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张洁,孔双艳,刘海成,邢岩[1](2021)在《以舌咽、迷走、位听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Ramsay Hunt综合征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对以舌咽、迷走、位听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Ramsay Hunt综合征的认识,在临床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作者医院收治的6例以舌咽、迷走、位听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Ramsay Hunt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年龄34~70岁,平均(57.2±12.1)岁。4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声音嘶哑和咽痛,2例为眩晕、恶心呕吐,均在首发症状3~14 d后发现周围性面瘫。6例患者病程中均有耳痛、咽痛,3例有听力下降,2例有疱疹。6例患者面神经神经传导提示病变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对侧延长,5例患者病变侧面神经运动波幅较对侧下降。3例患者电测听提示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4例患者电子喉镜提示病变侧喉黏膜出现散在点状白色伪膜,2例患者声带不同程度麻痹。6例患者均经过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结束时,所有病例耳痛、咽痛均减轻或缓解,2例耳后疱疹均消失,2例听力部分恢复。随访12个月后,痊愈4例,2例遗留部分面瘫和声嘶。结论部分Ramsay Hunt综合征可以声音嘶哑、咽痛、眩晕为首发症状,耳痛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喉镜检查多有阳性发现,经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患者远期预后良好。
郑文[2](2021)在《头面部带状疱疹及并发症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2年发生于头面部的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规律及中西医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病房2018年10月一2020年10月收住院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患者,对其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发病诱因、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并发症情况(带状疱疹性眼病、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并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疗效。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1)累及三叉神经的有169例(169/220,76.8%),其中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受累最多,有145例(145/220,65.9%),累及面神经、颈神经的分别有31例(31/220,14.1%)、67例(67/220,30.5%)。(2)2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男女比例1:1.12,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169例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2,男性患者更多。(3)54例患者(24.5%)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以劳累诱发疾病为主(35/220,15.9%),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肿瘤、外伤等。(4)伴有基础疾病史的有159例,占72.3%。按照系统分类,主要合并循环系统(85/220,38.6%)、内分泌系统(38/220,17.2%)、消化系统(40/220,18.2%)、呼吸系统疾病(26/220,11.8%),而泌尿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也并不少见,无基础疾病者有61例,占27.7%。(5)在220例患者中,有111例(51%)疼痛与皮疹同日出现,93例(42%)疼痛出现在皮疹之前,最短间隔1天,最长间隔10天,平均3.44±2.16天。(6)202例(91.8%)皮损为普通型,15例(6.81%)为出血型,3例(1.4%)为坏疽型。(7)60例(27.3%)首次就诊于其他科室,包括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神经内科、中医科、骨科、社区医院等。(8)眼部带状疱疹145例,有75例(50%)疼痛与皮疹同日出现,63例(43%)疼痛出现在皮疹之前,9例(6%)出现皮疹、水疱后才出现疼痛;伴有眼部症状的患者有72例(72/145,49.7%),合并结膜炎58例(40.0%),角膜炎32例(22.1%),葡萄膜炎8例(5.5%),其他并发症包括角膜溃疡、巩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眼压升高等。有12例患者诉患眼遗留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3例患者因慢性复发性眼部并发症于眼科治疗超过半年时间。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三叉神经,尤其是眼支在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最多见。(3)眼部带状疱疹常常出现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部并发症,治疗不充分可能引起其复发,严重时影响视力,早期治疗疗效较好。(4)对于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警惕多颅神经病,应全面体检,完善检查,及时治疗,以防止这种常见疾病的严重并发症。(5)非皮肤科的临床科室接诊不明原因单侧皮肤疼痛或头痛、牙痛、喉咙痛的患者应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性。
张麟燕,王朝永,黄水仙,王惠曦,唐彦[3](2020)在《累及多组颅神经的Ramsay-Hunt综合征2例报道》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累及多组颅神经的Ramsay-Hunt综合征2例的发病情况和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分别在社区医院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痛、咽喉部疼痛、耳鸣和听力降低等症状。经查体及电子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确诊为Ramsay-Hunt综合征。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和(或)激素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12个月随访时,患者已基本痊愈。结论:Ramsay-Hunt综合征以耳带状疱疹复合外周神经麻痹和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但常常伴随三叉神经痛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一旦诊断,应及早给予抗病毒治疗,以改善预后。
