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世界针灸杂志目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ONTENTS(论文文献综述)

郭盛楠,郝洋,韩焱晶[1](2021)在《留住优质稿源我们该做什么?——以中医药期刊为例》文中指出我国长期存在科研人员将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外期刊的现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期刊出版单位要切实承担起办刊人的责任,留住优质稿源。本文以中医药学科期刊为例,介绍科技期刊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的利好政策,弘扬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培育优秀作者团队,宣传国内科技期刊,提升期刊建设和编辑出版能力等措施引导我国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进一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稿件,发表全球顶级科研成果。

马鸣峥[2](2021)在《民国时期中国境内汉方医籍流传研究》文中认为中外文化交流虽自古即有,但其局势由接触转变为冲突则要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在中外文化差距愈加明显的背景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以被动的形式接受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传播,直至民国时期,外来文化的输入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学术观念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其中医学思想的传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国时期,流传至中国的西方医籍有很多都是转译自日本,此时期的日本正处于大正、昭和年间,经过明治维新的一系列变革,西方医学早已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主流医学。而自明治末期开始,随着日本学界和政府对汉药疗效的重视,传统汉方医学开始悄然复兴,复兴之初的汉方着作多融汇西医思想,宣传汉医学术主张。这些医籍受到民国中医学者的重视,开始引进到中国国内,并在中医界得到了广泛流传。目前国内外对于汉方医学的研究虽为数不少,但对于民国时期汉方医籍在中国出版流传的相关研究仍有阙如。本文采用文献学和目录学方法对民国时期中国国内引进出版的汉方医籍的编纂发行特点和流传分布特点进行整理研究,以明确其对中医学发展和革新的影响,从而为当今的中医学和汉方医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首先对出版地、出版时间、作者、文献形式、医籍类型等五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划定研究范围,进而对我国现存民国出版汉方医籍概况进行全面梳理,主要以《总目》为基础,将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中研)、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中医)现存民国出版汉方医籍信息与《总目》所载信息进行对比,并参照《中国医籍大辞典》及《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相关记载及孔夫子网等网站所载录的民间流传情况,共整理出中国国内现存民国出版汉方医籍165种,322个版本,分为11类,并于“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学科分类”“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编订者分类”2小节对其中代表性医籍的出版情况加以讨论,以明确其出版的总体特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在全面掌握我国现存民国出版汉方医籍信息的基础上,主要从原着者特点和译者特点两方面对此时期出版汉方医籍的编纂特点加以归纳总结。原着者主要分为普通医籍原着者、针灸类医籍原着者和养生类医籍原着者。经统计可知,普通医籍原着者所属流派以折衷派和古方派为主,折衷派医家中,丹波元简、丹波元坚、浅田惟常所撰医籍出版种类最多,古方派医家中,吉益为则所撰医籍出版种类最多。以所处年代来看,古典医家撰写医籍总数明显多于近代医家。针灸类医籍原着者所属流派以“杉山流”和“玉森天心派”为主,古典医家撰写的针灸着作出版数量明显要少于近代医家。养生类医籍原着者所属流派以藤田流及冈田流两大静坐流派为主,近代养生家作品出版数量远多于古典养生家。译者特点方面,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译者数量众多,其中丁福保所译汉方医籍占比最多,其次为刘仁航及沈松年,通过考察三位译者的生平背景可知,三者均有接触日人经历,均出身于江浙一带,均有较高的医学和文学素养,这些因素为其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发行特点主要从版本特点和出版者特点两方面进行探究。版本特点主要分为单个版本的再版情况、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和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从单个版本的再版情况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再版的汉方医籍中,养生类医籍最受关注,其次为本草类医籍和临证各科类医籍,相较于古典汉方医籍而言,近代汉方医籍在民国期间再版次数明显占优。民国时期出版的具有不同版本的汉方医籍中,伤寒金匮类和医史类医籍最受关注,古典汉方医籍的版本种类远多于近代汉方医籍。此外,《皇汉医学》《东洋和汉医学实验集》《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等汉方着作在民国期间出版了多个译本,在国内的中医界得到了广泛流传。出版者特点主要从出版者性质与出版者类型两方面展开讨论。从出版者性质来看,出版机构出版的医籍占比最多,其次为社团协会出版的医籍以及公立机构、个人或个体单位、不明出版者所出版的医籍。从出版者类型来看,综合类出版机构所出版的医籍占比最多,其次为中医类,医学综合类占比最少。本研究还对民国时期中国出版的汉方医籍出版年代和地区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探讨,其中出版年代分布情况与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清末至民初,近代汉方医界代表作品《医界之铁椎》《汉法医典》等书与近代汉方养生类着作随西方医籍一道流入中国,经过民国医家丁福保、刘仁航等人的译介,在中国国内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此为近代汉方医籍在中国国内流传之始。此间亦有少量传统汉方医籍引入中国,但其出版规模较为零散,并未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随着1929年“废止中医案”的爆发,汉方医籍在中国的出版达到了高峰。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医界欲以近代汉方医学作为传统医学革新的范式加以研究,寻求中医科学化革新路径,进而回应废止派的批判,二是有志之士欲以邻邦汉医复兴案例为典范,引进出版汉方代表作品以重振国内同仁士气。