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鑫[1](2021)在《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2.通过动态监测治疗前、治疗后14d、治疗28d后血清中白介素-1(Inter 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 leukin-6,IL-6)水平,探讨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臁疮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臁疮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祛湿解毒活血汤内服联合生肌愈疡膏外用;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外用。治疗14d为1疗程,观察周期为28d。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14d、治疗28d的创面面积、血清中IL-1、IL-6水平;记录治疗14d、治疗28d的溃疡创面愈合率、溃疡愈合速度;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创面具体症状积分(创面肉芽、创面气味、创面渗出脓液、创面疼痛感)及创面症状总积分,并将这些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治疗组90%,高于对照组83.33%,治疗组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的溃疡创面面积以及IL-1、IL-6水平,在治疗14d、治疗28d均进行组间及组内分析,发现治疗14d、治28d后,两组溃疡面积、IL-1、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将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速度在治疗14d、治疗28d后进行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将两组患者的具体创面积分(创面肉芽、创面气味、渗出脓液、创面疼痛感)及总积分在治疗后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其中两组患者的创面肉芽积分、创面气味积分、创面疼痛感积分以及创面总积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创面渗出脓液积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渗出脓液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而治疗后,治疗组的脓液积分是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1、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疗效肯定,相比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磺胺嘧啶银治疗方案,疗效更为显着。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2、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中IL-1、IL-6的水平,得出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方案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通过调控血清中IL-1、IL-6的含量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祁磊[2](2021)在《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临床数据,研究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09月期间于安徽省中医院血管外科病房治疗,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并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80例。先根据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剥脱术治疗组(简称Ⅰ组)40例和腔内激光治疗组(简称Ⅱ组)40例,再根据患者术后防治并发症方式的不同,将两组患者分为四个亚组,Ⅰa组(20例)和Ⅱa组(20例)为常规治疗方式,Ⅰb组(20例)和Ⅱb组(20例)为常规治疗方式基础上加用丹参化瘀汤。观察并记录术后第3、5、7、15天术后患肢疼痛评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患肢麻木、皮下瘀斑、皮下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疼痛比较1.1术后第3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Ⅰb组比Ⅱa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术后第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Ⅰb组比Ⅱa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术后第7、1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2.1术后第3、15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术后第5、7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患肢麻木情况比较3.1术后第3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术后第5、7、1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皮下瘀斑情况比较:术后第7、1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皮下瘀斑例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皮下瘀斑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皮下血肿情况比较5.1术后第7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术后第15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术后第15天,Ⅰa组为1例(5%),Ⅰb组为0例(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组为0例(0%),Ⅱb组为0例(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术后第15天,在总体健康、患肢症状、日常生活三个方面,Ⅰb组得分高于Ⅰa组,Ⅱb组得分高于Ⅱa组(P<0.05);而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得分比较,这三方面得分(P>0.05)。在心理健康方面(P>0.05),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得分方面,Ⅰb组得分高于Ⅰa组,Ⅱb组得分高于Ⅱa组(P<0.05);而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得分比较(P>0.05)。结论:丹参化瘀汤能够明显减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在缓解术后患肢疼痛、改善术后凝血机制、减少皮下瘀斑及血肿、减轻术后患肢麻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与单纯常规术后处理相比有明显优势,可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该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剥脱术与EVLT术的术后并发症相比,术后患肢疼痛程度较高点,其余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
