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对梭梭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对梭梭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倩,冯棣,刘杰,张敬敏,韩其晟[1](2021)在《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作用机理及其分类》文中提出盐分胁迫是制约农业生产和植被构建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为提高植物耐盐能力、降低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难度,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研究。依据搜集到的122篇有关植物耐盐机理和外源物作用的文献,目前报道的缓解植物盐胁迫的外源物有50种。依据作用机理将其分为7类,分别是调节离子平衡及pH、诱导合成渗透调节物质、诱导抗氧化酶、激素调节、诱导基因表达及信号转导、改善光化学系统、微生物调控机制。本文对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7类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分别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需重点跟进的研究方向。

刘芯伶,彭玉婷,王云梅,夏惠,梁东,胡容平[2](2021)在《外源褪黑素和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盆栽‘金实1号’猕猴桃幼苗为材料,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根灌100μmol·L-1的褪黑素(MT)溶液和叶面喷施25μmol·L-1的脱落酸(ABA)溶液及MT+ABA处理,探究外源MT与ABA对植物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MT处理可使猕猴桃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和SOD活性较干旱胁迫处理组分别提高9%、39%和134%,同时使丙二醛(MDA)与H2O2含量分别降低66%与7%;ABA处理可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POD活性较干旱胁迫处理组分别提高7%、40%、52%和41%,使H2O2含量降低13.5%;MT+ABA处理的效果与ABA处理类似,可使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与POD活性较干旱胁迫处理组分别增加29%、110%与35.5%,使MDA与H2O2含量分别降低44%、6.5%。表明MT利于提高植株的保水能力与抗氧化能力,ABA处理和MT+ABA处理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的光合作用,利于在水分限制下干物质的积累。

王栋麟[3](2021)在《外源水杨酸和脱落酸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营养丰富,可做饲用、绿肥、菜用等多种用途,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性牧草。金花菜在我国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对高温环境十分敏感,易受到高温胁迫的危害,如何提高金花菜的抗高温能力成为目前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选取金花菜作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脱落酸(Abscisic Acid)以及二者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38℃/30℃(昼温/夜温))下金花菜生长生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高温胁迫会对金花菜的生长和生理造成损伤。与对照组相比,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细胞膜发生膜脂过氧化,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着升高(P<0.05),金花菜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2.高温胁迫下叶面喷施2.5 mmol/L的SA能够显着提高金花菜地上生物量、荧光参数Fm和Fv/Fm值(P<0.05),显着降低相对电导率以及MDA含量(P<0.05)。此外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提高(P<0.05)。3.高温胁迫下叶面喷施54 mmol/L的ABA能够显着提高金花菜地上生物量、叶绿素总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m和Fv/Fm的值,降低了相对电导率,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P<0.05),同时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也显着升高(P<0.05)。4.高温胁迫下SA+ABA(2.5mmol/L+54mmol/L)复合处理对金花菜的叶绿素含量、SOD以及POD活性的提升要优于单独SA(2.5 mmol/L)或ABA(54 mmol/L)处理,复合处理下的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也均低于单独SA(2.5 mmol/L)或ABA(54mmol/L)处理,复合处理下的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单独SA(2.5 mmol/L)或ABA(54 mmol/L)处理。综上所述,添加2.5 mmol/L的SA或54 mmol/L的ABA均能够缓解高温胁迫对金花菜的危害作用,SA+ABA复合处理的效果会更好。本研究结论为利用SA或ABA缓解高温胁迫对金花菜的危害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曲文蕊[4](2021)在《基于转录组的胡杨种子萌发耐旱机制及MYB基因家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等地,对稳定新疆极端干旱区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对植物繁殖及种群维持、扩展和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干旱荒漠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荒漠植物的种子常常以其特殊的萌发机制来确保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完成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的生长发育,从而保证在极端环境条件下得以生存和繁衍。MYB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中数量最多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代谢、激素应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本研究在已发表的胡杨基因组数据基础上,开展了干旱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条件下萌发期的胡杨种子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和可变剪切分析,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对胡杨MYB转录因子家族抗旱基因预测,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胡杨种子萌发期干旱、外源激素条件下的转录组分析。分别用PEG、ABA、GA处理胡杨种子,比较处理前后的转录组差异,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发现在PEG-VS-CK比较组中上调表达差异基因为4230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为3385个;在ABA-VS-ABACK比较组中,上调表达基因为2858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为4803个,在GA-VS-GACK比较组中,上调表达基因为1040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为1276个。通过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推测胡杨种子耐旱基因通过调控ABA含量来调节其生长状况,GA激素处理的胡杨种子体内基因通过调控乙烯的含量来调控胡杨种子的萌发与休眠。转录因子分析发现在每个比较组的差异表达基因都鉴定出高数量的MYB、AP2-ERF>-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因此推断MYB、AP2-ERF>-ERF在胡杨的响应干旱胁迫、外源激素响应发挥重要作用。(2)胡杨种子萌发期干旱、外源激素条件下的可变剪切分析。结果表明PEG、CK、ABA、ABACK、GA、GACK共6组胡杨种子萌发期处理样本中共有4893个基因发生了11239次可变剪切事件,其中RI(Retained introns)事件发生的频率最高,说明RI类型的可变剪切事件可能在胡杨种子在抗旱及外源激素调节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各比较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可变剪切基因共有基因数量很少,且预测的GO通路也不同,因此可以推测胡杨表达的基因可能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和可变剪切两种独立调节形式来响应干旱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3)胡杨MYB类转录因子家族分析。通过对胡杨基因组进行基因家族鉴定,得到304个MYB转录因子,包括4类:MYB-related(119),R2R3-MYB(174),3R-MYB(3),4R-MYB(1)。对Pe MYBs基础分析表明,Pe MYBs在除13号染色体外的其他18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MYB类转录因子家族在杨柳科相对保守,胡杨MYB转录因子与毛果杨亲缘关系最近。胡杨R2R3-MYB类转录因子可能参与生长发育、次生代谢、胁迫等生理过程;筛选得到了胡杨MYB类转录因子家族中的抗旱候选基因(Pe MYB29、Pe MYB30、Pe MYB128),为抗旱育种提供参考。