20世纪30年代是汉方医籍在中国出版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受国内医家关注的作品除日人代表性原作外,亦有国人编纂的汉方丛书着作,《皇汉医学丛书》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40年代,汉方医籍出版的热潮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而悄然终息,此期间国内出版的汉方医籍数量呈断崖式下跌。40年代末,其出版总量略有回升倾向,但远远不及巅峰时期的总体数量。民国出版的汉方医籍中,出版地在上海的占比最多,其次为浙江、辽宁、四川,这与民国上海繁荣的经济文化、便捷的海陆交通和蓬勃发展的出版业密切相关。民国时期汉方医籍在中国的出版对中医界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皇汉医学》《医界之铁椎》《东洋和汉医学实验集》等汉方代表着作,一经出版便在民国中医界得到了广泛流传,并引发了热烈讨论。这些着作不仅为国内中医学术的革新和进步提供了启发和指导,更在中医界志士与废止中医派的抗争中,作为支撑中医医家们学术观点的思想利器,推动了民国中医学的复兴和发展进程。民国时期汉方医学在中国的流传对国内中医医家学术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陆渊雷、叶橘泉、承淡安是民国时期受汉方学术理念影响较大的三位医家。陆渊雷在吸收汉方古方派和折衷派学术精华的基础上,融合恽氏中西汇通理念和清代医家学术观点,形成了具有实证主义特色的中西汇通学术体系;叶橘泉受近代汉方医药学研究、古方派“方证相对”学术理念和汉方腹诊疗法影响,形成了融汇中西、方证结合、多种诊法相参的中医药学术体系;承淡安重视对近代日本针灸理论研究、刺灸法以及日本针灸器具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学习和借鉴,在继承传统针灸学术理论的基础上,汲取近代针灸学术精华,守正创新,为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和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日本汉方学术思想在民国中医界的传播对我国近代中医流派,尤其是经方派和澄江针灸学派学术理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汉方古方派重实证、轻理论的学术观点和“一元论”、方证相对等主张对民国时期经方派的学术体系的形成和构建起到了显着影响。近代日本针灸科学化学术理念、刺灸法以及对针灸器具的改良和创新对民国最具代表性的针灸学派一一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观点具有重大启发。

李媛媛[3](2021)在《《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内涵与功效拓展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考证《针灸甲乙经》郄穴正名、别名命名内涵,阐发其命名意义,思考总结郄穴命名内涵,从而丰富郄穴穴性内涵,为郄穴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2)对比研究总结《针灸甲乙经》郄穴功效的古今差异,以及古今临床应用差异缘由,以期拓展郄穴临床应用范围;(3)对比发现郄穴临床应用演变规律。方法:本研究以黄龙祥校注的《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为蓝本,运用归纳分析方法和对比研究方法对郄穴命名内涵及功效进行研究。(1)归纳分析方法:运用《说文解字》对十六郄穴的正名、别名进行文字解读,再收集、整理有关腧穴命名内涵的相关着作,手动检索出论述郄穴命名内涵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梳理。(2)对比研究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库,将通过检索搜集到的郄穴相关文献资料,与《针灸甲乙经》《经络腧穴学》中郄穴的临床应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针灸甲乙经》明确了十六郄穴的定位及其中五个郄穴的别名,对于穴位的描述也更为具体详尽,明确规定和记载了十六郄穴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郄穴的主治病症等,后世据此发现了郄穴主治病症的选穴规律。(2)通过对《针灸甲乙经》郄穴正名内涵的挖掘与考证,十六郄穴穴性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发现郄穴的命名内涵主要与穴位所处位置机体形态特点、功能主治、穴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与周围位置关系特点、穴位所在位置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点等相关。如:孔最、梁丘、地机、阴郄、郄门、外丘、中都、跗阳穴的命名主要与穴位所在位置的形态特点相关;温溜、地机、养老、金门、水泉、交信、跗阳穴的命名都与穴位的功能主治相关;梁丘、水泉的命名则与穴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相关;会宗、中都、交信的命名则与其穴位所在位置与周围位置形成的关系特点相关;阴郄、筑宾、阳交的命名也与其穴位所在位置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相关;另有梁丘为春秋古地名,中都为古官府名。(3)通过对《针灸甲乙经》其中五个郄穴别名的挖掘与考证,发现郄穴的别名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郄穴的位置特点、功能主治特点及经气运行特点等。比如脾舌,则更清楚的展现了地机穴归属脾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及主治功能特点。另外,发现相较于郄穴正名内涵的研究而言,有关郄穴别名的研究内容少之又少。(4)通过对《针灸甲乙经》记载十六郄穴古今临床应用比较研究,发现郄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与《经络腧穴学》中的记录以及现代临床应用三者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郄门、会宗、外丘、中都、跗阳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与《经络腧穴学》中的记录基本一致。孔最、梁丘、地机、阴郄、养老、水泉、会宗、交信、阳交的临床应用相较《针灸甲乙经》时期得到进一步拓展。温溜、金门、外丘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较《经络腧穴学》丰富。温溜、金门、会宗、筑宾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相较《针灸甲乙经》记载及《经络腧穴学》记录,研究内容渐趋减少和局限,筑宾穴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可治疗狂,癫疾,绝子,大疝等疾病,但现代临床应用已无相关研究,现代对于筑宾穴的应用多来自于临床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孔最、阴郄、养老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病症较少,但现代临床应用对其做了较多探索,对比可发现后世对这些穴位的临床应用多为痛症和血证,可能受“阳经郄穴治疗痛症,阴经郄穴治疗血证”的影响。地机、金门、郄门、中都、筑宾穴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研究者对其做了全新的探索,且临床疗效显着。但外丘、中都、阳交穴在《针灸甲乙经》记载及《经络腧穴学》中记录的临床应用,现代已基本无相关研究。结论:(1)郄穴命名内涵的考证与挖掘丰富了郄穴的穴性内涵,为郄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2)对比研究《针灸甲乙经》十六郄穴古今临床应用的演变,对后世临床工作具有指导和启迪意义。

