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IL-8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IL-8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翔[1](2021)在《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作为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高达25%的人群处于病毒感染(Viral hepatitis)、酒精性(Alcoholic hepatiti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等。肝脏疾病所引起的终末器官衰竭导致的死亡人数日益增加,多数情况下,肝移植(Liver translation)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肝脏脂肪变性、供体年龄、器官缺血时间和器官自我恢复能力等都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供肝则被贴上了“边缘”的标签。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以及等待肝移植时患者死亡率的升高,这些边缘型供体器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与此同时,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障碍以及胆道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胆汁是肝脏代谢的重要产物之一,可从另一方面反应肝细胞的状态,随着胆汁蛋白组学技术不断进步,胆汁中组成成分如细胞因子,有望成为肝移植术后判断移植物存活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目前,我国大多数肝移植都放置胆汁引流管,在肝移植术后2小时内即可得到患者胆汁。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及时发现移植肝脏早期损伤,探讨胆汁中潜在的肝损伤标志物,及胆汁中细胞因子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根据术后第1天ALT水平分的不同为轻度肝损伤组(ALT<500 U/L,10例)和重度肝损伤组(ALT>500 U/L,6例)。收集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胆汁引流管中第1、3、5、7天的胆汁,应用MILLIPLEX(?)高通量多因子检测技术测定胆汁中17种细胞因子水平(Fractalkine、sCD40L、IL-4、IP-10、MIP-α、MDC、FGF-2、IL-1β、IL-2、IL-17A、IFN-γ、VEGF、G-CSF、IL-15、IL-8、IL-6、TGF-α)。在R语言软件中,对胆汁中细胞因子和临床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对胆汁细胞因子进行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临床指标与胆汁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估胆汁中细胞因子及临床相关指标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第1天,与轻度肝损伤组相比,重度肝损伤组胆汁中的细胞因子Fractalkine(Z=-2.828,P=0.003)、sCD40L(Z=-2.850,P=0.008)、IL-4(Z=-2.398,P=0.017)、IP-10(Z=-2.475,P=0.023)和MIP-1α(Z=-1.844,P=0.043)表达水平更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第1天,AST、ALT和LDH分别与胆汁中多种细胞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Fractalkine、sCD40L、IL-4、IP-1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812~1.000)、0.833(0.589~1.000)、0.858(0.623~1.000)、0.850(0.655~1.000),提示术后第1天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和IP-10水平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程度有明显预测价值。PCA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第1天胆汁中细胞因子结合临床指标可以将肝移植术后轻度与重度肝损伤患者较好地进行区分。GO分析结果表明,胆汁中细胞因子与外部刺激的正反馈调节、细胞趋化性、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结论:肝移植术后第1天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和MIP-1α的水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肝损伤水平,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和IP-10可能是提示肝移植术后肝损伤潜在的标志物,细胞因子联合临床指标能更好的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程度,并为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张雯雯[2](2021)在《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见于心、脑、肺、肾等人体多个重要器官,探究其病理机制,最大程度降低损伤,提高临床疗效越来越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缺血心肌再灌注(MIRI)后无复流、慢复流致使心律失常甚至再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血运重建治疗的临床预后,其机制涉及冠脉微循环病变。西医治疗方案尚缺乏安全有效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特别是血运重建后期治疗方面,中医药能够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特色优势,临床疗效明显,较西药治疗费用更低。目前国内关于中药单体及复方防治MIRI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缺乏对多靶点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究。宫丽鸿教授以“风扰心络为病”理论为基础,提出益气搜风、养血解痉、通络止痛之治法,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前人古方,形成益气搜风中药组方黄芪复方,寓意补养心络亏虚之气血、搜剔内扰之毒风,以助心脉气血调和、脉道息风通络,改善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形成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损伤。此法以补为通,寓通于补,通补兼施,相辅相成,补气而不留邪,剔邪而不伤正,针对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可谓标本兼治。本研究通过冠脉结扎法复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以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对实验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蛋白与基因的表达,从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角度,探讨益气搜风中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其产生作用可能相关的机制途径,丰富风扰心络为病之理论内涵,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益气搜风中药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影响:将120只(240±20)g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低中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20只。根据成人(按体重60kg计算)常用剂量与实验动物用药剂量换算公式,折算出大鼠剂量,每组给予不同预处理。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均予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益气搜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含黄芪复方1.8g·kg-1、3.6 g·kg-1、7.2 g·kg-1药液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含有培哚普利浓度为0.4mg·kg-1溶液灌胃。上述操作各组日1次,持续7d。第7d灌胃完毕1h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假手术组术中不结扎冠脉,余操作同其它各组;分别记录结扎30 min时与再灌注120 min时大鼠ECG情况;选取Ⅱ导联为实验中主要观察目标,以ST段变化作为心肌缺血标志;以ST段显着抬高判定结扎成功,以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达1/2判定再灌注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进行取材,取材前夜(即第6d)大鼠禁食不禁水。取腹主动脉取血,静置后离心,上清液-20℃保存,用于后续实验;采血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灭菌生理盐水清洗以10%甲醛固定,-20℃冻存用于后续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XA2、PGI2、s TM、s EPCR的含量,比较各组TXA2/PGI2比值。2.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取已采集的各组大鼠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8、IL-6、TNF-α含量。