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上海水产品流通市场现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上海市水产品流通市场的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李屹然[1](2021)在《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度是激励与约束人行为的一种规则。中国式分权制度由于对地方政府做对了激励,从而被认为是引致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关键性制度安排。但当前纵向财政税收返还已逐渐无法满足“增长型”政府的支出需求,分税制改革在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激励效应正在减弱;分权体制在保留政治权威约束下的上下级互动过程中,更倾向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近十余年来伴随预算外收入的增长越发明显。支农事权下放后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支农领域的作用越发重要,但事实与现象发现西方经典分权理论已无法合理解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农行为。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分权制度的作用机制产生了独特影响,而这种影响能否合理激励地方政府扶持本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尝试构建了中国式分权制度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影响理论框架,希望通过优化我国分权制度设计从而优化地方政府的支农行为,最终达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本文遵循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将中国式分权细分为收入分权(横向)、支出分权(纵向)与管理分权(市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理论构建。其中收入分权从地方政府之间横向经济收入博弈的角度分别讨论了预算内收入(财政分权)与预算外收入(金融分权)的不同影响机制;而支出分权则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支农事权下放、信息反馈机制以及政绩考核指标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最后管理分权侧重于分析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支农干涉与管理职能问题。通过对中国式分权制度研究范畴的细化,本文揭示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内在机理与影响方式,并为后文实证构建了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阶段,本文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核心变量进行了基础演绎与分析,其后采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并运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空间计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前文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后提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收入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①当前收入分权下无责任的财政援助弱化了纵向财政分权的激励机制,但强化了横向财政资源竞争的能力。联邦制的财政分权模型的激励效应并不适用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在中央政府高度政治集权的“大政府”领导下,基于增值税税收返还的纵向财税激励效应减弱;而地方政府可通过横向的财政控制从而强化其财政资源能力。②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支农行为上的目标函数趋同降低了金融支农约束。同时金融收入分权的预算外收入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金融支农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来源于金融风险的对外转嫁与中央的隐形担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成本外溢与风险转嫁等方式,将自身预算外约束扩张的成本与风险转嫁到上级或同级政府,从而强化其金融资源的获取能力。③地方政府在强化其经济能力的过程中,支农能力大于了其支农真实需求。通过理论与博弈分析表明,财政援助所形成的横向财力转移会导致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农规模的提升。地方政府中高收入分权地区会主动增加财政支农规模,在被转移支付前优先满足自身支农需求;而低收入分权地区的地方政府则在农业“争资立项”的基础上对中央与同级政府造成事实性依赖。二是地方政府利用“风险转嫁”扩大其预算外支农约束,增强了预算外收入的横向竞争(金融资源),从而更为盲目的扩张其预算外的金融支农约束。实证结果表明收入分权造成的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同时收入分权对支农规模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双门槛效应,适度的收入分权能够推动当地支农规模上涨,但过高或过低的收入分权对于支农规模提升作用降低。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收入分权在25%、50%以及75%分位条件下对涉农资金规模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同,其结果同时说明当前地方政府支农资金规模的主要受到政府间横向经济博弈与其支农能力的影响,而非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2)支出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①当前支出分权的下放并未能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差,信息传递仅能从上至下而未能从下至上。由于我国户籍制度与乡村文化传统限制导致农村受益主体的村民难以运用“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来反馈地方政府对三农建设的成绩与满意度;农村对地方政府服务供给的信息反馈失效导致委托代理模型在我国农村的应用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弱化了支出分权通过横向竞争优化农村公共投资结构的作用。②上级部门指标性考核方式则强化了支出分权的纵向激励效应,中央政府指标性考核从选择性变为了唯一性。当前支出分权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绩效考核方式,造成地方政府在面临上级政府考核时产生对政绩指标过度依赖,从而忽略了当地农村受益主体的真实需求。这种激励偏差会引致地方政府一方面追求短期政绩表现,同时对农村公共投资更侧重“可视性”的政绩投入,最终形成政绩导向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事权下放导致地方政府对农村投资与公共服务供给遵循“可视化”优先的投入导向,对容易被上级政府考核发现的“可视化”指标更加侧重,而对于不易被晋升考核重视的“非可视化”指标则投入不足。通过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发现支出分权对支农行为“短期化”投入的冲击效应在滞后四期左右迅速收敛于零,表明了地方政府的支农政绩导向行为对农村投资建设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这种短期性行为对于“可视化”指标的影响滞后期更为提前。此外实证结果表明当前财政资金对于需要长期和持续性供给的农村服务供给更为有效。(3)管理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市场分割行为①管理分权此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与干涉并未有效促进其市场化进程,反而促进了区域间的市场分割行为,这种干涉行为不仅未能消除“市场失灵”,反而导致了“政策性失灵”。我国农业市场与政府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强政府”与“弱市场”关系,地方政府在支农事务上出现明显的地域边界隔离,支农行为边界不清晰,职能不确定的现象,并对当前区域中农业商品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进行行政干预与地方保护。②管理分权的主要影响机制为地方政府通过控制农业商品或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因素来对农业生产与销售环节进行控制。地方政府支农行为边界的模糊引致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缺乏制约,在面领“各自为战”与提升本地农业经济增长的选择中,地方政府突破管理分权边界约束对区域农业发展形成市场保护,最终形成农业多领域的市场分割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一是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就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商品市场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市场分割,该行为表现出区域内Moran I值的显着与趋同性,表明农业商品市场的市场分割已经形成了一定区域性聚合性以及部分地方政府横向联盟;同时,通过了拉格朗日乘子法检验后,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管理分权对农业商品市场分割的影响显着。二是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就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检验,实证表明省农业生产规模会影响对管理分权的影响效应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即管理分权在农业生产大省形成的市场分割行为会更加明显。本文中国式分权制度特点从不同维度勾勒出地方政府在支农行为的特点,描述了支农规模基于博弈、支农投资服从政绩、支农管理缺乏合作的综合性支农行为。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分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与优化方案。最后,和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框架创新。本文将分权制度的纵向激励、横向竞争、预算外经济资源博弈以及地方政府支农行为抉择纳入到统一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政府间一方面存在纵横联动的二维显性制度“双重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存在基于预算外经济资源撰取的隐形制度“投机抉择”,显性与隐形制度博弈结果决定了地方政府支农的行为路径。该框架较好的解释了地方政府支农“意愿”不强,但支农规模增长的现象;同时澄清了支农资金规模并非造成农村公共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并能对区域农业市场分割现象进行有效回答。(2)分权制度的研究维度细化。基于中国经验对已有以纵向税收返还为核心的财政分权制度研究内容的细化与扩展。本文在将分权制度的研究范畴细化为收入分权、支出分权以及管理分权三个维度,是对当前分权制度研究维度与范畴的有效细化。(3)实证方法创新。运用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规模影响的非线性关系,描述了不同分权程度的影响机制差异性,是对已有线性实证方法的一个补充;运用PVAR模型实证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滞后期影响,并描述了该影响在短期快速收敛的政绩导向现象,是对已有研究忽略政策滞后期影响与持续效应的一个补充;通过设定质点距离并基于“冰山理论”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了地方政府对农产品造成的市场分割行为,是将“冰山理论”与空间地理结合实证的创新扩展。