方紫雯[5](2021)在《三种外源物质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油用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因其籽油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90%,特别是富含高达41%的α-亚麻酸而备受关注。凤丹(Paeonia ostii)是经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油用牡丹资源,因其可观赏、易成活、结籽量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优点而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区推广种植,尤其是山区和沙荒地等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这些地区,干旱是严重阻碍凤丹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而如何缓解干旱胁迫对凤丹生长发育的限制是目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一方面采用阿魏酸、黄腐酸和氧化石墨烯3种外源物质对凤丹植株进行处理,在自然干旱后测定相关指标,探讨了它们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及相关机理;另一方面,克隆了凤丹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PoFBA),利用转基因烟草对其耐旱功能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阿魏酸处理能够缓解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的萎蔫症状,减少叶片水分散失;抑制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积累,降低相对电导率(REC)和脯氨酸(Pro)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降低初始荧光(Fo);减轻干旱胁迫对叶片细胞结构的伤害,同时还能够提高凤丹耐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2)黄腐酸处理同样能够缓解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的萎蔫症状,减少叶片水分散失;抑制O2·-和H2O2积累,降低REC和Pro含量;提高SOD、CAT、P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Pn、Gs、Ci、Tr、Fv/Fm、Y(Ⅱ)和qN,降低Fo;减轻干旱胁迫对叶片细胞结构的伤害,同时还能够提高凤丹耐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3)氧化石墨烯处理首先能够减少不同层次土壤水分散失,并且不改变土壤pH值;其次,氧化石墨烯处理能够缓解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的萎蔫症状,减少根、茎、叶水分散失,抑制O2·-和H2o2积累,降低REC和Pro含量,提高SOD、CAT、P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Pn、Gs、Ci、Tr、Fv/Fm、Y(Ⅱ)和qN,降低Fo,减轻干旱胁迫对叶片细胞结构的伤害,提高耐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此外,在凤丹植株体内检测不到氧化石墨烯。(4)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凤丹PoFBA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对转基因烟草与野生型烟草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发现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烟草的叶片萎蔫程度较低;O2·-、H2O2、REC和Pro积累量均较少;SOD、CAT、P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与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淀粉含量以及Pn、Gs、Ci、Tr、Fv/Fm、Y(Ⅱ)和qN明显较高;与控制光合速率、促进核酮糖二磷酸(RuBP)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

魏天娇[6](2021)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耐盐碱性田间鉴定与抗逆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土壤盐碱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仅严重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限制了作物产量的提升。以高Na+和高p H为特点的苏打盐碱地在我国东北的分布面积广泛,盐碱胁迫已成为制约当地作物产量和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高产优质牧草,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因此,筛选紫花苜蓿的耐盐碱品种,提高紫花苜蓿品种的耐盐碱能力是改良和利用盐碱地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生态农业的建设和草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分别种植50个紫花苜蓿品种并进行了耐盐碱性田间鉴定试验,筛选出几个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品种,同时结合与耐盐碱性相关的生长与生理指标的统计辅助分析,鉴定出了Ca2+/Na+比值作为评价田间条件下耐盐碱性的关键指标。此外,为了探究紫花苜蓿的耐盐碱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本研究在0 m M和25 m M的Na2CO3模拟的碱性条件下,进行了两个紫花苜蓿品种耐碱品种和敏碱品种的生理和转录组学比较。此外,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对紫花苜蓿幼苗耐碱性的潜在启动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耐盐碱性评价试验测定了各品种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并计算了这些指标的耐盐碱系数(SATC),运用了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综合评价法,将50个品种的耐盐碱性划分为3类:第I类由高耐盐碱性品种(WL319HQ,WL903HQ,Polarbear,等)组成,D值为0.54-0.78,相当于50个品种的24%;第II类包括中度耐盐碱性品种(Gannong NO.6,Magnum NO.7,Bingchi,等),D值为0.43-0.52,占50个品种的32%;第III类代表弱耐盐碱性品种(Zhonglan NO.1,Lnstict,WL525HQ,等),D值为0.24-0.42,这些占50个品种的近一半(44%)。2.以普遍采用的耐盐性指标为传统方法,以纳入受碱性盐影响的指标Ca2+,Mg2+及其与Na+的比值为新方法,采用逐步正向回归法对不同植物生长和生理变量进行量化,以预测苜蓿的耐盐碱性,并确定预测耐盐碱性的关键变量。即以5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综合评价D值为因变量,以植物生长和生理变量为自变量。结果表明:在传统方法下,茎长(SL)的SATC解释了对D值最大变异(67.90%),脯氨酸(PRO)的SATC是第二重要指标,对D值的解释力为13.60%,其次依次是K+/Na+比值、地上部干重(SDM)、可溶性糖(SS)、K+和Na+的SATC。然而,在新方法下,Ca2+/Na+比值的SATC是最佳预测因子,解释了D值62.50%的变异。茎长的SATC是第二个变量,其余变量依次是Mg2+、Ca2+、SDM、PRO、Na+、SS和K+的SATCs。3.在0至25 mMNa2CO3溶液模拟的碱处理下,碱敏感品种Algonguin(AG)的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鲜重显着下降,而耐碱品种公农1号(GN)的地上部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与AG相比,在碱性条件下,GN具有较高的Ca2+和Mg2+含量、Ca2+/Na+比值和Mg2+/Na+比值、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4.转录组分析识别出两个品种间存在3类碱响应基因,其中包含48个品种共有的差异基因(CAR)、574个来自耐碱品种的差异基因(TAR)和493个来自敏碱品种的差异基因(SAR)。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表明,CAR基因主要参与苯丙素生物合成、脂质代谢、DNA复制和修复等代谢通路;TAR基因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MAPK信号通路、类黄酮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SAR基因在维生素B6代谢中特异性富集。5.在15 mMNa2CO3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经10μM ABA预处理16 h后,与对照相比,ABA预处理显着减轻了叶片损伤程度,提高了碱性条件下紫花苜蓿幼苗的鲜重、含水量和成活率。ABA预处理降低了活性氧(ROS)的积累,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维持了较高的K+/Na+、Ca2+/Na+和Mg2+/Na+的比值,增加了脯氨酸的积累。此外,ABA上调了碱性条件下脯氨酸生物合成基因(P5CS)和液泡中Na+隔离基因(NHX1和AVP)的表达。脱落酸启动剂通过维持ROS和金属离子的稳态,上调渗透保护和胁迫耐受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紫花苜蓿对碱胁迫的耐受性。

