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卢东升[1](2021)在《大别山区野生木本盆景植物资源综合评价》文中指出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别山区28科68种野生木本盆景植物从观赏价值、艺术加工可塑性、应用潜力、生物学特性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盆景植物观赏价值、艺术加工可塑性在大别山区野生木本盆景植物资源综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综合评价分值排序将木本盆景植物分为4个等级:Ⅰ级(评价值>4),开发利用价值高的盆景植物,共18种;Ⅱ级(评价值3.5~4.0),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盆景植物,共12种;Ⅲ级(评价值3.0~3.5),开发利用价值一般的盆景植物,共20种;Ⅳ级(评价值<3),开发利用价值较低的盆景植物,共18种.
周刚[2](2019)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位于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位置,野生观赏植物种类丰富,本研究以保护区为调查研究区域,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并进行鉴定及植物标本分析,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旨在为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的保护、植物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异地驯化提供数据与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观赏植物资源是十分丰富,种子类野生观赏植物最多,含88科,在保护区总种子植物科数中占比66.7%,有219属种子类野生观赏植物,在保护区种子植物属数中占比39.1%,有383种种子类野生观赏植物,在该区总种子植物种数的占比为28.4%。自然保护区内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有5科39属62种,双子叶植物有80科172属338种。(2)保护区内主要观赏植物按照观赏类型组成分为观赏木本植物(36科60属95种)、草本植物(42科111属155种)、攀援植物(11科13属14种)、竹类植物(1科4属7种),共计4大类。(3)保护区观赏植物,根据园林用途可作独赏树的有18科30属46种,行道树12科18属24种,垂直绿化植物11科13属14种,绿蓠植物9科12属18种,地被植物15科22属28种,花坛花境植物22科30属39种。
宋佳昱[3](2019)在《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当代园林规划建设中,随着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需求趋向多样化,植物景观所创造的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引起重视,在大量引入外来种景观植物之后,当地植物景观的地域独特性降低,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独具地域特色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等突出优势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通过植被调查和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并结合实地情况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展望,是全面了解研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琼海白石岭地区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文献调查基础上对当地植物进行野外的植物调研考查,研究白石岭自然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群落结构,并进行地理区系分析、野生植被的演变规律的探讨;在系统了解白石岭地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基础上,从中筛选出有野生观赏植物组成、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并进行筛选评价;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从地区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分布等方面进行分别讨论,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作为单因子,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叠加分析得地区植被生态敏感性,以了解白石岭地区植被未来发展优化所面临的生态情况,基于植被研究结果和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对白石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路线及样方调查,白石岭地区植物共736种,隶属149科468属,其中当地植物674种,外来栽培植物62种。在736种植物中,蕨类植物48种,隶属22科,36属;裸子植物6种,隶属4科,4属;被子植物679种隶属123科,428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561种,隶属104科,345属,单子叶植物118种,隶属19科,83属。在674种当地植物中,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总科数的70.42%,总属数的的 93.41%。(2)白石岭植被类型主要有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其中自然植被为次生林,次生在周边的灌丛、草丛多分布在林缘或镶嵌分布,如多花山猪菜、野生芭蕉及山黄麻等多种乔灌木形成藤、草、树混合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槟榔园、橡胶林和小面积的景区人工植被等。对区域内自然次生林植被进行样地调查的数据分析,总体上为热带雨林次生林,由鸭脚木、木荷、黎蒴栲、山油柑等优势种构成,对所调查的12个样地进行Pcord聚类分析分类,得出有一定差异的5个森林群落。次生林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3.00-4.00之间,属中偏低。