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鸭产蛋综合征的防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鸭产蛋下降综合症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韦建刚[1](2020)在《鸡产蛋下降综合征诊断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腺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以产蛋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蛋鸡群产蛋率显着下降,畸形蛋率显着升高。该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鸡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公鸡和母鸡交配实现垂直传播。鸡与鸡之间的健康接触也是造成病毒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播速度较快,危害严重会给整个蛋鸡养殖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该类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该文主要论述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例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

胥成超[2](2019)在《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油乳剂灭活苗制备》文中指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是感染鸭的主要病毒病之一,群内发病率能达到100%,死亡率不高,在没有继发感染情况下死亡率在10%以下。主要表现生长发育迟缓,产蛋下降,甚至停产,对种鸭的危害性巨大,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时极大地限制了养鸭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扬州市广陵区某养鸭场鸭群发病,表现体温升高,头颈震颤,站立不稳,食欲废绝,个别病鸭排绿色稀粪。本文采集多份鸭病料接种鸡胚,分离获得了一株毒株,经RT-PCR鉴定该毒株为坦布苏病毒,命名为YZDTV-18。利用该毒株对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细胞感染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比对与鸭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最高,达97.5%99.6%;与黄病毒科其他代表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遗传进化距离较远。毒株接种7日龄雏鸭能引起死亡,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病变,该毒株EID50为10-4.15,表明该毒株致病性较强。毒株理化特性分析表明,对氯仿、高温、酸性、胰蛋白酶敏感,没有血凝活性。YZDTV-18株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后出现细胞凋亡脱落,进一步证明该毒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有效及针对性的疫苗对于该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本研究以YZDTV-18分离株作为抗原,甲醛灭活后制备油乳剂灭活苗,免疫45周龄父母代高邮鸭,分析疫苗对种鸭产蛋率、采食量、保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免疫鸭血清中和效价最高达到为1:19,免疫鸭群在攻毒后采食量、产蛋率与健康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而未免疫鸭群在攻毒后采食量、产蛋率明显下降。疫苗能有效抵御病毒感染,免疫鸭在攻毒后未出现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而攻毒对照组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拉绿色粪便,并有死亡病例。发病鸭剖检可见卵泡出血,脾脏坏死,病理组织学可见肝脏脂肪变性及坏死,脾脏淋巴细胞浸润。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广陵区某养鸭场病鸭群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较强的坦布苏病毒,并以该毒株作为灭活抗原开展了对高邮鸭种鸭的免疫保护评价,研究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防控及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宋凯[3](2019)在《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1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临床症状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英文简称EDS-76,也称为鸡减蛋综合症,这种病主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鸡一旦患这种病则使鸡产量下降,蛋品质也下降,且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发生的季节是春冬季节,气温一旦变化严重,则会引起产蛋下降,感染疾病的鸡发病时并没有显着的症状,产蛋下降也是在26~36周龄时才真正表现出来,下降的比

孙雪婧[4](2018)在《鸭血-脾屏障与DTMUV入侵鸭脾脏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脾脏是禽类血液循环通路上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具有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等功能,尤其在抵抗血源性抗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是靠脾脏组织的免疫屏障实现的。免疫屏障(immunological barrier)是抵御异物进入机体或机体某一部位的生理性结构,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脾脏内的免疫屏障被称为血-脾屏障(blood-spleenbarrier,BSB),是在研究疟原虫感染小鼠时发现的一种存在于脾内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之间的滤过床,位于红白髓之间的边缘区。禽类脾脏缺乏边缘区,但白髓中增加了椭球周围淋巴鞘(periellipsoidal lymphatic sheaths,PELS),其功能相当于哺乳类的边缘区。