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鹏[1](2021)在《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虫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物种多样性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对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进行调查统计,对昆虫群落多样性和区系组成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保护区内共采集昆虫5523头,隶属于10目103科371种。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直翅目Orth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是优势目,4目科数之和占总科数的59.22%,种数占70.02%,个体数占75.14%。优势科为:天牛科(Cerambyc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蛱蝶科(Nymphalidae)、蝽科(Pentatomidae)等10科。(2)6种植被类型中,蒙古栎林、大针茅草原和柳灌丛三种植被类型下昆虫目的数量最多,均为9目。其中柳灌丛中科、种数均最多为73科,189种。柳灌丛中特有种最多达40种,兴安落叶松林最少仅4种。(3)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中,柳灌丛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4.88261,26.97769),兴安落叶松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低(3.57181,9.963702);兴安落叶松林优势度最高(0.045264),其它5种植被类型相差较小;蒙古栎林均匀度最大(0.94453),兴安落叶松林均匀度最小(0.88344)。(4)6种植被类型下昆虫群落相似性指数介于0~0.5之间,为极不相似类群和中等不相似类群。大针茅草原-黑桦白桦混交林和黑桦蒙古栎山杨混交林-柳灌丛相似性指数最低均为0.21,为极不相似类群,其它相似性介于0.25~0.5之间为中等不相似类群,由此说明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昆虫群落相差较大。(5)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昆虫以“古北界”分布种和广布种为主。在7类44种分布型中,以蒙新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和青藏区+蒙新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两种分布型为主,占比分别为10.78%和13.48%。
尹红琴[2](2021)在《粘虫CYP4G199基因在表皮发育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粘虫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大发生时造成严重损失,在防治方面不容松懈,而随着杀虫剂的使用,其抗药性日益严重,因此粘虫的抗药性治理及绿色防控成为研究热点。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内外源物质代谢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450家族的基因参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合成,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本研究基于P450基因在表皮发育中的重要功能,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粘虫表皮转录组数据,筛选鉴定得出CYP4G199基因在表皮中特异性高表达,探索了该基因在粘虫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并成功建立粘虫RNAi技术体系,验证CYP4G199在粘虫表皮发育中的功能。研究结果为研发P450抑制剂或杀虫剂,寻求粘虫绿色防控方法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粘虫表皮转录组测序及P450基因的鉴定通过转录组测序,从4龄幼虫表皮共鉴定出166个P450基因转录本和4个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基因转录本,其中66个P450基因和1个CPR基因拥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这些基因包括四个集团(CYP2、CYP3、CYP4和Mitochondrial),主要分布在CYP4、CYP6、CYP9和CYP340家族,均含有Helix C、Helix I、Helix K和Heme-binding domain等保守结构域。2.筛选粘虫表皮中特异性高表达的P450基因基于转录组数据中的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per Million mapped fragments)值,鉴定出了10个在表皮高表达的P450基因,其中包括CPR基因;进一步验证这10个基因在表皮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转录组测序数据一致,其中CYP4G199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利用RT-qPCR检测这10个基因在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CYP4G199等五个基因在幼虫表皮特异性表达。因此CYP4G199基因在表皮中特异性高表达。3.CYP4G199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克隆获得CYP4G199基因的cDNA序列,含有1695 bp的ORF,编码564个氨基酸,包括保守区域Helix C、Helix I、Helix K以及Heme-binding domain的P450蛋白特征序列;基于基因组DNA,扩增获得CYP4G199 DNA序列长度为6985 bp,包括9个内含子,长度介于331-1538 bp,外显子长度介于70-238 bp,且每段内含子与外显子的交界处都符合GT-AG原则。比对发现CYP4G199与甜菜夜蛾的CYP4G74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到92.32%。4.利用RT-qPCR技术解析CYP4G199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通过RT-qPCR检测CYP4G199在粘虫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发现,1龄幼虫中表达量相对最高,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CYP4G199基因的表达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成虫时期,雌虫的表达量略高于雄虫。通过比较CYP4G199在不同龄期幼虫表皮中表达量发现,该基因在各个龄期幼虫表皮中均有表达,1龄幼虫表皮中表达量相对较高,6龄幼虫表皮中的表达量较低,2龄至5龄阶段幼虫表皮中基因表达量差异则不显着。在幼虫蜕皮过程中,进入蜕皮阶段6 h,CYP4G199基因在表皮中的表达量最低,后期随着蜕皮逐步结束,基因表达量也逐渐升高,至4龄初期表皮中CYP4G199基因的表达量与蜕皮前期无显着差异,说明在旧表皮消化和新表皮形成这一过程中,CYP4G199表达水平有明显增减变化。5.RNAi研究CYP4G199基因在粘虫表皮发育中的功能建立粘虫RNAi技术体系,通过体外合成ds RNA,显微注射法对4龄幼虫进行RNAi,结果表明CYP4G199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其表达量显着下调65%,并且4龄幼虫蜕皮至5龄幼虫阶段表皮发育异常,6龄幼虫出现无法正常化蛹的现象,这表明CYP4G199与昆虫表皮发育相关,很可能参与表皮合成过程。
李秀芳[3](2020)在《浙江凤阳山蝴蝶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的弄清浙江凤阳山蝴蝶物种多样性随时空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蝴蝶物种多样性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本研究于2017年4月~2019年9月,以凤阳山为研究区域,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生境类型、海拔梯度、人为干扰等因素设置7条蝴蝶监测样线,即大赛村(Ⅰ)、凤羽山庄(Ⅱ)、沙田村(Ⅲ)、黄茅尖(Ⅳ)、凤阳湖(V)、炉岙村(Ⅵ)和大田坪(Ⅶ)。采用样线监测法,每月对7条样线分别监测一次,三年内每条样线各获得18次监测数据。本研究主要从凤阳山蝴蝶的物种-多度模型、多样性指数分析和相似性关系比较等方面对其蝴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凤阳山7条样线共监测到蝴蝶6430只,隶属5科128属261种。其中,凤蝶科 Papilionidae 6 属 22 种,粉蝶科 Pieridae 9 属 15 种,蛱蝶科 Nymphalidae 51属127种,灰蝶科Lycaenidae 31属44种,弄蝶科Hesperiidae 31属53种。蛱蝶科内的属数、物种数、个体数明显高于其他科,是凤阳山的优势类群。整体上,凤阳山蝴蝶群落物种-多度关系服从Preston对数正态分布,说明凤阳山蝴蝶群落结构稳定,生态环境较好,人为干扰较小。(2)不同样线蝴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为样线Ⅲ>Ⅰ>Ⅴ>Ⅳ>Ⅶ>Ⅴ>Ⅱ,优势度指数由大到小为样线Ⅵ>Ⅶ>Ⅱ>Ⅴ>Ⅲ>Ⅰ,物种丰富度依次为样线Ⅲ>Ⅰ>Ⅴ>Ⅵ>Ⅶ>Ⅱ>Ⅳ。