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华[1](2021)在《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及对蚯蚓的生态毒性》文中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三大谷类作物之一,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玉米田地下害虫(蛴螬,小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发生日益严重,成为危害玉米早期生长的主要问题。随着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的禁用,亟需开发高效,低残留药剂来防治地下害虫。溴氰虫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继氯虫苯甲酰胺后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高效的又一药剂。已经有研究表明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用于防治玉米田的小地老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随着国家减肥减药政策的实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也备受重视。本研究在测定溴氰虫酰胺对两种玉米田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的毒力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于玉米田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的室内防治效果,进而研究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最后针对其施药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选取了蚯蚓为试验对象,评价了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溴氰虫酰胺对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3龄幼虫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2龄幼虫的5 d的LC50值分别为23.3712 mg/L(浸虫法)和5.9715 mg/L(浸虫法),对两种地下害虫均有较高的毒力。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对玉米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进行砂培试验和土培试验证明溴氰虫酰胺种子包衣处理对玉米安全,且对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溴氰虫酰胺对玉米种子包衣处理后对蛴螬和沟金针虫的室内盆栽接虫防治效果表明,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对沟金针虫和蛴螬具有较好的防效,室内盆栽播种后15 d,在3和4 g a.i./kg seed剂量下,对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为75.82%和83.66%,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为79.94%和83.25%。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在玉米出苗后21 d在3和4 g a.i./kg seed剂量下对于玉米田地下害虫的两年综合防治效果为67.12%和73.97%(2019年),67.69%和74.7%(2020年)。2019年和2020年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可以显着降低玉米虫害造成的减产,与CK相比增产率分别为6.31-14.70%(2019年)和8.85-18.14%(2020年)。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浓度为5和10 mg/kg OECD土的处理下对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诱导蚯蚓体内MDA、ROS的产生及导致蛋白质羰基化程度增加。其对蚯蚓体内的抗氧化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均有促进或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溴氰虫酰胺对蚯蚓体腔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增加。本试验还分别从抗逆性选取了HSP70和CAT基因,生殖方面选取了ANN基因,作用靶标选取了RYR和CAM基因来研究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会对蚯蚓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上调或下调作用。最后我们进行了转录组学,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暴露后能够影响蚯蚓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验证,表明溴氰虫酰胺能够导致蚯蚓氧化应激,影响蚯蚓的生殖,生长发育和以及糖代谢,脂质代谢和蛋白质的代谢等相关通路。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可以用来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且防治效果较好。根据以前的研究溴氰虫酰胺在玉米田的残留量不会超过5 mg/kg,因此只要合理使用不会对土壤的环境造成危害。
姜文凤[2](2021)在《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生姜作为济南市莱芜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生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明确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简便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于2019年对莱芜区生姜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2019年调查结果在2020年开展生姜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调查发现害虫6目15科27种,主要为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其中生姜主要害虫多为鳞翅目害虫。按取食特性可分为,咀食叶类害虫4科10种,蛀食性害虫2科3种,刺吸式害虫3科3种,地下害虫6科11种。调查发现天敌3目4科5种。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2种生姜主要害虫玉米螟和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生物农药平均防效(86.35%,药后14 d)>性诱剂防效(69.16%)>频振式杀虫灯防效(58.59%)>高位棚式遮阳网防治效果(56.06%)。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74%和62.5%。性诱剂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66%和75.76%,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好于杀虫灯。4种生物农药施药药后1 d,5%多杀霉素悬浮剂SC 2000倍液和5%虱螨脲乳油EC1000倍液与0.5%苦参碱水剂AS 500倍液和Bt悬浮剂SC(8000 IU/μl)300倍液相比,药效快且防效高。药后7 d,4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均有显着性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玉米螟、甜菜夜蛾防效均达74%以上,表明这4种生物制剂药效持久且对生姜安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3种绿色防控区,诱杀害虫数量与益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9.1、1:90.9和1:37。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护天敌,可以替代常规化学防治,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提高生姜品质质量,促进提质增效。
梁海申[3](2021)在《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在长期斗争和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抵抗植食性昆虫的防御系统。害虫取食能够系统性地影响植物的防御反应,并影响后续取食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覆膜植棉限制了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成虫在地表及棉花根茎处产卵,显着减轻了黄地老虎对棉株的为害。棉叶螨是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研究了地下害虫黄地老虎取食棉花根茎部后,棉花叶片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和次生代谢物质(单宁和棉酚)含量的变化,然后评估了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和敦煌叶螨Tetranychus dunhuangensis适合度的影响,以期为解析覆膜栽培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和幼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但显着延长若螨发育历期1.34天;截形叶螨的繁殖力和成螨寿命在被害棉花和健康棉花上没有显着差异。2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幼螨发育历期和若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显着降低其单雌有效产卵量(处理组73.07粒,对照组106.10粒),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寿命没有明显影响。3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分别延长幼螨和若螨的发育历期0.37天和1.89天;对其繁殖力和成螨寿命无显着影响。