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许伟伟,李明,崔广清,王瑞兰[2](2021)在《脓毒症抗凝治疗的意义与未来》文中研究说明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生命,而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脓毒症时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高凝,而抗凝机制又受到明显抑制,引起大量微血栓形成,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尽管国内外对脓毒症的抗凝治疗存在明显争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抗凝治疗在脓毒症中的意义,只有恰当的抗凝才会有效降低脓毒症DIC、脓毒性休克及高风险人群的病死率,最终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IC)评分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指导抗凝的评分系统,该评分是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DIC评分系统及脓毒症3.0的基础上优化而来,包括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3项。SIC评分可以灵敏地监测到脓毒症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建议SIC评分≥4分是启动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抗凝药物有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肝素等,而国内推荐的抗凝药物只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在使用抗凝药物之前需详细评估患者出血和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需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在无明显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从普通肝素过渡到低分子肝素的治疗策略。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3](2021)在《中国急性铊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文中研究说明急性铊中毒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中毒种类,多见于误食或人为造成,其所致的中毒事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急性铊中毒病史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尽早进行毒物检测或毒物鉴别,及时准确地给予血液净化或普鲁士蓝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后,绝大部分急性铊中毒患者都能康复治愈。为了正确、及时诊治该疾病,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联合全军中毒救治中心,组织全国一线相关领域专家,对急性铊中毒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制定了《中国急性铊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
常小婉,秦秉玉,梁新亮,胡现增,王守振,叶英军,杨永光,王月波[4](2020)在《河南省县级综合医院ICU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河南省县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设现状,为提高重症医学科建设水平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原卫生部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下文简称"指南"),采用自行设计的医院重症医学科现状调查问卷,对河南省93家县级综合医院2018年重症监护病房(ICU)运行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ICU基本情况(成立时间、组织管理模式、专科ICU开展情况、重点学科建设)、ICU规模及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ICU设备及技术开展情况。结果 ICU基本情况方面:首先是ICU成立时间,河南省县级综合医院ICU起步较晚,被调查的93家医院均设置了ICU,其中成立最早的是1989年浚县人民医院ICU,2000年之前成立ICU的县级综合医院仅有4家,2009年前有34家;其次是ICU组织管理模式,本次调查显示,河南省县级综合医院ICU实行封闭管理的比例为68.82%(64/93),半开放管理的比例为18.28%(17/93),仍有12.90%(12/93)的医院采取开放管理模式;再次是专科ICU开展与重点学科建设,本次调查显示,86家医院开放了综合ICU,专科ICU开放比例较高的是新生儿ICU、急诊ICU和冠心病监护室(CCU);8家医院ICU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重点学科,9家医院ICU是地级市卫健委重点学科。ICU规模及人员配置方面:本次调查的93家县级综合医院共开放ICU床位2 189张,ICU床位使用率和ICU每床位使用面积达标率较高,分别为76.34%、80.64%,而ICU医师数/ICU床位数、ICU护士数/ICU床位数达标率低,分别为8.60%和7.52%,说明医护配备不足。被调查医院包含三级医院1家、二级甲等医院76家、二级乙等医院16家,二级甲等医院总床位数(张:922.22±285.99比636.75±258.84)、ICU床位数(张:25.28±21.15比14.63±6.89)均明显多于二级乙等医院(均P<0.01),床位使用达标率明显高于二级乙等医院〔81.6%(62/76)比50.0%(8/16),P<0.01〕;人员配置上,ICU医生和护士职称以初级所占比例最高,正高级职称比例较低,医生学历以本科所占比例最高,护士学历以大专所占比例最高;人才培养上,接受调查的医院派出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医生和护士最多,分别为745人次和1 156人次,平均每家医院分别为8人次和12人次。ICU设备配置和技术开展方面,县级综合医院ICU配备最多的设备是微量注射泵、监护仪、输液泵、有创呼吸机、排痰机等,但总体设备配备不足;虽有1家医院引入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但没有开展临床应用。河南省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均设置了ICU,但是多项指标达标率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人员及设备相对不足。结论河南省县级综合医院ICU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郝海燕[5](2020)在《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治疗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将入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西医常规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予以参附针联合益气活血合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的APACHEⅢ量表评分及阳虚血瘀证型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死亡率,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进行比较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对MODSE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急诊科住院符合西医MODSE诊断且中医辨证为阳虚血瘀证的190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9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西医常规对症支持处理,如抗感染、扩容、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机械通气、纠正缺氧等措施,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清除诱发因素。