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显示,鸡的BSB位于PELS内的椭球周围,在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鸭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禽,其对各种病毒的敏感性和免疫反应过程,与鸡存在一定差异。鸭BSB的形态特征和免疫机制尚未有报道。2010年4月,一种引起蛋鸭产蛋量下降的传染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爆发,该病可导致鸭卵巢出血、卵泡破裂,因此被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后来研究发现这种疾病是由一种新型的黄病毒感染的,该病毒被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virus,DTMUV)。目前,关于DTMUV的研究都大多为病原学研究,而关于其致病性和与宿主的互作的研究较少,具体的分子致病机制更是不完全清楚。前期有研究报道,DTMUV入侵宿主后最先在脾脏中累积并引发明显病变。本研究通过形态学方法首先鉴定鸭BSB的存在和结构特征;随后,选取XZ-2012病毒株对成年产蛋麻鸭进行造模,研究病毒在脾脏的分布动态;运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病毒对脾脏及其屏障造成的病理学破坏,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析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揭示病毒入侵脾脏及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禽类免疫机制以及黄病毒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Ⅰ 鸭BSB的鉴定及其结构特征为研究鸭的血-脾屏障,本实验通过桡静脉注射墨汁,制作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用银染、酶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证实了鸭脾脏中BSB的存在及细胞组成。鸭脾脏无边缘区,白髓由椭球及PELS、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s,PALS)和脾小体组成。脾小体出现在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CA)起始,鞘毛细血管类似于高内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s,HEVs),内皮为立方高柱状,网状细胞围绕在血管外形成椭球。视野中PELS的断面明显多于PALS。选取不同的注射墨汁时间点(10min,30min,3h,6h,9h,15h,24h,36h,2d,3d,5d),发现短期内碳粒分布于鞘毛细血管周围的椭球内,之后移至PELS,且持续存在,注射后期碳粒出现在中央动脉和脾小体周围,碳粒总量逐渐减少。网状纤维染色显示,大量的网状纤维分布于PELS与红髓交界及鞘毛细血管基膜周围,构成血-脾屏障的支架。鞘毛细血管末端与脾窦相连,说明鸭脾脏为闭合式循环模式。酶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巨噬细胞主要分布于PELS与红髓交界。提示鸭血-脾屏障在外源碳粒侵入初期主要起机械屏障的作用,能够将碳粒抵挡在鞘毛细血管周围,之后生物屏障开始发挥主要作用,碳粒被巨噬细胞捕获并滞留于PELS与红髓交界,并且逐渐迁移至红髓和PALS,为脾脏发挥特异性免疫进行抗原信息传递。综上所述,本实验首次在鸭脾脏中发现血-脾屏障的存在,它是动、静脉之间的立体组织结构,由脾脏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椭球内的网状细胞、网状纤维以及椭球相关巨噬细胞等组成,能够阻挡血液中抗原物质的侵入。鸭血-脾屏障的研究为禽类免疫机制及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Ⅱ DTMUV入侵鸭脾脏后的动态分布特点为观察BSB对DTMUV的入侵是否有阻滞作用,本研究使用DTMUV XZ-2012毒株,并对6月龄健康产蛋麻鸭腿部肌肉注射104TCID50的病毒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运用荧光定量PCR、ELISA、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病原感染鸭脾脏后不同时间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发现,2hpi-18dpi在鸭脾脏内检测到XZ-2012病毒,从2hpi到3dpi病毒量增加,之后从6dpi到18dpi含量下降,在12dpi略有上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从2hpi到6dpi,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鸭脾脏白髓的PELS中,少数分布于鞘毛细血管。从9dpi到18dpi,阳性反应穿过红髓迁移到中央动脉周围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本试验提示DTMUV在2hpi侵入脾脏,并在1 dpi和3 dpi进行大量复制,最终在9 dpi到18 dpi被脾脏清除。揭示了DTMUV在脾脏中的发展规律。试验Ⅲ DTMUV感染鸭脾脏引发BSB及其周围组织的的病理学变化研究为观察鸭坦布苏病毒(DTMUV)入侵鸭血-脾屏障引起的脾脏组织病理变化以及屏障的变化情况,本研究用DTMUVXZ-2012毒株,对6月龄阴性产蛋麻鸭腿部肌肉注射104TCID50的病毒量,选择七个不同的感染时间(2h、12h、1d、3d、6d、9d、18d),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注射墨汁及网状纤维染色等方法观察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感染后脾脏呈现不同程度的大理石样变性,尤以12hpi-3dpi最为明显。HE染色结果发现正常鸭脾脏由红髓和白髓组成,白髓的椭球、PELS、PALS和脾小体结构完整。病毒感染后2h-12h,鸭脾脏椭球和PELS交界和中央动脉管壁上出现轻微的空泡变性;感染后1d,脾脏组织内红细胞增多,椭球和PELS之间空泡变性增多;感染后3d,椭球周围的PELS处炎性面积扩大,炎症增强;感染后6d,脾脏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椭球周围组织开始恢复;感染后9d,椭球周围含有许多含铁血黄素,感染后18d从红髓迁移至脾小体周围。感染后脾脏超微结构与正常脾脏相比,其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松散,在12hpi-3dpi细胞肿胀明显,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注射碳粒组的感染脾脏内被椭球阻挡的碳粒明显减少,感染后1d最显着,3d-6d椭球内碳粒增多,而PELS处碳粒呈弥散分布,之后逐渐恢复。网状纤维与阻挡碳粒结果对应。