(3)筛选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当地野生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约370种,隶属118科249属,包括海南特有种2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4种,并根据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评价观赏植物在观花、观果、行道庭院、垂直绿化、地被植物的应用,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4)为了解白石岭地区各区域不同的植物生态敏感性程度,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四类区域,分别占白石岭区域总面积比重的3.48%、16.91%、77.44%、2.16%,区域内以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为主。将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分布为基础,结合地块敏感区等级将白石岭地区划分为不同地块5个类型:次生林保护类区域、槟榔林改善类区域、橡胶林改善类区域、草灌修护类区域、人工植物造景区域,根据该地区主要植物分布现状适当增补观赏植物资源。结合白石岭地区空间分析角度,根据白石岭植被现状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对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提出应用改善的建议与展望以丰富植物多样性、提高地块内植物的景观价值与经济效益。(5)以野生植被调查、GIS系统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植被配置角度的生态敏感性研究等方法,从而对白石岭地区植被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以为白石岭地区未来植被的保护和优化提供数据资料和参考启发。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以保护为主,封禁保护植物区域,自然封禁措施结合补种植被的方式以促进植被恢复速度,选择九节、白背叶、潺槁木姜子、石斑木、楹树、紫玉盘、余甘子、草豆蔻、梵天花等植物结合原有次生林不同类型群落的木荷、华润楠、阴香、黄杞、黧蒴栲、鸭脚木野生植物进行配置。槟榔、橡胶林改善区以修复改善为主,选择能快速成林的植物种类,在短期内建立速生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如铁刀木、印度紫檀、盆架子、楹树、黄牛木、苦楝、小叶榄仁等;以保留槟榔林植物景观为目标可保留槟榔,丰富林下的下层植被如朱砂根、海南草珊瑚、梵天花、草豆蔻、积雪草、鸦胆子等植物。草灌修护类区域以荒坡成林为目的,选择耐贫瘠耐旱的海南菜豆树、厚皮树、木棉、乌材、黄牛木、岭南山竹子、猫尾木等白石岭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从而达到对植物景观发展研究的目的。人工植物造景区域以现有的观赏植物栽培种与野生植物搭配为原则,达到丰富植物层次、增强乡土特色的目的,将现有栽培种搭配观赏价值高的朱顶红、文殊兰、黄蝉、艳山姜、巴西野牡丹等观花植物,毗邻水库的近水区域,可应用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中的水石榕、白千层、鸢尾、蒲草、闭鞘姜等亲水性植物营造丰富的滨水植物景观。
李煜[4](2017)在《山西野生观赏被子植物的特点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方面做过许多调查,基本摸清了野生观赏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但有关调查的报道多局限在分类和重点种类的描述上。本文结合《山西植物志》、《山西野生花卉》,主要根据植物的花色、花型、花的大小、花期以及叶片和整株特征,对山西野生观赏被子植物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花色特征资料较全的314种、海拔分布资料较全的224种、花期资料较全的173种在不同月份开花的331种次观赏植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在统计的393种野生观赏被子植物中,属数排在前三位的科为蔷薇科、毛茛科和豆科,分别占总属数的8.5%、7.5%和6.0%;百合科、龙胆科、唇形科、兰科、木樨科、虎耳草科、菊科、瑞香科、忍冬科和紫草科等均超过5个属;上述13个科仅占野生观赏被子植物总科数18.1%,所包含的属占总属数的57.3%。另外单属科有44个。2、10种以上的科有12个,所包含的种占总数的62.3%。种数最多的科为蔷薇科,其次为豆科,毛茛科排在第三位。三个科的种数分别占总种数的17.8%、7.4%和6.4%。其余依次为忍冬科、百合科、木樨科、龙胆科、虎耳草科、唇形科、卫矛科、槭树科和兰科。3、对314种山西野生观赏被子植物花色的统计结果,不同花色种类占总花色种次的比例依次为,黄色类29.2%,紫色类20.5%,白色17.6%,红色类12.5%,绿色类10.6%和蓝色类9.6%。4、对61科的植物花色进行统计,结果在蔷薇科中红色、黄色、白色花的种类均排在第一,紫色花为唇形花科,其他分别为绿色卫矛科,蓝色龙胆科,淡黄色豆科和忍冬科,黄绿色卫矛科、槭树科和虎耳草科,淡紫淡粉色蔷薇科。5、从11种花色类型在各科的分布情况看,毛茛科花色类型最多,有9类,其次为豆科8类,具有6类花色的科分别是龙胆科、玄参科、忍冬科、唇形科、百合科和木樨科,具有5类花色的科有蔷薇科、兰科、景天科、紫草科。6、224种野生观赏植物在海拔高度的分布比例,按照1000米以下、1000-1500米、1500-2000米、2000-2500米和2500米以上的顺序分别为9.8%、19.6%、31.7%、15.6%和22.3%。表明植物在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种类分布最多。7、1500-2000米之间海拔生长的植物分布的科最多,以此为界限,高于或低于该海拔高度分布的植物科的数目有所减少,低于该海拔高度分布的植物科的数目更少。海拔低于2500米均以蔷薇科的种类最多,高于2500米则以毛茛科植物种类最多。8、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西野生观赏被子植物白色花种类最多;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植物,红色花类最多;分部在各海拔段的植物蓝色花最少。9、对173种在不同月份开花的331种次植物的花期统计结果,花期分布在3月至10月之间,5月份开花种类最多。按开花种次依次排列的月份为,5月、6月、4月、7月、8月、3月和9月、10月,开花种次的比例分别为41.1%、29.6%、12.1%、10.3%、3.6%、1.2%、0.9%。综合山西野生观赏植物的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蔷薇科、豆科和毛茛科是野生观赏植物丰富的三个科;花色种类从多到少依次为黄色、紫色、白色、红色、绿色、和蓝色,毛茛科花色类型最多;海拔2000米以下白色花种类最多,海拔2000米以上红色花类种类最多,各海拔段的蓝色花最少;植物在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种类以及分布的科最多;海拔低于2500米蔷薇科的种类最多,高于2500米则以毛茛科植物种类最多;花期分布在3月至10月之间,5月份开花种类最多,10月最少。