林雅青[3](2020)在《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股总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超声检查的差异性,为其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指标。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1月18日至2020年07月17日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三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对每个研究对象的股总静脉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其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下股总静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排除、剔除后总计110例,中医辨证分组后为:气虚血瘀证组44例、寒湿凝筋证组35例、湿热下注证组31例。(1)三组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病的肢体分布(左右侧分布、单双侧分布)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病例超声下测得的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从粗到细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流速从快到慢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组间两两对比发现,股总静脉管径、流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湿热下注证组与寒湿凝筋证组之间。三组病例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根据反流时间划分为三个等级,各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别主要表现在寒湿凝筋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之间。反流情况中,重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气虚血瘀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中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瓣膜功能正常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下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粗、流速较快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湿热下注证,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细、流速较慢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寒湿凝筋证,股总静脉的反流时间较长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气虚血瘀证。2.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股总静脉在超声下测量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与不同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超声测量参数可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林怡涔[4](2020)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别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对比两组的实验室检验指标、疼痛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收治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共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术后抗凝方案,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术后抗凝方案。比较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14天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指标、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该方临床疗效。结果:(1)D-二聚体:两组的D-二聚体手术后均水平均升高(P<0.05),术后治疗后均下降(P<0.05),观察组更明显(P<0.05)。(2)凝血四项:TT、FIB术前、术后、术后14d差别无显着意义(P>0.05);PT、APTT术后较术前时间缩短,术后14d时间均延长,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着意义(P>0.05)。(3)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的水平术后14d较术后1d均有降低(P<0.05);组间术后14d对比,观察组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改善更显着(P<0.05),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两组间改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观察组术后疼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指数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术后14d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经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出现下肢肿胀、小腿后压痛及异常出血现象,两组术后1个月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1.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的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2.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术后疼痛和中医证候积分。
徐英杰[5](2020)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足背静脉TNF-α、hs-CR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患者足背静脉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CVI患者,共计120例,同时采集患者血常规炎症细胞和TNF-α、hs-CRP进行分层研究。血瘀证组患者57例,湿热下注证组患者63例。研究一:对比CVI不同临床分级患者足背静脉、肘静脉血常规炎症细胞、TNF-α、hs-CRP水平及不同临床分级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研究二:通过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足背静脉、肘静脉血常规炎症细胞、TNF-α、hs-CRP水平差异,并探讨二者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120例CVI患者足背静脉TNF-α、hs-CRP水平均较肘静脉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C5组患者足背静脉中性粒细胞计数较C6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组、C4组患者足背静脉单核细胞计数均较C6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4~C6组患者足背静脉TNF-α均较肘静脉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3组患者足背静脉TNF-α均较C4~C6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C3~C5组患者足背静脉hs-CRP均较C6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血瘀证组患者肘静脉、足背静脉TNF-α均较湿热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血瘀证组患者足背静脉hs-CRP较肘静脉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VI患者足背静脉炎症因子表达高于肘静脉,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CVI患者足背静脉TNF-α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
