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爱[1](2013)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垃圾处理是每座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垃圾处理方式包括焚烧、填埋、堆肥等,其中焚烧法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效果较为理想,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多环芳烃、以及重金属等物质,若处置不当会对大气及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文重点收集了江苏省内部分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具体工程的运行数据,应用类比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域内该行业项目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及源强,初步分析了各类污染源控制措施及其可行性。同时,较为深入的研究了目前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污染物源强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分析、垃圾渗滤液处理、公众参与等重、难点内容。根据当前垃圾焚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今后此类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研究区域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废水、废气(包括恶臭气体)、噪声及固体废物四大类;2、各类污染源所含的污染物质在经过较为完善的处理系统处理后,其浓度值均在相关规定限制之内,可做到达标排放或回用,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在可承受范围内;3、在焚烧发电项目的环评工作中需重点关注规划与产业政策相符性、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环境风险分析、渗滤液处理工艺及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性等内容。同时需要特别关注公众意见.
黄茂松,贾润萍[2](2013)在《聚氨酯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PU)是唯一一种在泡沫塑料、橡胶、合成革、纤维、涂料、胶黏剂和功能高分子7大领域均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已成为当代高分子材料中品种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一种新型有机材料。据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PU行业产量增长约15%,达到810万t,生产和消费规模居世界首位。预测到"十二五"末,我国PU产品年消费量将超过1000万t,实现产
王雄伟[3](2012)在《环氧树脂:潜力股能量如何释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环氧树脂消费国。有数据显示:环氧树脂2011年全球消费220万吨,我国消费达90万吨;至“十二五”末全球消费量将达300万吨,而中国用量将逾175万吨,占全球的58%。 同时,多年来中国环氧树脂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长足进步,目前装置总产能已远远超过1
张敏[4](2011)在《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失衡已严重制约了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苏北。苏北与苏南经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增强苏北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在分析产业集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基础上,总结苏北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发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成败得失,结合苏北工业化的基础及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论证基于产业集群推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探讨具有苏北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相应对策,以期为苏北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借鉴了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区位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新竞争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分析过程。通过分析第三意大利、拉丁美洲、印度、浙江、广东等国内外发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依托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培育促进产业集群的区域文化环境;推动行业协会、代理机构的建设。从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开放战略条件下,实施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战略是苏北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关键。苏北地区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面临诸多的障碍。具体表现在: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现象比较严重;科技、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城市化水平低,对工业化推动作用有限;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本支持;本土创业投资不足。多年来,苏北发展战略更迭频繁,战略布局存在诸多局限性,故而对苏北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发展产业集群则与苏北发展战略相辅相成,有利于推动苏北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苏北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增强苏北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苏北区域经济竞争力。江苏的产业集群尽管大多数集中于苏南地区,但近年来苏北也有一些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竞争力。一批以资源、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正成为苏北产业发展中的亮点。