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气虚发热证治经验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气虚发热证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淞[1](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孟子蛟[2](2020)在《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内伤发热病诊疗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现代临床文献中所包含的内伤发热病病例信息的挖掘分析,归纳中医临床上内伤发热病的常见证候分型、辨证关键点以及遣方用药特点,总结其诊疗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内伤发热”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平台进行检索,获得与“内伤发热”相关的期刊文献。人工筛选包含详细临床病例的文献,并将其中的临床病例信息录入Excel 2016。依据《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等对临床病例中的症状、中药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Co-Occurrence(1.7)、UCINET(6.660)以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2.0)的中药配伍分析模块等软件,通过频次统计、建立共现矩阵并进行可视化处理,对内伤发热病例中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型、方剂、中药组成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筛选获得符合标准的期刊文献936篇,从中提取出临床病例1469例。其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1450例,涉及男性657例,女性793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1443例,平均年龄41岁;记录中医临床症状526种,共出现14502次,涉及自觉症状181种,外显症状168种,舌象38种,脉象139种;记录中医证型的病例共1094例,涉及证型19种;记录西医诊断的病例共436例,涉及西医疾病70种;记录方剂195首;涉及中药425味。在气虚发热证病例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211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209例;记录临床症状238种,高频的症状组合有“舌淡白-乏力”“不欲饮食-乏力”“乏力-气短”等;记录方剂31首;涉及中药171味,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高频中药主要归脾、肺二经;高频中药组合有“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白术”等。在阴虚发热证病例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160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159例;记录临床症状209种,高频的症状组合有“舌红-脉细数”“舌红-口干”“脉细数-手足心热”;记录方剂41首;涉及中药226味,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高频中药主要归肝、肾二经;高频中药组合有“牡丹皮-地黄”“鳖甲-青蒿”“知母-地黄”等。在痰湿发热证病例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149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148例;记录临床症状239种,高频的症状组合有“舌红-苔黄腻”“口苦-苔黄腻”“乏力-不欲饮食”等;记录方剂37首;涉及中药235味,以清热药和利化痰饮水湿药为主;高频中药主要归肺、脾、胃三经;高频的中药组合有“苦杏仁-薏苡仁”“柴胡-黄芩”“豆蔻-薏苡仁”等。结论:内伤发热病的好发人群是青壮年群体,其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不欲饮食、神疲等;常见的证型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痰湿发热等;西医临床中的术后发热、产后发热、成人斯蒂尔病等多属于内伤发热病;临床中治疗内伤发热病多用补虚药和清热药,用药以“虚实兼顾”“标本兼顾”为特点,并注重对水谷、气机等通路进行疏导;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等。气虚发热证的好发人群为青壮年女性群体;其临床常见症状组合有“舌淡白-乏力”“不欲饮食-乏力”“乏力-气短”等;临床中气虚发热证的治法以从气虚夹邪立论的甘温除热法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重点中药有白术、柴胡、升麻等,常用的药对有“白术-黄芪”“柴胡-黄芪”“升麻-黄芪”等。阴虚发热证的好发人群为壮年女性群体;其临床常见症状组合有“舌红-脉细数”“舌红-口干”“脉细数-手足心热”等;临床中阴虚发热证的治法以滋阴养血,清透虚热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有青蒿鳖甲汤、清骨散;重点中药有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牡丹皮-地黄”“鳖甲-青蒿”“知母-地黄”等。痰湿发热证的好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群体;其临床常见的症状组合有“舌红-苔黄腻”“口苦-苔黄腻”“乏力-不欲饮食”等;临床中痰湿发热证的治法以清热化湿、理气通滞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有三仁汤、蒿芩清胆汤;重点中药有薏苡仁、甘草、滑石等,常用的药对有“苦杏仁-薏苡仁”“柴胡-黄芩”“豆蔻-薏苡仁”等。

唐莹[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癌性发热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挖掘癌性发热相关中医文献中的四诊信息、证候、高频方药数据信息,探寻癌性发热的治疗原则和用药规律,以期为癌性发热的治疗提供参考意见,为癌性发热相关中成药研发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查找近30年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收录的中医药诊治癌性发热的相关文献,规范目标文献中的四诊信息、证型、方药等信息,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IBM SPSS 25.0和IBM SPSS Modeler 18.0两种统计软件,对舌脉、症状、方药分布情况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从不同角度挖掘症、证、药之间的隐含规律。最后将临床证治的事实与文献理论的逻辑相互比较、印证。结果:通过对276篇中医诊治癌性发热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研究,整理出了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癌性发热中医证治规律。1.