徐榛敏,贾敏,梁晓,魏竞竞,付国静,雷林,陈倩,鲁喦,张允岭,廖星[4](2020)在《·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中提出该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重点项目专项组组织专家撰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编写规范,以"循证为举,共识为主,经验为鉴"为指导,在偏头痛中医药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综合专家经验、目前最佳证据以及患者价值观,将国际公认的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分级系统与中医经典古籍处方用药记录、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现代临床研究证据相结合。对偏头痛急性期及预防性治疗所应用的针灸疗法、经典名方与中成药进行归纳,总结出川芎茶调散、川芎定痛饮、散偏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5种经典名方及正天丸、头痛宁胶囊、通天口服液、养血清脑颗粒(丸)4种中成药,并针对其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制订该指南旨在规范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减轻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发作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保障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中医治疗偏头痛工作的开展。该指南由于受到使用者地域、民族、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依照实际情况而定。

王国栋[5](2020)在《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承淡安(1899-1957)是我国着名的针灸学家,先生为传承和传播针灸学术,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撰写针灸教材,对近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以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承淡安先生的针灸办学、中医教育进行了考察,虽或多或少涉及到先生对针灸器具革新的讨论,但是全面系统研究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成果尚缺如。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走访学术传承人等方式,收集整理承淡安先生相关针灸器具革新的实物,考察针灸器具革新的背景、过程、成型与应用,厘清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具体内容和思路,探讨先生器具革新演变中的“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承淡安针灸学术思想的内涵,分析其革新对近现代针灸器具的影响,为现代针灸器具改革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对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的时代背景作了简要回顾,以承淡安先生办社办学、赴日学习为历史节点,考察承淡安先生从苏锡办学至东渡归来针灸器具革新的全过程。从先生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针灸器具革新具体实物的革新出发,厘清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具体内容和思路。总体而言,先生在苏锡办学时期,以对传统针灸器具革新为主,改良毫针,思考针具设计与材质;在日学习期间,先生考察日本针灸发展,与日本针灸同道交流切磋中日针灸器具,思考日本针灸器具变革原因;东渡归来后,先生积极引进日式针灸器具,引进不锈钢材,尝试不锈钢材质针灸针,丰富完善针灸诊疗用品,并在日本针灸器具的基础上探索改良,开发新针具。先生积极翻译日本针灸书籍,推广皮内针,创制揿针。1954年,先生赴南京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一职后,先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吸纳新技术,探索新器具。为准备南京中医药博览会,试制“九针”,探索利用红外线的光热代替灸治。本文收集整理了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相关针具、灸具、治疗仪、教学用具、诊疗用具与其他用具(针灸医生出诊箱、针灸诊室美术标语类)等共50种相关资料,并按照先生时代划分,对革新器具从其革新时间、形态、使用及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该革新器具的主要特点。其中,先生在苏锡办学时期,倡导铁质针具,推广使用毫针,并对传统的“太乙神针”配方进行改良,探索更加柔和的“念盈药条”配方;在日学习期间,先生与日本同道交流针灸器具,并带回部分日本针灸器具,具有精致、便携的特点;东渡归来后,先生尝试不锈钢材质的针灸针,在改良日本针灸器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化”的针灸器具道路,尝试完善针灸用品体系,制定针灸器具标准。承淡安先生革新的针灸器具在建国后基本得以延用,特别是为针灸器具标准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在先生赴南京任职前,将针灸器具的制造研发交给了女婿梅焕慈。在承淡安先生与原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社员王世珍的帮助下,苏州“华二房”等8家苏州制针作坊整合为苏州医疗用品社,梅焕慈带领戚淦等老一批针灸专家继往开来,传承了承淡安先生对针灸器具革新的思想,后改组为苏州医疗用品厂,诞生了“华佗牌”针灸针、“扁鹊牌”念盈药条等众多针灸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在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全过程的基础上,发现生产力水平与器物制造水准的提高、日本针灸医学的拥趸与承淡安先生对器具的自我创新与推动是影响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重要因素。晚清以降,在“欧风美雨驰而东”的趋势下,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同时带来了生产力水平与器物制造水准的提高,中医界受西学思潮的影响,开始运用新技术革新中医器具的尝试。同时,在对传统器具革新的过程中未摒弃传统器具的设计,尊崇经典,仅是更新先进材质与制作工艺。承淡安先生赴日留学,日式针灸器具给了先生很大的启发,日式针灸器具结合近代科学理论,更注重临床实用性。但先生却在日式针灸器具的基础上,反思中日国情差异,从中国实际出发,革新日式针灸器具,做到“守正创新”。综合以上对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的背景、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承淡安先生如何在针灸器具革新过程中“守正创新”,继而对近现代针灸器具革新演变产生的影响。

