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1](2016)在《曲直濑道三及其学术思想和医学贡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个人史研究角度,考证16世纪日本着名医家曲直濑道三的相关问题,系统分析曲直濑道三成长成才的环境、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临床实践、处方用药和重要贡献等,深入剖析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医案及其养生思想和方法,并和中国同时代医家薛己进行较为全面的对照,总结提出一些有益启示,以期对中日两国医学及历史交流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一是运用文献学方法,包括版本、校勘、训诂等以及各种专业数据资料库检索手段,大量采用最新考证结果和第一手文献资料,特别是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医史学研究室图书馆、日本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藏书,深入系统地研究剖析曲直濑道三的有关文献,尽量溯源其丰富多彩的一生,总结提炼其生平、学术观点、理论特色、临床规律及传承特点;二是综合运用临床研究和定性定量的方法,细致分析一些疾病门类的论述,尤其对记录加减用药、体现思辨过程的具体临床医案,也深刻分析解读,归纳其临床辨证思路和特色模式,并对《启迪集》等代表性重要着作进行研究,对某些章节和某些处方用药的出现频次及医家着作的引用频次等进行定量研究,以此基础做出定性判断。三是采取比较研究方法,以曲直濑道三为主线,旁及后世派各医家的传承创新,以及中日两国同一时期医学的不同走向。将其与同时代我国明朝着名医家薛己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明晰其各自不同特色及走向成因;四是将内史、外史相结合,研讨以曲直濑道三为首的后世派代表医家的主要医学思想,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国度同一时代的各自代表医家学术临床特点,勾勒出医学演变的历史轨迹。并将这种比较放大到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范畴,剖析继承了金元医学的中日不同医学走向的原因及各自优缺点。结果本研究主要围绕曲直濑道三展开,包括了中日两国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日式传承教育特色、后世派的继承发展,以及对不同流派走向原因的评述等,基本涵盖了日本和我国涉及曲直濑道三的主要医学文献和重要相关综合性文献。本文所研究的曲直濑道三,是日本16世纪中叶代表性的医家,创建了日本汉方医学的“后世派”,建立了统一的日本医学体系,创办了第一家医学院校启迪院,从此日本汉方医学走向独立发展,其在日本医学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被称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然而曲直濑道三虽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但近代日本学者对曲直濑道三的研究,大多是从外史着眼,偏于个人及家族生活史料等细节研究,对曲直濑道三大量医学着作巾的学术源流特点、临床经验挖掘、典型医案的分析总结不够,尤其缺乏从医学科技发展角度的专业性分析,与中国医学的同根异枝的关系研究阙如。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日本汉方医学四大流派中的古方派、折衷派、考据派等较为重视,关注和研究较多,大都认为后世派是中国医学的传播和延伸,是日本汉方医学承上启下的一派,对其关注和研究甚少,研究资料也多散见于各种综合性医学史文献,专门系统深入的论文着作很少,这会导致我们对日本医学发展有空缺和偏见。因此,本研究弥补了国内长期以来对以曲直濑道三为代表的日本后世派医家的研究空白。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在于首次系统研究明确了曲直濑道三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和医学贡献。曲直濑道三生活的日本室町时期正对应中国的明朝后期,本文首次将其一生按照寺庙、学校、跟师、临床、着书、归隐的走向,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描述,明确了深厚的儒学基础、对国情民情的深刻了解、长期跟师学习体悟和不断的临床实践,是传统医药人才成长为大师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代表作《启迪集》的内容特色,并提出了察证施治、不同疾病不同辨证方法以及日本化倾向的特征;明确梳理凝练了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及学术特点,总体上以阴阳五行气血学说为框架,提出入体生病是由于正不胜邪、脏腑和气血津液失衡所致,弘扬李朱医学的学派特色,坚持素简化思维并看重实践操作,尤其擅长灵活运用药方加减,在日本构筑了最早的辨证论治体系,开启了日本实证医学。在诊断方面望闻问切四诊中最重视脉诊,他是日本第一位临床运用人迎气口诊脉法的医家,通过六部脉诊辨别内外因,提出儿科要应用虎口诊脉;在养生方面,曲直濑道三继承了李朱医学、孙思邈思想和儒家思想等,提出重视滋补后天、重视修身养性,在老年人养生、武士养生、饮食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方面提出诸多观点和要义,他这一整套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对后世临床养生学术思想、日本汉方医学自身发展有深刻影响;同时,他扭转了对中医学全盘照收的倾向和宗教精神支配医学的倾向。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曲直濑道三的功绩,也真正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诊治疾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整套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后世派从此在日本扎根发展,从曲直濑道三开始,日本汉方医学有了自己的内涵特性和精气神。结论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曲直濑道三作为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的创始人,是使中国明代最新医学扎根日本的功臣,是应当大书特书的人物,以此为界,成为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拐点。正是基于深厚的儒学底蕴,他才能集宋金元传统中医学的大成;正是长期跟师的临证基础,他才能摆脱历史窠臼,开创日本实证医学的新路;也正是对日本国情人文的深刻体察,他才能引导日本汉方医学走向自身发展的独立化过程。日本汉方医学,也绝非是简单的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异邦之流”,日本在接受中国医学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取舍并进行改造,了解日本汉方医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看清中医学本质。