3.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取已采集的各组大鼠心脏组织,电子天平称取左心室心尖部位100mg,高通量组织研磨仪研磨组织,研磨好的心肌组织置于预先配制好的500ul裂解液,以12000 rpm速度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经处理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定量(BCA)法测定蛋白浓度,采用ECL化学发光检测法检测,实验结果通过成像系统显示;采用RT-PCR法测定Aktm RNA、eNOS m RNA、Baxm RNA、Bcl-2 m RNA表达水平,采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采用2-ΔΔct法对各样品中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Graphpad Prism 9.0.0版统计软件绘制数据分析图,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差异显着,P>0.05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益气搜风中药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影响:1.1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建立过程中各组大鼠存活情况:麻醉操作后,死亡1只大鼠;气管插管与术中行结扎、再灌注等操作时,因呼吸停止、大出血和室颤共造成37只大鼠死亡,其中假手术组5只、其他造模组32只。各组存活大鼠数量满足后续实验需求。造模情况:经心电图监测观察结扎时与再灌注后大鼠Ⅱ导联心电变化,筛除未符合ST段改变标准大鼠8只,成功造模总数59只,各组造模成功大鼠数量满足指标检测需求。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水平及TXA2/PGI2比值: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TXA2水平显着升高,PGI2水平显着降低,TXA2/PGI2明显升高(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各剂量组TXA2含量均显着降低,PGI2含量显着升高,TXA2/PGI2显着下降(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TXA2、PGI2含量与TXA2/PGI2均无明显差异(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 TM、s EPCR水平: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s TM、s EPCR含量显着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益气搜风中药各剂量组s TM、s EPCR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中药各剂量组s TM、s EPCR含量升高(P<0.05)。2.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2.1各组大鼠血清IL-6、IL-8水平: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IL-6、IL-8含量显着升高(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中药各剂量组IL-6、IL-8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中药中剂量组IL-6、IL-8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2.2各组大鼠血清TNF-a水平: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TNF-a含量显着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中药各剂量组TNF-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中剂量组TNF-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3.1各组大鼠Akt、eNOS m RNA的表达: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Akt m RNA、eNOS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与益气搜风中药各剂量组Akt mRNA、eNOS m RNA表达均增加(P<0.05);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Akt mRNA、eNOS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2各组大鼠Akt、P-Akt蛋白表达与P-Akt/Akt 比值: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Akt、P-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各剂量组Akt、P-Akt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Akt蛋白表达、P-Akt/Akt 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P-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3各组大鼠Bcl-2、Bax mRNA的表达: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Bcl-2 mRNA、Bax mRNA表达均升高(P<0.05);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与益气搜风中药各组Bcl-2mRNA表达均升高,Bax mRNA表达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相比,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Bcl-2 mRNA、Bax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4各组大鼠Bcl-2、Bax蛋白表达与Bcl-2/Bax比值: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Bcl-2、Bax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与Bcl-2/Bax比值均显着升高,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能够调控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因子的表达,提示益气搜风中药复方对MIRI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具有保护作用。2.益气搜风中药复方能够下调大鼠IL-8、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提示益气搜风中药复方对MIRI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3.益气搜风中药复方能够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靶蛋白Akt及其下游eNOS mRNA表达水平;干预Akt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调控P-Akt/Akt平衡;同时调控凋亡因子Bcl-2、Bax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提示益气搜风中药复方改善MIRI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从而调控细胞凋亡有关。

黄慧[3](2020)在《CXCL10在新生大鼠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致肺损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新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致急性肺损伤的表达及作用目的:探讨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新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导ALI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生后10天的Sprague-Dawley(SD)雄性新生大鼠并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实验组为I/R组,进一步分为双肾结扎45min再灌注1h、3h、6h、12h、24h和48h;假手术组(Sham组)只暴露双肾45min不结扎,仅做24h;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不做任何处理。收集大鼠双侧肾、肺组织和血。利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肌酐(sCr)水平,HE染色观察肾和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采用多功能液相芯片技术检测27种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各组大鼠肾、肺组织和血清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包括干扰素诱导蛋白10(CXCL10)、表皮生长因子(EGF)、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CX3C配体1(Fractalkine)、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1(GRO/KC/CINC-1)、白细胞介素类(IL-1α、IL-1β、IL-2、IL-4、IL-5、IL-6、IL-10、IL-12p70、IL-13、IL-17A、IL-18)、γ-干扰素(IFN-γ)、瘦素(Leptin)、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筛选出在肾I/R早期升高且组间变化趋势较明显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进一步实时定量PCR(qRT-PCR)验证该细胞因子/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1.