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牛磺酸对甲亢豚鼠心脏窦房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牛磺酸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豚鼠心脏窦房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培[1](2021)在《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不正常,可分为快速性(如各种性质的早搏和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如各种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除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性疾病、神经症等也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据2018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统计,22%的年轻人死于四大慢病之一的心脑血管病,而其中80%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我国心率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大约50%的患者死于突发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经典的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遍存在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副作用大,对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改善作用均不是特别理想。寻找抗心律失常新药,特别是从天然植物或者中草药中筛选安全有效、作用温和、无或低不良反应的有效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已成为目前新药研究的热点。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是从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及其同属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成分,是制剂黄杨宁片的主要有效成分。黄杨宁片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许多临床和实验室证据表明,该药对心血管疾病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衰等均有良好的疗效。CVB-D作为一种活性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叶黄杨抗心律失常活性的药理作用。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CVB-D有望成为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研究CVB-D的电生理作用特点及抗心律失常作用部位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必要条件。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点,有研究发现,CVB-D主要通过抑制钾电流,延长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从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单细胞膜片钳在研究CVB-D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在心脏电传导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开发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需要进一步研究CVB-D的详细电生理特性。所以本文拟从动物-器官-细胞三个水平进行研究,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及电生理机制,以期为药物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目的:利用手术及药物诱导的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根据人和动物的体表面积折算系数,获得临床等效给药剂量。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和大鼠乌头碱诱导的经典心律失常模型,通过电生理记录仪,评价药物对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及持续时间的作用,通过心律失常评分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1.CVB-D对大鼠冠脉接扎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使心律失常的评分由模型组的4±1降低到1±0(P<0.05);使室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由258.2±117.7 s降低到0.6±0.1 s(P<0.05);室性心动过速的出现时间由644.6±167.8 s延长到1515.0±79.0 s(P<0.001)。2.CVB-D对大鼠乌头碱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显着降低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P<0.001)。结论:CVB-D可以明显延长室速出现时间、降低室速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确了CVB-D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第二部分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目的:利用离体心脏和心室肌细胞,研究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靶点,以期为新药开发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拟采用Mapping Lab多通道矩阵式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结合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在离体心脏水平记录电传导信号,然后采用700B单细胞膜片钳系统,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的钾电流和钙电流。结果:1.CVB-D对心脏电传导作用CVB-D(10μM、20μM、30μM)可使大鼠的心率由给药前的305±27bpm分别降低到223±12 bpm(P<0.05),197±9 bpm(P<0.05)和143±42 bpm(P<0.01)。CVB-D对房室结传导无影响,但能显着延长(20μM、30μM)时的心房传导速度和(30μM)时的心室传导速度(P<0.05)。2.CVB-D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作用CVB-D(1μM)可以使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90%(APD 90)由647.5±58.5 ms延长到1062.4±112.4 ms(P<0.001)。3.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3.1 CVB-D(10μM、20μM、3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P<0.001)。3.2 CVB-D(10μM、20μM、3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4.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4.1 CVB-D(1μM、3μM、1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P<0.001)。5 m V电压下,CVB-D(1μM、3μM、10μM)标准化的钙电流分别是-0.85±0.06,-0.70±0.07和-0.42±0.06。4.2 CVB-D(1μM、3μM、1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结论:离体心脏Mapping结果和膜片钳结果共同表明:CVB-D通过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心肌细胞钙电流和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抑制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减慢心率、减慢心房和心室传导速度、对心脏起到负性传导的抑制作用;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李敏[2](2019)在《稳心中药干预阵发性房颤患者相关microRNA-mRNA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稳心颗粒治疗房颤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目的:对稳心颗粒治疗房颤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方法:电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中文数据库,时间截至2018年10月1日。按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学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tata 14软件Begg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随机对照试验,涉及到2246名房颤患者。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单用或者联合西药治疗在控制快速心室率(MD=-7.14,95%CI:-8.42~-5.87),降低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缩短窦律转复时间(MD=-3.04,95%CI:-3.47~-2.61),增加窦律转复率(RR=1.19,95%CI:1.09~1.29),减少房颤复发率(RR=0.28,95%CI:0.13~0.59),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MD=3.44,95%CI:0.87~6.01),改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MD=-2.47,95%CI:-2.86~-2.08),降低左心房内径(LAd)(MD=-0.91,95%CI:-1.58~-0.25),减少P 波离散度(Pd)(MD=-4.04,95%CI:-4.15~-3.93)等方面效果优于空白对照、安慰剂或单用西药治疗。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在改善P波最大时限(Pmax)优于单用常规剂量胺碘酮治疗(MD=-8.25,95%CI:-10.33~-6.17),而稳心颗粒联合常规剂量胺碘酮治疗效果更优(MD=-13.10,95%CI:-13.65~-12.5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更少,且Begg检验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稳心颗粒单用或者联合西药在临床房颤治疗中有良好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二、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mRNA生物标志物研究目的:1、基于microRNA转录组测序,筛选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对microRNA调控的mRNA进行预测;2、基于文献挖掘对房颤相关mRNA进行相关性分析;3、基于mRNA转录组测序,筛选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RNA生物标志物;4、建立阵发性房颤患者相关microRNA-mRNA调控网络,筛选阵发性房颤相关microRNA及mRNA生物标志物。方法:1、选取符合疾病证候诊断标准的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10例与健康受试者5例,抽取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采用紫外吸收法检测总的纯度和浓度,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RNA的完整性。进行microRNA-mRNA转录组学测序;2、根据|log2(fold-change)|≥1和P<0.05,筛选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差异表达的microRNA和mRNA。运用miRanda软件进行microRNA靶基因预测。采用DAVID6.7软件,进行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分析;3、运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TD)对房颤相关mRNA进行相关性分析;4、根据各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和mRNA,运用Cytoscape软件,建立microRNA-mRNA调控网络,确定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microRNA及mRNA。