黄梓轩[2](2020)在《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矛盾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在当前阶段,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长江经济带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态势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农作物总产量达到了21726.06吨,占全国总产量近四成。但由于“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农产品流通不畅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在此背景下,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以及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优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等相关概念,搭建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其次,从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和流通模式四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现状;然后,从流通成本、流通规模、流通速度、流通效益四个方面选取了17个基础指标建立了流通效率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和DEA-Malmquist指数分析进行了效率测度;紧接着,从供给需求、行业特征和外部环境三个层次构建起了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值(ME)、技术效率变化值(EC)和技术水平变化值(TC)进行回归,分析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长江经济带整体以及上中下游不同区域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在2008-2018年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整体呈粗放型增长,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尚未取得良好的规模效应,效率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这主要源于同时期技术水平的变动;分省市来看,技术进步对于各省市流通效率的提升贡献较少,不同省市之间农产品流通效率差异较大,技术效率变化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但这种差异呈收敛趋势,且下游地区收敛速度最快;物流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对于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流通供给、需求、流通企业规模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也有显着影响,而交易市场规模和政策环境在实际中作用优势与劣势相互抵消。此外,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上、中、下游不同区域的农产品流通效率作用有所不同。

金恩焘[3](2020)在《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数字乡村”这一新的理念;2019年,中央又进一步制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助推乡村振兴的计划”。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在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为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而内生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规模化、生态环保、生鲜电商、自媒体公众参与、用户消费体验等市场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涉及流通市场主体、流通商业模式、流通基础设施、品质溯源监督以及流通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分散-集中-分散模式,主要以线下面对面大宗交易、极低冷链率的常温存储运输为主,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腐损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弊端,导致农户手上新鲜优质农产品售价低与居民采购价格高、质量差的矛盾。结合理论学习和文献综述,通过对江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考察与实践,本论文从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视角,分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紧扣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核心维度,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模型;引入自媒体舆情分析、监控、引导等新方法,探讨农产品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模式创新为提升流通效率起点,以冷链物流体系创新为提升流通质量突破口,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工具,完成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探索构建新时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路线。历经四年时间对国内多个省份及江西省内60多个县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实地考察,深入掌握传统农产品流通弊端以及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对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绘制知识图谱,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效率和流通成本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补充和梳理,为系统了解农产品流通领域实情捕捉可靠数据,避免了传统归纳文献方法的主观性。在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围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研究突破口,设计了以网络舆情为农产品流通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生鲜电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途径,以冷链物流为骨干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质量提升的平台,构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研究路线。第二、通过宏观环境演变格局的多视角分析,创新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价值导向概念模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必须宏观把握流通两端的外部环境演变格局。本论文重点从农业生产端的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需求端的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环境要素入手,创新构建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概念模型。在农业生产端,以粮食生产区为例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包容性,确定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支撑下实现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导向;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演变及驱动因素,发现在农业规模化、土地托管、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资本化等三农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升迅速、区域差异演变加快,但农业规模效率提升明显高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这种失衡的演变规律暴露出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导致的土地板结严重及催熟剂、增甜剂滥用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消费端对农产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监督权,无法通过现有的流通体系传导到生产端。在城乡需求端,通过城乡福祉差异时空分异与政策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福祉差距持续缩小,对健康食品、优质食品、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通过对新媒体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研究,分析网络典型案例发生发酵及平息发展过程,以及与意见领袖深度访谈,提出两个舆论场及话语融合平衡模型,探究了消费者需求意见更广泛、低成本和较迅速的表达方式,推进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社会监督。第三、通过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过程,探究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在对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四年的跟踪研究,案例企业通过混合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实现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耦合,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经过混合制改革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X+1”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聚焦整合工业品服务下行、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的仓、运、网点等综合城乡共同配送资源,不仅保留了企业商业模式原有驱动因素,还获得了企业合法性和与国有企业资源优势融合的驱动因素,补充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理论,丰富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研究视角,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第四、通过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质量体系。冷链物流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一个硬短板,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列入补短板工程。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真正解决农产品流通质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以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从政策顶层设计、行业总体规划的视角,在第四方物流和农村电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以江西为例,依托供销合作社构建全省冷链骨干网,以图改善、解决冷链流通率较低、流通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规模偏小、冷链物流没有形成网络等现实问题,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量流通提供保障,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从政策实践上推动了 115亿元的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第五、通过引入舆情处理机制,探索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日益趋向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新媒体的崛起,也使得农产品安全更易受到舆论的监督。