张建业[7](2021)在《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玉米(Zea mays L.)为禾本科C4作物,属于盐敏感植物,但玉米在盐碱地开发利用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是改土治盐、发展盐碱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物。随着气候因素的改变、耕作管理的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土壤盐渍化问题逐渐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并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S-诱抗素(S-Abscisic acid,天然脱落酸)作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植物生长激素之一,除了在植物生长调节方面有着重要功能以外,在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抗逆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认可。本研究探讨了在室内条件下通过S-诱抗素浸种处理对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活性的影响;在温室培养条件下探讨了S-诱抗素拌种、喷雾处理以及二者混合使用,对盐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盐碱地田间环境下探讨了S-诱抗素拌种、喷雾处理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效果最佳的S-诱抗素处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都会对玉米种子的萌发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延缓种子萌发,降低萌发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抑制种子幼芽和幼根的伸长和生长,并且降低玉米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其中玉米萌发在NaCl浓度为90mmol/L时受到的逆境胁迫最敏感;在此盐浓度下经过S-诱抗素浸种处理后,能减小盐胁迫对种子的伤害,萌发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其中S-诱抗素浸种浓度为6mg/L时玉米萌发的各个指标达到最大,发芽率达到了95.00%,与对照相比效果显着,为进一步探究S-诱抗素缓解玉米盐碱胁迫提供理论指导。2、在温室盐碱土壤培养条件下,S-诱抗素拌种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玉米的抗盐碱能力,促进盐碱胁迫下玉米种子的萌发,并且保护幼苗的正常生长,S-诱抗素拌种浓度为2mg/10kg时的效果最佳;同时未进行种子处理的玉米在幼苗三叶一心进行S-诱抗素喷雾处理后,幼苗的抗盐碱能力也得到了改善,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喷雾浓度的升高促进效果呈现先上升后减弱的趋势,其中S-诱抗素喷雾浓度为50mg/L时效果最佳;拌种和喷雾处理后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地下部分鲜重、根系活力、叶绿素总含量均明显高于盐碱对照处理,幼苗根部和叶片的SOD、POD活性也得到提高,大大提升了玉米抗氧化酶系统应对盐碱胁迫的能力;经过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两者的结合,玉米的抗盐碱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且效果要优于拌种或者喷雾中任一单独的处理,其中S-诱抗素2mg/10kg拌种+50mg/L喷雾时的效果最佳,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性显着。3、在盐碱地田间环境中,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提高玉米抗盐碱能力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S-诱抗素可以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促进其生长,增加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提高叶片的SOD、POD活性,增加玉米行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其中S-诱抗素2mg/10kg拌种+S-诱抗素和2,4-表芸苔素内酯50+0.03mg/L喷雾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高达29.08%。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操作简便、高效绿色,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贺新蕊[8](2021)在《CO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津优35号’水培黄瓜幼苗为试材,在营养液中添加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CO2浓度,设2个水平:大气CO2浓度(≈400μmol·mol-1)和加富CO2浓度(800±40μmol·mol-1),裂区因素为外源喷施ABA及其抑制剂,设4个水平,分别为去离子水(对照)、20μmol·L-1ABA、2 mmol·L-1钨酸钠、2 mmol·L-1钨酸钠+20μmol·L-1ABA,研究了CO2加富与外源ABA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气孔运动、碳代谢、抗氧化系统及内源激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明CO2加富与ABA互作提高黄瓜耐旱性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2加富和ABA可通过促进光合色素积累、增强光合碳同化关键酶的活性以及缓解干旱胁迫对PSII的伤害来提高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进而缓解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但抑制ABA的合成后,CO2加富对光合性能的改善及光合电子传递的促进作用均会被减弱。2、CO2加富可以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及碳酸酐酶(CA)的活性并上调相关基因表达量,但ABA的合成被抑制后,基因CsCA4、CsCDPK并没有被CO2显着诱导;HT1蛋白激酶活性及CsHT1的表达量被CO2加富显着降低,但并不受ABA的影响;ABA可以提高CDPK及CA的活性;CsOST1、CsSn RK2.1、CsSn RK2.2对CO2加富不敏感,但能被ABA显着诱导;CsCDPK、CsSLAC1可同时被CO2加富和ABA提高。3、CO2加富和ABA可以显着促进受旱黄瓜幼苗叶片中总糖、蔗糖、果糖、还原糖和淀粉的积累;ABA可以显着提高蔗糖合酶(SS)与蔗糖磷酸合酶(SPS)的活性,但CO2加富只显着提高了SS的活性。4、CO2加富和ABA均可降低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活性氧及MDA的含量,促进脯氨酸(Pro)、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等渗透调剂物质的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造成的氧化损伤。5、CO2加富与ABA均可提高乙烯(ETH)的含量,但CO2加富可提高受旱黄瓜幼苗叶片中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和赤霉素(GA)的含量,降低脱落酸(ABA)的含量,而ABA的作用与CO2加富相反。

张浩,吴子龙,付伟,叶嘉,马杰,郝立华,常志杰,郑云普[9](2021)在《外源脱落酸对NaCl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气孔特征及光合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脱落酸对盐胁迫下玉米气孔特征和光合性能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京科665"为试材,利用100 mmol·L-1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环境,以不施加NaCl溶液和ABA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外源脱落酸(0、1、2.5、5和10μmol·L-1)对NaCl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气孔特征和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脱落酸能够显着提高盐胁迫下玉米的株高、叶长、根冠比、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1);外施脱落酸能够减小叶片近轴面的气孔宽度(P=0.001)和气孔面积(P<0.001),但远轴面的气孔宽度(P=0.001)和气孔面积(P=0.012)却随着脱落酸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且均在脱落酸浓度为5μmol·L-1时达到最大值;不同浓度外施脱落酸均导致叶片远轴面气孔空间分布的L(d)值低于盐胁迫处理,表明外施脱落酸使远轴面气孔空间分布比盐胁迫处理下更加规则;外施脱落酸不但可以减缓盐胁迫下玉米叶片Pn、Tr、Gs、Ci和WUE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P <0.01);外施脱落酸还明显降低了盐胁迫下玉米叶片的相对电导率(P=0.002),提高了叶片Fv/Fm值(P<0.001);外源脱落酸可以通过调整气孔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优化叶片的气体交换过程,最终缓解NaCl盐对玉米生长和发育过程造成的生理胁迫。