张俊俊[4](2020)在《500例带状疱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总结分析500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带状疱疹发病的相关特点,分析带状疱疹神经节分布特点,研究其分布规律,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并收集整理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发病季节、疼痛与皮疹出现顺序、带状疱疹分型、皮损分布特点、住院时疼痛评分、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是否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它并发症、血钙值等。应用SPSS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结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筛选500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其中:1、患者以50岁以上为主,占比70.60%;女性患者占51.40%,男性患者占48.60%,女性稍多于男性,50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为劳累,占比28.20%;带状疱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季、夏季多发,占比57.60%;先出现疼痛后出现皮疹所占比例最大,为59.20%,先出现皮疹后出现疼痛占比15.40%,疼痛和皮疹同时出现占比25.40%;分型中寻常型、大疱型、坏疽型、出血型、顿挫型、播散型分别占比77.20%、9.80%、3.40%、3.20%、2.60%、3.80%;发病部位上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异,左侧发病占49.60%,右侧发病占48.60%;肋间神经区、三叉神经区、颈神经区、腰骶神经区发病比例分别为44.40%、27.00%、14.80%、11.60%,其中肋间神经区最多,三叉神经区次之;住院时疼痛评分以中度疼痛(4-6分)最常见,占比72.80%,不同年龄段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无明显差别;55.20%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17.45%的患者出现了血钙值降低。2、2个神经节受累患者最多,皮损高发于T1、T5、T4,S5受累次数最少,单个神经节中三叉神经受累次数最多,达12.50%;不同年龄段患者皮损的左右分布、受累神经节段、受累神经节个数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患者皮损的左右分布、受累神经节段、受累神经节个数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受累神经节段与疼痛程度评分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3、有15.00%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单因素卡方检验中年龄、受累神经节数、住院时疼痛评分、疾病分型、血钙水平均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年龄、住院时疼痛评分、疾病分型是发生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带状疱疹肋间神经区受累最常见,单个神经节中三叉神经受累次数最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并发症。2、年龄、住院时疼痛评分、疾病分型是发生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影响因素。
杜建群[5](2019)在《以声音嘶哑为首发症状的Hunt综合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对以声音嘶哑为首发症状的Hunt综合征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以声音嘶哑为首发症状的Hunt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以声音嘶哑,伴咽喉疼痛就诊,查喉镜,发现单侧声带固定不动,单侧杓状软骨表面黏膜充血水肿伴有白色伪膜;6例患者2~4天后出现耳部疱疹;其中5例3~7天后出现面瘫;2例患者4~5天后出现眩晕和听力下降。经过2~4周治疗,6例患者耳部疱疹均消失;5例面瘫中,2例4周痊愈,2例2~3月痊愈,1例随访6个月未愈;2例患者眩晕消失;1例听力下降患者听力2周恢复正常,1例听力下降患者听力4周恢复正常;咽喉症状:6例咽喉疼痛消失,6例单侧声带麻痹中2例28天痊愈,2例2~3个月痊愈,2例随访6个月未愈。4例声音恢复正常患者复查喉镜,声带运动正常。结论部分不典型Hunt综合征患者,会首先侵犯喉返神经,以声音嘶哑、咽喉疼痛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其他症状。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早诊断、早治疗,进而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晓文[6](2019)在《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归纳、总结我院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短期预后等临床特征。2、对比分析我院创伤后GBS患者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3、对比分析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1、收集2014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6例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创伤后GBS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等临床特点,归纳总结我院创伤后GBS的临床特征。2、对PubMed数据库中有关创伤后GBS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复习,同时归纳、总结相关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特点,并与我院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组创伤后GBS的临床特征差异。3、以我院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共32例创伤后GBS患者为观察组,我院收治的20例感染后GBS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1、我院创伤后GBS的临床特征入组病例涉及颅面部、胸腹部、肢体等多个部位创伤,来自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平均年龄(42.50±12.06)岁;男女比例1:2;平均发病潜伏期(11.00±2.10)天,6例患者均以肢体无力麻木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为首发症状,后病情迅速进展且于发病(7.00±2.45)天时症状达峰,病程中患者主要表现为快速进展的双侧肢体无力伴不同程度肌萎缩,5例患者出现颅神经麻痹,2例患者出现呼吸衰竭,6例患者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行血清抗体检查的5例患者中4例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神经电生理主要表现为波幅明显减低及F波出现率下降而潜伏期及传导速度则基本正常;虽然免疫治疗可改善症状,但患者短期预后较差,出院时有3例患者需辅助行走,3例患者被动卧床。