成功建立AKI诱导ALI新生大鼠模型:I/R各组大鼠的sCr水平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Cr在I/R3h开始升高,I/R24h达到高峰,I/R48h下降。HE染色显示,I/R24h和48h组肾和肺组织均可见明显病理损伤改变,I/R 24h和48h的肾和肺病理损伤评分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水平(P<0.001);肾组织I/R 48h组损伤比24h组轻,病理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组织I/R 48h组损伤比24h组严重,病理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肾I/R大鼠肾、肺组织和血清中的蛋白表达:多功能液相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肾组织中,与Control组相比,I/R 3h表达水平升高明显的为IL-10、VEGF(P<0.05);与Sham组相比,I/R3h升高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的为CXCL10、IFN-γ和IL-6(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I/R组间变化差异显着且组内差异较小的有CXCL10和IL-10(P<0.001)。在肺组织中,与Control组比较,I/R3h升高水平明显的有EGF、MIP-1α(P<0.05);与Sham组相比,I/R3h升高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的为IL-4、VEGF(P<0.05);进一步I/R组间比较,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显着且组内差异较小的有CXCL10、IL-6、IL-10、MCP-1(P<0.001)。血清中可检测到 CXCL10、Fractalkine、IL-5、IL-12p70、IL-18、LIX、MCP-1、RANTES的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组间变化显着且组内差异较小的为IL-5、IL-18、LIX、MCP-1(P<0.05)。3.肾、肺组织和血清中CXCL10和IL-10的蛋白表达:肾和肺组织中CXCL1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I/R3h升高,I/R12h达到高峰,I/R24h恢复至Control组水平。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两种组织I/R6h和12h组水平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10表达水平也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I/R 3h升高,I/R 6h达到峰值,I/R 12h降至接近Control组水平,但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肾和肺组织中IL-10的表达水平均在I/R 3h最高,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IL-10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到I/R24h恢复至Control组水平。与Control组和Sham组比较,两种组织中I/R3h、6h和12h升高水平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IL-10浓度未检测到。4.肾和肺组织CXCL10 mRNA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肾和肺组织Sham组的CXCL10 mRNA表达水平与Control组无明显差别(P>0.05)。与Control组相比,CXCL10 mRNA在肾组织I/R 1h就表达上调(P<0.001),而在肺组织I/R 12h才表达上调(P<0.05),两种组织CXCL10 mRNA在I/R24h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I/R其他组(P<0.001)。结论:1.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2.趋化因子CXCL10在肾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肾、肺组织和血清中均早期明显升高,且肾组织CXCL10 mRNA表达水平上调早于肺组织,提示CXCL10在新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第二部分 尿CXCL10与危重患儿急性肾损伤、肺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动物实验结果提示,趋化因子CXCL10在大鼠AKI及ALI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uCXCL10与危重患儿AKI、ALI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危重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危重患儿入PICU时的一般情况,入住PICU期间脓毒症、AKI、AL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情况及尿量情况;住PICU期间机械通气(MV)、血液净化以及药物应用情况;住PICU时间、住院期间MV时长、总住院时间及病死率。评估危重患儿入PICU首个24h第三代儿童死亡风险(PRISM Ⅲ)评分。动态采集危重患儿住PICU 1周内的尿液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uCXCL10水平,选择第一次uCXCL10和入PICU 1周内最大uCXCL10水平进行研究。AKI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意条件之一即可诊断:①血肌酐值(sCr)48h内升高≥26.5μmol/L;②7天内升至基线值的1.5倍以上;③尿量小于0.5ml/kg/h持续超过6小时。AKI分为AKI 1期、AKI 2期和AKI 3期。ARDS诊断依据2015年制定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儿童急性肺损伤会议共识推荐》标准。根据住PICU 7天内AKI发生情况分为非AKI组、轻度AKI(AKI 1期)组、重度AKI(AKI 2期和3期)组;根据住PICU期间是否发生 ARDS、是否行 MV,分为 MV/ARDS(ARDS 和/或 MV)组与 non-(MV/ARDS)(非ARDS且非MV)组;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uCXCL10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广义线性模型分析uCXCL10与AKI和ARDS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uCXCL10与病死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uCXCL10对危重患儿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1.研究共纳入123例危重患儿,有35例(28.5%)危重患儿发生AKI,其中轻度AKI(AKI 1期)12例(9.76%),重度AKI(AKI 2期14例和AKI 3期9例)23例(18.70%),ARDS 14例(11.38%),MV54例(43.90%),MV/ARDS 57例(46.34%),死亡15例(12.20%)。AKI三组患儿间uCXCL10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KI组患儿最大uCXCL10水平明显高于非AKI组(P=0.026)。MV/ARDS组患儿第一次和最大uCXCL10水平均显着高于non-(MV/ARDS)患儿(第一次:P=0.032;最大: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第一次和最大uCXCL10水平与危重患儿年龄、PRISM Ⅲ评分、脓毒症、MODS、DIC、MV、MV/ARDS、病死率均相关(P<0.05)。除此之外,最大uCXCL10水平还与重度AKI、ARDS、MV持续时间相关(P<0.05)。脓毒症患儿第一次和最大uCXCL10水平也均显着高于非脓毒症患儿(第一次:P=0.001;最大:P<0.001)。2.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第一次uCXCL10与脓毒症(OR:1.478,95%CI:1.012-2.157,P=0.043)和 MODS(OR:1.860,95%CI:1.193-2.900,P=0.006)相关。最大 uCXCL10与 PRISM Ⅲ 评分(OR:1.021,95%CI:1.001-1.040,P=0.039)和脓毒症(OR:1.646,95%CI:1.127-2.406,P=0.010)相关。3.123例危重患儿中,死亡组第一次和最大uCXCL10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体重和PRISM Ⅲ评分后,最大 uCXCL10水平仍与病死率显着相关(OR:7.926,95%CI:1.706-36.817,P=0.008)。第一次和最大uCXCL10预测危重患儿发生死亡的AUC值分别为0.771(95%CI:0.66-0.88,P=0.001)和 0.859(95%CI:0.78-0.94,P<0.001)。PRISM Ⅲ 评分预测患儿发生死亡的 AUC 值为 0.856(95%CI:0.76-0.95,P<0.001)。结论:1.最大uCXCL10水平与重度AKI和ALI相关,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第一次uCXCL10与MODS相关,最大uCXCL10与脓毒症和PRISM Ⅲ评分相关。2.第一次和最大uCXCL10对危重患儿的死亡均有重要预测价值,其中最大uCXCL10对危重患儿病死率的预测价值与PRISM Ⅲ评分接近。