结果:1、在microRNA表达谱中,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对比,38个micro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4个microRNA上调,24个microRNA下调。上调的microRNA是miR-4504、miR-4639-5p、miR-4732-5p、miR-548p、miR-5698、miR-660-3p、miR-6750-5p、novel111mature、novel141star、novel424star、novel441mature、novel63mature、miR-3182、miR-380-3p。使用 miRanda软件进行microRNA靶基因预测,有8个microRNA可以预测靶基因,共预测1002个靶基因。这些下调的靶基因经过KEGG通路的富集性分析,发现主要富集在环鸟苷酸-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环腺苷酸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等相关信号通路。下调的microRNA是miR-1268a、miR-205-5p、miR-365a-5p、miR-3675-5p、miR-4433b-5p、miR-4799-5p、miR-5091、miR-7974、miR-877-3p、novel1194mature、novel1215mature、novel13star、novel162mature、novel162star、novel20mature、novel221mature、novel227mature、novel37mature、novel471ma ture、novel54star>novel55star、novel796mature、novel797mature、novel80mature、novel938mature。使用miRanda软件进行microRNA靶基因预测,有22个microRNA可以预测靶基因,共预测4957个靶基因。这些上调的靶基因经过KEGG通路的富集性分析,发现主要富集在钙离子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心肌肥厚信号转导通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等信号通路上。2、运用TCD数据库对房颤相关mRNA进行相关性分析,有21874个基因与房颤相关,其中66个基因相关分数达到50。3、在mRNA转录组测序,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对比,268个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5个mRNA上调,243个mRNA下调。将阵发性房颤患者microRNA预测mRNA与实际mRNA进行匹配,有15个下调mRNA、5个上调mRNA匹配成功。将数据挖掘mRNA与实际mRNA进行匹配,在25个上调的mRNA中,24个mRNA与房颤相关,相关分数为2.06~44.37,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基因是SLC47A1。243个上调的mRNA中,228个mRNA与房颤相关,相关系数为1.55~55.47,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基因是EGFR。4、根据microRNA预测的mRNA,建立microRNA-mRNA调控网络,发现4个microRNA上调,为miR-6750-5p、miR-5698、novel111mature、miR-660-3p,15个mRNA下调,为ASS1、CIQTNF1、COL4A4、CPZ、GLIS2、GPRC5A、KCNQ2、KIF26A、KIRREL1、MELK、PADI1、PRICKLE2、PTPN14、SLC4A11、SYT7。根据房颤相关mRNA相关系数分析,在15个下调的mRNA中,和房颤关系最为密切的靶基因为ASS1,其受miR-6750-5p调控;5个microRNA下调,为novel471mature、miR-7974、miR-877-3p、、miR-4433b-5p、novel13star,5个mRNA上调,为C5orf67、SIGLEC12、SLC4A1、SLC5A9、TMTC1。根据房颤相关mRNA相关系数分析,在5个上调的mRNA中,和房颤关系最为密切的靶基因为SLC5A9,其受miR-4433b-5p调控。结论:通过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microRNA预测mRNA,实际mRNA表达及数据挖掘的mRNA相关性匹配,本研究认为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的潜在microRNA为miR-6750-5p、miR-4433b-5p,潜在mRNA为ASS1、SLC5A9、SLC47A1、EGFR。其中,miR-6750-5p、SLC47A1、SLC5A9表达上调,miR-4433b-5p、、EGFR、ASS1表达下调。三、稳心颗粒对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mRNA调控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寻找稳心颗粒组方对房颤的调控靶基因;2、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稳心颗粒对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mRNA的调控作用。方法:1、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寻找稳心颗粒单味药及组方的药物靶标。运用Cytos cape软件,建立药物及靶基因之间的调控网络。根据mRNA转录组测序,得到阵发性房颤实际调控的mRNA。将稳心颗粒组方调控的靶基因与阵发性房颤实际调控的mRNA进行对比,得到稳心颗粒组方可能调控的房颤靶基因。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纳入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20例,分为治疗组10例,对照组1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房颤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口服,一日三次,每次一袋。导入期1周,疗程8周。分别采集患者治疗前后4ml血液,分离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通过稳心颗粒干预,对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microRNA和mRNA进行real-time PCR验证。结果:1、稳心颗粒组方中,三七对应268个靶基因,黄精对应247个靶基因,甘松对应170个靶基因,党参对应258个靶基因,琥珀对应0个靶基因,稳心颗粒组方共对应462个靶基因。其中,与房颤相关的靶基因有12个,EGFR最为相关,由三七、党参调控。2、通过稳心颗粒干预,治疗组治疗前后,miR-4433b-5p、EGFR、ASS1、SLC47A1、SLC5A9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iR-6750-5p、miR-4433b-5p、EGFR、ASS1、SLC5A9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iR-6750-5p表达降低,P=0.0363;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LC47A1表达降低,P=0.0445。结论:稳心颗粒可能通过降低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miR-6750-5p、SLC47A1表达来调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发展。

安梦瑶[3](2017)在《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是否对不同模型下获得性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分别从离体心脏、细胞通道电流及通道蛋白三个水平,探讨其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1.釆用Langendorff法灌注豚鼠离体心脏,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记录RR间期、QT间期、QRS波群、Tp-Te等相关心电指标。Pinacidil(20μM)用来模拟SQT2模型,Chromanol 293B(5μM)合并低K+溶液用来建立LQTS模型,评价TMCC(1,2,4 m M)在离体心脏水平对正常及SQT2和LQTS模型的作用。2.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解法,急性分离获得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建立表达KCNQ1/KCNE1基因的HEK293细胞模型。trapidil(1 m M)用来模拟SQT2模型,Chromanol 293B(5μM)用来建立LQTS模型,评价TMCC(0.01,0.1,1 m M)对正常及SQT2和LQTS模型下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Ks通道电流的影响。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和IKs通道电流。所有含有和不含药物细胞在进行测定前均孵育24小时。4.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评价TMCC(0.01,0.1,1 m M)对IKs通道蛋白的影响。结果:1.TMCC(1,2,4,8 m M)均显着增大RR间期,减慢心率,并呈浓度依赖性(P<0.01 vs.control);均显着延长QT间期(P<0.01 vs.control),减慢心室复极;对Tp-Te和r Tp-Te基本无影响;均显着性增大i CEB(P<0.05 vs.control),并呈浓度依赖性。2.TMCC(0.01,0.1,1 m M)三个浓度均可以升高RMP值,但不影响动作电位幅度,均显着性缩短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APD50,APD90)(all P<0.05 vs.control)。3.TMCC(0.01,0.1,1 m M)可以使IKs电流I-V曲线下移,呈现抑制IKs的作用,均使IKs电流峰值明显减小,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分别减弱27.99%,48.18%和60.13%(n=7,P<0.05 vs.control)。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201.1μM。4.TMCC(0.01,0.1 m M)作用后使激活曲线左移,加快通道的激活;TMCC(1m M)作用后使激活曲线右移,延缓通道的激活。5.HEK293细胞与TMCC(0.1 m M)作用12,24,48小时后,均使IKs电流的I-V曲线下移,IKs电流密度下降,呈现时间依赖性,孵育24小时与48小时之间没有差异(P>0.05)。选取24小时为最佳孵育时间。6.TMCC(0.01,0.1,1 m M)均增大KCNQ1基因蛋白的表达,但仅0.1 m M TMCC有统计学差异(P<0.05 vs.control);也增大KCNE1基因蛋白的表达,但仅有TMCC(0.01,0.1 m 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control)。7.SQT2模型下,pinacidil可以显着性缩短QT间期(P<0.05 vs.control)和QTpeak间期(P<0.01 vs.control),明显增大r Tp-Te(P<0.05 vs.control)。与单独灌注pinacidil时相比,1,2,4 m M TMCC均使QT间期和QTpeak间期明显增大(P<0.01 vs.pinacidil),逆转r Tp-Te值达到正常水平。结果显示各指标,牛磺酸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说明TMCC(1,2,4 m M)三个浓度均能逆转pinacidil造成的SQT模型指标到正常水平。8.Pinacidil可以显着增大RR间期总不稳定性(TIRR)、RR间期短期不稳定性(STIRR),QT间期总不稳定性(TIQT),以及QT间期短期不稳定性(STIQT)(P<0.05 vs.control)。灌注1,2,4 m M TMCC后,除了低浓度1 m M TMCC对STIRR和TIQT的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pinacidil),其他两个中、高浓度TMCC均可以将以上指标逆转到正常水平(P<0.05 vs.pinacidil,P>0.05 vs.control)。9.SQT2模型下,trapidil可以缩短豚鼠心室肌细胞APD50和APD90(P<0.05 vs.control),TMCC将缩短的APD50和APD90延长(P<0.05 vs.trapidil)。10.Trapidil(1 m M)能使IKs电流峰值明显增大(P<0.05 vs.control)。TMCC(0.01,0.1,1 m M)与trapidil(1 m M)共同作用于细胞后,可以抑制增大的IKs电流峰值,且表现出浓度依赖性。0.01,0.1,1 m M TMCC分别使增大的IKs电流峰值减弱16.95%,28.33%以及36.94%(P=0.145,P<0.05,P<0.05;all vs.Trapidi)。Trapidil使I-V曲线上移,呈现激动IKs的作用;而TMCC(0.01,0.1,1 m M)可以将上移的I-V曲线下移,减弱Trapidil对IKs电流的增大作用,使之恢复正常。11.LQTS模型下,chromanol 293B(5μM)合并低K+溶液明显增大Tp-Te及r Tp-Te,分别增大72.09%和69.20%(all P<0.01 vs.control)。