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利用食品安全舆情倒逼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通过用户反馈,寻找整个流通体系的问题症结,倒逼企业不断完善流通体系。针对网络舆情中网民行为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下新媒体舆情用户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微博大V等新媒体代表人士,对于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Pajek软件,根据大数据环境下意见领袖相关特征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以此识别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代表人物。新媒体舆情的宏观环境演变为现代农产品流通营销引导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为农产品流通电商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六、通过前期理论研究,指导完成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设实践。综合考虑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基于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冷链流通基础设施、舆情监督与溯源体系等综合设计理念,采取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四点一面设计模型,完成生鲜电商平台系统要素分析、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系统反馈基摸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符合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生鲜电商平台,并跟踪平台运营一年以上,初步实现预期效果。综上所述,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流通中间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商业模式以及冷链物流骨干网创新,避免了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弊端,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损耗、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对数字乡村战略下推进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个外部宏观环境演变格局视角,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入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创新要素,围绕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创新设计新型农产品流通生鲜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价值。整个研究过程中,分别采取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工具上采用了 Citespace、Noteexpress、Pajek、Vensim、Xmind等,较好地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有效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问题研究中,对该领域其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累计发表了一篇一区SCI、四篇CSSCI和一篇中文核心,两份对策性建议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获得十项企业联合研发的软件着作权。研究不足在于相关内容选择跨度较大,对多维度有机融合的整体性研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可以将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网络舆情压力传导机制等多维度深度融合,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深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升级建设。

陈嘉惠[4](2020)在《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乳制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球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影响乳制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风险评估工作,可为食品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从而预防乳制品和水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本论文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定量风险评估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等方法,对国内市售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和化学危害因素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乳制品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可定性预测中国市售乳制品的安全性。同时,针对上海等地区市售动物源性水产品(以下简称水产品)面临的质量安全问题,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水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风险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时空扫描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长三角地区兽药残留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国内市售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及预警首先,对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温度和时间对液态乳供应链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生长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市售液态乳中这两种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在未热处理途径和热处理途径中,不同p H液态乳(6.4-6.8)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终平均污染浓度较高,大于105 CFU/m L的概率均在3.9%以上,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影响;不同p H液态乳中大肠杆菌的最终平均污染浓度超过106 CFU/m L的概率均为0.1%,所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此外,还构建了生牛乳中牛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生牛乳携带牛结核杆菌的平均概率为4.75×10-4,人均消费1kg生牛乳,携带牛结核杆菌的平均概率为0.016,存在一定健康风险。在评估了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风险之后,进一步分析了供应链中可能导致液态乳化学危害事件发生的因素,并构建了液态乳化学危害事件的故障树。结果显示,影响液态乳中化学危害事件的关键因素有生产企业反馈机制不完善、政府部门忽视或者没有良好的监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进行抽检。此外,还分析了液态乳供应链中化学危害因素脆弱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组人群(消费者、生产企业和食品监管部门)都认为液态乳供应链容易受到化学危害因素的影响。针对乳制品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采用2014-2017年中国乳制品抽检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乳制品安全定性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使用集成算法Adaboost构建的模型效果优于其他算法,模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2.50%、91.67%和72.22%,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定性预测;基于该预测模型,我们还构建了在线预测系统,用户可通过http://www.biotechshu.com:8080/Mpredict访问该系统。2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统计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水产品的膳食摄入情况,采用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水产品中的镉、铅、汞、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4岁男性儿童和4-7岁女性儿童由于食用水产品摄入的镉、汞和铅的平均暴露量均高于其他年龄组。所有年龄组居民每日因食用鱼类摄入的孔雀石绿的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暴露边界值大于10000),因食用鱼类摄入的硝基呋喃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暴露边界值小于10000)。根据文献调查的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评估了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生食水产品可能引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风险,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居民因生食水产品而患病的概率为8.34×10-7,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分别对2017-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长三角城市群)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超标率和检出率的时空分布情况、聚类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总体超标率和检出率呈现空间随机性分布,热点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水产品中兽药检出和超标情况存在聚集性。

