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1](2012)在《改良和经典Bricker式回肠输出道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评价经典Bricker式和改良回肠输出道术对膀胱癌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根治性膀胱切除+经典Bricker式回肠输出道治疗膀胱癌患者24例,同期应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改良回肠输出道治疗膀胱癌患者30例。经典Bricker式回肠输出道是将左侧输尿管从乙状结肠系膜后隧道拖向右侧与回肠肠袢吻合;改良回肠输出道是将回肠输出道的近端从乙状结肠系膜后隧道拖向左侧,双侧输尿管在腹膜外原位与回肠袢吻合。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后期并发症和预后并比较,评估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经典组和改良组在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分别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分别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等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具有可比性。随访了3-75个月,经典组患者的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895%和66.7%,改良组的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916%和71.4%,经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心血管意外、肠梗阻、肠漏、回肠袢坏死、造瘘口相关并发症、代谢和营养相关并发症、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比较,经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术后尿漏和输尿管-回肠吻合口狭窄比较,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回肠输出道术与经典Bricker式回肠输出道术对膀胱癌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差别,但是改良Bricker式回肠输出道不用过多游离左侧输尿管,保护了左侧输尿管的血供,减少了吻合口张力,减少了输尿管与肠道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左侧输尿管与肠道吻合口)的发生,减少了对患者肾功能的损坏,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乔庆东,王磊,冀阳,胡新生,常伟[2](2009)在《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4)个月。向贮尿囊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患者贮尿囊的平均压力小于手术前压力,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贮尿囊平均周径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2个月时,患者贮尿囊平均容量达到(550±90)mL,无输尿管反流,自控排尿良好,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未出现肾盂肾炎及尿路感染。结论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贮尿囊容量大、自控排尿良好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李秀珍[3](2009)在《去带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
刘士贵,张峻,吴裕忠,肖茂林[4](2007)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9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9例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随访期间健康状况良好,在腹压帮助下自主排尿,尿线粗。8例能在白天完全控尿,控尿时间长达23h。1例夜间偶有失禁,通过定期唤醒可避免。新膀胱容量200500ml,平均为320ml,残余尿2060ml,平均为40ml。全组肾功能正常,未发现输尿管返流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理想术式。
谭万龙,杜跃军,郑少斌,娄艳[5](2006)在《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附10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3年1月105例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患者资料。男83例,女22例。年龄3278岁,平均60岁。随访时间982个月,平均40.5个月。结果发生远期并发症27例(25.7%),其中导尿插管困难4例(3.8%),3例行尿道扩张后治愈,1例再次手术利用末段回肠重建输出道;贮尿囊结石5例(4.8%),4例行贮尿囊切开取石治愈,1例无自觉症状者未行处理;贮尿囊穿孔1例(0.9%),行手术修补后痊愈;贮尿囊过度扩张1例(0.9%),行贮尿囊缩小术;肾积水8例(7.6%),合并输尿管返流1例,合并下段输尿管狭窄4例,其中2例行狭窄段输尿管切除再吻合,1例术前为氮质血症者发展为尿毒症需行规律血透;血氯增高7例(6.7%),1例出现高氯性酸中毒需长期口服碳酸氢钠;单纯表现为症状性泌尿系感染1例(0.9%)。27例中另合并症状性泌尿系感染10例,根据尿培养结果予敏感抗生素治愈。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多与症状性泌尿系感染相关,积极防治泌尿系感染,规律、充分的贮尿囊冲洗及定时清洁导尿对远期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王玉杰,黄谋,宋光鲁,安尼瓦尔·牙生,木拉提·热夏提,阿衣丁·谢尔亚孜旦,何先东,哈不列提·马马提,王建国[6](2006)在《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回肠可控膀胱术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14例患者采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8例采用回肠可控膀胱术,12例采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3种术式的并发症、可控性、尿容量、排尿次数及间隔时间、肾功及肾积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例回肠可控膀胱术及2 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控性差,但随容量增加及经肛门括约肌训练,溢尿逐渐消失,1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漏尿,1个月后自愈。3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排尿困难,经扩张后症状消失。术后半年,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容量平均400 ml左右,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700-1 200 ml;回肠可控膀胱术容量300-400 ml, 2.5-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400-1 000 ml左右;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容量250-300 ml左右,3-4 h排尿1次,最大容量300-100 ml。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应先选择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其次可选择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此术式可建立低压、大容量的储尿囊。
孟凡全,公培云[7](2006)在《去带可控性盲结肠新膀胱术25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简化手术操作,探索去带盲结肠可控新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新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25例。结果:25例平均随访1a,完全可控23例,可控率92%。出院时贮尿囊容量为250ml~350ml,1a后为400ml~700ml。无输尿管返流,肾功能稳定。结论:去带可控性盲结肠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容量大、内压低、无返流、能自由控制排尿等优点,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张健全,马金龙[8](2005)在《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9例》文中研究表明
吴明贵[9](2005)在《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附11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性功能的尿流改道方法。方法 对 11例全膀胱切除患者施行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结果 随访 15~ 40个月 ,贮尿囊平均容量为 3 2 0ml ,平均内压为 1.70± 0 .45kPa ,11例保留性功能 ,抗反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 ,排尿控制良好。结论 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 ,贮尿囊容量大、内压低 ,自控排尿良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冯钢,刘春晓,梁世民,吴保忠,张勇强,杨帝宽[10](2004)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应用——附15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 15例术后随访 2~ 2 5个月 ,平均 12 .3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 ,均无瘤生存 ;术后 4周自主可控排尿 ,白天完全自控排尿 15例 ,夜间完全自控排尿 13例 ,2例偶有遗尿 ;贮尿囊容量 2 80~ 35 0ml,平均 310ml;最大尿流率 13~ 2 5ml s,平均 17ml s ;无输尿管反流及狭窄 ,无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 ,肾功能正常。结论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目前一种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术后处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手术效果 |
| 2.2 术后随访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1] |
| 2 护理 |
| 2.1 术前护理 |
| 2.2 术后护理 |
| 2.2.1 观察生命体征 |
| 2.2.2 各引流管的护理 |
| 2.2.3 排尿功能训练 |
| 2.2.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
| 2.3 出院指导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对象与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手术方法 |
| 结 果 |
| 一、导尿插管困难: |
| 二、贮尿囊结石: |
| 三、贮尿囊穿孔: |
| 四、贮尿囊过度扩张: |
| 五、肾积水: |
| 六、 血氯增高: |
| 七、单纯表现为反复泌尿系感染: |
| 讨 论 |
| 一、与贮尿囊相关的并发症 |
| 二、与输出道相关的并发症 |
| 三、与再植输尿管相关的并发症 |
| 四、代谢性并发症 |
| 五、泌尿系感染 |
| 1 临床资料 |
| 2 方法 |
| 2.1 游离肠段 |
| 2.2 可控输出道的建立 |
| 2.3 术后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2.1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
| 1.2.2 储尿囊的建立 |
| 1.2.3 输出道的建立 |
| 1.2.4 术后护理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