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1](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孔祥婧[2](2021)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针对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的疗效。研究基线HBsAg<100 IU/m L的人群应用干扰素的临床治愈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肝病科/感染科门诊并开始应用Pe g-IFN-α的慢性HBV感染人群,根据开始应用Peg-IFN-α时的HBsAg水平分组,H Bs Ag<100IU/m L为低水平组,100 IU/m L<HBsAg<1500 IU/m L为中水平组,HBsAg>1500 IU/m L为高水平组。收集三组年龄、性别、是否经治、入院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指标(HBsAg、HBs Ab、HBe Ag、ALT、HBV-DNA等),并发症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时纳入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三组在Peg-IFN-α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时及随访结束时的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果三组之间性别比例、初治率、单药率等基线资料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本研究中,基线ALT、HBV DNA、HBe Ag、年龄等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表明对HBsAg转阴率无显着影响。在Peg-IFN-α治疗结束时,低水平组HB s Ag转阴率为72.4%,显着高于中水平组的23.5%和高水平组的0%(P<0.05);在随访结束时,低水平组HBsAg转阴率为75.9%,显着高于中水平组的29.4%和高水平组的0%(P<0.05);在治疗结束时,低水平组HBsAg下降程度为[2.36(1.29,3.41)]lg IU/m L,显着大于中水平组的[0.9(0.24,4.00)]lg IU/m L和高水平组的[0.38(0.09,0.73)]lg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eg-IFN-α治疗12周时H Bs Ag下降≥1lg IU/m L的患者有76.0%(19/25)实现了HBsAg转阴,而12周时H Bs Ag下降<1lg IU/m L仅有15%(8/53)实现了HBsAg转阴;对于HBsAg低于20IU/m L的非活动性表明抗原携带者患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s,IHC)HBsAg转阴率为100%(7/7);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好。结论HBsAg水平越低的慢性HBV感染者患者应用Peg-IFN-α治疗的HBsAg的转阴率越高,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程度也越大,且早期HBsAg下降程度高可预测P eg-IFN-α治疗后的HBsAg转阴率。HBsAg<100IU/ml的HBV感染者较以往定义的优势人群有更好的疗效。所以,对于HBsAg<100IU/ml的经治或初治患者可强烈推荐其使用干扰素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李淑[3](2020)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低水平HBsAg慢乙肝患者真实世界中疗效分析》文中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范围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慢性HBV患者大约有2.57亿,每年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约有88.7万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大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3000万例,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我国由HBV导致的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约占总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比例高达77%和84%[1-2]。在CHB的治疗中,实现HBs Ag清除或HBs Ag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终点。HBs Ag作为HBV感染的重要血清标志物,其水平高低可用于反应肝内ccc DNA浓度[6],其自发清除率较低,在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中,核苷类似物及干扰素能不同程度获得HBs Ag清除率,但均不理想。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基线HBs Ag水平及其下降幅度可以预测抗病毒疗效。特别是对于低水平HBs Ag使用干扰素治疗可明显提高HBs Ag清除率[22,30]。因此本研究选取88例HBs Ag<500IU/ml,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通过分析HBs Ag清除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低水平HBs Ag的CHB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实现临床治愈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 Ag<500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 Ag清除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 共纳入8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0-48w)达到HBs Ag清除有45人,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 Ag基线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2. 达到HBs Ag清除的45人中,有24人使用PEg-IFNα-2a治疗,有21人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95);3.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 Ag清除患者25人,对应答组与未应答组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HBe Ag状态、HBs Ag基线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49,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8.950,95%CI=1.967-40.731,p=0.005)与HBs Ag基线水平(OR=0.991,95%CI=0.983-1,p=0.042)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 Ag清除患者10人,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OR=1.063,95%CI=1.077-1.123,p=0.027)有统计学意义。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0.639-0.934),最佳截断值为61.147,此时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5.9%,阳性预测值30.3%,阴性预测值100%。结论1.基线HBs Ag水平可用于预测抗病毒治疗后HBs Ag清除;2.基线HBs Ag<500 IU/m L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达到HBs Ag清除比例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3. Peg-IFNα-2a与Peg-IFNα-2b疗效相近;4. 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 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第48周HBs Ag清除。