冯月[10](2021)在《增温与施氮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温度作为植被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其变化必将对植物生理生态产生深刻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增暖速率相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高寒地区尤为显着。同时,近几十年,伴随农业和工业集约化,化学肥料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量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氮沉降的热点区域,且氮沉降量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增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已受到严重威胁。氮素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其供给水平直接影响植物代谢生理过程。本研究采用OTCs系统模拟增温和外源氮素添加的方式,分析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优势种小嵩草(Kobresia humilis)、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和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 ii)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对短期增温、施氮及其二者交互作用的响应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种植物对增温和施氮适应性,试图阐明气候变化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产生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调整及适应机制,揭示三者对气温升高的响应模式及差异,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低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叶绿素a相比无增温处理均显着增加(p<0.05),叶绿素b无显着变化(p>0.05),类胡萝卜素显着减少;高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均显着减少,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叶绿素a显着减少,而藏嵩草无显着变化。低氮水平下,3种植物叶绿素a相比无氮添加处理均显着增加,类胡萝卜素显着减少,而3种植物叶绿素b则变化各异,小嵩草无显着变化,藏嵩草显着增加,青藏苔草则显着减少;高氮水平下,仅小嵩草叶绿素a无显着变化,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均显着增加,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叶绿素b无显着变化,而藏嵩草叶绿素b显着增加,且3种植物类胡萝卜素均显着降低。低氮水平下,低增温处理时3种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无增温和高增温处理;无氮添加和高氮处理下,3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在高增温处理相比低增温处理有所减少。小嵩草和藏嵩草叶绿素含量在同一增温条件下对氮素添加均表现为极为敏感,且3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于低增温高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本研究中发现,在同一增温(氮添加)处理下,不同氮添加(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不一。(2)低增温处理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相比无增温处理无显着变化,可溶性糖显着增加,而藏嵩草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显着增加,可溶性糖无显着变化;高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氨酸均显着增加,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显着减少,而藏嵩草可溶性糖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则无显着变化。低氮水平下,3种植物脯氨酸相比无氮添加处理均显着减少,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显着增加,而小嵩草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减少,3种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增加;高氮水平下,3种植物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降低,小嵩草和藏嵩草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降低,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则无显着变化,3种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各异,小嵩草可溶性蛋白无显着变化,藏嵩草显着增加,而青藏苔草显着减少。无氮添加处理下,3种植物叶片脯氨酸含量均于高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显着高于无增温和低增温处理;低氮处理时,3种植物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不一,小嵩草脯氨酸含量随温度升高呈减少趋势,藏嵩草则表现为增加趋势,而青藏苔草则是先增加后减少,但3种植物脯氨酸含量于低增温和低氮添加交互作用下与无氮添加处理差异不显着,甚至显着低于无氮添加处理。无氮添加处理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含量于增温处理下均显着低于未增温,而藏嵩草于高增温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无增温和低增温处理;低氮和高氮处理下,3种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在低增温处理下均维持于正常处理或显着低于无增温处理。同一处理条件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无氮添加处理下,2种植物均于低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氮素添加处理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蛋白含量于高增温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值;无氮添加处理下,小嵩草可溶性蛋白随温度增加呈减少趋势,且于高增温处理下达到实验处理最小值。(3)低增温处理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丙二醛相比无增温处理显着减少,而藏嵩草无显着变化;高增温处理下,小嵩草和藏嵩草丙二醛显着减少,而青藏苔草无显着变化;3种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不同增温下呈不同变化趋势。低氮水平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丙二醛含量相比无氮添加处理显着减少,而藏嵩草显着增加,小嵩草和青藏苔草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而藏嵩草显着减少,小嵩草和藏嵩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着变化,而青藏苔草显着增加;高氮水平下,小嵩草和藏嵩草丙二醛含量显着减少,而青藏苔草无显着变化,小嵩草和青藏苔草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而藏嵩草显着减少,3种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各异,小嵩草显着减少,藏嵩草显着增加,青藏苔草无显着变化。3种植物丙二醛含量均于高增温和高浓度氮添加交互作用下达到最大值,无氮添加处理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丙二醛含量于低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小嵩草则在低增温处理下较无增温显着下降;无增温和低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丙二醛含量对氮素添加极为敏感,且低浓度氮素添加并未对植物产生正向作用,反而一定程度加剧了胁迫;高增温处理下,高浓度氮添加促进了植物抗氧化物和抗氧化酶的合成,使得3种植物丙二醛含量相比低浓度氮添加处理显着下降。在同一氮添加处理下,小嵩草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于低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高增温处理下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无增温处理,而藏嵩草和青藏苔草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于低增温和高氮交互处理及高增温和低氮交互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氮添加处理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超氧化物歧化酶均随温度上升呈增加趋势。(4)3种植物对增温的适应性,根据不同条件从强到弱依次为:无增温处理下,小嵩草>青藏苔草>藏嵩草;增温条件下,青藏苔草>小嵩草>藏嵩草。3种植物对施氮的适应性,不同氮添加条件下从强到弱次序并未发生改变依次为:小嵩草>青藏苔草>藏嵩草。