TMCC(1,2,4 m M)合并造模液灌注后,明显下降增大比例,使Tp-Te分别增大14.60%,48.85%和54.20%,中、高浓度组与正常灌注K-H液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 vs.control);使r Tp-Te分别增大8.05%,28.47%和26.36%,且与正常灌注K-H液时没有统计学差异(all P>0.05 vs.control)。12.LQTS模型组Td P发生率为85.71%,TMCC(1,2,4 m M)分别将概率降至71.42%、14.28%和0%。13.Chromanol 293B(5μM)+Low K+可以显着增大TIRR、STIRR、LTIRR、TIQT、STIQT和LTIQT(P<0.05 vs.control)。合并灌注1,2,4 m M TMCC后,虽然,以上指标与给药前的正常灌注时仍有差异(all P<0.05 vs.control),但是TMCC(1,2,4 m M)均能显着减低RR和QT不稳定性。14.Chromanol 293B可以显着延长APD50和APD90(P<0.01 vs.pre-chromanol293B,n=6),0.01,0.1,1 m M TMCC可以减弱chromanol 293B延长APD50和APD90的作用。中高浓度TMCC(0.1,1 m M)可以逆转chromanol 293B对APD50和APD90延长作用到正常水平。15.TMCC(0.01,0.1,1 m M)对抗chromanol 293B对IKs电流的抑制作用,分别减弱了5.56±2.54%,9.22±1.07%,以及10.48±2.31%,呈现浓度依赖(P<0.01vs.TMCC(0.01 m M))。16.Chromanol 293B(5μM)可以使I-V曲线下移,呈现抑制IKs的作用;而经过TMCC(0.01,0.1,1 m M)孵育后的细胞,可以减弱chromanol 293B对I-V曲线的下移,减弱chromanol 293B对IKs电流的抑制作用,呈现对抗LQTS的作用。结论:1.TMCC可以减慢豚鼠正常离体心脏心率,延长QT/QTc间期和有效不应期,抑制IKs电流,提示TMCC可能通过影响心室复极,产生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TMCC增大KCNQ1、KCNE1蛋白表达。2.TMCC通过抑制复极电流IKs,延长被缩短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来减慢心室复极化,延长QT和复极不应期,降低跨室壁离散度和RR、QT间期不稳定性,对抗pinacidil和trapidil造成的三个SQT2模型,发挥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3.TMCC通过降低跨室壁离散度和RR、QT间期不稳定性,缩短动作电位复极时程,增大被抑制的IKs电流,降低Td P发生率,发挥一定的抗LQTS的作用。

孙凯[4](2017)在《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别在正常和2型短QT综合征(Type 2 Short QT Syndrome,SQT2)模型存在条件下观察牛磺酸镁化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以初步探索TMCC抗短QT综合征作用。方法:1.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以考察TMCC及其在应用吡那地尔(Pinacidil)诱导SQT2条件下对豚鼠离体心脏RR、QT/QTc间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有效不应期、RR和QT间期不稳定性等的影响。2.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酶解法消化用于急性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于电流钳模式下分别在正常和IKs通道激动剂曲匹地尔(Trapidil)等药物存在条件下记录低、中和高三个浓度的TMCC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结果:1.TMCC对正常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各指标的影响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2和4 m M牛磺酸镁可延长RR间期,由275.71±8.45 ms分别延长至282.50±8.80 ms(n=6,p<0.01),323.03±12.72ms(n=6,p<0.01)和331.93±9.28 ms(n=6,p<0.01);可减小心率,由218.89±6.85 beats/min分别减小至213.51±7.22 beats/min(n=6,p<0.01),187.20±7.45 beats/min(n=6,p<0.01)和181.52±5.01 beats/min(n=6,p<0.01);可延长QT间期,由175.88±5.22 ms分别延长至182.30±6.09 ms(n=6,p<0.01),200.67±7.56 ms(n=6,p<0.01)和197.30±4.38 ms(n=6,p<0.01);可延长QTc间期,由197.13±4.12 ms分别延长至201.14±3.81 ms(n=6,p>0.05),205.01±7.23 ms(n=6,p<0.01)和199.04±4.02 ms(n=6,p<0.05);可延长有效不应期,由124.89±6.63 ms分别延长至131.93±6.26 ms(n=6,p<0.01),139.83±5.98 ms(n=6,p<0.01)和143.17±5.93 ms(n=6,p<0.01);对离散度和QRS间期没有影响;可增大电生理平衡指数,由3.81±0.13分别增大至4.06±0.12(n=6,p<0.05),4.39±0.19(n=6,p<0.01)和4.17±0.17(n=6,p<0.01)。2.吡那地尔诱导SQT2的心电图变化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的对照组相比,20μM吡那地尔对RR间期和豚鼠离体心脏心率没有影响;可缩短QT/QTc间期,分别由165.59±4.87 ms缩短至151.44±2.95 ms(n=6,p<0.01),由192.29±3.07 ms缩短至172.45±2.33 ms(n=6,p<0.01);能够增大跨室壁离散度,由60.01±4.69 ms增大至70.08±6.29 ms(n=6,p>0.05);能够显着地减小离体心脏的有效不应期,由112.87±6.55 ms减小至88.84±5.78 ms(n=6,p<0.01);对QRS间期和电生理平衡指数没有影响;吡那地尔能显着地增大心室复极不稳定性,使RR间期和QT间期总不稳定性分别由2.42±0.15 ms增大至3.38±0.22 ms(n=6,p<0.01)和由2.57±0.16 ms增大至3.62±0.26 ms(n=6,p<0.01),也使RR间期和QT间期短期不稳定性显着地增大,分别由1.24±0.15 ms增大至1.97±0.15 ms(n=6,p<0.05)和由1.75±0.15 ms增大至3.41±0.21ms(n=6,p<0.05)。3.TMCC对抗吡那地尔诱导SQT2的作用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吡那地尔模型组相比,1、2和4 m M牛磺酸镁能够使缩短的QT间期分别延长至175.77±5.22 ms(n=6,p<0.01),159.27±5.75 ms(n=6,p<0.01)和165.93±3.91 ms(n=6,p<0.01);使缩短的QTc间期分别延长至182.88±1.55 ms(n=6,p>0.05),174.59±5.59 ms(n=6,p>0.05)和165.40±3.82 ms(n=6,p>0.05);使增大的跨室壁离散度分别缩短至61.50±7.46ms(n=6,p<0.05),68.76±6.29 ms(n=6,p>0.05)和60.55±3.35 ms(n=6,p<0.05);使缩短的有效不应期分别增大至113.50±6.78 ms(n=6,p<0.01),94.00±9.22 ms(n=6,p<0.01)和106.03±5.11 ms(n=6,p<0.01);1、2和4 m M牛磺酸镁可有效地降低吡那地尔导致心室复极不稳定性增大的现象,使RR间期的总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3.14±0.20 ms(n=6,p<0.01),2.27±0.09 ms(n=6,p<0.01)和1.63±0.36 ms(n=6,p<0.01);使QT间期的总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3.41±0.20 ms(n=6,p<0.01),2.89±0.19 ms(n=6,p<0.01)和2.41±0.45 ms(n=6,p<0.01);使RR间期的短期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1.83±0.14 ms(n=6,p<0.05),1.16±0.10 ms(n=6,p<0.01)和0.77±0.25ms(n=6,p<0.05);使QT间期的短期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1.69±0.19 ms(n=6,p<0.05),1.65±0.19 ms(n=6,p<0.05)和1.15±0.43 ms(n=6,p<0.05)。4.TMCC对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静息膜电位由-80.18±0.53 m V分别增大至-83.23±0.81m V(n=10,p<0.05),-83.39±0.91 m V(n=10,p<0.05)和-85.54±1.05 m V(n=10,p<0.01);使动作电位幅值由145.68±3.17 m V分别增大至148.49±3.11 m V(n=10,p>0.05),150.77±3.85 m V(n=10,p>0.05)和149.98±3.13 m V(n=10,p>0.05);可加快复极时程,使APD50由400.73±39.70 ms分别缩短至237.32±32.85 ms(n=10,p<0.01),196.01±26.41ms(n=10,p<0.01)和265.54±28.83ms(n=10,p<0.01);使APD90由445.84±38.99 ms分别缩短至268.55±32.42 ms(n=10,p<0.01),239.77±27.21ms(n=10,p<0.01)和295.86±29.45ms(n=10,p<0.01)。5.TMCC对抗曲匹地尔所致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缩短的影响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mmol·L-1曲匹地尔可使静息膜电位由-73.51±1.05 m V减小至-69.53±1.21 m V(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减小的静息膜电位分别增大至-74.97±1.10 m V(n=12,p<0.01),-73.89±0.60 m V(n=12,p<0.05)和-74.99±0.53m V(n=12,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 mmol·L-1曲匹地尔可使动作电位幅值由131.48±2.48 m V减小至129.39±1.42 m V(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减小的动作电位幅值分别增大至136.77±2.19 m V(n=12,p>0.05),129.41±3.15 m V(n=12,p>0.05)和135.11±3.10 m V(n=12,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 m M曲匹地尔可加快复极时程,使APD50由289.52±14.19 ms缩短至248.22±10.81 ms(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缩短的APD50分别延长至265.49±24.86 ms(n=12,p>0.05),269.39±21.98ms(n=12,p>0.05)和299.94±16.00ms(n=12,p<0.05);1 m M曲匹地尔使APD90由326.15±16.67 ms缩短至274.54±7.00 ms(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缩短的APD90分别延长至300.84±24.13 ms(n=12,p>0.05),322.37±20.92ms(n=12,p>0.05)和331.14±7.96 ms(n=12,p<0.05)。结论:1.TMCC能够降低心率,延长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从而可以逆转吡那地尔所致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缩短情况;能够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能够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RR、QT间期不稳定性增大。2.TMCC增加静息膜电位,并通过此效应增加曲匹地尔所致的静息膜电位减小;能够延长曲匹地尔所致的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李东娜[5](2013)在《快律宁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快律宁(KLN)对犬冠脉结扎所致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评价KLN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初步探讨KLN抗心律失常的可能的离子机制。方法1.Beagle犬经适应性饲养5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实验组(KLN0.7695g/kg)、阳性对照组(普罗帕酮50mg/kg)。采用犬冠状动脉两步结扎法复制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冠脉结扎后约13小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较稳定,此时灌胃给药,以多导生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分别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3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和240min的心电图变化。