比较中日医学知识体系,可产生新的认知,这些宝贵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更好把握传统医药发展规律,加强中日医学文化和实践交流,推进中医药新时期的传承创新,都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于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中医药首次纳入国家战略,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于中医药自身的规律特点出现前所未有的共识;但在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冲击下,如何把握中医药发展的独特规律,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发挥中医经典方剂的特长,成为制约中医药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中日医学同源异流,分析考察在日本医学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日本医家如何选择性取舍、接受、整合中国医学进而独立发展,更可以看清中医学的核心本质。曲直濑道三的成长特征、学术体系及其所带来的汉方医学中兴,正体现了秉承中医精髓又兼顾日本特点的理念,对于当下破解中医药发展的学术与实践问题,更好把握传统医学发展规律、促进中医学理论发展并指导临床医疗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孔沈燕[2](2015)在《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提高中医对临床常见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诊疗水平为追求,拟通过对清代名医郑寿全《医法圆通》、《医理真传》所载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深入研究,重点总结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阳虚证的辨治经验,为进一步推广运用奠定基础。同时还结合现实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有助于郑氏学术经验的正确传承。方法:以文献类比整理,文献诠释,文献阐扬等传统文献研究方法为主,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的理用印证方法,对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进行研究总结。首先简要概括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诊治研究源流,然后以求实求真的态度,系统归纳郑氏作品中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具体内容和治疗方法,重点阐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阳虚证的辨证标准、诊治难点要点,客观评价郑氏对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中阳虚证的诊治经验及其现实临床价值。结果:1、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学术认识特点:(1)认定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与其它病症一样,都有阳虚证的客观存在。(2)认定扶阳法在肺本脏阳虚病症治疗中确有补偏救弊之功,转危为安之能。(3)认定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辨证诊断既要明察“真机”,又要确有“实据”,不能抱任何成见,更不能凭空想象。2、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诊法特点:(1)强调详察病因重问诊,以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外感内伤之由来。(2)强调鉴别真伪重神、津,以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寒热虚实之属性。(3)强调精求病机重舌脉,以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发生发展之真机。3、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特点:(1)治外感所致者重在抓时机,早治者易,延误者难。(2)治内伤所致者重在扶正气,正胜邪易祛,正衰邪难除。(3)内伤扶正重扶阳,扶阳提倡纯用温阳药,以促进脏腑气化。(4)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提倡用经方。(5)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用药以证性为准则,温阳尤重姜桂附,用量一般并不超药典,特殊情况下提倡突破药典用重剂。4、诊治咳、喘要点:(1)强调咳、喘危重证的鉴别诊断,临危误治,易造成重大医疗事故。(2)强调辨证论治,反对单纯止咳平喘,单纯止咳平喘反留邪生变。(3)强调治外感咳、喘重祛邪,祛邪重在开泄太阳气机。(4)强调治内伤咳、喘重固本,强力祛邪反增病。5、诊治肺瘘、肺痈要点:(1)深刻把握肺痿成因,提出“肺阳不足而津液失运”这个肺瘘成因全新观点,从脏腑自身生命水平衰减,生命状态低下角度去理解肺瘘成因,对肺痿治疗手法的丰富,具有重大意义。(2)从“肺阳不足而津液失运”这个全新视角出发,去深刻解读甘草干姜汤作用机制,提炼出温肺散寒,补土生金是治疗肺痿的基本原则。(3)在肺痈临床表现方面,补“胸中隐隐作痛”,“坐卧不安”二症,提高了肺痈的诊断水平。(4)指出肺痈的核心病机是邪热壅滞不通,焦点全在“壅”字上。(5)提出治“肺痈”,法贵“开壅”,时贵未成,药贵峻猛。非开不能泄其壅闭盘结之邪毒,已成则脏败难以措手,药力缓和则欲开不能。结论:从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研究可以得出,要对郑寿全学术经验深刻理解和正确传承,不把“火神派”简化为扶阳之术,必须明确四点:1、百病皆有阳虚证,不能以阳虚统百病。2、擅用温阳是火神,滥用温阳是死神。3、所谓“无偏不成家”,偏指“擅长”,而非“偏执”。4、只有学术修养健全,才能认识健全,理法健全。这样,才能在名家学术经验传承中真正继承名家精湛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临证经验,才能在临床运用中,真正体现名家学术经验的价值。
何丽清[3](2012)在《中西医结合对肾气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未病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OA中医证候分类和中医体质研究,针对肾气亏虚型OA未病,建立中医证候诊断和中医体质判定的方法,为OA的预防建立干预方案和评价方法。2.建立OA未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 COMP)和Ⅱ型胶原C一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 Ⅱ collagen, CTX-Ⅱ)诊断指标和检测方法。初步确定对0A未病诊断有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和参考数据。3.了解肾气亏虚型OA未病体质特点,为辩体辩证提供参考。4.了解中西药结合对肾气亏虚型骨退行性病变的未病干预效果。建立干预方案和评价方法。