总体而言癌性发热呈虚实并见之态,实证与虚证远多于虚实夹杂证。而其基本证型和主要证型以及舌脉中均是虚证多实证少。表明癌性发热病机有本虚标实的一面。2.癌性发热为全身性病变,辨证方法以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为主。病位以肝、脾为多见,且多表现为肝经湿热、脾虚发热。热毒、血瘀、湿热为其主要病理产物;虚证以阴虚、气虚为主,阳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血虚为其基本虚性证型。3.对方剂统计分析发现以清虚热、补气、和解少阳、活血祛瘀为癌性发热基本治疗大法。对内服药物分析认为癌性发热当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益气养阴扶其正,清热凉血解毒祛其邪。4.中成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之品为主,尚无针对阴虚发热、湿热蕴结等高频证型的中成药,可做相应研发。5.文献报道了针刺、放血、拔罐放血、穴位敷贴、穴位封闭、穴位埋线、灌肠、纳肛、外敷手心及肚脐、滴鼻、擦浴等多种外治法,值得推广。结论:癌性发热的证型呈虚实并见之态,本虚标实是癌性发热的基本病机特点;热毒、血瘀、湿热为其主要病理产物;虚证则以阴虚、气虚为主。以清虚热、补气、和解少阳、活血祛瘀为癌性发热基本治疗大法。

袁创基[4](2019)在《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脾胃学说和阴火学说是李东垣学术的主要内容,集中展示了李东垣的学术特点,对元气和阴火的矛盾关系的论述即为李东垣的“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该理论是李东垣认识内伤热病的主要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相关古今文献的整理,重点探讨该理论的学术源流、时代背景、概念范畴、治法治则以及临床方药,并通过导师的临床案例对该理论进行验证,为临床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供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本次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为李东垣的着作,在探讨李东垣学术渊源过程中,则主要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电子资源方面,通过以“阴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之贼”、“甘温除热”、“升阳散火”为关键词对《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搜集,然后对搜集结果进行鉴别、整理。由于本研究基于中国哲学的对“火与元气不两立”解读的尝试,部分文献主要来源于古代重要思想文化着作及近年出版的中医哲学方面的着作。2.理论评述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类分析、传统阐释、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相关论述进行评述,探讨该理论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价值。3.交叉研究法:本研究运用历史学、哲学、逻辑学、文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进行研究。通过金元时期的战争史、疾病史、人物史等资料,探讨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形成因素,进而对该理论的内涵作出阐述,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评价;通过中西方哲学的介入,对李东垣的元气学说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形式逻辑的方法对元气、阴火等概念进行分析,力求使元气和阴火的定义更加清晰。4.临床病案研究法:导师邝卫红教授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病案的来源为近年导师门诊病案。“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内外妇儿各科尽皆有之,但与脾胃系疾病关系最为紧密,本次研究从导师的门诊病案中,围绕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集中反映“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病案,主要从治则治法、方药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结果:1.文献整理结果:通过以“火与元气”、“阴火”、“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关键词对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中华医典》中收录中医典籍及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得出相关文献,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归纳、分类、对比,最后将文献情况制成图表,发现自“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提出后,为数众多的医家对该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朱丹溪和张景岳,但两人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解都是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未能客观反映李东垣的理论内涵。2.李东垣生平及与主要着作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少年、青年、晚年三个阶段对李东垣生平作出勾勒,重点突出东垣的求学、临证经过。通过李东垣的生平研究发现“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提出与其求学和临证经过密切相关: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张元素善于运用升降理论,李东垣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之下,把升降理论联系到人身之气,成为其元气学说的重要部分,而李东垣对《内经》、《难经》精神的掌握,也离不开张元素的教导。金元之交动荡不安、疫病频发的临床环境则是“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提出的背景。通过对李东垣着作的梳理,可发现《内外伤辨惑论》最先提出并论述了“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脾胃论》又对该理论进行补充,与该理论的相关病案则主要分布于《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脉诀指掌》五种着作中。3.“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时代背景研究结果:东垣生活于金元之交,民众疲于奔命,脾胃为劳倦、忧思、饥饱所伤,治疗以补益脾胃为本的思路是符合时代特点的。“火与元气不两立”的提出与汴京大疫密切相关,对比目前流行的“鼠疫说”,本研究更倾向于汴京大疫是在战争和环境突变的特殊背景下,由饮食劳倦、病菌感染及治疗失当三者联合所致的群体性脾胃内伤病,因此“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是切合当时的临床需求的。