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21世纪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21世纪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良[1](2021)在《典型调理菜肴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杀菌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文中认为在调理菜肴加工和贮藏环节中,其体系内部持续进行的生化反应易导致品质下降,极大地限制了调理菜肴的品质和货架期。尽管传统杀菌技术(高压蒸汽)有效保证了调理菜肴的微生物安全,但易对调理菜肴色泽、风味和质构等品质产生较大不利影响。针对使用传统杀菌技术易造成调理菜肴品质下降的缺陷,本文开发绿色物理杀菌技术(射频)与生物抑菌剂(ε-聚赖氨酸)和化学抑菌剂(纳米氧化锌)协同的新型温和杀菌技术,以三种典型生鲜调理菜肴单品(食用菌,茄果蔬菜,禽肉)为切入点,探讨其适用性。在基于单品生鲜调理菜肴的基础上,制备典型单组分熟制调理菜肴(煎鸡胸肉)和典型多组分熟制调理菜肴(宫保鸡丁和蘑菇炒鸡),系统对比了新型温和杀菌技术和传统高压蒸汽杀菌技术对典型熟制调理菜肴的杀菌效果和色、香、味等品质的影响,阐明了相关机理并建立货架期模型,旨在为调理菜肴工业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食品加工、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从大肠杆菌的残菌量、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漏量等评价指标着手,研究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处理的杀菌效果,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杀菌机理进行分析,筛选出最优杀菌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射频与ε-聚赖氨酸和纳米氧化锌协同处理导致大肠杆菌结构破坏程度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露量加大,细胞损伤程度加剧,协同作用提高了杀菌效率。对杀菌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修正的Gompertz模型对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和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动力学拟合的相关系数和模型评价参数更高,其拟合效果和准确度高于一级动力学模型和Weibull模型。根据实验结果所确立的后续实验参数为:极板间距20 mm,杀菌时间20min或30 min,ε-聚赖氨酸浓度0.25 g/kg,纳米氧化锌浓度0.04 g/kg。其次,采用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技术对三种典型生鲜调理菜肴——调理蛹虫草(食用菌类)、调理青椒(茄果蔬菜类)和调理鸡胸肉(禽肉类)进行杀菌处理,研究杀菌后三种典型生鲜调理菜肴的菌落总数、质构、色泽、虫草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杀菌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射频协同抑菌剂的杀菌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射频或单独使用抑菌剂,且对三种典型生鲜调理菜肴的色泽、质构、虫草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等品质的影响较小。射频协同抑菌剂杀菌对三种典型生鲜调理菜肴的穿透深度均远大于菜肴本身的厚度,可以满足杀菌要求。再次,在生鲜调理菜肴的研究基础上,制作典型单组分熟制调理菜肴煎鸡胸肉,对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杀菌后煎鸡胸肉的品质变化规律,并结合电子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不同杀菌处理导致的品质变化机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过程中煎鸡胸肉温度呈现均匀分布,穿透深度(59.13~66.29 cm)远大于煎鸡胸肉包装厚度,无边角效应。与传统高压蒸汽杀菌技术对比,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较好地保持了煎鸡胸肉的色泽、质构和滋味等品质。而传统高压蒸汽杀菌不仅导致煎鸡胸肉鲜味值降幅高达33.45%,还严重破坏其肌原纤维紧实的网状结构,这可能是传统高压蒸汽杀菌技术导致煎鸡胸肉滋味和质构下降的主要原因。第四,制备典型多组分熟制调理菜肴宫保鸡丁,研究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对其适应性和品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降低宫保鸡丁的微生物数量,且在杀菌过程中,宫保鸡丁温度均匀分布,无边角效应。对电子鼻响应值进行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后,宫保鸡丁的风味与未杀菌样接近,而经传统高压蒸汽杀菌的宫保鸡丁其风味与未杀菌样和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较大。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引起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增加18.82%~31.92%,而传统高压蒸汽杀菌导致其含量急剧增加95.68%。低场核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高压蒸汽处理对宫保鸡丁水质子的流动性和细胞结构破坏程度较大,而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较好地保持了水质子的流动性和水分分布。第五,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射频与ε-聚赖氨酸(0.20 g/kg)和纳米氧化锌(0.03g/kg)组成的复合抑菌剂协同杀菌技术对典型多组分熟制调理菜肴蘑菇炒鸡进行杀菌处理,对其适用性和杀菌后的品质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提高了对蘑菇炒鸡菜肴的杀菌效率,通过缩短杀菌时间有效控制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的积累,并降低了抗坏血酸的损失。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过程中蘑菇炒鸡温度均匀分布,无边角效应产生。蘑菇炒鸡挥发性成分中醛类和醇类物质的含量较高,在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过程中,前者相对含量先增至32.65%后降至27.70%,后者总相对含量从22.83%降至14.38%,通过分析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阐明了高压蒸汽处理组的风味与未杀菌样差异较大的原因。最后,对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进行加速贮藏实验,建立基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的货架期模型,该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对三种典型调理菜肴贮藏期间微生物数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射频协同抑菌剂杀菌可有效控制三种调理菜肴的微生物数量,在4℃冷藏270 d后菌落总数未超过最高限值。与传统高压蒸汽杀菌的菜肴相比,在贮藏期内,射频结合抑菌剂杀菌的三种调理菜肴品质与贮藏初期最接近。综合分析,射频协同抑菌剂杀菌能较好地保持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的原有品质,可将其货架期有效延长至270 d,在180 d以内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的品质最优。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李青[3](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王晓琼[4](2021)在《非热加工技术对蓝莓复合果汁品质保护研究》文中指出蓝莓是一种种植面积广、附加值高的小浆果,但是蓝莓主要以鲜食为主,精深加工程度低。目前,传统的热加工技术很难保持蓝莓产品的感官及营养品质。在蓝莓的精深加工产品中,非热加工技术方兴未艾,应用新的非热加工技术和多种非热加工技术相结合的栅栏技术将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针对蓝莓产业化的瓶颈问题,研究添加抗氧化剂和超滤技术对果汁品质影响,并结合超高压和超声波技术,以维持果汁的感官和营养品质,保证其微生物安全性,延长货架期,对蓝莓的精深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不同抗氧化剂包括没食子酸(GA)、阿魏酸(FA)、抗坏血酸(VC)、柠檬酸(CA)、茶多酚(TP)、α-生育酚(VE)结合超高压技术对蓝莓复合果汁(蓝莓:红提:哈密瓜:菠萝=2:2:1:1(V/V))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VC、GA和TP能够较好的维持果汁的颜色,保护花色苷,抑制褐变。