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提出山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蔡殷知[5](2013)在《观赏植物评价方法研究及评价模型应用 ——以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野生观赏植物是在自然野外环境条件下生长,适应当地气候、水热和土壤条件,并表现出较强活力的观赏植物,它们具有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引种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研究和培育新优观赏植物品种的重要原始资源。江西省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野生观赏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2012年5月–2012年11月,采用样线结合样地调查方法对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区内有天然分布的野生观赏植物102科,248属,482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6属7种;裸子植物4科7属8种;双子叶植物82科187属388种,单子叶植物9科45属77种。2.对保护区野生植物的科属成分分析得知:含10种以上的大科,即优势科有蔷薇科、禾本科、樟科、豆科、壳斗科、山茶科、菊科、槭树科、绣球花科、百合科、兰科、马鞭草科、忍冬科、杜鹃花科和大戟科15科;含9种以上的大属有槭属Acer(11种)和樱属Cerasus(9种)2属。3.从物种丰富度、生活型、珍稀性、观赏性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适宜观赏的野生植物的多样性。铜钹山野生观赏植物的种类丰富,按生活型不同可将木本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按主要观赏部位不同可将保护区的野生观赏植物分为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观姿植物4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野生观赏植物有14种,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6种。4.建立了一套野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模型分为5层,每层下面由若干指标构成,共有37个指标。5.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的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得出60种观赏价值较高的观花、观果、观叶、观姿植物,重点推荐其中35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观赏树种。而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紫茎(Stewartia sinensis)、水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var. sinica)、乳源木莲(Manglietiae yuyuanensis)、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等又是其中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
胡佩龙[6](2013)在《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及其观赏特性》文中认为南宁树木园是广西最大的树木标本园,引种栽培了许多树木种类。笔者采用全面踏查及典型植被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树木园树种资源,统计树种资源的丰富度;探讨园区四大主要功能区的植物资源现状;从观赏植物学角度,分析园区树种的观赏特性、开发、应用状况,旨在为树木园树种资源的保护、开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树木园各功能区的特点,调查分析其中的凤江绿野、菩提大观园、游乐世界、管理与生活区等四大功能树木的种类资源、群落结构特征、配置景观状况等。(2)调查统计结果,南宁树木园2012年有树木624种(含亚种、变种、变型),隶属于101科347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4属25种,被子植物93科333属599种(含双子叶植物89科309属566种,单子叶植物4科24属33种).。(3)通过对树木园1988年和2012年树种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1988年有树木123科508属1271种,2012年比1988年树木减少687种(隶属于106科330属),树木种数减少了54.05%,同时树木园增加新树种40种(隶属于29科35属),占2012年树木种数的6.41%,增加的树种多为近年外来园林绿化树木。(4)统计分析树木园树木的科、属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该园科的地理分布类型主要集中在泛热带型(39科),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以热带亚洲型(73属)及泛热带型(63属)为主。树木的科、属均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呈现热带及亚热带性质,与区域气候特点相宜。(5)树木园树木种数≥20的优势科有9科,即大戟科(Euphorbi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山茶科(Theaceae)、桑科(Moraceae)、棕榈科(Palmae)、苏木科(Caesalpini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种数≥5的优势属有18属,它们是榕属(Ficus)、山茶属(Camellia)、蒲桃属(Syzygium)、含笑属(Michelia)、锥属(Castanopsis)、桉属(Eucalyptus)、杜英属(Elaeocarpus)、安息香属(Styrax)、柑橘属(Citrus)、合欢属(Albizia)、红豆属(Ormosia)、榄仁属(Terminalia)、簕竹属(Bambusa)、柿属(Bambusa)、黄檀属(Dalbergia)、决明属(Cassia)、木槿属(Hibiscus)、木莲属(Manglietia)。(6)树木园树木有中国特有分布型9属,广西特有种3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种);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18种;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象有33种(其中重点调查24种,一般调查9种);59种树木被列入中国红色物种名录(24种属中国特有红色树木);37种树木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7)通过树木园树种构成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针叶树种:阔叶树种≈1:27;乔木:灌木:藤本≈12:7:1;常绿树种:落叶树种=3:1;以《广西植物名录》作为种源依据,乡土树种:外来树种:栽培树种:归化种≈67:17:20:1。