2.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消化分离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方式记录给药前后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内向整流钾电流(IK1)波形,观察通道电流的变化。结果1. KLN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①室性早搏(PVC):实验组在给药后30~240min内显着减少PVC次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与阳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N对PVC的抑制率最高达54.31±17.2%。②室性心动过速(VT):实验组在给药后30~240min皆显着减少VT时间,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与阳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N对VT时间的抑制率最高达60.42±31.63%。2. KLN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①IK:低、中、高剂量KLN(2.5mg/ml、5mg/ml、10mg/ml)作用5min后均可使IK及其尾电流(IK,tail)的电流幅度降低,电流密度-电压关系曲线下移;KLN能显着抑制IKs及IKs, tial(P<0.01或P<0.05),作用呈剂量依赖性;envelope of tails test测得,低、中、高剂量KLN均可显着降低IK,tail电流(P<0.01),使电流密度-时间关系曲线下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②IK1:低剂量KLN对IK1无明显作用(P>0.05),中、高剂量KLN可显着降低IK1内向电流(P<0.01);高剂量KLN对IK1外向电流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1. KLN有一定的抗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在给药后30-240min内可持续作用,120-180min左右作用较强。2. KLN对IK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高剂量KLN可抑制IK1内、外向电流,这可能是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之一。

赵临[6](2013)在《牛磺酸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 TMCC)对各正常细胞离子通道以及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各异常离子通道的影响,评价TMCC对Nav1.5和HERG通道电流、通道动力学以及通道蛋白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是否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注酶溶液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制备缺氧/复氧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低(100μmol·L-1)、中(200μmol·L-1)、高(400μmol·L-1)三个浓度的牛磺酸镁及胺碘酮(24.24μmol·L-1)对正常及缺氧/复氧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Ca,L、Ito、Ikl的影响。建立表达HERG和Nay1.5基因的HEK293细胞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Na和Ikr,观察TMCC对INa和Ikr的影响并进行通道动力学研究。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评价TMCC对Nav1.5通道蛋白的影响。结果:1. TMCC (100,200,400和胺碘酮显着性降低大鼠心室肌细胞INa电流密度峰值。TMCC和胺碘酮均使IN。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峰值电位和反转电位。TMCC和胺碘酮均使INa激活曲线右移,使激活减慢。TMCC及胺碘酮对INa失活曲线的影响是使之右移,失活减慢。2. TMCC (100,200,400μmol·L-1)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发生显着性变化,其中400μmol·L-1显着升高钙电流。胺碘酮作用后的电流密度峰值显着性降低。400μmol·L-1TMCC使ICa,L的Ⅰ-Ⅴ曲线下移,100,200μmol·L-1TMCC对Ⅰ-Ⅴ曲线影响不明显,胺碘酮则使Ⅰ-Ⅴ曲线上移。TMCC使钙通道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胺碘酮使曲线右移,激活减慢。TMCC使钙通道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减慢;胺碘酮使曲线左移,失活加快。3.TMCC (100,200,400μmol·L-1)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大鼠心室肌细胞Ito峰电流密度峰值。胺碘酮也显着性的降低Ito峰电流密度。TMCC (100,200,400μmol·L-1)及胺碘酮均使Ito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4. TMCC (100,200,400μol·L-1)和胺碘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的IK1内向及外向电流峰值均无显着性影响。5.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显着性降低,Ⅰ-Ⅴ曲线上移。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减小的INa峰值。TMCC和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Ⅰ-Ⅴ曲线下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钠激活曲线右移,激活减慢,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加快。TMCC(200,400μmol·L-1)及胺碘酮可恢复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减慢,但对激活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6.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峰值显着性增加,Ⅰ-Ⅴ曲线下移。TMCC (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Ca峰值。,LTMCC和胺碘酮均可使下移的Ⅰ-Ⅴ曲线上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钙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减慢。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恢复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加快。7.缺氧/复氧使大鼠心肌细胞Ito峰值显着性增加,Ⅰ-Ⅴ曲线上移。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to峰值。TMCC (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曲线下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Ito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TMCC (200,400μmol·L-1)及胺碘酮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8.缺氧/复氧能使Ik1内向电流峰值显着性降低,内向电流曲线上移,使Ik1外向电流峰值显着性降低,外向电流曲线下移。与缺氧/复氧组相比,TMCC (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TMCC (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减小的外向电流。9.在急性作用下,牛磺酸镁对Nav1.5通道的峰电流INa具有浓度和电压依赖性抑制作用,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8.1±0.5μM。TMCC可以使得通道的激活曲线左移,加快通道的激活过程;使通道的失活曲线左移,加快通道的失活过程;显着减缓钠电流从失活状态的恢复速度。在各刺激频率下,给予TMCC,第100次系列脉冲刺激时钠电流并无显着性差异。孵育24小时后,牛磺酸镁并未抑制Nav1.5通道电流,也没有使激活曲线、失活曲线以及失活后恢复曲线发生变化。在10Hz刺激频率下,给予TMCC,第100次系列脉冲刺激时钠电流有显着性差异。(10,100和1000μM) TMCC均抑制Nav1.5通道蛋白,其中1000μM TMCC抑制作用的更显着。10.当TMCC为10mM,其对HERG尾电流的抑制率仅为18.43±0.12%。对浓度效应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16.9±1.1μM。结论:1. TMCC通过抑制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钠电流。与胺碘酮相比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要弱,表明TMCC是一种对钠通道作用温和的化合物。2. TMCC对钙通道呈现双相作用,即低浓度时抑制钙内流,而高浓度则促进钙内流。高浓度的TMCC可能通过促进钙通道的激活和抑制钙通道的失活而促进钙离子内流。3. TMCC通过抑制延迟整流钾道的激活和促进失活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Ito。而胺碘酮对1to的抑制作用更强。4. TMCC和胺碘酮对大鼠正常心室细胞的内向整流钾通道均无影响,表明TMCC不易出现导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5. TMCC通过抑制钠通道的失活过程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Na峰值减小,使上移的Ⅰ-Ⅴ曲线下移,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其对激活曲线无影响。6. TMCC通过促进钙通道的失活以及抑制钙通道的激活过程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Ca,L峰值增大,使下移的Ⅰ-Ⅴ曲线上移,具有浓度依赖性。7. TMCC可通过抑制钾通道的激活过程对抗缺氧/复氧引起的Ito峰值增大,使上移的Ⅰ-Ⅴ曲线下移,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其对失活曲线无影响。8. TMCC可恢复Ik1电流异常,从而抑制因缺氧/复氧诱发的Ik1电流变化,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作用与胺碘酮相当。9.在急性作用时,TMCC对Navl.5通道电流具有浓度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的抑制,主要是通过结合到通道的激活态和失活态而发挥作用的。在慢性作用时,TMCC并未抑制Nav1.5通道电流,也不影响通道动力学,但是对Navl.5通道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使用依赖性。TMCC对Nav1.5蛋白的作用是抑制合成后的蛋白转运到细胞膜上,其中高浓度的牛磺酸镁抑制蛋白表达作用更明显。10. TMCC对HERG通道电流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说明TMCC在临床应用情况下,可能不会影响心脏复极情况。

