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手法治疗胸椎关节紊乱症12例体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手法治疗12例胸椎关节紊乱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袁林章[1](2021)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对比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为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我院中医骨伤科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0例;对照组30例,脱落0例。治疗组采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正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隔天治疗,5次为1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次后、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的分值差异,并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再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输入数据库,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与治疗前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于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都有改善作用。3.两组治疗总疗程完成后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对改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组。4.治疗总疗程完成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手法或针灸治疗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按照总疗效评价,治疗组总30例治愈5例(16.7%)、显效15例(50%)、有效9例(30%)、无效1例(3.3%),愈显率66.7%,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30例治愈3例(10%)、显效6例(20%)、有效15例(50%)、无效6例(20%),总有效率80%,两组的有效率经分析检验,P=0.044,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愈显率及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即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结论:(1)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和常规正骨推拿手法对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体征及腰部功能活动。(2)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显效更快,能快速地缓解疼痛及改善腰椎活动受限,而且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组,说明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改善患者腰部功能活动方面效果更明显,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梁培荣[2](2021)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出更为优化及有效的治疗方案,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治疗。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观察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制定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并计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的NDI、VAS评分,通过SPSS21.O统计软件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人数3例,显效人数13例,有效人数12例,无效人数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人数1例,显效人数7例,有效人数18例,无效人数4例,总有效率86.66%。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01,P=0.036,P<0.05)。(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2,P=0.002,P<0.05)。(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5,P=0.000,P<0.05)。结论: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N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DI、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优,说明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优于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治疗。

徐俞航[3](2021)在《平衡正脊法治疗脊源性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平衡正脊法治疗脊源性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治疗脊源性肋间神经痛提供简易安全、疗效显着的优化方案。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5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针灸推拿组)、治疗组(平衡正脊组)各25例。所有病例每两日接受一次治疗,共治疗十次。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完成后都需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活动功能评分及胸椎活动度,最后计算总有效率。结果:1.治疗前,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组内VAS评分、活动功能评分、胸椎活动度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均对脊源性肋间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3.治疗后,两组组间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平衡正脊法减轻患者疼痛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针灸推拿疗法;4.治疗后,两组组间活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平衡正脊法改善患者活动功能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针灸推拿疗法;5.治疗后,两组组间胸椎活动度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平衡正脊法加强患者胸椎活动度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针灸推拿疗法;6.治疗后,两组组间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针灸推拿组总有效率为91.30%,平衡正脊组总有效率为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针灸推拿组治愈率仅21.74%,平衡正脊组治愈率则高达75.00%,可见平衡正脊法的治愈率明显大于针灸推拿法,表明平衡正脊法的治愈效果更加突出。结论:平衡正脊法和针灸推拿法对于脊源性肋间神经痛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平衡正脊法的疗效突出,能更有效地治愈患者,消除其疼痛,改善其活动功能,加强其胸椎活动度,是简易安全、疗效显着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王利松,杜博松,崔玉婕[4](2021)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黄氏脊椎手疗法治疗脊柱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黄氏脊椎手疗法治疗胸椎关节紊乱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疼痛介质影响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共96例胸椎关节紊乱患者为受试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成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常规推拿法,研究组黄氏脊椎手疗法+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1周。观察治疗前后在疼痛介质、炎症因子、疼痛评分、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等指标变化并比较,完成治疗后总结疗效情况。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成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下降幅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成治疗后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P物质(SP)、神经生长因子(NGF)、β内啡肽(β-EP)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下降幅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成治疗后背部疼痛、肌肉压痛、肩背麻木、伸屈、旋转、侧屈、工作影响、睡眠影响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观察组以上症状积分下降幅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成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McGiII疼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下降幅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0%(24/48)、总有效率89.58%(43/48),对照组临床控制率31.25%(15/48)、总有效率75%(36/48),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黄氏脊椎手疗法治疗胸椎关节紊乱能抑制炎症释放和疼痛介质,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石海平,赖忠涛,李业甫[5](2020)在《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对照组在常规推拿的基础上采用膝顶扩胸扳法,治疗组在常规推拿的基础上采用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McGill量表评分,并在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和显效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结论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能够减轻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杨润[6](2020)在《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棍操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颈痛改善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二科门诊青少年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牵引组34例、推拿组34例、锻炼组35例、棍操组35例,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牵引组患者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推拿组患者行颈椎推拿治疗,锻炼组患者选取颈部后伸肌群进行功能锻炼,棍操组患者采用棍操康复锻炼。