4黄地老虎取食为害棉花1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棉酚含量显着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3.11倍和1.55倍;2天和3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健康棉花叶片相比明显减少;被害植株叶片中的单宁含量在3天后为对照组的3.41 倍。本研究明确了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生理代谢以及对截形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敦煌叶螨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解析覆膜种植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演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继续深入研究植物地下部与地上部诱导防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刘勇[4](2020)在《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应用及非生物因子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今社会里,化学农药和一系列杀菌剂的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给人类社会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昆虫病原线虫因具有广泛的杀虫性,侵染力强,能自主寻找寄主,使用安全等优点,被作为一种极有潜力的生物农药,日益受到了国际生物防治领域的重视,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第二大免检产品。而我国因昆虫病原线虫大规模繁殖与应用中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本研究以昆虫病原线虫为对象,研究广谱原料下规模化培养的营养配方,探索了应用过程中由于自然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病原线虫的生存和繁殖的影响,以及在生物防治上的典型应用,为昆虫病原线虫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昆虫病原线虫的生长繁殖需要丰富的蛋白质,本文选用了广泛可获得蛋白质丰富的面包虫、黄豆、花生等和生粉、糯米粉和玉米粉等低价格碳源作为基本营养物质。探索了它们各自和不同配比下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效果,其结果表明:20%(m/v)面包虫和4%(m/v)玉米粉作为基本培养基下,一个培养周期后昆虫病原线虫的繁殖量达2600万条/瓶,为扩大培养奠定了基础;非生物影响因子中,添加2%(m/v)活性炭和3%(m/v)Fe3O4能有效改善昆虫病原线虫的繁殖环境,提高其繁殖率,一个培养周期后能在原来基础增加100-200万条。2、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种微生物生物防治剂,可以与当前市面上的多种微元素成分共同释放在植物上。本研究探讨了当前在植物上较广泛应用的纳米抗氧化剂和植物生存环境中重金属离子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的浓度和尺寸对昆虫病原线虫的生存影响较大,其中以20±5 nm Fe3O4对昆虫病原线虫的生存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生存率低至50.00%;环境重金属Pb,Mn,Cd,Ni对昆虫病原线虫的生存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单体重金属Pb、Cd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影响比复合重金属或纳米氧化剂下不同的重金属更显着,当Pb、Cd浓度分别为200mg/L时,其生存率分别为11.11%,33.33%。复合重金属对昆虫病原线虫的表现为Pb+Cd,Pb+Mn,Pb+Mn+Cd+Ni具有协同作用,其毒性更强,生存率分别为0,36.67%,0,Mn+Cd,Ni+Cd具有拮抗作用,生存率可达到60.00%,这可能与金属离子具有较高共价指数值而产生协同和加和作用有关;纳米材料可以吸附部分重金属,减少重金属对昆虫病原线虫的毒副作用。在上述重金属环境中添加纳米Zn O和纳米Ti O2时,昆虫病原线虫的胁迫减少。重金属胁迫下,昆虫病原线虫的氧化酶活性受到显着影响。无论是单体重金属还是复合重金属,昆虫病原线虫的SOD,CAT,POD氧化酶均表现为在低浓度金属离子的胁迫下,活性升高;随着金属离子浓度增加,三者均表现为先降后升;当浓度超过昆虫病原线虫的承受范围时,氧化酶活性破坏,致死率大增。3、昆虫病原线虫的典型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害虫应用中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干扰,其防治效果会大打折扣。在室内大蜡螟的防治研究表明,与昆虫病原线虫直接接触的大蜡螟在72h内,致死率达到100%,其侵染效果在1.5h内直接表现。在室外自然环境下,5mg/L的上述纳米Fe3O4处理的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大蜡螟,在48h内大蜡螟死亡率高达95.00%,比对照组(80.00%)还高。200mg/L的纳米Zn O处理的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大蜡螟,在48h内其死亡率达到57.33%。自然光照60min,用100mg/L的Zn O,Ti O2,Fe3O4处理的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大蜡螟,在48h内其死亡率分别为46.67%,20.00%,23.33%。在水稻卷叶螟田间防治中表现为浓度在20-100IJ/ml的昆虫病原线虫喷洒田间,36h后卷叶螟开始死亡,48h后卷叶螟的死亡率达到50.00%以上,60h后卷叶螟的死亡率达到100%。在调查昆虫病原线虫在水稻不同部位的生存情况时,根,茎,叶三个不同部位的昆虫病原线虫死亡率达到了60.00%以上,水稻茎部的昆虫病原线虫死亡率最高。这在昆虫病原线虫水稻大田中害虫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玉林,徐进,刘宁,周倩,丁新华,詹家绥,成新跃,黄剑,鲁宇文,杨宇红[5](2019)在《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在我国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本文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各优势产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及防控措施。
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周小刚,李洪浩,张鸿[6](2019)在《四川丘陵区旱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四川丘陵区地处成都平原向盆周山区的过渡地带,不同区域受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经济活动,耕作习惯等因素影响较大,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与规律差异明显。为提供四川丘陵区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重点,提高防治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结合四川丘陵区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现状、地理区位概况等大量资料,综合分析了小麦、玉米、油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主要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和危害趋势。综合数据表明各类作物病虫草害在四川丘陵区各区域均有发生,不同亚区相同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种类上差异不大,但其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差异明显。文章综述了四川丘陵区主要粮经油料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了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提出了四川丘陵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可行性策略。
安立娜[7](2019)在《颜色视觉与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行为的关系及其机理》文中提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蔬菜上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寄主范围广,可为害7科30多种蔬菜和食用菌,尤喜食韭菜。该蚊主要以幼虫为害韭菜的根部和鳞茎,可造成韭菜产量损失40-60%,甚至绝收。因其防治不科学引起的农残超标或“毒韭菜”事件严重威胁韭菜产品质量、土壤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头号杀手”。近年来,基于视觉信息介导的灯光/色板诱杀等物理监测和防控新技术,因其具有高效、简便和绿色等特点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包括韭菜迟眼蕈蚊在内的多种重要农林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途径,大大缓解了单纯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引发的害虫抗药性增强和农残超标等突出问题。然而,针对光色等颜色视觉信息与韭菜迟眼蕈蚊趋性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行为和分子机理等至今尚未明确。因此,本文利用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颜色视觉与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行为的关系及其机理,试图从行为、分子和系统进化等方面揭示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视蛋白基因与光色信号间的相关性,阐明其趋性行为的视觉介导机理,为研发新型的、以视觉信息为主导的高效、绿色的害虫物理监测和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光谱范围340-605nm内,韭菜迟眼蕈蚊在380nm紫外光区和524nm绿光区有2个明显的趋光高峰,雌、雄虫在380nm紫外光区的趋光率分别为43.10和45.10%,在524nm绿光区的趋光率分别为39.85和37.72%;在420nm蓝光区有1个明显的避光高峰,雌、雄虫的避光率分别为43.50和41.75%。