4.“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学术渊源研究结果:“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主要来源于《内经》,李东垣吸收了《内经》“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结合临床实践,从而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除《内经》外,李东垣的元气理论还受到了《难经》的启发,阴火的治疗方法则主要受到《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钱乙以及张元素的影响。5.“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内涵研究结果:“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基本含义是脾胃健旺则元气充盛,元气充盛则阴火降藏;饮食劳倦或喜怒过度可导致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就会引起阴火炽盛,亢盛的阴火又克伐人体元气,故“阴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可概括为:元气充足,阴火不生;元气亏虚,阴火内生;阴火内炽,损耗元气;补元气,泻阴火的治疗方法。6.“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治疗方法和方药运用中的应用:在“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下,李东垣治疗元气不足阴火内生主要从补元气、升阳气、泻阴火三方面入手,主要治法有两种,一是甘温除热,二是升阳泻火,并据此创制了诸多方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清神益气汤、半夏白术天麻汤。7.“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相关医案研究结果:“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李东垣的医案有充分的体现,“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李东垣学术体系中是贯穿其”理法方药”四个层面的;导师是中医内科学脾胃病方向专家,导师熟读李东垣着作,对李氏学术推崇备至,在平常的诊疗当中经常运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导师相关病案分析,可以验证“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正确性。结论: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是经典传承、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创造三者结合的成果,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巨大,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流行性热性疾病,而且对现代临床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秧丽双[5](2019)在《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甘温除热”法是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运用甘温的药物治疗内伤发热病症的一种独具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研究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学术渊源,整理与分析黄政德老师辨治盗汗的医案,重点梳理、提炼黄师基于“甘温除热”法辨治盗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挖掘出盗汗的诊治体系,对研究和推广中医药治疗盗汗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了经典古籍和文献整理的方法,对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进行文献追溯,梳理、提炼、总结黄政德教授基于“甘温除热”学术思想辨治盗汗的理论及临证经验。此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代医家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第二部分,论述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论述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实践总结;第四部分,总结该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总结发现黄政德教授认为盗汗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胃内伤,升降失司,而致清阳不升,水谷精微反下流成湿,闭塞下焦,抑遏下焦阳气,湿浊下闭,阴火内生,至于夜间,卫阳入里,湿浊以蒸,肌表不固,故而汗出。治疗以融合“补中”、“升阳”、“泻火”为主的“甘温除热”治疗大法,其中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药,临床疗效可观。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是对“甘温除热”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但亦有不足之处,而中医的发展是不断地探索、质疑、实践的过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治疗盗汗这一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马丹[6](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李景[7](2018)在《内伤发热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与意义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内伤发热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往往虚实夹杂。中医学在内伤发热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因此,系统地研究中医学对内伤发热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与成果从现存医籍中看,虽然内伤发热这一病名最早出现于明朝,但中医学对内伤发热的认识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制了很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药。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搜集民国以前有关内伤发热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朝代为纲,’书籍为目,将历代医家对内伤发热的认识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全面阐述了这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内伤发热的学术发展状况,并探讨了其与中医学理论进步的联系,揭示了内伤发热的学术发展源流。