李贝[6](2020)在《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静脉1号方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安全性及治疗疗效,拓宽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思路,缩短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缓解周期,让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有更好的治疗选择,为今后临床实践中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提供可靠的谴方用药依据。为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60例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分组,获得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与静脉1号方口服,同时外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对照组给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口服,同时外用生肌玉红膏纱条。两组均治疗8周,8周后观察溃疡疮面愈合情况、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25.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客观评价静脉1号方治疗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结果经8周治疗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促进疮面愈合方面,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总有效率为86.67%,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促进疮面愈合方面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溃疡愈合所需时间上,治疗组溃疡疮面完全愈合所用时间为36.91±11.02,对照组溃疡疮面完全愈合所用时间为48.00±5.80,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溃疡愈合所需时间上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优势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静脉1号在促进疮面愈合、缩短疮面愈合时间、改善中医症候等方面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且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指导临床实践,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刘思敏[7](2020)在《升玄利湿汤治疗湿热毒盛型淤积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湿热毒盛型淤积性湿疹患者服用升玄利湿汤,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依据改良后的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表以及瘙痒VAS评分表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以评价升玄利湿汤治疗湿热毒盛型淤积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是在前期临床实践验证有效的基础上,随机选择湿热毒盛型淤积性湿疹的合格病例70例,等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予周毅平教授的内服中药升玄利湿汤,疗程为14天,比较治疗前后的患者红斑、丘疹、渗出、抓痕、苔藓化程度分级及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共70例纳入实验,共出现3例患者(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有轻微不良反应,处理后均可继续参加实验,最终纳入统计分析70例。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病情恶化等恶性不良事件。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红斑、丘疹、渗出、抓痕、苔藓化程度分级、瘙痒VAS评分、EASI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红斑、丘疹程度分级无显着性差异(P>0.05);渗出、抓痕、苔藓化程度分级、瘙痒VAS评分、EASI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对治疗前后的EASI积分及瘙痒VAS积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与对照组的68.57%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EASI评分及瘙痒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两个治疗方案对湿热毒盛型淤积性湿疹患者均有效,且加服升玄利湿汤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瘙痒,改善患者的渗出、抓痕、苔藓化等体征(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升玄利湿汤能减轻湿热毒盛型淤积性湿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这表明升玄利湿汤治疗湿热毒盛型淤积性湿疹的总体疗效值得肯定,考虑到其效验便廉,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褚美玲[8](2020)在《黄连膏联合象皮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黄连膏联合象皮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纳入标准,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经基本的清创治疗后,治疗组予以外敷黄连膏和象皮粉;对照组予以外涂百多邦。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每日换药1次,7天为1疗程。观察并纪录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后的溃疡面情况,根据溃疡面情况分级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溃疡面积方面进行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项观察指标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溃疡面积缩小率,肉芽组织填充率,溃疡表面色泽,溃疡渗出、疼痛情况,患肢水肿、麻木瘙痒情况方面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3.临床总体疗效:经过28天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43<0.05)。安全性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复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结论:1.黄连膏联合象皮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总体疗效优于百多邦。2.黄连膏联合象皮粉具有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成,改善创面局部组织的渗出,缓解患肢疼痛、水肿、麻木或瘙痒,加速溃疡的愈合的作用,且疗效显着。
周裕淮[9](2019)在《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联合腔镜光源引导注射聚多卡醇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联合腔镜光源引导注射聚多卡醇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血管外科接收外科手术治疗的11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聚多卡醇将其分为A组:行SEPS+腔镜光源引导下注射聚多卡醇硬化术;B组:仅行SEPS术。其中A组61例,B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溃疡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皮下血肿、咳嗽、头晕、切口感染、发热、皮肤坏死、DVT(深静脉血栓)、术后溃疡愈合时间,并使用VC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下肢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疼痛、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感染、溃疡愈合时间上优于B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值、术后第2天疼痛、头晕、血肿、发热,皮肤坏死及DVT等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相比单纯SEPS术,SEPE联合腔镜光源引导下注射聚多卡醇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和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远期疗效和复发率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随访。2)在SEPS的基础上利用腔镜光源引导注射聚多卡醇治疗法操作更简单,不需要大型设备,术中避免了使用超声,在光源的投影下更加直观观察到皮下静脉泡沫发布情况,学习曲线短,便于各级医院灵活运用。
