形成基因治疗的体外实验研究,以腺病毒介导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ocyte, HUVEC),研究转uPA基因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的蛋白表达以及纤溶活性改变情况,试图探讨uPA基因治疗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和可能机制。第一部分MTHFR C677T和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和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 MTRR)基因的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1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120例(对照组)的血白细胞为样本,应用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CR-SSP)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的MTHFR基因第677位点的多态性和MTRR基因第66位点的多态性,分别比较每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同时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结果:MTHFR的677位点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在疾病组中分别为41.58%、25.74%、32.67%,在对照组中分别为58.33%、23.33%、18.33%,MTHFR的677位TT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χ2=7.7,P<0.05)。MTRR的66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在疾病组中分别为26.76%、43.66%、29.58%,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3.57%、44.28%、12.14%,两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83.2%。结论:MTHFR基因第677位点的TT基因型多态性可能与DVT的发病有关。MTRR基因A66G多态性可能不是DVT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下肢DVT好发于左下肢。第二部分腺病毒介导uPA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构建含有人uP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人uPA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从基因、蛋白水平检测目的基因uPA的蛋白表达和纤溶活性,探索静脉血栓形成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和可能机制。方法:用PCR将合成的oligo拼接成完整的uPA基因,将合成好的目的基因序列装入pMD-18T载体,经XhoI和SalI酶切将目的基因uPA克隆到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的质粒载体pIRES2-EGFP中,并转化至感受态细胞DH5α。以pIRES2-EGFP质粒为模板,扩增带attB1和attB2的uPA-IRES2-EGFP片段。采用pAD/CMV/V5-DEST Gateway Vector载体系统作为载体,该系统是缺失了E1和E3早期区的AD5型腺病毒,可容纳6~8.5 kb的外源基因,外源基因插入到E1区。以Gateway两步重组技术重组腺病毒质粒:BP重组系统将目的片段重组到载体pDONR221上,LR重组系统将目的序列重组到腺病毒质粒载体pAD/CMV/V5-DEST上,测序验证重组质粒的正确性,构建含有人uP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c I将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线性化后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293A细胞进行包装并对病毒液进行扩增、纯化和滴度测定。HUVEC细胞培养后实验分3组:ad.uPA转染组,ad.neg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n=3)。分别以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uPA基因、空载体对照和空白对照转染HUVEC细胞,观察转uPA基因对HUVEC细胞的影响,测定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F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转uPA基因在HUVEC的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转uPA基因在HUVEC细胞上清中的的纤溶活性变化。结果:成功克隆了人uPA基因,并将携带EGFP的目的基因uPA克隆至质粒载体pIRES2-EGFP,成功构建了uPA cDNA的质粒载体puPA-IRES2-EGFP,测序结果与Genebank公布的人uPA基因cDNA序列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人uPA。成功构建了人uPA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pAD-ZWM-PLAU,重组腺病毒载体pAD-ZWM-PLAU经PacI酶切后用Lipofectamine 2000能有效转染293A细胞,包装成功,获得了人uPA基因重组腺病毒ad.uPA。经大量扩增、纯化后病毒滴度为5.74×1010ifu/ml。本研究制备的人uPA基因重组腺病毒ad.uPA感染HUVEC细胞后最佳MOI=800。以MOI=800感染HUVEC细胞后,FQ-PCR检测ad.uPA组、ad.neg组和control组三组目的基因2 -⊿⊿ CT分别为15.2422、4.5631和1,显示阳性感染病毒细胞中目的基因表达量有明显提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ad.uPA侵染病毒的细胞目的蛋白表达量明显提高,而侵染阴性腺病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HUVEC细胞中几乎没有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目的蛋白大小为55 kDa。ELISA检测转基因HUVEC培养上清uPA含量结果ad.uPA转基因组,ad.neg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79.4043±2.46 ng/L,240.0099±1.16 ng/L和256.1024±3.04 ng/L,ad.uPA转基因组uPA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比色法检测转基因HUVEC细胞uPA活性结果ad.uPA转基因组,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68.3062±0.64 IU/106cells/24h,5.1845±0.19 IU/106cells/24h和5.0299±0.12 IU/106cells/24h,ad.uPA转基因组uPA活性明显高于各对照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EGFP和uPA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pAD-ZWM-PLAU,并于HUVEC成功表达,为静脉血栓形成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转uPA基因感染HUVEC细胞后从基因、蛋白水平均可检测到明显的目的基因表达和纤溶活性增高。外源性基因表达的蛋白在在体情况下有否生物学作用,还有待于动物实验来证实。本研究为静脉血栓形成的基因治疗方案的制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传统医学对 DVT 的认识 |
| 1.1 传统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
| 1.2 DVT 中医治疗研究 |
| 2 现代医学对 DVT 的认识 |
| 2.1 DVT 的病因病理 |
| 2.2 DVT 的危险因素 |
| 2.3 DVT 的临床表现 |
| 2.4 DVT 的相关辅助检查 |
| 2.5 DVT 的西医治疗 |
| 2.6 DVT 的分期及分型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分组 |
| 1.3 西医、中医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研究材料 |
| 2.2 治疗方法 |
| 2.3 临床观察和指标检测 |
| 2.4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 2.6 用药安全监测 |
| 2.7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 3.3 用药安全监测 |
| 4 讨论分析 |
| 4.1 丹参化瘀汤单味药的药理分析 |
| 4.2 白细胞与DVT的相关性 |
| 5 结论 |
| 5.1 意义 |
| 5.2 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股骨颈部解剖和骨折分类概述 |
| 2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 3 传统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