2、我院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在主要创伤类型、主要涉及科室、发病年龄及男女比例方面无明显差异;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程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首发症状、发病潜伏期、肢体症状、面瘫及吞咽困难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复视的发生率较高(3.8%vs 66.7%,p=0.002);对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发生率、血清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但以国内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发现,我国神经轴索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患者(88.9%vs43.4%,p=0.019);两组患者均以IVIg治疗为主,好转率无明显差异,但出院时观察组HFGS评分较高,且有统计学差异(1.85±1.81 vs 3.50±0.55,p=0.002)。3、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入组患者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的平均发病年龄较大(50.22±13.16 vs 41.45±14.91,p=0.031);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演变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首发症状、发病潜伏期及颅神经麻痹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达峰时HFGS评分更高、呼吸衰竭更常见(HFGS评分:4.43±0.88 vs 3.70±0.92,p=0.006;呼吸衰竭:50.0%vs 20.0%,p=0.031);在辅助检查分析中,两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以及轴索型神经损害均较常见;虽然两组患者均予以免疫干预,但较之感染后GBS患者,我院创伤后GBS患者的住院时间长,出院时HFGS评分高(住院天数:35.50±13.28vs 17.10±5.52,p=0.018;HFGS评分:3.50±0.55 vs 2.45±1.05,p=0.028)。结论1、我院创伤后GBS具有以下特点:1)创伤类型多样,涉及科室广泛且多发于中年人群;2)常以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迅速且达峰时病情多较危重,常常出现面瘫及复视,易于出现呼吸衰竭;3)可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部分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神经电生理检查以轴索损害多见;4)免疫治疗虽可改善症状,但患者短期预后较差。2、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病例相比,我院创伤后GBS患者复视发生率高,短期预后较差,且我国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以轴索型损害更常见。3、与我院感染后GBS相比,国内外创伤后GBS具有发病年龄偏大,神经功能损伤较重,呼吸衰竭发生率较高等特点,且较之感染后GBS患者,我院创伤后GBS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短期预后更差。
王志祥[7](2019)在《后组颅神经受累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背景:Ramsay hunt综合征又称耳带状疱疹,1906年6月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博士拉姆齐-亨特在美国神经学协会首次提出此综合征。拉姆齐-亨特将耳痛、耳周簇状疱疹及周围性面瘫,三组不同临床症候群总结为同一综合征。即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为主的病变引起。但后来尸体解剖发现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病变并不重,甚至完全正常。典型的Ramsay hunt综合征诊断并不困难。面瘫和耳周疱疹出现先后不一,大多数耳周疱疹先于周围性面瘫,但有少数患者面瘫先于耳周疱疹,个别情况下两者可以相差一周以上。耳廓及外耳道皮肤感觉除受面神经支配外,同时受Ⅴ、Ⅸ、Ⅹ颅神经及2、3颈支支配,上述神经分布区可以出现疱疹及受累神经麻痹症状。我们将就诊时无疱疹或疱疹不在耳周或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后组颅神经麻痹为首发临床表现者,称为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近些年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出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仍有不足。目的:通过总结分析符合本研究的病例,探讨完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的定义、疾病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总结疾病特点以便提出早期诊断指标。分析不同药物治疗疗效,探索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收集患者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疾病特点及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研究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布在59—63岁之间。首发临床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食呛咳、咽反射消失,软腭瘫痪等一种或几种症状,相关临床表现出现先后不一,无规律性。病程中出现周围性面瘫和(或)耳周疱疹。电子喉镜均表现为:喉部黏膜糜烂及声带固定。病程中均出现Ramsay hunt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因此确诊为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3例患者均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由于病变累及多组颅神经,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故受累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结论:1.患者就诊时间越晚、治疗前面神经House-Brackmann分级越差,预后越差。2.多组颅神经受损有多变、复杂的临床表现,极易漏诊或误诊。需要广大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规范治疗。3.电子喉镜对后组颅神经受累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很大。
周红群,韩剑虹,鞠建龙,贾文姬,王颖[8](2019)在《拉姆齐-亨特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姆齐-亨特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RHS)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致病性病毒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多潜伏在膝状神经节处,因此又称为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主要以侵犯第Ⅲ对颅神经为主[1],耳部疼痛、耳部疱疹、同侧周