张雯[6](2019)在《近代针灸医案及学术思想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近代针灸医案以及学术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图书馆馆藏及网络数据库等途径收集近代针灸相关的文献,整理出近代医家在某些病证上的针灸诊治思路及经验,并对该时期针灸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出近代针灸的学术发展变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首先,通过分析近代针灸发展的时代背景,探讨该时期针灸学术的发展变化特点。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科学”渐渐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精神,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医“科学化”似乎是在此背景下的唯一出路。针灸界在创办学校、编写教材、成立学社以保存传统针灸理论及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入西学以阐发经络的形质及功能、指导针刺的深度。受科学思潮的影响,针灸界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实用性较强的针灸技法而淡化了传统理论的继承,但仍有部分医家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通过对检索到的近代针灸医案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该时期针灸医案的特点。由于出版业的兴盛,民国时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针灸医籍,针灸医案相关的着作也随之增多,并开始出现了记录针灸医案的专着。这一时期的针灸医案普遍记载较为详尽,如病因病机分析、辨证取穴、操作手法及调护与预后等通常均有记载,且涵盖的病种相当丰富,内、外、妇、儿、伤科、急症等均有涉及。除了有专门的针灸医案着作,该时期的针灸医案还广泛分布于笔记小说及一些杂志当中。然后,通过对近代不同地域流派医家进行分析,厘清近代针灸学术发展脉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涉及的地域流派有上海、岭南、广西等地,主要介绍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取穴以及手法特点。最后,归纳总结近代针灸哲学思维方式由非对象化思维主导转变为对象化主导,本文通过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概念的梳理,进一步阐释对象化的道与非对象化的道,并分别指出对象化的道与非对象化的道在针灸中的应用,将两者优劣势进行对比,指出针灸活动除了以对象化的方式外,也需注重非对象化的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并提出非对象化思维对当代针灸的积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近代针灸进行研究后认为,近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该时期的针灸学术中不仅继承了传统针灸,同时也吸收了现代西方医学的启示,为传承和传播针灸医学,出版针灸着作,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记载详实的针灸医案。这些医案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其中所承载的医家的学术思想更是对当前针灸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值得去深入挖掘、研究。同时,由近代发展而来的针灸流派奠定了当代针灸格局,近代针灸哲学方式的转变亦对当代针灸有着深远影响。

郭妍[7](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赵璟[8](2017)在《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我国针灸教育转型的重要阶段,此时众多的针灸教育家为传承和传播针灸学术,创办针灸学校,撰写针灸教材,对建国后针灸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教育进行了考察,虽或多或少涉及到对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的讨论,但是全面系统研究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的成果尚缺如。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的分析,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办学形式、针灸教材的考察,探讨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中经络腧穴学、刺灸法及治疗学的演变,分析针灸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建国后针灸教育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背景作了简要回顾,考察了民国时期针灸教育从传统的师承模式向学校教育转型的过程,同时列举了影响近代中医教育的相关历史事件。其后,借针灸教育形式的转型,分析学历教育、函授班、短期班等办学形式的特征。总体而言,学校教育以正规学历教育为主,其学制较长,学历层次划分不统一;中医学校针灸课程地位不凸显,针灸学校针灸课程分化,均参照了西医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有了明确的进度安排,渐趋规范化、实用化;注重针灸临床实习。函授班,多数由学校附设,亦有学生创办;教材与面授班相同,不过相对局限,较少涉猎他科知识;学制短,毕业考核简单。短期班有专修班、讲习班及训练班等形式,专修班及讲习班仅为更简便地速成针灸,训练班则是在战时缺医少药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48所针灸学校的相关资料,并从其办学模式、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该时期针灸学校特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均为民间办学,并开辟了函授教育模式;主要依靠广告招生,亦有获得政府机构支持,由各县选送学生者,招生对象良莠不齐;构建针灸课程体系框架的同时,注重临床实习;除少数学校教授传统针灸理论之外,多数学校吸纳了西学内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教育模式在建国后基本得以延用,特别是为针灸系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探析学校针灸教育办学形式、分析民国时期针灸学校特点的基础上,发现在不同学校、不同办学形式下针灸教材体例和内容有较大差异。笔者回顾历代针灸教材,梳理民国时期医学教材编修过程,收集当时67种针灸教材,并据其体例,划分为早(1912-1927)、中(1928-1939)、晚(1940-1949)三期。早期教材以传统类针灸教材为主,多数体例单一,内容侧重于经络腧穴,初步引入了近代科学理论;中期教材体例以"西医版块+针灸学版块"和"总论→经穴→手术(刺灸法)→治疗"两大模式为主,内容上融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注重临床实用性,仍有部分教材依旧沿用传统针灸理论;晚期教材体例以"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治疗学"为主,或在原有"总论→经穴→刺灸术→治疗学"的体例中加入诊断学内容,或为"总论→孔穴学→治疗学"体例,内容上延续和完善了中期教材中西汇通特点,更具科学性,同时重穴轻脉,融入诊断学内容,初步构建了针法、灸法、腧穴、治疗等为核心内涵的针灸学科体系框架。