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由两个方面来呈现。第一部分,为重点部分,以朝代为纲,将内伤发热的发展史分为先秦至三国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四个历史阶段,分别介绍不同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各时期重点医家、医籍中与内伤发热相关的理论,内容涉及内伤发热的病名、病症、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用药特点、养生调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医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内经》对内伤发热已有了初步认识,提出“阴虚则内热”。《伤寒杂病论》补充了阳虚发热、痈疽发热、血瘀发热、五脏虚热的证治。《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主治内伤发热的药物。《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治疗痰热的药物。《诸病源候论》首次论述了痰饮发热和骨蒸,明确提出内伤发热非由外邪引起。《外台秘要方》收录了许多骨蒸的治疗方剂。《太平圣惠方》总结了宋代及其以前内伤发热的食疗方。《小儿药证直诀》创制了治疗阴虚发热的六味地黄丸,及治疗脾虚发热的七味白术散。刘河间提出了“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六气皆可化火”的观点。《儒门事亲》主张“降心火、益肾水”治疗阴虚发热。李东垣提出了“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并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方剂,详细论述了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的不同。《仁斋直指方论》提出“心血一调,其热自退”的观点。朱丹溪丰富了阴虚发热的证治,并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观点。《明医杂着》中首次出现“内伤发热”的病名。《证治准绳》总结历代医家论治内伤发热的经验,并多有阐发。《医贯》重视温补,反对滥用知母、黄柏。《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慎柔五书》对脾阴不足导致的发热作了论述。《证治汇补》首次对内伤发热的证型作了全面归纳,将内伤发热分为十一种证型。《医碥》由博返约,主要从气乖和气郁两方面探讨发热。《医林改错》《血证论》《读医随笔》丰富了瘀血发热的证治。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了内伤发热诊疗、养护方面的相关问题。通过整理研究文献,将脾阴发热的论治、从心论治内伤发热、内伤发热的用药、内伤发热的养生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能提供一些新思路。

王方方,陈家旭[8](2017)在《内伤发热的沿革及辨治探要》文中研究指明内伤发热的发生机制复杂多端,不同热型各有其显着特征。遵《黄帝内经》"阳胜则热"之旨,认为一切发热皆是阳气相对有余,热郁于内所致,即内伤发热皆气郁。从内伤发热的壮热、潮热、微热三个类型展开,对病因病机及相应治疗等方面的源流进行考证,厘清内伤发热的发展脉络,探寻不同时代的医家对内伤发热机理的阐述及辨治思路,以期对增强临床疗效提供帮助。

李文璐[9](2017)在《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小儿发热类病症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取了自《内经》以来至明清时期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专着及包含小儿发热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医书及方书,以之作为参考文献,运用文献学与中医理论研究的方法,旨在对古今中医小儿发热诊疗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首先查阅相关书目,列出设有小儿“发热门”或“热证”专章的医书目录,以之为最终研究范围;其次以历史时间轴为主线,按照两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变更顺序,将各期医家对小儿发热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理清了小儿发热的各种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鉴别诊断、治则治法及调护之基本内涵与发展源流,对历代医家于小儿发热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医文献小儿发热相关病名主要有潮热、壮热、温壮、烦热、积热、骨蒸热、往来寒热、惊热和夜热。2.导致小儿发热的病因,外感六淫主要有风邪、寒邪、风寒、风热、暑热、时气温热致病,内伤主要由食积、惊吓引起,胎热、乳母遗热、失治误治、病后余毒等也可致小儿发热。3.小儿发热的病机,主要有虚、实两类。“实热”又分“表热”“里热”和“半表半里之热”。表热包括“风寒外袭,阳气拂郁”“暑热邪气,熏蒸肌表”。里热包括“五脏生热,熏发于外”“饮食积滞,郁热外发”“暴受惊恐,五志化火”。半表半里者即胆腑之病机。虚热包括“气不归元,阳浮于外”“邪热伤阴,阴虚内热”及“病后体虚,邪热内乘”。4.治疗原则:“实热宜疏下,虚热宜调补”“先固其中,次解其表”“不可过服凉药,中病即止”“哺乳期患儿,兼治其母”。5.治疗方法:内治法有“解表法”“清热法”“泻下法”“消食和胃法”“补气调中法”“气血双补法”“滋阴补血法”“和解法”,同时也用“外治法”治疗。

张梦奇[10](2015)在《虚热证中医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虚热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可独立存在,亦可于其他病证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纵观古今对于虚热证的认识,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历代医家治疗此类病证的用药规律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从古今文献整理和方药应用分析研究入手,以古代文献为主,现代文献为辅,总结虚热证古今文献研究概况及组方用药的药性规律和配伍规律,探究历代医家对此类病证的理论认识、治疗思想的演变过程,以期对相关文献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虚热证历代文献考辨:收集整理各个历史时期医家对虚热证概念、分类、病因病机、治疗思想的理论阐述。2.虚热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1)古代方药证治规律研究研究方法及内容:古代方药以《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途径,查阅书籍以我校图书馆馆藏为主,筛选了东汉至清代民国期间的有关治疗虚热证的方药文献资料,然后规范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药性及配伍规律。研究结果:①古代用药均以补益药最多,其次为清热药(金元时期解表与清热药基本持平)最多,多配伍解表、利湿、化痰、收涩、理气、活血和温里类药物。宋代及以前用药总体寒凉之性较多,其他时期用药温热之性较多;各时期用药的药味总体以甘味最多,其次为苦、辛。