郑毅[5](2019)在《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成都GX区为例,分析了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拥有巨大农产品消费需求,但是自身并无农业生产,纯依靠外部农产品供给的消费型区域,如何改善该区域内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通过走访对成都GX区域内农产品供应及生产的渠道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成都GX区农产品主要在于省内生产。本文对成都GX区内农产品的消费者投诉数据和政府抽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成都GX区内销售的农产品存在的8个问题。基于HACCP的管理原则,沿着供应渠道逆向推导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三个环节主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各环节存在问题出现的因素。本文得出改善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关注生产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关注加工运输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关注销售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这样一个思路,从农产品准入制和准出制等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最后,本文综合提出了提升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改进策略,即结合准入制和准出制,建立一个农产品检验中心和一套农产品一票通系统。预期通过一中心和一票通,从生产环节即开始控制农产品质量,到销售终端逐渐影响和改善广大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观,使得在现代农业体系下的生产的标准农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实现农产品产销标准一体化、安全化,改进和提升成都GX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仓萍萍[6](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陈清平[7](2019)在《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β-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具有苯乙醇胺结构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支气管疾病。一系列动物实验表明在动物饲养中当β-受体激动剂用药量超过推荐治疗剂量的510倍时可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生长,因此曾被广泛滥用于动物饲养过程。β-受体激动剂在动物体内造成蓄积性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人类食用β-受体激动剂残留量较高的动物源性食品后对肾脏、肝脏等器官均产生毒副作用,出现肌肉震颤、疼痛、心悸等中毒症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需要对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进行监控,以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对β-受体激动剂的检测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畜禽类组织、毛发、尿液及饲料等方面,对水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研究甚少。检测方法存在同时测定β-受体激动剂种类少,很多禁用β-受体激动剂未纳入检测范畴,以及涉及的样品种类少等问题。因此,为实现对水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全面监管,控制违法滥用β-受体激动剂的行为,急需建立适合多种水产品样品基质及同时测定多种类β-受体激动剂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率,为水产品中多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监管、尤其是禁用β-受体激动剂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以河鳗为对象,选择典型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和妥布特罗,通过室内养殖用药实验,制备了含有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和妥布特罗三种β-受体激动剂的河鳗阳性样品;利用阳性样品研究了三种β-受体激动剂在河鳗肌肉中存在的形态以及β-受体激动剂由结合态转化为游离态的方法,为β-受体激动剂在水产品中残留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开展了水产品中多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同时检测的方法研究,通过仪器分析条件的优化,提取剂的筛选及净化方法的探索,最终建立了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种类多、适用性强等优点。最后利用建立的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方法对流通领域的水产品进行了筛查,考察流通领域水产品的安全性。本项目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实验室养殖给药方式制备了含有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和妥布特罗三种β-受体激动剂的河鳗阳性样品。三种β-受体激动剂在河鳗肌肉中主要以结合态和游离态二种形式存在,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和妥布特罗在河鳗肌肉中结合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9.1%、89.0%和73.9%。(2)利用阳性样品,研究了将结合态β-受体激动剂转化为游离态β-受体激动剂的两种水解方式,包括酶解水解方式的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酶解时酶解剂的p H及添加的酶量,盐酸酸解中盐酸的浓度等,并对不同的水解方法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最佳水解方案。最佳的水解方法及最佳水解条件为:37℃下,在0.2 mol/L乙酸铵水溶液中添加50.0μLβ-葡萄糖醛酸甙酶/芳基硫酸酯酶酶解16 h。(3)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方法。最佳仪器分析条件为:利用色谱柱CAPCELL PAK MGⅡC18(2.0mm I.D×100 mm,3μm)在5.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2%甲酸)和0.1%甲酸-乙腈流动相下采用分段梯度洗脱将18种化合物完全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检测(ESI+),内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LOD)为0.250.50μg/kg,定量限(LOQ)为0.250.50μg/kg。18种β-受体激动剂在0.20200.00μ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0.991,18种β-受体激动剂在0.50μg/kg20.00μg/kg的添加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70.0%115.0%,批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9%,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3.5%。(4)采用已建立的方法对上海、江苏养殖基地和上海、江苏、四川和拉萨流通市场上水产品进行检测,对水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现状进行了评估。检测结果显示:47个样品中3个样品中检测到β-受体激动剂,检出率为6.3%。其中河鳗样品含有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妥布特罗3种禁用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量分别为2.10μg/kg、3.00μg/kg和2.90μg/kg;草鱼肌肉中含有莱克多巴胺0.38μg/kg;大黄鱼样品中含有克伦特罗和克仑潘特,残留量分别为1.26μg/kg、0.29μg/kg,因此需要对水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进行安全监测。

周强[8](2019)在《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息息相关,对于实现农产品价值、促进“三农”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总量不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产品流通效率始终没能得到明显提升,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持续存在,已成为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改革经验和教训,借鉴国际经验,加深理论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效率提升路径,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迅速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对于深化改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流通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在梳理和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总体状况与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审视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的问题和原因。从实证研究的视角,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近年来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定量测算与分析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内部要素构成和外部政策保障两个视角,提出了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选择。本文共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现实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界定农产品流通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章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主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视角,以历史的、系统的观点,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实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梳理,既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和前瞻性的宏观视野,又深入到农产品流通产业内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成就与特点,探讨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审视,全面审视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偏低的外部表征和原因,分析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细化和实证流通效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五章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主要从实证研究的视角,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回归分析和实证研究。第六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经验及启示,从比较研究视角,探究了发达国家或地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了借鉴。第七章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研究,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特别针对实证分析的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主要因素,阐明了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本原则,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内部要素等多角度,系统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第八章政策建议,从外部政策保障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具体建议。第九章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有:一是观点创新。