连亦田[7](2012)在《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的检测及其对人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目的:自身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逐渐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心律失常中也是如此。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自身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AAM2R)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AAMHC)的变化以及二者与房颤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高血压患者共295例,分为高血压合并房颤组(145例)和高血压非房颤组(150例)。采集血样,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四种自身抗体(AAM2R/AAMHC/AAβ1R/AAANT)的阳性率,并进一步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自身抗体与房颤的关系。研究还选取了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与上述两组高血压患者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与高血压非房颤组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房颤组患者自身抗体AAM2R和AAMHC的阳性率显着升高(AAM2R:44.8%vs13.3%:AAMHC:27.6%vs14.7%:P<0.01),并且自身体阳性组患者房颤的发病率较抗体阴性组也显着增加(AAM2R:76.5%vs38.1%,P<0.001;AAMHC:64.5%vs45.1%,P<0.01);多变量分析显示自身抗体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强预测因子(AAM2R:OR=5.251; AAMHC:OR=2.696)。正常对照组抗体阳性率显着低于上述两组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自身抗体AAM2R和AAMHC与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和强预测因子,这可能提示自身免疫参与并促进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的提取、纯化和鉴定目的:在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体内自身抗体AAM2R和AAMHC有较高检出率,本部分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两种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方法:利用心外科开胸手术患者(窦性心律)右心耳组织标本,提取组织蛋白和酶解分离单个心房肌细胞。采用盐析法和亲和层析法提纯血清中的抗体,利用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验证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结果:自身抗体AAM2R能够与人心房组织蛋白M2受体和表达于CHO细胞的重组人M2受体特异性结合,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AAM2R能与人心房肌细胞膜表面相结合,抗体阴性患者血清提取物和用抗原中和后的抗体未能结合;自身抗体AAMHC可与猪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人心房肌球蛋白重链特异性结合,并且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AAMHC能与经破膜处理的人心房肌细胞结合,抗体阴性患者血清提取物和用抗原中和后的抗体未能结合;自身抗体AAMHC与人β1受体可发生交叉反应。结论: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的自身抗体AAM2R和AAMHC,能够分别与人心房肌M2受体和肌球蛋白重链结合,且自身抗体AAMHC与β1受体具有交叉反应。第三部分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对人心房肌细胞复极电流及动作电位的影响目的:自身抗体AAM2R和AAMHC与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密切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和强预测因子。本部分实验探讨两种自身抗体对人心房肌细胞复极化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影响,以阐明这两种自身抗体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作用机制。方法:采集窦性心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右心耳组织,酶解分离单个心房肌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和穿孔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两种自身抗体对心房肌细胞各种复极化电流(Ikach、ICa-L、Itol、Ikur)的影响;利用全细胞穿孔膜片钳电流钳模式观察两种自身抗体对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与自身抗体阴性血清提取物相比,自身抗体AAM2R产生了受体激动样作用,可使心房肌细胞Ikach通道开放,使ICa-L电流减少,并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对Itol、Ikur电流无明显影响,用相应M2受体抗原肽段中和抗体后,此作用消失;自身抗体AAMHC对ICa-L、Itol、Ikur电流及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均无影响。结论:自身抗体AAM2R改变了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使之发生重构,从而有利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而自身抗体AAMHC未能产生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其他机制促发房颤。因此,研究结果表明自身免疫机制与房颤密切相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为将来房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尹永强[8](2012)在《牛磺酸镁抗乌头碱、哇巴因诱发心肌细胞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 TMCC)对正常心室肌细胞及乌头碱、哇巴因所致大鼠心室细胞心律失常模型的钠电流(INa)、钙电流(ICa,L)、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以1μmol·L/-1乌头碱及5μmol·L/-1哇巴因诱发细胞水平心律失常,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不同浓度的牛磺酸镁、胺碘酮对正常心室肌细胞及乌头碱、哇巴因所致大鼠心室细胞心律失常模型的INa、lCa、L、Ito的影响。结果:1. TMCC(100,200,400μmol·L/-1)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45.56±1.96)pA/pF分别减少到(42.42±4.75)pA/pF,(39.71±1.63)pA/pF (37.59±4.75)pA/pF(n=5, P<0.01),抑制呈浓度依赖性。24.24μmol·L/-1胺碘酮则使电流密度减小到(34.23±1.33)pA/pF(n=5, P<0.01)。TMCC和胺碘酮均使INa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峰值电位和反转电位。TMCC和胺碘酮均使INa激活曲线右移,使激活减慢。TMCC及胺碘酮对INa失活曲线的影响是使之右移,失活减慢。2.1μmol·L/-1乌头碱使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密度从(45.56±1.96)pA/pF增加到(59.19±11.49)pA/pF(n=5, P<0.01),使INa的电流-电压曲线下移。TMCC(100,200,400μmol·L/-1)作用后使电流密度分别恢复为(51.61±5.96)pA/pF,(41.50±5.50)pA/pF,(40.91±6.73)pA/pF(n=5, P<0.01)。24.24胺碘酮则使其恢复为(40.22±1.47)pA/pF(n=5, P<0.01)。TMCC和胺碘酮作用后均使下移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1μmol·L/-1乌头碱使钠通道激活曲线和失活曲线都左移,激活加快,失活也加快。TMCC及胺碘酮作用后则使其右移。3.5μmol·L/-1哇巴因使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密度从(45.56±1.96)pA/pF下降至(34.74±1.61)pA/pF(n=5, P<0.01),使INa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TMCC(100,200,400μmol·L/-1)作用后使电流密度分别恢复为(39.57.42±1.96)pA/pF,(36.61±2.47)pA/pF,(32.95±1.18)pA/pF(n=5,P<0.01)。24.24μmol·L/-1胺碘酮则使其变为(28.47±1.65)pA/pF(n=5, F<0.01)。TMCC(100μmol·L/-1)可对抗哇巴因引起的INa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TMCC(400μmol·L/-1)和胺碘酮作用后均使上移的电流-电压曲线进一步上移。5μmol·L/-1哇巴因使钠通道激活曲线失活曲线都右移,激活减慢快,失活也减慢。TMCC及胺碘酮作用后则使其右移。4. TMCC(100,200,400μmol·L/-1)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4.31±1.62)pA/pF改变为(4.02±0.75)pA/pF、(4.59±0.30)pA/pF、(5.17±0.20)pA/pF,其中400μmol·L/-1显着升高钙电流(n=5,P<0.01)。胺碘酮作用后的电流密度减小为(2.84±0.19)pA/pF(n=5, P<0.01)。400μmol·L/-1TMCC使ICa.L的I-V曲线下移,100,200μmol·L/-1TMCC对I-V曲线影响不明显,胺碘酮则使I-V曲线上移。TMCC使钙通道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胺碘酮使曲线右移,激活减慢。TMCC使钙通道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减慢;胺碘酮使曲线左移,失活加快。5.1μmol·L/-1乌头碱使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电流密度从(4.31±1.62)pA/pF增加到(6.40±1.92)pA/pF(n=5, P<0.01),使ICa.L的电流-电压曲线下移。TMCC(100,200,400μmol·L/-1)作用后使电流密度分别恢复为(6.14±1.84)pA/pF,(5.65±1.69)pA/pF,(5.18±1.56)pA/pF.24.24μmol·L/-1胺碘酮则使其恢复为(3.71±1.39)pA/pF(n=5, P<0.01)。TMCC和胺碘酮作用后则电流-电压曲线上移。1μmol·L/-1乌头碱使激活曲线左移,失活曲线右移。TMCC和胺碘酮使激活、失活曲线恢复正常。6.5μmol·L/-1哇巴因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电流密度从(4.31±1.62)pA/pF下降到(2.89±0.52)pA/pF(n=5, P<0.01),使ICa.L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TMCC(100,200,400μmol·L/-1)作用后使电流密度分别恢复为(2.86±0.65)pA/pF (3.87±0.57)pA/pF,(4.48±0.91)pA/pF。24.24μmol·L/-1胺碘酮则使其变为(2.55±0.49)pA/pF(n=5, P<0.01)。TMCC使电流-电压曲线下移,胺碘酮使电流-电压曲线上移。5μmol·L/-1哇巴因使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TMCC和胺碘酮使激活、失活曲线恢复正常。7. TMCC(100,200,400μmol·L/-1)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to峰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25.74±3.60)pA/pF改变为(21.95±2.11)pA/pF、(19.95±1.16)pA/pF、(18.87±1.27)pA/pF(n=5, P<0.01),呈剂量依赖性。胺碘酮使峰电流密度减小为(17.364±1.20)pA/pF(n=5, P<0.01)。TMCC(100,200,400μmol·L/-1)及胺碘酮均使Ito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8.1μmol·L/-1乌头碱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峰电流密度从(25.74±3.60)pA/pF降低至(17.29±1.50)pA/pF(n=5, P<0.01),使Ito的电流-电压曲线下移。TMCC(100,200,400μmol·L/-1)作用后使电流密度分别恢复为(18.09±1.38)pA/pF,(17.02±1.21)pA/pF,(16.88±1.18)pA/pF。24.24胺碘酮则使其恢复为(16.71±1.68)pA/pF(n=5,P<0.01).1μmol·L/-1乌头碱使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TMCC和胺碘酮对激活、失活曲线无明显影响(n=5,P>0.05)。9.5μmol·L/-1哇巴因大鼠心室肌细胞Ito峰电流密度从(25.74±3.60) pA/pF下降到(17.75±1.96)pA/pF(n=5, P<0.01),使Ito的电流-电压曲线下移。TMCC(100,200,400μmol·L/-1)作用后使电流密度分别恢复为(18.70±2.75)pA/pF,(17.31±2.27)pA/pF,(16.78±1.81)pA/pF。24.24胺碘酮则使其变为(13.64±1.03)pA/pF(n=5, P<0.01)。胺碘酮均使电流-电压曲线下移。5μmol·L/-1哇巴因使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TMCC对激活、失活曲线无明显作用,而胺碘酮可使激活曲线进一步右移,失活曲线进一步左移。结论:1.100,200,400μmol·L/-1TMCC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大鼠正常心肌细胞INa,在-45mV除极电压时,与正常1Na相比分别下降6.89%,12.84%(n=5,P<0.01),17.49%(n=5,P<0.01),使钠通道的激活延迟,使钠通道失活延迟;对乌头碱引引的INa增大具有抑制作用,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钠通道激活提前,失活延迟;可增强哇巴因引起的INa抑制作用,但影响较小。2. TMCC对大鼠正常心肌细胞ICa,L呈双向作用,100μmol·L/-1TMCC可抑制ICa,L,400μmol·L/-1TMCC可增强ICa.L;100,200,400μmol·L/-1TMCC均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ICa,L增加,使钙通道的激活延迟,而对其失活无明显影响;100μmol·L/-1TMCC可增强哇巴因引起的抑制(1.03%,P>0.05),200,400μmol·L/-1TMCC可对抗哇巴因引起ICa,L抑制,使其电流峰值分别增加33.91%和55.17%(P均小于0.01),浓度依赖性使钙通道激活提前,失活延迟;对抗乌头碱引起的ICa,L增强,呈剂量依赖性。3.100,200,400μmol·L/-1TMCC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大鼠正常心肌细胞的Ito,使电流峰值降低,激活延迟,但基本不影响其失活的过程;对哇巴因引起的Ito抑制无明显作用,对钾通道的激活及失活基本无作用,不引起钾通道的进步抑制;100μmol·L/-1TMCC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Ito峰电流值降低,200400μmol·L/-1MCC不能对抗乌头碱对钾的抑制,但并未使其抑制程度增强。4.与胺碘酮相比,TMCC对大鼠正常心肌细胞的INa,Ito的抑制作用较温和,而且不会在钠及钾通道处于抑制状态时加重这些通道的抑制;TMCC对钙的作用则表现为双向作用,TMCC对这些通道的调节作用优于胺碘酮。