②补益药均以补气药最多,药性以微温最多,药味以甘味最多。补气药使用频次均以甘草最高,其次为人参、黄芪等;剂量比多以黄芪最高,清代民国时期人参最高。补血药以当归、白芍、熟地黄频次较高,而剂量比以熟地黄最高。补阴药以麦冬、干生地频次最高;不同时期剂量比亦不同。温阳药多以肉桂、附子频次和剂量比较高。③所用清热药性味均以苦寒频次最高。宋代及以前常用黄芩、知母、地骨皮、石膏等;剂量比以石膏、芦根较高。金元时期所用清热药较少,常用地骨皮、知母、黄芩等。明代常用知母、黄芩、黄柏、地骨皮;剂量比以黄柏、黄连、知母较高。清代民国常用知母、牡丹皮、地骨皮、黄芩等;剂量比以石膏、知母、青蒿、玄参较高。④配伍的其他药物中,解表药多用柴胡、生姜、升麻等;利水渗湿药多用茯苓;活血药多用川芎,其次为牛膝;收涩类药多用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牡蛎等;理气药多用陈皮、枳壳;化痰药多用半夏、桔梗;祛风湿药多用秦艽。(2)现代方药证治规律研究研究方法及内容:现代文献以癌症发热中的虚热证为例进行研究,以电子检索结合图书手工检索的方式,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用药规律。研究结果:①气虚发热用药以补益药最多,总体性味以温性和甘味最多。补益药性味以甘平最多;补气药常用黄芪、白术、甘草、党参;其他补益药多用当归、白芍。清热药性味以甘寒最多;多用地骨皮、黄芩、知母。其他药物多配伍柴胡、升麻、陈皮、茯苓、生姜、半夏等。②阴虚发热用药以清热药最多,总体性味以寒性和甘味最多。补益药性味以甘苦寒最多;常用补阴药为生地黄、鳖甲、麦冬,其他补益药多用甘草、黄芪、当归等。清热药性味以苦甘寒最多;常用青蒿、牡丹皮、地骨皮等。其他药物多配伍秦艽、五味子、山茱萸、茯苓、牡蛎等。③阳虚发热用药以补益药最多,总体性味以温性和甘味最多。补益药性味以甘平最多;补益药常用甘草、白术、黄芪、白芍、当归、党参、生地等;温阳药常用附子、干姜等。常配伍桂枝、陈皮、黄柏、龙骨等。④气阴两虚发热用药以补益药最多,总体性味以寒性和甘味最多。补益药性味以甘平最多;补气药常用甘草、黄芪、太子参,补阴药常用麦冬、生地黄。清热药性味以苦寒最多;常用知母、石膏、牡丹皮、黄芩等。其他药多配伍半夏、柴胡、茯苓、五味子等。3.结论古代医家治疗虚热证在补益亏损之气、血、阴、阳的同时,根据不同病机运用透热、化热、泄热、滋阴或几种治法兼而有之,升降相宜,收散有度;同时亦非常注重防护正气,配以收敛固涩之品。现代医家治疗气虚发热以补中气为主,气血兼顾,少佐升举清阳和理气健脾药;阴虚发热以滋阴清热为主,多配伍质重敛降药;阳虚发热以补益和温阳并重,少佐重镇酸收药和滋阴药;气阴两虚发热补气滋阴并重,配以质重沉降药而少佐清透药。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组方虽各有特点,但总体用药皆多样化,所用清热药亦非拘泥于几种“清虚热药”。治疗此证关键在于诸药之间的配伍,同时必须注意气机的升降和气血阴津的固护。

二、气虚发热证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虚发热证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内伤发热病诊疗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
    2.文献排除及纳入标准
    3.信息规范化处理
    4.数据分析
结果
    1.内伤发热病的相关信息统计
        1.1 内伤发热病的基本信息
        1.2 内伤发热病的临床症状
        1.3 内伤发热病的证型
        1.4 内伤发热病相关的西医疾病
        1.5 内伤发热病相关的方剂
        1.6 内伤发热病相关的中药
        1.7 内伤发热病例中的高频证型、西医疾病、方剂关系网络构建
    2.内伤发热病的高频证型病例信息统计
        2.1 气虚发热证的病例信息统计
        2.2 阴虚发热证的病例信息统计
        2.3 痰湿发热证的病例信息统计
讨论
    1.内伤发热病例的综合分析
        1.1 内伤发热病的证候分型
        1.2 内伤发热病的好发人群
        1.3 临床治疗内伤发热病的用药特点
        1.4 与内伤发热病关系密切的证型、西医疾病及方剂
    2.内伤发热病高频证型的诊疗规律
        2.1 气虚发热证的诊疗规律
        2.2 阴虚发热证的诊疗规律
        2.3 痰湿发热证的诊疗规律
结论
    1.内伤发热病常见证型、症状、治法及选方特点
    2.内伤发热病常见证型的诊疗规律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数据思维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基于数据挖掘的癌性发热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数据收集整理
    1.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4 文献整理结果
    2.癌性发热数据库的建立
        2.1 数据预处理
        2.2 构建数据库
        2.3 统计分析
    3.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四诊信息
        1.1 舌象
        1.2 脉象
        1.3 症状
    2.辨证分型
        2.1 癌性发热证型分布情况
        2.2 证型小结
    3.方剂
        3.1 癌性发热内服方剂
        3.2 方剂功效归类
        3.3 方剂小结
    4.内服药物
        4.1 内服药物统计
        4.2 内服药物功效分类
        4.3 癌性发热主要中药因子分析
        4.4 癌性发热主要中药聚类分析
        4.5 癌性发热主要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4.6 中药小结
    5.主要症状与主要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5.1 小结
    6.中成药
        6.1 中成药频数分析
        6.2 中成药小结
    7.外治法
讨论
    1.癌性发热病因病机
    2.癌性发热证候特点分析
    3.癌性发热治法方药特点分析
结论
    1.舌脉
    2.症状
    3.证型
    4.方药
    5.外治法
问题与展望
致谢
文献综述 现代医学对癌性发热的研究
    1.癌性发热的病因
    2.癌性发热的诊断
    3.癌性发热的机制
    4.癌性发热的治疗
    5.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发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李东垣学术思想概况
    1.1 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1.2 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古今研究概况
        1.2.1 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古代研究概况
        1.2.2 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第二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产生背景研究
    2.1 李东垣生平及着述
        2.1.1 李东垣生平简述
        2.1.2 李东垣着述简述
    2.2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医疗实践背景