各组患者均在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及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1.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的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比较的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引组与推拿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锻炼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优于推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棍操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锻炼组(P<0.05)。3.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的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棍操组、推拿组、锻炼组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棍操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与推拿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的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棍操组、推拿组、锻炼组三组治疗后NPQ评分均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棍操组治疗后NPQ评分优于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与推拿组治疗后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棍操治疗青少年颈痛有明显疗效。2.棍操对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恢复有很好作用。

邹俊峰[7](2020)在《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跟踪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后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达到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情况等。方法:设计合理客观的分类对照试验:分设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30例和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30例进行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观察对比在临床治疗中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方案与平衡针灸治疗方案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PPI评估评分统计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作疗效分析评价。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相应的录入程序,并设定录入时的逻辑审查限定条件,统计学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PPI评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对于VAS及PPI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及平衡针灸治疗对胸椎小关节错位均有显着疗效,而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疗效优于平衡针灸治疗。

姚奕凯[8](2020)在《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调整骨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与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刀治疗学》中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进行对比以观察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本文旨在探究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分析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障碍和LDH之间的关系,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打开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本院骨伤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临床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60例具有LDH合并骶髂关节错位或骨盆倾斜的患者。患者病程最短者4天,病程最长者10年。60名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分布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37.98±12.886岁。所有患者中按突出类型分类:突出为48例,膨出为12例,本次病例采集未纳入脱出病例。按突出节段分类:涉及L3/4节段突出5例、膨出6例;涉及L4/5节段突出40例、膨出12例;涉及L5/S1节段突出34例、膨出9例,其中涉及单节段突出或膨出的18例;涉及2个及2个以上节段突出或膨出的42例。按照患者就诊日期顺序结合随机数字分化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LDH针刀治疗点位,观察组给予骶髂关节点位+常规治疗点位。两组患者进行针刀治疗的频率为每周一次,根据患者评估结果以及治疗改善程度,分别治疗1~3周,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改善情况以患者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一个月后的奥斯维斯奇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评定。选取四项影像学指标作为对比指标,分别为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双侧髂骨投影高度差、双侧髂骨投影宽度差。运用本院阅片系统影像分析软件viewpoint进行测量。以上述指标作为治疗前后客观指标对比依据,对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以及LDH症状改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实验结果:1、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评分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对LDH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腰部功能活动较常规针刀治疗均有更为明显的改善。2、四项骨盆投影参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但对照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在对骶髂关节进行针刀干预治疗后,LHD患者的骨盆参数指标趋于正常,对骶髂关节错位与骨盆倾斜的纠正程度明显优于常规LDH针刀治疗,表明纠正骨盆倾斜及骶髂关节错位对于治疗LDH具有深刻的影响及病理学意义。3、有效率: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43.33%;通过常规针刀治疗LDH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20%。两组患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的有效程度优于常规针刀治疗LDH患者。4、疗程结束三个月后患者复发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27人,复发2人,复发率为7.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人数为24人,复发5人,复发率为20.83%。观察组三个月后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针刀方法更能从根本解决LDH问题。结论:从纠正骶髂关节错位以及骨盆倾斜的针刀治疗思路为出发点来治疗LDH患者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常规针刀治疗思路。该针刀疗法经过本文阐述后思路明确,逻辑清晰。对于从事治疗相关领域疾病的学习者来说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学习难度不大,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徐翔宇[9](2020)在《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观察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对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原理进行初步分析及探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患者被详细告知该研究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将愿意参与本课题的患者纳入研究。70例患者根据其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采用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两组的治疗都是隔天1次,1周3次,持续2周,共6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胃脘痛程度,并对疼痛频率、持续时间、程度等变量评分,以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除胃痛外的其他单项症状的疗效根据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进行评价。所有数据以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治疗期间有4例脱落,最后共66例患者完成6次治疗并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2.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痛VAS评分、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都有降低(P<0.05);两组之间比较,结果发现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脘痛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4.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6%,二者有差异(P<0.05)。