综上所述,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能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脾脏,并引起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水肿,血-脾屏障结构受损;感染后期炎性反应减弱,淋巴细胞增多,脾小体增生,椭球相关巨噬细胞恢复吞噬功能,屏障恢复。本研究为黄病毒的致病性及其对免疫屏障结构的破坏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出。试验Ⅳ DTMUV入侵鸭脾脏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基于RNA-seq技术用104TCID50剂量的鸭坦布苏病毒(DTMUV)XZ-2012株肌肉注射六个月产蛋麻鸭,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对正常组及七组不同攻毒时间的鸭脾脏样品(2h、12h、1d、3d、6d、9d、18d)进行RNA-Seq测序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并用荧光定量、W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关键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八个文库共鉴定到鸭已知基因14165个,新基因1962个,共16127个。通过KEGG分析和WGCNA分析,分别筛选屏障相关的通路5个和17个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相关的显着富集通路6个和23个关键基因。发现RIG-I样受体(RLRs)、下游IRF7和促炎细胞因子IL-6的表达水平在2hpi时呈不显着上调,在3dpi时显着上调,而在2hpi时MHC-Ⅱ、与屏障相关的调节紧密连接和网状纤维的因子表达显着下调。3dpi后通路下游的抗病毒因子Ⅰ型IFN、抗炎因子IL-10、淋巴细胞归巢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CAMs)、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脾脏免疫功能开始恢复。本研究提示,DTMUV可能在感染早期通过识别RLRs和抑制MHC-Ⅱ的表达引起免疫逃避来侵入脾脏,之后诱导IL-6的表达来引起病变。随后,病毒使鸭脾脏中的RLRs、抗病毒Ⅰ型干扰素、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脾脏进行免疫应答。这是首次研究DTMUV在脾脏从感染到消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黄病毒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应答,为鸭体内DTMUV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汪小丽[5](2018)在《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制备》文中指出鸭坦布苏病是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以蛋鸭的产蛋量下降,严重侵害生殖系统和20日龄左右雏鸭出现头颈震颤,四肢麻痹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严重影响我国养鸭业的发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治疗用抗体属于被动免疫制剂,具有安全、特异、高效、无残留等优点。为了获得一款可用作紧急预防和治疗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被动免疫生物制剂,本研究以临床分离的鸭坦布苏病毒为基础毒株,经RT-PCR定后作10倍稀释,经尿囊腔接种于11日龄麻鸭胚,连续传代7次后,死亡时间集中在35 d,死亡胚体全身充血、头颈背部肌肉点状出血,肝脏坏死,病死胚明显小于正常鸭胚。将收集的尿囊液离心去除杂质,再经切向流浓缩。加入β丙内脂灭活病毒,与佐剂按重量比3:7混合,制成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以该灭活疫苗三次免疫蛋鸡,每次免疫间隔周期为14 d,首免剂量为1 mL/只,二免和三免剂量均为0.2 mL/只,免疫途径均为颈背部和胸部皮下多点注射。三免后两周收集高免鸡蛋,提取蛋黄液。再经过水稀释法抽提、硫酸铵盐析、小型切向流超滤浓缩、透析除盐分离纯化卵黄中的IgY(Immunoglobulin of yolk)抗体。为确定制备卵黄抗体的生物活性,采用间接ELISA试验测定其抗体效价。结果显示,以RT-PCR方法可从尿囊液中扩增153 bp的DNA片段,经测序为DTMUV。该毒株的ELD50约为102.9/0.2 mL。制备的灭活疫苗呈乳白色,液质均匀。获得的粗制抗体呈白色半透明,液质均匀。间接ELISA测得卵黄抗体效价达29210。本试验从临床上鸭坦布苏病病例出发为制备鸭坦布苏病毒灭活苗和卵黄抗体奠定了基础,为有效预防和治疗鸭坦布苏病毒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然而IgY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其制备受禽的免疫程序及方式,日龄和品种等各方面影响,其效果评价和质量检测标准也还没有规范。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抗鸭坦布苏病毒病高免卵黄抗体在实际临床防治应用中的效果。

吕金宝[6](2018)在《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免疫雏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意义】鸭坦布苏病毒病是2010年在我国出现并开始流行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蛋鸭产蛋量骤然下降,剖检以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病变。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疫苗有商品化的灭活苗和活苗,但是对于雏鸭选择何种疫苗免疫,业界存在较多争议。本试验采用实验室自制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在安全性和效力两方面进行比较,为雏鸭在防控该病过程中疫苗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对金定鸭雏鸭进行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比较。实验室自制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各3批,免疫7日龄和4周龄雏鸭,设立非免疫对照组。免疫期间观察临床症状,体重变化,剖检观察临床病理变化,并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对雏鸭的安全性进行研究。选取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各3批,分别对7日龄和4周龄雏鸭进行常规免疫(首免0.5 mL,首免后14 d进行二次免疫),设立非免疫对照组。