对浓度进行优化,在4℃贮藏4天后,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g/L的VC、GA和TP,果汁褐变程度分别减少了27.74%和29.53%和23.94%,且花色苷保存率分别为114.80%、112.58%和112.97%。此外,2~4g/L的VC、GA和TP对蓝莓复合果汁的PPO酶活有较强的抑制。因此,结果得出2g/L的VC、GA和TP对果汁的护色作用较强。对比最佳浓度下三种抗氧化剂对贮藏期间颜色的保护作用,发现添加了2g/L的GA的果汁中花色苷保存率更高,酶活抑制更强,这可能是由于GA与花色苷之间形成了一种复合物,增强了花色苷的稳定性。2.研究了不同杀菌方式对2g/L GA护色过后的蓝莓复合浊汁品质影响以及4℃下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结果得出,经过超高压、超声波和热处理后,菌落总数至少下降了2.99个对数值,霉菌与酵母总数低于1个对数值,大肠菌群数小于3MPN/m L,符合《GB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的要求。根据贮藏期浊汁中菌落总数的变化得出,超高压、超声波和热处理后的浊汁分别能够放置72天、48天、>72天。三种处理下,浊汁的p H、TSS和浊度在处理前后及贮藏期内均无显着变化(P>0.05)。贮藏期间,浊汁中花色苷和抗坏血酸含量显着下降,贮藏72天后,超高压和热处理使浊汁中花色苷含量分别下降了56.44%和31.47%,使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下降了23.10%和10.89%。而超声波处理下花色苷降解速率最快,贮藏48天后,降解了53.21%。三种处理之间总酚的下降速率基本一致,而DPPH抗氧化活性与总酚(r=0.832-0.846)和花色苷(r=0.787-0.896)呈现高强度相关性(P<0.01)。通过分析风味成分发现,处理前后及贮藏期间,热处理均使浊汁中的酯类和醛类物质的减少,造成了果汁果香味和绿色香气的减少。3.研究了不同杀菌方式对超滤过的蓝莓复合清汁品质影响以及4℃下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结果得出,超滤后,果汁中的菌落总数和霉菌与酵母总数分别减少了1.40、3.09个对数值,大肠菌群数低于9.4MPN/m L。同时,花色苷、总酚和抗坏血酸含量分别减少了26.59%、31.22%和26.77%。经过不同杀菌方式处理后,清汁中的微生物符合《GB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的要求。根据贮藏期清汁中菌落总数的变化得出,超高压、超声波和热处理后的浊汁分别能够放置104天、72天、>104天。贮藏期间,p H无显着变化,TSS和浊度增加,透光率、L*值和a*值下降。贮藏104天时,超高压和热处理清汁的透光率分别下降15.51%和17.68%,浊度分别增加了40.21%和98.88%(P<0.05)。三种杀菌方式处理后,清汁中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在贮藏期的下降速率基本一致。但与超声波和热处理相比,超高压处理下果汁中的抗坏血酸降解更慢。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DPPH抗氧化活性与活性成分(总酚、花色苷和抗坏血酸)呈现高强度相关性(P<0.01)。清汁的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不同处理后清汁的感官品质均会显着下降(P<0.05)。4、通过对比贮藏期间清汁和浊汁中微生物的变化,发现热处理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蓝莓复合果汁的微生物安全性。通过对比贮藏期间清汁和浊汁中品质指标的变化,发现超声波和热处理会影响清汁的浊度和澄清度;热处理会严重影响浊汁的风味指标;超声波处理后果汁中抗坏血酸降解速率更快;而超高压对果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和超声波处理是较有潜力的非热加工方法。

刘伟岩[5](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吕瑞玲[8](2020)在《超声波技术灭活蜡样芽胞杆菌芽胞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超声波作为新型绿色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破坏微生物,同时减少对食品中功能性成分的破坏,保持食品品质,在食品工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芽胞是细菌营养体的休眠体,由于其致密的结构对各种加工技术手段、杀菌剂等均有较强的抗性,很难将其直接灭活。为此本文采用超声波及热、压强、电位水联合技术处理蜡样芽胞杆菌芽胞,对其灭活效果、表观性质以及应激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芽胞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抗性的关键蛋白质,芽胞应对压力胁迫的分子调控途径,对超声波应用于实际生产起到指导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超声波处理对芽胞灭活作用的研究针对不同功率的超声波对蜡样芽胞杆菌芽胞的灭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灭活效果显着增加,但30 min不同功率的超声波处理对芽胞灭活量均小于1 log CFU/m L。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芽胞超微结构,发现超声波处理促进芽胞外壁脱落,大大降低芽胞粒径,但对其内部结构并无显着改变。芽胞外壁的脱落导致其表面性质发生显着改变,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表明悬液稳定性下降。芽胞由疏水变为亲水,表明其对疏水表面粘附性下降。流式细胞术结合SYTO 16/PI染料对超声波处理前后芽胞生理异质性进行监测,发现超声波处理降低皮层通透性。此外,超声波处理诱导部分胞内DPA和核酸释放,胞内大量蛋白质释放泄露到胞外,芽胞热抗性随即降低。但胞内物质的释放并不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超声波处理虽然对芽胞灭活的效果并不突出,但较大程度降低其抗性。(2)超声波作用后芽胞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采用蛋白质DIA定量技术,解析超声波处理前后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超声波处理后,共有340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发生显着改变(差异倍数≥2并且p<0.05),其中207个蛋白质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KEGG通路分类统计,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后,芽胞的差异蛋白主要分布于代谢通路、细胞过程通路和遗传信息处理通路。进一步对差异蛋白显着富集通路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后芽胞氧化磷酸化反应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ATP合酶的表达量均呈现显着下调,跨膜泵送质子以及呼吸链传递电子的能力下降,ATP合成速率降低。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中,磷酸戊糖途径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葡萄糖激酶表达量显着上调,代谢葡萄糖能力显着提升;三羧酸循环相关的关键蛋白表达量下降,导致芽胞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均减弱。特别的,超声波在诱导脂肪酸合成酶下调表达的同时,促进脂肪酸代谢,胞内脂肪酸含量下降。此外,氨基酸合成通路中的多数关键蛋白表达量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组氨酸合成和代谢通路中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组氨酸解氨酶等关键蛋白下调尤为显着。芽胞主要通过调控能量、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通路以响应超声波胁迫。(3)超声波联合热与压强处理对芽胞灭活作用的研究超声波处理对芽胞灭活作用有限,但一定程度上改变芽胞皮层通透性,降低芽胞抗性。因此进一步探究超声波联合技术对芽胞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超声波联合热处理对芽胞灭活有协同作用,流式细胞术结合SYTO 16/PI染料的结果表明芽胞内膜和皮层通透性发生一定的改变。并且处理后芽胞DPA泄漏量较单独超声波处理有显着上升,但芽胞的结构改变不显着。超声波联合压强后芽胞灭活增加不显着,但胞内DPA的释放量却显着增加,释放量接近胞内DPA总量,显着降低芽胞抗性。与此同时联合热处理,导致大量芽胞灭活,芽胞皮层和内膜通透性均发生大程度的改变,且芽胞的结构发生显着改变,除了芽胞外壁,皮层、芽胞衣等结构均受到破坏。超声波联合热与压强处理虽有较好灭活芽胞的效果,但样品内有大量探头碎屑,且对设备损坏较严重,需进行进一步优化才能应用于实际生产。(4)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对芽胞灭活作用的研究首先对超声波处理后的电位水特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对低浓度的电位水特性无显着影响;而高浓度电位水的ACC、HCl O浓度有显着下降,杀菌效果显着下降。电位水处理对芽胞有较好的灭活效果,但延长处理时间或增加ACC浓度芽胞灭活量并无显着差异。与电位水处理相比,不同顺序的超声波与电位水处理对芽胞的灭活效果无显着增加。压力胁迫下存活的芽胞抗性增加,形成胁迫适应性,即“交叉保护”机制。