李宏杰[9](2012)在《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大鼠心肌细胞异常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以及对哇巴因,乌头碱诱发的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l)异常的影响,为阐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溶液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肌细胞,制备缺氧/复氧模型及哇巴因、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低中高三个浓度的牛磺酸镁及胺碘酮对模型细胞Ito及Ikl的影响。结果:1缺氧/复氧使大鼠心肌细胞Ito峰值从(8.40±0.66) pA/pF增大到(13.50±0.41) pA/pF (n=6, P<0.01), Ⅰ-Ⅴ曲线上移。与缺氧/复氧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to峰值分别恢复为(12.69±0.99)pA/pF(n=6,P>0.05),(10.60±0.84)pA/pF(n=6,P<0.01),(7.80±0.15) pA/pF(n=6, P<0.01)。24.24μmol·L-1胺碘酮使其恢复为(7.93±0.43)pA/pF(n=6, P<0.01), TMCC (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曲线下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Ito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TMCC (200,400μmol·L-1)及24.24μmol·L-1胺碘酮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21μmol·L-1乌头碱可使大鼠心肌细胞Ikl内向电流峰值(-100mV)从(.15.44±1.13) pA/pF降低到(-9.84±1.52) pA/pF (n=5, P<0.01),I-V曲线上移。与乌头碱组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分别恢复为(-9.75±1.00) pA/pF (n=5, P>0.05),(-9.84±2.25) pA/pF (n=5, P>0.05),(-14.72±0.70) pA/pF (n=5, P<0.01), TMCC (400μmol·L-1)和24.24μmol·L-1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内向电流曲线下移。而乌头碱对大鼠心肌细胞Ikl外向电流峰值(-40mV)无影响,TMCC (100,200,400μmol·L-1),24.24μmol·L-1胺碘酮与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着性差异,外向电流曲线未移动。35μmol·L-1哇巴因可使大鼠心肌细胞Ikl内向电流峰值(-100mV)从(-15.44±1.13) pA/pF降低到(-7.41±0.38)pA/pF (n=5, P<0.01), Ⅰ-Ⅴ曲线上移。与乌头碱组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分别恢复为(-8.97±0.71) pA/pF (n=5, P<0.05),(-8.88±0.45) pA/pF (n=5, P<0.05),(-9.20±0.73) pA/pF (n=5, P<0.01), TMCC (100,200,400μmol·L-1和24.24μmol·L-1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内向电流曲线下移。哇巴因可使大鼠心肌细胞Ikl外向电流峰值(-40mV)从(1.15±0.38)pA/pF降低到(0.49±0.14)pA/pF,I-V曲线下移。与乌头碱组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分别恢复为(0.49±0.12) pA/pF (n=5, P>0.05),(0.56±0.14) pA/pF (n=5,P>0.05),(0.91±0.40)pA/pF (n=5, P<0.05), TMCC (400μmol·L-1可使下移的外向电流曲线上移,24.24μmol·L-1胺碘酮对降低的外向电流无显着性影响。结论:1TMCC可通过抑制钾通道的激活过程对抗缺氧/复氧引起的Ito峰值增大,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其对失活曲线无影响。2TMCC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Ikl内向电流峰值减小,使上移的内向电流曲线下移,对Ikl外向电流无影响。3TMCC可对抗哇巴因引起的Ikl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峰值减小,使上移的内向电流下移,下移的外向电流上移。

冯莉[10](2009)在《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标记研究ATP敏感性钾通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关联研究目的:心室颤动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ATP敏感性钾通道是连接心肌细胞能量改变与心肌细胞电学变化的重要桥梁,对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发生有保护作用。本研究通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Kir6.2/KCNJ11基因的两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rs5215,rs2285676)和SUR2A/ABCC9基因启动子区一个SNP位点(rs7316271)的筛查,明确上述SNP位点是否影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38例,依据年龄性别匹配原则选择冠心病对照250例。病例源自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并于社区体检人群选取正常对照组。记录详细临床资料并行相应临床辅助检查。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法进行基因多态分型。并对各SNP位点对临床表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三个所检测SNP位点中仅KCNJ11外显子3’UTR区标签SNP rs2285676(C/T)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着相关。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频率显着高于两组对照(病例组:17.72%;冠心病对照组:10.89%:正常对照组:12.05%:OR:1.331,P<0.05)。校正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该位点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仍显着相关(P<0.05)。比较rs2285676不同基因型间静息心电图参数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显示静息心电图测定QTc值在三种基因型间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CC:386.56±72.48 ms:CT:392.66±52.51ms:TT:418.34±72.12ms,P=0.007)。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心肌细胞KATP通道孔区蛋白Kir6.2编码基因KCNJ11外显子3’UTR区标签SNP:rs2285676(C/T)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rs2285676(C/T)不同基因型间尚存在静息心电图QTc间期表型差异。第二部分: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血清学标记物研究N—末端心房利钠肽和N—末端脑利钠肽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关联研究目的:通过研究N-末端心房利钠肽(N-terminal pro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ANP)和N-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对冠心病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相关性。明确NT-proANP和NT-proBNP是否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危险预测因子。方法:选取2005年4月~2006年1月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400例。另选13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记录一般临床情况并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Assay)法测定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入选者分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根据是否同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果:病例组血浆NT-proANP、NT-proBNP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NT-proANP:(4001.13±4421.42)fmol/ml比(1043.75±523.08)fmol/ml,P<0.01;NT-proBNP(706.94±770.44)fmol/ml比(327.31±103.87)fmol/ml,P<0.01]。Log(NT-proANP)、log(NT-proBNP)均与心功能分级呈显着正相关(前者r=0.659,后者r=0.690,P<0.01),与LVEF显着负相关(前者r=-0.493,后者r=-0.491,P<0.01)。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NT-proANP、NT-proBNP对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预测能力最强(前者OR=11.356,P<0.01;后者OR=6.741,P=0.006)。NT-proANP、NT-proBNP对不同程度LVSD(LVEF<50%、LVEF<40%、LVEF<30%)诊断ROC曲线下面积均>0.73(P<0.01)。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血浆NT-proANP、NT-proBNP浓度及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结果提示LVEF、LVEDd在两组间差异显着,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LVEF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室性心律失常组:54.31±12.025%;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21±7.571%。P=0.01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VEF(OR=0.880,P=0.023)、年龄(OR=1.096,P=0.031)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浆NT-proANP、NT-proBNP浓度,LVEDd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预测价值结论:NT-proBNP与Nt-proANP均能够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状态,与LVEF显着相关,可作为LVSD的诊断指标。LVEF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危险预测因子。