韩志军[4](2020)在《沉默LncRNA MALAT1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LncRNAMALATI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中的作用;2.探讨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LncRNAMALAT1表达与IL-8高表达的内在关系,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1.(1)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Blank)组、假手术(Sham)组和肺缺血再灌注(LIRI)组。LIRI组开胸后游离肺门并离断下肺韧带,使用无创血管夹夹闭左肺肺门90min,再灌注180min后对大鼠实施安乐死并收集肺静脉血及左肺组织进行检测;Sham组仅开胸游离肺门并离断下肺韧带,不夹闭肺门,90min后关胸,关胸180min后对大鼠实施安乐死并收集肺静脉血及左肺组织进行检测;Blank组不做任何处理。(2)测定肺静脉氧分压,以验证LIRI大鼠模型构建成功。(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HE染色以评估肺损伤的病理变化。(4)计算肺的湿/干(W/D)重比。(5)通过免疫组化实验(IHC)测定肺组织中巨噬细胞的阳性表达水平。(6)检测肺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7)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检测(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8)应用qRT-PCR检测肺组织MALAT1的表达水平。2.(1)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Blank)组、假手术(Sham)组、阴性对照(sh-NC)组和干扰(sh-MALAT1)组。Blank组及Sham组的构建同前一部分;sh-NC组及sh-MALAT1组在LIRI大鼠模型基础上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哈sh-NC或sh-MALAT1的腺病毒,1周后处死大鼠并收集肺静脉血及左肺组织进行检测。(2)通过qRT-PCR检测MALAT1表达水平,测定肺缺血再灌注后的肺静脉氧分压,验证成功建立sh-MALAT1介导的大鼠模型。(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HE染色以评估肺损伤的病理变化。(4)计算肺的W/D重比。(5)通过免疫组化实验(IHC)测定肺组织中巨噬细胞的阳性表达水平。(6)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水平。结果1.(1)LIRI组肺静脉氧分压(PO2)明显低于Blank组和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显示,与Blank组和Sham组相比,LIRI组观察到更严重的肺泡出血、水肿和间质炎症。(3)LIRI组巨噬细胞的阳性表达高于Blank和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LIRI组的凋亡细胞数量高于Blank和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Blank和Sham组相比,LIRI组的湿/干(W/D)比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和IL-10在肺缺血再灌注组均升高,所有测试的炎症因子中,IL-8在外周静脉中的表达最高。IL-8在LIRI组的表达明显高于Blank和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应用qRT-PCR来检测MALAT1的表达,结果显示LIRI组的MALAT1表达显着高于Blank和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qRT-PCR结果表明,与sh-NC组相比,sh-MALAT1组的MALAT1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静脉血气分析显示,sh-MALAT1组肺静脉PO2高于sh-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显示sh-MALAT1组与sh-NC组相比,肺损伤显着减少。(4)sh-MALAT1组巨噬细胞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sh-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对于sh-NC组,sh-MALAT1组的W/D比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ELISA显示IL-8的表达在sh-MALAT1组明显低于sh-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RI引起明显的肺组织损伤,沉默MALAT1可通过降低IL-8的表达水平减轻LIRI大鼠的炎症损伤。

孙月[5](2019)在《携IL-6和IL-8抗体靶向微泡在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IL-6与IL-8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目 的]探讨简单有效的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的制备方法,成功建立MIRI模型,并检测IL-6和IL-8在兔MIRI中的水平。[方 法]将16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12只、假手术组(S组)28只、正常组(N组)28只,I/R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再灌注30 min组、再灌注60 min组、再灌注120 min组及再灌注180 min组。I/R组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解除阻断使其再灌注,S组同一部位只穿线不阻断。术前及术后对各组兔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ELISA检测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从每组中抽取4只兔处死,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病理组织学检查。[结 果]1.心电图 缺血30 min时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再灌注30 min内ST段未见明显下降,再灌注45 min时ST段略有下降,再灌注60 min时ST段明显下降至等电位线,再灌注120min及再灌注180 min时ST段降至等电位线,心电图基本接近正常。2.超声心动图 缺血30 min和再灌注30 min左室前壁造模节段出现室壁运动异常,室壁增厚率明显减低,再灌注60 min后,缺血区室壁运动及室壁增厚率恢复正常。3.ELISA I/R各组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明显高于S组及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R各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逐渐增高,IL-6的水平于再灌注180 min达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IL-8的水平于再灌注120min和再灌注180 min达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再灌注120 min与再灌注18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S组与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及SEM均显示I/R组有心肌损伤的病理表现,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损伤程度逐渐加重。再灌注120min和再灌注180 min时损伤最重,且损伤程度相近。[结 论]通过阻断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解除阻断可成功制备MIRI模型。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兔心肌组织受损及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升高,为本课题组对MIRI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携IL-6和IL-8抗体靶向微泡评价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 的]制备携IL-6和IL-8单抗及双抗靶向微泡,应用靶向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评价兔 MIRI。[方 法]沿用第一部分剩余的144只动物模型,在此分组基础上,又随机平均分为四个亚组:裸微泡组(MBc)、携IL-6单克隆抗体微泡组(MBIL6)、携IL-8单克隆抗体微泡组(MBIL-8)和携IL-6与IL-8双抗体微泡组(MBd),每组36只。流式细胞仪通过检测不同剂量抗体与微泡的结合率,得出最佳配伍比,按此配伍比,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生物素化的IL-6和IL-8单克隆抗体分别及共同偶联到Targestar-SA微泡上,构建携IL-6和IL-8单抗及双抗靶向微泡。经兔耳缘静脉注射上述微泡,行MCE检查,Qlab软件分析前壁心肌的视频强度(video intensity,Ⅵ),其结果与第一部分ELISA检测的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 果]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合率三组靶向微泡抗体与Targestar-SA微泡的最佳结合效率均在80%以上。2.靶向微泡的制备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成功构建携单抗及双抗靶向微泡,四组微泡的大小、形态、性状基本相似,微泡粒径均一,分布均匀。3.靶向MCE MBc微泡I/R各组前壁Ⅵ与S组和N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靶向微泡I/R各组前壁Ⅵ明显高于S组和N组,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Ⅵ逐渐升高,MBIL-6微泡和MBd微泡于再灌注180min达高峰,MBIL-8微泡于再灌注120 min和再灌注180min达高峰。同一再灌注时间,四种微泡Ⅵ从高到低依次为:MBd>MBIL-8>MBIL-6>MBc。4.相关性分析三种靶向微泡I/R组前壁Ⅵ与ELISA检测的IL-6与IL-8水平均呈强相关性(均r>0.7,P<0.05)。[结 论]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成功制备携IL-6与IL-8单抗及双抗靶向微泡,靶向微泡对MIRI的显像敏感性更高、靶向性更强,且携双抗靶向微泡相比携单抗靶向微泡有更好的显像特性。