免疫不同时期采血测定鸭坦布苏病毒病HI抗体效价,同时进行鸭坦布苏病毒人工感染试验,以0.5 mL/只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含100个DID50),攻毒2 d后采血分离血清,测定免疫攻毒保护率,攻毒后1周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并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对雏鸭的保护效力进行研究。【结果】安全性试验:在免疫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后,弱毒疫苗组体重与灭活苗活组和对照组体重相比较轻,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表明,弱毒苗免疫组,脾脏明显肿大,白髓内淋巴细胞坏死、崩解、出现空斑;肝脏轻微肿大,土黄色,肝细胞严重脂肪变性,见血管周围炎;脑组织出现轻微水肿,血管周围形成淋巴细胞性管套;肾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灭活苗组与对照组试验鸭均只是肝脏出现轻微脂肪变性,无其他病变。效力检验:在免疫后测定HI抗体效价水平弱毒疫苗组高于灭活苗组,并且弱毒疫苗组产生抗体迅速;但灭活苗组也可产生较高的抗体保护水平。弱毒苗攻毒保护率(91.3%)高于灭活苗组(76.48%)。【结论】安全性试验:鸭坦布苏病毒弱毒苗免疫后对试验雏鸭免疫系统有一定损伤,减缓机体发育,该病灭活苗未见引起明显病变。效力检验:弱毒苗免疫后在产生抗体速度和含量上均高于灭活苗,并且攻毒保护率高于灭活苗。

张霞[7](2018)在《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免疫原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自2010年鸭坦布苏病毒病暴发以来,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疫苗对其流行进行控制和预防。为此,本研究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1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本研究对广西某鸭场有产蛋下降症状的蛋鸭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取卵巢、脾脏和肝脏匀浆后接种BHK-21细胞,盲传3代后产生CPE;用双层噬斑法对分离株进行纯化,连续3次后获得纯化的病毒。该病毒没有血凝性,经RT-PCR鉴定为DTMUV,命名为GX-15株。病毒在BHK-21细胞中培养,滴度最高可达107.0 TCID50/0.1 mL。病毒能适应鸭胚增殖,随着鸭胚传代次数增加,病毒滴度有所升高。对分离株E基因进行测序与分析,与马来西亚分离株MM1775同源性为89%,与国内分离株HZ-2014同源性达96.9%;与黄病毒属其他部分成员的同源性在53.7%-75.2%之间。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X-15分离株与国内分离株HZ-2014处于一个独立小分支,而这两者与马来西亚株MM1775处于同一分支。2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用无血清培养的GX-15分离株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DTMU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过对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抗原包被量是5×103.8TCID50/孔,血清稀释度为1:200,羊抗鸭二抗稀释倍数为1:4000,二抗作用45min,显色是10min,阴阳临界值为0.463。用该方法检测NDV、AIV(H9)、DHAV-1、DPV、MDRV、DRV等阳性血清,结果均低于0.463,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1:1600;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稳定性很好。3樱桃谷鸭感染模型的建立用56只60日龄无DTMUV感染的樱桃谷鸭建立了感染模型。将它们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分别感染不同剂量的GX-15分离株,对照组注射PBS。感染后仅有106.0TCID50感染剂量组和105.0TCID50感染剂量组出现不同程度的采食下降和排深绿色稀便。病理剖检与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均为脾脏出现病变,随着感染剂量的降低,病变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感染后第2天,106.0TCID50、105.0TCID50、104.0TCID50、103.5TCID50感染剂量组血清病毒分离率均为8/8,102.5TCID50、101.5TCID50感染剂量组分别为7/8和3/8;感染后第4天每组病毒分离率分别为2/8、3/8、3/8、2/8、1/8;感染后第6天和第8天各组均未分离到病毒。通过分析确定60日龄樱桃谷肉鸭感染模型的感染剂量是103.5TCID50。4 GX-15分离株免疫原性评价本研究分别对利用细胞和鸭胚培养的病毒,进行灭活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毒灭活条件为:甲醛终浓度0.1%,37℃灭活20 h;鸭胚毒灭活条件为:甲醛终浓度0.1%,37℃灭活24 h。利用GX-15分离株分别制备细胞苗和鸭胚苗,评价其免疫原性。疫苗免疫核酸和抗体均为阴性的樱桃谷鸭后14天进行加强免疫,二免后第28天进行病毒感染评价免疫攻毒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细胞苗和鸭胚苗均能诱导鸭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二免后第14天趋于稳定,第21天两组抗体均达到最高值,两种疫苗的免疫攻毒保护率均不低于7/10,表明分离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为DTMUV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黄坤[8](2017)在《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文中提出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类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蛋鸡感染此病毒后,会出现无法达到产蛋高峰期,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的数量增多,蛋的质量下降等现象。在生产过程中做好该病的诊断工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该病进行科学的防治。