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内涵、外延、理论及外部表征等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探讨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阐释了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础性因素、关键性因素、先导性因素、保障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制度性因素,从研究领域和内容上解决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系统性不足、理论支撑有限等问题。二是方法创新。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定量测算与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农产品流通量和流通效率的各类要素,在需求和供给因素的确定和选择上是本文对以往文献的突破。三是政策创新。在定量分析并构建模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研究,既包括中观层面主体客体及子系统建设等具体内容,又有宏观层面的趋势展望和政策建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模式,其中部分路径和政策建议已经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王秀枝[9](2018)在《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鲜活水产品易腐,因此,鲜活水产品流通体系的通达度直接关系到鲜活水产品养殖业产出价值的实现,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当前的鲜活水产品物流远远不能满足鲜活水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农民增收脱贫目标的实现。而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水产品流通体系的相关理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系统化完整体系,但是具体到鲜活水产品流通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待进一步发展。这种研究现状与鲜活水产品的经济地位和人们对鲜活水产品的消费需求远不相符。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鲜活水产品流通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鲜活水产品流通的基本情况和国内外鲜活水产品的主要流通模式。当前,中国鲜活水产品的主要流通模式有四种,分别是合作社主导模式、批发市场主导模式、连锁超市主导模式和电商主导模式。其次,本文进一步梳理了现有研究中关于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选取了流通渠道长度、基础设施、政府干预程度、流通信息化水平、流通量、流通专业化程度为重点研究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因素与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之间的关系。再次,本文以中国鲜活水产品的流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和网络资料收集等方式收集中国18个省市的上述四种流通模式下的鲜活水产品流通企业数据,采用DEA方法测量鲜活水产品的流通效率。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均值较低,仅天津市连锁超市主导模式处于效率较优状态,其他均处于效率无效状态。批发市场主导的流通模式效率高于其他三种流通模式的流通效率。最后,结合前述对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运用OLS回归分析法分别进行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采用前述三种方法所得数据,验证了中国鲜活水产品的流通效率和前述六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的结果基本上一致。流通长度、政府干预程度、流通信息化与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在整体上正相关,只有中部地区的鲜活水产品流通长度与其流通效率负相关。因此,今后可以在适当加强政府正面影响、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鲜活水产品电子商务,扶持鲜活水产品连锁超市和提升流通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加强建设工作。

安娜[10](2015)在《鲜活贝类批发市场管理与经营问题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贝类第一生产大国,目前,贝类的市场供给已不再短缺,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虽然贝类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但市场流通领域的重要作用渐渐浮现,逐步成为制约整个贝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无论是从业者试图改善经营策略、提高经营绩效,还是政府试图制定有效的市场政策,这都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状况有一个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那么,对贝类市场进行多角度研究,探索市场不同方面的本质特征,进而建立对市场整体的理性认识,具有重要且长远的现实意义。现如今,批发、集贸市场仍然是中国鲜活贝类的主要流通渠道,流通领域的迅速发展,对于传统的批发市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从批发市场入手,通过文献考察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现场采访和调研的方式了解现实情况,采用综合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汇总了批发市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总结了批发市场市场运营和管理职责与现状,以及市场内上市鲜活贝类的有关情况;梳理了鲜活贝类的进销及流通渠道,并对市场内鲜活贝类进出货交易的方式、流程、主要模式,以及批发商之间的组织协调关系进行了了解;此外,还对鲜活贝类批发价格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贝类批发市场历史沿袭时间短,目前的主要功能是对批发商进行营业秩序等基础管理,同时提供经营场所和物业、运输和仓储、信息、金融、生活等方面的服务,主要盈利来源是经营场所的租售。鲜活贝类批发交易主要采取面对面或远程对手交易的方式,从产地到中转地再到销地批发市场,从生产者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形成了多元化的流通渠道,各交易主体分工合作,实现了鲜活贝类的生产、分拣、清洗、包装、配送等一系列流通过程。通过对中国鲜活贝类市场现状的研究,本文初步提出了目前市场发展和贝类流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市场建设落后,基础设施简陋;市场配套服务不健全;市场信息平台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缺失;市场管理规定有名无实;流通链条环节多,流通渠道较复杂;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方式较为传统,行业内竞争激烈;其它流通模式对批发市场造成了冲击和威胁。同时,也预测了我国贝类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批发市场交易方式不断进步:批发市场功能逐步发展和完善:市场配送功能日益增强:信息化建设受到广泛重视:市场和产品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在总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预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对鲜活贝类批发市场提出了如下发展建议:完善批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批发市场体系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改进批发市场交易方式;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打破贝类批发价格形成障碍:建立健全批发市场信息系统。

二、上海市水产品流通市场的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水产品流通市场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国式分权制度
        1.4.2 地方政府支农行为
    1.5 主要创新点与贡献
第2章 理论借鉴与文献评析
    2.1 理论借鉴
        2.1.1 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
        2.1.2 分权制度与发展理论基础
        2.1.3 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风险理论
        2.1.4 地方政府行为边界理论
    2.2 文献评析
        2.2.1 分权化的OECD国家与地方政府行为
        2.2.2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激励形式
        2.2.3 中国式分权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第3章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设
    3.1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
        3.1.1 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农规模增长
        3.1.2 金融收入分权与金融支农规模增长
        3.1.3 研究假设
    3.2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
        3.2.1 支出分权、信息传递失效与横向激励弱化
        3.2.2 支出分权、考核机制失效与纵向激励强化
        3.2.3 研究假设
    3.3 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
        3.3.1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机制
        3.3.2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
        3.3.3 研究假设
第4章 中国式分权的演进与描述性统计
    4.1 中国式分权的体制背景与演进过程
        4.1.1 中西方分权制度构建的社会背景与差异
        4.1.2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历史探索
        4.1.3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特征:显性与隐形分权
    4.2 中国式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1 收入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2 支出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3 管理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3 地方政府支农行为描述性统计
        4.3.1 支农预算约束与区域配置描述
        4.3.2 支农政绩导向与服务结构描述
        4.3.3 支农市场分割与价格指数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
    5.1 收入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预算约束行为的跨时与跨区域影响
        5.1.1 模型构建
        5.1.2 指标设计、描述与处理
        5.1.3 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5.1.4 跨时与区域差异分析
    5.2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约束行为的非线性影响
        5.2.1 双门槛模型设计
        5.2.2 指标设计与描述
        5.2.3 TM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5.2.4 门槛效应回归结果
    5.3 稳健性检验:面板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