(8)按观赏特性划分,树木园树木主要有观姿树种(147种)、观花树种(164种)、观果树种(113种)、观花观果树种(59种)、观叶树种(185种)、观干树种(25种)、观根树种(14种)等7大类;按园林应用方式划分,则主要有庭荫树(157种)、行道树(133种)、园景树(421种)、花灌木(123种)、藤木(32种)、绿篱树种(94种)、木本地被植物(56种)、水土保持树种(130种)、湿生树种(61种)、抗污染树种(92种)、民族树种(139种)等11类。(9)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树种资源进行二次筛选,构建递阶层次结构(3层),确定标准层(9个)的综合权重值,以综合评价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161种,并比较其优先开发利用次序。(10)文章剖析了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初步的针对性建议。
王月清[7](2013)在《秦巴山区主要野生植物调查与观赏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但迄今为止,就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很少,因此,对于秦巴山区野生花卉资源状况还尚未充分了解。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结合,对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结果表明了秦巴山区主要的野生植物有206种,隶属于49科133属,其中蕨类植物有3科4属4种,单子叶植物有6科16属23种,双子叶植物有40科113属179种。共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蕨类和竹类5种生活型,其中草本类植物最多,乔木:灌木:草本为16:26:50。在这些野生观赏植物中,蔷薇科包含的属最多,其他为毛茛科、百合科、唇形科、木犀科、罂粟科等。根据观赏部位将木本观赏植物分为观姿类、观花类、观果类、观花观果类;将草本观赏植物分为观叶类、观花类、观花观叶类、观花观果类。其中野生木本植物观花类资源有18科32属54种。主要集中在蔷薇科(13种)、杜鹃花科(6种)、忍冬科(6种)。观姿类植物共有9科11属12种植物。野生观花、观果类植物5科15属23种。草本观赏植物中观花类植物有23科68属95种,主要以毛茛科(13种)、菊科(9种)、报春花科(7种)、唇形科(7种)、罂粟科(7种)、旋花科(6种)、兰科(5种)、龙胆科(4种)、百合科(4种)占优势。观花、观叶类植物有5科5属10种,其中以蔷薇科(4种)占优势。观果、观花类草本植物资源较少。综合考虑观赏植物花、果、叶和生态学特征等因素,建立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观赏性评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该区151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观赏性评价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级的野生植物共有34种,其中包括10种木本类观花植物和14种草本类观花植物。主要的木本观花植物有臭牡丹、珍珠梅、巴东醉鱼草、腊莲八仙花等,草本类的观花植物有鸢尾、华北耧斗菜、曼陀罗等植物;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I级的野生植物共有53种,其观赏植物主要有观花类草本、观花类木本、观花观果类木本三部分构成;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II级的野生植物共有37种;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V级的野生植物共有16种。在秦巴山区主要的野生观赏植物中,优势科有蔷薇科、毛茛科、木犀科、忍冬科、百合科、唇形科等,优势科植物占总调查植物资源总数的一半之多,达55.82%。优势属为报春花属、委陵菜属、荚蒾属、绣线菊属、翠雀花属、蔷薇属、女贞属等,优势属植物占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总种数的51.46%。根据对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生态适应性分析可知,分布在5002000m的植物种类数最多达50%,其次是海拔12002000m的为41种,占调查总数的19.90%;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植物种类为33种,占调查总数的16.02%;分布在5001200m以上的最少仅为22种,占到10.68%。秦巴山区野生植物34.47%分布范围较广;分布较广和一般的植物分别占调查资源总数的20.87%和27.67%,分布较窄的植物相对来说最少,仅占16.99%。灌木丛为集中分布生境,分布的种数最多达到85种,占调查总数的41.26%,主要分布有木犀科、蔷薇科、忍冬科等科。以忍冬科、十字花科、茜草科等为主的57种植物分布在林下,占调查总数的27.67%;在荒坡路旁分布的植物占31.67%;分布在沟谷边的植物占全部的18.44%;以草地为主要分布生境的植物有56种,主要为一些报春花科、蔷薇科、毛茛科等植物。
涂清芳[8](2012)在《琅琊山风景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评价》文中提出琅琊山地处安徽滁州西南,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华东地区着名的文化旅游胜地。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起,琅琊山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然而关于琅琊山植物资源的系统研究目前还很少。本研究通过实地植物样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等,整理并分析琅琊山风景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并对琅琊山野生植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的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经样线调查和文献整理,筛选出野生、半野生状态的观赏植物共111科313属487种,包含裸子植物4科8属8种,被子植物107科306属479种。(2)根据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及观赏特性等,对筛选出的487种野生观赏植物进行了优势科、优势属、单种科、生长型、观赏型、应用型的分析,指出这些植物的观赏特点与园林中的运用方式。(3)整理出琅琊山风景区中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并对主要濒危植物进行分布、数量及生长状况的调查,提出可持续发展及保护建议。(4)通过在琅琊山各个方位的不同山上做的14个样方,对琅琊山风景区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对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为野生植物群落的优化及开发提供数据参考。