农海连[9](2016)在《广西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全序列分析与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鸭坦布苏病毒病是近年影响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引起该病的病原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该病主要引起种鸭和蛋鸭产蛋量大幅下降甚至停产,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开展了近年该病在广西发生的临床病例的诊断及其病原的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DTMUV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本研究对2012-2015年广西地区疑似发生DTMUV感染的临床病例进行RT-PCR快速诊断,并对阳性临床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到四株DTMUV,分别命名为GX120915、GX130330、GX150829、GX151002。对4个DTMUV分离株用BHK-21细胞进行噬斑纯化,获得四株含单一病毒的DTMUV。将纯化的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遗传变异分析、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毒力测定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发现,GX120915、 GX130330.GX150829、GX151002的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0991bp、10991bp、 10990bp、10992bp,仅含一个大的阅读框,编码3425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两侧各有一个非编码区。与NCBI公布的51株TMUV核苷酸同源性高于96%,氨基酸的同源性高于98%。GX150829分离株与其他地区分离株亲缘关系更近,属同一分支;GX120915、GX130330、GX151002与广西分离株GX2013G、GX2013H和重庆分离株CQW1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了一个小分支,具有地方特色,这与E基因、NS5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结构相一致。分离株均无血凝活性。分离株的鸭胚半数致死量(ELDso)为10-4-32~10-468/0.2mL。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GX120915、GX130330、 GX10829、GX151002对7天龄靖西麻鸭有较强的致病力,发病率为60%-80%,死亡率为20%-40%,四株分离株人工感染靖西麻鸭的临床发病特征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二、DTMUV E蛋白主要抗原区域的原核表达与鉴定根据GX120915株结构蛋白E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1194 bp E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测序及酶切鉴定正确后,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中,测序及酶切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获得目的蛋白,同时利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不同浓度尿素进行复性,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大小约为53 kDa,与预期一致,表明目的蛋白得到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三、DTMUV E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将表达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E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DTMU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过优化条件后,确定判定阴阳性的临界值为0.354。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常见鸭源病毒病的阳性血清,检测结果均低于临界值,表明其特异性强;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平均变异系数都小于10%,说明其稳定性好;敏感性高达1:6400,敏感性较高。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与鉴定了4株广西DTMUV,4株分离株对靖西麻鸭有较强的致病性。完成了分离株的病毒蚀斑纯化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成功进行了DTMUV E蛋白主要抗原区域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获得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的目的蛋白。建立了检测DTMU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朱雪松[10](2015)在《禽病诊疗技术讲座专家观点集锦》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1月710号第六届兽医大会在福州举行,执业兽医技术讲座也如约而至,本次讲座分为猪病技术诊疗专场、禽病技术诊疗专场、牛羊病技术诊疗专场、水生动物技术诊疗专场、宠物技术诊疗专场以及政策法规专场、马兽医专场、动物福利论坛和新增的兽医实验室检测九个分会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从疫病研究、疫病防控、政策法规、动物福利等多方面进行了报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本刊记者整理了部分精彩报告以飨读者,本期首先带来禽病诊疗技术专场的部分精彩报告。

二、鸭产蛋下降综合症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产蛋下降综合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鸡产蛋下降综合征诊断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流行特点
2 临床症状
3 病理学变化
4 诊断
5 治疗措施
6 预防
7 结束语

(2)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油乳剂灭活苗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鸭坦布苏病毒病研究进展