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三家医院586例50岁-74岁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女性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其四诊信息,并采用SPSS11.5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九种中医体质量表对586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析九种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2.选择五组人群,分别为45岁-60岁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45岁-60岁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45岁-60岁类风湿关节炎组,30岁-50岁健康人群组,30岁-50岁肾气亏虚型亚健康人群组。分别抽取五组人群的空腹静脉血10ml,留取尿液样本一份。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COMP含量和尿中CTXI-Ⅱ含量。3.以下四组人群,45岁-60岁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45岁-60岁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30岁-50岁健康人群组,30岁-50岁肾气亏虚型亚健康人群组,分别填写九种中医体质量表,整理分析各组体质特点,初步认识肾气亏虚型OA未病的特质特点。4.选择45岁-60岁肾气亏虚型OA未病患者68例,全部为女性。采用区组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一组服用金贵肾气丸加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另一组服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和金匮肾气丸安慰剂。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服药2个疗程。所有患者填写九种中医体质信息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侯学,关节压痛,晨僵,关节肿胀,WOMAC积分及体质变化情况,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0A中医证侯分类及体质特点结果为:(1)四诊信息经聚类分析后认为可以分为3个证型,即风寒湿痹型(141例),肾气亏虚型(386例)和痰瘀互阻型(59例)。(2)九种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59例(10.1%),偏颇体质527例(89.9%)。偏颇体质中多见的体质为阳虚质160例(27.3%),气虚质157例(26.8%),阴虚质80例(13.7%)。(3)50岁-74岁女性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型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显着相关;肾气亏虚型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显着相关;痰瘀互阻型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显着相关。2.五组人群CTX-Ⅱ含量,COMP含量结果比较及各组体质特点:(1)各组按CTX-Ⅱ含量多少排序,顺序为肾气亏虚型OA己病组,类风湿关节炎组,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亚健康人群组,健康人群组。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CTX-Ⅱ含量与健康人群组比较,P<0.05;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CTX-Ⅱ含量与肾气亏虚型亚健康人群组比较,P<0.05。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TX-Ⅱ含量与健康人群组比较,P<0.05;肾气亏虚型0A未病组CTX-Ⅱ含量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比较,P>0.05。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与类风湿患关节炎组比较,P<0.05。(2)各组按COMP含量多少排序,顺序为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类风湿关节炎组,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亚健康人群组,健康人群组。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COMP含量与健康人群组比较,P<0.01;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COMP含量与肾气亏虚型亚健康人群组比较,P<0.01。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OMP含量与健康人群组比较,P<0.01;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COMP含量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比较,P<0.05。肾气亏虚型0A未病组与类风湿患关节炎组比较,P>0.05。3.健康人群组出现3种偏颇体质;肾气亏虚型亚健康人群组出现7种偏颇体质;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和肾气亏虚OA已病组出现8种偏颇体质。肾气亏虚型OA已病以气虚质多见,肾气亏虚型OA未病以阳虚质多见。4.中西医结合对肾气亏虚型OA未病干预结果:(1)两组关节压痛,晨僵,关节肿胀,WOMAC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较少。试验组在关节压痛,晨僵时间,晨僵积分,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度积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2)中医证侯学症状的改善,试验组症状积分降低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极显着改善(P<0.01)之症状有4项,分别为:膝部疼痛、腰部疼痛、腰膝酸软、气短;显着改善(P<0.05)之症状有1项,为关节发冷;对照组治疗后极显着改善(P<0.01)之症状有2项,分别为:膝部疼痛、腰痛;显着改善(P<0.05)之症状有3项,分别为:关节发冷、腰膝酸软、气短。(3)试验组有效率74%,对照组有效率59%,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体质治疗后发生改变的患者其关节压痛,膝部疼痛,WOMAC改善率高于体质治疗后未变的患者。结论:1.50岁-74岁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3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偏颇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多见。