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的灭活量大于单独处理灭活量之和,表明超声波与电位水对芽胞灭活有协同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结合SYTO 16/PI染料对芽胞生理异质性进行研究,表明电位水降低芽胞内膜的通透性,而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后芽胞内膜和皮层的通透性均发生显着改变。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电位水处理后芽胞结构相对完整,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后芽胞外壁脱落,皮层、芽胞衣结构等破坏严重。(5)芽胞应激分子机制的研究利用蛋白质DIA定量技术对芽胞经过电位水和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前后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别有163和197个蛋白质表达量发生显着改变。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分布在代谢通路中,表明芽胞主要通过调控胞内代谢以响应压力胁迫。芽胞在受到压力胁迫后,显着提升SASP等应激蛋白表达量,同时降低胞内代谢活性,形成胁迫适应性以提升抗性,即为“交叉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后应激关键蛋白相对单独处理有显着叠加效应,例如氧化磷酸化通路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ATP合酶、NADH脱氢酶等蛋白质表达量显着下降,ATP合成能力下降,形成协同灭活芽胞的效果。对不同处理后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析,筛选出芽胞应对外界胁迫的关键蛋白质主要参与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

袁浩博[9](2019)在《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融合的概念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信息通信业。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研究。基于宏观研究的视角,产业融合不仅局限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而且在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发生,具体讲,产业融合是指相互渗透、交叉,并融合为一体的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同一产业,最终得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农村产业融合是由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使得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休闲、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产业融合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且通过产业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重构和升级产业功能,从而发生产业形态的变化。当今,农村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由原来的产业分立、界限清晰,向各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演进。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三次产业的渗透,极大增进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拓展其原有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与二三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之间的融合,使之逐渐模糊了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并突破了原有产业的发展空间,建立起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融合、互补联动的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较之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诸如供求结构失衡、成本攀升、库存高企、资源环境约束等严峻挑战,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的破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这既体现了产业内部发展逻辑,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因此,从一产基础强化、二产结构优化、三产功能健全等方面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农村三次产业多种融合模式是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咨询专家相补充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摸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借鉴农村产业融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融合程度及影响效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并力求为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包含六个章节及结论。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在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行为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奠定了研究报告的理论基点。第三部分即第三章,是本论文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必要性,指出当前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四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测定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第五章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对农业竞争力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和结论。这部分通过全文的论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得出全文研究结论。第一,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在整体上处于低度融合阶段。通过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测定得知,尽管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强化,但目前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业的融合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属低水平的融合。究其原因,主要受产业融合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及相对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农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可从多个维度推进形成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及一体化农村产业体系。从横向看,产业融合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尤其是深度利用二三产业资源和在市场中的重新定位,使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新的农业形态在产业融合的模式下呈现;从纵向看,农村三次产业的纵向融合发展,即农工商一体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产前和产后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第三,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由以往的三次产业分立发展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树立融合型的创新发展理念,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态势,产业之间可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及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要素和资源跨界融合。