不同月份蝴蝶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为6月>7月>9月>5月>4月>8月,优势度指数为8月>4月>5月>9月>7月>6月,物种丰富度指数为7月>6月>9月>9月>8月>5月>4月。不同海拔梯度蝴蝶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为低海拔带Ⅰ>中高海拔带Ⅲ>高海拔带Ⅳ>中海拔带Ⅱ,优势度指数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正好相反,丰富度指数变化为低海拔带Ⅰ>中高海拔带Ⅲ>中海拔带Ⅱ>高海拔带Ⅳ。(3)不同样线蝴蝶物种的相似性比较结果显示:样线Ⅰ和Ⅲ的相似性系数最高,这与两条样线均位于低海拔区域,距离也比较近,蝴蝶易于交流。不同月份蝴蝶物种的相似性分析为8月与9月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不同海拔带的相似性分析为中海拔带与中高海拔带最为相似。凤阳山与浙江其他地区蝴蝶物种相似性比较得出凤阳山与天目山蝴蝶物种的相似性系数最高。(4)不同年份蝴蝶物种的变化关系:蝴蝶的属数、物种数均为2019年>2018年>2017年,个体数的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多样性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2019年>2017年>2018年,丰富度指数变化为2019年>2018年>2017年。
张伟伟[4](2020)在《SLO家族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子是在睾丸曲细精管内完成,属于非常复杂的细胞分裂分化过程,为了使这一过程有条不紊的完成,需要曲细精管的内外信号、膜蛋白等对这一发生过程进行严格有序的调控。目前认为精子形成可能与生殖细胞电位的改变密切相关。精子为了获得受精能力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附睾成熟、精子获能、超活化、趋向性,最后是精子的顶体反应。这些生理过程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变化有关。离子通道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可以调节其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可以通过改变膜电位的变化推进精子的各种生理过程;受精过程中,精子外部环境会有很大的改变,离子通道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其功能的改变都会影响有性生殖物种雄性配子的发育以及受精能力。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有别于其它物种,其个体的生活环境与其它物种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华绒螯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即生殖洄游。淡水的离子浓度与海水的离子浓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华绒螯蟹在生殖迁移过程中经历了很强的离子浓度的变化。由此可见,离子浓度变化对中华绒螯蟹生殖发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钾通道为目前为止种类和亚型最多的离子通道。有报道称钾离子通道对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受精过程都有调节作用,SLO家族是钾通道一类非常特殊的通道,这类通道不仅具有电压依赖性,还对其它因素如Ca2+、Na+、Cl-、pH等具有敏感性。本文以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PCR、基因克隆等技术对SLO家族蛋白进行组织及细胞定位和序列分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析生精细胞SLO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和表达情况。结果如下:1、通过Western blot确定了SLO1存在于中华绒螯蟹精巢以及其它组织内,但是储精囊内的精子SLO1表达较少。SLO2在精巢的生精细胞和储精囊内的精子均有表达,但表达出现了差异性。2、对编码SLO1蛋白的基因克隆,并将测序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slo1 cDNA序列与其它物种有相似性较高,说明其保守性较强,且与拟穴青蟹的slo1最相近;克隆slo2.2的cDNA序列与其它物种虽有相似性,但是其保守性不是很高,与小鼠和和人类有很大的差异性,且与北黄道蟹(Cancer borealis)的slo2.2最相近,关系最为密切。(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LO1介导的钙激活钾通道和SLO2介导的钠激活钾通道: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的钾电流包含钙激活钾电流。随后加入不同的阻断剂IbTX、CdCl2观察该电流,发现这些阻断剂均可以将钾电流进行阻断,根据阻断的结果分析SLO1蛋白主要表达于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这与前期的SLO1蛋白的免疫定位结果一致;SLO2介导的钠激活钾通道也存在于中华绒螯蟹的生精细胞内,但是生精细胞对钠离子的依赖性不同,精子对钠离子的依赖性较强,而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对钠离子的依赖性较弱,说明SLO2在生精细胞的表达存在差异性。(4)观察SLO家族通道对精子的顶体反应的影响,发现钾通道不仅与精子的形成有关,而且还间接调节精子的顶体反应,SLO1与顶体反应相关,其不同抑制剂对顶体反应有不同的抑制作用;采用含不同浓度的钠离子作用于中华绒螯蟹的精子观察其顶体反应,发现钠离子和顶体反应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也间接说明SLO2的作用可能更多在精子能动性以及获能上面。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内既有SLO1介导的钙激活钾电流,也有SLO2介导的钠激活钾电流。前者随着精子的形成分布越来越少;后者表现出精子对钠离子的敏感性与其它生精细胞不同,需要更高钠离子浓度才能激活,这与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环境密切相关。通过顶体反应诱导率实验发现,SLO1不仅与精子的形成有关,而且还间接调节精子的顶体反应,SLO1通道的关闭导致顶体反应的降低。SLO2的作用可能更多在精子能动性以及获能上面,需进一步试验进行验证。
周雨晴[5](2020)在《茶尺蠖解毒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表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Eo),是茶园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江、浙一带茶区。由于目前茶尺蠖防治方法主要为化学药物喷洒,因而其体内某些基因可能在杀虫剂代谢时起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溴氰菊酯处理后的茶尺蠖转录组分析中筛选出四个表达量升高的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EoGST534和EoGST968,UDP-糖基转移酶Eo UGT438和Eo UGT678,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了EoGST534,EoGST968,Eo UGT438及Eo UGT678,测定了融合蛋白EoGST534,EoGST968最适温度,最适p H及酶活。使用q RT-PCR技术检测了四种基因在毒死蜱,甲氰菊酯及溴氰菊酯刺激后基因的变化量,应用RNAi技术分别干扰EoGST534,EoGST968,Eo UGT438及Eo UGT678,检测四种基因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其在茶尺蠖杀虫剂代谢中的作用。1.解毒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网站分析四种蛋白的理化性质,EoGST534分子量为24.669 kDa,理论等电点为5.42,N端含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包含两个保守结构域——N端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EoGST968分子量为24.274 kDa,理论等电点为5.44,无信号肽,包含两个保守结构域——N端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二者都与与苹果小卷蛾GST1同源性最高。Eo UGT438分子量为59.369 kDa,理论等电点为8.19,N端含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包含一个糖基转移酶结构域;Eo UGT678分子量为57.635 kDa,理论等电点为9.17,N端含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包含一个糖基转移酶结构域。2.解毒相关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测定重组EoGST534大小约为40 kDa,最适温度为50℃,最适p H为10,在最适条件时酶活为7.32 U/mg;重组EoGST968大小约为40 kDa,最适温度为50℃,最适p H为9.5,在最适条件时酶活为1.064 U/mg。重组Eo UGT438大小约为68 kDa,重组Eo UGT678大小约为69 kDa。使用p ET-32a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两种蛋白均为包涵体形式。