5.在胁肋胀痛、胸闷、喜太息、失眠等4个症状的改善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胸闷、失眠两项症状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的方法以及常规推拿手法对于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均有确切疗效。2.试验组采用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更佳,且在改善患者存在的胁肋胀痛、胸闷、喜太息、失眠等4个次要症状方面更有优势。3.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安全可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陈迪[10](2020)在《改良胸椎对抗复位法治疗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常规推拿手法和改良胸椎对抗复位法对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临床疗效差异,为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60例脊源性F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改良胸椎对抗复位法治疗,两组分别每周治疗3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Symptom Index of Dyspepsia,SID)、尼平消化不良症状积分(Nepean Dyspepsia Symptoms Index,NDSI)、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评分(N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NDLQI)和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评价观察表的组内和组间积分变化,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评价其治疗效果。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60例患者均完成了本次研究;2、两组患者基线一致(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P>0.05);3、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脊源性FD临床疗效评价3.1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SID的影响(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D积分均能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SID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单项症状疗效:两组餐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早饱感症状有效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2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NDI的影响(1)两组治疗前后的NDSI总积分均值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NDSI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NDLQI总积分均值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NDLQI总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3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胸椎症状积分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后胸椎症状总积分均值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胸椎症状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胸椎症状总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照组可以改善患者的SID、NDSI总积分,但对NDLQI、胸椎症状积分无明显效果;2、治疗组可以明显改善脊源性FD患者的SID、NDI、胸椎症状总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二、中医手法治疗12例胸椎关节紊乱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手法治疗12例胸椎关节紊乱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认识及治疗
        1.1 认识
        1.2 筋出槽,骨错缝
        1.3 病因病机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认识与治疗
        2.1 腰椎解剖基础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来源
    2 数据资料收集方法
    3 实验标准
        3.1 诊断标椎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样本量估算
        4.2 随机分组
        4.3 盲法
        4.4 治疗方法
        4.5 注意事项
    5 疗效观察指标
        5.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附录一)
        5.2 腰椎活动度评分(ROM评分)(附录二)
        5.3 腰椎JOA评分(附录三)
    6 质量控制
    7 随访
    8 脱落人群处理
    9 不良反应处理
    10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2 两组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ROM评分对比分析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JOA评分对比分析
    3 总疗效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疗效评价
        1.1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疗效评价方法
        1.2 疗效分析
    2 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的选择依据
        2.1 脊柱整治手法
        2.2 脊督一体论
        2.3 六不通论
        2.4 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的特点
    3 针刺腰痛点的理论依据
    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手法及针刺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壮医经筋手法
        2.2.2 观察组: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
        2.2.3 对照组: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手法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注意事项
    2.4 疗程
    2.5 疗效观察
        2.5.1 疗效评价标准
        2.5.2 观察指标
        2.5.3 观察节点
    2.6 不良事件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3.2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临床疗效
4 小结
5 文献研究
    5.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5.1.1 古书记载
        5.1.2 病因病机
        5.1.3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5.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5.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5.2.2 病因
        5.2.3 机制
        5.2.4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6 壮医经筋理论基础
    6.1 经筋的定义
    6.2 经筋的作用
    6.3 经筋病特点
    6.4 壮医理论基础
    6.5 壮医对经筋病的认识
    6.6 壮医经筋手法
    6.7 壮医经筋手法的临床应用
    6.8 壮医经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7 整体调脊疗法
    7.1 调脊的渊源
    7.2 脊柱整体观
    7.3 整体调脊疗法的提出
    7.4 整体调脊疗法的特点
    7.5 整体调脊疗法的临床应用
8 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9 讨论
10 问题
11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平衡正脊法治疗脊源性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脊源性肋间神经痛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脊源性肋间神经痛的认识
        2.1 解剖生理
        2.2 病因探讨
        2.3 病理机制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病史
        2.2 症状
        2.3 体征
        2.4 影像学检查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标准及其处理
        3.4 剔除标准
        3.5 中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观测指标
        5.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 数据处理
    7. 结果
        7.1 病例收集结果
        7.2 研究结果
        7.3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第三部分 讨论与展望
    1. 平衡正脊法的探讨
        1.1 平衡正脊法的概念
        1.2 平衡正脊法的理论基础
        1.3 平衡正脊法的治疗原则
        1.4 平衡正脊法的治疗方法
    2. 研究结果的探讨
        2.1 结果总结
        2.2 结果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4)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黄氏脊椎手疗法治疗脊柱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试者基本情况
    1.2 相关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及实施过程
        1.4.1 VAS等评分比较[5]
        1.4.2 疼痛介质比较[6]
        1.4.3 炎症指标比较[7]
        1.4.4 疗效比较[8]
        1.4.5 临床症状等积分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胸椎关节紊乱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2.2 两组胸椎关节紊乱患者疼痛介质比较
    2.3 两组胸椎关节紊乱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胸椎关节紊乱患者相关疼痛评分比较