努力探索“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全链协作、共担风险、运营持久”的互利共赢关系。第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尤其是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必须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农业服务业。第五,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增强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财政金融扶持产业融合主体。财政涉农资金要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第六,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反映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两种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是在不断发展。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业务渗透、价值链整合,使分立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协作、协调的趋势和状态。由于产业融合会催生新的产业,所以产业融合又可以认为是产业分工新的起点。作为交叉互动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共同推进着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崔鲜花[10](2019)在《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使农村三产紧密相连、协调发展,并且带动资源、技术、要素、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的经营方式,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增强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制造、开发乡村旅游、农家乐村庄、扩大产地直销等途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将农业产业链前后延伸,将其领域扩展到工业和服务业,试图解决农民收入单一、收入低下、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通过将近60年的实践,韩国已进入到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中国近年来为应对“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我国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然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着融合深度和层次不高、要素瓶颈约束、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效果较弱、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等问题。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早且成效显着。因此,总结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对构建和丰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论文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构建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体系。第一,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生产互补互促、农村与市场互联互通、要素与技术融合创新、体制协同创新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形成农业新业态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第二,考察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演变历程。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于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业附加值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展历经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年的农工并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积极促进农村收入源开发和改善农村产业结构阶段、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农村产业培育转换阶段、以及2010年至今的农业“六次产业化”和“农村融复合产业化”阶段。第三,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降低交易成本、创新驱动、农业多功能性诉求和获得范围经济效应是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并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规划、构建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出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方案则成为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外部推动力。第四,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包括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以及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典型案例对四种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突出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深入探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等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第五,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总结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得出对中国的启示,并提出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有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市场范围狭小、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协调性较差、相关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差异化的管理策略以及对经营主体权益的有效保障是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国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快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开展深层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农村地区要素瓶颈制约、在农户与企业间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二、21世纪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调理菜肴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杀菌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调理菜肴及其发展概况
        1.1.1 调理菜肴概况
        1.1.2 调理菜肴的优点
        1.1.3 我国调理菜肴行业存在的问题
        1.1.4 我国调理菜肴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调理菜肴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1.2.1 传统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1.2.2 新型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1.3 射频杀菌及研究进展
        1.3.1 射频概述
        1.3.2 射频杀菌机理
        1.3.3 介电性质和穿透深度
        1.3.4 射频技术在食品杀菌中的应用进展
    1.4 ε-聚赖氨酸抑菌机理及研究进展
        1.4.1 ε-聚赖氨酸概述
        1.4.2 ε-聚赖氨酸抑菌机理
        1.4.3 ε-聚赖氨酸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1.5 纳米氧化锌抑菌机理及研究进展