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予以参附针(三九药业)60ml ivdrip qd+益气活血合剂(由青岛市中医医院制剂科煎制)口服或鼻饲,每次150ml,每日两次。以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观察比较。(1)临床疗效比较:以MODSE诊断标准中的各项指标为基础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失常的器官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有效:症状明显好转,功能不全器官个数减少或由衰竭期转为衰竭前期视为有效;无效:症状无改善,各器官功能指标无变化或恶化视为无效;(2)APACHEⅢ评分比较:对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疾病状况的各项参数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分比较;(3)阳虚血瘀证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状分无、轻、中、重4级,主要症状分别记0,2,4,6分,次要症状记0,1,2,3分,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4)死亡率比较:两组死亡患者均默认为无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例数及死亡率;(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比较:留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TNF-α水平,进行前后比较;(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留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静脉血,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1.74%、86.95%,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6.47%、75%,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Ⅲ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血瘀证型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降低(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及治疗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F-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病人治疗后死亡情况比较,经卡方检验治疗后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可以有效改善MODSE患者临床症状,可以降低MODSE患者APACHEⅢ量表评分及阳虚血瘀证型评分,对多种脏器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降低MODSE死亡率;2.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在MODSE发病过程中的表达,从而缓解临床病症及延缓病情的进展,并进一步探讨炎症介质在MODS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陶朝辉[6](2020)在《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评价其对ICU患者睡眠及谵妄的应用效果,为临床ICU患者睡眠管理和预防ICU谵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基于循证研究方法,获取并分析国内外ICU患者睡眠管理预防谵妄的相关证据,并进行最佳证据总结。2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3采用类实验研究,选取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2019年09月至2019年11月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按ICU常规护理并实施预防ICU谵妄的ABCDEF集束化策略(ABCDEF bundle)。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02月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干预组在ABCDEF bundle的基础上实施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对比两组睡眠、谵妄、预后、环境等观察指标,比较两组ICU医护人员执行ABCDEF bundle的依从性及每个月SLEEP-MAD bundle的依从性。研究结果1最佳证据总结共纳入22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研究14篇、类实验研究2篇。最佳证据包括建立统一的睡眠管理流程、控制光线、提供眼罩和耳塞、减少环境噪音、提供非药物助眠措施、选择合适的助眠药物、鼓励患者日间活动、维持患者正常昼夜节律等方面,共27条。2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两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一、二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0、0.336,最终形成的SLEEP-MAD bundle,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3干预研究共纳入92例研究对象,对照组57例,干预组35例(受新型冠状肺炎影响,实际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01月25日)。睡眠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得分比较(67.63±11.43 vs 57.09±13.90,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5.3±5.67 vs 4.16±1.26,h),干预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谵妄发生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3%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患者中,干预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0%vs 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谵妄持续时间及ICU无谵妄/昏迷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使用总量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光照及噪声比较,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务人员执行ABCDEF bundle依从性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总依从率分别为74.0%和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医护人员执行SLEEP-MAD bundle的依从率从干预后1个月的75.3%提高到干预后2个月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最佳证据总结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临床应用研究发现在ABCDEF bundle的基础上实施SLEEP-MAD bundle显着改善患者主观的睡眠质量和延长睡眠时间,降低机械通气患者ICU谵妄的发生率。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实施SLEEP-MAD bundle,实施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进行监督,可以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执行SLEEP-MAD bundle的依从性。