在对教材内容和体例的分析之后,本文阐述了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中经络腧穴学、刺灸术、治疗学的理论演变。经络腧穴方面,早期尤为重视,但其选用传统经络腧穴内容,局限于十二经脉的论述。民初"神经"的引入,并未使针灸教材内容产生多大的变化,依旧遵循古法,仅是少数教材粗浅地阐发经络实质,套用西医的骨骼图与脏腑解剖生理,其本身内容并未过多西化。腧穴则在归经、数目方面按传统路径详细考正。中晚期对经脉实质的认识不断更新,由中期单一神经或血管至晚期发展为多种组织;原先不受重视的"奇经八脉",在中期凸显,并结合中西医生理病理内容,将其与淋巴、神经等组织比附。刺灸术在早期不受重视,中期教材中内容上强调针具的革新、温灸器具的引入,列入异于传统的针刺手法、针灸补泻、禁忌理论内容,针灸消毒也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教材。各部分描述顺序紧紧围绕"针灸操作流程",简明易懂,实用性强。治疗学,早期大多以腧穴主治形式,附列于腧穴的归经、定位之后,侧面反映"腧穴"本身的重要性,强调单穴的临床作用,或以针灸歌赋直接呈现。中晚期体现在采用西医病名,从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学角度来阐释针灸治疗机理、针灸选穴,认识病因、解释病理机制,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效仿中药处方模式逐渐形成了 "理、法、方、穴"的针灸处方模式。该部分以"心悸亢进症(心悸怔忡)""脚气病"为例,阐述各教材对其疾病分类的归属划分、病因病理的解释及针灸治疗的方法。综合以上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针灸教材、针灸理论的研究,本文继而从中医医事制度革新、日本针灸医学的拥趸、中医科学化的彷徨及针灸教育家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民国时期针灸教育蜕变的原因,进而结合建国后针灸教育的背景,论述民国时期针灸教育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方面对建国后针灸教育产生的影响。

刘科辰[9](2017)在《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与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针灸医籍逐渐受到业界学者的关注,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作为民国针灸医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尚未有系统的考察。本文旨在对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并探讨其对近代我国针灸学理论、临床及教育的影响。本文共收集整理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14种,并从机理研究、基础理论、临床治疗三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分类考察。总体而言,这批汉译日本针灸医籍论述了当时日本针灸实验的成果,从神经生理、血液、免疫等角度阐释针灸机理;对于基础理论的阐述主要集中于腧穴学,而对经络理论少有提及;介绍了一些西医的诊断方法、较为新颖的针法,并在西医病名下讨论了疾病的针灸治疗。我国近代针灸学于理论、临床、教育等三个方面均受到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的影响。理论方面,通过引用或效仿汉译日本针灸医籍,民国针灸医家开始应用神经生理、血液、免疫等西医知识阐述针灸机理,阐释经络尤重视神经,以神经生理释经络的提法一度盛行;与此同时,一些针灸医着以神经刺激点说明腧穴实质,于腧穴定位加入西医解剖,以西医疾病论述腧穴主治,论述腧穴时将腧穴的数目进行了删减并按头、颈、上下肢等部位之序进行介绍。临床方面,引入了一些较为新颖的针法针术。同时,人们对刺灸法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以刺激量大小分补泻,重视补泻效果而淡化手法操作。另一方面,人们开始从西医的角度论述针灸治疗,以西医疾病进行分类并应用西医知识讨论针灸治疗原理;另外,人们逐渐重视针灸消毒,对汉译日本针灸医籍有关消毒的论述亦有所关注。而于教育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针灸教材对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的引用或效仿。总之,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对我国针灸学的影响很大,民国针灸学之种种变化与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的引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田青[10](2016)在《《美国针灸杂志》的历史描述及其翻译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十三册合订本馆藏《美国针灸杂志》过刊和《美国针灸杂志》官方网站信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此杂志进行介绍,笔者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中美官方交往为时代背景,更以民间医学学术交流为依托阐述了本杂志创刊时代背景;选摘部分重要投稿作者列出投稿者一览表,并对其中二十几名活跃投稿人进行简要学术介绍,详细介绍了Nathan Sivin席文(美)、Manfred Porket满晰博(德)、I.Venith维茨(美)、Joseph Needham李约瑟(英)等学术名家;列举本期刊所设置的栏目,并从四个方面(中草药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针灸教育、针灸治疗疾病)对本杂志文章内容进行介绍;笔者从传入途径入手,分别介绍了美国针灸五种流派的形成过程及诊疗特点;此刊的社会评价方面,笔者选译了美国针灸协会主席Richard D. Yennie美国针灸协会成员D. Michael Battey及美国本土临床针灸师M.M.Van Benschoten对本刊的评论,以期对本杂志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二部分中医音译。笔者通过选摘本杂志当中中医英译术语(包括中医特有概念术语、腧穴名等),溯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创造性的依据翻译程序论和翻译方法论相关知识,提出“音译法六步骤”,并对几例音译实例加以贯彻,证明音译法在中医英译中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针灸穴名译。针对本杂志对于所有穴位名音译的现象,笔者反复阅读《针灸穴名解》,并翻译各腧穴名(附录中附有笔者的针灸穴名浅译一览表),总结出四种翻译针灸腧穴名的方法。试图说明美国本土出版发行的《美国针灸杂志》所表述的翻译方法在中外医学交流过程当中的纰漏,以期利于中医术语的翻译标准化。

二、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ONT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ONTENTS(论文提纲范文)

(1)留住优质稿源我们该做什么?——以中医药期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宣传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的利好政策
2 弘扬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3 培育优秀作者团队
4 宣传国内科技期刊
    4.1 我国拥有高质量科技期刊
    4.2 我们应主动宣传国内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并举办学术活动