不过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集群的规模过小、数量过少;集群所依托的支柱、主导产业竞争力弱,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各地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落后,不少地区仅仅形成了企业的集聚而非产业的集聚;专业市场建设滞后,中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集群发展所需的外部支持机制难以形成或发挥作用。根据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人的观点,地理因素是产业集群萌芽的推动力,特殊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资本优势、劳动成本等区位因素在集群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苏北产业集群的大发展,已经具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内因来看,优越的区位、资源条件,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渐壮大的主导/支柱产业使产业集群发展具备了必须的基础条件。首先,苏北地区各种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越,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农副产品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次,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水平是产业集群生成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要素。苏北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产业集群获得高校及其研发力量的支持创造了条件。再次,苏北五市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或主导产业,并且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和企业核心。从外因来看,政府支持、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FDI给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夭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集群的形成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积极营造区域发展的创新环境;促进集群网络的形成与创新;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挖掘集群内潜在的创新资源。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苏北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扶持是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政治优势。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下,苏北地区近年来吸引了来自国内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苏北地区可以移植发达地区产业链,借鉴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型企业集团的进入,能够吸引配套企业或产业跟进,“复制”外资原栖居地的产业集群模式。同时,FDI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外部的交流合作,加速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转移和外溢,其学习效应可以扩散到本地企业。来自苏南、广东等地区的经验表明,FDI的支持是推动外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苏北地区在吸引FDI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外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入。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外源型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结合FDI的引入,积极推动本地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协作,使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增强。本文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整体上优化苏北产业结构,推动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波特认为,政府是创造生产要素的发动机制。短期内来看,政府引导还是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外部驱动因素之一,但从长期来看,苏北地方政府必须致力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政府的传统重要角色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所以,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及未来产业布局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各地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依托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此外,要加强教育、培训、研发,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氛围,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要准确定位,避免“缺位”和“越位”。
陈博[5](2008)在《1958—1978—2008中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徐光[6](2008)在《汽车保险杠用增韧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橡胶(POE)和聚丙烯(PP)共混和添加成核剂改变聚丙烯的结晶形态两种方式来对聚丙烯进行增韧,研究了改性后复合材料的性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研究橡胶增韧PP的过程中,采用了DOW化学公司近几年推出的用茂金属催化剂通过乙烯和辛烯原位聚合技术生产的一种饱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增韧改性PP。对PP/POE体系脆韧转变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PP/POE体系的分散相粒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POE加入随含量的增加,PP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不断升高,拉伸屈服强度不断降低,且随着拉伸速率的增加,PP/POE共混体系的拉伸屈服强度逐渐升高,而断裂伸长率则逐渐降低;基体韧性低的PP(K7926)/POE体系出现脆韧转变所需弹性体POE含量和临界基体层厚度比基体韧性高的PP(4220)/POE体系高。结晶分析表明,加入POE破坏了PP分子链的规整性,阻碍PP的结晶,导致其结晶度不断降低;POE与PP具有较好的相容性;POE加入没有改变PP的晶面间距和晶型。在研究成核剂改变聚丙烯进行增韧的过程中,分别用α晶型成核剂(TMA-3、TM-1、HPN-68L)和β晶型成核剂(TMB-5)对抗冲共聚PP的结晶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用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TMA-3和TMB-5使抗冲共聚PP的起始结晶温度(Ton)分别提高15.3℃和12.7℃,结晶峰温度(Tp)分别提高17℃和13.7℃;都能使结晶速率加快;使球晶细化,结晶更加均匀化,规整化;结晶度增加。TMA-3和TMB-5都能使共聚PP拉伸强度有所提高,TMB-5因诱发共聚PP产生大量β晶,使其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提高了56%和15%,比α成核剂(分别为6%和5%)提高显着。通过POE和成核剂复配来对PP进行增韧,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综合性能良好,达到了汽车保险杠对PP复合材料的要求。