在白天(上午9:00-11:00)和夜晚(下午5:00-7:00)不同昼夜节律下,韭菜迟眼蕈蚊对7种不同波长LED光源的趋性结果相似,无显着差异,其中雌、雄虫均对紫外光的趋光性最强,其趋光率分别为28.86、25.52%(白天)和30.49、26.85%(夜晚);其次是绿光,雌、雄虫的趋光率分别为15.89、19.59%(白天)和17.76、18.26%(夜晚);橙光最差,雌、雄虫的趋光率分别为9.68、5.55%(白天)和8.88、6.38%(夜晚)。无论是紫外光还是绿光,其趋光性均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雌、雄虫均对高光强的光源趋性最强,显着高于黑暗和低光强。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有趋光性,对紫外光和绿光有明显的趋性,且其趋光性与光波长和光强度有关,与昼夜节律和性别无关。(2)韭菜迟眼蕈蚊对4种色彩(黑色、绿色、棕色和橙色)和4种亮度(黑色、深灰、浅灰和白色)基质的趋性有显着差异。该蚊均对黑色有明显的偏好性,其中对4种色彩基质的趋性发现,雌、雄虫均黑色基质的趋性最强,其次是绿色和棕色,橙色最差;对4种亮度基质的趋性发现,该蚊均黑色基质的趋性最强,其次是深灰和浅灰,白色最差。不同光照度(0.1、100、1000和10000 mW/m2)、不同光色处理(蓝光、绿光)及不同生理状态(交配前、后)下,韭菜迟眼蕈蚊对色彩、亮度等不同颜色基质的趋性相似,不随环境因子(光波长和光强度)和虫源因子(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变化而改变。(3)本文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头部克隆得到了2个紫外和2个长波敏感视蛋白基因,分别命名为Bo-uv1(GenBank登录号:MH491829)、Bo-uv2(GenBank登录号:MK766510)、Bo-lw1(GenBank登录号:MK766508)和Bo-lw2(GenBank登录号:MK766509),分别包括1542、1134、1104和1131个碱基,编码514、378、368和37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序列分析发现,该蚊视蛋白均有七个跨膜拓扑结构,符合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序列特征,且均与双翅目昆虫视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时空表达分析发现,该蚊均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主要在成虫头部表达,且Bo-uv2和Bo-lw2基因具有性别表达特异性,在雌虫头部的表达量远高于雄虫。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有紫外和长波2类视蛋白基因,且其视蛋白基因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Bo-uv2和Bo-lw2基因有性别表达特异性。结合趋光行为结果,推测该蚊复眼内存在紫外和绿光2种光感受器。(4)紫外光和绿光均能够显着影响该蚊紫外和长波视蛋白基因的表达。紫外(Bo-uv1和Bo-uv2基因)和长波(Bo-lw1和Bo-lw2基因)视蛋白基因受紫外光影响表达量上调,显着高于绿光和黑暗;除Bo-lw1基因之外,Bo-uv1、Bo-uv2和Bo-lw2基因受绿光的影响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黑暗。光强度对不同视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显着不同,其中3种紫外光强度处理时,Bo-uv1和Bo-uv2基因在高光强下表达量均最高,在低光强下,表达量次之,黑暗处理下,表达量最低;绿光光强度处理时,Bo-lw1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然而Bo-lw2在高光强下表达量最高,低光强下表达量次之,黑暗处理下表达量最低。表明视蛋白基因的表达与光波长和光强度刺激有密切联系。本文的创新性在于从行为和内在机理两方面明确了光色视觉信号、敏感视蛋白基因类型和韭菜迟眼蕈蚊趋性之间的联系,首次证实了该蚊具有颜色视觉,至少存在紫外和长波2种类型光感受器,其复眼内紫外和长波敏感视蛋白基因表达量受光色信号的影响显着上调。这些发现阐明了其趋性行为的视觉介导机理,为研发和制定高效、绿色的害虫物理监测和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何发林[8](2019)在《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剂防治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文中提出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免耕技术、秸秆还田、轮作模式等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导致玉米田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小地老虎等)发生与为害日趋严重。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以及苯基吡唑类等高残留或剧毒农药控制地下害虫,随着该类药剂的禁用或限用,导致地下害虫防治药剂稀缺,因此,亟待开发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作为玉米地下害虫防治的优选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是由杜邦公司发现并开发的新型杀虫剂,作用机制独特,对鳞翅目害虫有较高活性,研究表明其对花生田地下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在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毒力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地下害虫具有增效活性的配方组合;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生理生化指标、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以及通过拌种处理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综合评价该药剂在玉米田地下害虫防治策略中的应用前景。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2龄幼虫、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14.8988 mg/L(浸渍法)、8.9531 mg/L(浸虫法)和2.7256 mg/L(浸叶法),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溴虫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及噻虫嗪复配时均有对小地老虎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氯虫苯甲酰胺与毒死蜱、氟虫腈、硫双威、噻虫胺、联苯菊酯、噻虫嗪、吡虫啉及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时均有对沟金针虫和铜绿丽金龟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2.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的LC50值为1.2397 mg/kg土(土壤混药法),LC10、LC25和LC40剂量处理对沟金针虫营养指标、能量物质含量、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力均有明显影响。3.氯虫苯甲酰胺对小地老虎具有较高毒力,其LC50值为0.1870μg/g(人工饲料混毒法),LC5、LC25和LC45剂量处理能干扰小地老虎幼虫取食和消化能力,抑制消化酶活力,降低体内能量物质含量,诱导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力,对小地老虎生长发育、繁殖力、生命表参数均有明显影响。4.盆栽播种后20 d,氯虫苯甲酰胺3、4 g a.i./kg种子剂量对沟金针虫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69.54%和78.15%;对铜绿丽金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68%和80.26%;对小地老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51%和81.05%。田间播种后20 d,氯虫苯甲酰胺3、4 g a.i./kg种子剂量对沟金针虫田间接虫防治效果分别为82.26%和83.87%;对铜绿丽金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39%和86.27%;对小地老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51%和81.05%。氯虫苯甲酰胺1、2、3、4 g a.i./kg种子剂量玉米出苗后21 d的田间综合防治效果分别为48.65%、58.11%、66.22%和75.68%。