3.q RT-PCR检测基因表达规律茶尺蠖2,3,4龄幼虫受到溴氰菊酯刺激后,12 h内EoGST534,EoGST968表达量明显降低,Eo UGT438及Eo UGT678表达量显着升高,而在24 h时EoGST534,EoGST968表达量显着升高,而Eo UGT438及Eo UGT678表达量逐渐降低。说明GSTs及UGTs在茶尺蠖溴氰菊酯代谢进程中可能起到不同作用,在茶尺蠖幼虫被毒死蜱及甲氰菊酯处理24 h后,四种基因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4种基因在毒死蜱及甲氰菊酯代谢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4.RNAi化学方法体外合成EoGST534,EoGST968,Eo UGT438及Eo UGT678的ds RNA电泳条带单一且浓度较高,浓度分别为570.2 ng/μL、352.3 ng/μL、681.0ng/μL、696.4 ng/μL,868.2 ng/μL。四种ds RNA注射茶尺蠖4龄幼虫后与EGFP ds RNA相比,EoGST534 ds RNA,EoGST968 ds RNA抑制效果在90%以上,而Eo UGT438 ds RNA抑制效果在70%左右,Eo UGT678 ds RNA抑制效果为80%左右。ds RNA注射后使用毒死蜱,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刺激幼虫,检测发现四种基因表达量与注射EGFP ds RNA的对照组相比,表达量有不同程度降低,表明四种ds RNA对EoGST534,EoGST968,Eo UGT438及Eo UGT678的表达仍有一定抑制作用。在RNAi后重新测定毒死蜱、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对茶尺蠖四龄幼虫的毒力,发现EoGST534 ds RNA处理组对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增强,EoGST968 ds RNA处理组对毒死蜱及溴氰菊酯敏感性增强,Eo UGT438 ds RNA处理组无变化,Eo UGT678 ds RNA处理组对毒死蜱及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增强,进一步证明EoGST534,EoGST968及Eo UGT678在茶尺蠖杀虫剂代谢中有一定作用。
宋筱倩[6](2020)在《促前胸腺肽PTTH在斜纹夜蛾雌性生殖行为调控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因其寄主范围广、食量大、繁殖力强而极易爆发成灾,往往给农林业造成重大损失。昆虫激素控制着昆虫发育和繁殖的基本方面,研究昆虫激素既能了解生长发育及繁殖的信号通路,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生命运行机制的了解,又能在此过程中筛选基因作为病虫害防治的备选。促胸腺激素(PTTH)是一种能够刺激家蚕幼虫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的脑神经肽,在多种昆虫中均有报道发现。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表明,在交配前后,PTTH mRNA表达差异显着,且PTTH mRNA在鳞翅目成虫脑内存在高表达,说明了PTTH可能参与调控斜纹夜蛾的生殖行为,目前其在生殖上的功能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扩增了斜纹夜蛾PTTH mRNA,使用荧光定量方法分析PTTH在整个生命周期和成虫期的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并用细菌介导的RNAi沉默PTTH基因,观察干扰后对成虫的召唤、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的影响以研究PTTH在生殖过程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斜纹夜蛾PTTH mRNA编码227个氨基酸,其中前2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与同属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的相似度为84.5%,与同属鳞翅目的家蚕的相似度为58.7%。用18个物种的PTTH mR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分类学一致。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TTH在斜纹夜蛾整个生命周期均有表达,在卵期的表达量最高,四、五龄幼虫表达量较低,从末龄幼虫至蛹期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过去的实验结果一致,说明PTTH与昆虫的蜕皮变态相关,但卵期与低龄幼虫的高表达应该使PTTH的功能进行重新评估。成虫头、卵巢、翅、足、肠、胸等组织均能检测到PTTH mRNA,头部和卵巢表达量最高,其余组织表达量较低,这也暗示了PTTH在成虫期参与或调控着昆虫的生殖行为。本研究构建了以PTTH为靶基因的细菌介导的RNAi体系。通过饲喂表达PTTH dsRNA的大肠杆菌显着干扰了PTTH基因的表达,干扰效率达到了75%。喂食后蛹期与成虫期的体重没有明显变化,但化蛹与羽化时间提前。在所观察的四个人工夜间,PTTH基因被干扰后的斜纹夜蛾的交配率显着下降。且雌蛾PTTH基因被干扰后,与之配对的雄蛾的行为受到影响,发生求偶行为的雄蛾比例达到100%,且显着增加了第一个人工夜间的求偶次数,被干扰的雌蛾召唤率与召唤次数也有所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寿命均为7 d左右,干扰PTTH基因并没有影响斜纹夜蛾的寿命。同时经非参数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雌平均产卵数没有显着改变,所观察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代孵化率均为98%以上,说明PTTH基因并没有影响斜纹夜蛾的后代孵化率。本研究首次通过RNAi及行为观察发现PTTH在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加深了对该脑神经肽在功能多样性方面的认识,并为害虫防治新方法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分子靶标。
许瑾[7](2020)在《家蚕二化性品种不同处理蚕卵胚胎早期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模式生物,也是典型的卵滞育的昆虫。长期以来,家蚕的滞育受到人们重视,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滞育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明了。家蚕滞育的发动和解除伴随着大量的代谢活动,其中包括糖代谢,有研究表明滞育卵和非滞育卵中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家蚕二化性品种子代蚕卵的滞育性受亲代胚胎期环境条件的调控,胚胎期20℃以上长日照则子代为滞育命运卵(diapause-destined eggs,DD),盐酸浸渍处理可以打破滞育;胚胎期15℃以下短日照则子代为非滞育卵(non-diapause-destined eggs,ND)。那么,蚕卵胚胎期糖代谢相关酶蛋白与滞育存在怎样的关联呢?为此,我们以家蚕二化性品种“秋丰”活化越年蚕卵为材料,在RNA和蛋白质水平探讨家蚕二化性品种胚胎发育早期卵内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水平与其滞育性的关系,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家蚕糖代谢相关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Swiss MODEL软件,预测了家蚕糖代谢相关的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三种酶的蛋白质结构;MEGA 6.0软件分析了HK、PK和PFK在家蚕和其他10多个物种间的进化情况,结果显示,Bm HK与野蚕HK的一个拷贝聚类在一起,说明系统分类上同源性近;Bm PK与金凤蝶PK、柑橘凤蝶聚PK聚在一个分支上,说明亲缘关系较近;Bm PFK与Bm PFK另一拷贝(XP012549268.1)及野蚕PFK聚在同一分支,说明亲缘关系较近。2、家蚕糖代谢相关酶的RNA表达水平分析以“秋丰”活化越年蚕卵为材料进行25℃明催青和17℃暗催青,分别制备滞育命运卵(DD)和非滞育命运卵(ND),并取一部分滞育命运卵在产卵后20 h进行即时浸酸处理(以此为计时起点),得到即时浸酸卵(immediately acid treated eggs,IA)。对3种蚕卵在0、2、6、12、24、48、72和96 h分别取样,-80℃保存备用。利用q RT-PCR技术分别测定3种家蚕卵中与糖代谢相关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海藻糖酶(trehalase,TRE)、山梨醇脱氢酶(sorbitol dehydrogenase,SDH)、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 dehydrogenase,GCD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PEPCK)这8种酶基因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测定的96 h内,糖酵解相关酶基因Bm HK、Bm PK、Bm PFK、Bm TPI,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基因Bm GCDH和其他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Bm SDH、Bm TRE在ND组和IA组中的表达水平普遍高于DD组,糖异生相关酶基因Bm PEPCK在DD组中的表达水平普遍高于ND组和IA组。3、家蚕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3种家蚕卵中与糖代谢相关的HK、PK、PFK、TPI、TRE、SDH、GCDH、PEPCK这8种酶的酶活性。