孟令怡[4](2019)在《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 Ag、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全部患者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及病房,纳入90例恩替卡韦治疗2年及以上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SPSS自动生成的随机数字分组原则,分为恩替卡韦对照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组(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0.5mg/d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治疗,每2周进行1次,连续观察时间12周。观察两组患者在0周及12周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病毒学(HBs Ag、HBe Ag、HBc Ab)、免疫相关(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IL-2、TNF-α、IFN-γ)水平,以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ALT、AST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P、TBIL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P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GGT两组内治疗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s Ag、HBe Ag均有下降,治疗后两组HBe 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 Ag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IL-2、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经过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可明显改善CHB患者“乏力”、“失眠”、“胁痛”等临床症状。结论:穴位埋线(蠡沟、足三里)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CHB患者肝功能(ALP、TBIL)及临床症状,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蒋琴[5](2019)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予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疗程为48周。检验及记录两组患者在0周、12周、24周、48周的血清HBV DNA、乙肝两对半定量、T细胞亚群、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试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皆为0;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24周、48周后,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皆较治疗前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BsAg转阴率在治疗24周、48周后较前升高,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12周、24周后ALT复常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试验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3.血清HBV DNA比较:组间相同观察时间点比较,试验组血清HBV DNA下降快于对照组(P<0.05)。4.HBeAg滴度比较: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HBeAg滴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12周后,组间比较HBeAg滴度,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48周后,试验组HBeAg滴度低于对照组(P<0.05)。5.主要肝功能(ALT、AST)比较: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ALT、AST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ALT、AST低于对照组(P<0.05)。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12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皆较治疗前下降(P<0.05),试验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7.T细胞亚群比较:比较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48周)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48周)CD3+、CD4+、CD4+/CD8+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比较:试验组4例患者出现腹泻,未加药物可2日内自行缓解,余患者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加快HBV DNA阴转及HBeAg血清学转换,具有调节免疫、护肝等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升高CD3+、CD4+、CD4+/CD8+,改善机体免疫力有关。

王冬耀[6](2019)在《Ⅰ型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1在肝脏疾病中的免疫功能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当今世界人类的健康。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众多抗感染药物,对肿瘤的发病机制也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肿瘤靶向药物和小分子抑制剂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临床疗效,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需要改善的问题,如何提高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慢性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亚洲地区,感染者数目仍然很多。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分为干扰素和核苷或者核苷酸类似物等。