50岁-74岁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体质以偏颇体质为多,从不同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来看,风寒湿痹型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显着相关;肾气亏虚型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显着相关;痰瘀互阻型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显着相关。2.血清中COMP含量和尿中CTX-Ⅱ含量在早期OA中就开始升高,可以作为检测OA患病的一个指标。并且随着OA的不断发展,含量不断升高。血清中COMP含量可以作为区分早期OA与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辅助指标。3.随着OA的发生发展,体质类型越来越复杂。肾气亏虚型OA未病多见阳虚体质。辩体治疗可从阳虚体质入手。4.中西结合的用药方法可以明显缓解关节压痛,减少晨僵时间,减轻关节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肾气亏虚型中医证侯,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药物治疗后,体质变化,进一步改善了0A的症状。证明体质调节有利于改变了对疾病的倾向性。
耿连艺[4](2012)在《上感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体温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上感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2010年09月-2010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急诊、昆山市中医院急诊患者,102例患者中,采用双盲双模拟,1:1:1比例,上感颗粒(治疗组)34例,日夜百服咛(对照组)34例,上感颗粒安慰剂(对照组)34例。观察患者退热情况,包括①即刻退热作用(首次给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和4小时体温下降的幅度;②解热时间(首次给药至体温恢复正常≤37.2℃,且此后不再复升的时间);③临床症状消失率;④临床痊愈率。结果:1、即刻退热作用:上感颗粒试验组服药后4h内各时点体温较首诊体温明显降低(P<0.05),日夜百服咛对照组服药后4h内各时点体温较首诊体温明显降低(P<0.05),首诊当日体温1小时后后体温变化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降温幅度优于对照组,但2小时候、3小时后、4小时后体温变化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即刻退热作用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上,两组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感颗粒试验组及日夜百服咛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即刻退热效果,且两者无明显差异,上感颗粒安慰剂对照组无效。2、解热时间:上感颗粒安慰剂组解热时间均值为23.11小时,日夜百服咛对照组为18.53小时,上感颗粒试验组为19.66小时,上感颗粒试验组与日夜百服咛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临床症状消失率:上感颗粒对自觉发热轻、自觉发热重、恶风、恶寒、寒战、汗出、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纳呆、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溏、大便干结等症状的改善都比较好,特别是咽痛、咳嗽、大便干结等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4、临床痊愈率:上感颗粒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84.71%,明显优于日夜百服咛对照组的70.11%及上感颗粒安慰剂组的51.72%(P<0.05)。结论:上感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能有效退热,改善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的有效药物。
曾国书[5](2011)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探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深入阐述“治未病”学术思想中,治未病的概念、治未病的内涵、治未病的出处、治未病的目的、治未病的原则、治未病的关键、治未病的时机、治未病的阶段、治未病的方法、治未病的前景等方面以及“治未病”与人体养生、疾病预防、体质调摄之间的重要关系,深入探讨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现代人的健康长寿,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促进机体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指导作用。
许前磊[6](2010)在《基于“治未病”理论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未病”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现代医家多从理论层次把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与现代疾病的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整合,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与提高,影响其成果的推广及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观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治未病”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人口老龄化与疾病医疗负担的不断加重给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外医家们运用中医传统及药学理论对艾滋病的防治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根据其独特的发病规律,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进行早期干预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通过对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探讨,针对无症状期这一临床治疗的黄金切入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优势奠定基础。目的:通过对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中医证侯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其内在病机,运用中医传统理论确立临床治疗大法,为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一种治疗思路,以期提供一种可延缓其发病进程的有效药物。