刘自珍[7](2004)在《我国PVC供求分析及其原料路线多样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我国PVC供求现状与发展前景,根据我国国情和资源优势,原料路线多样化将是我国PVC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何亮[8](2004)在《我国建筑涂料年产将逾70万t》文中研究说明
孙成林[9](2002)在《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文中认为介绍了粉体加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着重介绍了冲击式粉碎机的开发及应用
金葆桴,王恒清[10](1989)在《抓住有利时机 发展间二甲苯生产》文中研究说明 一、前言“七五”期末,我国炼厂和石油化工企业的芳烃生产能力可达200万 t/a,其中二甲苯85~90万 t/a,约占45%。长期来,二甲苯加工工艺路线依附于行业的后序产品,存在着二甲苯利用一边倒现象,这对工业投资、综合利用资源及工业管理上会产生不易调解的矛盾,既浪费宝贵的能源,也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国外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2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3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发展现状 |
| 1.3.1 国外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现状 |
| 1.3.2 国内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现状 |
| 1.3.3 江苏省项目建设现状 |
|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垃圾焚烧发电主要污染源及源强分析 |
| 2.1 基本情况分析 |
| 2.1.1 生活垃圾组分 |
| 2.1.2 焚烧炉选型 |
| 2.1.3 焚烧技术参数选择 |
| 2.2 污染源及源强分析 |
| 2.2.1 建项目污染源及源强分析 |
| 2.2.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主要污染源 |
| 2.2.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染源强分析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污染控制措施 |
| 3.1 治理措施 |
| 3.1.1 废水治理措施 |
| 3.1.2 废气治理措施 |
| 3.1.3 噪声治理措施 |
| 3.1.4 固体废弃物治理措施 |
| 3.1.5 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
| 3.1.6 绿化 |
| 3.2 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
| 3.2.1 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
| 3.2.2 废气处理效果分析 |
| 3.2.3 其他治理措施效果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垃圾发电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
| 4.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编制内容 |
| 4.2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
| 4.2.1 基于AERMOD模式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 4.2.2 环境风险评价 |
| 4.2.3 公众参与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例分析 |
| 5.1 项目概况 |
| 5.1.1 建设规模 |
| 5.1.2 垃圾基本数据 |
| 5.1.3 工艺技术方案 |
| 5.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
| 5.2.1 工程污染源分析 |
| 5.2.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 5.2.3 污染控制措施可行性分析 |
| 5.2.4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
| 5.2.5 规划及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
| 5.2.6 公众参与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PU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中的应用 |
| 1. PU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综合性能优良保温材料 |
| 2. PU/无机复合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中的应用 |
| 二、PU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
| 1. PU材料在太阳能新能源上的应用 |
| (1) 太阳能电池用TPU薄膜材料 |
| (2) 太阳能光伏模块框架用PU材料 |
| (3) PU光电板材新材料 |
| 2. PU材料在风能新能源上的应用 |
| (1) PU材料在风机叶片上的应用 |
| (2) PU涂料在风机叶片上的应用 |
| (3) PU粘合剂在风机叶片上的应用 |
| 3. PU相变储能新能源材料 |
| 三、PU新材料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
| 1. PU材料在现代汽车工业上的应用 |
| 2. PU新材料在海洋装备上的应用 |
| (1) 海底输油输气管道用PU材料 |
| (2) 海底油管PU保温材料 |
| (3) 深海输油管涡激减振装置用PU材料 |
| (4) PU重防腐涂料在海洋装备上的应用 |
| 3. PU和聚脲弹性体在高铁、地铁、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
| 4. PU密封材料在高端装备制造设备上的应用 |
| (1) PU密封材料在三峡水利工程上的应用 |
| (2) PU防水密封件在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
| (3) 耐高温高压PU密封件 |
| 5. PU灌浆材料在矿山等工程设备中的应用 |
| 6. PU阻尼材料在高端机械装备上的应用 |
| 7. PU新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
| (1) PU复合材料在民用直升机上的应用 |
| (2) 航空航天飞行器用PU蒙皮材料 |