(5)以样方调查与分析的数据为基础,对各个野生植物群落进行景观现状及优化分析,并精简提炼出21个适应性强且美观的野生植物搭配模式,为野生植物群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田朝阳,田国行[9](2012)在《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区系和多样性以及园林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资源调查以及资料查阅,统计出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计34科58属145种。34科分成9个分布类型,其中分布最多的为泛热带(32.35%)及北温带(23.52%),其次为世界分布(14.70%);58属分成14个分布类型,其中分布最多的为泛热带(17.24%)和东亚—北美间断(17.24%),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12.07%)。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区系亚热带成分较高,同时又有大量温带成分,过渡特征明显。根据其区系分布和适应性等特点,提出优良种类的筛选和园林应用建议。
林燕,沈丽媛[10](2011)在《庆元县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文中认为通过野外调查,摸清了庆元县有野生木本观赏植物715种。按其观赏部位及用途分为庭院和行道观赏树种、花灌木园林树种、树桩盆景类园林树种、垂直绿化树种和竹类植物,通过对庆元县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进行评价,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AHP综合评价模型 |
| 2.2 68种大别山区野生木本盆景植物综合评价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野生观赏植物特性及分类 |
| 1.1.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定义 |
| 1.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特性 |
| 1.1.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类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2.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地自然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形地貌 |
| 2.1.3 植被状况 |
| 2.1.4 土壤条件 |
| 2.1.5 气候条件 |
| 2.2 研究内容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 2.3.2 实地调查 |
| 2.3.3 标本采集与鉴定 |
| 2.3.4 资料统计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
| 3.2 野生观赏植物的观赏类型组成 |
| 3.2.1 观赏木本植物 |
| 3.2.2 观赏草本植物 |
| 3.2.3 观赏攀援植物 |
| 3.2.4 观赏竹类植物 |
| 3.3 野生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分析 |
| 3.3.1 独赏树 |
| 3.3.2 行道树 |
| 3.3.3 垂直绿化植物 |
| 3.3.4 绿蓠植物 |
| 3.3.5 地被植物 |
| 3.3.6 花坛花境植物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4.2.1 保护区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
| 4.2.2 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 4.2.3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初步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文献综述 |
| 1.1.1 野生植物群落与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
| 1.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概念与研究进展 |
| 1.1.3 植物生态敏感区及GIS在植物调查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园林应用研究概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地概况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资料收集 |
| 2.2.2 野外调查方法 |
| 2.2.3 植物群落数置特征研究方法 |
| 2.2.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
| 2.2.5 定性和定置相结合研究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白石岭总体自然森林植被类型组成与结构特征 |
| 3.1.1 白石岭地区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 3.1.2 白石岭地区自然草本群落结构分析 |
| 3.2 白石岭植物资源组成及区系分析 |
| 3.2.1 野生植物种类概况及科属分级 |
| 3.2.2 科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 |
| 3.3 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筛选 |
| 3.3.1 野生观赏植物种类统计 |
| 3.3.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生活型及组成类型 |
| 3.3.3 野生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 3.4 白石岭植物资源GIS空间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
| 3.4.1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 3.4.2 单因子评价 |
| 3.4.3 白石岭植物分布的空间评价 |
| 3.4.4 自然植物群落分布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因子空间关系分析 |
| 3.4.5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布空间评价 |
| 3.5 观赏植物资源选择利用分析 |