王小欢[9](2017)在《519例带状疱疹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所涉及科室除皮肤科外还包括多个相关科室。目前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针对于带状疱疹的哨点监测。通过这种途径可以长期、准确地评估人群中带状疱疹的罹患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我国目前针对于带状疱疹的研究大多较为局限,多倾向于临床症状观察、疗效分析和临床护理等方面,尚缺乏针对于带状疱疹的发病水平、发病危险因素、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519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对519例患者带状疱疹发病因素、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进行探究,为带状疱疹的预防、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浏览系统查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住院患者,总计519例,针对其年龄、性别、发病诱因、皮疹与疼痛的关系、受累部位、就诊时间、既往基础疾病、住院科室、治疗方法、疾病控制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年龄、性别、受累部位与发病的关系;年龄、性别、受累部位、诱发因素、就诊时间、既往基础疾病、治疗情况与疾病控制时间、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中60岁以上住院患者发病人数较多;性别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45岁以下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2.基础疾病与带状疱疹发病的关系:本次回顾性分析中带状疱疹患者伴发的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基础疾病依次为:手术史、糖尿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应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等。3.特殊类型:Ramsay-Hunt综合征的发病与患者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5岁以下患者较45岁以上患者更易发生Ramsay-Hunt综合征(P<0.05);播散性带状疱疹的发病与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股神经引起播散性带状疱疹较其他受累神经区域发病率更高(P<0.05)。4疾病控制时间:本研究中三叉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P<0.05)、腰骶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P<0.05);年龄、性别、诱因、皮疹与疼痛的关系、既往基础疾病(包括肿瘤、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就诊时间,激素应用情况等与疾病控制时间、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5误诊情况: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较其他神经区受累患者更易发生误诊,主要误诊易被误诊为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胆囊炎;三叉神经区受累患者易被误诊为脑梗塞;股神经区受累患者易被误诊为丹毒、膝关节炎等。6并发症:60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更易发生PHN(P<0.05),本研究中以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较其他神经区受累患者更易发生PHN(P<0.05);性别、疼痛与皮疹关系、既往基础疾病、就诊时间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以60岁以上患者人数较多,45岁以下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2.带状疱疹发病患者伴发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基础疾病包括手术史、糖尿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应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等;3.股神经区受累HZ患者易发生播散,45岁以下患者易并发Ramsay-Hunt综合征;4.三叉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腰骶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5.6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易发生PHN,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易发生PHN。
郑会城[10](2015)在《复方倍他米松用于Hunt综合征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un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及联合给予复方倍他米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Hunt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疾病分型、面神经功能分级等情况,评估治疗后面瘫、听力损失的恢复情况,分析面瘫恢复时间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将35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静滴,维生素B1口服,甲钴胺注射液肌注,阿昔洛韦软膏外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 L肌注。比较2组综合疗效、静脉和肌肉给药时间、水疱干涸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结果 25例面瘫患者总有效率为96%,16例听力损失患者总有效率100%。听力损失中重度以上者与轻中度者比较,面瘫恢复时间无显着性差异;声导抗检查、溢泪试验和味觉试验结果异常的患者面瘫恢复时间较结果正常者显着延长(P<0.05)。观察组愈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和肌肉给药时间、水疱干涸时间以及疼痛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损伤部位较高的Hunt综合征患者面瘫恢复时间越长,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联合应用复方倍他米松肌注可明显缩短疗程和病程,安全而有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观察对象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临床表现 |
| 2.3 面神经神经传导 |
| 2.4 纯音测听 |
| 2.5 电子喉镜检查 |
| 2.6 头颅MRI表现 |
| 2.7 脑脊液 |