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只有干扰素才能够在部分乙肝患者中达到清除HBsAg及HBeAg的效果,其机理有很多,主要认为可能是通过STAT1分子向下游传递信号,从而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因此对于干扰素应答与不应答患者之间的免疫学机制研究,从而寻找能够提高干扰素疗效的策略,已经成为关注的重要问题。T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抗病毒感染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慢性感染过程中,T细胞和NK细胞往往处于功能耗竭的状态。细胞因子IL-2对多种免疫细胞有着活化与扩增的作用,而且曾经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但是对于继干扰素使用后能否再序贯使用IL-2治疗尚未见报道。考虑到干扰素以及IL-2下游均能够通过STAT1分子传递信号,所以针对经过干扰素治疗后无效的慢性乙肝患者,能否序贯使用IL-2从而起到协同提高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该方法是否适合应用于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能否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们主要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对经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乙肝患者展开临床试验研究。由慢性乙型肝炎逐渐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最终进展为肝癌。而目前针对肝癌的药物并不多且效果并不理想,无论免疫卡控点治疗还是索拉菲尼,都无法显着延长患者生存期。手术一直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手术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即术后易于原位复发。肝脏本身具有强大的术后再生能力,IL-6家族成员均可通过STAT3向下游传递信号,促进肝脏再生,同时有报道认为IL-11与肝切除后肝脏细胞的代偿性增生有关,IL-11-STAT3信号通路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术后的再生过程是否也伴随或者促进了肿瘤的生长?IL-11-STAT3信号是否起到促进肝癌生长的作用?能否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抑制肝癌术后的复发?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我们对于肝癌的术后展开了研究。本文主要从寻找提高无应答乙肝患者治疗临床效果和防止肝癌术后复发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Ⅰ.序贯使用IL-2可提高经干治疗无效的患者抗病毒应答能力通过第一项临床试验,我们选取了 92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48周的标准长效干扰素治疗,并进行24周的随访。我们对入组的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组的PBMC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学分析,发现干扰素治疗为IL-2治疗提供了基础。继而我们通过第二项临床试验,对于经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24周的序贯IL-2治疗。通过使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RTCA及相关性分析等,发现了序贯使用IL-2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机制。本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方案得到了以下结果。1.干扰素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为无应答患者,且IL-2Rα在CD4+T细胞表达降低通过分析经干扰素治疗后患者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指标,发现经过干扰素标准化治疗后多数患者为无应答患者,HBeAg未能转阴。IL-2R发生了显着变化,尤其IL-2Rα在CD4+T细胞表达显着下降。同时NK细胞表面的IL-2Rβ及IL-2Rα的表达在干扰素治疗后显着升高。总之,IFN-α治疗后,IL-2R主要传递正向免疫信号,从而为序贯IL-2治疗做铺垫。2.体外使用IL-2刺激可提高无应答患者T细胞及NK细胞的效应功能。当体外使用IL-2刺激从无应答患者外周血分离出的PBMC后,发现可以显着提高该部分患者T细胞及NK细胞的抗病毒效应功能,使产生IFN-γ及TNF-α的能力显着增强。CD38、NKG2D等活化分子表达升高,同时并未升高负调分子如PD-1,Tim-3的表达,且Treg细胞比例也未见升高。3.使用IL-2刺激可提高CHB患者肝脏组织淋巴细胞的效应功能。通过从乙肝患者肝穿组织分离的淋巴细胞进行IL-2体外刺激,发现不仅可以上调活化分子CD38、NKp30的表达,同时可以提高IFN-γ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4.体内经IL-2序贯治疗后不升高负调分子表达。通过对无应答患者进行IL-2治疗后检测发现,Treg细胞比例及PD-1分子表达均未见升高,反而有所下降。IL-2Rβ在NK细胞的表达显着升高。5.序贯IL-2治疗后增加p-STAT1表达同时下调p-STAT5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对于体外使用IL-2刺激的无应答乙肝患者PBMC,p-STATl表达升高,p-STAT5表达下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经IL-2治疗后的患者,CD4+T细胞中p-STAT5表达下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淋巴细胞中的p-STAT1表达呈现出显着增加。6.使用IL-2治疗显着提高CD8+T细胞及NK细胞产生IFN-γ。通过对不同时间点动态检测发现,经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在IL-2治疗后,CD8+T细胞及NK细胞产生IFN-y及TNF-α及CD107a的水平显着升高。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进行比较,发现IFN-γ,IFN-αα水平在治疗后显着升高,而IL-10水平则保持稳定。7.使用IL-2治疗显着提高HBV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及杀伤作用。通过对不同时间点动态检测发现,在IL-2治疗后,pentamer+CD8+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此外CD44+CD62I-CD8+T细胞比例以及NKp30表达也有着显着升高。pDC细胞及CD80、CD86分子的表达也是呈现出显着增多。继而通过RTCA检测发现,从经IL-2治疗后的患者PBMC中分离出的CD8+T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PLC/PRF/5细胞的功能。8.体内IL-2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入组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现,HBeAg水平在干扰素治疗前后未发生显着变化;然而经IL-2治疗后,HBeAg水平则显着下降。同时有5位患者HBeAg转阴,此外一位患者HBsAg转阴且伴有抗体的产生。对于免疫学指标与HBeAg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entamer+CD8+T细胞比例及 IFN-γ+CD107a+CD8+T细胞比例与HBeAg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9.CD24+CD38hiB细胞负调IFNα治疗效果然而并非所有乙肝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都适合序贯IL-2治疗,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则可能需要其他治疗策略。