结果显示:在测定的96 h内,糖酵解相关酶Bm HK、Bm PK、Bm PFK、Bm TPI,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Bm GCDH和其他代谢途径相关酶Bm SDH、Bm TRE在ND组和IA组中的酶活性普遍高于DD组,糖异生相关酶Bm PEPCK在DD组中的酶活性普遍高于ND组和IA组,与RNA水平分析结果一致。4、Bm HK基因结构及胚胎发育早期表达特性分析从NCBI网站查阅到Bm HK基因的4个转录本信息,分别为Bm HK-a、Bm HK-b、Bm HK-c、Bm HK-d。利用4个转录本的特异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通过q RT-PCR技术分别测定其在3种蚕卵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测定的96 h内,各转录本的表达水平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在同一时间点的同种蚕卵中Bm HK-a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余3个转录本,说明Bm HK-a在Bm HK基因发挥功能方面所起影响作用较大。综上所述,DD组因胚胎滞育的需要,胚胎发育早期卵内糖代谢以能量和物质的贮存为主;而ND组和IA组由于胚胎发育进程较快,糖代谢以物质分解代谢为主。该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家蚕卵内糖代谢与滞育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
许娜,蔡兴坤,田梅,谢国勇,秦民坚[8](2019)在《射干的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种植5 a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inn.) Redouté]的花部特征、开花进程、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类型、泌蜜节律及访花昆虫的传粉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射干花被片呈橙至橙红色,散生红褐色斑点;花冠辐射对称,平均直径54.80 mm;花被片6枚,分为2轮,交互排列;雄蕊3枚,将雌蕊围在中央,花药位于柱头下方;蜜腺3枚,位于外轮花被片蜜道的基部,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表面无特殊纹饰。射干的花期为6月至8月,盛花期为6月22日至7月15日,单株花期为10~30 d,单花花期为12 h;花冠在7:00左右初开,在8:00左右盛开,在18:30至19:00完全闭合,在次日呈螺旋状卷曲。在开花过程中,射干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均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9:00及13:00至15:00最强。射干的杂交指数(OCI)为5,花粉/胚珠比(P/O)为1 595.0;3个人工授粉组的坐果率和结籽率总体上升高,且花被片和蜜腺能显着影响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射干访花昆虫有17种,昆虫日访花总次数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9:00和15:00,花泌蜜量在9:00最大(10.3μL);射干的传粉昆虫有5种,其中,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为高效传粉昆虫。研究结果显示:射干花为典型的虫媒花,结籽率受传粉者限制,其花部特征、泌蜜节律和繁育系统均对传粉昆虫有良好的适应性;其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需要传粉者,并存在部分自交亲和,但未观察到无融合生殖现象。
洪雪萌[9](2019)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及多样性进行了观测调查。分析了保护区蝶类群落的多样性、不同生境间的相似性、蝶类群落种-多度曲线及区系分布特征,探讨了生境、季节变化及气候因素对蝶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观测到蝶类5629只,隶属于5科53属78种。其中蛱蝶科的属、种、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等均为最多;灰蝶科次之;凤蝶科最少。2.保护区蝶类区系分析结果显示:古北-东洋均有分布的广布种占据绝对优势。保护区蝶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分布在蒙新区、东北区和华北区。在内蒙古地理亚区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亚区及嫩-西平原亚区。3.不同生境蝶类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山地沟谷草甸的科、属、种、个体数均为最高;山地中生灌丛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退化草原的科、属、种、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最低。4.不同生境间相似性系数主要集中在0.250.5之间,为中等不相似。蝶类群落的种-多度曲线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有4种生境的模式图为正态分布,生境质量较好,适宜蝶类生存繁衍。5.不同生境多样性指数的时序动态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种类数、个体数均在6月或7月达到最大值;除退化草原、湿地生境外,其余生境的均匀度指数都较平稳;各生境的优势度指数在6月或7月均达到最小值,8月或9月达到最大值。6.气候因素与蝶类群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蝶类种类及个体数与温度之间有显着相关性;而与降雨量和相对湿度之间无显着相关性。
刘迪[10](2019)在《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的活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又名莲纹夜蛾,主要为害豆类、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是农作物主要害虫之一,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其抗药性不断增长,导致农药使用量增加,环境污染加重,次生灾害突显。因此,寻找新型的的杀虫剂,对于防控此害虫、延缓害虫的抗药性具有重要意义。氟雷拉纳是一种新型的广谱型异恶唑啉类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然而,其对斜纹夜蛾的活性及亚致死效应尚不明确,故本论文测定了氟雷拉纳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的活性,和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干扰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明确和推动氟雷拉纳对防控斜纹夜蛾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1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的活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弄清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的活性,本研究采用点滴法和饲喂法对不同龄期的斜纹夜蛾进行毒力测定及增效剂的增效测定。结果显示,点滴法处理后24 h-96 h,氟雷拉纳对3龄幼虫的LD50为6.14 ng/头-3.24 ng/头;对5龄幼虫的LD50为471.58 ng/头-202.04 ng/头。饲喂法处理后24 h-96 h,对1龄幼虫的LD50为0.53 mg/kg-小于 0.0625 mg/kg;对 3 龄幼虫的 LD50 为 0.84 mg/kg-0.15 mg/kg;对 5 龄幼虫的LD50为1.15 mg/kg-小于0.125 mg/kg。对成虫的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38.97mg/L和4.29 mg/L,以上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斜纹夜蛾对氟雷拉纳的敏感性降低。对卵的测定结果显示,使用2 mg/L氟雷拉纳处理后的孵化率为45.56±4.01%,且随着氟雷拉纳浓度提高,孵化率不断降低。增效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增效剂对氟雷拉纳的增效效果不同。在点滴法处理组,胡椒基丁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3龄幼虫的增效比分别为1.55、1.21和0.92;对5龄幼虫的增效比分别为1.99、1.18和1.08。在饲喂法处理组,PBO、DEM、TPP对3龄幼虫增效比分别为1.74、1.23和1.17。由上可知,PBO对氟雷拉纳的增效效果最佳。为了探究上述影响的原因,本研究对GST、P450等解毒代谢酶类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LD15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在72 h时SlCYP4M14、SlCYP6B47、SlCYP6B48和SlCYP6B58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调1.56-6.45倍;在96 h时SlGSTe1、SlGSTs4和SlGSTs5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上调5.6倍、4.3倍和20.4倍。