5 提升期刊建设和编辑出版能力
    5.1 加强期刊建设和提供全流程服务是大势所趋
    5.2 积极开展全流程编辑出版服务
    5.3 国内出版单位应借鉴国际出版商的成熟经验
6 结束语

(2)民国时期中国境内汉方医籍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我国现存民国出版汉方医籍总览
    第一节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学科分类
    第二节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编订者分类
第二章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编纂和发行
    第一节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编纂特点
    第二节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发行特点
第三章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流传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的流传和分布情况
    第二节 影响汉方医籍在国内流传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民国汉方医籍的出版对中医界的影响
    第一节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及学术理念对中医医家的影响
    第二节 民国出版汉方医籍及学术理念对中医流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内现存民国时期出版汉方医籍总表
    附录2: 编纂汉方相关丛书的代表性民国医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3)《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内涵与功效拓展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腧穴命名的研究概况
    1 古代腧穴命名内涵的发展过程
    2 现代腧穴命名内涵的研究现状
    3 腧学命名内涵研究的分类
        3.1 十四经腧穴命名内涵
        3.2 特定穴命名内涵
        3.3 同类腧穴命名内涵
        3.4 单个腧穴命名内涵
第二部分 《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的文献研究
    1 《针灸甲乙经》郄穴的文献研究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方法
    2 《针灸甲乙经》郄穴正名内涵考证
        2.1 手太阴之郄孔最
        2.2 手阳明之郄温溜
        2.3 足阳明之郄梁丘
        2.4 足太阴之郄地机
        2.5 手少阴之郄阴郄
        2.6 手太阳之郄养老
        2.7 足太阳之郄金门
        2.8 足少阴之郄水泉
        2.9 手厥阴之郄郄门
        2.10 手少阳之郄会宗
        2.11 足少阳之郄外丘
        2.12 足厥阴之郄中都
        2.13 阴蹻之郄交信
        2.14 阳蹻之郄跗阳
        2.15 阴维之郄筑宾
        2.16 阳维之郄阳交
        2.17 总结
    3 《针灸甲乙经》郄穴别名内涵考证
        3.1 温溜穴别名逆注
        3.2 温溜穴别名蛇头
        3.3 地机穴别名脾舌
        3.4 金门穴别名关梁
        3.5 中都穴别名中郄
        3.6 阳交穴别名别阳
        3.7 阳交穴别名足窌
        3.8 总结
第三部分 《针灸甲乙经》郄穴古今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1 孔最穴古今临床应用
    2 温溜穴古今临床应用
    3 梁丘穴古今临床应用
    4 地机穴古今临床应用
    5 阴郄穴古今临床应用
    6 养老穴古今临床应用
    7 金门穴古今临床应用
    8 水泉穴古今临床应用
    9 郄门穴古今临床应用
    10 会宗穴古今临床应用
    11 外丘穴古今临床应用
    12 中都穴古今临床应用
    13 交信穴古今临床应用
    14 跗阳穴古今临床应用
    15 筑宾穴古今临床应用
    16 阳交穴古今临床应用
    17 总结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郄穴源流考证及近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偏头痛
    3.2 偏头风
4 流行病学
5 临床特征
    5.1 病史
    5.2 症状及体征
        5.2.1 前驱期
        5.2.2 先兆期
        5.2.3 头痛期
        5.2.4 恢复期
6 诊断标准
    6.1 西医诊断标准
        6.1.1 无先兆偏头痛
        6.1.2 先兆偏头痛
    6.2 中医诊断标准
7 治疗
    7.1 急性期治疗
    7.2 预防性治疗
        7.2.1 经典名方
        7.2.1.1 川芎茶调散
        7.2.1.2 川芎定痛饮
        7.2.1.3 散偏汤
        7.2.1.4 血府逐瘀汤
        7.2.1.5 通窍活血汤
        7.2.2 中成药
        7.2.2.1 正天丸
        7.2.2.2 头痛宁胶囊
        7.2.2.3 通天口服液
        7.2.2.4 养血清脑颗粒(丸)
        7.2.3 针刺疗法
        7.2.3.1 急性发作期取穴
        7.2.3.2 缓解期取穴
        7.2.4 其他非药物疗法
8 预防调摄
9 指南编制过程概述
    9.1 成立项目组
    9.2 构建临床问题和遴选结局指标
        9.2.1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
        9.2.2 确定临床问题和评判不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
    9.3 证据检索、筛选与综合
        9.3.1 证据的检索
        9.3.2 证据的筛选与综合
    9.4 形成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共识建议
    9.5 写征求意见稿,同行评议与征求意见
10 编写说明

(5)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学术史回顾
        1.1 承淡安先生研究
        1.2 澄江针灸学派的研究
        1.3 针灸器具的研究
    2 前言
        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的背景
    1 承淡安医学道路的起步
    2 影响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的历史事件
        2.1 办社办学
        2.2 东渡扶桑
    3 小结
第二章 承淡安对针灸针具的革新
    1 毫针针具的革新
        1.1 振兴针灸首选毫针
        1.2 毫针材质不断探索
        1.3 毫针规格厘定规范
    2 皮肤针针具的革新
    3 “九针”与鍉针
        3.1 鍉针的革新