    6.1 研究思路与模型
    6.2 变量设定与整理
        6.2.1 变量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6.2.2 变量整理
    6.3 支出分权制度与地方政府支农可视化行为
        6.3.1 财政支出分权与可视化行为
        6.3.2 金融支出分权与可视化行为
    6.4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短期化行为
        6.4.1 财政支出分权与支农短期化行为
        6.4.2 金融支出分权与支农短期化行为
    6.5 支出分权与支农滞后期影响效应分解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市场分割行为
    7.1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机制检验
        7.1.1 研究思路与模型构建
        7.1.2 指标设计、整理与测算
        7.1.3 Moran I指数与模型甄别
        7.1.4 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
    7.2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检验
        7.2.1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与检验步骤
        7.2.2 指标设计、整理与描述
        7.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协调正式性政策约束,建立诱导性分权制度
        8.2.2 优化财政援助机制,防范财政支农的机会主义
        8.2.3 强化政府预算监管,平衡金融支农资源
        8.2.4 建立信息双向回馈渠道,完善考核激励设计
        8.2.5 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农业生产联盟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论文相关研究成果

(2)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
    3.1 流通主体
    3.2 流通客体
    3.3 流通载体
    3.4 流通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实证分析
    4.1 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选择
    4.3 实证过程说明
    4.4 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面板模型介绍
    5.2 计量模型构建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保证农产品供应质量
    6.2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3 提升流通组织化程度
    6.4 优化流通企业规模
    6.5 改善整体流通环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3)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团队背景
    1.2 问题界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问题界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难点、重点及拟解决的办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1.1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文献数量分析
        2.1.2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2.1.3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
        2.1.4 农产品流通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2.1.5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分析
        2.1.6 研究启示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网络舆情衍生规律研究
        2.2.2 大数据与舆情治理研究范畴
        2.2.3 农业生产效率
        2.2.4 城乡福祉差距
        2.2.5 农村电商
        2.2.6 数字乡村战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分析
    3.1 农产品流通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供需两端现状分析
    3.2 农业生产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2.3 主要结论
    3.3 城乡消费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主要结论
    3.4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价值导向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与组织体系创新研究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五维模型分析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4.3 我国农村电商治理对策:机制、模式、路径
    4.4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农村电商模式迭代创新的实证研究
        4.4.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4.4.2 案例分析
        4.4.3 研究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创新研究
    5.1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5.1.1 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意义
        5.1.2 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的积极因素
    5.2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关键问题分析
    5.3 科学构建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5.3.1 总体空间布局构建
        5.3.2 详细建设方案设计
    5.4 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运营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
    6.1 两个舆论场的提出
    6.2 两个舆论场新平衡背景下农产品安全治理困境分析
    6.3 新媒体环境下关键节点代表人士识别与治理研究
        6.3.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以江西为例
        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6.3.3 基于新媒体舆情治理策略
    6.4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
    7.1 现状简述
    7.2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
    7.3 基于实际调研确定流位流率系
    7.4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7.5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反基模以及反馈环分析
    7.6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系统反基模分析
        7.6.1 公司销售额与其它因素的相互制约发展基模
        7.6.2 客户数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增强关系
        7.6.3 农产品供给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制约关系
        7.6.4 投资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增强关系
    7.7 系统设计部分
        7.7.1 系统分析
        7.7.2 系统设计
        7.7.3 关键技术
        7.7.4 系统实现和运营效果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概述
        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1.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
        1.3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常见风险分析方法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
        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污染物
        2.3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见风险分析方法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市售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及预警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2.2 液态乳中化学危害事件的风险分析
        2.3 基于机器学习的乳制品安全预警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部沿海地区水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2.2 长三角地区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风险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致谢

(5)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路线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的概念
        2.1.2 农产品分类
        2.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定义
        2.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2.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2.2 消费者投诉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监测
    2.4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
    2.5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2.5.1 国内农产品的研究现状
        2.5.2 国外农产品消费和质量研究现状
第三章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3.1 成都GX区农产品供应情况分析
        3.1.1 农产品供应渠道分析
        3.1.2 农产品供应情况调查
    3.2 消费者关于农产品的投诉
        3.2.1 农产品消费投诉数据
        3.2.2 农产品消费投诉分析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3.3.1 农产品监测量及检测指标
        3.3.2 农产品监测问题类型分析
    3.4 消费者投诉和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性分析
    3.5 成都GX农产品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3.6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3.6.1 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