二、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对梭梭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对梭梭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外源褪黑素和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褪黑素与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2.2 褪黑素与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
    2.3 褪黑素与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2.4 褪黑素与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的影响
    2.5 褪黑素与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6 褪黑素与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2.7褪黑素和脱落酸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3)外源水杨酸和脱落酸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1.2.1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高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4 高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3 水杨酸在缓解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1.4 脱落酸在缓解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外源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S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特征的影响
        2.2.2 S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S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2.4 S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2.5 S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2.2.6 S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外源脱落酸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B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形态特征的影响
        3.2.2 AB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AB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2.4 AB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AB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3.2.6 ABA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外源水杨酸和脱落酸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A+ABA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特征的影响
        4.2.2 SA+ABA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SA+ABA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4.2.4 SA+ABA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5 SA+ABA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4.2.6 SA+ABA复合处理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转录组的胡杨种子萌发耐旱机制及MYB基因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1.2.2 转录组研究进展
        1.2.3 可变剪切研究进展
        1.2.4 MYB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干旱胁迫、外源激素处理条件下的胡杨萌发期转录组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药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胡杨种子材料处理
        2.2.2 RNA的提取和处理
        2.2.3 R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2.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分析
        2.2.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基因分析
        2.2.6 转录因子注释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旱胁迫、外源激素处理条件下种子萌发和胚生长特性
        2.3.2 胡杨种子萌发期转录组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干旱胁迫、外源激素处理条件下胡杨萌发期可变剪切鉴定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可变剪切事件的鉴定
        3.2.2 差异可变剪切基因的鉴定
        3.2.3 关键差异可变剪切基因GO基因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与关键差异可变剪切基因韦恩图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全部可变剪切的基础分析
        3.3.2 差异可变剪切基因的鉴定
        3.3.3 关键差异可变剪切的GO分析
        3.3.4 差异表达基因与关键差异可变剪切基因韦恩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胡杨MYB转录因子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杨柳科MYB转录因子的鉴定与进化树的构建
        4.3.2 杨柳科MYB转录因子保守基序预测
        4.3.3 胡杨MYB转录因子基因结构分析
        4.3.4 胡杨MYB转录因子染色体定位
        4.3.5 胡杨MYB转录因子与杨柳科种间共线性分析
        4.3.6 胡杨MYB转录因子功能预测
        4.3.7 胡杨MYB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干旱、激素处理下的胡杨萌发期转录组分析
        5.1.2 干旱、激素处理下的胡杨萌发期可变剪切分析
        5.1.3 胡杨MYB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三种外源物质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生长发育
        1.1.1.1 营养生长
        1.1.1.2 生殖生长
        1.1.2 生理生化
        1.1.2.1 细胞膜
        1.1.2.2 渗透调节物质
        1.1.2.3 抗氧化系统
        1.1.2.4 光合系统
        1.1.3 分子响应
        1.1.3.1 功能蛋白基因
        1.1.3.2 调控蛋白基因
    1.2 缓解植物干旱胁迫伤害的主要化学措施
        1.2.1 阿魏酸
        1.2.2 黄腐酸
        1.2.3 氧化石墨烯
        1.2.4 其他
    1.3 芍药属植物在干旱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
        1.3.1 芍药组在干旱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
        1.3.2 牡丹组在干旱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阿魏酸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相对含水量测定
        2.1.2.2 ROS积累水平测定
        2.1.2.3 REC测定
        2.1.2.4 Pro含量测定
        2.1.2.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1.2.6 光合特性测定
        2.1.2.7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1.2.8 解剖结构观察
        2.1.2.9 耐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2.1.2.10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植株表型的影响
        2.2.2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2.3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ROS积累水平的影响
        2.2.4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Pro和REC的影响