        1.5.1 纳米氧化锌概述
        1.5.2 纳米氧化锌抑菌机理
        1.5.3 纳米氧化锌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1.6 调理菜肴温和杀菌技术
    1.7 立题背景和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机理研究及杀菌动力学模型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抑菌剂的制备
        2.3.2 大肠杆菌培养及菌悬液的制备
        2.3.3 杀菌方案
        2.3.4 测定方法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
        2.4.2 单独射频处理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
        2.4.3 单独射频处理对大肠杆菌形态的影响
        2.4.4 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
        2.4.5 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杀菌对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4.6 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杀菌对大肠杆菌细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露量的影响
        2.4.7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2.4.8 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处理对大肠杆菌的杀菌动力学模型建立及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处理对典型生鲜调理菜肴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抑菌剂的制备
        3.3.3 杀菌方案
        3.3.4 测定方法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杀菌条件对调理蛹虫草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
        3.4.2 不同杀菌条件对调理青椒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
        3.4.3 不同杀菌条件对调理鸡胸肉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
        3.4.4 贮藏期间三种典型生鲜调理菜肴菌落总数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处理对典型单组分熟制调理菜肴煎鸡胸肉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煎鸡胸肉的制备
        4.3.2 煎鸡胸肉的杀菌处理
        4.3.3 杀菌温度均匀性的测定
        4.3.4 煎鸡胸肉介电性质的测定
        4.3.5 杀菌后煎鸡胸肉菌落总数的测定
        4.3.6 杀菌后煎鸡胸肉色泽的测定
        4.3.7 杀菌后煎鸡胸肉质构的测定
        4.3.8 杀菌后煎鸡胸肉TBARS含量的测定
        4.3.9 杀菌后煎鸡胸肉电子舌的测定
        4.3.10 杀菌后肌原纤维的扫描电镜观察
        4.3.11 杀菌后煎鸡胸肉的感官评价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的温度均匀性
        4.4.2 不同温度下煎鸡胸肉的介电性质和穿透深度
        4.4.3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对煎鸡胸肉菌落总数的影响
        4.4.4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对煎鸡胸肉色泽的影响
        4.4.5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对煎鸡胸肉质构的影响
        4.4.6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对煎鸡胸肉TBARS含量的影响
        4.4.7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对煎鸡胸肉滋味影响的电子舌分析
        4.4.8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对肌原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4.4.9 射频结合ε-聚赖氨酸杀菌对煎鸡胸肉感官评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处理对典型多组分熟制调理菜肴宫保鸡丁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宫保鸡丁的制备
        5.3.2 宫保鸡丁的杀菌处理
        5.3.3 杀菌温度均匀性的测定
        5.3.4 杀菌后宫保鸡丁菌落总数的测定
        5.3.5 杀菌后宫保鸡丁质构的测定
        5.3.6 杀菌后宫保鸡丁TBARS含量的测定
        5.3.7 杀菌后宫保鸡丁水分分布及磁共振成像的测定
        5.3.8 杀菌后宫保鸡丁电子鼻的测定
        5.3.9 杀菌后宫保鸡丁的感官评价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的温度均匀性
        5.4.2 杀菌后宫保鸡丁的菌落总数
        5.4.3 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对宫保鸡丁质构的影响
        5.4.4 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对宫保鸡丁TBARS含量的影响
        5.4.5 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对宫保鸡丁水分分布及状态的影响
        5.4.6 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对宫保鸡丁风味影响的电子鼻分析
        5.4.7 射频结合纳米氧化锌杀菌对宫保鸡丁感官评分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处理对典型多组分熟制调理菜肴蘑菇炒鸡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原料
        6.2.2 主要试剂
        6.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蘑菇炒鸡的制备
        6.3.2 蘑菇炒鸡的杀菌处理
        6.3.3 抑菌剂的抑菌能力测定
        6.3.4 杀菌后蘑菇炒鸡菌落总数的测定
        6.3.5 杀菌后TBARS含量的测定
        6.3.6 杀菌后青椒抗坏血酸的测定
        6.3.7 杀菌温度均匀性的测定
        6.3.8 杀菌后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6.3.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测定
        6.3.10 杀菌后蘑菇炒鸡的感官评价
        6.3.11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浓度抑菌剂的抑菌能力对比
        6.4.2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对蘑菇炒鸡菌落总数的影响
        6.4.3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对蘑菇炒鸡TBARS含量的影响
        6.4.4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对蘑菇炒鸡中青椒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6.4.5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的温度均匀性
        6.4.6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对蘑菇炒鸡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6.4.7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后鸡肉肌原纤维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
        6.4.8 射频结合复合抑菌剂杀菌对蘑菇炒鸡感官评分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贮藏货架期模型与品质变化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原料
        7.2.2 主要试剂
        7.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典型熟制调理菜肴的制备
        7.3.2 典型熟制调理菜肴的杀菌处理