| 3.5.1 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保护与利用分析 |
| 3.5.2 槟榔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
| 3.5.3 橡胶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
| 3.5.4 草灌修护类区域利用分析 |
| 3.5.5 人工景观区域及近水区域利用建议 |
| 4. 讨论 |
| 4.1 白石岭林相和植被质置评价 |
| 4.2 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
| 4.3 观货植物资源及应用前景分析 |
| 4.4 白石岭地域空间分析及植物生态敏感区评价 |
| 5. 结论与展望 |
| 6.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观赏植物的相关概念 |
| 1.1.1 野生观赏植物的概念 |
| 1.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特性 |
| 1.1.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分类 |
| 1.2 我国观赏植物资源概况及特点 |
| 1.2.1 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情况 |
| 1.2.2 我国野生观赏植物专科专项研究 |
| 1.2.2.1 野生观赏植物的科属分布 |
| 1.2.2.2 花部特征 |
| 1.2.2.3 野生兰科观赏植物 |
| 1.2.2.4 不同生境及野生宿根花卉资源调查 |
| 1.2.2.5 观赏蕨类 |
| 1.2.2.6 野生观赏草本植物 |
| 1.2.2.7 抗性观赏植物 |
| 1.2.2.8 地被植物 |
| 1.2.2.9 高山野生花卉 |
| 1.2.2.10 野生花卉专科研究 |
| 1.2.2.11 其他 |
| 1.3 山西野生观赏植物研究情况 |
| 1.3.1 山西省地理基本情况 |
| 1.3.2 山西野生观赏植物调查 |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山西野生观赏被子植物分类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研究材料 |
| 2.1.2 统计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山西野生观赏植物的分类结果 |
| 2.2.2 毛茛科、蔷薇科和豆科野生观赏植物属种分类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山西野生观赏被子植物的花色特征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统计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花色科属种统计结果 |
| 3.2.2 野生观赏植物花色的比例 |
| 3.2.3 野生观赏植物花色的比例 |
| 3.2.4 具有大花径和芳香味道的野生观赏植物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山西野生观赏被子植物的海拔分布和花期 |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统计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野生观赏植物的海拔分布 |
| 4.2.2 野生观赏植物海拔分布与科的关系 |
| 4.2.3 野生观赏植物海拔分布与花色的关系 |
| 4.2.4 野生观赏植物的花期分析结果 |
| 4.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综述 |
| 1.1 观赏植物基本概念 |
| 1.2 观赏植物的用途 |
| 1.3 野生观赏植物的价值及研究意义 |
| 1.4 对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1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状况及生态重要性 |
| 1.4.2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状况调查的意义 |
| 1.5 国内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动态 |
| 1.5.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 1.5.2 国内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 1.6 本文研究目标 |
| 第2章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 2.1 地理概况 |
| 2.2 气候、水文、土壤特征 |
| 2.3 植被地理概况 |
| 第3章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 |
| 3.1 项目来源及研究方法 |
| 3.1.1 项目来源 |
| 3.1.2 调查研究方法 |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3.2.1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分类群分析 |
| 3.2.2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科、属的统计分析 |
| 3.2.3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生长类型分析 |
| 3.3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特点 |
| 3.3.1 种类组成多样 |
| 3.3.2 类型多样 |
| 3.3.3 观赏植物资源种类的珍稀性 |
| 第4章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利用价值综合评价研究 |
| 4.1 资源评价方法 |
| 4.2 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方法 |
| 4.3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方法 |
| 4.3.1 构建各模型判断矩阵 |
| 4.3.2 各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的计算 |
| 4.3.3 计算方法与过程 |
| 4.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 4.5 评分标准 |
| 4.6 野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方法 |
| 4.6.1 指标值计算公式 |
| 4.6.2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分标准 |
| 4.6.3 综合评价方法 |
| 4.7 野生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结果与分析 |
| 4.7.1 观花性状评价结果与分析 |