武海斌[9](2019)在《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控韭菜迟眼蕈蚊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俗称韭蛆,是我国特有的重要地下害虫,是制约韭菜产业发展的重大生物灾害。目前,防治韭蛆仍以化学杀虫剂为主,不仅导致其抗药性大幅度提高,还严重影响韭菜的食用品质。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作为一种有潜能的生物防治因子,但其田间杀虫效果缓慢且不稳定。为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同时提高EPN防治效果,本文系统研究了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施用技术等因素对低浓度噻虫嗪与EPN混用防控韭蛆效果的影响,筛选出可应用于田间的增效组合,并明确其田间施用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处理方式下低浓度噻虫嗪对EPN杀虫效果及其韭蛆体内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低浓度噻虫嗪对EPN觅食能力和攻击能力的变化,阐明噻虫嗪对EPN防控韭蛆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结果对EPN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1.系统研究了温度、土壤含水量、噻虫嗪浓度、EPN浓度、韭菜迟眼蕈蚊虫态及龄期等因素对EPN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佳增效组合。嗜菌异小杆线虫H06(H06)、印度异小杆线虫LN2(LN2)、小卷蛾斯氏线虫NC116(NC116)、小卷蛾斯氏线虫All(All)、长尾斯氏线虫X-7(X-7)和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Sf)等6种类EPN对该虫的致死率不同。EPN与低浓度噻虫嗪混用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利用100 IJs/虫的Sf、All和LN2分别与15 mg/L噻虫嗪混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94%、89.92%和96.64%,均显着高于X-7、H06和NC116。在温度20℃~25℃、土壤含水量10%~18%条件下,60 IJs/虫Sf与15 mg/L的噻虫嗪混用对韭蛆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2.创新Sf与噻虫嗪混用的施用技术,提出了“减药增效”科学施用方法。采用7.5亿IJs/ha的Sf与1.0 kg a.i./ha的噻虫嗪混用间隔28 d施用两次的方法,其防治效果均超过90%,持续防治达6周,显着高于噻虫嗪单用(6.0 kg a.i./ha)、Sf单用(30亿IJs/h)和Sf(15亿IJs/ha)与噻虫嗪(2.0 kg a.i./ha)混用的,且在处理56 d时,对韭菜具有最高的保苗效果和增产率,分别为97.75%和61.80%。3.明确Sf(60 IJs/虫)与噻虫嗪(15 mg/L)在不同处理方式下混用(噻虫嗪与Sf同时混用、Sf对噻虫嗪处理的韭蛆以及噻虫嗪对Sf处理的韭蛆)对韭蛆3龄幼虫杀虫效果显着高于Sf单用和噻虫嗪单用,且对韭蛆体内酶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Sf与噻虫嗪同时混用处理韭蛆3龄幼虫,处理72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96.61%。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后12 h、24 h和36 h时,两者混用时韭蛆体内酶原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3.88%、46.87%和57.99%,均显着高于对照组、Sf处理组、噻虫嗪处理组。处理24 h时,两者混用组SOD、CAT、AChE和GTSs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7.48%、28.73%、71.04%和29.97%;处理36 h时,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6.34%、42.22%、58.37%和11.87%,均显着低于对照组、Sf处理组和噻虫嗪组,比单剂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噻虫嗪处理韭蛆36 h后再用Sf处理36 h的校正死亡率为76.35%,较Sf对未处理韭蛆的提高了4.40倍。与Sf对未处理韭蛆相比,处理48 h时,其SOD、CAT、AChE和GTSs活性分别降低了27.66%、14.61%、19.42%和19.79%;在处理60 h时,则分别降低了33.71%、36.78%、24.13%和3.26%,具有更强抑制作用。Sf处理韭蛆24 h后再用噻虫嗪处理48 h的校正死亡率为87.16%,较噻虫嗪对未处理韭蛆的提高了1.65倍。与噻虫嗪对未处理韭蛆相比,在处理60 h时,其SOD、CAT、AChE和GTSs活性分别降低了38.50%、38.30%、25.80%和51.33%,具有更强抑制作用。4.明确了噻虫嗪处理的Sf在扩散、定向和募集等3个阶段中的觅食能力均显着高于未处理Sf的。处理12 h时,噻虫嗪处理的Sf对清水、韭蛆、韭菜茎和韭蛆+韭菜茎扩散距离较未处理Sf的分别提高了22.52%、16.17%、8.88%和21.06%,其中对韭蛆+韭菜茎的扩散距离均显着高于对清水、韭蛆和韭菜茎,且在pH值为7.0和20℃~25℃条件下,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噻虫嗪处理的Sf分别对韭蛆+韭菜茎、韭蛆、韭菜茎和清水的定向能力是未处理Sf的1.46倍、1.21倍、1.57倍和1.80倍,且对韭蛆+韭菜茎、韭蛆、韭菜茎的趋性指数均显着高于未处理的Sf,其中对韭蛆+韭菜茎趋性指数最高,趋性指数为0.23,表现高趋性,而未处理Sf对韭蛆+韭菜茎的趋性指数为0.13,表现较弱趋性。处理4 h~12 h时,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韭菜茎和蘸有韭菜茎汁液的韭蛆的募集能力均显着高于未处理的Sf,其中在处理12 h时,对蘸有韭菜茎汁液的韭蛆的募集能力最高,达到49.83%,比对韭蛆、韭菜茎的募集能力提高了1.25~1.98倍。5.明确了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攻击率、消耗率、日最大致死量和搜寻效应均高于未处理Sf的,而处理时间则显着降低。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于未处理的Sf,处理6 h时,较未处理的Sf的提高了2.13倍。当Sf浓度固定在6 400 IJs/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和Ш型方程,与未处理的Sf相比,噻虫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攻击率(a’=0.5592)提高了42.46%,处理时间(Th=0.0081d)则降低了44.90%,消耗率(a’/Th)提高了2.59倍,日最大致死量(Namax)则分别提高了1.81倍(HollingⅡ)和1.41倍(HollingШ)。而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搜寻效应均随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当韭蛆密度固定在40头/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致死效果均随着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则均先上升后下降,且噻虫嗪处理的Sf的搜寻效应和相互干扰参数均高于未处理Sf的。
张微微[10](2018)在《不同药剂对马铃薯主要病害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已经有2/3的人口将马铃薯作为主粮。虽然马铃薯传入我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种植面积和消费总量却稳步增加,并且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有50%以上的马铃薯作为主粮消费。黑龙江省是马铃薯主要种植区之一,马铃薯作为粮食兼蔬菜作物备受人们喜爱,已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在市场需求增大,种植面积增加的同时,带来的病虫害问题也不容忽视。黑龙江省发生的马铃薯病害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黑痣病等其他病害,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发生为害。为了提供更好的化学防治方法,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选取了9种化学农药防治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包括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和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包括22%氟唑苯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的药剂包括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5%毒死蜱乳油和3%辛硫磷颗粒剂。药剂试验结果如下:1.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和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不论发病前或发病后施用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发病前、后施药,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平均防效分别为91.33%和80.33%,均极显着高于其他两种药剂;发病前施药,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防效无明显差异;发病后施药,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防效极显着高于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生产中可以以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为主要药剂,其他两种药剂可根据施药时间等具体情况配合使用。2.选用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种薯或新茎病害均有一定防效,22%氟唑苯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薯和新茎的平均防效均在70%以上,大于25%嘧菌酯悬浮剂,大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对种薯和新茎的防效均存在显着差异,22%氟唑苯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新茎的防效显着高于种薯,另外两种药剂刚好相反。生产中可用22%氟唑苯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种薯包衣,沟施25%嘧菌酯悬浮剂配合防治。3.施用3种杀虫剂均对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有一定的防效,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3种地下害虫防效最高,均在70%以上,45%毒死蜱乳油防效次之,3%辛硫磷颗粒剂防效相对最差。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45%毒死蜱乳油均是对蛴螬的药效最高,3%辛硫磷颗粒剂对地老虎防效最高。生产中可以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种薯包衣为主,配合使用45%毒死蜱乳油沟施,增加防治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符号说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地下害虫防治现状 |
| 1.1.1 我国玉米田的主要地下害虫 |
| 1.1.1.1 小地老虎 |
| 1.1.1.2 蛴螬 |
| 1.1.1.3 金针虫 |
| 1.1.2 玉米田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