方法:本课题采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等方法,开展了大样本636例无症状感染者及778例对照人群中医证侯临床调查,根据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证侯分布规律分析其病因病机。针对病机拟以扶正排毒片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结论:1.无症状HIV感染者的中医症状出现频率最高是乏力,共出现439例占69.0%。以全身症状和脾胃症状为主,存在全身症状和脾胃症状的集中趋势,肺系症状和心系症状居中,肾系症状次之,发生率在20%以上的症状中,肝系症状较少,且部分和心系症状重合,如心烦急躁等。2.共出现的40种中医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候为湿热内蕴脾气虚弱证105例,占全部证候16.5%。其次为湿热内蕴证52例,占全部证候的8.2%,再次为湿热内蕴肺脾气虚证43例,占全部证候的6.8%。从脏腑所涉及的证候分布来看,病变的初期主要以肺脾的证候为中心,随着疾病的发展,病变涉及五脏,存在着由实致虚,由浅入深发展演变的过程。3.通过对无症期HIV感染者临床症状、证侯表现分析其病邪性质兼夹湿、热、毒、疠,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元气;病机多由毒邪侵袭机体致本元之气渐虚而出现症状。针对病机予以“培元祛毒”之法,益肺脾之气,养肝肾之阴,祛湿热之邪,培元气之本。拟扶正排毒片(西洋参、黄芪、白术、防风、白花蛇舌草、女贞子、山茱萸、南沙参、紫草、连翘、甘草)进行早期干预治疗。4.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HIV感染者能明显缓解或改善腹泻、恶寒、口渴、脱发等多个症状体征,并有控制其症状复发的作用;并有提高感染者免疫功能,降低病毒载量的作用。现有试验条件下扶正排毒片是安全的,临床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通过运用中医传统理论确立的治疗大法进行临床干预,为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一种治疗的思路,同时可提供一种可延缓无症状HIV感染者发病进程的中药,提高无症状HI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邓福宝[7](2010)在《《内经》“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痰湿体质胸痹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预防思想丰富而详实,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这些方法防治疾病是当今医学的任务之一。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考证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进一步以《黄帝内经》胸痹病的发病要素为线索,分析“治未病”理论在痰湿体质胸痹病防治中的应用。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源流问题,认为《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理论框架。经后世医家的丰富与发展,现已形成完备的疾病防治理论体系。第二部分阐述了《黄帝内经》中胸痹病的发生要素;胸痹病的常见体质;通过对《黄帝内经》体质分型与胸痹病关系的分析,确立痰湿体质是胸痹病常见的易患体质之一。在分析探讨“治未病”理论、痰湿体质与胸痹关系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痰湿体质胸痹病的防治规律。重点侧重于一级预防,即病因的预防。包括调节情志、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理,调节机体阴阳等方面来预防胸痹病的发生,对已患有胸痹病的患者来说主要在早期诊治方面进行治疗,对于恢复期主要是注意防止复发,主要侧重于劳复,食复,情复等方面来预防。通过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痰湿体质胸痹病的防治,也充分证明在人们对健康要求逐渐增高的今天,充分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中的优势,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存质量。
许前磊,栗彦芳,蒋士卿[8](2010)在《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治未病"理论不仅在预防疾病的发生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临床的治疗原则,近代医家将"治未病"理论分别应用于免疫代谢类、肿瘤、生殖系统等疾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提高。
庄微,吴颢昕[9](2008)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符合现代社会对医疗的要求,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其包含的精髓和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胡卫东[10](2008)在《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未病”是中医学中影响深远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主动的防治思想,是生命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源于人类早期的实践经验,其理论形成于《内经》(《黄帝内经》简称,下同)和《难经》。《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形成了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养生防病的原则和方法。《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方法,使“治未病”理论更加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标志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张仲景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医学着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初步形成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因此也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了《内经》、《难经》的“治未病”思想,并使之用于诊疗实践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在未病先防,早期治疗方面,张仲景基本遵循《内经》中提出的原则。在临床方面,把“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注重对未病脏腑的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治疗学。本课题从学术渊源,临床应用等方面系统的整理了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价值。着重论述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希望对现代中医的应用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1. 曲直濑道三的医学背景 |