由此P450可能参与了氟雷拉纳的代谢,这与PBO增效实验结果相吻合。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D15(0.54 mg/kg)剂量处理后,斜纹夜蛾幼虫平均历期延长0.9天,蛹平均历期显着延长0.7天,蛹重显着减少30 mg/头,成虫寿命显着缩短0.8天。以上说明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可以从多方面影响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本研究选择了与发育相关的 5 个基因 SlCHS、SlCHT5、SlJhamt、SlJH-SRC 和 SlToros-like 进行了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lCHS在48 h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至60%;SlCHT5在24 h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至2.3倍;SlJhamt在24 h-96 h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至1.7-3.3倍。SlJH-SRC在24 h时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至1.3倍;SlTorso-like在48 h时相对表达量最高,而在96 h时下降,是对照组40%。以上结果表明,氟雷拉纳可能通过干扰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斜纹夜蛾生长发育。2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靶标受体辅助蛋白(nlg和LH4)基因表达的影响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靶标受体影响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其对靶标受体辅助蛋白基因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故本研究选择斜纹夜蛾离子型GABA受体辅助蛋白—神经连接蛋白(Neuroligin,nlg)和脂肪瘤高速泳动蛋白融合伴侣类蛋白(LH)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分析和表达量检测,以探究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Slnlg和SlLH4的影响。通过搜索NCBI数据库,获得5条Slnlg和1条SlLH4的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斜纹夜蛾nlg和LH4与其他昆虫的nlg和LH4被聚到一类,这表明昆虫之间的nlg和LH4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符合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关系。不同龄期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结果显示,Slnlg1、Slnlg2、Slnlg4-yll和Slnlg5基因在卵、幼虫期和表皮组织相对表达量较高,而Slnlg3基因在成虫期和中肠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分别是6龄的3.3倍和头部的22.8倍。而SlLH4在成虫期和头部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分别是3龄的2.2倍和脂肪体的9.3倍。4龄斜纹夜蛾幼虫经dsRNA(dsnlg3和dsLH4)处理后,Slnlg3基因相对表达量在6 h时受到显着抑制,SlLH4基因相对表达量在6 h、12 h时均受到显着抑制。处理后96 h,其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33%(dsEGFP)、注射组为6.67%-13.33%(dsnlg)和13.33%(dsLH4);但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差异显着性。亚致死剂量(LD15)的氟雷拉纳处理3龄斜纹夜蛾幼虫24 h后,表达谱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lnlg1和Slnlg2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而Slnlg3和Slnlg4-yll的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变化,Slnlg5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SlLH4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是对照的1.5倍。以上结果表明,Slnlg和SlLH4受到氟雷拉纳的胁迫时,其基因表达谱受到显着影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生物多样性 |
| 1.2 昆虫多样性 |
| 1.3 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
| 1.4 内蒙古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研究区概况及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调查方法 |
| 2.3 样地设置 |
| 2.4 昆虫采集方法 |
| 2.5 标本处理、保存和鉴定 |
| 2.6 优势科、种 |
| 2.7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多样性 |
| 2.8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相似性 |
| 2.9 区系组成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结构 |
| 3.1.1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组成 |
| 3.1.2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优势科 |
| 3.1.3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优势种 |
| 3.2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结构 |
| 3.2.1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组成 |
| 3.2.2 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特有种 |
| 3.3 高格斯台罕乌拉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 |
| 3.4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相似性 |
| 3.5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分析 |
| 4.结果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粘虫概述 |
| 1.2 昆虫表皮发育研究进展 |
| 1.2.1 昆虫表皮结构及功能 |
| 1.2.2 昆虫表皮几丁质 |
| 1.2.3 昆虫表皮蛋白 |
| 1.2.4 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 |
| 1.3 昆虫细胞色素P450 研究进展 |
| 1.3.1 昆虫细胞色素P450 概述 |
| 1.3.2 CYP4G亚家族研究现状 |
| 1.4 RNA干扰技术在鳞翅目昆虫中的应用 |
| 2 前言 |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2 研究内容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供试昆虫 |
| 3.1.2 试验试剂及耗材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粘虫表皮转录组数据分析 |
| 3.2.2 P450 基因在表皮中表达水平验证 |
| 3.2.3 CYP4G199 基因内含子扩增 |
| 3.2.4 CYP4G199 基因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
| 3.2.5 CYP4G199 基因时空表达分布 |
| 3.2.6 CYP4G199 基因的RNAi功能研究 |
| 4 结果分析 |
| 4.1 粘虫表皮转录组数据分析及P450 基因鉴定 |
| 4.1.1 De novo组装信息 |
| 4.1.2 转录组功能注释 |
| 4.1.3 转录组P450 基因的鉴定 |
| 4.1.4 粘虫P450 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
| 4.2 粘虫表皮特异性高表达P450 基因筛选 |
| 4.2.1 P450 基因在幼虫表皮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验证 |
| 4.2.2 P450 基因在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 4.3 CYP4G199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3.1 CYP4G199 基因克隆 |
| 4.3.2 CYP4G199 基因的序列分析 |
| 4.4 CYP4G199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 4.4.1 CYP4G199 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