        2.2.5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6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2.7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2.8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2.2.9 阿魏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耐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黄腐酸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相对含水量测定
        3.1.2.2 ROS积累水平测定
        3.1.2.3 REC测定
        3.1.2.4 Pro含量测定
        3.1.2.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1.2.6 光合特性测定
        3.1.2.7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3.1.2.8 解剖结构观察
        3.1.2.9 耐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3.1.2.10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植株表型的影响
        3.2.2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2.3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ROS积累水平的影响
        3.2.4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Pro和REC的影响
        3.2.5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6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7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8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2.9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凤丹耐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氧化石墨烯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及水溶液制备
        4.1.2.2 相对含水量测定
        4.1.2.3 pH值测定
        4.1.2.4 ROS积累水平测定
        4.1.2.5 REC测定
        4.1.2.6 Pro含量测定
        4.1.2.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1.2.8 光合特性测定
        4.1.2.9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4.1.2.10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4.1.2.11 拉曼光谱分析
        4.1.2.12 耐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4.1.2.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氧化石墨烯的特征
        4.2.2 干旱胁迫下氧化石墨烯处理的土壤特性
        4.2.3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下凤丹植株表型的影响
        4.2.4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ROS积累水平的影响
        4.2.5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REC和Pro的影响
        4.2.6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7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8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9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凤丹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2.10 氧化石墨烯对干旱胁迫下凤丹耐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2.11 氧化石墨烯在凤丹中的积累
    4.3 讨论
第5章 凤丹PoFBA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2.1 PoFBA基因克隆
        5.1.2.2 目的片段的回收和连接转化
        5.1.2.3 pCAMBIA1301-PoFBA载体构建
        5.1.2.4 亚细胞定位观察
        5.1.2.5 转基因烟草的检测与鉴定
        5.1.2.6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相关指标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oFBA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5.2.2 PoFBA基因的超表达载体构建
        5.2.3 PoFB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5.2.4 转基因烟草的检测与鉴定
        5.2.5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相关指标测定
        5.2.5.1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植株表型的影响
        5.2.5.2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5.2.5.3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叶片ROS积累水平的影响
        5.2.5.4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叶片Pro和REC的影响
        5.2.5.5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2.5.6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叶片FBA和Rubisco活性的影响
        5.2.5.7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5.2.5.8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2.5.9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烟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2.5.10 干旱胁迫对同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耐盐碱性田间鉴定与抗逆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1.2.2 植物耐盐碱性的鉴定方法
        1.2.3 植物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
        1.2.4 脱落酸(ABA)与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1.2.5 脱落酸(ABA)的诱抗效应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紫花苜蓿品种的耐盐碱性田间鉴定及其鉴定指标的识别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盐碱处理和非盐碱处理下植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遗传变异
        2.2.2 基于不同方法下的紫花苜蓿耐盐碱性分类
        2.2.3 基于不同的方法来识别反映紫花苜蓿耐盐碱性的鉴定指标
    2.3 讨论
        2.3.1 评价耐盐碱性预测的适宜性及耐盐碱品种的鉴定
        2.3.2 识别预测紫花苜蓿耐盐碱性最重要的指标
第3章 不同耐碱性的紫花苜蓿品种响应碱胁迫的生理及转录组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碱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点的筛选
        3.2.2 碱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3.2.3 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碱胁迫对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3.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识别和分类
        3.2.6 DEGs的 GO功能分类
        3.2.7 DEGs的 KEGG功能分类
        3.2.8 CAR分类下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3.2.9 TAR和 SAR分类下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3.2.10 基因表达的定量PCR验证
    3.3 讨论
        3.3.1 紫花苜蓿对碱胁迫的生理调节
        3.3.2 与细胞壁和细胞膜保护相关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3.3.3 与DNA复制和修复相关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3.3.4 与MAPK信号转导相关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3.3.5 与ROS稳态相关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3.3.6 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3.3.7 与品种特异性代谢通路相关的核心碱响应基因