NT-proBNP与Nt-proANP对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预测价值。第三部分:不明原因恶性心律失常心电学标记研究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危人群心电图危险因子研究目的通过总结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地区人群的心电图特征,发现其规律并为进一步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间,对云南的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区(宁蒗、鹤庆、大姚)三个自然村年龄为15~45岁的居民进行12导联静息心电图普查,以云南大理地区人群作为对照人群。共普查人群338例,男性175例,女性163例,平均年龄(33.4±11.7)岁。记录所有普查者的一般状况及疾病家族史。单盲法测量心电图各指标。结果猝死高发区与对照地区人群一样常见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仅见于个别居民。大姚地区左室高电压发生率(34.6%)显着高于其他地区(P均<0.01)。上述三个猝死高发区人群的QTc较对照地区显着延长[分别为(428.92±25.71)ms、(440.67±28.03)ms、(417.7±24)ms与(386.8±27.22)ms,P均<0.05];U波出现率仅鹤庆地区显着高于对照地区(P<0.05);QUc上述各地区均显着高于对照地区[分别为(613.67±37.34)ms、(597.19±46.47)ms、(608.59±39.59)ms与(589.33±41.27)ms,P均<0.01];U波呈宽大、高电压并与T波融合特征性表现;在7例有猝死家族史者中,6例有U波,4例呈病区特征性改变。结论云南省不明原因猝死高危人群心电图呈QT间期延长和U波特征性改变,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肌复极异常内因。第四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学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对中华小型猪电生理特性及豚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目的:临床研究证实传统中药参松养心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而不具有心动过缓的副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参松养心对细胞和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揭示其副作用小的内在原因。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16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参松养心及安慰剂喂养4周。给药前后记录体表心电图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观察PR间期、QRS波宽度、T波宽度、QT间期、QTc、基础心率、固有心率(Intrinsic heart rate,IHR)、窦房结恢复时间(Sinus node recovery time,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orrectedsinus node recovery time,cSNRT)、窦房结传导时间(sinoatrial conduction time,SACT)、心房有效不应期(atrial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AERP)、房室结有效不应期(atrial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AVNERP)及心室有效不应期(and 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VERP)。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参松养心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影响。结果:体表心电图结果提示参松养心可显着加快中华小型猪基础心率(141.8±36.04至163.0±38.0次/分),P=0.013),对PR间期、QRS宽度、T波宽度、QT间期及QTc无作用。完全阻断自主神经系统后参松养心可显着降低CSNRT和SACT(CSNRT:124.0±16.7 ms至69.0±18.8 ms;SACT:51.3±4.9 ms至34.6±10.9 ms:P<0.05);但对IHR及SNRT无影响。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参松养心明显缩短A-H间期、A-V间期、AERP、AVNERP、VERP(A-H:71.4±8.4至63.8±9.39 ms:A-V:92.0±13.0至77.0±12.0 ms:AERP:234.0±15.2至212.0±17.9:AVNERP:248.0±16.43至236.0±15.17 ms:VERP:208.0±23.9ms至170.0±22.4;P<0.05)。参松养心显着缩短豚鼠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30:395.42±26.82 ms至318.33±49.75 ms,APD50:445.63±37.89 ms至366.38±55.19 ms:APD90:470.28±46.58 ms至398.53±60.92 ms:n=5,P<0.05)。对APD30,APD50 and APD90抑制率分别为19.5%,17.8%and 15.3%,提示动作电位均匀缩短,未明显改变APD形态。参松养心不明显增加APD30至APD90间期长度(from 74.86±23.3 to 80.20±17.64 ms,P=0.558),且对静息,膜电位亦无显着影响(from-70.46±3.99 mV to-74.47±7.06 mV,n=5,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参松养心可显着加快中华小型猪基础心率但对IHR无作用,提示其加快心率作用系由自主神经介导。cSNRT和SACT在服用参松养心后显着下降提示参松养心可有效改善窦房结功能。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全细胞膜片钳结果显示参松养心显着缩短AERP,AVNERP、VERP和APD,表明参松养心可有效的改善心脏传导功能。整个实验过程实验动物无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参松养心虽缩短APD但不改变APD形态,整个实验过程实验动物无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提示参松养心不会导致电学不均一性,应用安全。

二、牛磺酸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豚鼠心脏窦房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磺酸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豚鼠心脏窦房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CVB—D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稳心中药干预阵发性房颤患者相关microRNA-mRNA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及microRNA的调控作用
        1 心房颤动病理生理学机制
        2 microRNA参与心房颤动病理生理调控
        3 展望
        参考文献
    二、稳心颗粒对心肌保护及抗心律失常的调控机制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稳心颗粒治疗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mRNA生物标志物研究
    一、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筛选及其mRNA预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二、基于文献挖掘对房颤患者相关mRNA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RNA生物标志物筛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四、建立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mRNA网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稳心颗粒对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mRNA调控
    一、基于网络药理学寻找稳心颗粒组方对房颤的调控靶标
    二、稳心颗粒对阵发性房颤气阴两虚型患者相关microRNA-mRNA调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牛磺酸镁配合物对短QT综合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药品与试剂
        1.1.4 细胞来源
        1.1.5 实验方法
        1.1.6 观测指标
        1.1.7 实验分组
        1.1.8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1.2 结果
        1.2.1 牛磺酸镁配合物相关药理作用及用药安全性
        1.2.2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SQT2的治疗作用
    1.3 讨论
        1.3.1 牛磺酸镁配合物相关药理作用及用药安全性
        1.3.2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SQT2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1.4 小结
二、牛磺酸镁配合物对长QT综合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药品与试剂
        2.1.4 细胞来源
        2.1.5 实验方法
        2.1.6 观测指标
        2.1.7 实验分组
        2.1.8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2.2 结果
        2.2.1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LQTS模型中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的作用
        2.2.2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LQTS模型中豚鼠离体心脏RR间期和QT间期不稳定性的影响
        2.2.3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LQTS模型中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2.2.4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chromanol 293B诱导的LQTS模型下HEK293细胞I_(Ks)电流峰值的影响
        2.2.5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chromanol 293B诱导的LQTS模型下HEK293细胞I_(Ks)电流-电压关系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牛磺酸镁配合物抗LQTS心律失常的作用
        2.3.2 牛磺酸镁配合物抗LQTS和SQT2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假说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牛磺酸镁抗豚鼠离体心脏心室复极缩短作用的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实验器材
        1.1.4 药品和试剂
        1.1.5 液体配制
        1.1.6 离体心脏摘取及Langendorff灌流法
        1.1.7 给药步骤
        1.1.8 实验分组
        1.1.9 数据处理
    1.2 结果
        1.2.1 牛磺酸镁对正常豚鼠离体心脏ECG各指标的影响
        1.2.2 牛磺酸镁抗2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
    1.3 小结
二、牛磺酸镁对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作用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器材
        2.1.4 药品和试剂
        2.1.5 液体配制
        2.1.6 微电极的拉制
        2.1.7 电极液的充灌
        2.1.8 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2.1.9 动作电位记录
        2.1.10 实验分组
        2.1.11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牛磺酸镁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的影响
        2.2.2 牛磺酸镁抗曲匹地尔诱发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缩短作用