    1.1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
    1.2 鸭坦布苏病毒结构
    1.3 鸭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
    1.4 鸭坦布苏病毒生物学特性
    1.5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
    1.6 鸭坦布苏病毒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7 临床特征
        1.7.1 种蛋鸭和商品蛋鸭
        1.7.2 商品鸭和育成期种鸭
    1.8 病理变化
    1.9 组织病理学
    1.10 诊断
        1.10.1 临床诊断
        1.10.2 实验室诊断
    1.11 鉴别诊断
    1.12 治疗措施
    1.13 防控措施
    1.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料来源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2.1 病毒分离与鉴定
        2.2.2 分离株理化特性结果
        2.2.3 毒株对鸭胚成纤维细胞感染性
    2.3 讨论
第3章 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对种鸭免疫效果的初步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毒株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3 方法
        3.1.4 种鸭免疫效果
        3.1.5 试验观察
        3.1.6 中和抗体检测
        3.1.7 病理切片
    3.2 结果
        3.2.1 病毒纯化
        3.2.2 半成品检验结果
        3.2.3 灭活苗成品检验
        3.2.4 种鸭免疫效果
        3.2.5 疫苗攻毒保护效果
        3.2.6 病理组织切片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2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病理解剖变化
3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诊断要点
4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5 总结

(4)鸭血-脾屏障与DTMUV入侵鸭脾脏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畜禽脾脏和血-脾屏障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畜禽脾脏的研究进展
        1 哺乳动物的脾脏
        2 禽类动物的脾脏
        第二节 血脾屏障的研究进展
        1 血脾屏障的组成
        2 血脾屏障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黄病毒的简介
        1 黄病毒概述
        2 黄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3 黄病毒的流行病学
        4 黄病毒的传播性
        第二节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
        1 鸭坦布苏病毒的概述
        2 鸭坦布苏病的的病原学特征
        3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
        4 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
        5 鸭坦布苏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鸭血-脾屏障的鉴定及其结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TMUV入侵鸭脾脏后的动态分布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TMUV感染鸭脾脏引发BSB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DTMUV入侵鸭脾脏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基于RNA-seq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附录
    附录Ⅰ DTMUVE蛋白抗原表位多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附录Ⅱ 常规石蜡切片过程
    附录Ⅲ SDS-PAGE和Western blot相关试剂的配置
    附录Ⅳ 抗体制备相关试剂的配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DTMUV的病原学研究
        1.1.1 分类学地位
        1.1.2 形态结构
        1.1.3 理化特性和培养特性
    1.2 DTMUV的流行病学
    1.3 诊断
        1.3.1 临床诊断
        1.3.2 病毒分离鉴定
        1.3.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4 血清学方法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治
        1.4.1 生物安全措施
        1.4.2 免疫预防
        1.4.3 药物治疗
2 卵黄抗体的研究
    2.1 IgY的理化特性
    2.2 卵黄抗体的作用机理
    2.3 IgY制备
    2.4 IgY分离
        2.4.1 水稀释法
        2.4.2 有机溶剂法
    2.5 IgY提取与纯化
    2.6 卵黄抗体的应用
        2.6.1 卵黄抗体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2.6.2 卵黄抗体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2.6.3 卵黄抗体在鸭病预防和治疗上的应用
    2.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毒株
        3.1.2 胚胎
        3.1.3 实验动物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3.1.6 间接ELISA试验用液
    3.2 方法
        3.2.1 病毒的增殖
        3.2.2 DTMUV的RT-PCR的鉴定
        3.2.3 DTMUV病毒浓缩
        3.2.4 DTMUV病毒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3.2.5 DTMUV灭活疫苗的制备
        3.2.6 疫苗质量检测