| 1.1 中日两国医学交流概况 |
| 1.1.1 隋唐医学传日 |
| 1.1.2 金元医学传日 |
| 1.1.3 明清中日医学交流 |
| 1.1.4 汉方医学发展脉络 |
| 1.2 曲直濑道三所处的医学环境 |
| 1.2.1 医籍印刷技术巨大进步 |
| 1.2.2 入明学医形成历史高潮 |
| 1.2.3 一批中国医师渡日传医 |
| 1.3 曲直濑道三所处的社会环境 |
| 1.3.1 佛教医学向儒家医学转变 |
| 1.3.2 金元李朱医学成时代潮流 |
| 2. 曲直濑道三个人史研究 |
| 2.1 曲直濑道三成长六阶段 |
| 2.1.1 幼年坎坷寺庙学习 |
| 2.1.2 关东游学立志从医 |
| 2.1.3 拜师三喜得医真谛 |
| 2.1.4 悬壶济世闻名朝野 |
| 2.1.5 着书立说培育后人 |
| 2.1.6 退休隐居归于平静 |
| 2.2 曲直濑道三年谱 |
| 2.3 曲直濑道三生平的几个问题 |
| 2.3.1 曲直濑道三的名号 |
| 2.3.2 曲直濑道三的家系 |
| 2.3.3 曲直濑道三的入信 |
| 2.3.4 曲直濑道三的墓碑 |
| 2.3.5 曲直濑道三的逸话 |
| 2.4 曲直濑道三的恩师田代三喜 |
| 2.4.1 田代三喜的生平经历 |
| 2.4.2 田代三喜的学术观点 |
| 2.4.3 三喜与导道的异同说 |
| 2.5 曲直濑道三交往的重要人物 |
| 2.5.1 名人重臣 |
| 2.5.2 同行学友 |
| 3. 曲直濑道三的主要着作 |
| 3.1 曲直濑道三的着作概貌 |
| 3.1.1 按前后时期分类 |
| 3.1.2 按临床各科分类 |
| 3.1.3 按生前身后分类 |
| 3.1.4 各类资料的保存 |
| 3.2 曲直濑道三的代表着作《启迪集》 |
| 3.2.1 《启迪集》的形式特色 |
| 3.2.2 《启迪集》的内容特色 |
| 3.2.3 《启迪集》引用的医书 |
| 3.2.4 《启迪集》的序与题辞 |
| 3.2.5 《启迪集》的版本研究 |
| 3.3 曲直濑道三的其他重要着作 |
| 3.3.1 秘诀笔记《切纸》 |
| 3.3.2 本草专着《药性能毒》 |
| 3.3.3 脉学专着《诊脉口传集》 |
| 3.3.4 儿科专着《遐龄小儿方》 |
| 3.3.5 针灸专着《针灸集要》 |
| 3.3.6 入门医书《授蒙圣功方》等 |
| 3.3.7 医书集粹《云阵夜话》等 |
| 3.3.8 传承专着《老师杂话》等 |
| 3.3.9 诊察辨证着作《恒民粹》等 |
| 3.3.10 珍贵医案集《出证配剂》 |
| 3.4 《医学指南篇》(《医工指南》、《千五指南篇》) |
| 4. 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及养生特色 |
| 4.1 曲直濑道三的临证模式 |
| 4.1.1 察证辨治的基本模式 |
| 4.1.2 察证辨治的发展过程 |
| 4.1.3 察证辨治的应用评价 |
| 4.2 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实践 |
| 4.2.1 四诊并用,最重脉法 |
| 4.2.2 针药并施,灸重于针 |
| 4.2.3 广泛涉猎,各科杂病 |
| 4.3 曲直濑道三临床的理论基础 |
| 4.3.1 遵从经典,博采百家 |
| 4.3.2 医出正宗,从不盲从 |
| 4.4 曲直濑道三的学派特色 |
| 4.4.1 尊崇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 |
| 4.4.2 善学李东垣,重视脾胃内伤 |
| 4.5 曲直濑道三的方药治疗特色 |
| 4.5.1 方药简洁口诀化 |
| 4.5.2 用偏方验方放血 |
| 4.6 曲直濑道三临证医案分析 |
| 4.6.1 伤寒 |
| 4.6.2 咳嗽 |
| 4.6.3 不妊 |
| 4.6.4 中风 |
| 4.6.5 腰痛 |
| 4.6.6 眩晕 |
| 4.6.7 儿疾 |
| 4.7 曲直濑道三的养生思想 |
| 4.7.1 曲直濑道三养生思想的源流特征 |
| 4.7.2 曲直濑道三养生观点和民族特色 |
| 4.7.3 曲直濑道三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 |
| 5. 曲直濑道三及后世派的成就贡献 |
| 5.1 树立日本儒医典范 |
| 5.1.1 儒学基础深厚 |
| 5.1.2 擅长运气研究 |
| 5.1.3 倡导儒家医学 |
| 5.2 引领汉方医学实证方向 |
| 5.2.1 首次提出察证辨治 |
| 5.2.2 主张提出同证异治 |
| 5.2.3 精于本草临证组方 |
| 5.3 开启正规医学教育,重视医德 |
| 5.3.1 启迪院引领现代医学教育 |
| 5.3.2 建立日本特色的传承体系 |
| 5.4 创建后世派,实现医学统一 |
| 5.4.1 开启医学日本化 |
| 5.4.2 实现医学的统一 |
| 5.4.3 后世派学术特点 |
| 5.4.4 倡医学门派争鸣 |
| 5.5 后世派门人及传承脉络 |
| 5.5.1 曲直濑玄朔 |
| 5.5.2 玄朔门人和今大路家系 |
| 5.5.3 曲直濑养安院家系 |
| 5.5.4 亨德院系家谱 |
| 5.5.5 错综复杂的儿女子嗣 |
| 5.5.6 后世派别派 |
| 5.5.7 代表性门人及分化 |
| 5.5.8 近代一贯堂医学 |
| 5.6 曲直濑道三及后世派的分析评价 |
| 5.6.1 曲直濑道三及后世派成功的原因探讨 |
| 5.6.2 后世派地位被古方派取代的原因分析 |
| 6. 比较与启示 |
| 6.1 曲直濑道三和薛己的比较 |
| 6.1.1 薛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特点 |
| 6.1.2 薛己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
| 6.1.3 道三和薛己的学术思想比较 |
| 6.2 曲直濑道三与薛己差别的原因 |
| 6.2.1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
| 6.2.2 不同医学积淀水平 |
| 6.2.3 不同个人经历特性 |
| 6.3 启发讨论 |
| 6.3.1 医学史研究的启发 |
| 6.3.2 反思日本汉方医学 |
| 6.3.3 对中医研究的启发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郑寿全学术经验研究现状 |
| 2. 研究思路 |
| 3. 研究意义 |
| 1. 郑寿全生平、着作、传人简介 |
| 1.1 生平 |
| 1.2 着作 |
| 1.2.1 《医理真传》简介 |
| 1.2.2 《医法圆通》简介 |
| 1.3 学术传人 |
| 1.3.1 卢氏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 |
| 1.3.2 吴佩衡 |
| 1.3.3 祝味菊 |
| 1.3.4 唐步祺 |
| 2. 郑寿全学术成就、价值及影响 |
| 2.1 郑寿全重阳学术思想探源 |
| 2.1.1 认识源于《周易》 |
| 2.1.2 理论源于《内经》 |
| 2.1.3 临床源于《伤寒论》 |
| 2.1.4 学术经验的全面深化,源于历代名家影响 |
| 2.1.5 重阳思想的确立,扶阳手法的精进,源于名师指点 |
| 2.2 重阳学术思想的价值 |
| 2.2.1 明确了阳虚证存在的广泛性 |
| 2.2.2 明确了阳虚证病因的多样性 |
| 2.2.3 明确了阳虚证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
| 2.2.4 明确了阳虚证的诊断标准 |
| 2.2.5 明确了扶阳药的运用空间 |
| 2.3 重阳学术思想的影响 |
| 2.3.1 纠正滥用寒凉时弊 |
| 2.3.2 张扬重阳学术新风 |
| 2.3.3 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 |