第4章 外源脱落酸(ABA)对紫花苜蓿耐碱胁迫的诱抗效应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 ABA 诱抗对 MDA 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外源ABA诱抗对叶片枯萎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4.2.3 外源ABA诱抗对ROS积累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4 外源ABA诱抗对离子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5 外源ABA诱抗对胁迫耐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外源ABA诱抗缓解了紫花苜蓿的碱胁迫损伤
        4.3.2 外源ABA诱抗增强了紫花苜蓿的抗氧化能力
        4.3.3 外源ABA诱抗调节了紫花苜蓿的离子平衡
        4.3.4 外源ABA诱抗增强了紫花苜蓿的渗透调节能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盐碱胁迫研究进展
        1.1.1 盐碱地的现状
        1.1.2 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3 盐碱地改良及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1.2 植物抗盐碱的生理生化基础
        1.2.1 渗透调节物质
        1.2.2 抗氧化系统
        1.2.3 离子平衡
    1.3 S-诱抗素的研究进展
        1.3.1 脱落酸的的发现
        1.3.2 S-诱抗素的登记情况
        1.3.3 S-诱抗素植物生理活性的应用研究
    1.4 目的与意义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作物品种
        2.1.4 供试药剂
        2.1.5 供试土壤
    2.2 试验设计
        2.2.1 S-诱抗素浸种处理对玉米萌发的影响
        2.2.2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萌发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2.2.3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2.2.4 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对玉米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2.2.5 S-诱抗素对盐碱地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根系活力测定
        2.3.2 叶绿素总含量的测定
        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5 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S-诱抗素浸种处理对玉米萌发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玉米萌发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S-诱抗素浸种处理对玉米萌发的影响
    3.2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萌发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2.1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根活力的影响
        3.2.3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3.2.4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3.1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3.3.2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根活力的影响
        3.3.3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3.3.4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对玉米萌发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4.1 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3.4.2 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根活力的影响
        3.4.3 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3.4.4 S-诱抗素拌种和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第一年大田试验)
        3.5.1 S-诱抗素对盐碱地玉米生长的影响
        3.5.2 S-诱抗素对盐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3.6 S-诱抗素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第二年大田试验)
        3.6.1 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3-5叶期)生长的影响
        3.6.2 S-诱抗素对玉米各生长时期株高的影响
        3.6.3 S-诱抗素对玉米各生长时期叶绿素的影响
        3.6.4 S-诱抗素对玉米各生长时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5 S-诱抗素对盐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4.2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3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5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S-诱抗素对盐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5.2 S-诱抗素对盐碱胁迫下玉米生理生化的影响
    5.3 S-诱抗素对盐碱胁迫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6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CO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O_2加富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1.1 CO_2加富对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1.1.2 CO_2加富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1.3 CO_2加富对植物叶片气孔运动的影响
        1.1.4 CO_2加富对植物碳代谢的影响
        1.1.5 CO_2加富对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影响
    1.2 ABA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2.1 ABA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1.2.2 ABA的信号转导及合成代谢
        1.2.3 ABA调控气孔运动的机理
        1.2.4 ABA与非生物胁迫
    1.3 试验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生长量的测定
        2.3.2 叶片光合特性相关指标测定
        2.3.3 气孔运动相关酶的测定
        2.3.4 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及碳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2.3.5 活性氧和细胞膜稳定性测定
        2.3.6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2.3.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3.8 ASA、DHA、GSH和 GSSG含量测定
        2.3.9 APX、GPX、DHAR、GR活性测定
        2.3.10 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2.3.11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3.2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光合色素含量
        3.2.2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3.2.3 光合碳同化关键酶活性
        3.2.4 叶绿素荧光参数
    3.3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叶片气孔运动的影响
        3.3.1 气孔运动相关酶活性
        3.3.2 气孔运动相关基因表达量
    3.4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3.4.1 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3.4.2 叶片碳代谢关键酶活性