程雪桦[10](2019)在《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与评价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微创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提供合理优化的中医中药外治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非劣性试验)的设计,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外二科住院患者。应用SPSS 21.0软件完全随机设计分组,将纳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如意金黄凝胶)或对照组(金黄膏),其中两组共脱落剔除4例,最终入组64例,每组32例。所有患者于微创术后第7天起连续外用药2周,共随访3个月。于术后7天、术后2周、术后3周、术后3月,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下肢硬结范围及数目、中医临床症状积分、VAS评分的影响,于术后7天、术后3月时比较患肢的复发率、硬结消失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作出安全性评价。结果:(1)患者下肢硬结范围:组内比较:术后7d、术后2w、术后3w、术后3m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术后3月(t=-1.679,P=0.1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周(t=-2.917,P=0.005)、术后3周(t=-3.230,P=0.002)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下肢硬结数目:组间比较,用药疗程结束后,两组硬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所需时间: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时间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通过硬结的治愈显效率综合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疗程结束后,治疗组(90.62%)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65.63%),经Fisher的精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皮损处肤色积分、疼痛情况积分、肿胀积分、皮温积分、硬结积分在4个访视点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积分项目的组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不同访视点组间比较,术后2周时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下肢硬结积分、皮温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访视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术后3月随访,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1例复发,经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VAS评分:组内比较: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组间效应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2周、术后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在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时的组间与组内比较,全血粘度中全血比低切粘度、全血比中切粘度、全血比高切粘度及毛细血浆粘度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疗程结束后,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治疗组(84.38%)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56.2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期间均生命体征平稳且辅助检查结果未出现有意义的临床改变。在外治的安全性上,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局部皮肤轻度瘙痒退出临床实验。所有患者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无皮肤糜烂溃破,无全身不适症状。结论:如意金黄凝胶可以改善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红肿热痛的症状体征,缩小硬节范围,较金黄膏组可加快硬结吸收消散、降低VAS疼痛评分,且超声下血流情况改善更明显,总体疗效更好。如意金黄凝胶外治本病临床疗效较好,作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 研究目的 |
| 2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研究方法 |
| 2.3 诊断标准 |
| 2.4 纳入标准 |
| 2.5 排出标准 |
| 2.6 中止、剔除标准 |
| 2.7 治疗方法 |
| 2.8 观察指标 |
| 2.9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及评估 |
| 2.10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 3.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
| 3.3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分析 |
| 3.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脱落分析 |
| 3.5 两组患者安全性分析及随访调查 |
| 讨论 |
| 1 祛湿解毒活血汤分析 |
| 1.1 方药组成 |
| 1.2 单药分析 |
| 1.3 方解分析 |
| 2 生肌愈疡膏分析 |
| 2.1 生肌愈疡膏组成 |
| 2.2 生肌愈疡膏与“煨脓长肉”理论的关联性 |
| 2.3 生肌愈疡膏熬制方法 |
| 3 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的疗效分析 |
| 4 磺胺嘧啶银乳膏作为对照组外用药的选择依据 |
| 5 羟苯磺酸钙胶囊作为对照组口服药的选择依据 |
| 6 将白介素-1、白介素-6 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的依据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 1.1 中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机 |
| 1.2 中医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 1.2.1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外治法 |
| 1.2.2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内治法 |
| 2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 2.1 病理生理学 |
| 2.2 流行病学 |
| 2.3 临床表现 |
| 2.4 西医治疗方式 |
| 2.4.1 生活方式改变 |
| 2.4.2 压迫治疗 |
| 2.4.3 药物治疗 |
| 2.4.4 手术治疗 |
| 3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 |
| 3.1 剥脱术 |
| 3.2 腔内激光治疗(EVLT) |
| 3.3 热消融术 |
| 3.3.1 射频消融术(RFA) |
| 3.3.2 蒸汽静脉硬化(SVS) |
| 3.4 静脉曲张刨切术(TIPP) |
| 3.5 硬化剂治疗术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分组 |
| 2.3 诊断标准 |
| 2.4 纳入标准 |
| 2.5 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案 |
| 3.1 研究方法 |
| 3.2 药物来源 |
| 3.3 手术方法 |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4.1 观察指标 |