| 1.2 种子处理技术的应用 |
| 1.2.1 种子处理技术的概念 |
| 1.2.2 种子处理的方法 |
| 1.2.3 种子处理方法的展望 |
| 1.3 溴氰虫酰胺的研究进展 |
| 1.3.1 理化性质 |
| 1.3.2 作用机制 |
| 1.3.3 使用情况 |
| 1.4 蚯蚓的生态毒理学 |
| 1.5 农药环境污染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生物 |
| 2.1.2 供试品种 |
| 2.1.3 供试土壤 |
| 2.1.3.1 蚯蚓土壤 |
| 2.1.3.2 玉米土壤 |
| 2.1.4 试验药剂及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溴氰虫酰胺对沟金针虫的毒力测定 |
| 2.2.2 溴氰虫酰胺对铜绿丽金龟的毒力测定 |
| 2.2.3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安全性 |
| 2.2.3.1 室内安全性测定 |
| 2.2.3.2 田间安全性测定 |
| 2.2.4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 2.2.4.1 室内盆栽条件对沟金针虫和铜绿丽金龟的防治效果测定 |
| 2.2.4.2 田间条件对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效果测定 |
| 2.2.5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 2.2.5.1 毒性试验设计及染毒 |
| 2.2.5.2 蚯蚓生长繁殖的测定 |
| 2.2.5.3 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 2.2.5.4 蚯蚓体内解毒酶GST活性的测定 |
| 2.2.5.5 蚯蚓体内ROS含量的测定 |
| 2.2.5.6 蚯蚓体内MDA含量的测定 |
| 2.2.5.7 蚯蚓体内PCO含量的测定 |
| 2.2.5.8 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的测定 |
| 2.2.5.9 蚯蚓体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 2.2.5.10 蚯蚓转录组学检测与分析 |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溴氰虫酰胺对沟金针虫和铜绿丽金龟的毒力 |
| 3.2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安全性 |
| 3.2.1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室内安全性分析 |
| 3.2.2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田间安全性分析 |
| 3.3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 3.3.1 室内盆栽防治效果分析 |
| 3.3.2 田间综合防治效果分析 |
| 3.4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 3.4.1 对蚯蚓的生长繁殖的影响 |
| 3.4.2 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 3.4.3 对蚯蚓体内ROS、MDA、PCO含量的影响 |
| 3.4.4 对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 |
| 3.4.5 对蚯蚓体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3.4.6 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 3.4.7 对蚯蚓的转录组学分析 |
| 3.4.7.1 RNA质量检验 |
| 3.4.7.2 差异基因分析 |
| 3.4.7.2.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
| 3.4.7.2.2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4 讨论 |
| 4.1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防治的综合评价 |
| 4.2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 4.2.1 生长繁殖的影响 |
| 4.2.2 氧化应激的影响 |
| 4.2.3 脂质过氧化和蛋白羰基化影响 |
| 4.2.4 DNA损伤影响 |
| 4.2.5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2.6 转录组学的的影响 |
| 5 结论 |
| 5.1 溴氰虫酰胺对两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毒力 |
| 5.2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于玉米田的地下害虫防治效果 |
| 5.3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评价 |
| 5.4 溴氰虫酰胺的应用评价 |
| 6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待研究问题 |
| 7 参考文献 |
| 8 附录 |
| 9 致谢 |
| 10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生姜生产概况 |
| 1.1.1 生姜概况 |
| 1.1.2 生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 1.1.3 生姜的产业发展 |
| 1.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
| 1.2.1 生姜害虫发生概况 |
| 1.2.2 玉米螟 |
| 1.2.3 甜菜夜蛾 |
| 1.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 1.3.1 农业防治 |
| 1.3.2 物理防治 |
| 1.3.3 生物防治 |
| 1.3.3.1 利用天敌防治 |
| 1.3.3.2 性诱剂防治 |
| 1.3.3.3 生物制剂防治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主要害虫调查 |
| 2.3.1 地上害虫调查 |
| 2.3.2 地下害虫调查 |
| 2.3.3 天敌调查 |
| 2.4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 2.4.2 试验设计 |
| 2.4.2.1 遮阳网调控技术 |
| 2.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试验 |
| 2.4.2.3 性诱剂防治试验 |
| 2.4.2.4 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2.5.1 调查项目与统计 |
| 2.5.2 防治效果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生姜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
| 3.1.1 生姜主要害虫种类 |
| 3.1.2 生姜主要天敌种类 |
| 3.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
| 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 |
| 3.3.1 遮阳网调控防治结果 |
| 3.3.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结果 |
| 3.3.2.1 诱捕成虫数量及益害比 |
| 3.3.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 |
| 3.3.3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结果 |
| 3.3.3.1 诱捕成虫数量 |
| 3.3.3.2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效果 |
| 3.3.4 生物农药防治结果 |
| 3.3.4.1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
| 3.3.4.1.1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
| 3.3.4.1.2 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
| 3.3.5 4种绿色防控方法效果比较 |
| 3.3.5.1 防治效果比较 |
| 3.3.5.2 防治区内天敌数量变化 |
| 4 讨论 |
| 4.1 姜田害虫动态 |
| 4.2 绿色防控技术 |
| 4.2.1 高位遮阳网生态调控 |
| 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
| 4.2.3 性诱剂防治 |
| 4.2.4 生物农药防治 |
| 4.3 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姜田天敌的影响 |
| 5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虫害诱导植物防御反应 |
| 1.1 直接防御反应 |
| 1.2 间接防御反应 |
| 1.3 系统诱导防御反应 |
| 2 地下生物危害对地上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 2.1 线虫 |
| 2.2 外生菌根真菌 |
| 2.3 植食性昆虫 |
| 3 新疆棉花害虫的演替变化 |
| 3.1 黄地老虎 |
| 3.2 棉铃虫 |
| 3.3 棉叶螨 |
| 3.4 蚜虫 |
| 4 新疆三种棉花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 4.1 截形叶螨 |
| 4.2 土耳其斯坦叶螨 |
| 4.3 敦煌叶螨 |
| 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 第二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黄地老虎取食对棉花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单宁含量的影响 |
| 2.4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棉酚含量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1 全文总结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 |
| 1.2 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 |
| 1.2.1 昆虫病原线虫对地下害虫的防治研究概况 |
| 1.2.2 昆虫病原线虫对钻蛀性害虫的防治 |
| 1.2.3 昆虫病原线虫对叶面害虫的防治效果 |
| 1.2.4 昆虫病原线虫对卫生害虫的防治 |