        7.3.3 典型熟制调理菜肴加速贮藏实验
        7.3.4 典型熟制调理菜肴贮藏品质变化研究
        7.3.5 典型熟制调理菜肴TBARS含量的测定
        7.3.6 典型熟制调理菜肴贮藏期间菌落总数的的测定
        7.3.7 典型熟制调理菜肴贮藏期间感官评价的测定
        7.3.8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基于TBARS含量的货架期模型
        7.4.2 贮藏期间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菌落总数的变化
        7.4.3 贮藏期间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TBARS含量的变化
        7.4.4 贮藏期间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感官评分的变化
        7.4.5 基于三种典型熟制调理菜肴贮藏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清单
附录B:本论文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非热加工技术对蓝莓复合果汁品质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蓝莓
    1.2 蓝莓的加工现状
    1.3 非热杀菌技术在蓝莓加工中的应用进展
        1.3.1 超高压处理技术
        1.3.2 超声波技术
        1.3.3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1.3.4 高压脉冲电场
        1.3.5 加工过程的非热清洗技术
        1.3.6 其他相关非热加工技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NFC蓝莓复合果汁的护色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蓝莓复合浊汁的制备
        2.3.2 护色剂对蓝莓复合汁贮藏色泽保护试验
        2.3.3 pH值测定
        2.3.4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TSS)
        2.3.5 颜色测定
        2.3.6 花色苷的测定
        2.3.7 褐变度(BD)的测定
        2.3.8 PPO活性的测定
        2.3.9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3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品质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蓝莓复合浊汁的制备
        3.3.2 超高压、超声波、热处理灭菌复合果汁
        3.3.3 贮藏条件
        3.3.4 微生物检验
        3.3.5 pH值的测定
        3.3.6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3.3.7 果汁颜色的测定
        3.3.8 浊度的测定
        3.3.9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3.3.10 总酚含量测定
        3.3.11 抗坏血酸的测定
        3.3.12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3.13 感官评价
        3.3.14 风味成分的测定
        3.3.1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微生物的影响
        3.4.2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pH和TSS的影响
        3.4.3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浊度的影响
        3.4.4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颜色的影响
        3.4.5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3.4.6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3.4.8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9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感官品质的影响
        3.4.10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浊汁中风味成分的影响
    3.5 小结
4 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的品质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蓝莓清汁的制备
        4.3.2 超高压、超声波、热处理灭菌蓝莓复合清汁
        4.3.3 贮藏条件
        4.3.4 微生物检验
        4.3.5 pH值的测定
        4.3.6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4.3.7 果汁颜色的测定
        4.3.8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4.3.9 澄清度的测定
        4.3.10 浊度的测定
        4.3.11 总酚含量测定
        4.3.12 抗坏血酸的测定
        4.3.1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3.14 清汁的感官评价
        4.3.1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超滤处理对蓝莓复合清汁中微生物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4.4.2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中微生物的影响
        4.4.3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中pH和TSS的影响
        4.4.4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中透光率的影响
        4.4.5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中浊度的影响
        4.4.6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中花色苷的影响
        4.4.7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颜色的影响
        4.4.8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中抗坏血酸的影响
        4.4.9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中总酚的影响
        4.4.10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11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对蓝莓复合清汁感官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超声波技术灭活蜡样芽胞杆菌芽胞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蜡样芽胞杆菌及其芽胞
        1.1.1 蜡样芽胞杆菌
        1.1.2 蜡样芽胞杆菌芽胞组成和结构
        1.1.3 芽胞外壁介绍
        1.1.4 蜡样芽胞杆菌芽胞抗性
    1.2 超声波杀菌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超声波技术
        1.2.2 超声波空化作用机制
        1.2.3 超声波杀菌效果
        1.2.4 超声波杀菌机制
    1.3 超声波联合技术灭活芽胞的研究进展
        1.3.1 超声波联合热处理灭活芽胞的研究进展
        1.3.2 超声波联合压强灭活芽胞的研究进展
        1.3.3 超声波联合电位水灭活芽胞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对芽胞灭活作用及理化性质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声波处理对芽胞灭活效果
        2.3.2 超声波处理对芽胞生理异质性影响
        2.3.3 超声波处理后芽胞DPA释放量及热抗性变化
        2.3.4 超声波处理后芽胞蛋白质和核酸释放
        2.3.5 超声波处理后芽胞外部形态变化
        2.3.6 超声波处理后芽胞外壁脱落及内部结构变化
        2.3.7 超声波处理后芽胞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
        2.3.8 超声波处理后芽胞表面疏水性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作用芽胞蛋白质组学及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芽胞蛋白定量与鉴定