    2.5 两组胸椎关节紊乱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5)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2.1.2 治疗组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症状、体征积分
        2.2.2 McGill疼痛量表评分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6)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1.2.5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和测量方法
    2.3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事件处理
    2.4 统计学处理
    2.5 课题研究所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四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VAS评分、NPQ评分对比
    3.3 四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比较的结果
    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VAS评分比较的结果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NPQ评分比较的结果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青少年颈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青少年颈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认识
    4.3 棍操理论基础
    4.4 牵引、推拿、康复锻炼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特点
    4.5 棍操的优势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录 C
致谢
个人简介

(7)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1.1 认识
        1.2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2.1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定义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质量控制措施
        2.6 随访
        2.7 脱落病例处理
        2.8 异常反应观察及处理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基本数据比较
        3.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3 总疗效比较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
        1.1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脊柱生物力学
        1.3 脊柱运动学
    2 胸椎生物力学
        2.1 胸椎的解剖结构
        2.2 胸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2.3 胸椎生理曲度及意义
    3 与胸椎相关的肌肉
        3.1 斜方肌
        3.2 背阔肌
        3.3 菱形肌
        3.4 竖脊肌
        3.5 夹肌
    4 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
        4.1 相关的文献研究
        4.2 “骨错缝,筋出槽”与临床诊断治疗
    5 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5.1 “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5.2 “得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5.3 “得气”与临床针刺疗效
    6 韦氏整脊手法的研究
        6.1 韦氏整脊手法的整体观
        6.2 韦氏整脊手法的治则治法
        6.3 韦氏整脊手法的优势
    7 平衡针灸的研究
        7.1 平衡针灸的概念
        7.2 平衡针灸的理论研究
        7.3 平衡针灸的特点
        7.4 平衡针灸的优势
    8 研究结果分析
    9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0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理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患者安排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分组方法
    2.3 研究路线方案
    2.4 院内阅片系统测量方法(见附图 5)
    2.5 治疗方法
    2.6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2.7 依从性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2.9 统计学方法
    2.10 针刀实操以及 X 线下针刀进针骶髂关节图(见附图 7)
3.研究结果
    3.1 临床患者一般性资料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屈以及背伸活动范围比较
    3.4 两组患者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对比
    3.6 依从性评价
    3.7 安全性评价
    3.8 术后随访
4.讨论
    4.1 LDH的发生发展与脊椎稳定性的相关性
    4.2 SIJ及骨盆的力学结构及运动模式
    4.3 SIJ紊乱和脊柱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4.4 针刀干预SIJ紊乱治疗LDH的作用机制
5 不足与展望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6 研究病例的退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流程
        3.2 样本量
        3.3 随机方法
        3.4 对照设计
        3.5 盲法处理
        3.6 治疗方案
        3.7 可能出现的临床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3.8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3.9 观察项目
        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1 伦理原则
    4 结果
        4.1 安全性分析
        4.2 脱落、中止、剔除病例
        4.3 一般资料
        4.4 疗效观察指标
讨论
    1.研究结果分析
    2.中医从肝胃不和论胃脘痛
        2.1 肝的生理特点及其与脾胃的联系
        2.2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2.3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详细分型及治疗
    3.西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4.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立项依据
        4.1 推拿镇痛的机制研究
        4.2 背俞穴治疗胃脘痛的研究基础
        4.3 整脊治疗胃脘痛的研究基础
        4.4 筋出槽、骨错缝与肝胃不和
        4.5 推拿部位及手法的选取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临床试验观察表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改良胸椎对抗复位法治疗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盲法设计
        2.3 对照设计
        2.4 治疗方案
        2.5 观测记录
        2.6 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定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入组情况
        3.2 两组FD患者基线分析结果
        3.3 疗效评价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认识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
    2 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
        2.1 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理论依据
        2.2 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现状
        2.3 推拿手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
    3 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3.1 疗效指标的选择
        3.2 关于选择T5-8的依据
        3.3 改良胸椎对抗复位法的手法特点
    4 结果分析
        4.1 两组SID疗效
        4.2 两组NDI疗效
        4.3 两组胸椎症状疗效
    5 日常保健及预防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中医手法治疗12例胸椎关节紊乱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袁林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梁培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平衡正脊法治疗脊源性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俞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黄氏脊椎手疗法治疗脊柱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J]. 王利松,杜博松,崔玉婕.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4)
  • [5]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J]. 石海平,赖忠涛,李业甫.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6]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D]. 杨润.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邹俊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姚奕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D]. 徐翔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改良胸椎对抗复位法治疗脊源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推拿手法论文 胸椎论文 中医论文 经筋论文 腰椎神经论文

上一篇:维持性血透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实现旱作节约成本、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