在研究过程中,除上述结果外,我们还发现了CD24+CD38hiB细胞比例及数目随干扰素的治疗呈现出动态增加,且CD24可作为CD24+CD38hi B细胞的标志分子。CD24+CD38hi B细胞可分泌高水平IL-10从而负调免疫应答。通过分选去除CD24+CD38hi B细胞后,则可以提高T细胞及NK细胞产生IFN-y及TNF-α的能力。最后通过构建的HBV小鼠模型使用anti-CD24抗体联合干扰素治疗,发现与单独干扰素治疗相比,发现可显着促进HBeAg及HBsAg的下降。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虽然CHB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多数呈现无应答状态,但是CD4+T细胞表面的IL-2Rα表达下降,并且IL-2的高亲和力受体IL-2Rαβy表达降低,从而限制了 IL-2通过其下游STAT5分子磷酸化诱导FOXP3的表达,进而抑制了负向免疫应答。而序贯使用IL-2治疗后,则能够通过升高IL-2中亲和力受体IL-2Rβγ表达、促进STATI分子磷酸化,同时降低STAT5磷酸化,发挥正向免疫应答效应,包括提高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效应功能,以及pentαmer+CD8+T细胞比例等。与此同时,并不增加免疫负调分子表达及FOXP3+Treg细胞的比例。这些机制最终促进了抗病毒应答能力,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HBeAg或HBsAg的清除。因此序贯IL-2的治疗对提高临床使用干扰素之后的HBeAg转阴率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不适合序贯使用IL-2治疗的患者,anti-CD24抗体治疗或许又是一个有前景的、可供选择的方案。Ⅱ、肝切除通过IL-11-STAT3信号途经促进肝癌术后复发通过使用原位接种肿瘤模型,化学诱导致癌模型,原位移植瘤模型,研究手术对肿瘤的影响。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及基因敲除鼠验证IL-11是否对肿瘤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通过小分子抑制剂证明其能够有效的防止术后复发。本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方案得到了以下结果。1.肝癌术后可复发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不同肿瘤术后五年复发率进行研究,发现肝癌在不同国家中术后复发率都很高。继而通过将肝癌模型小鼠的肿瘤切除后,发现确实可以术后复发。术后存在着更显着的PCNA和CD31的表达。2.肝切手术促进肿瘤生长通过肝损及部分切除后构建小鼠肝癌模型,发现肿瘤生长更为迅速。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损伤组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更为严重,PCNA和CD31的表达更强。通过核磁拍照也同样证明经过手术切除部分肝脏再构建的肝癌模型,肿瘤生长更为致密,更为严重。3.术后肝脏局部IL-11表达升高通过对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基因芯片分析,发现IL-11在肿瘤组织中显着高表达。而IL-6在癌和癌旁中的表达水平均较高。通过对肝切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肝脏进行组化及ELISA检测,也发现IL-11在肝切后显着升高。最后通过GEO数据库,对374例肝癌组织与50例癌旁组织进行基因分析,发现仍然IL-11在肝癌组织中呈现出显着性高表达。4.IL-11信号对肝癌术后复发是必须的通过对Il-RaαKO鼠研究,我们发现当小鼠敲除IL-11信号后,可显着减缓肝癌术后的复发。无论肿瘤数目、重量,PCNA、AFP及p-STAT3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IL-11信号对肿瘤术后的复发是必要的。5.抑制IL-11信号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通过体外使用IL-11刺激Hepa1-6细胞后,发现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当使用STAT3抑制剂Napabucasin阻断IL-11-STAT3信号后,则细胞发生明显凋亡。通过流式检测发现抑制IL-11信号后,7AAD+细胞比例显着增多;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当使用Napabucasin处理细胞后,PCNA的表达显着降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使用Napabucasin处理后,无论是否在细胞培养条件中加入IL-11或IL-6,细胞的p-STAT3表达都受到了显着抑制。6.Napabucasin可抑制术后复发通过使用Napabucasin治疗肝内接种肿瘤细胞后的小鼠,发现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且HE染色发现肝脏病理损伤较轻,同时组化染色发现PCNA表达显着降低。继而通过术后复发模型,即手术切除肝脏肿瘤后再给小鼠注射Napabucasin,同样发现肿瘤生长受限。7.IL-6对肝癌术后复发不是必要因素我们发现Il-6KO鼠在接种肿瘤细胞后,可以正常成瘤。当手术切除肿瘤后能够正常复发。但在术后给予Napabucasin治疗则显着抑制复发。无论肿瘤大小、数目、重量以及PCNA表达都显着降低。8.抑制STAT3磷酸化可抑制IL-11对肿瘤生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对WT鼠接种肝癌细胞系后,再给小鼠注射IL-11则能够显着促进肿瘤生长,而一旦使用Napabucasin治疗,则显着抑制肿瘤。同时发现当小鼠加入使用IL-11后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PCNA及AFP表达升高;而当使用Napabucasin治疗后,则显着抑制肿瘤生长,纤维化程度减弱,PCNA及AFP表达也明显受到抑制。此外,对DEN诱导的自发肝癌组织再经过同种异体移植后,发现经过手术切除肝脏肿瘤后,肿瘤依旧可以复发。然而在术后给予Napabucasin治疗后,则明显该模型中肝癌的术后复发。PCNA及p-STAT3的表达也相应的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肝癌环境下,将肝脏肿瘤切除后,肝脏再生的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IL-11可通过IL-11-STAT3信号途径促进肿瘤生长,因此肝再生的同时也伴随了肝癌的复发。而对于肝癌患者又无法不进行手术,因此在术后联合使用如STAT3抑制剂Napabucasin可能起到较好的防止肝癌复发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苗文静[7](2017)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探索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采用相同干扰素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副作用情况与观察组患者无明显差异,均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皮肤过敏、白细胞下降、恐惧或焦虑等副作用;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为80%,观察组为10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干扰素治疗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皮肤过敏、白细胞下降、恐惧或焦虑等副作用,采用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治疗副作用,值得应用并推广。