杨滨枚[7](2020)在《清热解毒扶正方对肺系脓毒症痰热瘀阻证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清热解毒扶正方对肺系脓毒症痰热瘀阻证患者凝血功能是否存在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系脓毒症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同时监测分析该方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在存在脱落因素的情况下,挑选符合本试验条件的肺系脓毒症痰热瘀阻证患者共72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布在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清热解毒扶正方加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用血必净注射液加内科基础治疗。试验用药疗程为11天。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1天的中医证候变化情况、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凝血功能的实验检查指标、28天生存率及安全性指标。对两组试验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结果:(1)将治疗组、对照组试验前后的中医证侯积分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在统计学上都有明显差异(<0.01)。(2)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试验后中医证侯积分组间比较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0.05)。2.凝血功能实验室结果、SOFA评分及28天存活率比较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凝血功能实验室结果组内比较在统计学上都有明显差异(<0.01)。(2)试验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实验室结果,在统计学上无差异(>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SOFA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0.01)。(4)治疗组与对照组试验后SOFA评分组间比较,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0.05)。(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28天存活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0.05)。3.安全性指标比较结果:(1)将治疗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肝功能、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在统计上没有显着差异(>0.05)。(2)试验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粪便常规、尿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患者参与试验期间均未出过敏及与试验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试验后未出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清热解毒扶正方对肺系脓毒症痰热瘀阻证患者凝血功能存在影响,有明显改善凝血功能作用,对凝血功能指标PLT有升高作用,对FIB有延缓作用,有降低PT、APTT、TT的作用,可使凝血功能指标由异常恢复到正常水平。清热解毒扶正方治疗肺系脓毒症痰热瘀阻证与血必净注射液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别,均有效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程璐[8](2020)在《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应答失调所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贯穿脓毒症病程始终。由于肺组织对炎症介质的显着易感性,肺脏是脓毒症最早累及的靶器官,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衰竭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在引起ARDS的诸多病因中,脓毒症是最常见的肺外因素,占40%-60%。随着小潮气量通气、俯卧位通气、肺复张等机械通气方式的应用,ARD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重度ARDS的病死率仍然高达70%。中医古籍中并无“脓毒症”记载。根据感染、炎症等临床表现归为温热病范畴,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最易受外邪入侵。毒邪壅肺,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不布津,大量病理产物内聚,加重全身炎症反应。通过meta分析评估通腑泻肺治疗对ARDS的综合疗效,并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理论,自制通腑泻肺方(TFXF),肺肠同治。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鉴于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是涉及固有免疫系统和脓毒症炎症进展的关键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借助ELISA、Westerm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一般情况,72h生存率以及NLRP3、Caspase-1、IL-1β、IL-8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中医“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则治法的原理,为研究开发应用“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对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ARD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为中医在AR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自拟通腑泻肺方应用于临床,评估其临床疗效,探讨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3]建立脓毒症相关ARDS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通腑泻肺方对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关键分子的影响,阐明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搜索2001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通腑泻肺法治疗ARDS的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27项研究,观察通腑泻肺法对病死率,ARDS并发症(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炎性介质表达(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8)、呼吸机参数(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等的影响。