| 4.7.2 观果植物评价结果与分析 |
| 4.7.3 观叶植物评价结果与分析 |
| 4.7.4 观姿类植物评价结果与分析 |
| 4.7.5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观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 第5章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可优先开发利用野生观赏植物观赏特点 |
| 5.1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
| 5.2 重点推荐 35 种可优先开发利用的观赏植物的观赏特点 |
| 5.3 推荐 15 种具开发潜力的观赏植物 |
| 5.4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利用途径 |
| 5.4.1 观花植物及其应用途径 |
| 5.4.2 观果植物及其应用途径 |
| 5.4.3 观叶植物及其应用途径 |
| 5.4.4 观姿植物及其应用途径 |
| 5.5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利用原则 |
| 5.5.1 植物造景时,应尽量提倡应用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突出地方特色 |
| 5.5.2 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选择应用时,兼顾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 |
| 5.5.3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开发利用,并与科研结合,收集、驯化、繁殖观赏价值高的野生植物 |
| 5.5.4 加强宣传资源保护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 6.1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结果 |
| 6.2 野生观赏植物评价方法分析与讨论 |
| 6.3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评价对象分析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铜钹山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
| 附录 2 铜钹山部分野生观赏植物图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植物资源研究综述 |
| 1.1 国外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 1.2 国内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 1.3 广西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 1.4 树木园树种资源研究概况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方法 |
| 2.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2 研究内容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资料收集 |
| 2.3.2 外业调查 |
| 2.3.3 内业整理 |
| 第三章 南宁树木园环境概况 |
| 3.1 地理位置 |
| 3.2 地形地貌 |
| 3.3 气候条件 |
| 3.4 土壤条件 |
| 3.5 水文条件 |
| 3.6 植被概况 |
| 3.7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 第四章 南宁树木园树种基本组成及多样性 |
| 4.1 功能区树木分布及景观建设现状 |
| 4.1.1 凤江绿野区 |
| 4.1.2 菩提大观园 |
| 4.1.3 游乐世界 |
| 4.1.4 管理与生活居住区 |
| 4.2 树木科、属、种基本组成 |
| 4.3 树种变化情况与分析 |
| 4.3.1 减少的树种 |
| 4.3.2 增加的树种 |
| 4.3.3 树种变化原因的分析 |
| 4.4 树种多样性分析 |
| 4.4.1 树种区系成分分析 |
| 4.4.2 树种优势科、属分析 |
| 4.4.3 树种资源特有性分析 |
| 4.4.4 树种珍稀濒危性分析 |
| 4.4.5 树木种源分析 |
| 4.4.6 树种生态类型分析 |
| 4.4.7 树种生活型分析 |
| 第五章 南宁树木园树种的观赏特性、园林用途及开发利用 |
| 5.1 树木观赏特性与分析 |
| 5.1.1 观花树种 |
| 5.1.2 观果树种 |
| 5.1.3 观花观果树种 |
| 5.1.4 观姿树种 |
| 5.1.5 观叶树种 |
| 5.1.6 观干树种 |
| 5.1.7 观根树种 |
| 5.2 树种园林用途与分析 |
| 5.2.1 庭荫树 |
| 5.2.2 行道树 |
| 5.2.3 园景树 |
| 5.2.4 花灌木 |
| 5.2.5 藤木类 |
| 5.2.6 绿篱树种 |
| 5.2.7 木本地被植物 |
| 5.2.8 水土保持树种 |
| 5.2.9 湿地树种 |
| 5.2.10 抗污染树种 |
| 5.2.11 民族树种 |
| 5.3 树种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
| 5.3.1 植物筛选 |
| 5.3.2 指标体系确定 |
| 5.3.3 评分标准与结果 |
| 第六章 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
| 6.1 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
| 6.1.1 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
| 6.1.2 科学研究的需要 |
| 6.1.3 科普教育的需要 |
| 6.1.4 生产建设的需要 |
| 6.2 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 6.2.1 植物景观方面 |
| 6.2.2 树种资源方面 |
| 6.2.3 生物多样性方面 |
| 6.2.4 园区管理方面 |
| 6.2.5 宣传设施方面 |
| 6.3 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初步建议 |
| 6.3.1 统一规划、科学建设 |
| 6.3.2 加强对现存植物的保护工作 |
| 6.3.3 提高引种驯化的成功率 |
| 6.3.4 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 |
| 6.3.5 做好宣传教育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南宁树木园观赏树木植物名录 |
| 附图Ⅰ 观姿树木16种树形示意图 |
| 附图Ⅱ 全面调查点分布图 |
| 附图Ⅲ 部分树种花、果图 |
| 附图Ⅳ 部分树种树形图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
| 1.2 国内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