吴文泽[8](2017)在《中药软肝饮联合干扰素治疗气滞血瘀证HBeAg阳性CHB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我国是遭受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CHB)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鉴于目前临床上干扰素药物在治疗该病过程中的副作用明显,故联合中医药以提高其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是目前CHB防治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本课题以中医药软肝饮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CHB气滞血瘀证,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常规、生化、HBV DNA、HBeAg血清转化、甲状腺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探讨中西结合治疗乙肝的优势与中医药缓解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效果,为中西医联合治疗CHB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共纳入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气滞血瘀证的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治疗组给予软肝饮(醋鳖甲20g、生黄芪30g、紫丹参20g、柴胡10g、川芎10g、莪术10g)1剂/日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80ug/周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α-2b80ug/周皮下注射治疗。整个疗程为1年时间。定期检测患者症状体征、血常规、肝功能、HBV DNA、HBeAg、甲状腺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指标,并进行对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有效22例,无效3例;对照组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常规方面,治疗组WBC、PLT、NEU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肝功能方面,治疗组促进ALT恢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T恢复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HBV DNA方面,治疗组HBV病毒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HBeAg血清转换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甲状腺功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软肝饮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气滞血瘀证患者要优于单纯运用干扰素治疗。其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促进肝脏ALT水平恢复、减轻干扰素骨髓抑制、增强抗病毒能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因此软肝饮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气滞血瘀证患者方面具有显着效果,临床中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舒格拉·哈比丁[9](2016)在《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48周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其中与48周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为临床上治疗结局疗效的预测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依据。方法: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ALT≥2×ULN部分)”的560例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1.采用卡方检验的的方法,对FAS数据集人群总体以及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基线、治疗12周、治疗24周对应的ALT、HBV DNA、HBeAg等指标对48周HBeAg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转阴以及完全应答情况等治疗结局影响的分析。2.对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得出各时点48周HBeAg转阴或者血清学转换的可预测比率。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试验对照组、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HBeAg、ALT进行分析。3.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中药干预与否、是否母婴传播、性别、年龄、基线ALT、基线HBeAg及基线HBV DNA水平、治疗12周相关指标、治疗24周相关指标、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等对于疗效结局(包括48周HBeAg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转阴和完全应答)的影响,筛选出与疗效结局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4.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对Logistic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价值的评价,得出疗效预测能力较强的预测因素及模型。结果:1.在治疗前基线高水平ALT、低水平HBV DNA载量、低水平HBeAg、治疗12或24周发生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转阴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能得到更好的疗效。2.无论FAS人群总体、试验组还是对照组,12至24周HBeAg转阴人数占48周HBeAg总转阴人数的率、HBeAg转阴人数占48周HBeAg总血清学转换人数的率有升高趋势;治疗早期获得HBeAg转阴人群治疗至48周HBeAg保持转阴率、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其他时点,试验组HBeAg保持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12周、24周、36周ALT上、治疗12周HBeAg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 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在各时点ALT、HBeAg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HBeAg转阴的独立因素有中药干预、非母婴传播、基线HBeAg低水平、治疗12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因素有使用中药干预、非母婴传播、基线HBeAg低水平、治疗12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HBV DNA转阴的独立因素有基线高ALT水平、低水平的HBeAg、低水平的HBV DNA、治疗12周或24周ALT复常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完全应答的独立因素有年龄低、基线低水平的HBeAg、治疗24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大等。