| 4.4.2 CYP4G199 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幼虫表皮中的表达 |
| 4.4.3 CYP4G199 基因在3 龄至4 龄幼虫蜕皮过程中表皮的表达 |
| 4.5 粘虫CYP4G199 基因的RNAi功能研究 |
| 4.5.1 粘虫CYP4G199 基因沉默效率分析 |
| 4.5.2 粘虫CYP4G199 基因的RNAi功能研究 |
| 5 讨论 |
| 5.1 粘虫表皮转录组数据库的建立 |
| 5.2 粘虫表皮P450 基因的鉴定与筛选 |
| 5.3 CYP4G199 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
| 5.4 CYP4G199 基因的时空表达分布 |
| 5.5 CYP4G199 基因在粘虫表皮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
| 6 结论 |
| 6.1 完成粘虫表皮转录组测序及P450 基因的鉴定 |
| 6.2 筛选出粘虫表皮中特异性高表达的P450 基因 |
| 6.3 完成CYP4G199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 6.4 利用RT-q PCR技术探究CYP4G199 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
| 6.5 RNAi研究CYP4G199 基因在粘虫表皮发育中的功能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
| 1.1.1 概念内涵 |
| 1.1.2 研究现状及必要性 |
| 1.1.3 测量指标 |
| 1.2 蝴蝶物种多样性研究概况 |
| 1.2.1 国外蝴蝶物种多样性研究 |
| 1.2.2 国内蝴蝶物种多样性研究 |
| 1.3 蝴蝶研究概述 |
| 1.3.1 分类系统 |
| 1.3.2 形态特征 |
| 1.3.3 生物学特性 |
| 1.3.4 开发利用价值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5.1 课题来源 |
| 1.5.2 研究背景 |
| 1.5.3 研究意义 |
|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域概述 |
| 2.1.1 自然概况 |
| 2.1.2 样线设置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调查方式 |
| 2.2.2 调查时间 |
| 2.2.3 调查工具 |
| 2.2.4 标本采集 |
| 2.2.5 物种鉴定 |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 2.3.1 物种多样性指数 |
| 2.3.2 物种相似性系数 |
| 2.3.3 物种-多度关系图 |
| 2.3.4 优势种、常见种和罕见种的划分 |
| 2.3.5 特有种、共有种的确定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物种组成及分布和数量多度分析 |
| 3.1.1 蝴蝶物种组成及分布 |
| 3.1.2 蝴蝶数量多度分析 |
| 3.1.3 蝴蝶群落物种-多度关系 |
| 3.2 不同样线上的蝴蝶群落结构分析 |
| 3.2.1 不同样线上的蝴蝶种类组成 |
| 3.2.2 不同样线上的蝴蝶特有种、优势种及共有种分析 |
| 3.2.3 不同样线上的蝴蝶物种多样性分析 |
| 3.2.4 不同样线上的蝴蝶物种相似性分析 |
| 3.3 不同月份间的蝴蝶群落结构分析 |
| 3.3.1 不同月份间的蝴蝶种类组成 |
| 3.3.2 不同月份间的蝴蝶特有种、优势种及共有种分析 |
| 3.3.3 不同月份间的蝴蝶物种多样性分析 |
| 3.3.4 不同月份间的蝴蝶物种相似性分析 |
| 3.4 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蝴蝶群落特征 |
| 3.4.1 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蝴蝶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 |
| 3.4.2 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蝴蝶物种多样性分析 |
| 3.4.3 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蝴蝶物种相似性分析 |
| 3.5 蝴蝶物种的年际动态变化关系 |
| 3.5.1 蝴蝶物种组成的年际变化 |
| 3.5.2 蝴蝶物种多样性的年际动态变化 |
| 3.6 与浙江其他地区蝴蝶多样性比较 |
| 4 结论 |
| 4.1 蝴蝶物种构成比例 |
| 4.2 不同样线上的蝴蝶群落结构特征 |
| 4.3 不同月份间的蝴蝶群落结构特征 |
| 4.4 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蝴蝶群落特征 |
| 4.5 蝴蝶物种年际动态变化关系 |
| 5 讨论与研究展望 |
| 5.1 讨论 |
| 5.1.1 与浙江其他地区蝴蝶多样性比较 |
| 5.1.2 蝴蝶物种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 |
| 5.1.3 蝴蝶物种多样性保护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浙江凤阳山蝴蝶分布名录 |
| 附录B 浙江凤阳山样线生境照 |
| 附录C 浙江凤阳山样线监测工作照 |
| 附录D 浙江凤阳山部分蝴蝶物种照 |
|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精子的形成及受精过程 |
| 1.1.1 精子形成过程 |
| 1.1.2 精子的获能 |
| 1.1.3 精子的顶体反应 |
| 1.1.4 中华绒螯蟹精子的成熟过程 |
| 1.2 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
| 1.2.1 离子通道的功能及分类 |
| 1.2.2 钾离子通道的分类与特性 |
| 1.2.3 SLO家族钾离子通道 |
| 1.3 离子通道在生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
| 1.3.1 精子成熟和受精过程中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
| 1.3.2 离子通道与精子激活 |
| 1.3.3 离子通道与精子的趋化性 |
| 1.3.4 精子离子通道与顶体反应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SLO蛋白在中华绒螯蟹生殖系统的定位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3 仪器与试剂 |
| 2.3.1 仪器 |
| 2.3.2 试剂 |
| 2.4 实验方法 |
| 2.4.1 免疫印迹 |
| 2.4.2 免疫组组织化学技术 |
| 2.4.3 免疫荧光技术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SLO1 蛋白在生精细胞内的定位 |
| 2.5.2 SLO2 蛋白在生精细胞的定位 |
| 2.6 讨论 |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SL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3 仪器和试剂 |
| 3.3.1 仪器 |
| 3.3.2 试剂 |
| 3.4 实验方法 |
| 3.4.1 RNA提取 |
| 3.4.2 RT-PCR |
| 3.4.3 引物设计 |
| 3.4.4 PCR扩增 |
| 3.4.5 目的片段的连接、转化及测序 |
| 3.4.6 sl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5 结果与分析 |
| 3.5.1 中华绒螯蟹slo1 扩增结果 |
| 3.5.2 中华绒螯蟹slo1 基因测序结果 |
| 3.5.3 中华绒螯蟹slo2.2 基因测序 |
| 3.6 讨论 |
|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SLO家族钾电流的检测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3 仪器和试剂 |
| 4.3.1 仪器 |
| 4.3.2 试剂 |
| 4.4 实验方法 |
| 4.4.1 生精细胞的提取 |
| 4.4.2 全细胞外向钾电流的记录 |
| 4.4.3 数据统计分析 |
| 4.5 结果与分析 |
| 4.5.1 不同物种生精细胞全细胞钾电流鉴定 |
| 4.5.2 SLO1 介导的外向钾电流的鉴定与特性分析 |
| 4.5.3 生精细胞BK电流的分布 |
| 4.5.4 SLO2.2 介导的外向钾电流的鉴定与特性分析 |
| 4.6 讨论 |
| 第五章 SLO家族钾通道对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 |
| 5.3 仪器和试剂 |
| 5.3.1 仪器 |
| 5.3.2 试剂 |
| 5.4 实验方法 |
| 5.4.1 中华绒螯蟹精子获取 |
| 5.4.2 精子密度测定 |
| 5.4.3 精子成活率测定 |
| 5.4.4 顶体诱导率的分组设计 |
| 5.4.5 精子在不同试剂下的顶体反应 |
| 5.5 结果与分析 |
| 5.5.1 精子成活率的统计 |
| 5.5.2 不同实验组的顶体诱导率 |
| 5.5.3 各时期占总顶体诱导率的百分比 |
| 5.6 讨论 |
| 5.6.1 SLO家族通道对精子顶体反应的影响 |
| 第六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昆虫抗药性 |
| 1.1.1 定义 |
| 1.1.2 对策 |
| 1.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 1.2.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分类及命名 |
| 1.2.2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结构与功能 |