| 1.2.5 昆虫病原线虫对根结线虫的防治 |
| 1.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的因素 |
| 1.4 提高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研究 |
| 1.4.1 昆虫病原线虫的施用方法及策略 |
| 1.4.2 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对不良环境的忍耐途径 |
| 1.4.3 筛选具有应用潜力的昆虫病原线虫 |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 1.5.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 |
| 2.1 引言 |
| 2.2 材料及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昆虫病原线虫的不同营养物质培养方法 |
| 2.3.2 昆虫病原线虫的不同载体培养方法 |
| 2.3.3 不同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方法 |
| 2.3.4 数据处理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不同营养物质对昆虫病原线虫繁殖率的影响 |
| 2.4.2 不同载体对昆虫病原线虫繁殖率的影响 |
| 2.4.3 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病原线虫繁殖率的影响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仪器设备 |
| 3.2.2 实验试剂 |
| 3.2.3 不同金属离子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检测 |
| 3.2.4 昆虫病原线虫的氧化酶活性的检测 |
| 3.2.5 紫外线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检测 |
| 3.3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不同纳米材料和单元重金属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影响 |
| 3.4.2 二元及二元以上重金属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影响 |
| 3.4.3 纳米材料与重金属混合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影响 |
| 3.4.4 不同重金属对昆虫病原线虫的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4.5 紫外线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的影响 |
| 3.5 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 4.2.2 实验设备 |
| 4.2.3 实验方法 |
| 4.3 数据处理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的防治效果 |
| 4.4.2 纳米材料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
| 4.4.3 昆虫病原线虫对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
| 4.4.4 水稻不同部位对昆虫病原线虫生存率的影响 |
| 4.4.5 昆虫病原线虫对跳甲的防治效果 |
| 4.5 讨论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1 我国马铃薯重大病害发生现状 |
| 2 我国马铃薯重大虫害发生现状 |
| 3 西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 4 东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 5 华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 6 南方冬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 7 西南混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 8 中原二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 9 问题与展望 |
| 1 四川丘陵区不同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规律 |
| 1.1 北部低山深丘亚区 |
| 1.1.1 小麦病虫害 |
| 1.1.2 玉米病虫害 |
| 1.1.3 油菜病虫害 |
| 1.1.4 蔬菜病虫害 |
| 1.1.5 马铃薯病虫害 |
| 1.1.6 大豆病虫害 |
| 1.1.7 果树病虫害 |
| 1.2 东北部平行岭谷亚区 |
| 1.2.1 小麦病虫害 |
| 1.2.2 玉米病虫害 |
| 1.2.3 油菜病虫害 |
| 1.2.4 蔬菜病虫害 |
| 1.2.5 马铃薯病虫害 |
| 1.2.6 大豆病虫害 |
| 1.2.7 果树病虫害 |
| 1.3 中部典型丘陵亚区 |
| 1.3.1 小麦病虫害 |
| 1.3.2 玉米病虫害 |
| 1.3.3 油菜病虫害 |
| 1.3.4 蔬菜病虫害 |
| 1.3.5 马铃薯病虫害 |
| 1.3.6 大豆病虫害 |
| 1.3.7 果树病虫害 |
| 1.4 南部丘陵低山亚区 |
| 1.4.1 小麦病虫害 |
| 1.4.2 玉米病虫害 |
| 1.4.3 油菜病虫害 |
| 1.4.4 蔬菜病虫害 |
| 1.4.5 马铃薯病虫害 |
| 1.4.6 大豆病虫害 |
| 1.4.7 果树病虫害 |
| 2 作物草害 |
| 2.1 杂草的类别 |
| 2.2 四川丘陵不同田地杂草种类与危害 |
| 2.3 四川杂草发生危害特点 |
| 3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昆虫视觉感受器官 |
| 1.1.1 复眼结构 |
| 1.1.2 复眼的感光机制 |
| 1.2 昆虫的颜色视觉 |
| 1.2.1 昆虫颜色视觉形成的原因 |
| 1.2.2 视色素:视蛋白和发色团 |
| 1.2.3 视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
| 1.3 颜色对昆虫趋性行为的调控 |
| 1.3.1 色彩在昆虫趋性行为中的作用 |
| 1.3.2 亮度在昆虫趋性行为中的作用 |
| 1.3.3 颜色视觉在害虫监测和防治中的应用 |
|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 2 韭菜迟眼蕈蚊的趋光行为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昆虫 |
| 2.1.2 光源和试验装置 |
| 2.1.3 光波长对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行为的影响 |
| 2.1.4 光强度对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行为的影响 |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光波长对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行为的影响 |
| 2.2.2 光强度对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行为的影响 |
| 2.3 小结与讨论 |
| 3 颜色与韭菜迟眼蕈蚊趋性行为的关系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昆虫 |
| 3.1.2 颜色卡纸和试验装置 |
| 3.1.3 光强度对韭菜迟眼蕈蚊颜色趋性的影响 |
| 3.1.4 光波长对韭菜迟眼蕈蚊颜色趋性的影响 |
| 3.1.5 交配前后韭菜迟眼蕈蚊颜色趋性的差异 |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光强度对韭菜迟眼蕈蚊颜色趋性的影响 |
| 3.2.2 光波长对韭菜迟眼蕈蚊颜色趋性的影响 |
| 3.2.3 交配前后韭菜迟眼蕈蚊颜色趋性的差异 |
| 3.3 小结与讨论 |
| 4 韭菜迟眼蕈蚊视蛋白基因的克隆及时空表达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昆虫 |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4.1.3 长波敏感视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 4.1.4 紫外敏感视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 4.1.5 视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多重联配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
| 4.1.6 视蛋白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 4.1.7 不同视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 4.1.8 性别对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长波敏感视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 4.2.2 紫外敏感视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 4.2.3 视蛋白基酸序列的多重联配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
| 4.2.4 视蛋白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 4.2.5 视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 4.2.6 性别对视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的影响 |
| 4.3 小结与讨论 |
| 5 光色刺激与韭菜迟眼蕈蚊视蛋白基因表达的关系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供试昆虫 |
|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5.1.3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 5.1.4 光波长对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5.1.5 光强度对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5.1.6 刺激时长对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光波长对视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2.2 光强度对视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2.3 刺激时长对视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3 小结与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玉米地下害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