        3.3.2 芽胞蛋白功能注释
        3.3.3 超声波处理前后差异表达蛋白功能注释
        3.3.4 氧化磷酸化
        3.3.5 氨基酸生物合成和代谢
        3.3.6 碳水化合物代谢
        3.3.7 脂肪酸合成和代谢
        3.3.8 ABC转运蛋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联合热与压强对芽胞灭活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处理后芽胞灭活效果
        4.3.2 不同处理后芽胞生理异质性变化
        4.3.3 不同处理后芽胞DPA释放量
        4.3.4 不同处理后芽胞外部形态变化
        4.3.5 不同处理后芽胞内部结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对芽胞灭活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声波处理对电位水特性影响
        5.3.2 电位水处理对蜡样芽胞杆菌芽胞灭活效果
        5.3.3 不同超声波与电位水处理顺序对芽胞灭活效果
        5.3.4 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对芽胞灭活效果
        5.3.5 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对芽胞生理异质性影响
        5.3.6 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后芽胞外部形态变化
        5.3.7 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后芽胞内部结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芽胞应激调控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独电位水处理后差异表达蛋白及其功能注释
        6.3.2 超声波联合电位水处理差异表达蛋白及其功能注释
        6.3.3 芽胞应激关键蛋白
        6.3.4 超声波与电位水协同灭活芽胞机制
        6.3.5 芽胞“交叉保护”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1.2.2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3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综述
        1.2.4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形式
        2.1.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2 农业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主要农业发展理论
        2.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3.1 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2.3.2 创新驱动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动力
        2.3.3 政府放松管制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动力
        2.3.4 消费结构变化是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需求动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与进展
    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2.1 产业融合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2.2 产业融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2.3 产业融合有利于乡村振兴
        3.2.4 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
        3.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分析
    4.1 已有研究方法分析
        4.1.1 相关系数分析法
        4.1.2 赫芬达尔指数法
        4.1.3 投入产出分析法
        4.1.4 熵指数
        4.1.5 产业贡献度法
    4.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
        4.2.1 构建模型遵循的原则
        4.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方法
        4.2.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定
        4.2.4 测度结果分析
        4.2.5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总体融合程度测定
        4.2.6 测度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5.1 相关指标选取及说明
        5.1.1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水平
        5.1.2 农业竞争力水平
        5.1.3 农村产业结构
        5.1.4 农民收入水平
        5.1.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5.2 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4 基于B-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农业竞争力方面
        5.3.2 农村产业结构方面
        5.3.3 农民收入水平方面
        5.3.4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增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能力
        6.1.1 引导土地有序向产业融合主体流转
        6.1.2 强化财政金融扶持服务产业融合主体
        6.1.3 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
    6.2 稳步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
        6.2.1 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6.2.2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6.2.3 做大农业服务业
    6.3 建立与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6.3.1 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
        6.3.2 推广农业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6.3.3 强化链式利益联结
    6.4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6.4.1 财税政策
        6.4.2 金融政策
        6.4.3 产业政策
        6.4.4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研究
        1.3.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研究
        1.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研究
        1.3.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研究
        1.3.5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定量分析法
        1.4.4 定性分析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2.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分析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
        2.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2.1.4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历程
    3.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3.1.2 农业附加值增长缓慢
        3.1.3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3.1.4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3.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3.2.1 农工并进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3.2.2 促进农村收入源开发和改善农村产业结构阶段(20世纪80 年代到90年代)