以风险比(RR)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作为二分类变量效应值,以MD或SMD作为连续型变量的效应值。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应用Cochrane Q和I2统计学评价异质性。应用“漏斗图法”评价发表偏倚。[2]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诊断为脓毒症相关ARDS、中医辨证符合痰热壅肺证的患者共计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给予通腑泻肺方免煎颗粒:大黄12g、枳实12g、厚朴9g、葶苈子20g、桑白皮20g、青皮12g。100ml温水冲调,每日1剂,2次/天;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0天)、治疗4天及7天氧合指数、肠粘膜通透性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丙二醛MDA)浓度、以及炎症介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并统计两组28天累积死亡率。[3]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复制脓毒症模型,以氧合指数<200mmHg,作为评价脓毒症相关ARDS造模是否成功的标准。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采用ELISA、Westerm Blot等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中关键分子及IL-8,HMGB1、IL-27等炎性介质的表达,初步探讨通腑泻肺中药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1]荟萃分析发现使用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较西医常规治疗能显着降低ARD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减少腹胀、应激性溃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ARDS的治疗,结合通腑泻肺策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APACHEⅡ评分、肺损伤评分,改善肺氧合状态、减少炎性介质表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呼吸力学指标等方面存在突出优势。[2]临床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治疗组第4天、第7天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4天血清MDA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7天血清DAO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间TNF-α及NO表达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治疗组大鼠生存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ELISA联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通腑泻肺方能有效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外周血清和肺组织中炎性因子HMGB1、IL-1β、IL-8、IL-27的蛋白的表达(P<0.05),且大剂量通腑泻肺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Westem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NLRP3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NLRP3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活化的Caspase-1 p20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大、小剂量TFXF组Caspase-1 p20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小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减少,仅观察到大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模型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其中大剂量TFXF组对IL-1β表达具有显着抑制效应。研究结论:[1]Meta分析结果表明通腑泻肺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内毒素的吸收,缓解胃肠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腹胀,防止菌群移位,修复受损的胃肠粘膜屏障。可清除内毒素,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肺水肿症状,有利于ARDS的缓解,从而降低ARDS患者呼吸机支持参数,减少气道阻力,改善氧合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通腑泻肺治疗减少炎性介质在肺部的聚集,调控体内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反应平衡有关。[2]临床研究提示通腑泻肺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的炎症反应,通过减轻因炎症反应带来的肺损伤,改善氧合。通腑泻肺治疗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及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进而减轻肠功能障碍引起的肺损伤的发生。[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能显着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NLRP3炎症小体的合成;抑制Caspase-1活化,下调下游IL-1β、IL-8,IL-27及HMGB1等炎性介质蛋白表达。
王本极[9](2020)在《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预测列线图的建立、验证与优化》文中认为目的:心源性休克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预后差的特点,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而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又较我国其他地区高发,因此寻找反映心源性休克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构建预测模型,以及在新疆地区人群进行验证与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拟通过美国的重症医学信息数据库III(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 III)筛选出反映心源性休克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反映心源性休克预后的预测模型,并对新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将基于MIMIC III获得的新模型带入新疆地区人群进行验证预测能力,并且寻找新的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对模型进行优化。方法:1)申请获得MIMIC数据库的使用权限,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总共提取了1131名心源性休克患者信息,其中男662人,女性469人;2)提取纳入研究患者的人口学参数、生命体征、实验室参数、合并症、疾病危重评分等。