| 4.2 资料收集 |
| 5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 6 结果 |
| 6.1 一般情况 |
| 6.2 术后疼痛比较 |
| 6.3 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 |
| 6.4 术后患肢麻木情况比较 |
| 6.5 术后皮下瘀斑情况比较 |
| 6.6 术后皮下血肿情况比较 |
| 6.7 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
| 6.8 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及结论 |
| 1.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认识 |
| 2.剥脱术与EVLT术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
| 3.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应用价值 |
| 4.丹参化瘀汤的方药解析 |
| 5.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6.1 观察方法 |
| 6.2 观察指标 |
| 6.3 观察指标测定方法 |
| 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 1.1 年龄 |
| 1.2 性别 |
| 1.3 病程 |
| 1.4 患肢的分布及数量比较 |
| 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的比较 |
| 2.1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的比较 |
| 2.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流速的比较 |
| 2.3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反流情况的比较 |
| 讨论 |
| 1 概述 |
| 2 西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 2.1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的认识 |
| 2.2 髂静脉、股总静脉及下肢静脉的解剖与生理 |
| 2.3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
| 2.4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 3 中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 3.1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名的认识 |
| 3.2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 4 文献分析 |
| 5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中医学的辨证分型相联系的意义 |
| 6 结果分析 |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 6.2 股总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与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 7 展望与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入组标准 |
| 2.1 西医入组标准 |
| 2.2 中医入组标准 |
| 3 排除标准 |
| 4 试验的终止 |
| 5 脱落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6.1 分组方法 |
| 6.2 手术方法 |
| 6.3 术后治疗方案 |
| 6.4 观察指标和方法 |
| 7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1 课题样本量完成情况 |
| 2 一般临床资料 |
| 3 临床疗效指标变化 |
| 3.1 D-二聚体、凝血四项变化 |
| 3.2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
| 3.3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 |
| 3.4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 4 安全性指标 |
| 第三章 讨论 |
| 1 西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
|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 |
|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
| 2 中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
| 3 补阳还五汤分析 |
| 4 组方中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 5 疗效分析 |
| 5.1 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的分析 |
| 5.2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分析 |
| 5.3 术后疼痛并发症的分析 |
| 5.4 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 |
| 6 安全性分析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中西医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一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CVI诊断标准 |
| 1.2.2 CEAP临床分级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观察指标 |
| 2.1.1 一般资料 |
| 2.1.2 检测指标 |
| 2.2 检测方法 |
| 2.3 采血 |
| 2.4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1.1 性别 |
| 3.1.2 年龄 |
| 3.1.3 病程 |
| 3.1.4 发病肢体 |
| 3.2 CVI患者足背静脉-肘静脉比较 |
| 3.2.1 血常规炎症细胞 |
| 3.2.2 TNF-α、hs-CRP |
| 3.3 不同临床分级CVI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
| 3.3.1 血常规炎症细胞 |
| 3.3.2 TNF-α |
| 3.3.3 hs-CRP |
| 临床研究二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3 检测方法 |
| 2.4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1.1 性别 |
| 3.1.2 年龄 |
| 3.1.3 病程 |
| 3.1.4 发病肢体 |
| 3.2 不同中医证型CVI患者血常规炎症细胞比较 |
| 3.3 不同中医证型CVI患者TNF-α比较 |
| 3.4 不同中医证型CVI患者hs-CRP比较 |
| 讨论 |
| 1 CVI病理概况 |
| 1.1下肢静脉高压 |
| 1.2 慢性炎症反应 |
| 2 TNF-α、hs-CRP与CVI |
| 3 CVI患者炎症因子表达初探 |
| 3.1 CVI患者足背静脉炎症因子表达高于肘静脉 |
| 3.2 CVI患者足背静脉炎症因子水平与静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
| 4 CVI病因病机 |
| 4.1 古代医家对CVI的认识 |
| 4.2 现代医家对CVI的认识 |
| 5 CVI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 |
| 6 CVI瘀毒病机探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
| 附表2 |
| 附表3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淤积性湿疹的研究近况 |
| 一、基本概述 |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三、治疗现状 |
| 第二节 中医治疗淤积性湿疹的方法及应用进展探讨 |
| 一、中医对本病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
| 二、病因病机 |
| 三、辨证论治 |
| 四、中医外治法 |
| 五、针灸疗法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 一、样本量计算 |
| 二、病例入组及随机分组方法 |
| 三、研究方案 |
| 四、观察指标 |
| 五、统计方法 |
| 六、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实际病例收集情况 |
| 二、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均衡性分析 |