        3.2.7 免疫蛋鸡
        3.2.8 卵黄抗体制备
        3.2.9 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效价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DTMUV的繁殖与致死鸭胚的形态观察
    4.2 DTMUV病毒的RT-PCR鉴定
    4.3 DTMUV病毒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4.4 DTMUV灭活疫苗的安全和无菌检测结果
    4.5 蛋鸡免疫结果
    4.6 卵黄抗体制备结果
    4.7 卵黄抗体的浓缩和透析去盐
    4.8 IgY的无菌与安全性检测结果
    4.9 间接ELISA检测IgY效价的结果
5 讨论
    5.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5.2 IgY分离、提取和纯化
    5.3 IgY抗体效价检测
    5.4 IgY优点及应用前景
6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免疫雏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鸭坦布苏病毒病概述
1.2 病原学
    1.2.1 病毒分类
    1.2.2 DTMUV的形态结构
    1.2.3 DTMUV病毒体内复制过程
    1.2.4 理化特性
    1.2.5 生物学特性
    1.2.6 分子生物学特征
1.3 流行病学特点
    1.3.1 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
    1.3.3 易感动物
    1.3.4 流行现状
1.4 诊断方法
    1.4.1 临床诊断
    1.4.2 病理学诊断
    1.4.3 实验室诊断
1.5 防控措施
    1.5.1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1.5.2 免疫及药物治疗的选择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1.2 疫苗
    2.1.3 病毒
    2.1.4 实验动物
    2.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方法
    2.2.1 安全性检验
    2.2.2 效力检验方法
    2.2.3 试验及动物饲养地点 3 结果
3.1 安全性试验结果
    3.1.1 7日龄鸭安全性试验结果
    3.1.2 4周龄鸭安全性试验结果
3.2 效力检验试验结果
    3.2.1 7日龄鸭效力检验试验
    3.2.2 4周龄鸭效力检验试验 4 讨论
4.1 安全性试验
4.2 效力检验试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免疫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缩略词表 主要试剂配制 第一章 综述
1.1 病原学
    1.1.1 病毒形态
    1.1.2 病毒的理化特性
    1.1.3 培养特性
    1.1.4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1.2 流行病学
1.3 病毒的致病性
1.4 实验室诊断方法
    1.4.1 病毒分离
    1.4.2 核酸检测方法
    1.4.3 血清学方法
1.5 疫苗研究进展
    1.5.1 灭活疫苗
    1.5.2 减毒活疫苗
    1.5.3 亚单位疫苗
    1.5.4 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1.5.5 DNA疫苗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与细胞
    2.1.2 SPF鸡胚和鸭胚
    2.1.3 参考序列
    2.1.4 主要试验试剂
    2.1.5 主要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2.2.2 病毒的分离
    2.2.3 病毒的纯化
    2.2.4 病毒的鉴定
    2.2.5 分离株的培养特性
2.3 结果
    2.3.1 病毒的分离
    2.3.2 病毒的纯化
    2.3.3 病毒的鉴定
    2.3.4 分离株的培养特性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GX-15分离株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试验试剂
    3.1.2 阳性血清与阴性血清的制备
    3.1.3 试验仪器
3.2 方法
    3.2.1 间接ELISA操作步骤
    3.2.2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3.2.3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
    3.2.4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
    3.2.5 显色时间的优化
    3.2.6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定
    3.2.7 特异性试验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重复性试验
3.3 结果
    3.3.1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3.3.2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
    3.3.3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
    3.3.4 显色时间的优化
    3.3.5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定
    3.3.6 间接ELISA步骤
    3.3.7 特异性试验
    3.3.8 敏感性试验
    3.3.9 重复性试验
3.4 讨论 第四章 GX-15分离株樱桃谷鸭感染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
    4.1.1 SPF鸡胚和实验动物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试验场地
4.2 方法
    4.2.1 DTMUV阴性鸭筛选
    4.2.2 病毒感染与病毒血症检测
    4.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结果
    4.3.1 DTMUV阴性鸭筛选
    4.3.2 病毒血症检测
    4.3.3 剖检病变观察
    4.3.4 组织病理学观察
4.4 讨论 第五章 鸭坦布苏病毒GX-15分离株免疫原性评价
5.1 材料
    5.1.1 SPF鸡胚和实验动物
    5.1.2 试验场地
    5.1.3 试验试剂
    5.1.4 试验仪器
5.2 方法
    5.2.1 抗原制备
    5.2.2 灭活工艺研究