        3.6.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3.6.3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总结
第四章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4.1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环节分析
    4.2 生产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2.1 生产地的环境因素
        4.2.2 生产地的农业投入品使用
    4.3 加工运输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3.1 加工环节
        4.3.2 储存运输环节
    4.4 销售和使用环节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5 各环节中人的因素分析
    4.6 影响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总结
第五章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策略
    5.1 准入制下的销售环节农产品管理体系
        5.1.1 行政管理体系
        5.1.2 农业标准体系
        5.1.3 责任体系
        5.1.4 农产品检测体系
        5.1.5 准入制的弊端
    5.2 准出制下的生产加工运输环节管理体系
        5.2.1 签约产地管理模式
        5.2.2 准出制责任体系
        5.2.3 生产加工环节治理
    5.3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5.3.1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5.3.2 监管从业人员素质
        5.3.3 消费者科学素养
        5.3.4 正确的舆论引导
    5.4 农业产业化
    5.5 一中心一票通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1.3.1 论文观点
        1.3.2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2.2 评价与启示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基础理论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经济模型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4.2.1 规模布局
        4.2.2 主要问题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研究结论
        5.1.5 讨论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2.4 讨论
    5.3 本章结语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6.3.1 研究结论
        6.3.2 结论验证
    6.4 本章结语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7.1 主要结论
    7.2 转型机制
    7.3 本章结语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7)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β-受体激动剂结构分类
    1.2 β-受体激动剂的应用及危害
    1.3 β-受体激动剂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限量及相关法律法规
    1.4 β-受体激动剂在动物组织中的代谢规律
        1.4.1 β-受体激动剂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反应
        1.4.2 β-受体激动剂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规律
    1.5 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技术概述
        1.5.1 免疫分析方法
        1.5.1.1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1.5.1.2 酶联免疫法
        1.5.2 仪器分析法
        1.5.2.1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
        1.5.2.2 液相/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UPLC-MS)
        1.5.2.3 毛细管电泳法(CE)
        1.5.3 其它检测方法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典型β-受体激动剂阳性样品的制备及其水解条件的研究
    2.1 前言
    2.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2.1 仪器设备
        2.2.2 标准品及其配制
        2.2.3 试剂及其配制
        2.2.4 实验材料
    2.3 仪器分析条件
        2.3.1 色谱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4 实验方案
        2.4.1 河鳗阳性样本的制备
        2.4.1.1 实验对象与养殖条件
        2.4.1.2 预实验方案
        2.4.1.3 正式实验方案
        2.4.2 河鳗肌肉中典型β-受体激动剂的结合态和游离态的含量测定
        2.4.2.1 河鳗肌肉中典型β-受体激动剂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2.4.2.2 β-受体激动剂基质匹配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2.4.3 酶解和酸解条件的优化
        2.4.3.1 酶解条件的优化
        2.4.3.2 酸解条件的优化
        2.4.3.3 样品前处理方法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河鳗肌肉中典型β-受体激动剂的含量
        2.5.1.1 预实验结果
        2.5.1.2 正式实验结果
        2.5.2 河鳗肌肉中典型β-受体激动剂存在形态的含量
        2.5.3 酶解水解条件的优化结果
        2.5.3.1 酶解溶液pH对水解效率的影响
        2.5.3.2 酶用量对水解效率的影响
        2.5.3.3 酶解温度和酶解的时间对水解效率的影响
        2.5.4 酸解条件的研究
        2.5.4.1 盐酸浓度对水解效率的影响
        2.5.4.2 盐酸水解温度和时间对水解效率的影响
        2.5.5 酶解和酸解条件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多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3.2.1 仪器设备
        3.2.2 标准品与试剂
        3.2.2.1 标准品
        3.2.2.2 试剂
        3.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3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案
        3.3.1 18种β-受体激动剂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器分析条件的建立.
        3.3.1.1 质谱仪器分析条件的优化
        3.3.1.2 超高压液相色谱仪器分析条件的优化
        3.3.2 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的提取方法的研究
        3.3.2.1 提取与净化方法
        3.3.2.2 复溶液及针式滤膜的选择
        3.3.2.3 定量方法
        3.3.2.4 方法有效性评价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18种β-受体激动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器分析条件
        3.4.1.1 质谱分析条件
        3.4.1.2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3.4.1.3 最佳仪器分析条件
        3.4.2 建立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的提取方法
        3.4.2.1 水解方式的选择
        3.4.2.2 净化方式的研究
        3.4.2.3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3.4.2.4 复溶溶液的优化
        3.4.2.5 针式滤膜的选择
        3.4.2.6 最佳样品前处理方法
        3.4.3 定量方法的研究
        3.4.3.1 基质效应的研究
        3.4.3.2 同位素内标物的确定
        3.4.4 方法有效性评价
        3.4.4.1 方法线性范围及检测限、定量限
        3.4.4.2 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筛查
    4.1 前言
    4.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4.2.1 仪器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样品来源
        4.2.4 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的检测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效率偏低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问题
        1.1.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系统分析法
        1.4.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流通
        2.1.2 农产品流通
        2.1.3 农产品流通效率
        2.1.4 农产品流通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流通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研究
        2.3.2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2.3.3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2.3.4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研究
        2.3.5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2.3.6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
        3.1.2 改革开放后
    3.2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特点
        3.2.1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情况
        3.2.2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布局情况
        3.2.3 农产品流通主体情况
        3.2.4 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情况及特点
        3.2.5 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情况和特点
        3.2.6 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发展状况及特点
    3.3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新趋势
        3.3.1 数字流通
        3.3.2 绿色流通
        3.3.3 集约流通
        3.3.4 开放流通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审视
    4.1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的外部表征
        4.1.1 结构性“卖难”频繁发生
        4.1.2 零售终端性“买难”“买贵”
        4.1.3 市场价格周期性和异常性波动