| 四、生物基PU新材料在建筑、汽车和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
| 1. 植物基PU材料在建筑和汽车等领域中的应用 |
| 2. TPU弹性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 3. 生物基PU降解材料在包装等领域中的应用 |
| 五、PU涂料在3C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
| 六、PU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
| 七、PU复合材料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
| 1. PU枕木复合材料在高铁中的应用 |
| 2. PU电线杆复合材料在输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
| 3. PU弹性体夹芯板 (SPS) 弹性体在船舶和桥梁等领域中的应用 |
| 八、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言 |
| 1.1 研究的背景 |
| 1.2 研究的意义 |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 1.4 论文研究框架和可能的创新点 |
| 1.4.1 论文研究框架 |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 第2章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及相关的研究综述 |
| 2.1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 |
| 2.1.1 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
| 2.1.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
| 2.2 国外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演进 |
| 2.2.1 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 |
| 2.2.2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
| 2.2.3 古典区位理论 |
| 2.2.4 新经济地理学 |
| 2.2.5 新产业区理论 |
| 2.2.6 新竞争经济理论 |
| 2.3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 |
| 2.3.1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概况 |
| 2.3.2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 |
| 2.3.3 关于苏北产业发展的研究 |
| 2.3.4 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简单述评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 第3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借鉴 |
| 3.1 "第三意大利"模式 |
| 3.1.1 "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
| 3.1.2 "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 3.2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发展 |
| 3.2.1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的类型 |
| 3.2.2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典型案例 |
| 3.2.3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存在的不足 |
| 3.2.4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的启示 |
| 3.3 印度纺织产业集群 |
| 3.3.1 提若普尔(Tiruppur)纺织业集群 |
| 3.3.2 卢迪亚纳(Ludhiana)纺织集群 |
| 3.4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 |
| 3.4.1. 浙江典型产业集群 |
| 3.4.2 浙江产业集群的特征 |
| 3.4.3 浙江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 3.5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 |
| 3.5.1 广东典型产业集群 |
| 3.5.2 广东产业集群的特点 |
| 3.5.3 广东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 第4章 苏北发展战略演变及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
| 4.1 苏北工业化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 4.1.1 对苏北工业化水平的测度 |
| 4.1.2 苏北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障碍 |
| 4.2 苏北区域发展经济战略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
| 4.2.1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 |
| 4.2.2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 4.3 基于产业集群推动苏北发展的必要性 |
| 第5章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内因 |
| 5.1 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
| 5.1.1 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 5.1.2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5.2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因 |
| 5.2.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资源条件 |
| 5.2.2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人力资本条件 |
| 5.2.3 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基础 |
| 第6章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因素 |
| 6.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 |
| 6.1.1 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
| 6.1.2 江苏省政府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 |
| 6.2 苏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 6.2.1 发达地区(以苏南为例)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必要性 |
| 6.2.2 苏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 |