    2.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短QT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快律宁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KLN 对犬冠状动脉结扎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选择及饲养管理
        1.2 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分组及给药
        1.5 模型制备
        1.6 心电图监测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模型建立
        2.2 KLN 对室性早搏的作用
        2.3 KLN 对室性心动过速的作用
    3 讨论
        3.1 大动物模型选择与复制
        3.2 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3.3 KLN 抗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第二部分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1.5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
        1.6 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记录
        1.7 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记录
        1.8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的作用
        2.2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1的作用
    3 讨论
        3.1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的作用
        3.2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1的作用
        3.3 从 KLN 对钾通道的作用探讨其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优势
综合讨论
    1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及治法分析
        1.1 概述
        1.2 病机分析
        1.3 治法探讨
    2. KLN 处方分析
        2.1 处方分析及药物功效溯源
        2.2 配伍特点
        2.3 现代药理研究
    3 KLN 抗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与离子通道作用靶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论着
详细摘要

(6)牛磺酸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各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实验动物
        1.1.4 实验方法
        1.1.5 实验分组
        1.1.6 数据处理
    1.2 结果
        1.2.1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1.2.2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1.2.3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1.2.4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各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仪器设备、药品与试剂、实验动物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2.2.2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钙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2.2.3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2.2.4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牛磺酸镁对Nav1.5和HERG基因转染的通道电流和蛋白表达的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细胞来源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牛磺酸镁对Nav1.5基因转染的通道的急性作用
        3.2.2 牛磺酸镁对Nav1.5基因转染的通道的慢性作用
        3.2.3 牛磺酸镁对Nav1.5基因转染的通道蛋白表达的作用
        3.2.4 牛磺酸镁对HREG基因转染的通道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的检测及其对人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和 附图
第二部分 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的提取、纯化和鉴定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和 附图
第三部分 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对人心房肌细胞复极电流及动作电位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小结
综述:自身抗体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发表的文章
致谢

(8)牛磺酸镁抗乌头碱、哇巴因诱发心肌细胞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实验动物
        1.1.4 实验方法
        1.1.5 实验方案
        1.1.6 数据处理
    1.2 结果
        1.2.1 TMCC,胺碘酮对大鼠正常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1.2.2 TMCC,胺碘酮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1.2.3 TMCC,胺碘酮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二、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仪器设备、药品与试剂、实验方法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2.2.2 TMCC,胺碘酮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钙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2.2.3 TMCC,胺碘酮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三、牛磺酸镁大鼠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仪器设备、药品与试剂、实验方法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方案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TMCC,胺碘酮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Ito的影响
        3.2.2 TMCC,胺碘酮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I_(to)的影响
        3.2.3 TMCC,胺碘酮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I_(to)的影响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研发新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9)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牛横酸摸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峰值的影响
        1.2.2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电流-电压曲线的影响
        1.2.3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稳态激活曲线的影响
        1.2.4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稳态失活曲线的影响
    1.3 小结
二、牛磺酸镁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TMCC,胺碘酮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
        2.2.2 TMCC,胺碘酮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V曲线的影响
    2.3 小结
三、牛磺酸镁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TMCC,胺碘酮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
        3.2.2 TMCC,胺碘酮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V曲线的影响
    3.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心肌细胞钾通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标记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血清学标记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明原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学标记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学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1:K_(ATP)通道在心血管病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2:心脏利钠肤与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牛磺酸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豚鼠心脏窦房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D]. 张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稳心中药干预阵发性房颤患者相关microRNA-mRNA生物标志物研究[D]. 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D]. 安梦瑶.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4]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D]. 孙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5]快律宁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D]. 李东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牛磺酸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D]. 赵临.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7]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的检测及其对人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 连亦田. 华中科技大学, 2012(12)
  • [8]牛磺酸镁抗乌头碱、哇巴因诱发心肌细胞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研究[D]. 尹永强.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9]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D]. 李宏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10]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研究[D]. 冯莉.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心房颤动论文 胺碘酮论文 窦房结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韩正龙1
下一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