        2.2.1 汴京大疫概况
        2.2.2 汴京大疫诱因分析
        2.2.3 汴京大疫性质讨论
        2.2.4 汴京大疫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关联
    2.3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章 李东垣的元气学说
    3.1 元气的概念
        3.1.1 元气概念的发生学研究
        3.1.2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内涵
    3.2 李东垣元气学说的理论渊源
        3.2.1 李东垣对《内经》元气观的继承
        3.2.2 《难经》的元气思想
        3.2.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顾护胃气思想
    3.3 李东垣元气学说的内涵
        3.3.1 李东垣元气学说的特点
        3.3.2 元气不足的产生因素
    3.4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李东垣元气学说研究
        3.4.1 哲学中气的涵义和特性
        3.4.2 从物质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解读李东垣的元气学说
第四章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
    4.1 阴火的概念
        4.1.1 中医“火”概念的发生及其内涵
        4.1.2 阴火的概念内涵
    4.2 理论渊源
        4.2.1 《内经》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
        4.2.2 《伤寒杂病论》与阴火理论
        4.2.3 巢元方“虚劳客热候”与阴火理论
        4.2.4 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启示
    4.3 内伤热中证病因病机分析
        4.3.1 阴火始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
        4.3.2 阴火可由相火转化而成
        4.3.3 阴火可由心火转化而成
第五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内涵
    5.1 李东垣对《内经》气火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5.2 “不两立”考辨
    5.3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内涵
        5.3.1 元气充沛,阴火不生
        5.3.2 元气亏损,阴火内生
        5.3.3 阴火内炽,损耗元气
        5.3.4 补元气,泻阴火
    5.4 小结
第六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视角下的方药研究
    6.1 补中益气汤
        6.1.1 组成及煎服法
        6.1.2 组方原则研究
    6.2 朱砂安神丸
        6.2.1 组成及煎服法
        6.2.2 组方原则研究
    6.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6.3.1 组成及煎服法
        6.3.2 组方原则研究
    6.4 升阳散火汤
        6.4.1 组成及煎服法
        6.4.2 组方原则研究
    6.5 升阳益胃汤
        6.5.1 组成及煎服法
        6.5.2 组方原则研究
    6.6 黄芪人参汤
        6.6.1 组成及煎服法
        6.6.2 组方原则研究
    6.7 调中益气汤
        6.7.1 组成及煎服法
        6.7.2 组方原则研究
    6.8 清暑益气汤
        6.8.1 组成及煎服法
        6.8.2 组方原则研究
    6.9 清神益气汤
        6.9.1 组成及煎服法
        6.9.2 组方原则研究
    6.10 半夏白术天麻汤
        6.10.1 组成及煎服法
        6.10.2 组方原则研究
    6.11 当归补血汤
        6.11.1 组成及煎服法
        6.11.2 组方原则研究
第七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临床应用
    7.1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临床运用情况
    7.2 李东垣病案举例
        7.2.1 李东垣自治病案
        7.2.2 李正臣夫人案
    7.3 导师病案举例
        7.3.1 发热案
        7.3.2 痿证案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代医家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1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1.1 阴虚盗汗
        1.2 阳虚盗汗
        1.3 气虚盗汗
        1.4 血虚盗汗
        1.5 阴阳两虚盗汗
        1.6 气血两虚盗汗
        1.7 营卫不调盗汗
        1.8 外感盗汗
        1.9 湿阻盗汗
        1.10 血瘀盗汗
    2 西医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第二部分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理论渊源
    1 历代医家的影响
        1.1 先秦两汉时期
        1.1.1 《黄帝内经》
        1.1.2 张仲景
        1.2 宋金元时期
        1.2.1 钱乙
        1.2.2 李东垣
        1.3 明代
        1.3.1 薛己
        1.3.2 张景岳
        1.4 清代、民国时期
        1.4.1 叶天士
        1.4.2 黄元御
        1.4.3 祝味菊
    2 名医的指导传承
    3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第三部分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实践总结
    1 黄政德教授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1.1 “阴火”盗汗的认识
        1.1.1 “阴火”盗汗理论的提出
        1.1.2 “阴火”盗汗的实质探讨
        1.1.3 “阴火”盗汗的理论应用
        1.2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
        1.2.1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本意探讨
        1.2.2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发挥
    2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遣方用药的特点
        2.1 补养气血