| 2.8 治疗及转归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前言 |
| 1 资料 |
| 1.1 病人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证型标准 |
| 1.2.3 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症的诊断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研究内容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1.1 年龄与性别 |
| 2.1.2 发病诱因 |
| 2.1.3 基础疾病 |
| 2.2 并发症情况 |
| 2.2.1 疼痛与皮疹发生情况 |
| 2.2.2 皮疹分型 |
| 2.2.3 首诊科室 |
| 2.2.4 受累神经分布 |
| 2.2.5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
| 2.3 治疗 |
| 2.3.1 抗病毒治疗 |
| 2.3.2 糖皮质激素 |
| 2.3.3 中医辨证论治 |
| 2.3.4 物理治疗 |
| 3 讨论 |
| 3.1 一般情况 |
| 3.2 并发症表现 |
| 3.3 治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综述 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自拟临床信息采集表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资料收集 |
| 1.3 指标的判定 |
| 1.3.1 疼痛程度的判定方法 |
| 1.3.2 带状疱疹分型 |
| 1.3.3 PHN判断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1.1 年龄 |
| 2.1.2 性别 |
| 2.1.3 发病诱因 |
| 2.1.4 发病季节 |
| 2.1.5 皮损特点 |
| 2.1.6 疼痛与皮疹出现顺序 |
| 2.1.7 HZ分型 |
| 2.1.8 住院时疼痛评分 |
| 2.1.9 合并基础疾病情况 |
| 2.1.10 并发症 |
|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2.3 受累神经节分布相关的统计分析 |
| 2.3.1 受累神经节数 |
| 2.3.2 神经节分区受累情况 |
| 2.3.3 不同性别在受累神经节分布上的比较 |
| 2.3.4 受累神经节分布与疼痛程度评分的比较 |
| 2.4 PHN影响因素的分析 |
| 2.4.1 不同年龄段发生PHN的比较 |
| 2.4.2 不同性别发生PHN的比较 |
| 2.4.3 有无合并基础疾病对发生PHN的影响 |
| 2.4.4 疼痛与皮疹出现顺序对发生PHN的影响 |
| 2.4.5 皮损左右分布对发生PHN的影响 |
| 2.4.6 不同受累神经节段发生PHN的比较 |
| 2.4.7 不同受累神经节数发生PHN的比较 |
| 2.4.8 不同疼痛评分发生PHN的比较 |
| 2.4.9 不同HZ分型发生PHN的比较 |
| 2.4.10 不同血钙水平发生PHN的比较 |
| 2.4.11 多因素回归分析PHN发生的影响因素 |
| 3 讨论 |
| 3.1 临床资料 |
| 3.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3.3 受累神经节分布相关的统计分析 |
| 3.4 PHN影响因素的分析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带状疱疹并发 Ogilvie 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资料与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2治疗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我院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方法 |
| 1.1.3 统计学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我院创伤后GBS患者的一般资料 |
| 1.2.2 我院创伤后GBS的流行病学分析 |
| 1.2.3 我院创伤后GBS的临床表现分析 |
| 1.2.4 我院创伤后GBS的辅助检查特征分析 |
| 1.2.5 我院创伤后GBS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二、我院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1.3 统计学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我院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
| 2.2.2 我院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的临床表现对比分析…… |
| 2.2.3 我院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的辅助检查对比分析…… |
| 2.2.4 我院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的治疗及预后对比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三、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研究方法 |
| 3.1.3 统计学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患者的一般资料 |
| 3.2.2 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
| 3.2.3 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的临床表现对比分析… |
| 3.2.4 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的辅助检查对比分析… |
| 3.2.5 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治疗及预后对比分析…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综述 |
|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2.2 流行病学 |
| 1.2.3 临床表现与诊断 |
| 1.2.4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
| 1.2.5 鉴别诊断 |
| 1.2.6 疾病治疗 |
| 1.2.7 疾病预后 |
| 1.2.8 预防策略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三例患者临床资料汇总 |
| 3.2 患者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 |
| 3.3 辅助检查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诊断依据 |
| 4.2 是否联合使用抗病毒药 |
| 4.3 Bell’s面瘫和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诊治策略 |
| 4.4 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的定义及命名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3 检查: |
| 1.5 治疗: |
| 2 结果 |
| 2.1 临床转归: |
| 2.2 临床疗效评定及评定标准: |
| 3 讨论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临床资料 |
| 2结果 |
| 3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