靶向MCE通过定量分析前壁VI,可间接反应MIRI中IL-6与IL-8的水平,实现无创和定量评价MIRI的炎症反应程度。第三部分携IL-6和IL-8抗体靶向微泡在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目 的]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ltr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介导携IL-6和IL-8单抗及双抗靶向微泡在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的作用。[方 法]沿用第二部分行MCE检查的144只动物模型,各组兔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裸微泡(MBc)、携IL-6单抗微泡(MBIL6)、携IL-8单抗微泡(MBIL-8)及携IL-6与IL-8双抗微泡(MBd),观察心肌显影并存储图像。待微泡稳定附着后,使用低功率聚焦超声实验装置经兔胸壁行超声辐照干预。辐照完毕后经兔耳中动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中IL-6与IL-8的水平。3天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 果]1.MBc微泡辐照后,各组Ⅵ、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MBIL-6微泡辐照后,I/R各组Ⅵ和血清中IL-6的水平均较辐照前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IL-8的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MBIL-8微泡辐照后,I/R各组Ⅵ和血清中IL-8的水平均较辐照前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IL-6的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MBd微泡辐照后,I/R各组Ⅵ、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均较辐照前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比较四种微泡I/R各组辐照前、后视频强度差值,MBd>MBIL-6和MBIL-8>M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IL-6和MBIL-8微泡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三种靶向微泡I/R各组辐照前、后视频强度变化率及IL-6和IL-8中和率均为再灌注30 min时最高,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视频强度变化率和炎症因子中和率均逐渐降低。[结 论]应用UTMD技术介导携IL-6和IL-8单抗及双抗靶向微泡,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定点释放IL-6和IL-8单克隆抗体以中和靶区的炎症因子,通过抗原抗体中和作用有效减轻MIRI的炎症反应。携双抗靶向微泡的干预效果优于携单抗靶向微泡,且越早辐照干预,减轻炎症反应的效果越好。以上为临床寻找安全、高效的减轻MIRI的方法提供了更有力的实验基础,并有望成为临床治疗MIRI的新方法。

詹翔[6](2019)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中NF-κB和Egr-1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中NF-κB、Egr-1表达及其对肝细胞的影响,探讨NF-κB与Egr-1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饲养至重量240-30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Egr-1抑制组、NF-κB抑制组,每组20只。术前12小时禁食不禁水,术前30min Egr-1抑制组给予suramin;术前30min NF-κB抑制组给予PTDC试剂;假手术组和阳性对照组术前30min腹部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予以水合氯醛麻醉,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25min后恢复血流。按照不同时间对应点(1h、3h、6h、24h)采血并取得肝组织,检测观察并分析各组不同时间点中血清ALT和AST值改变、病理学变化、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F-κB、Egr-1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肝细胞中NF-κB及Egr-1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1.肝生化示阳性对照组、NF-κB抑制组、Egr-1抑制组较假手术组血清ALT和AST升高(P<0.05),且NF-κB抑制组、Egr-1抑制组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2.HE病理观察发现NF-κB抑制组、Egr-1抑制组较阳性对照组肝损伤改变严重,NF-κB抑制组较Egr-1抑制组肝损伤轻。3.TUNEL结果示NF-κB抑制组(凋亡细胞数量复流1h:15.5±2.69、复流3h:20.5±2.74、复流6h:25.5±2.27、复流24h:27.1±2.74)、Egr-1抑制组(凋亡细胞数量复流1h:18.1±1.75、复流3h:25.2±2.73、复流6h:31.5±1.64、复流24h:32.5±3.34)细胞平均凋亡数量高于阳性对照组(凋亡细胞数量复流1h:12.3±2.54、复流3h:16.1±1.55、复流6h:22.3±2.12、复流24h:26.0±2.51)(P<0.05)。4.Western blot示:阳性对照组、Egr-1抑制组、NF-κB抑制组肝细胞内Egr-1和NF-κB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Egr-1抑制组和NF-κB抑制组Egr-1蛋白表达量较阳性对照组降低(P<0.05),NF-κB抑制组NF-κB蛋白表达量较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Egr-1抑制组NF-κB表达较阳性对照组有升高(P<0.05)。5.免疫荧光染色示4个时间点Egr-1和NF-κB在肝细胞胞浆均有阳性表达,1-6h阳性信号逐渐增强,6h时间点表达强阳性,在4个时间点的肝细胞核内分别有Egr-1和NF-κB的阳性信号表达。结论:1.抑制肝细胞内NF-κB或Egr-1表达可加重大鼠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2.抑制NF-κB可降低Egr-1的表达并加重肝组织损伤。

刘忠忠[7](2019)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在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目的: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包括肝脏和肠道的热缺血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一个错综复杂并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可导致肝移植预后不良。然而,目前改善肝脏IRI的手段有限。本研究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大鼠全肝IR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一个大鼠全肝热缺血30 min的模型模拟全肝IRI;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IRI对照组(IRI-Con组)和辛伐他汀预处理组(IRI-Sim组)。IRI对照组和辛伐他汀预处理组分别为大鼠建立全肝热缺血30min之前予以0.1%DMSO和1mg/kg辛伐他汀腹腔注射预处理;于再灌注6h和24h收集血液和肝脏标本以待下一步检测,每组两个时间点各6只(n=6)。结果:与IRI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能显着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以及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损伤;辛伐他汀预处理组增加了Kruppel样因子2(Kruppel-like factor 2,KLF2)及其下游保护分子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表达(p<0.05);进一步发现辛伐他汀预处理能影响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脂质过氧化物(malondialdehyde,MDA)活性(p<0.05)减轻氧化应激损伤,降低肝细胞凋亡水平并能减少高迁移率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toll样4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TLR4)、CD68、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a,TNF-a)、白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和IL-6表达(p<0.05)抑制炎症反应。结论:辛伐他汀预处理能通过KLF2介导的保护机制减轻全肝IRI;辛伐他汀可能作为一种潜在预防治疗的药物拮抗临床肝脏IRI。第二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严重的肝脏IRI是导致肝移植近远期疗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优化心脏死亡(donors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供肝的质量减轻肝脏IRI是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供体辛伐他汀预处理优化大鼠DCD供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建立大鼠心脏停跳30 min模拟DCD供肝的模型;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肝脏组(NP组)、正常肝脏冷保存组(CSP组)、DCD对照组DCD-Con组)和DCD肝脏辛伐他汀预处理组(DCD-Sim组)。NP组和CSP组均为无热缺血损伤的供肝;DCD-Con组和DCD-Sim组分别为大鼠建立心脏停跳热缺血30 min之前予以0.1%DMSO和1 mg/kg辛伐他汀腹腔注射预处理;除了NP组,其他三组均在UW液中冷保存24 h;之后四组全部通过常温复灌系统评价肝脏质量;在肝脏体外常温复灌1h内收集灌注液和组织标本用于研究检测,每组各6只(n=6)。结果:与DCD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能显着降低灌注液ALT和AST水平,增加胆汁和ATP生成以及减轻肝脏组织形态学损伤;辛伐他汀预处理组增加了KLF2及其下游保护分子磷酸化e NOS、TM和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p<0.05);进一步发现辛伐他汀预处理组能改善肝组织SOD和MDA活性(p<0.05)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减少HMGB1、TLR4、CD68、TNF-a、IL-1β、IL-6和ICAM-1基因水平表达(p<0.05)抑制炎症反应并且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Bax比值减轻肝细胞凋亡水平。结论:供体辛伐他汀预处理能通过KLF2介导的保护机制减轻DCD肝脏的IRI;以上数据表明辛伐他汀可为临床优化DCD肝脏质量提供潜在的保护效应。