        2.2 调节升降
        2.3 补泄通用
        2.4 平调寒温
        2.5 用药量轻
    3 典型病例分析
        3.1 典型病例
        3.1.1 典型病例一
        3.1.2 典型病例二
        3.1.3 典型病例三
        3.1.4 典型病例四
        3.1.5 典型病例五
        3.1.6 典型病例六
        3.1.7 典型病例七
        3.2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甘温除热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内伤发热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内伤发热病名
    1.2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1.2.1 因虚发热
        1.2.2 因实发热
    1.3 内伤发热的辨证治疗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参考文献
前言
    1 内伤发热的概念及界定
    2 研究内伤发热古代文献与学术源流的目的与意义
        2.1 临床治疗方面
        2.2 文献研究方面
    3 研究现状
        3.1 研究内伤发热溯源方面的文献
        3.2 研究重点书籍中内伤发热记载的文献
        3.3 研究医家对于内伤发热认识的文献
        3.4 研究内伤发热证治的文献
    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内伤发热的认识
    1.1 概述
    1.2 《黄帝内经》
        1.2.1 内伤发热的初步认识
        1.2.2 记载五脏热病
        1.2.3 记载针灸推拿退热
        1.2.4 饮食禁忌
    1.3 《难经》
        1.3.1 丰富了热病脉诊
        1.3.2 针刺情况
    1.4 《伤寒论》
        1.4.1 首次提出营卫不和发热
        1.4.2 丰富了真寒假热的证治
    1.5 《金匮要略》
    1.6 《神农本草经》
        1.6.1 主治内伤发热的药物
        1.6.2 通治发热的药物
    1.7 《中藏经》
2 晋唐时期对内伤发热的认识
    2.1 概述
    2.2 《脉经》
        2.2.1 论述热病脉象
        2.2.2 脏腑实证所致发热的脉症
    2.3 《肘后备急方》
        2.3.1 首次记载治疗痰热的药物
        2.3.2 丰富了治疗内伤发热的方药
    2.4 《诸病源候论》
        2.4.1 首次论述痰饮发热、骨蒸,补充了痈疽发热、血虚发热
        2.4.2 明确提出内伤发热非外邪引起
        2.4.3 病因——“热因劳而生”
    2.5 《千金要方》
        2.5.1 提出“准病用药”
        2.5.2 记载内伤发热的灸法
        2.5.3 补充了内伤发热的方剂
    2.6 《外台秘要方》
        2.6.1 骨蒸方剂
        2.6.2 骨蒸的宜忌
3 宋金元时期对内伤发热的认识
    3.1 概述
    3.2 《太平圣惠方》
    3.3 《小儿药证直诀》
        3.3.1 论述了五脏客热的证治
        3.3.2 阴虚发热的方剂——六味地黄丸
        3.3.3 儿科脾虚发热的方剂——七味白术散
    3.4 刘完素及其着作
        3.4.1 病因病机的发展
        3.4.2 治则的发展
        3.4.3 内伤发热的方剂
    3.5 《儒门事亲》
        3.5.1 降心火益肾水
        3.5.2 骨蒸热劳的宜忌
        3.5.3 首次全面论述痰证发热
    3.6 李东垣及其着作
        3.6.1 阐明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
        3.6.2 丰富了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郁火发热的论治
        3.6.3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详细鉴别
    3.7 《仁斋直指方论》
        3.7.1 退热观点新颖
        3.7.2 积热证的病因病机和方药
        3.7.3 丰富了瘀血发热的病症及用药
    3.8 朱丹溪及其着作
        3.8.1 论六郁并创越鞠丸
        3.8.2 阴虚发热的方剂
        3.8.3 阐发火病证治
        3.8.4 重视摄生养阴
4 明清时期对内伤发热的认识
    4.1 概述
    4.2 《明医杂着》
        4.2.1 主张慎用甘温
        4.2.2 提倡少欲宁心
        4.2.3 总结发热证治,兼抒己见
        4.2.4 首次提出“内伤发热”
    4.3 《明医指掌》
    4.4 《证治准绳》
        4.4.1 总结前人观点,并有所阐发
        4.4.2 详论潮热
    4.5 《赤水玄珠》
    4.6 《医贯》
        4.6.1 反对滥用知母、黄柏
        4.6.2 从尺脉诊断阴阳虚实
        4.6.3 六味丸服法
        4.6.4 补充阴虚阳浮发热的诊断
    4.7 《医学入门》
        4.7.1 总结并阐发火病证治
        4.7.2 提倡静以养心制火
    4.8 《景岳全书》
        4.8.1 对脾阴不足所致发热的论述
        4.8.2 总结内伤发热病因
        4.8.3 对虚火的论治认识深刻
        4.8.4 食疗退火毒
    4.9 《慎柔五书》
        4.9.1 分阶段论治内伤发热
        4.9.2 脾阴不足发热的论治
        4.9.3 肌表发热之治
    4.10 《症因脉治》
        4.10.1 内伤发热的症因脉治
        4.10.2 内伤发热的治疗方剂
    4.11 《证治汇补》
    4.12 《张氏医通》
    4.13 《医碥》
        4.13.1 从气机、阴阳分类发热病机
        4.13.2 对脾气郁热认识独特
        4.13.3 慎用、巧用寒凉之药
    4.14 《金匮翼》
        4.14.1 对竹叶的使用
        4.14.2 选方多顾护脾胃
    4.15 《医林改错》
    4.16 《血证论》
    4.17 《读医随笔》
    4.18 《医学心悟》
        4.18.1 以火论发热
        4.18.2 提出“吞泽液”养阴之法
        4.18.3 重滋阴兼顾脾胃
5 讨论
    5.1 脾阴虚发热论治的讨论
    5.2 从心论治内伤发热的讨论
    5.3 内伤发热的用药讨论
    5.4 内伤发热的养生法
        5.4.1 保精全神
        5.4.2 调护宜忌
        5.4.3 吞泽液法养真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内伤发热的沿革及辨治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内伤发热的沿革
2 内伤发热的机理及辨治
    2.1 壮热
    2.2 潮热
        2.2.1 日晡潮热
        2.2.2 骨蒸潮热
        2.2.3 湿温潮热
    2.3 微热
        2.3.1 气虚发热
        2.3.2 阴虚发热
        2.3.3 气郁发热
3 小结