| 4 传统医学对骨折的治疗 |
| 4.1 手法复位及固定 |
| 4.2 中医治疗 |
| 5 传统医学对DVT的认识 |
| 6 祖国医药对DVT的治法 |
| 6.1 清利湿热,活血祛瘀 |
| 6.2 益气通脉,活血化瘀 |
| 6.3 温经通阳,活血祛瘀 |
| 6.4 养阴生津,活血化瘀 |
| 6.5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
| 7 现代医学对DVT的认识 |
| 7.1 DVT的发生机制 |
| 7.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 7.3 下肢DVT对患者的危害 |
| 8 下肢DVT的防治 |
| 8.1 中医辨证治疗 |
| 8.2 药物治疗 |
| 8.3 手术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
| 2.4 下肢DVT的超声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或脱落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分组方法 |
| 4.2 观察指标 |
| 5 治疗方式 |
| 5.1 术前准备 |
| 5.2 术前沟通 |
| 5.3 手术过程 |
| 5.4 术后处理 |
| 6 术后试验用药 |
| 7 观察指标 |
| 8 统计方法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
| 2 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结果比较 |
| 3 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 |
| 4 两组血浆D-Ⅱ聚体(D-D)浓度检查结果比较 |
| 5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大腿周径差值比较 |
| 6 两组血红蛋白(HGB)检测结果比较 |
| 7 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值比较 |
| 8 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 |
| 9 有效性指标比较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丹红注射液的研究 |
| 1.1 丹红注射液及其药理研究 |
| 1.2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联合运用丹红注射液的安全性分析 |
| 第五部分 结语 |
| 1 结论 |
| 2 本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对比两组近期疗效 |
| 2.2 对比两组远期疗效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体检对象 |
| 1.2 方法 |
| 1.3 诊断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
| 1.1 病因和危险因素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诊断 |
| 2 西医治疗 |
| 2.1 手术取栓 |
| 2.2 抗凝治疗 |
| 2.3 溶栓治疗 |
| 2.4 长期治疗 |
| 3 中医辨证与治疗 |
| 3.1 辨证分型 |
| 3.1.1 脉道湿热型 |
| 3.1.2 瘀血阻络型 |
| 3.1.3 脾虚湿阻型 |
| 3.2 临床治疗 |
| 4 增强抗凝效果的草药与食物 |
| 5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
| 1.2.2 介入联合手术取栓 |
| 1.2.3 导管溶栓术 |
| 1.3 判断标准[2]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近期疗效 |
| 2.2 随访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分型论治 |
| 4. 中医专方专药治疗的研究 |
| 5. 中医外治法 |
| 6. 中药内外合治法 |
| 7. 中西医联合用药疗法 |
| 8. 针药结合疗法 |
| 9. 述评与展望 |
| 综述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临床流行病学认识 |
| 2. 病因及危险因素认识 |
| 3. 病理生理学认识 |
| 4. 临床诊断 |
| 5. 治疗 |
| 6. 述评与展望 |
|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研究对象 |
| 3. 设计类型 |
| 4. 病例采集 |
| 5. 研究方法 |
| 6. 临床疗效评价 |
| 7.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 结果 |
| 1. 病例资料的基线情况分析 |
| 2. 临床疗效结果 |
| 讨论 |
| 1. 关于中医药及四妙勇安汤在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的认识 |
| 2. 关于疾病的分期标准问题 |
| 3. 治疗难点分析 |
| 4. 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
| 5. 关于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辩证分型的认识 |
| 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急性期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正文 |
| 预实验 |
| 实验一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
| 实验二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GP Ⅱb/Ⅲa、PAR-1及PAR-4的影响 |
| 实验三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APC、TpP的影响 |
| 实验四 葱白提取物对免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凝血功能及D-D、TM的影响 |
| 实验五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纤溶功能的影响 |
| 实验六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实验七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IL-6、IL-8的影响 |
| 实验八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过程中SOD及MDA的影响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 葱白提取物防治创伤性DVT机制 |
| 1.1 讨论一 |
| 1.2 讨论二 |
| 1.3 讨论三 |
| 1.4 讨论四 |
| 1.5 讨论五 |
| 1.6 讨论六 |
| 2 通阳中药葱白防治DVT的中医机制探讨 |
| 2.1 特殊通阳药物葱白 |
| 2.2 葱白提取物与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辨证关系 |
| 3 对创伤性下肢DVT形成的认识 |
| 3.1 DVT简介、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
| 3.2 有症状和体征的DVT的临床特点 |
| 3.3 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 |
| 3.4 中医辨证 |
| 4 构建兔创伤性下肢DVT形成的模型 |
| 第三部分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诊断 |
| 1.1 有症状和体征的DVT的临床特点 |
| 1.2 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 |
| 1.3 中医辨证 |
| 2 治疗 |
| 2.1 中医药治疗 |
| 2.1.1 辨证论治 |
| 2.1.2 专方专药 |
| 2.1.3 熏洗法 |
| 2.1.4 外敷法 |
| 2.1.5 中药内服兼药渣外用 |
| 2.1.6 熏洗和外敷相结合 |
| 2.2 西医治疗 |
| 2.2.1 西药治疗 |
| 2.2.2 手术治疗 |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3.1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
| 2.3.2 中西医结合外治法 |
| 3 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MTHFR C677T和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腺病毒介导uPA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uPA基因合成及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实验二 腺病毒制备、纯化和滴度测定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实验三 体外ad.uPA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变化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综述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学及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