魏宝龙[8](2019)在《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大鼠功能性热缺血心脏死亡(F-WIT-DCD)肝移植模型;(2)描述DCD大鼠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下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3)探究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变化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第一步,学习并训练大鼠活体原位肝移植手术;第二步,模拟临床中MaastrichtⅢ型心死亡肝移植手术情况,通过剪开膈肌的方法诱导大鼠血氧停滞,颈动脉动态监测大鼠动脉压,获取大鼠血压波动下降特征,记录大鼠进入功能性热缺血阶段的时间点;第三步,建立稳定的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第二部分为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根据功能性热缺血时长,实验共分4个组:(1)活体肝移植对照组(LT,n=4);(2)功能性热缺血0分钟组(0min,n=10);(3)功能性热缺血15分钟组(15min,n=10);(4)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组(30min,n=10)。LT组无缺血处理,其余组供鼠经历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肝移植术后再灌注6小时。取材分两阶段,热缺血末及再灌注6小时,获取供肝组织及外周血(用于第三部分研究)。采用Luminex?200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包括IL-1α、IL-1β、IL-2、IL-4、IL-5、IL-6、IL-7、IL-10、IL-12(p70)、IL-13、IL-17A、IL-18、G-CSF、GM-CSF、M-CSF、GRO/KC、IFN-γ、MCP-1、MIP-1α、MIP-3α、RANTES、TNF-α和VEGF。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对各个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做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定为组间具有显着差异;采用R 3.5.2绘制热图分析细胞因子缺血期及再灌注期浓度水平变化情况。第三部分为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探究。供肝组织采用丙二醛(MDA)试剂盒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其水平变化情况;另一部分肝组织做H&E染色平片。外周血经低温超高速离心制备血清样品,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变化情况。该部分统计学处理采用Graph Pad Prism 6.0对ALT、AST、SOD、MDA做t检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H&E染色观察供肝病理情况,并根据结果建立肝损伤评分。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浓度数据,以SIMCA14.1对细胞因子行主成分分析(PCA)探究特异性细胞因子;结合肝损伤评分及特异性细胞因子做ROC回归曲线探究评估供肝质量最佳组合指标。【结果】在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大鼠剪开膈肌后血压一过性波动上升约10mm Hg后逐渐下降,约4分30秒血压下降至50mm Hg,选定该血压时点作为供鼠进入功能性热缺血阶段的标志。大鼠经历不同时间长短的功能性热缺血处理后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完成后约1-2小时苏醒,基础状态良好,活动度稍差,可自由饮水。探究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发现(1)在热缺血末共17种细胞因子表现出组间显着性差异(p<0.05),包括IL-1β、IL-2、IL-4、IL-7、IL-10、IL-12、IL-13、IL-17、G-CSF、GM-CSF、IFN-γ、M-CSF、MIP-3α、TNF-α、VEGF和MCP-1。这些细胞因子均随功能性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下降幅度并不相同;(2)再灌注6小时后,所有细胞因子均不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3)各组间细胞因子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期变化幅度及变化时间不同。根据第三部分结果发现(1)血清AST、ALT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上调,侧面印证了随缺血时间延长,肝脏损伤逐渐加重;(2)肝组织中SOD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MDA逐渐下调,反映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氧化应激情况逐渐加重;(3)H&E染色观察发现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供肝损伤程度逐渐加重;(4)主成分分析获知,功能性热缺血期最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为IL-2、IFN-γ、TNF-α;(5)做ROC回归曲线发现联合IL-2、IFN-γ、TNF-α评估供肝质量敏感度高于任意单一指标。【结论】(1)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该模型稳定可靠,可充分模拟MaastrichtⅢ型临床情况,适合研究心脏死亡肝移植术中各类病理生理情况。(2)供肝组织细胞因子在功能性热缺血期间即发生浓度改变。(3)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联合指标可用来评估供肝质量。

夏艳[9](2019)在《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后再灌注组(I/R组)、叶酸喂养后缺血再灌注组(FA组),FA组再根据不同叶酸喂养剂量细分为FA1、FA2、FA3组,即共分为5组,每组6只。FA1、FA2、FA3组分别按叶酸剂量5mg/d、10mg/d、20mg/d术前灌胃一周。I/R组和FA组以改良的Eppinger法手术,结扎左侧肺门30min后再灌注2 h;C组只打开胸腔不结扎肺门。术后心脏取血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每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1.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损伤评分:HE染色光镜下观察,C组肺组织内结构大致完整,肺泡间隔大致正常;肺泡内未见明显渗出液,肺间质未见明显水肿和炎症。I/R组弥漫性肺泡和肺间质出血、水肿,部分肺泡破裂融合,肺泡间隔增厚。FA三组大鼠肺损伤较I/R组减轻,且损伤程度FA1、FA2、FA3依次递减。采用Smith评分评估各组大鼠肺损伤程度,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I/R组大鼠肺损伤明显严重;与I/R组比较,FA三组大鼠肺病理损伤程度均较轻,且呈剂量依赖性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8和TNF-α:与C组比较,I/R组、FA三组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FA三组的IL-8和TNF-α水平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叶酸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季加富[10](2018)在《参附注射液对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JNK/Nox4和JNK/NFκB途径来保护棕榈酸诱导的肝AML12细胞损伤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包括脂肪变性、肝炎、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在本研究中,我们拟探讨一种传统中药-参附注射液(Shen Fu preparation,SF)在体外肝脂肪变性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建立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鼠肝细胞损伤模拟离体NASH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和甘油三酯比色测定法(TG Colorimetric Assay)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Intracellular triglyceride,i TG)进行评估;分别采用DCF(Dichlorofluorescein,二氯荧光素)和JC-1(5,5‘,6,6’-四氯-1,1‘,3,3’-四乙基苯酸盐-咪唑羰基花青素)测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评估细胞因子水平;用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检测JNK(C-Jun N-terminal kinase,c-Jun氨基末端激酶)、Nox4(NADPH oxidase 4,NADPH氧化酶4)和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核因子kappa B)的表达变化。