具体提取的指标包括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疾病,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碳酸氢盐、阴离子间隙等化验指标,还有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SAPS)Ⅱ。本研究中主要临床终点是30天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90天和365天的全因死亡;3)采用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方法,筛选出心源性休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绘制每个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每个危险因素的对心源性休克预后的预测能力。此外还使用广义相加模型来识别各个危险因素与不良预后的关系;4)将MIMIC数据库内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有显着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构建30天、90天、365天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用校准曲线判断其预测符合度,此外采用“Delong”法比较新模型与现有模型的优劣性;5)将MIMIC III中构建的新模型在新疆人群中进行验证,计算AUC值来评估模型的优劣性,使用AIC值进行变量选择,对新模型进行了优化,同样计算AUC值评估优化后模型优化后模型(optimal model for the prognosis of cardiogenic shock,OMPCS)的优劣性,用校准曲线判断其预测符合度,采用“Delong”法比较OMPCS与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预测能力的优劣。结果:1)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得到年龄、尿素氮、RDW、乳酸、血糖、阴离子间隙是心源性休克患者30天,90天,365天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年龄、尿素氮、RDW、乳酸、血糖、阴离子间隙对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单独预测能力不强,对应的AUC值:0.639、0.634、0.600、0.686、0.588、0.675。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年龄、血糖、阴离子间隙与30天全因死亡风险呈近似U型的关系,而尿素氮、RDW、乳酸与30天全因死亡风险呈近似正向线性关系;2)根据AIC值进行建模变量选择构建模型,新模型=-6.27856+0.00492*血糖+0.14570*乳酸+0.01282*尿素氮+0.03167*年龄+0.09829*RDW,并建立了相应的列线图,列线图的AUC=0.7302。校准图显示,预测概率对比线接近理想的完全一致线,平均绝对误差=0.038,类似的方法获得了90天,365天全因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新模型、SOFA评分、SAPSⅡ评分绘制ROC曲线来评估预测能力,对应的AUC分别为新模型:0.730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9360.7688],SOFA评分:0.6773(95%,CI:0.63790.7166),SAPSⅡ评分:0.7226(95%,CI:0.68520.7600)。新模型的AUC大于SOFA评分(P=0.0193),同样大于SAPSⅡ评分,但与SAPSⅡ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6753);3)将MIMIC III中反映心源性休克30天死亡风险概率的新模型带入新疆本地区心源性休克人群进行验证,对应的AUC=0.7515(95%,CI:0.68780.8152)。将MIMIC中获得新模型内的危险因素年龄、尿素氮、RDW、乳酸、血糖联合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l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根据AIC值进行变量选择,优化模型,优化后模型OMPCS=-5.27820+0.39690*乳酸+0.20704*RDW+0.10486*cTnI+0.00014*NT-proBNP,OMPCS的AUC=0.8525,校准图显示,预测概率对比线接近理想的完全一致线,平均绝对误差=0.045。对OMPCS、新模型、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绘制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AUC分别为OMPCS:0.8525(95%,CI:0.79430.9116),新模型:0.7515(95%,CI:0.68780.8152),SOFA评分:0.7308(95%,CI:0.65110.8104),APACHEⅡ评分:0.8187(95%,CI:0.75400.8834);可以得到OMPCS的AUC值大于新模型(P=0.0144)与SOFA评分(P=0.0164),也大于APACHEⅡ评分,但两者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4170)。结论:1)基于美国MIMIC数据库分析显示,年龄、尿素氮、RDW、乳酸、血糖、阴离子间隙是心源性休克患者30天,90天,365天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MIMIC数据库构建的新模型预后列线图,能较好的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不良预后,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SOFA评分,与SAPSⅡ评分一致;3)MIMIC数据库的新模型同样可以较好的预测新疆地区心源性休克患者短期不良预后,揭示新模型在美国与新疆地区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优化后模型OMPCS对新疆地区心源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预测能力强于基于MIMIC数据构建的新模型,同时优于SOFA评分,而与APACHEⅡ评分预测能力一致,但OMPCS纳入的参数简单易获取,揭示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去验证上述结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10](2019)在《健康中国2030 重症医学直面挑战责无旁贷》文中提出早在1974年8月,在中国就出现了以独立医疗单元抢救危重患者的"三衰(心、肺、肾)"抢救病房。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症医学专业发展迅速,不论是在日常的医疗工作还是在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彰显出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和优势。1989年9月4日,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FSICCM)接纳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TCMWMCSCCM)为正式成员国学会;1989年11月,原国家科委批准在天津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危重病医学杂志——《危重病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表明我国的危重病医学已经正式被国际社会接纳并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1997年9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成立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成立重症医学分会,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成立重症医学医师分会。