| 1.3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
| 1.4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状况分析 |
| 2.1 地理位置 |
| 2.2 植被状况 |
| 2.3 土壤条件 |
| 2.4 气候条件 |
| 第三章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
| 3.1 调查地点 |
| 3.2 调查方法 |
| 3.3 调查指标 |
| 3.4 调查结果 |
| 3.4.1 蕨类观赏植物 |
| 3.4.2 攀援类观赏植物 |
| 3.4.3 竹类观赏植物 |
| 3.4.4 木本类观赏植物 |
| 3.4.5 草本类观赏植物 |
| 第四章 野生植物观赏性状评价 |
| 4.1 层次分析法(APH)的概述 |
| 4.2 野生植物观赏价值评价体系指标因素的确定 |
| 4.3 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 4.4 标准层(P)相对于目标层(A)总权重的确定 |
| 4.5 评分标准 |
| 4.6 秦巴山区主要野生观赏植物观赏价值等级评价 |
| 第五章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分析 |
| 5.1.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 |
| 5.1.1.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度分析 |
| 5.1.2.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优势科分析 |
| 5.1.3.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优势属的分析 |
| 5.2 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生态适应性分析 |
| 5.2.1 垂直分布特点分析 |
| 5.2.2 水平分布特点分析 |
| 5.2.3 生境分布特点分析 |
| 第六章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
| 6.1 保护与利用现状 |
| 6.2 主要问题 |
| 6.3 对策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综述 |
| 1.1.1 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
| 1.1.2 植物群落调查研究进展 |
| 1.1.3 琅琊山植物、群落及景观研究进展 |
| 1.2 研究背景、内容与目的意义 |
| 1.2.1 研究背景 |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2.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2 琅琊山自然概况 |
| 2.1 地理位置 |
| 2.2 地形地貌 |
| 2.3 气候水文 |
| 2.4 植被类型 |
| 3 琅琊山风景区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 3.1 调查的时间和范围 |
| 3.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 3.2.1 资料搜集及整理 |
| 3.2.2 样线物种调查 |
| 3.2.3 每木调查法 |
| 3.2.4 室内整理 |
| 3.3 琅琊山植物资源分析 |
| 3.4 琅琊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
| 3.4.1 植物科系统计分析 |
| 3.4.2 植物属系统计分析 |
| 3.4.3 单种科系分析 |
| 3.4.4 生长型分析 |
| 3.4.5 观赏型分析 |
| 3.4.6 应用型分析 |
| 3.4.7 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
| 4 琅琊山风景区植物群落现状调查与评价 |
| 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4.1.1 样方设置 |
| 4.1.2 群落层次划分及测定因子 |
| 4.1.3 分析内容与方法 |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4.2.1 群落特征分析 |
| 4.2.2 物种多样性分析 |
| 5 琅琊山风景区植物群落优化与推荐 |
| 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5.2 琅琊山风景区野生植物群落景观现状及优化分析 |
| 5.2.1 青檀群落 |
| 5.2.2 五角枫-老鸦柿-金线草群落 |
| 5.2.3 黄檀-菝葜+茶条槭-金线草+荩草群落 |
| 5.2.4 黄连木-山胡椒-野菊群落 |
| 5.2.5 槲栎、栓皮栎群落 |
| 5.2.6 朴树群落 |
| 5.2.7 侧柏-酸枣-野菊群落 |
| 5.2.8 枫香-山胡椒+三角枫-荩草群落 |
| 5.2.9 丝绵木-构树+柘树-荩草群落 |
| 5.2.10 杉木-山胡椒+楝树-蕨群落 |
| 6 结论与建议 |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 6.2 讨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1 琅琊山风景区地图及样方分布图 |
| 附录 1 琅琊山风景区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
| 详细摘要 |
| 1 河南省植物区系和多样性的地理特点 |
| 2 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资源及区系、多样性分析 |
| 2.1 科的统计和分析 |
| 2.1.1 科的多样性分析 |
| 2.1.2 科的区系分析 |
| 2.2 属的统计和分析 |
| 2.2.1 属的多样性分析 |
| 2.2.2 属的区系分析 |
| 2.3 种的统计和分析 |
| 2.3.1 河南四大山区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析 |
| 2.3.2 珍稀保护植物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且已达分布北界 |
| 3.2 温带性质明显, 过渡性突出 |
| 3.3 资源多样性丰富, 园林应用价值高 |
| 4 河南野生常绿木本阔叶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
| 1 自然概况 |
| 2 庆元县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 |
| 2.1 庭院和行道观赏植物。 |
| 2.2 园林花灌木。 |
| 2.3 树桩盆景植物。 |
| 2.4 垂直绿化植物。 |
| 3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评价 |
| 4 庆元县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开发利用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