        3.2 仿制“九针”模型
    4 角针、皮内针与揿针
        4.1 推广皮内针、发明角针
        4.2 创制揿针
    5 针灸消毒的革新
        5.1 对针灸操作的消毒
        5.2 收藏保管方式(藏针管、藏针夹、藏针盒)
        5.3 擦针消毒丸
    6 针具附属用品与其他针具的革新
        6.1 擦针砂纸
        6.2 其他针具
    7 小结
第三章 承淡安对艾灸用具的革新
    1 对药艾条的革新
    2 对艾柱大小、艾绒材质的革新
    3 传承创制念盈药条
    4 温灸器的引进
    5 艾灸附属用品的革新
        5.1 优化生肌玉红膏制作工艺
        5.2 艾灸收藏保存的革新
    6 现代灸疗的新探索
    7 小结
第四章 承淡安对教学用具的革新
    1 分段经穴照片
    2 点穴用人体模型
    3 古宫铜人像照
    4 取穴手术图
    5 重绘人体经穴图
    6 全身神经挂图(附骨骼)
    7 子午流注取穴推算盘
    8 总结
第五章 承淡安对诊疗用品的革新
    1 标准化针灸病历:从诊疗用笺到诊治记录活页
    2 针灸诊室美术标语
    3 小结
第六章 承淡安对其他针灸用品的革新
    1 新型玻璃吸筒
    2 橡皮吸头
    3 量穴尺
    4 电灸器
    5 电针机
    6 针灸医生出诊箱
    7 小结
第七章 影响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的主要因素
    1 承淡安“守正创新”的精神
    2 日本针学的拥趸
    3 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八章 对近现代针灸器具的影响
    1 莘莘学子 传承创新
    2 “东方学术自有江河不可废之故”
    3 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可期
    附: 苏州医疗用品厂的历史沿革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目录
    附录二 梅焕慈书信 附书信解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近代针灸医案及学术思想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近代针灸的文献综述
    2. 近代针灸医案的文献综述
前言
第二部分 近代针灸发展的时代背景
    1. 近代的历史背景
        1.1 概论
        1.2 讨论
    2. 中医以及针灸界的“救亡图存
        2.1 西方以及西医对中医的打击
        2.2 社会名流对中医的打击
        2.3 政府对中医的打击
        2.4 中医与针灸在艰难中保存与发展
        2.5 讨论
    3. 留日学潮
        3.1 概论
        3.2 讨论
    4. 中西汇通
        4.1 概论
        4.2 讨论
    5. 中医科学化
        5.1 概论
        5.2 讨论
    6. 重术轻道
        6.1 概论
        6.2 讨论
第三部分 近代针灸医案的研究
    1. 方法与结果
        1.1 辑录依据
        1.2 辑录方法
        1.3 辑录结果
    2. 近代针灸医案概述
    3. 医案的写作特点
    4. 医案的病种特点
    5. 医案的分布
        5.1 针灸医籍中的针灸医案
        5.2 杂志中的针灸医案
        5.3 笔记小说中针灸医案
第四部分 近代主要针灸流派
    1. 澄江学派
    2. 海派针灸流派
        2.1 陆式针灸
        2.2 黄式针灸
        2.3 杨氏针灸
        2.4 方氏针灸
    3. 岭南针灸流派
    4. 北京针灸流派
    5. 广西针灸流派
    6. 甘肃针灸流派
    7. 齐鲁针灸流派
第五部分 近代针灸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1. 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道
        1.1 对象化
        1.2 非对象化
        1.3 道之对象化
        1.4 道之非对象化
        1.5 非对象化走向对象化
    2. 对象化的道在针灸中的应用
        2.1 西方文化解读针灸
        2.2 西方医学解读针灸
        2.3 实验的方法
        2.4 临床的方法
    3. 非对象化的道在针灸中的应用
        3.1 内经以意和之
        3.2 导引行气
        3.3 临床体悟
    4. 两种优劣势
    5. 启示:从对象化返回非对象化
结论
    1. 继往开来的近代
    2. 针灸医案具有多重性
    3. 近代针灸流派奠定当代针灸格局
    4. 哲学思维由非对象化主导转变为对象化主导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7)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学术史回顾
        1.1 近代中医教育研究
        1.2 民国针灸医籍的整理
        1.3 民国针灸教育家的研究
    2 前言
        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背景
    1 新式医学教育形式的兴起
    2 影响近代中医教育的历史事件
        2.1 民国政府推行的中医教育政策
        2.2 边区中医教育
    3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学校针灸教育形式
    1 学历教育
        1.1 学制学历
        1.2 课程设置
        1.3 教学内容
        1.4 临证实习
    2 函授班
        2.1 函授班的兴起
        2.2 函授班特点
    3 短期班
        3.1 专修班、讲习班等
        3.2 训练班
    4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针灸学校
    1 民国时期针灸学校概述
    2 民国时期针灸学校特点
        2.1 办学模式
        2.2 招生
        2.3 课程设置
        2.4 教学内容
    3 小结
    附: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针灸教育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针灸教材
    1 历代针灸教材回顾
    2 中医教材编修
        2.1 多方争鸣
        2.2 两次教材编辑会议
        2.3 中央国医馆选编教材
    3 民国时期针灸教材种类
    4 各时期民国针灸教材特点
        4.1 早期针灸教材
        4.2 中期针灸教材
        4.3 晚期针灸教材
    5 小结
第五章 新式教育导向下针灸理论的变化
    1 经络腧穴
        1.1 早期教材
        1.2 中晚期教材
        1.3 小结
    2 刺灸术
        2.1 早期教材
        2.2 中晚期教材
        2.3 小结
    3 治疗学
        3.1 早期教材
        3.2 中晚期教材
        3.3 小结
    4 新式教育下针灸理论特点
        4.1 针灸教学内容分层化与规范化
        4.2 针灸科学化依旧环绕于少数群体中
第六章 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的影响因素