| 2.4 重阳思想之外的学术造诣 |
| 2.4.1 严格坚持辨证论治 |
| 2.4.2 全面继承伤寒学理 |
| 2.4.3 深刻探讨阴虚证治 |
| 3. 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研究源流 |
| 3.1 秦汉时期 |
| 3.2 魏晋隋唐时期 |
| 3.3 宋金元时期 |
| 3.4 明清时期 |
| 4. 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论要 |
| 4.1 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理论本源 |
| 4.2 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临床特点 |
| 4.2.1 外感内伤并重 |
| 4.2.2 内伤尤重阳虚 |
| 4.2.3 灵活运用经方 |
| 4.2.4 辨证重抓总纲 |
| 5. 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举隅 |
| 5.1 诊治咳嗽经验探讨 |
| 5.1.1 治咳先明类别 |
| 5.1.2 外感重温散 |
| 5.1.3 内伤重扶阳 |
| 5.1.4 危症重辨疑 |
| 5.1.5 郑氏论治咳嗽病症辨析 |
| 5.2 郑氏诊治喘证经验探讨 |
| 5.2.1 诊喘治喘先明因识证 |
| 5.2.2 诊治喘症当先明发生发展之理 |
| 5.2.3 诊治喘症当重视鉴别诊断 |
| 5.2.4 治喘应严守辨证论治原则 |
| 5.2.5 郑氏论治喘症辨析 |
| 5.3 郑氏诊治肺痿经验探讨 |
| 5.3.1 明辨症状特点 |
| 5.3.2 深究病因病机 |
| 5.3.3 详探治疗原理 |
| 5.3.4 活用郑氏学理治肺痿验案辨析 |
| 5.4 郑氏诊治肺痈经验探讨 |
| 5.4.1 明辨症状特点 |
| 5.4.2 深究病因病机 |
| 5.4.3 详探治疗原理 |
| 5.4.4 活用郑氏学理诊治肺痈案辨析 |
| 6. 郑寿全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方药运用经验辨析 |
| 6.1 潜阳丹 |
| 6.2 封髓丹 |
| 6.3 四逆汤 |
| 结论 |
| 1. 强调百病皆有阳虚证,非以阳虚统百病 |
| 2. 擅用温阳是火神,滥用温阳是死神 |
| 3. 所谓“无偏不成家”,偏指“擅长”,而非“偏执” |
| 4. 学术修养健全,才能认识健全,理法健全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语表 |
| 文献综述 “治未病”理论与应用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膝OA中医证候研究及体质特点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肾气亏虚型OA未病临床诊断试验的初步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肾气亏虚型OA未病的体质分析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与分析 |
| 5.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中西医结合对肾气亏虚型OA未病预防治疗的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5. 讨论 |
| 6. 讨论与结论 |
| 7.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传统医学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热病)的认识 |
| 1. 外感热病历史根源 |
| 2. 外感热病病因 |
| 3. 外感热病的病机 |
| 4. 外感热病的常用治则治法 |
| 二、近代对于外感热病治法的认识 |
| 1. 姜春华等提出的“截断扭转”及先发制病,以防逆变的防治原则 |
| 2. 透表清气法治疗外感热病 |
| 3. 成方、经方加减治疗外感高热 |
| 4. 中医中药新途径治疗外感发热 |
| 三、西医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 1. 流行病学 |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4. 临床表现 |
| 5. 实验室检查 |
| 6. 西医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设计 |
| 三、病例选择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 2. 中医辨证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研究病例的中止 |
| 6. 病例的脱落 |
| 7. 病例的剔除 |
| 四、治疗方案 |
| 1. 用药名称和规格 |
| 2. 给药方法 |
| 五、观察项目 |
| 1. 一般记录项目 |
| 2. 观察指标 |
| 3. 访视与观测时点 |
| 六、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
| 七、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
| 1. 退热时间评定标准 |
| 2. 临床疗效 |
| 3.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 八、统计分析 |
| 1. 统计分析内容 |
| 2. 统计分析方法 |
| 九、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基线特征 |
| 3. 影响因素分析 |
| 4. 疗效分析 |
| 结论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试验疗效分析 |
| 1.1 体温疗效分析 |
| 1.2 症状疗效分析 |
| 1.3 综合疗效分析 |
| 1.4 合并用药 |
| 2.上感颗粒方义分析 |
| 2.1 上感颗粒各组分理法方药及配伍 |
| 2.2 上感颗粒各组分临床药理作用 |
| 3. 上感颗粒治疗外感发热机理探讨 |
| 3.1 “辛凉解表法”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意义 |
| 3.2 “透法”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意义 |
| 3.3 “截断疗法”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意义 |
| 4. 体会 |
| 4.1 外感发热的证候 |
| 4.2 病例观察疗效 |
| 4.3 方药 |
| 4.4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治未病"思想概述 |
| 1 "治未病"的内涵 |
| 2 "治未病"的出处 |
| 3 "治未病"的目的 |
| 4 "治未病"的原则 |
| 4.1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
| 4.2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 4.3 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
| 4.4 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
| 4.5 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
| 4.6 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