    5.2.3 灭活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5.2.4 疫苗免疫与攻毒保护效果评价
5.3 结果
    5.3.1 抗原制备
    5.3.2 灭活工艺研究
    5.3.3 灭活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5.3.4 疫苗免疫与攻毒保护效果评价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RT

(8)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与流行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3 诊断方法
4 防治措施

(9)广西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全序列分析与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病原学及其分类
    1.1.1 基因组结构
    1.1.2 病毒粒子结构
    1.1.3 结构蛋白
    1.1.4 非结构蛋白
1.2 DTMUV分子生物学特性
    1.2.1 坦布苏病毒的理化特性
    1.2.2 坦布苏病毒的培养特性
1.3 DTMUV的致病性
1.4 DTMUV的检测方法
    1.4.1 临床诊断
    1.4.2 实验室诊断
1.5 DTMUV的防治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四株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遗传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细菌检测结果
    2.2.2 快速PCR结果
    2.2.3 病毒分离
    2.2.4 病毒的纯化
    2.2.5 血凝试验
    2.2.6 鸭胚半数致死量(ELD_(50))的测定
    2.2.7 DTMUV各基因片段的RT-PCR扩增
    2.2.8 序列测定与拼接
    2.2.9 病毒主要结构蛋白E基因分析
    2.2.10 病毒NS5基因分析
    2.2.11 动物回归试验
2.3 讨论 第三章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主要抗原区域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2 RT-PCR扩增结果
    3.2.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3.2.4 重组质粒PET32a-E的鉴定
    3.2.5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与条件优化
    3.2.6 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的鉴定
    3.2.7 纯化蛋白
    3.2.8 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E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
    4.2.1 蛋白含量
    4.2.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最佳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4.2.3 最佳抗原包被条件的优化
    4.2.4 待检血清孵育时间的优化
    4.2.5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4.2.6 最佳二抗孵育时间
    4.2.7 最佳显色工作时间的确定
    4.2.8 间接ELISA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4.2.9 根据摸索出的最佳条件确定间接E-ELISA的步骤
    4.2.10 特异性试验
    4.2.11 敏感性试验
    4.2.12 重复性试验
    4.2.13 符合率试验
    4.2.14 样品检测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禽病诊疗技术讲座专家观点集锦(论文提纲范文)

毕英佐:家禽疫病的防控重点是重大疫病
张国中:禽流感的防控要根据流行株及时更换疫苗
马兴树:鸡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重点是求本防治
    1.流感。
    2.新城疫。
    3.传染性支气管炎。
    4.传染性喉气管炎。
    5.粘膜型鸡痘。
    6.大肠杆菌病。
    7.传染性鼻炎。
    8.慢性呼吸道病。
    9.霍乱。
    10.鼻气管鸟杆菌病。
    11.鸡曲霉菌病。
    12.比翼线虫病。
    13.维生素A缺乏。
黄瑜:鸭主要疫病的防控措施

四、鸭产蛋下降综合症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鸡产蛋下降综合征诊断及防治[J]. 韦建刚.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21)
  • [2]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油乳剂灭活苗制备[D]. 胥成超. 扬州大学, 2019(04)
  • [3]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与防治[J]. 宋凯. 吉林畜牧兽医, 2019(11)
  • [4]鸭血-脾屏障与DTMUV入侵鸭脾脏的机理研究[D]. 孙雪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5]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制备[D]. 汪小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免疫雏鸭的研究[D]. 吕金宝.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7]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免疫原性评价[D]. 张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J]. 黄坤. 现代畜牧科技, 2017(02)
  • [9]广西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全序列分析与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D]. 农海连. 广西大学, 2016(02)
  • [10]禽病诊疗技术讲座专家观点集锦[J]. 朱雪松. 兽医导刊, 2015(23)


抗原抗体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问题疫苗论文 科普论文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分析姜一鸣
下一篇:衷心祝贺《中国健康经济》杂志创刊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