| 1.2.3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研究现状 |
| 1.3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 |
| 1.3.1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研究 |
| 1.3.2 UGT的命名法则 |
| 1.3.3 昆虫UGT的结构与功能 |
| 1.3.4 昆虫UGT研究现状 |
| 1.4 RNA干扰 |
| 1.4.1 RNAi作用机制 |
| 1.4.2 常见的RNAi递送方式 |
| 1.4.3 RNAi在昆虫中的应用现状 |
| 1.5 茶尺蠖概述 |
| 1.5.1 茶尺蠖分布及生理特征 |
| 1.5.2 茶尺蠖形态特征 |
| 1.5.3 茶尺蠖防治方法 |
|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2章 茶尺蠖解毒相关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
| 2.2.2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 |
| 2.3 讨论 |
| 第3章 RNA干扰对解毒相关基因沉默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茶尺蠖解读相关基因标准质粒的构建 |
| 3.2.2 解毒相关基因扩增标准曲线 |
| 3.2.3 杀虫剂刺激茶尺蠖后解毒相关基因变化规律 |
| 3.2.4 dsRNA的合成 |
| 3.2.5 dsRNA沉默效果的检测 |
| 3.2.6 解毒相关基因沉默后杀虫剂刺激四种基因表达量变化 |
| 3.2.7 RNA干扰解毒相关基因后三种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
| 3.3 讨论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斜纹夜蛾简介 |
| 1.1.1 斜纹夜蛾形态学特征 |
| 1.1.2 斜纹夜蛾生物学特性 |
| 1.1.3 斜纹夜蛾危害特征及控制 |
| 1.2 昆虫生殖行为介绍 |
| 1.2.1 昆虫的生殖行为 |
| 1.3 RNA干扰技术简介及在昆虫上的应用 |
| 1.3.1 RNA干扰技术简介 |
| 1.3.2 RNAi作用机制 |
| 1.3.3 RNAi技术的特点与方法 |
| 1.4 促前胸腺肽(PTTH)基因介绍 |
| 1.4.1 PTTH的来源与认识 |
| 1.4.2 PTTH的表达、合成、分泌与功能 |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主要器具与仪器设备 |
| 2.1.2 主要溶液配制 |
| 2.2 斜纹夜蛾的饲养与收集 |
| 2.2.1 卵的收集与幼虫的饲养 |
| 2.2.2 蛹的收集与成虫的饲养 |
| 2.3 PTTH基因的mRNA序列的获取与分析 |
| 2.3.1 RNA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 2.3.2 PTTH基因的克隆 |
| 2.4 荧光定量检测PTTH基因在斜纹夜蛾中的表达 |
| 2.4.1 斜纹夜蛾样品收集 |
| 2.4.2 不同样品的RNA提取与c DNA制备 |
| 2.4.3 荧光定量检测表达情况 |
| 2.5 RNAi体系的构建和干扰 |
| 2.5.1 RNAi体系的构建 |
| 2.5.2 诱导大肠杆菌表达dsRNA |
| 2.5.3 喂食表达dsRNA的大肠杆菌 |
| 2.5.4 交配活动与生殖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促前胸腺肽基因的序列分析与蛋白预测 |
| 3.2 PTTH基因的时空表达 |
| 3.2.1 PTTH在斜纹夜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 |
| 3.2.2 PTTH在成虫不同组织间的表达 |
| 3.2.3 PTTH在未交配与交配雌蛾间的差异表达 |
| 3.3 PTTH基因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影响 |
| 3.3.1 RNAi体系的构建与干扰效率分析 |
| 3.3.2 PTTH基因对斜纹夜蛾体重、寿命的影响 |
| 3.3.3 PTTH基因对斜纹夜蛾化蛹、羽化时间的影响 |
| 3.3.4 PTTH基因对生殖活动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PTTH基因的分子特征与蛋白结构 |
| 4.2 PTTH基因的时空表达 |
| 4.3 PTTH基因的功能研究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附录 缩略词表 |
| 参考文献 |
|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 致谢 |
| 英文缩写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糖代谢 |
| 1.1.1 糖酵解 |
| 1.1.2 三羧酸循环(TCA) |
| 1.1.3 糖异生 |
| 1.1.4 磷酸戊糖途径 |
| 1.1.5 昆虫糖代谢 |
| 1.2 家蚕卵的滞育与糖代谢研究进展 |
| 1.2.1 家蚕卵滞育的发生 |
| 1.2.2 家蚕卵滞育的解除 |
| 1.2.3 家蚕滞育激素(DH) |
| 1.2.4 家蚕卵胚胎不同发育阶段酶活性和糖类的变化 |
| 1.3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意义 |
| 第2章 家蚕己糖激酶等三种糖代谢相关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数据来源 |
| 2.2.2 分析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HK蛋白质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 2.3.2 PK蛋白质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 2.3.3 PFK蛋白质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家蚕二化性品种不同处理蚕卵胚胎发育早期糖代谢相关酶基因RNA表达水平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仪器 |
| 3.2.3 实验试剂 |
| 3.2.4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总RNA质量检验 |
| 3.3.2 PCR检测目的片段 |
| 3.3.3 BmHK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4 BmPK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5 BmSDH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6 Bm PEPCK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7 BmTRE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8 BmPFK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9 Bm GCDH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10 BmTPI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家蚕二化性品种不同处理蚕卵胚胎发育早期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分析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实验试剂 |
| 4.2.4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1 HK活性 |
| 4.3.2 PK活性 |
| 4.3.3 SDH活性 |
| 4.3.4 PEPCK活性 |
| 4.3.5 TRE活性 |
| 4.3.6 PFK活性 |
| 4.3.7 GCDH活性 |
| 4.3.8 TPI活性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家蚕己糖激酶基因结构及其胚胎发育早期的表达特性分析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仪器 |
| 5.2.3 实验试剂 |
| 5.2.4 实验方法 |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3.1 BmHK基因结构 |
| 5.3.2 滞育命运卵中4种转录本的表达水平 |
| 5.3.3 非滞育命运卵中4种转录本的表达水平 |
| 5.3.4 即时浸酸卵中4种转录本的表达水平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花部特征及开花进程观测 |
| 1.2.2 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检测 |
| 1.2.3 杂交指数计算 |
| 1.2.4 花粉/胚珠比统计 |
| 1.2.5 授粉试验 |
| 1.2.6 泌蜜量和花蜜含糖量测定 |
| 1.2.7 访花昆虫及传粉行为观察 |
| 1.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 2 结果和分析 |
| 2.1 射干的花部特征及开花进程 |
| 2.2 射干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 |
| 2.3 射干繁育系统类型分析 |
| 2.4 射干的泌蜜节律及其访花昆虫的传粉行为分析 |
| 3 讨论和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 引言 |
| 1.1 生物多样性 |
| 1.1.1 生物多样性 |
| 1.1.2 蝶类多样性 |