(9)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小儿发热类病症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近五年来小儿发热中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1.小儿发热的病名
    1.1 潮热
    1.2 壮热
    1.3 温壮
    1.4 烦热
    1.5 积热
    1.6 骨蒸热
    1.7 往来寒热
    1.8 惊热
    1.9 夜热
2.小儿发热的病因
    2.1 外感六淫
        2.1.1 风邪
        2.1.2 寒邪
        2.1.3 风寒
        2.1.4 风热
        2.1.5(暑)热
        2.1.6 时气温热
    2.2 内伤
        2.2.1 食积
        2.2.2 惊吓
    2.3 其他
        2.3.1 胎热
        2.3.2 乳母遗热
        2.3.3 失治误治
        2.3.4 病后余毒
3.小儿发热的病机
    3.1 实热
        3.1.1 表热
        3.1.2 里热
        3.1.3 半表半里之热
    3.2 虚热
        3.2.1 气不归元,阳浮于外
        3.2.2 邪热伤阴,阴虚内热
        3.2.3 病后体虚,邪热内乘
4.小儿发热的辨证
    4.1 辨热所在脏腑
        4.1.1 心热
        4.1.2 脾热
        4.1.3 肺热
        4.1.4 肾热
        4.1.5 胃热
    4.2 辨热在表在里
    4.3 辨热之虚实
        4.3.1 虚热
        4.3.2 实热
5.小儿发热的脉诊
6.小儿发热的鉴别
    6.1 变蒸发热与普通发热之鉴别
    6.2 疳积发热与普通发热之鉴别
    6.3 麻疹痘疮发热与普通发热之鉴别
    6.4 惊风热与普通发热之鉴别
7.治则治法
    7.1 治疗原则
        7.1.1 实热宜疏下,虚热宜调补
        7.1.2 先固其中,次解其表
        7.1.3 不可过服凉药,中病即止
        7.1.4 哺乳期患儿,兼治其母
    7.2 治疗方法
        7.2.1 解表法
        7.2.2 清热法
        7.2.3 泻下法
        7.2.4 消食和胃法
        7.2.5 补气调中法
        7.2.6 气血双补法
        7.2.7 滋阴补血法
        7.2.8 和解法
        7.2.9 外治法
8.小儿发热调护法
9.讨论
    9.1 历代对小儿发热病因病机认识之比较研究
    9.2 历代对小儿发热治则治法认识之比较研究
    9.3 古今小儿发热证型比较研究
        9.3.1 古代小儿发热证型
        9.3.2 现代小儿发热证型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虚热证中医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虚热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临床研究
        1.1 气虚发热
        1.2 血虚发热
        1.3 阴虚发热
        1.4 阳虚发热
    2 文献研究
        2.1 气虚发热
        2.2 血虚发热
        2.3 阴虚发热
        2.4 阳虚发热
    3 实验研究
    4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虚热证中医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一、虚热证中医相关文献的研究
        1 虚热证的概念及分类
        1.1 宋代及以前
        1.2 金元时期
        1.3 明代时期
        1.4 清代至近现代时期
        2 虚热证的病因病机
        2.1 气虚发热
        2.2 血虚发热
        2.3 阴虚发热
        2.4 阳虚发热
        3 虚热证的治疗
        3.1 气虚发热
        3.2 血虚发热
        3.3 阴虚发热
        3.4 阳虚发热
        4 总结及展望
    二、古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1 课题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虚热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2.1 宋代及以前虚热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2.2 金元时期虚热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2.3 明代虚热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2.4 清代民国时期虚热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2.5 古代用药总结
        2 6 现代虚热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小结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一、中医相关概念的探讨
    二、古今方药应用规律的探讨
        1 古代方药使用特点比较
        1.1 各时期相同点
        1.2 各时期不同点
        2 现代方药使用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气虚发热证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内伤发热病诊疗规律分析[D]. 孟子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癌性发热治法方药研究[D]. 唐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 袁创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总结[D]. 秧丽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内伤发热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李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内伤发热的沿革及辨治探要[J]. 王方方,陈家旭. 中医杂志, 2017(18)
  • [9]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小儿发热类病症诊疗理论研究[D]. 李文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10]虚热证中医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 张梦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中医论文 癌性发热论文 气虚体质论文 血气不足论文 中药论文

上一篇: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
下一篇:粮食苋菜害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