    3.5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5.1 叶片活性氧及丙二醛含量
        3.5.2 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3.5.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3.5.4 叶片ASA-GSH循环
    3.6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4.2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气孔运动影响
    4.3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4.4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5 CO_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的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外源脱落酸对NaCl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气孔特征及光合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玉米气孔印迹的采集与测量
        1.2.2 玉米气孔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1.2.3 玉米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1.2.4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1.2.5 玉米生长参数的测定
        1.2.6 玉米光系统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脱落酸对Na Cl盐胁迫下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
    2.2 外源脱落酸对Na Cl盐胁迫下玉米气孔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2.3 外源脱落酸对Na Cl盐胁迫下玉米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4 外源脱落酸对Na Cl盐胁迫下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 外源脱落酸对盐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和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10)增温与施氮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模拟增温方式
        1.2.2 外源氮素添加方式
        1.2.3 增温、施氮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1.2.4 增温、施氮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5 增温、施氮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6 适应性综合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侧重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
        2.4.1 光合色素指标测定
        2.4.2 渗透调节物质指标测定
        2.4.3 抗氧化系统指标测定
    2.5 统计分析
        2.5.1 综合评价
        2.5.2 数据处理
3 增温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光合色素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增温处理后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分析
        3.1.2 施氮处理后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分析
        3.1.3 增温施氮交互处理后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分析
    3.2 小结与讨论
        3.2.1 增温对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3.2.2 施氮对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3.2.3 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4 增温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高寒草甸优势物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增温处理后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分析
        4.1.2 施氮处理后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分析
        4.1.3 增温施氮交互处理后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分析
    4.2 小结与讨论
        4.2.1 增温对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2 施氮对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3 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 增温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高寒草甸优势物种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增温处理后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分析
        5.1.2 施氮处理后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分析
        5.1.3 增温施氮交互处理后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分析
    5.2 小结与讨论
        5.2.1 增温对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2 施氮对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3 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6 增温和施氮下3 种植物适应性综合评价
    6.1 结果与分析
        6.1.1 3 种植物对增温的适应性分析
        6.1.2 3 种植物对施氮的适应性分析
    6.2 小结与讨论
        6.2.1 3 种青藏高寒草甸植物增温适应性评价
        6.2.2 3 种青藏高寒草甸植物施氮适应性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对梭梭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作用机理及其分类[J]. 高倩,冯棣,刘杰,张敬敏,韩其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 [2]外源褪黑素和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猕猴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刘芯伶,彭玉婷,王云梅,夏惠,梁东,胡容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4)
  • [3]外源水杨酸和脱落酸对高温胁迫下金花菜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研究[D]. 王栋麟. 扬州大学, 2021(08)
  • [4]基于转录组的胡杨种子萌发耐旱机制及MYB基因家族研究[D]. 曲文蕊.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三种外源物质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D]. 方紫雯. 扬州大学, 2021(08)
  • [6]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耐盐碱性田间鉴定与抗逆生理机制的研究[D]. 魏天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7]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D]. 张建业.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CO2加富与外源ABA对受旱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贺新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外源脱落酸对NaCl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气孔特征及光合性能的影响[J]. 张浩,吴子龙,付伟,叶嘉,马杰,郝立华,常志杰,郑云普. 生态学杂志, 2021(07)
  • [10]增温与施氮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冯月.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脱落酸论文 金花菜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植物种植论文

上一篇: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亚急性联合变性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