| 1.2 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2.3 内蒙古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3 蝶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 1.3.1 旅游价值 |
| 1.3.2 药用价值 |
| 1.3.3 科研价值 |
| 1.4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 1.4.1 地理位置 |
| 1.4.2 地貌 |
| 1.4.3 土壤 |
| 1.4.4 植被 |
| 1.4.5 气候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 研究内容 |
| 二 研究方法 |
| 2.1 调查工具 |
| 2.1.1 采集、观测工具 |
| 2.1.2 标本制作、保存工具 |
| 2.2 调查时间 |
| 2.3 样线选取 |
| 2.4 采样方法 |
| 2.5 标本的制作与鉴定 |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 2.6.1 区系分析 |
| 2.6.2 分类系统 |
| 2.6.3 多样性分析 |
| 2.6.4 相似性分析 |
| 2.6.5 种-多度曲线 |
| 2.6.6 相关性分析 |
| 2.6.7 人为干扰程度的划分 |
| 2.6.8 优势种的划分 |
| 三 结果与分析 |
| 3.1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物种组成 |
| 一 凤蝶科Papilionidae |
| 二 粉蝶科Pieridae |
| 三 蛱蝶科Nymphalidae |
| 四 灰蝶科Lycaenidae |
| 五 弄蝶科Hesperiidae |
| 3.2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蝶类区系分析 |
| 3.2.1 保护区蝶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的分布情况 |
| 3.2.2 保护区蝶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的分布情况 |
| 3.2.3 保护区蝶类在内蒙古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分布情况 |
| 3.3 保护区蝶类科级阶元的分布情况及多样性特征 |
| 3.3.1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科蝶类的属、种特征 |
| 3.3.2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科蝶类的群落特征 |
| 3.4 生境类型对蝶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 3.4.1 不同生境蝶类群落多样性特征 |
| 3.4.2 不同生境蝶类群落组成及数量特征 |
| 3.5 各生境间蝶类群落的相似性 |
| 3.6 蝶类群落种-多度曲线分析 |
| 3.7 季节变化对蝶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
| 3.8 气候因素对蝶类群落的影响 |
| 四 讨论 |
| 4.1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蝶类区系及数量特征 |
| 4.2 人为干扰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 |
| 4.3 寄主植物对蝶类物种分布的影响 |
| 4.4 气候因素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 |
| 五 结论 |
| 附表1.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物种分布情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 部分蝶类生境照 |
| 部分蝶类标本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斜纹夜蛾 |
| 1.1 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
| 1.2 斜纹夜蛾的防治 |
| 2 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亚致死作用 |
| 3 氟雷拉纳 |
| 3.1 氟雷拉纳简介 |
| 3.2 氟雷拉纳作用机制 |
| 4 GABA受体辅助蛋白(nlg和LH4基因) |
| 4.1 神经连接蛋白 |
| 4.1.1 神经连接蛋白家族 |
| 4.1.2 神经连接蛋白功能 |
| 4.1.3 神经连接蛋白在昆虫中的研究进展 |
| 4.2 脂肪瘤HMGIC融合伴侣类基因(LHFPL4或LH4) |
| 5 RNA干扰技术在昆虫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7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 1.2 供试昆虫的饲养 |
| 2 实验方法 |
| 2.1 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及增效剂的增效测定 |
| 2.1.1 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 |
| 2.1.2 增效剂对氟雷拉纳的增效测定 |
| 2.2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3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3.1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处理 |
| 2.3.2 总RNA的提取 |
| 2.3.3 cDNA的合成 |
| 2.3.4 引物设计 |
| 2.3.5 Slnlg与SlLH4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谱分析 |
| 2.3.5.1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 2.3.5.2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 2.3.5.3 连接转化反应 |
| 2.3.5.4 菌液PCR检测阳性单克隆 |
| 2.3.5.6 PCR产物序列分析 |
| 2.3.5.7 斜纹夜蛾GABA受体辅助蛋白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 2.4 斜纹夜蛾GABA受体辅助蛋白基因的dsRNA干扰 |
| 2.4.1 dsRNA片段的选取 |
| 2.4.2 PCR扩增 |
| 2.4.3 PCR产物回收纯化 |
| 2.4.4 dsRNA合成 |
| 2.4.5 dsRNA的注射 |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1 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活性研究 |
| 1.1 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的毒力 |
| 1.2 增效剂PBO、DEM、TPP的增效效果测定 |
| 1.3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生物学的影响 |
| 1.4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靶标受体辅助蛋白基因(Slnlg和SlLH4)的影响 |
| 2.1 基因(Slnlg和SlLH4)克隆 |
| 2.2 Slnlg和SlLH4基因cDNA序列分析 |
| 2.2.1 Slnlg基因cDNA序列分析 |
| 2.2.2 LH4基因cDNA序列分析 |
| 2.3 多序列比对分析 |
| 2.4 斜纹夜蛾nlg和其他物种nlg的氨基酸序列成对比较 |
| 2.5 Slnlg与SlLH4系统发育分析 |
| 2.5.1 Slnlg系统发育分析 |
| 2.5.2 SlLH4系统发育分析 |
| 2.6 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与组织的nlg与LH4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 2.6.1 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与组织的nlg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 2.6.2 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与组织的LH4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 2.7 斜纹夜蛾nlg与LH4基因的RNA干扰分析 |
| 2.7.1 dsRNA干扰后Slnlg表达谱和表型分析 |
| 2.7.2 dsRNA干扰后SlLH4表达谱及表型分析 |
| 2.8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nlg与LH4基因的影响 |
| 2.8.1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nlg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 2.8.2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LH4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1 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的活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 亚致死剂量的氟雷拉纳对GABA受体辅助蛋白(nlg和LH4)基因表达的影响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