2008年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科代码320.58),2009年重症医学科列入临床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8)。2001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也正式加入WFSICCM和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APACCM)并成为理事成员国学会,2006至2010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分别成为APACCM、WFSICCM和全球脓毒症联盟(GSA)主席国和理事成员国学会,至今,我国还有多位重症医学学者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理事。2012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欧洲重症医学会学术年会(ESICM LIVES 2012),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受邀组团代表中国参加年会并授课,展示了我国重症医学学者的风采。2013年起,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大会开设中美、中欧联合论坛至今,2018年举行了"一带一路"学术活动启动仪式,与"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症医学学术团体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并建立长久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表明中国的重症医学参与国际融合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2019年是中国重症医学建设和发展40年。今天中国重症医学已是日渐腾飞,在崭新的学科平台上飞速发展,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学科发展成果,也获得了世界同行的称赞。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自2005年3月成立以来,每年举办的学术年会规模逐渐扩大,参会人员从1 000多人逐渐增加到1.5万余人,投稿篇数从几百篇到几千篇,显示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同时,重症医学分会通过发表系列专业指南、技术规范及学术年鉴,实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5C培训)、开展继续教育项目、举办重症医学基层行活动、设立"终身成就奖"等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国重症医学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在推动我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推动了我国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培训的进程。2018年8月,重症医学科成为国家第二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于2019年3月开始以内外科危重病医学专科两个方向招生。未来中国的重症医学建设发展更加需要我们明确学科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坚持融合与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诊疗体制、科研创新和网络数据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建立高效而规范的体制模式。尤其是在大力开展并促进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质化,加强后备人才储备;积极推动中国重症医学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支持并鼓励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国内外重症医学领域多渠道交流,逐步扩大中国重症医学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以推动中国重症医学的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学科站在现代医学的最前沿,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 |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4 实验室指标 |
| 5 临床疗效指标 |
| 6 治疗进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 2 SAGI的中医认识 |
| 3 SAGI的治疗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
| 1 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 2.4 疗效评价 |
| 2.5 不良反应 |
| 2.6 发表偏倚 |
| 3 讨论 |
|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
| 3.2 结果讨论 |
|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
| 3.4 证据质量 |
| 4 结论 |
| 4.1 对实践的意义 |
| 4.2 对研究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临床资料 |
| 2.3 治疗方案 |
| 2.4 疗效指标 |
| 2.5 安全性指标 |
| 2.6 质量控制 |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
|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选题依据 |
| 4.2 研究方案分析 |
| 4.3 疗效指标选择 |
| 4.4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诊断标准 |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 1.3.2 中医阳虚血瘀证型辨证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质量控制 |
| 3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Ⅲ评分及阳虚血瘀证型评分比较 |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较 |
| 4 两组病人治疗后死亡情况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操作性定义 |
| 1.5 理论基础 |
| 1.6 研究路线 |
| 第2章 预防ICU谵妄的睡眠管理的循证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3 结果 |
| 2.4 小结 |
| 第3章 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4章 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的应用研究 |
| 4.1 研究目的 |
| 4.2 研究对象 |
| 4.3 研究方法 |
| 4.4 结果 |
| 4.5 讨论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研究结论 |
| 5.2 创新与不足 |
| 5.3 后续研究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观察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疗效判定 |
| 1.3.1 中医疗效评价量化表,见表3 |
| 1.3.2 凝血功能指标 |
| 1.3.3 西医疗效评价 |
| 1.4 试验病例标准 |
| 1.4.1 纳入病例标准 |
| 1.4.2 排除病例标准 |
| 1.4.3 剔除病例标准 |
| 1.4.4 符合脱落病例标准 |
| 1.4.5 应中止试验标准 |
| 2 试验研究 |
| 2.1 试验研究设计 |
| 2.2 试验治疗方案 |
| 2.2.1 试验药物 |
| 2.2.2 用药方案 |