结果:参附注射液减轻了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凋亡,以及降低了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和i TG的表达。经过棕榈酸处理的细胞中,添加参附注射液,可以降低Nox4和ROS的水平,同时MMP、Mn 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升高,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应用Nox4抑制剂-GKT137381抑制了由棕榈酸诱导产生的ROS和细胞凋亡的增加,同时降低了i TG的量,但并没有影响IL-8和IL-6的水平。参附注射液可以抑制棕榈酸诱导的磷酸化氨基末端激酶的上调。JNK抑制剂-SP600125抑制了由棕榈酸诱导的Nox4、IL-8、IL-6和i TG的增加。应用参附注射液后,可以阻断棕榈酸处理过的细胞中检测到的NFκB/p65核转位。BAY11-7082,一种IκB(Inhibitor of NF-κB)降解抑制剂,降低了由棕榈酸诱导的IL-8、IL-6以及i TG的量,而它只是轻微地降低了ROS含量,对细胞凋亡没有影响。结论:参附注射液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抑制JNK/Nox4和JNK/NFκB途径,在预防肝细胞损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参附注射液能显着改善脂多糖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损伤目的:肠道上皮细胞在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潜在的损伤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本研究拟对一种传统中药-参附注射液(Shen Fu preparation,SF)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系统探讨。方法:采用HIEC-6细胞(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人肠上皮细胞系),单独应用LPS或LPS与SF联合应用来进行实验。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对细胞凋亡进行评估。活性氧(ROS)水平是用DCF(Dichlorofluorescein,二氯荧光素)测定法测定的。经transwell培养板培养的单层人肠上皮细胞-6,通过FITC-albumin influx assay分析其渗透性。应用即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来对细胞因子IL-1β(白介素-1β)、IL-6(白介素-6)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进行定量分析。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用于测定胞浆IκBα(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和核NFκB/p65亚基的含量。结果:在脂多糖处理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凋亡、ROS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NFκB/p65的核转位。DPI(二碘基苯)是一种特殊的ROS抑制剂,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凋亡、细胞因子的产生和NFκB/p65核转位。BAY11-7082是一种IκB降解抑制剂,可以消除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因子过剩。最有趣的是,参附注射液阻止了脂多糖诱导的细胞胞浆IκBα的降解,导致NFκB/p65的核分数降低。参附注射液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凋亡的增加、ROS的产生和脂多糖诱导的细胞的渗透性。此外,参附注射液阻止了脂多糖介导的TNF-α和IL-6过度产生。结论: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ROS的产生和NFκB/p65核转位,进而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减少,来保护由脂多糖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损伤。

二、IL-8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8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作为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纳入标准及分组
    3 实验标本收集及处理
    4 细胞因子检测
    5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6 GO富集分析
    7 伦理学审查
    8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肝移植术后两组患者第1、3、5、7 天血清中ALT、AST、LDH水平比较
    3 两组患者胆汁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4 胆汁中细胞因子水平对肝移植术后发生肝损伤预测价值的ROC分析
    5 肝损伤临床指标与胆汁中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6 胆汁中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对肝损伤程度的区分
    7 GO富集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益气搜风中药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认识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CXCL10在新生大鼠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致肺损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流程图
第一部分 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新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致急性肺损伤的表达及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尿CXCL10与危重患儿急性肾损伤、肺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因子在急性肾损伤导致急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双解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课题资助基金项目
致谢

(4)沉默LncRNA MALAT1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LncRNA MALAT1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第二部分 探讨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LncRNA MALAT1表达与IL-8高表达的内在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 MALATl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携IL-6和IL-8抗体靶向微泡在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L-6和IL-8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携IL-6和IL-8抗体靶向微泡评价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携IL-6和IL-8抗体靶向微泡在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大鼠肝缺血再灌注中NF-κB和Egr-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动锰模型存活情况
    3.2 各组肝功能改变情况
    3.3 病理细胞形态观察
    3.4 肝细胞凋亡情况(TUNEL 检测)
    3.5 肝细胞内Egr-1和NF-κB蛋白表达情况
    3.6 Egr-1和NF-κB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缺血再灌注中组织损伤与修复再生的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7)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肝移植现状
    1.2 DCD肝脏存在的问题
    1.3 KLF2
    1.4 KLF2 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1.5 研究假设
2 第一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在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3 第二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基本实验用品和设备
        1.1.3 实验操作器械
        1.1.4 模型设计思路
        1.1.5 术前准备
        1.1.6 F-WIT-DCD肝移植手术过程
    1.2 结果