        4.1.4 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
    4.2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主要原因分析
        4.2.1 流通主体方面
        4.2.2 基础设施方面
        4.2.3 渠道体系方面
        4.2.4 技术水平方面
        4.2.5 流通环境方面
    4.3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3.1 流通市场网络的影响
        4.3.2 企业组织化水平的影响
        4.3.3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影响
        4.3.4 设施技术水平的影响
        4.3.5 电子信息化水平的影响
        4.3.6 流通政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评价方法
    5.2 模型设定
    5.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4 测算结果分析
    5.5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5.1 面板数据相关理论
        5.5.2 模型构建
        5.5.3 模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经验及启示
    6.1 日本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1.1 发展现状概述
        6.1.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2 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2.1 发展现状概述
        6.2.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3 美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3.1 发展现状概述
        6.3.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4 德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4.1 发展现状概述
        6.4.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5 发达国家或地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启示
        6.5.1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6.5.2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6.5.3 与现代物流业结合实现批发市场的升级转型
        6.5.4 推广公开拍卖的现代销售方式
        6.5.5 重视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
        6.5.6 政府对农产品流通支持力度大
    6.6 本章小结
7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研究
    7.1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本原则
        7.1.1 服务生产,满足生活,注重流通引领性
        7.1.2 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强化系统协调性
        7.1.3 完善功能,健全机制,保障社会公益性
        7.1.4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两手”协同性
    7.2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路径
        7.2.1 强化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支撑作用
        7.2.2 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水平
        7.2.3 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7.2.4 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
    7.3 本章小结
8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政策建议
    8.1 提升对农产品流通的观念认识
    8.2 完善农产品流通效率管理体制
    8.3 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8.4 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B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流通效率研究综述
    2.2 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综述
3 国内外鲜活水产品流通的概况
    3.1 国内外鲜活水产品流通量概况
    3.2 国内外鲜活水产品的流通模式
4 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的梳理与选择
    4.2 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5 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的测量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指标体系
    5.3 测量实证及结果
6 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的实证
    6.1 模型的构建
    6.2 实证过程
    6.3 实证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鲜活贝类批发市场管理与经营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市场研究
        1.2.2 水产品及其它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
        1.2.3 水产品市场流通研究
        1.2.4 贝类市场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结构安排
2 批发市场的概况
    2.1 概念
    2.2 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历史
    2.3 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
    2.4 水产品批发市场在鲜活贝类流通中的功能
3 鲜活贝类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状况
    3.1 批发市场经营和管理的主要职能
        3.1.1 批发市场所承担的管理职能
        3.1.2 批发市场的主要盈利模式
        3.1.3 批发市场所提供的服务
    3.2 批发市场经营和管理的现状
        3.2.1 产地批发市场案例: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
        3.2.2 中转地及销地批发市场案例: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
    3.3 存在的问题
        3.3.1 市场建设落后,基础设施简陋
        3.3.2 市场配套服务不健全
        3.3.3 市场信息平台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3.3.4 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缺失
        3.3.5 部分市场管理规定有名无实
    3.4 批发市场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以天鹏海鲜城为例
4 鲜活贝类批发市场的流通状况
    4.1 市场交易主体
    4.2 市场流通渠道
    4.3 批发商主要经营模式
    4.4 批发商典型经营模式分析
        4.4.1 产地批发商:以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某鲍批发商为例
        4.4.2 中转批发商:以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某文蛤批发商为例
        4.4.3 销地批发商:以温州菜篮子水产市场某餐饮渠道批发商为例
    4.5 存在的问题
        4.5.1 流通链条环节多,流通渠道较复杂
        4.5.2 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
        4.5.3 经营方式较为传统,行业内竞争激烈
        4.5.4 其它流通模式对批发市场造成了冲击和威胁
    4.6 批发商经营模式创新:以某二级批发商为例
5 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探
    5.1 鲜活贝类批发价格的现状
    5.2 贝类批发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6 鲜活贝类批发市场发展的建议
    6.1 发展趋势
        6.1.1 批发市场交易方式不断进步
        6.1.2 批发市场功能逐步发展和完善
        6.1.3 市场配送功能日益增强
        6.1.4 信息化建设受到广泛重视
        6.1.5 市场和产品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6.2 发展我国贝类批发市场的主要措施
        6.2.1 完善批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6.2.2 加强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6.2.3 完善批发市场体系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6.2.4 改进批发市场交易方式
        6.2.5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
        6.2.6 打破贝类批发价格形成障碍
        6.2.7 建立健全批发市场信息系统
    6.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上海市水产品流通市场的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影响研究[D]. 李屹然. 西南大学, 2021(01)
  • [2]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黄梓轩.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3]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D]. 金恩焘. 南昌大学, 2020(01)
  • [4]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D]. 陈嘉惠. 上海大学, 2020(02)
  • [5]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策略研究[D]. 郑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水产品中18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D]. 陈清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8]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周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0)
  • [9]鲜活水产品流通效率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秀枝.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鲜活贝类批发市场管理与经营问题的初步研究[D]. 安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多宝鱼论文 农产品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上一篇:浅析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创新发展
下一篇:墨西哥的陶瓷及其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