| 2.2.3 合并用药管理 |
| 2.3 试验药物的管理 |
| 2.4 试验观测指标及观察时点 |
| 2.4.1 安全性指标项目 |
| 2.4.2 试验疗效性指标 |
| 2.4.3 试验观查时点 |
| 2.5 试验疗效判定标准 |
| 2.5.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 2.5.2 疾病疗效评价 |
| 2.6 试验统计分析方法 |
| 3 试验数据与统计分析 |
| 3.1 一般资料 |
| 3.1.1 性别构成 |
| 3.1.2 年龄分析 |
| 3.1.3 住院天数比较 |
| 3.1.4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的组间比较 |
| 3.1.5 治疗前SOFA评分组间比较 |
| 3.1.6 治疗前凝血功能两组之间互相比较 |
| 3.2 试验疗效分析 |
| 3.2.1 治疗前及治疗第11天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 |
| 3.2.2 治疗前及治疗第11天SOFA评分组内比较 |
| 3.2.3 治疗前及治疗第11天凝血功能组内比较 |
| 3.2.4 试验后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 |
| 3.2.5 试验后SOFA评分组间比较 |
| 3.2.6 试验后凝血功能组间比较 |
| 3.2.7 试验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2.8 SOFA评分疗效比较 |
| 3.2.9 28天患者生存率比较 |
| 3.3 安全性指标 |
| 3.3.1 试验前后肝肾功检查分析 |
| 3.3.2 试验前后患者二便常规情况 |
| 3.3.3 试验前后患者心电图情况 |
| 3.3.4 试验中及试验后不良反应情况 |
| 4 讨论分析 |
| 4.1 对脓毒症及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关系的认识 |
| 4.2 对肺系脓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3 对肺系脓毒症的西医病机的认识 |
| 4.4 治疗 |
| 4.4.1 中医治疗 |
| 4.4.2 西医治疗 |
| 4.5 清热解毒扶正方 |
| 4.5.1 清热解毒扶正方的选择依据和由来 |
| 4.5.2 清热解毒扶正方药物分析 |
| 4.6 临床疗效分析 |
| 4.6.1 SOFA评分结果评价及疗效评价 |
| 4.6.2 凝血功能结果评价 |
| 4.6.3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及疗效评价 |
| 4.6.4 28天患者生存率比较 |
| 4.6.5 安全性评价 |
| 4.7 清热解毒扶正方与血必净注射液的优势比较 |
| 5 结论 |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6.1 存在问题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1.脓毒症中医研究进展 |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 1.1.1 虚为本 |
| 1.1.2 瘀为根 |
| 1.1.3 毒为因 |
| 1.2 中医症候研究 |
| 1.3 中医症候辨证规律探究 |
| 1.4 中医治法 |
| 1.4.1 扶正 |
| 1.4.2 化瘀 |
| 1.4.3 解毒 |
| 1.4.4 “治未病”的干预 |
| 2.脓毒症西医研究进展 |
| 2.1 定义 |
| 2.2 病机 |
| 2.3 西医治疗 |
| 2.3.1 液体复苏 |
| 2.3.2 抗感染治疗 |
| 2.3.3 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 |
| 2.3.4 抗凝治疗 |
| 2.3.5 糖皮质激素 |
| 2.3.6 肾脏替代治疗和血液净化 |
| 2.3.7 机械通气 |
| 2.3.8 镇静和镇痛 |
| 2.3.9 血糖管理 |
| 2.3.10 应激性溃疡 |
| 2.3.11 在营养治疗方面 |
| 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脓毒症相关ARDS的概念及认识的变迁 |
| 1.2 ARDS异质性研究 |
| 1.3 脓毒症相关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 |
| 1.3.1 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的平衡失调 |
| 1.3.2 血管内皮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
| 1.3.3 凝血功能紊乱 |
| 1.3.4 肠道细菌/细菌内毒素移位 |
| 1.4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理论认知 |
|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进展 |
| 1.5.1 脓毒症病因治疗 |
| 1.5.2 机械通气治疗 |
| 1.5.3 新型治疗策略的选择 |
| 1.5.4 中医药及针灸治疗 |
| 第二章 通腑泻肺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搜索方案和研究选择 |
| 2.2.2 确定研究的特点 |
| 2.2.3 偏倚风险 |
| 2.2.4 统计学分析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肠功能的影响 |
| 3.1 研究背景 |
| 3.2 资料与方法 |
| 3.2.1 研究设计 |
| 3.2.2 病例选择 |
| 3.2.3 研究方法 |
| 3.2.4 观察指标 |
| 3.2.5 统计学方法 |
| 3.3 结果 |
| 3.3.1 一般情况 |
| 3.3.2 动脉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 |
| 3.3.3 肠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 |
| 3.3.4 28d累积死亡率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
| 4.1 研究背景 |
| 4.1.1 失控的炎症反应继发的肺损伤是脓毒症相关ARDS核心发病机制 |
| 4.1.2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脓毒症炎症风暴相关,进一步加重继发靶器官损伤 |
| 4.1.3 通腑泻肺(TFXF)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临床疗效显着,可能通过抑制NLRP3的激活,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相关肺损伤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结果 |
| 4.3.1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大鼠72h生存率的影响 |
| 4.3.2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3.3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3.4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及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4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资料 |
| 1.2 研究内容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基于MIMIC数据库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列线图的构建与评估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内容 |
| 1.2 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 1.3 列线图模型的评估 |
| 1.4 模型之间的优劣性比较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心源性休克预后列线图的验证及基于新疆地区人群的优化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内容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