        1.2.1 术中大体改变
        1.2.2 大鼠血压变化情况
        1.2.3 移植术后观察
    1.3 讨论
        1.3.1 建立大鼠F-WIT-DCD模型的研究价值
        1.3.2 大鼠F-WIT-DCD模型建立的依据
        1.3.3 大鼠F-WIT-DCD模型建立旳关键因素
        1.3.4 模型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1.4 小结
二、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基本实验用品和设备
        2.1.3 大鼠分组
        2.1.4 手术过程
        2.1.5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2.1.6 细胞因子检测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标准品质控数据
        2.2.2 热缺血末细胞因子情况
        2.2.3 再灌注6 小时细胞因子情况
    2.3 讨论
        2.3.1 描述DCD大鼠缺血期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的意义
        2.3.2 细胞因子的选择
        2.3.3 实验结果分析
三、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3 实验分组
        3.1.4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3.1.5 检测指标
        3.1.6 常规病理学检测
        3.1.7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大鼠基础状态及术后状态
        3.2.2 血清生化改变情况
        3.2.3 肝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变化情况
        3.2.4 各组肝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
        3.2.5 主成分分析
        3.2.6 ROC回归曲线分析
    3.3 讨论
        3.3.1 供肝质量的评估方法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3.3 细胞因子评估供肝质量可行性
        3.3.4 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细胞因子在肝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大鼠的喂养
        2.4.2 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2.4.3 标本收集及处理
        2.4.4 肺组织病理切片及评分
        2.4.5 血清IL-8浓度测定
        2.4.6 血清TNF-α浓度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动物模型成功组建
    3.2 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损伤评分
    3.3 IL-8和TNF-α
第四章 讨论
    4.1 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的选择及成功构建
    4.2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分析
    4.3 IL-8和TNF-α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4.4 叶酸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参附注射液对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JNK/NOX4和JNK/NFΚB途径来保护棕榈酸诱导的肝AML12 细胞损伤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试剂与器材
        (一)实验试剂
        (二)实验器材
        二、细胞培养和处理
        三、TUNEL assay(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四、甘油三酯比色法(Triglyceride Colorimetric Assay):测定iTG水平
        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
        六、免疫印迹(Immunoblot assay):测定JNK、NFκB和 Nox4 的表达水平
        七、JC-1 assay: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
        八、DCF assay:活性氧(ROS)水平检测
        九、FFA uptake assay(Free fatty acid,FFA,游离脂肪酸)
        十、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参附注射液(SF)能改善棕榈酸诱导的AML12 细胞损伤
        二、参附注射液可以减少棕榈酸(PA)处理的AML12 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三、参附注射液可以减轻PA诱导的AML12 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四、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JNK-Nox4 通路可以减轻PA诱导的AML12 细胞凋亡
        五、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JNK/NFκB通路可以减少PA诱导的细胞内甘油三酯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讨论
        一、PA及 PA诱导的NASH模型的相关研究
        二、JNK/Nox4 通路的相关研究及机制
        三、JNK/NFκB通路的相关研究及机制
        四、参附注射液(SF)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展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参附注射液能显着改善脂多糖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损伤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试剂与器材
        (一)实验试剂
        (二)实验器材
        二、细胞培养和处理
        三、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
        四、Albumin influx assay(白蛋白渗透性测定法)
        五、DCF assay:活性氧(ROS)测定
        六、Quantitative RT-PCR(实时定量PCR):检测转录水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
        七、Western blot:检测IκBα和 NFκB/p65 的表达
        八、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LPS诱导HIEC-6 细胞损伤
        二、ROS增多在LPS处理的HIEC-6 细胞损伤中起关键作用
        三、LPS通过ROS介导的NFκB信号诱导HIEC-6 细胞损伤
        四、参附注射液(SF)在LPS处理的细胞中通过对ROS和 NFκB活性的抑制来保护HIEC-6 细胞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四、IL-8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作为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研究[D]. 杨鹏翔. 青岛大学, 2021(02)
  • [2]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机制的研究[D]. 张雯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CXCL10在新生大鼠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致肺损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相关性分析[D]. 黄慧. 苏州大学, 2020
  • [4]沉默LncRNA MALAT1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韩志军. 郑州大学, 2020(02)
  • [5]携IL-6和IL-8抗体靶向微泡在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D]. 孙月.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6]大鼠肝缺血再灌注中NF-κB和Egr-1的表达及意义[D]. 詹翔. 南华大学, 2019(01)
  • [7]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忠忠. 武汉大学, 2019(08)
  • [8]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D]. 魏宝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夏艳. 江苏大学, 2019(03)
  • [10]参附注射液对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季加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il-6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工程数学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下一篇: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生活垃圾生成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