4.中药干预与否、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ALT、治疗24周HBV DNA、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eAg转阴有预测价值;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ALT、治疗24周HBV DNA、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有预测价值;基线HBV DNA水平、基线HBeAg水平、基线ALT水平、治疗12或24周ALT、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V DNA转阴有的预测价值;年龄、基线HBeAg水平、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治疗24周HBV DNA、治疗24周ALT,对48周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结论:①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基线高水平ALT、低水平HBV DNA、低水平HBeAg可作为48周HBeAg、HBV DNA双转阴的有利预测因素。②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12周或24周发生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转阴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容易获得更好的疗效。③趋势上,治疗早期获得HBeAg转阴人群治疗至48周HBeAg保持转阴率高于其他时点,中药干预组HBeAg保持转阴率高于对照组。④中药干预在48周HBeAg转阴方面疗效优于单纯用阿德福韦酯治疗。⑤中药干预与否是48周HBeAg转阴重要的预测因素,此外母婴传播、年龄,基线ALT、HBeAg以及HBV DNA水平、治疗12周或24周的ALT、HBeAg、HBV DNA以及HBeAg下降幅度等是结局疗效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中治疗12周或24周的HBeAg为较好的预测因素。⑥多因素联合的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优于单因素预测价值。治疗24周指标整体的预测价值高于治疗12周指标的预测价值,但考虑到临床上的治疗时限问题,12周治疗早期的疗效预测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⑦治疗12周年龄<30.5岁(针对于本研究18~65岁人群)、基线HBeAg水平<547.950 S/CO时,HBeAg水平12周下降幅度差值>0.31,48周更可能实现完全应答。⑧治疗24周年龄<30.5岁(针对于本研究18~65岁人群)、基线 HBeAg<547.950 S/CO、治疗 24 周 ALT<51.2IU/L,治疗 24 周 HBV DNA<3.7log10IU/ml的患者48周更可能实现完全应答。

商建红[10](2013)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反应的护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反应的护理对策,包括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精神神经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其他脏器损伤、对内分泌的影响等副作用。认为护理人员加强临床用药观察,早期发现副作用并及时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

二、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标准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疗效评价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2.2.7 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干扰素α在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3)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低水平HBsAg慢乙肝患者真实世界中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2 筛选方法
    2.2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3 检测指标与疗效判定
    2.4 检测方法
    2.5 分析指标及数据处理
    2.6 安全性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基线HBsAg水平分层比较
    3.3 不同聚乙二醇干扰素类型间HBsAg清除率比较
    3.4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24周疗效分析
    3.5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第48周疗效分析
    3.6 第24周HBsAg下降百分数对治疗48周应答的疗效预测
    3.7 治疗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5 展望
    5.1 血清HBsAg清除后发生肝细胞癌的影响因素
    5.2 其他用于预测HBsAg清除的指标
    5.3 抗病毒治疗新药物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文献综述 血清 HBsAg 定量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及进展
    7.参考文献

(4)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确定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测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3.1 观测指标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3.3 不良反应观察
    3.4 依从性评价
    3.5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4.结果
    4.1 基线比较
    4.2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观察项目比较
    4.3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观察项目比较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4.5 脱落病例及依从性评价
5.分析与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5.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5.3 埋线、取穴特色以及分析探讨
    5.4 研究结果分析
6.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经络取穴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治疗组 CRF 表
    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5)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研究
    1.1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1.1.1 流行病学的研究