| 1.1.1 金针虫 |
| 1.1.2 蛴螬 |
| 1.1.3 小地老虎 |
| 1.1.4 蝼蛄 |
| 1.2 玉米地下害虫的防治 |
| 1.3 农药混配的增效作用 |
| 1.3.1 农药混配的概念及意义 |
| 1.3.2 农药混配的原则 |
| 1.3.3 农药混配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 |
| 1.4 杀虫剂对昆虫亚致死效应 |
| 1.4.1 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4.2 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
| 1.4.3 对昆虫生态行为的影响 |
| 1.4.4 对昆虫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 1.4.5 对昆虫抗药性的影响 |
| 1.5 种子处理技术 |
| 1.5.1 种子处理技术的概念 |
| 1.5.2 种子处理技术的作用 |
| 1.5.3 种子处理技术的方法 |
| 1.6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 |
| 1.6.1 化学名称 |
| 1.6.2 作用机制 |
| 1.6.3 登记情况 |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昆虫 |
| 2.1.2 试验药剂及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沟金针虫的毒力 |
| 2.2.1.1 单剂毒力测定 |
| 2.2.1.2 共毒因子的测定 |
| 2.2.1.3 共毒系数的测定 |
| 2.2.2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铜绿丽金龟的毒力 |
| 2.2.2.1 单剂毒力测定 |
| 2.2.2.2 共毒因子及共毒系数的测定 |
| 2.2.3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 |
| 2.2.3.1 单剂毒力测定 |
| 2.2.3.2 共毒因子及共毒系数的测定 |
| 2.2.4 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的亚致死效应 |
| 2.2.4.1 营养指标的测定 |
| 2.2.4.2 能量物质含量的测定 |
| 2.2.4.3 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
| 2.2.4.4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
| 2.2.4.5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 2.2.5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地老虎的亚致死效应 |
| 2.2.5.1 生命表参数的测定 |
| 2.2.5.2 营养指标的测定 |
| 2.2.5.3 能量物质含量的测定 |
| 2.2.5.4 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
| 2.2.5.5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
| 2.2.5.6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 2.2.6 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 2.2.6.1 供试药剂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安全性 |
| 2.2.6.2 供试药剂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盆栽接虫防治效果测定 |
| 2.2.6.3 供试药剂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田间接虫防治效果测定 |
| 2.2.6.4 供试药剂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田间综合防治效果测定 |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毒力 |
| 3.1.1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沟金针虫的毒力 |
| 3.1.1.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
| 3.1.1.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结果 |
| 3.1.1.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结果 |
| 3.1.2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铜绿丽金龟的毒力 |
| 3.1.2.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
| 3.1.2.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结果 |
| 3.1.2.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结果 |
| 3.1.3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 |
| 3.1.3.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
| 3.1.3.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结果 |
| 3.1.3.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结果 |
| 3.2 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的影响 |
| 3.2.1 对营养指标的影响 |
| 3.2.2 对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2.3 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 3.2.4 对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
| 3.2.5 对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
| 3.3 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对小地老虎的影响 |
| 3.3.1 对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3.3.2 对营养指标的影响 |
| 3.3.3 对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3.4 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 3.3.5 对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
| 3.3.6 对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
| 3.4 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安全性 |
| 3.5 氯虫苯甲酰胺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盆栽接虫防治效果 |
| 3.5.1 沟金针虫的盆栽接虫防治效果 |
| 3.5.2 铜绿丽金龟的盆栽接虫防治效果 |
| 3.5.3 小地老虎的盆栽接虫防治效果 |
| 3.6 氯虫苯甲酰胺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田间接虫防治效果 |
| 3.6.1 沟金针虫的田间接虫防治效果 |
| 3.6.2 铜绿丽金龟的田间接虫防治效果 |
| 3.6.3 小地老虎的田间接虫防治效果 |
| 3.7 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 |
| 3.7.1 氯虫苯甲酰胺对田间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 3.7.2 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 |
| 4 讨论 |
| 4.1 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田地下害虫室内毒力 |
| 4.2 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亚致死效应 |
| 4.3 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 5 结论 |
| 5.1 氯虫苯甲酰胺及复配剂对三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毒力 |
| 5.2 氯虫苯甲酰胺对金针虫和小地老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 5.3 氯虫苯甲酰对小地老虎生长发育、繁殖力、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5.4 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 6 论文创新之处和待研究问题 |
| 6.1 创新之处 |
| 6.2 待研究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概况 |
| 1.1.1 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学特性 |
| 1.1.2 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方法 |
| 1.2 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 1.2.1 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与鉴定方法 |
| 1.2.2 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 1.2.3 昆虫病原线虫侵染昆虫的机理研究 |
| 1.2.4 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主要害虫的情况 |