        3.2.3 农村产业培育转换阶段(21世纪第一个十年)
        3.2.4 农业“六次产业化”和“农村融复合产业化”阶段(2010年至今)
第4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
    4.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4.1.1 降低交易成本
        4.1.2 创新驱动
        4.1.3 农业多功能性的诉求
        4.1.4 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4.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4.2.1 建立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4.2.2 制定和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相关规划
        4.2.3 构建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
        4.2.4 出台韩国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方案
第5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5.1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5.1.1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5.1.2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1.3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特征
        5.1.4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5.2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5.2.1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5.2.2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2.3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特征
        5.2.4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5.3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
        5.3.1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5.3.2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3.3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特征
        5.3.4 农村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5.4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
        5.4.1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的内涵
        5.4.2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4.3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特征
        5.4.4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案例
第6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
    6.1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6.1.1 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6.1.2 农业新业态涌现
        6.1.3 农业多功能性充分发挥
        6.1.4 农业创新技术升级
    6.2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6.2.1 农村三产协同发展
        6.2.2 农村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6.2.3 农业盈利能力提高
    6.3 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
        6.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增多
        6.3.2 农户的非农收入快速增长
        6.3.3 农业新业态主营收入增多
    6.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6.4.1 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6.4.3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第7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7.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7.1.1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7.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范围相对狭小
        7.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够健全
        7.1.4 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协调性不高
    7.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7.2.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可持续性较差
        7.2.2 经营主体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
        7.2.3 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老龄化程度高
        7.2.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8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8.1.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8.1.2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8.1.3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8.1.4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8.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8.2.1 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8.2.2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8.2.3 差异化管理策略
        8.2.4 保障经营主体权益
    8.3 对中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8.3.1 对中国的启示
        8.3.2 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四、21世纪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调理菜肴射频及其抑菌剂协同杀菌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D]. 马良. 江南大学, 2021(01)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4]非热加工技术对蓝莓复合果汁品质保护研究[D]. 王晓琼. 西华大学, 2021
  •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超声波技术灭活蜡样芽胞杆菌芽胞机制研究[D]. 吕瑞玲. 浙江大学, 2020(01)
  • [9]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袁浩博. 吉林大学, 2019(02)
  • [10]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崔鲜花. 吉林大学, 2019(02)


聚赖氨酸论文 纳米氧化锌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射频论文

上一篇: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与朝鲜人民的解放
下一篇:治疗牛病的中草药