        1.1.2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1.3 HBeAg作用机制的研究
        1.1.4 西医药物治疗的研究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1.2.1 病名的研究
        1.2.2 病因病机的研究
        1.2.3 常用方药的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标准
        2.1.3 治疗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疗效评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2.2.2 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
        2.2.3 两组患者HBV DNA下降值比较
        2.2.4 两组患者HBeAg滴度水平比较
        2.2.5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2.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7 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比较
        2.2.8 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2.2.9 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HBeAg阳性CHB现代医学治疗难点分析
    3.2 中西结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优势探讨
    3.3 从“毒虚致病”理论探讨CHB的中医治疗
    3.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组方理论探讨
    3.5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组方药物现代药理作用探讨
    3.6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疗效探讨
    3.7 现代医学关于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作用机制的探讨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1
综述 浅谈中医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着)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Ⅰ型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1在肝脏疾病中的免疫功能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乙肝和肝癌治疗研究现状
    1.1 乙肝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及其感染过程
        1.1.2 乙肝病毒特征
        1.1.3 乙型肝炎与STAT信号相关免疫应答
        1.1.4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
        1.1.4.1 核苷类似物的治疗
        1.1.4.2 干扰素的治疗
        1.1.4.3 核苷类似物及干扰素联合治疗
        1.1.4.4 肝炎其他治疗策略及目前肝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1.5 I型干扰素调控免疫细胞功能
        1.1.6. IL-2及其免疫治疗
    1.2 肝癌
        1.2.1 肝癌的分类及诊断
        1.2.2 肝癌的流行病学及发生机制
        1.2.3 肝再生
        1.2.4 肝癌的治疗
        1.2.4.1 手术
        1.2.4.2 肝移植
        1.2.4.3 介入放射
        1.2.4.4 肝癌的化学治疗
        1.2.4.5 免疫治疗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标本
        2.1.2 实验动物
        2.1.3 原代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2.1.4 细胞系及培养基
        2.1.5 细菌培养及相关试剂
        2.1.6 质粒及抽提试剂
        2.1.7 RNA体外转录质粒及相关试剂
        2.1.8 细胞因子及小分子抑制剂
        2.1.9 细胞分离和纯化试剂
        2.1.10 总RNA提取和RT-PCR试剂
        2.1.11 核酸序列
        2.1.12 PCR试剂和核酸电泳试剂
        2.1.13 Western blotting试剂
        2.1.14 流式抗体
        2.1.15 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试剂
        2.1.16 免疫组化及HE染色试剂
        2.1.17 细胞三维立体培养试剂
        2.1.18 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试剂
        2.1.19 ELISA检测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临床试验
        2.3.1.1 临床试验Ⅰ
        2.3.1.2 临床试验Ⅱ
        2.3.2 人单个核细胞分离及CD8~+T细胞的纯化
        2.3.3 人肝癌组织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2.3.4 细胞总RNA提取及RT-PCR检测
        2.3.5 荧光定量PCR检测
        2.3.6 流式细胞术检测
        2.3.7 小鼠血清采集
        2.3.8 放射免疫检测
        2.3.9 免疫荧光实验
        2.3.10 免疫组化、HE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实验
        2.3.11 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检测
        2.3.12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2.3.13 RTCA检测细胞杀伤
        2.3.14 Western blotting
        2.3.15 基因缺陷小鼠构建
        2.3.16 小鼠原发肝癌模型构建
        2.3.17 小鼠自发肝癌模型及移植瘤模型构建
        2.3.18 小鼠HBV模型构建
        2.3.19 小鼠肝癌手术切除
        2.3.20 小鼠肝癌模型治疗
        2.3.21 小鼠肝炎模型治疗
        2.3.22 小鼠组织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3.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序贯IL-2治疗有利于提高难治性无应答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
    3.1 引言
    3.2 Peg-IFN-α-2b治疗后多数CHB患者呈现无应答状态
    3.3 Peg-IFN-α-2b治疗后IL-2Rα在CD4~+T细胞表达显着降低
    3.4 体外使用IL-2促进外周T细胞和NK细胞表达IFN-γ及TNF-α
    3.5 体外使用IL-2促进人肝脏淋巴细胞表达IFN-γ
    3.6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抑制负调免疫应答
    3.7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促进STAT1活化