| 5 "治未病"的时机 |
| 6 "治未病"的阶段 |
| 6.1 未病先防,治病于未生 |
| 6.2 欲病救萌,治病于未发 |
| 6.3 谨侯其时,治病于未盛 |
| 6.4 既病防变,治病于未传 |
| 6.5 瘦后调摄,治病于未复 |
| 7 "治未病··的方法 |
| 7.1 未病先防,防患未然 |
| 7.2 既病防变,防微杜渐 |
| 7.3 已变防渐,治在证先 |
| 7.4 愈后防复,重视调理 |
| 7.5 用药精当,勿使过用 |
| 7.6 杂合以治,综合调理 |
| 第二部分 "治未病"与人体养生 |
| 1 阴阳协调、和谐养生 |
| 2 天人合一,顺时养生 |
| 3 形神共俱,颐年养生 |
| 4 德全不危,仁善养生 |
| 5 恬淡虚无,情志养生 |
| 6 谨和五味,膳食养生 |
| 7 劳逸结合,运动养生 |
| 8 保精护肾,养性养生 |
| 9 内存正气,避邪养生 |
| 第三部分 "治未病"与疾病预防 |
| 1 生活预防 |
| 2 导引预防 |
| 3 环境预防 |
| 4 药物预防 |
| 第四部分 "治未病"与体质调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近代医家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 |
| 1.1 《黄帝内经》 |
| 1.2 《伤寒杂病论》 |
| 1.3 后仲景时期论述 |
| 1.4 温病学说 |
| 1.5 针灸 |
| 1.6 其他 |
| 2 "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 2.1 艾滋病 |
| 2.2 其他免疫代谢类疾病 |
| 2.3 肿瘤 |
| 2.4 生殖系统疾病 |
| 2.5 亚健康及身心疾病 |
| 2.6 外感呼吸类疾病 |
| 2.7 老年中风类疾病 |
| 2.8 肝病 |
| 2.9 其他 |
| 3 "治未病"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
| 4 "治未病"理论的研究思路 |
| 4.1 基于现代文献研究方法,挖掘与整理"治未病"理论 |
| 4.2 借助临床循证医学,验证"治未病"理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
| 4.3 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扩展"治未病"的应用范围 |
| 4.4 讨论 |
| 5 "治未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应用前景 |
| 5.1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现状 |
| 5.2 "治未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应用前景 |
| 第二部分 临床调查 |
| 1 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中医证侯流行病学调查 |
| 1.1 调查对象 |
| 1.2 抽样方法 |
| 1.3 样本含量 |
| 1.4 调查内容 |
| 1.5 调查方法 |
| 1.6 质量控制 |
| 1.7 数据处理 |
| 1.8 结果 |
| 2 无症状期HIV感染者治疗大法的确立 |
| 2.1 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中医症状特点及证候规律 |
| 2.2 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 2.3 治疗大法 |
| 第三部分 临床验证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试验药物及其分发 |
| 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 5 误差及其控制 |
| 6 疗效评价标准及其依据 |
| 7 质量控制 |
| 8 统计学分析 |
| 9 结果 |
| 10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源流 |
| 1 先秦文化对“治未病”理论的影响 |
| 2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 |
| 3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
| 第二部分《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与痰湿体质胸痹病的关系 |
| 1《黄帝内经》体质理论与“治未病” |
| 2《黄帝内经》胸痹病的发生要素 |
| 3《黄帝内经》胸痹病的体质特点 |
| 4《黄帝内经》痰湿体质胸痹病的防治要素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未病先防 |
| 2 既病防变 |
| 3 愈后防复 |
| 4 结束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治未病”概念分析 |
| 1. 《辞海》的解释 |
| 2. 《黄帝内经》的论述 |
| 3. 《难经》的论述 |
| 二、早期的治未病实践 |
| 三、“治未病”理论的萌芽 |
| 1. “治未病”实践的继续进步 |
| 2. 理论思维的发展 |
| 四、“治未病”理论的形成 |
| (一) 《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
| (二) 《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 |
| 1. 内养正气 |
| (1) 顺应天时 |
| (2) 合理饮食 |
| (3) 心神调养 |
| (4) 适度运动 |
| 2. 外避邪气 |
| 3. 患病早治 |
| (三) 《难经》对治未病思想的发挥 |
| 五、张仲景对“治未病”理论的传承 |
| (一) 张仲景学术渊源考辩 |
| (二)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主要内容 |
| 1. 未病先防 |
| (1) 养慎防病 |
| (2) 饮食禁忌 |
| 2. 早期治疗 |
| (1) 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
| (2) 关于早期治疗的现代思考 |
| 3. 既病防变 |
| (1) 防止疾病由表及里的传变 |
| (2) 防止药毒致病 |
| 4. 病后防复 |
| (1) 病后防复的重要性 |
| (2) 病后防复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
| 六、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 |
| (一) 保元气 |
| 1. 元气概念辨析 |
| 2. 保元气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 (二) 顾阳气 |
| 1. 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
| 2. 扶助阳气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 (三) 存津液 |
| 1. 存津液的重要作用 |
| 2. 存津液的治疗方法 |
| (四) 护胃气 |
| 1. 脾胃乃后天之本 |
| 2. 护胃气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 七、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文献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