| 三、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
| 四、安全性观察 |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
| 一、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 二、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分级比较 |
| 三、患者疗效比较 |
| 四、安全性观察 |
| 第二节 升玄利湿汤的组方依据与方药分析 |
| 一、方药组成 |
| 二、立方原则 |
| 三、病因病机分析 |
| 四、现代药理学分析 |
| 第三节 不良反应分析 |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研究 |
| 1.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定义及危险因素 |
| 1.2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与病理研究 |
| 1.3 现代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诊断 |
| 1.4 现代医学对下肢溃疡的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研究 |
| 2.1 祖国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名的认识 |
| 2.2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病机 |
| 2.3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医治法 |
| 3. 黄连膏、象皮粉的方药分析 |
| 3.1 黄连膏、象皮粉的组方配伍及方义 |
| 3.2 黄连膏、象皮粉的现代药理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药物 |
| 2.2 实验分组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 2.5 疗效评价 |
| 2.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 2.7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基线资料 |
| 3.2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 3.3 临床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 3.4 安全指标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讨论 |
| 1.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研究讨论 |
| 1.2 黄连膏联合象皮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分析 |
| 2. 结论 |
| 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术前准备 |
| 2.3 治疗过程 |
| 2.4 术后处理 |
| 2.5 观察指标和随访 |
| 2.6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手术结果 |
| 3.2 术后随访 |
| 3.3 典型病例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 2.1.3 中医辨证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退出标准 |
| 2.5 病例脱落的处理 |
| 2.6 研究病例的中止 |
| 3 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对象及试验方法 |
| 3.2 试验样本估算及随机分组 |
| 3.2.1 临床试验例数及其确定理由 |
| 3.2.2 预期脱落率 |
| 3.2.3 随机分组 |
| 3.3 技术路线图 |
| 3.4 试验内容 |
| 3.4.1 外用药的来源与制备 |
| 3.4.2 试验前准备 |
| 3.4.3 基础治疗 |
| 3.4.4 治疗组敷药操作流程 |
| 3.4.5 对照组敷药操作流程 |
| 3.5 合并用药的规定 |
| 3.6 试验时间与指标 |
| 3.6.1 访视时间 |
| 3.6.2 试验预期的持续时间及其确定依据 |
| 3.6.3 试验指标 |
| 3.7 疗效观察指标 |
| 3.7.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 |
| 3.7.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 |
| 3.7.3 全血黏度指标 |
| 3.7.4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 3.7.5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
| 3.8 疗效评价指标 |
| 3.8.1 彩超疗效评价指标 |
| 3.8.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 3.9 安全性评价 |
| 3.9.1 安全性评价内容 |
| 3.9.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4 伦理学要求 |
| 4.1 统计方法与绘图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 疗效评价 |
| 2.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比较 |
| 2.1.1 下肢硬结范围比较 |
| 2.1.2 下肢硬结数目比较 |
| 2.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比较 |
| 2.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 2.3.1 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比较 |
| 2.3.2 患肢疼痛情况积分比较 |
| 2.3.3 患肢肿胀积分比较 |
| 2.3.4 患肢皮温积分比较 |
| 2.3.5 下肢硬结积分比较 |
| 2.4 总体疗效比较 |
| 2.5 VAS评分比较 |
| 2.6 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比较 |
| 2.7 血流动力学比较 |
| 2.7.1 全血粘度改变情况比较 |
| 2.7.2 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 |
| 3 安全性指标 |
| 3.1 外治安全性观察 |
| 3.2 其它安全性观察 |
| 讨论与分析 |
| 1 西医诊治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理论与经验 |
| 1.1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理 |
| 1.2 西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
| 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诊治 |
| 2.1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
| 3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辨证施治 |
| 3.1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辨证 |
| 3.2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
| 4 组方用药分析及制备工艺的创新 |
| 4.1 组方用药的分析 |
| 4.2 制备工艺的创新分析 |
| 5 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 5.1 减少硬结范围及个数的分析 |
| 5.2 缩短硬结吸收消散时间的分析 |
| 5.3 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的分析 |
| 5.4 提高临床总体疗效的分析 |
| 5.5 降低VAS评分的分析 |
| 5.6 降低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的分析 |
| 5.7 全血黏度及超声下血流情况的分析 |
| 5.8 安全性分析 |
| 6 思考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其它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 |
| 附录三:随机数字表 |
| 附录四:临床观察表 |
| 附录五: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六:疗效图 |
| 附录七: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及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