| 6.2.3 发达地区向苏北的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 6.2.4 苏北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
| 6.3 FDI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 6.3.1 苏北吸引FDI的现状 |
| 6.3.2 FDI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 第7章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及对策建议 |
| 7.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 7.1.1 苏北产业整体布局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
| 7.1.2 苏北地区重点产业集群的建设 |
| 7.2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
| 7.2.1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产业集群发展 |
| 7.2.2 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 7.2.3 积极发展主导产业 |
| 7.2.4 实施制度创新 |
| 7.2.5 加强教育、培训、研发,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
| 7.2.6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 |
| 7.2.7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我国玻璃钢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
| 2 建立了较丰厚的原辅材料基础 |
| 2.1 增强材料 |
| 2.1.1玻璃纤维 |
| 2.1.2 玄武岩连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
| 2.1.3 ACM (先进复合材料) 用特种纤维 |
| 2.2 基体材料 |
| 2.2.1 不饱和聚酯树脂 (UPR) |
| 2.2.2 环氧树脂 |
| 2.2.3 酚醛树脂 |
| 2.3 辅料 |
| 3 技术与产品开发取得重大进步 |
| 3.1 纤维缠绕管道与贮罐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 3.2 压力容器 |
| 3.3 SMC/BMC |
| 3.4 拉挤 |
| 3.5 建筑应用 |
| 3.6 车辆与地面设施 |
| 3.7 船艇 |
| 3.8 波形板、平板 |
| 3.9 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应用 |
| 3.10 烟气脱硫 |
| 3.11 热塑性玻璃钢 (FRTP) |
| 3.12 材料的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国内外聚丙烯汽车保险杠发展现状 |
| 1.1.1 介绍 |
| 1.1.2 国内外聚丙烯汽车保险杠及专用料的发展概况 |
| 1.2 汽车保险杠用聚丙烯存在问题和改性 |
| 1.3 聚丙烯汽车保险杠专用料 |
| 1.3.1 聚丙烯与弹性体共混料 |
| 1.3.2 PP/EPDM型反应型共混料 |
| 1.3.3 嵌段共聚PP/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E)共混料 |
| 1.3.4 新型高分子材料—丰田超级烯烃聚合物 |
| 1.3.5 非交联发泡保险杠 |
| 1.3.6 汽车保险杠专用树脂 |
| 1.3.7 可涂饰汽车保险杠 |
| 1.4 汽车保险杠的成型方法和回收利用 |
| 1.4.1 汽车保险杠的成型方法 |
| 1.4.2 汽车保险杠的回收利用 |
| 1.5 汽车保险杠用聚丙烯增韧增强改性 |
| 1.5.1 汽车保险杠用聚丙烯增韧改性 |
| 1.5.2 汽车保险杠用聚丙烯增强改性 |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2章 弹性体POE改性聚丙烯的研究 |
| 2.1 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 |
| 2.2 弹性体的种类 |
| 2.2.1 EPDM弹性体 |
| 2.2.2 NBR热塑性弹性体 |
| 2.2.3 NR热塑性弹性体 |
| 2.2.4 POE弹性体 |
| 2.2.5 其它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 |
| 2.3 弹性体的选择 |
| 2.4 实验部分 |
| 2.4.1 实验原料 |
| 2.4.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 2.4.3 POE改性聚丙烯共混物制备 |
| 2.4.4 测试与表征 |
| 2.5 结果与讨论 |
| 2.5.1 PP/POE共混体系脆韧转变的定量研究 |
| 2.5.2 PP/POE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特性 |
| 2.5.3 PP/POE共混体系分散相粒径统计 |
| 2.5.4 PP/POE共混体系的逾渗规律 |
| 2.5.5 PP/POE共混体系POM分析 |
| 2.5.6 PP/POE共混体系DSC分析 |
| 2.5.7 PP/POE共混体系WAXD分析 |
| 2.5.8 PP/POE共混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 2.5.9 不同拉伸速率对POE改性PP力学性能影响 |
| 2.5.10 不同拉伸温度对POE改性PP的力学性能影响 |
| 2.6 小结 |
| 第3章 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结晶和力学性能研究 |
| 3.1 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研究现状 |
| 3.1.1 国外情况 |
| 3.1.2 国内情况 |
| 3.2 成核剂的种类 |
| 3.2.1 无机成核剂 |
| 3.2.2 有机成核剂 |
| 3.2.3 β晶型成核剂 |
| 3.2.4 稀土类成核剂 |
| 3.2.5 成核剂的复配和评价 |
| 3.3 β成核剂的研究进展 |
| 3.3.1 具有平面结构的稠环类化合物体系 |
| 3.3.2 双组分β晶成核剂体系 |
| 3.3.3 芳香胺类β晶成核剂体系 |
| 3.3.4 稀土类β晶成核剂体系 |
| 3.4 β成核剂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
| 3.4.1 成核剂对结晶温度的影响 |
| 3.4.2 热稳定性的研究 |
| 3.4.3 β晶型成核剂的作用 |
| 3.5 实验部分 |
| 3.5.1 试验原料 |
| 3.5.2 试验设备和仪器 |
| 3.5.3 样品制备 |
| 3.5.4 样品表征 |
| 3.6 结果与讨论 |
| 3.6.1 α成核剂含量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 3.6.2 β成核剂含量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 3.6.3 共聚PP与改性共聚PP的偏光显微(P0M)分析 |
| 3.6.4 共聚PP和成核共聚PP的WAXD分析 |
| 3.6.5 共聚PP和改性共聚PP的DSC分析 |
| 3.6.6 两种类型成核剂对共聚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 3.6.7 拉伸速率和温度改变对α和β成核剂改性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 3.6.8 成核剂和POE共同改性PP的力学性能 |
| 3.7 小结 |
| 第4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