| 1.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
| 1.3.1 生物因素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
| 1.3.2 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
| 1.3.3 施用技术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
| 1.4 外源有毒物质对寄主昆虫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 1.4.1 对寄主昆虫保护酶的研究 |
| 1.4.2 对寄主昆虫解毒酶的研究 |
| 1.5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进展 |
| 1.5.1 昆虫病原线虫单用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 |
| 1.5.2 昆虫病原线虫与化学杀虫剂混用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 |
| 1.5.3 昆虫病原线虫与杀虫剂混用的增效机理推测 |
| 1.6 研究目的及设计思路 |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 1.6.2 设计思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虫源 |
| 2.1.2 供试昆虫病原线虫 |
| 2.1.3 供试杀虫剂 |
| 2.1.4 供试韭菜种 |
| 2.1.5 主要试验试剂 |
| 2.1.6 主要试验仪器 |
| 2.2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杀虫效果 |
| 2.2.1 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的致病力测定 |
| 2.2.2 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致死率的测定 |
| 2.2.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关键因素 |
| 2.3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防控韭蛆的科学施用技术 |
| 2.3.1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盆栽试验 |
| 2.3.2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大田试验 |
| 2.3.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大田试验 |
| 2.4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4.1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杀虫效果 |
| 2.4.2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的测定 |
| 2.5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觅食能力的影响 |
| 2.5.1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扩散能力的测定 |
| 2.5.2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定向能力的测定 |
| 2.5.3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募集能力的测定 |
| 2.6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 |
| 2.6.1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杀虫效果测定 |
| 2.6.2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的测定 |
| 2.7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的杀虫效果 |
| 3.1.1 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的致病力 |
| 3.1.2 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的致死率 |
| 3.1.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关键因素 |
| 3.2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防控效果 |
| 3.2.1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盆栽防治效果 |
| 3.2.2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田间防治效果 |
| 3.2.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田间防治效果 |
| 3.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1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校正死亡率 |
| 3.3.2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 3.4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的觅食能力的影响 |
| 3.4.1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扩散能力的影响 |
| 3.4.2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定向能力的影响 |
| 3.4.3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募集能力的影响 |
| 3.5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 |
| 3.5.1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杀虫效果 |
| 3.5.2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 |
| 4 讨论 |
| 4.1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的杀虫效果 |
| 4.1.1 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杀虫效果的影响 |
| 4.1.2 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致死率的影响 |
| 4.1.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关键因素 |
| 4.2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防控韭蛆的科学施用关键技术 |
| 4.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影响 |
| 4.3.1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杀虫效果 |
| 4.3.2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 4.4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觅食能力的影响 |
| 4.5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的影响 |
| 4.5.1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攻击能力的影响 |
| 4.5.2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搜寻效应的影响 |
| 5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项目资助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2 马铃薯在黑龙江的现状 |
| 1.3 黑龙江省马铃薯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
| 1.3.1 马铃薯晚疫病 |
| 1.3.2 马铃薯黑痣病 |
| 1.4 黑龙江省马铃薯主要地下害虫种类及发生情况 |
| 1.4.1 蛴螬 |
| 1.4.2 金针虫 |
| 1.4.3 地老虎 |
| 1.5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药剂 |
| 1.5.1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 |
| 1.5.2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药剂 |
| 1.5.3 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药剂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 |
| 2.2.2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试验 |
| 2.2.3 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试验 |
| 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3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分析 |
| 3.1.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前施药的药效分析 |
| 3.1.2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后施药的药效分析 |
| 3.1.3 3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分析 |
| 3.2 3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效分析 |
| 3.3 3种杀虫剂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的药效分析 |
| 4 讨论 |
| 4.1 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 |
| 4.2 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影响 |
| 4.3 3种杀虫剂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