    3.8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促进分泌IFN-γ及TNF-α
    3.9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提高CD8~+T细胞毒性及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
    3.10 序贯使用IL-2治疗可提高难治性无应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3.11 经Peg-IFNα-2b治疗后CHB患者外周血中CD24~+CD38~(hi)B细胞显着增加
    3.12 Peg-IFNα可诱导CD24~+CD38~(hi) B细胞形成并产生大量IL-10
    3.13 CD24~+CD38~(hi)B细胞抑制T细胞及NK细胞抗病毒能力
    3.14 靶向CD24分子可清除CD24~+CD38~(hi)B细胞
    3.15 anti-CD24抗体联合干扰素提高HBV耐受小鼠的治疗效果
    3.16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肝切除通过IL-11-STAT3信号途经促进肝癌术后复发
    4.1 引言
    4.2 手术后肝癌可复发
    4.3 手术诱导肝癌过度生长
    4.4 手术后IL-11水平升高
    4.5 IL-11信号对术后肝癌生长是必要的
    4.6 抑制IL-11信号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4.7 Napabucasin可抑制WT鼠肝癌术后复发
    4.8 Napabucasin可抑制Il6~(KO)鼠肝癌术后复发
    4.9 Napabucasin能够抑制同种移植模型中肝癌术后复发
    4.10 Napabucasin可防止IL-11诱导的肝癌过度生长
    4.11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护理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扰素治疗后副作用情况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3 讨论

(8)中药软肝饮联合干扰素治疗气滞血瘀证HBeAg阳性CHB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部分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研究小结
讨论部分
    1.现代医学对 CHB 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 CHB 的认识
    3.软肝饮的成方依据及药理分析
结论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致谢

(9)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学认识及研究进展
        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渊源
        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演变的认识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点
        4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6 导师学术思想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
        1 乙型肝炎病毒与慢性乙型肝炎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3 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进展
        4 优化治疗策略探讨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诊断标准
        4 研究用药
        5 给药方案
    方法
    结果
        1 基线指标水平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2 治疗12周指标变化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3 治疗24周指标变化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4 试验组、对照组和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特点分析
        5 影响48周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 疗效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的ROC曲线评价
    小结
    讨论
        1 各项指标对48周结局的预测作用
        2 试验组、对照组和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特点分析
        3 影响48周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4 48周疗效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反应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前心理护理
2 治疗中的护理
    2.1 流感样综合征的护理
    2.2 骨髓抑制的护理
    2.3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2.4 胃肠道护理
    2.5 其他脏器损伤
    2.6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7 脱发
    2.8 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
3 治疗的观察
4 小结

四、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D]. 孔祥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低水平HBsAg慢乙肝患者真实世界中疗效分析[D]. 李淑.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D]. 孟令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D]. 蒋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Ⅰ型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1在肝脏疾病中的免疫功能及干预研究[D]. 王冬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J]. 苗文静.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S1)
  • [8]中药软肝饮联合干扰素治疗气滞血瘀证HBeAg阳性CHB疗效的临床观察[D]. 吴文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6)
  • [9]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D]. 舒格拉·哈比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反应的护理进展[J]. 商建红.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05)


干扰素论文 il-2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 肝癌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下一篇:经桡动脉入路冠心病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