    1 中医医事制度的革新
        1.1 历史衍生下的医政改革
        1.2 官方医学考试
    2 日本针灸医学的拥趸
        2.1 效日本"废医"
        2.2 针灸学校教育模式
    3 中医科学化的彷徨
        3.1 中医科学化定义与争论
        3.2 科学化历程
    4 针灸教育家的推动
    5 小结
第七章 对建国后针灸教育的影响
    1 建国后针灸教育特点
        1.1 办学形式
        1.2 教学内容
    2 民国针灸教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目录
    附录二 民国时期针灸教育家
    附录三 民国时期针灸教材摘要
    附录四 建国后针灸教材目录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与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2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述要
    2.1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种类及版本
    2.2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内容概要
        2.2.1 针灸机理研究
        2.2.2 基础理论阐释
        2.2.3 针灸临床治疗
        2.2.4 小结
    附: 民国时期汉文日本针灸医籍简介
3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对针灸理论的影响
    3.1 引用西医理论阐述针灸机制
        附: 针刺理论之电气说
    3.2 启发对经络的思考
        3.2.1 神经机能与气
        3.2.2 以神经比附经络
        3.2.3 小结
    3.3 促进腧穴学的变革
        3.3.1 将腧穴称为神经刺激点
        3.3.2 于腧穴构成中加入解剖
        3.3.3 于腧穴主治中引入西医病名
        3.3.4 将腧穴进行了删减并按照部位顺序进行介绍
        3.3.5 小结
4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对针灸临床的影响
    4.1 引入针法针术
        4.1.1 引入针法
        4.1.2 引入手技
    4.2 启发补泻概念的更新
    4.3 从西医的角度论述针灸治疗
        4.3.1 以西医疾病划分针灸治疗
        4.3.2 应用西医知识论述针灸治疗原理
    4.4 注重针灸操作的消毒
5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对针灸教育的影响
    附: 编排体例与内容的引用
6 评述
    6.1 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的引入促进了民国针灸的"科学化"
    6.2 从《中国针灸治疗学》看我国针灸医家的取舍
    6.3 日本学者与中国针灸医者的不同立场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摘要及其着(译)者
    附录2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主要译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美国针灸杂志》的历史描述及其翻译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美国针灸杂志》介绍
    1.1 创刊时代背景
    1.2 《美国针灸杂志》简介
    1.3 投稿者分析
        1.3.1 投稿者—一览表
        1.3.2 投稿者简介
        1.3.3 投稿者分析
    1.4 栏目设置
    1.5 《美国针灸杂志》文章内容分析
    1.6 美国针灸流派介绍
    1.7 此刊的社会评价
2 中医音译
    2.1 《美国针灸杂志》中医音译术语举隅
    2.2 音译法在中医英译中的可行性及适用范围
        2.2.1 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中溯源“音译法”
        2.2.2 音译理论是“语言国情学”的内在要求
        2.2.3 中医音译的哲学基础
    2.3 音译法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步骤及原因阐释
        2.3.1 “音译”的定义
        2.3.2 “音译法”的具体步骤
        2.3.3 对“音译法”具体步骤的阐释
        2.3.3.1 “音译法”是“原词照借法”的变通
        2.3.3.2 音位是音译法翻译过程的最小单位
        2.3.3.3 使用汉语拼音还是威氏拼音?
        2.3.3.4 汉语拼音是中文还是英文?
    2.4
        2.4.1 以“阴阳”一词的音译为例,贯彻“音译法六步骤”
        2.4.2 对“音译法六步骤”的进一步实践
    2.5 小结
3 针灸穴名译
    3.1 穴名意译举例
    3.2 穴名音译举例
    3.3 借用解剖学术语译名举例
    3.4 穴名直译举例
    3.5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国际音标表
    汉语拼音字母表
    汉语拼音的国际音标标注表
    26 个英文字母的国际音标标注表
    韦氏拼音-汉语拼音对照表
    针灸穴名浅译一览表
    督脉、任脉、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和创新点说明

四、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ONT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留住优质稿源我们该做什么?——以中医药期刊为例[J]. 郭盛楠,郝洋,韩焱晶. 编辑学报, 2021(03)
  • [2]民国时期中国境内汉方医籍流传研究[D]. 马鸣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内涵与功效拓展文献研究[D]. 李媛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J]. 徐榛敏,贾敏,梁晓,魏竞竞,付国静,雷林,陈倩,鲁喦,张允岭,廖星.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1)
  • [5]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研究[D]. 王国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近代针灸医案及学术思想的初步研究[D]. 张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研究[D]. 赵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与其影响[D]. 刘科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美国针灸杂志》的历史描述及其翻译问题[D]. 田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中医论文 针灸甲乙经论文 针灸论文 经络腧穴学论文 吴医汇讲论文

上一篇:“科学的实用主义”——劳丹科学哲学述评
下一篇:牦牛肾cDNA文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